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计划方案 > 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

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0:41:06 | 移动端: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

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

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一):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201*年11月27日15:55来源:山西日报编辑:小陌

编者按:

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后,山西转型综改工作全面启动。《总体方案》是推进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报邀请省内各方专家分10个专题对《总体方案》进行深入解读,以期有助于各地对《总体方案》的学习理解应用,推进全省转型综改工作。

本期解读主题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是转型综改的四大任务之一。多年来,我省产业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完全打破路径依赖。一个重要原因是促进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活,特别是三次产业要素流动机制、循环经济改造机制、衰退产业退出机制、新兴产业扶持机制等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表现为产业组织模式陈旧、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较慢、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活力不足。《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令人期待。

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产业转型要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这是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就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而言,要着力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应以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为基本目标。一要坚持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抓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二要扎实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三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关小上大”工作力度,实行产能控制,提高准入门槛,在资源综合利用上实现突破。四要积极探索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新模式,在电力、冶金、焦化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推进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的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

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一要大力发展煤炭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重型汽车、不锈钢和铝镁深加工等山西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二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生物产业、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要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要更加重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年提高到40%以上、10年提高到50%左右。目前,我省正在加快推进实施服务业“1511”工程:加快建设100个项目,尽快开工50个项目,加快审批100个项目,储备培育1000个项目,尽快形成服务业新的生产力。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旅游、物流、文化、信息等鼓励类服务业领域。同时,要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针对我省资源型经济特征,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要打破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关键在于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非资源型产业流动。要理顺煤炭等资源使用开采的体制机制,对煤炭等矿产资源进行资产化、市场化管理;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要继续深化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要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税费减征、价格优惠、土地、信贷倾斜等方面给予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准入门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努力走出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新路

《总体方案》的批复,标志着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实现产业转型攻坚任务,我们必须围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大胆先行先试、破解难题、创新机制,推动我省产业发展由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由低附加值、高污染模式向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模式转变,由生产采掘发展形态向服务制造发展形态转变,为转型跨越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一要完善倒逼机制,打破路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节能、土地、环保、安全等约束性指标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进程,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

二要优化区域布局,改善投资结构,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依托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各类开发区等载体,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产业集约化、发展高质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

三要树立循环理念,加强改造提升,实现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煤炭、冶金、焦化、建材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兼并重组整合,促进资源型企业跨行业、多元化发展。按照“多联产、全循环、高端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传统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存量资产的优化。四要立足高质高端,着力培育壮大,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食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五要完善扶持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实现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共赢发展。加快实施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百强潜力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大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发挥中小微企业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提升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六要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两化融合,实现全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重点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专项,提升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

七要强化要素配置,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积极探索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强化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增强经济运行调控纠偏能力。提高办事效能、简化审批程序,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实行一揽子规划审批或链条式、基地式、园区式审批,以高效政务环境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山西产业转型促进机制,是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总体方案》提出了“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创新完善山西产业转型促进机制。

《总体方案》在这方面的五项部署针对性很强,抓住了山西产业转型的要害。一是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强调在巩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的基础上,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矿业权按市场原则有偿取得制度,提高煤炭开采准入标准、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这将从根本上巩固山西煤炭的基础地位。二是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通过理顺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收益分配体制、建立健全接替产业发展援助机制、统筹煤电市场建设等改革和试点,营造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三是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通过改革转型资金投入、完善考评制度等措施,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接替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同时特别提出要建设大(同)运(城)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山西物流和旅游产业发展列为国家试点。四是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加快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使循环经济成为产业转型的基本路径,这是山西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五是优化所有制结构。提出要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山西是全国资源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围绕产业转型的制度创新空间无限。应该说,《总体方案》只是对创新完善山西促进产业转型提出了一个顶层设计和原则要求,更具体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行先试、敢行敢试、善行善试。特别要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更多更好的“自选动作”,真正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一套符合山西实际,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记者张临山整理)

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二):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

201*年11月27日15:57来源:山西日报编辑:小陌

编者按:

本期解读主题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总体方案》提出,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为主要抓手,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融入和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应该看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动力,是山西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总体方案》中涉及矿产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四项,其中,转型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各两项。一、主要任务

(一)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从201*年起,我们继续深入推进整合保留煤矿换发长期采矿许可证工作,组织煤矿开展了换发长期采矿证的后续各项工作,力争到201*年底使整合保留煤矿在两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全部领到长期采矿许可证。

(二)理顺煤层气管理体制,促进煤层气产业健康发展。今后,我们将按照《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探索建立“气随煤走,先抽后采,采煤采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大幅提高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继续与国土资源部积极协调,解决我省煤炭、煤层气矿业权重叠的历史遗留问题。二、主要措施

(一)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在今年基本完成兼并重组整合保留煤矿换发长期采矿许可证工作后,我们将严格按照《山西省矿产资源规划》,提高煤炭等资源开采准入标准,严格矿业权出让管理,除规定情形外,新设立的矿业权原则上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二)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根据《总体方案》要求,一要完善矿山环境管理制度。二要严格落实矿产资源规划中关于禁止、限制开采区的要求。三要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

抓住重大项目全面提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

核心思想是什么?

《总体方案》“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一节核心是实现环境资源产权化、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同步化、环境治理外部成本内部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地融入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的全过程,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部署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制度创新在何处?

《总体方案》在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方面有多个创新,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

一是明确提出了建设基于环境容量管理的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环境容量与环境质量目标相对应,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最终意义的总量控制。

二是提出了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机制,将彻底改变以往先资源开采、后生态修复的落后模式,形成边开采资源、边修复生态的新模式。

三是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费用纳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实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促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内部的自发行为。

如何完善和推进?

我们将在综改试验区建设中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按照《总体方案》部署,充分发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以典型为引导,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山西不懈努力。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总体方案》在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两大任务里,都涉及到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问题。尤其是推出一些有山西特色的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体现了我省对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

《总体方案》体现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主要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就是要使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做到“边开发边治理”,将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三是健全资源节约机制。运用技术进步、产业准入、价格杠杆、产权交易等多种手段,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在我省尤其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四是创新完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机制。以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着力点,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迈上新台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以及节能环保装备。

资源使用付费与生态环境成本内生化

生态环境作为准公共物品,容易发生“公地悲剧”,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科学核定环境容量、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既能体现谁污染谁付费、污染者付全费的理念,实现生态环境产权权益;同时能引导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低污染企业生产成本、激励低污染企业发展,提高高污染企业生产成本、约束高污染企业扩张,引导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矿产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典型的外部负效应:本应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的生态环境责任,最后由当地居民来承担。目前的矿业成本,包括勘探成本、生产成本、部分资源成本等,尚缺乏对资源的耗竭性补偿、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负外部性补偿、安全投入补偿以及企业退出的沉淀成本补偿等。将资源的所有者权益、安全投入、生态环境补偿、转型成本支出等,作为完全成本的一部分,从会计核算上计入总成本,形成以资源、劳动力、资本的报酬构成的矿产开发企业的私人成本,以及由矿产开发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外部性、资产专用性产生的安全成本、外部成本、转型成本等社会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证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

(记者张临山)

扩展阅读:《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资料汇编

《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资料汇编

山西转型综改大事记...............................................................................................................2201*年大事记....................................................................................................................2201*大事记........................................................................................................................3201*年大事记....................................................................................................................4201*年大事记....................................................................................................................6《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新闻发布会背景材料7一、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困境...........................................................................7二、山西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8三、《总体方案》获批历程及重要意义...........................................................................9四、《总体方案》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内容.....................................................................10五、先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1六、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重要举措.................................................................13七、下一阶段主要工作.....................................................................................................14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15一、总体要求.....................................................................................................................16二、资源型经济转型主要任务.........................................................................................17三、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措施.................................................................21四、工作保障措施.............................................................................................................26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27支持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的若干优惠政策.....................................................................30第一批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名单.....................................................................................31支持“一市两园”的若干优惠政策.........................................................................................32“一市两园”名单.....................................................................................................................3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市两县”名单的通知.............................................35“一市两县”名单.....................................................................................................................35转什么向哪转怎么转专家学者热议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37

山西转型综改大事记

201*年大事记

5月24日-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山西,对山西在资源型经济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对此进行专题调研。

6月,中财办、国家发改委两次来山西调研。为配合中财办调研工作,山西成立了以牛仁亮副省长牵头的资源型经济转型调研组,共同对山西省转型发展进行调研。

7月27日,中财办根据调研情况,形成《关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初步研究(送审稿)》,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审定,建议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给予体制机制上的“先行先试”,并辅之财税、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

8月下旬,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山西经济转型。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山西省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议的汇报。

10月31日,山西成立了由牛仁亮副省长任组长的“省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方案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并组织开展对我省转型综改试验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等的研究。

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带领体改司相关同志,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的设立,来山西进行专题调研。12月27日-30日,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率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来山西开展了专题调研,就“试验区”的设立进行了总体评估。

201*大事记

2月8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关于将山西设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请示》以及《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以下简称《框架方案》)。

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就争取国家在山西设立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问题向国家发改委领导作了进一步沟通汇报。

4月,国家发改委就《框架方案》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22个国家部委和国家发改委内部16个司局征求了意见,对《框架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6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争取国家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向国务院领导进行了汇报。

9月1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京与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及相关司局就在我省开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行了会谈。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经体[201*]2110号文报请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署《关于创新矿业用地管理机制的合作协议》。

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成为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201*年大事记

1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召开《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编制专题研究会议,就《总体方案》的基本思路、编制原则、主要任务、政策支撑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2月1013日,省委、省政府组织举办“十二五”规划暨转型综改试验区领导干部研讨班。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在总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就积极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3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来山西开展煤炭工作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结评价调研。试点成效为山西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4月19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正式成立,省长王君任组长,副省长牛仁亮任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月2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加强山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

5月30日,省人大召开《总体方案》汇报座谈会。副省长牛仁亮代表省政府汇报了《总体方案》研究编制有关情况。

6月14日,山西省政协十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建议》。6月17日,省政府召开第87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总体方案》的框架和具体内容。

6月23日,省政府组织召开《总体方案》专家座谈会,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著名专家学者,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领导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把脉献策,并就《总体方案》征求专家学者、部委领导的意见。

7月22日,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方案》,袁纯清书记要求尽快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发改委。

7月28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改革备忘录》。

8月26日,省长王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市县转型综改试验先行试点工作,明确在全省11个市各确定一个省级试点县和一个市级试点县开展先行试点。

9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关于支持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9月2628日,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太原隆重召开。作为“中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发改委主办,山西省发改委和山西省转型综改办承办,在太原举办了“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论坛”。

12月8日,省政府在吕梁孝义市召开全省转型综改试点县工作会议。201*年大事记

1月30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推进大会。省委书记袁纯清主持大会并讲话,省长王君进行工作部署。

34月,山西省转型综改办组织对各市、省级试点县(市、区)、省直有关部门转型综改试验201*年度专项行动方案进行审查论证,并报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审定,完成行动方案批复工作。

5月28日,经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审定,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正式印发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

6月4日,省长王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第一批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和“一市两园”相关工作。

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上报国务院。

7月1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环保部签署《共同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

8月7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98号)。

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经体[201*]2558号),要求我省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9月11日,省长王君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听取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工作。

9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获批新闻发布会,就国务院批复《总体方案》,省政府出台“一市两县”、“一市两园”、第一批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及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新闻发布。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

新闻发布会背景材料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长期肩负着支撑国家能源安全的历史使命。建国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30亿吨,外调出省量90亿吨,在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形成了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结构。201*年,山西采矿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8%(增加值比重高达60%),高居全国之首,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煤、焦、冶、电与煤炭高度相关的四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工业的86.2%,占GDP的38.8%。

山西的资源禀赋优势非但没有成为工业化的“福音”,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产生了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突出、安全事故多发、民生改善不快、创新能力滞后、市场风险巨大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生态环境方面:山西每挖1吨煤损失2.48吨水资源,每年破坏水资源10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测算,采煤对山西水资源的破坏面积达20352平方公里。煤炭开采还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塌陷和水土流失,山西的采空区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0%以上。安全事故方面:201*年~201*年,平均每年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155起、死亡376人,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9起、死亡242人。煤炭资源整合后,201*年全省煤矿累计发生事故71起,死亡202人,百万吨死亡率降为0.328,比全国平均水平(0.892)低63%,但死亡人数绝对值仍然居高,安全生产面临巨大压力。民生改善方面:201*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2%,201*年提高到81.5%,上升了6.3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由第31位升至第23位,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却由全国平均水平的84.6%下降到82.4%,全国排位由第20位退至第22位。市场风险方面:201*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年GDP增速降为全国倒数第一。201*年上半年负增长4.4%,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长省份。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依赖区域外市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山西资源型经济形成了主导产业初级化、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工业过度重型化的主要特征。在资源红利的诱导下,资源型产业过度扩张,就象“抽水机”一样吸纳了大量要素向资源型产业汇聚,造成了对其它产业巨大的“挤出效应”。如何摆脱“资源诅咒”的命运,如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成为山西省必须全力破解的首要命题。

二、山西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矢志不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改善基础设施面貌、治理修复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2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2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2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201*年7月,山西省委、省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转型发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先后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循环经济省试点,在改善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201*年全球金融危机,山西工业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负增长,全省经济遇到了多年不遇的严重困难。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国率先作出了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重大战略决策,山西“煤炭整合风暴”震动全国。山西由“小煤窑”时代跨入“大矿”时代。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全省煤炭工业的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全省矿井总数减少到1053座,煤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为130家,形成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资源回收率由平均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有24.8%提升到81%,百万吨死亡率由201*年的0.47下降到201*年的0.085。

山西省多年来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01*年以来,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向中央提出了“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和相关方案。

三、《总体方案》获批历程及重要意义

201*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西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中央要求,山西省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省委、省政府对《总体方案》的起草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总体方案》的起草给予悉心指导。山西省认真准确把握国家改革方向和战略意图,站在国家全局层面组织制定《总体方案》,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分析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开展对省内资源型市县的调查研究;对转型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好举措、好做法;认真研究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市县、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总结近年来山西在转型和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经验,形成了《总体方案》的初稿。经山西省政府常务会和山西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于201*年7月底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在国家发改委的积极推动下,中央有关部门从国家战略层面和山西省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总体方案》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山西省有关方面对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梳理和逐条甄别研究,与国家相关部委进行了衔接沟通,最大限度反映山西诉求,尽最大可能进行政策争取,最大范围形成共识,修改完善了《总体方案》。201*年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修改后的《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201*年8月7日,国务院在征求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正式批复《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是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总体方案》的获批标志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阶段性成果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对山西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道路的殷切期望。

《总体方案》的获批使山西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更多的支持,争取到更多先行先试的机会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改革方向更加明确,破解资源型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路径更加清晰,改革创新的动力更加强劲,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省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掀起改革发展的新高潮。四、《总体方案》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总体方案》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一主题,立足前瞻性、操作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深入研究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进行开创探索,科学规划了到2020年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的整体思路。一是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秉持“特色、实际、管用”原则,与“十二五”规划进行了紧密的衔接;二是统筹改革与发展,以创新谋改革,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求发展。突出“为什么转、向哪里转、怎么转”三个中心问题;三是秉持先行先试的精神和理念。选准突破口,提出若干重大改革举措,努力做到既能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又立足于山西实际,既创新突破又严谨规范,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四是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注重改革风险防控和纠偏,保障山西转型综改试验顺利推进。

《总体方案》由总体要求、转型主要任务、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工作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主要目标共分两个阶段,提出了到201*年“十二五”阶段的近期目标和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力争通过2030年的努力,综合配套改革效应持续显现,基本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基本原则突出了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

第二部分转型主要任务主要回答了“向哪里转”的问题。转型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一是通过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措施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加快生态治理修复和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来全面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三是通过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四是通过积极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安全发展长效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来促进民生改善和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部分综合配套改革主要回答“怎么转”的问题。主要包括十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内容。一是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主要通过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优化企业所有制结构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和加大对转型的财政支持;三是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用地制度改革为转型综改试验区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四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要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五是加强金融创新和改革。努力探索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打造金融创新高地,发展“晋商金融”;六是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健全资源节约机制,创新完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机制;七是改革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八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九是推进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转型项目审批机制;十是加大我省对外开放力度。通过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推进贸易便利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措施,提高我省外开放水平。

第四部分提出了工作保障措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部省合作机制、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确保转型综改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五、先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从201*年山西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至今,在《总体方案》尚未批复的情况下,山西省委、省政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突出抓好产业转型这个核心、企业发展这个主体、园区建设这个载体、项目落地这个关键,全面推动各项改革,全力推动转型综改先行先试工作,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在生产关系层面创新体制机制,一批先行先试试点已率先铺开,重大标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初见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转型项目成为投资重点,新兴产业、非煤产业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山西模式”初见雏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狠抓传统产业的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完美收官,启动实施非煤矿山、焦化、冶金、建材等行业整合重组;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文化旅游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服务业18个领域的“1+10”重点项目。

(二)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大力推进“大中小微”各类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夯实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微观基础。发挥大型企业在转型跨越中的主力军作用,确定了焦煤、同煤、太钢、太重、国际电力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省级先行试点企业,启动实施了“一县一企”试点工作。发挥中型企业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生力军的作用,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发挥其产业配套和促进就业创业的作用。

(三)各类园区逐步成为转型载体。充分发挥园区要素集聚、用地集约、资源共享的优势,多措并举,积极培育各类园区发展;在全省11个地市部署启动了“一市两园”先行试点工作,从拓展发展空间、优先供地、环评简化、政府资金贴息补助、信贷支持、目标责任考核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使园区真正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平台。

(四)标杆项目顺利推进。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按照产业定位准、技术水平高、节能减排多、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业带动强的标准和原则,筛选提出了第一批20个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同时,制定了《关于支持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的若干优惠政策》,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启动生态大修复工程,加强重点流域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构建城乡绿色生态体系和绿色生态屏障;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全过程节约,全省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开始凸现。

(六)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进程,增强省域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镇群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离柳中、忻定原、介孝汾、长治上党1+6城镇群、临汾百公里汾河城镇经济走廊等城镇群建设;重点实施大县城扩容提质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七)社会民生全面改善。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初步建立了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生工作开始进入了宽领域、可持续、大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医改工作、新农合、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多项民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八)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了基层政府积极性。二是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政策措施试点。深化煤炭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性资源初始矿业权配置机制;深化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现了部分外部成本内部化;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三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采取政府投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吸引民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规范投资管理,建立了山西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了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流程再造,探索一站式审批、并联式审批等新模式。四是推进建设用地供应模式创新。有序展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露天采矿用地改革试点、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工作。五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创新。推进了社会保障“一卡通”,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管理应用平台和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平台。

(九)积极构建省部合作机制。我省先后与人社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水利部、海关总署、文物局等部委,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分别签署了转型综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科技部建立了省部工作会商制度。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支持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的意见。与其他有关部委(单位)的合作机制正在加快构建。

六、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重要举措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省在总结先行先试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继续推进有关“一市两县”、“一市两园”、标杆项目的试点工作,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一)进一步推进“一市两县”试点工作。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按照每市选择两个县开展转型综改试点的要求,依据具有示范作用、体现转型要求、经济基础较好的标准,紧紧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转型综改主要任务,确定了太原尖草坪区、大同灵丘县、阳泉郊区、长治潞城市、晋城高平市、朔州平鲁区、晋中灵石县、忻州原平市、吕梁孝义市、临汾侯马市、运城盐湖区等11个省级试点县。其中,孝义市侧重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平鲁区、灵石县、高平市侧重探索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灵丘县、盐湖区侧重探索非煤资源型经济转型,侯马市、阳泉郊区、潞城市侧重探索城乡和城镇化发展,太原尖草坪区、原平市侧重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同时,全省各地市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主攻方向确定了市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

(二)进一步发挥“一市两园”的重要载体作用。根据省转型综改领导组的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按照“工业类园区,手续齐备,现有基础好,工业产值大,有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发展前景广阔,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以产业转型项目为主”的产业转型园选择条件,对各市上报的现有规模最大、发展前景最好、综合排名前五位的工业类园区进行了汇总筛选,提出了各市产业转型园的拟选意见。按照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有利于产业聚集的原则提出了各市科技创新园的拟选意见。9月11日,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一市两园”名单。为加快“一市两园”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认真梳理汇总了由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商务厅等部门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天津滨海等十个科技园区考察学习的成果,又组织省商务厅、科技厅、经信委、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和省内部分园区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对我省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政策诉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向省财政厅、商务厅、经信委等15个部门书面征求了意见,据此形成了《“一市两园”优惠政策》。9月11日,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一市两园”优惠政策》。《“一市两园”优惠政策》围绕“一市两园”,主要从支持园区扩容提质、鼓励园区加快发展角度,在拓展发展空间、优先供地、政府资金贴息补助、所得税财政奖励、融资支持、提高审批效能、目标责任考核等方面提出十条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发挥“标杆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根据《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中所提出的“产业定位准、技术水平高、节能减排多、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业带动强”的总体原则,结合第一批标杆项目的特殊意义和具体情况,进一步确定了第一批标杆项目的选择原则:一是宜少不宜多;二是宜大不宜小;三是前期工作成熟、已开工或马上开工;四是每市1个、每户省属国有大型企业1个。9月11日,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第一批20项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名单,20个标杆项目总投资3063.9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约153亿元。为加快标杆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标杆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借鉴全国其他八个综改试验区和十个科技园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及国家和其他省市已实施的优惠政策,同时向省直各相关部门进行了政策建议征集,形成了《标杆项目优惠政策》。9月11日,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标杆项目优惠政策》。《标杆项目优惠政策》围绕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主要从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推进项目顺利实施的角度,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保障、融资支持、上市扶持、电价优惠和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十条优惠政策。

七、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转型综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上来。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出台实施方案,抓好任务落实。山西省将围绕《总体方案》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具体任务和改革措施,并行细化分解,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对全省工作的指导性。根据实施方案,分年度编制行动计划,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任务和改革创新工作。三是加大政策研究,谋求创新突破。加大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政策的专题研究,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建立政策储备库。采取管研地相结合的模式,由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共同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以县域为单元先行试点,由点及面,力求取得突破后向全省推广。

四是深化部省合作,多方协调联动。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协调,争取国家在山西先行布局更多改革试点。积极借鉴学习其他综改区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建立省内各部门有效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共同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

五是依托标杆项目,创新体制机制。将转型综改标杆项目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围绕四大领域,结合十大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建立省、市、县标杆项目库,将体制机制改革融入到标杆项目的实施、推进的全过程。同时,落实标杆项目优惠政策,加大项目储备,做好项目落地。

六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对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做好对《总体方案》的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举办专题论坛,加强转型综改业务培训,在全省上下营造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七是完善奖惩机制,强化考核考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评。通过奖优罚劣,树立正确导向,推动工作落实。八是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法治保障。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立法工作,建立改革试验过程中的纠偏机制、综合评估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评估改革试验进展情况及重大改革事项,有效预防和化解改革风险,将转型综改试验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全省建立起服务和保障转型综改试验的法治环境。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对于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探索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二)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通过实施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到201*年,初步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经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明显降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西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能源消耗问题明显改观,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力争通过20-30年的努力,综合配套改革效应持续显现,结构合理、新型多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综合经济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全国上游水平,呈现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崭新面貌。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阻碍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鼓励探索试验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深刻认识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既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部署;又要抓住起步阶段的关键几年,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只争朝夕、扎实推进,为全面实现经济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二、资源型经济转型主要任务

推进试验区建设,“十二五”时期是关键阶段,要集中部署推进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等方面的转型主要任务,努力实现试验区建设良好开局。(一)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1.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切实用好宝贵的煤炭资源,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社会产出。全面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加强对原煤洗选的监督管理,提高原煤入选率。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煤和输电相结合,高水平实施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发展市场前景好、污染排放低、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延长煤-电-铝、煤-焦-化、煤-气-化、煤-电-材等资源循环产业链。加强铝钒土、白云石等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提升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加强共伴生矿、工业“三废”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开采高效利用,推进低热值煤发电和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加工转化利用,支持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等废气发电和化工应用。加快山西大同塔山特厚煤层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先采气后采煤,先抽后采”的原则,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和综合利用;对于过去已经批准的同一区域内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分属不同矿业权人的项目,通过协商解决先抽后采问题;新开发项目应先采气后采煤,实行先抽后采。

2.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坚持依法行政,遵循市场原则,全面落实矿产资源规划,按照一个规划区块范围内原则上只设一个勘查开发主体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回采率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水平,减少生态破坏、加快生态修复。推进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的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打破产业边界,加快推进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建材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整合,促进资源型企业跨行业、一体化发展。

3.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坚持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多联产、全循环、高端化”为基本模式,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使多数资源型企业的主要工艺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煤炭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晋北、晋中、晋东南三大煤电基地,加强晋电外送能力。严格控制焦化产能,推进焦炭企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优化冶金行业产品结构,控制总量扩张。全方位推进煤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清洁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关小上大”等量或减量替换力度。积极探索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新模式,在电力、冶金、焦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推进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的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

4.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坚持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技术标准,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接续替代产业跨越式发展,显著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重型汽车、不锈钢和铝镁深加工等山西有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发挥后发优势,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类新材料、高成长性新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产业,创造条件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10年努力,使接续替代产业成长为支柱性主导产业,主要工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年提高到40%以上、10年提高到50%左右。充分发挥山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等的历史文化优势,利用好晋商大院、关公故里、佛教圣地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依托丰富的物流资源,完善城乡现代物流体系,支持发展煤炭、冶金、化工等基础能源原材料专业物流,推进综合物流枢纽和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把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设成为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高水平、现代化的交易中心。着力促进科技信息、会展商务、节能减排等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健康服务、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

6.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加快推进朔州市开展国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在切实加强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废弃物、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作为产业转型的主要载体,推动重大项目相对集中布局。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加大规划、建设和改造力度,提升各类园区承载力和发展水平。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支持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

(二)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为主要抓手,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1.加快生态治理修复。以汾河流域和大同矿区生态修复为龙头,对全省11条重点河流和国家规划的18个重点矿区的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全面推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全面推进尾矿库安全治理与闭库。加大煤田灭火力度,保护资源,防止对生态环境新的破坏。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工作。

2.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实施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执法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艺改造,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控制在国家确定的约束指标之内,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得到严格控制。“十二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3.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实施太行山、吕梁山和荒山、荒沟、矿山、道路、城乡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生态体系。集中建设晋北和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四大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4.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完善引黄配套供水体系,改造提升提黄能力,推进提黄灌溉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善地表水利用配套工程,做好山西大水网规划和实施工作。大力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加强汾河、海河流域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城市中水循环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矿井水、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构建节水制度体系,倡导节水生产生活方式。

(三)以城乡统筹为基本方略,协调推进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把城镇化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努力使城镇化水平5年提高到55%、10年提高到60%以上。实施太原都市圈战略,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重点,以阳泉、忻州、吕梁为支撑,把太原都市圈打造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推进太原都市圈内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建立都市圈与城镇群高效协同机制,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重点镇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转型强县。加快大同、阳泉等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矿区和城区融合发展。适时研究将符合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政策支持范围。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使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饮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公路、供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对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在全省范围内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加大偏远农村移民工作力度,5年内使全省现有贫困人口减少50%。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都市圈、城市群、城乡间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建设以普通公路为基础,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总体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提升太原机场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对外开放。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产业转型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大省。加快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优化种养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做大做强特色食品产业。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眼于资源集中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科学划分各类主体功能区,科学规划城市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实施不同主体功能区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探索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机制。(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积极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并落实好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建立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突出抓好资源枯竭城市和老工矿区职工及其子女的就业工作。强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大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好教育、卫生等领域的重大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和煤矿采煤沉陷区危房搬迁改造,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4.建立完善安全发展长效机制。把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突出抓好以煤矿为主的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动管理模式网络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公众参与制度化,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三、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措施

针对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借鉴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从山西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进行创造性探索。

(一)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

1.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矿业权按市场原则有偿取得制度,矿业权价款收益地方留成部分除用于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外,主要用于支持资源所在地转型发展、改善民生和分离国有煤矿企业办社会职能。提高煤炭等资源开采准入标准。巩固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2.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煤炭等资源产业收益分配体制。建立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鼓励类服务业发展援助机制。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产业调控机制,重点支持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非国有煤炭企业将利润的一定比例投向非资源型产业。统筹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探索推进煤电体制改革有关试点工作。

3.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各类资源型经济转型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制度,加大转型发展的投入力度。健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大(同)运(城)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把山西物流业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山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4.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坚持把符合循环经济要求作为产业准入的基本条件。完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机制,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建立工业废弃物处理认证等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展对市县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估。制定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

5.优化企业所有制结构。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动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按照“清费立税”的原则,加快推进煤炭等资源税改革,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统筹推进各类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综合改革,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落实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2.加大对转型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对山西水源保护和生态恢复给予支持,加大对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对山西的转移支付水平。(三)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奖惩考核机制,实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考核制度。开展采矿业土地整理,推进朔同地区成片盐碱地改造利用,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土地开发整治多元投入机制。2.推进用地制度改革。以太原城市圈及其他设区市为单元,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适合矿业特点的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市、县,对煤矸石占地、沉陷区、工矿废弃地等存量建设用地的复垦与建设用地调整利用相挂钩,通过复垦的土地可以调整使用,优先用于转型项目。复垦应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具备条件的,应首先复垦为耕地。探索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积极稳妥地在所批准的矿区范围内开展试点。探索推进土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重点转型项目用地保障、未利用地审批等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完善和创新宅基地管理机制。(四)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发展创业投资,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山西省设立政府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切实增加研发投入,创建全省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平台,更好发挥创业投资支持创业创新的作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十二五”末,地方政府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进入中西部地区前列。2.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一批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率先在循环经济及煤炭清洁生产利用、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3.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建设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人才教育、培养和引进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进省重点大学进入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一批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重点学科,全面改善一批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新团队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五)加强金融创新和改革。

1.打造金融创新高地。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积极参与全国性证券场外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山西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发展创业投资;规范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研究在太原增设焦炭期货交割仓库。不断扩大责任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山西保险业改革创新发展。探索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

2.发展“晋商金融”。做大做强晋商银行;支持国内外各类银行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金融制度、业务和产品,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制度。探索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审批制度,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有序发展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性担保、典当等机构。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

(六)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1.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

科学核定环境容量,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按照有关规定,研究设立太原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所。建立污染者付全费制度。加强环境容量管理,构建科学的环境监测监控评估体系。

2.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实行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机制。严格落实矿产资源规划中关于禁止、限制开采区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将其推广至非煤矿山企业,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恢复评估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监测、评价与考核。探索实施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损耗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3.健全资源节约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资源性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全面、规范地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实现资源开发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加快用水方式转变。加快水权转换和交易制度建设,开展跨行政区域水权交易试点。

4.创新完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机制。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技术、优化结构,逐步建立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长效机制。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开展冶金、焦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的能效对标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发展绿色建筑、低碳交通,降低公共机构能耗水平,倡导绿色消费,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七)改革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1.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规范征地管理,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适时调整提高征地补偿水平,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2.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把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八)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1.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跨地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异地就医协作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和城乡统筹。探索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体系,按规定将国有煤炭企业已退休职工中的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2.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提供方式改革,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九)推进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

1.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升行政效率,合理调整完善行政区划。实施扩权强县,加快探索和推进实行由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完善市辖区空间布局,扩展城市核心区服务范围。建立高效协同的跨区域行政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区域一体化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完善转型项目审批机制。在强化投资项目科学管理的同时,规范前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进度。建立转型项目储备库,推进转型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一体化管理。(十)加大开放力度。

1.“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推进与中央企业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战略合作。鼓励煤炭、冶金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

2.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内陆口岸建设,支持山西省条件成熟的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开发区和重点加工贸易企业设立保税仓库。加强跨区域口岸合作,建立陆港航一体化大通关链条,提高口岸服务功能。

3.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密切与京津冀的协作发展,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探索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建设出海通道、临港产业和物流基地。开展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点。扩大山西与中西部各省(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四、工作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全面组织领导改革试验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推进试验区各项工作。各市县成立相应的组织和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当地各项改革试验工作。(二)明确职责分工。山西省各市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提出本区域、本领域的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和配套措施。尽快将转型综改任务分解到位,加强省市县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改革试验工作有序进行。(三)密切部省合作。

建立发展改革委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之间的部省合作机制,形成推进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合力。发展改革委要加强改革试验方案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跟踪分析方案实施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四)实施考核评价。

山西省要制定实施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工作成效进行跟踪评价,确保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

第一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规范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以下简称“标杆项目”)的认定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申请认定标杆项目的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第三条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转型综改办)负责组织标杆项目的认定工作。项目认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标杆项目应具有“影响大、带动性强、见效快、示范作用明显”的特点,在本行业、本领域或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基本具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主要条件。产业转型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具备产业定位准、技术水平高(核心技术应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减排多(效果应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业带动强等条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生态修复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符合绿化山西、净化山西、气化山西和健康山西的要求,对加快生态治理修复,推进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城乡统筹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符合“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体系要求,对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民生改善领域的标杆项目应紧扣民生的基础薄弱环节,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发展,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等,具有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第五条标杆项目投资规模要求:产业转型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0亿元以上,部分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可适当降低投资规模;生态修复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亿元以上;城乡统筹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3亿元以上;民生改善领域标杆项目总投资原则上在1亿元以上。

第六条标杆项目单位不分所有制、不分内外资,应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较强优势,具备实施项目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

第七条各市、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省级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综改办),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按上述条件,负责组织项目并向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提出认定申请。第八条申请文件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建设方案、体制机制创新、前期工作推进情况等。

第九条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按照本办法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并将基本具备条件的项目列为备选标杆项目。

第十条通过由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联席会议,在备选标杆项目的基础上审议确定标杆项目。

第十一条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从已确定的标杆项目中选择重点项目,报请省转型综改工作领导组审定后确定为重点标杆项目。

第十二条标杆项目和重点标杆项目经有关程序认定后,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行文发布,自发布之日起,享受标杆项目优惠政策,并适时在省内主要媒体分批公布。

第十三条项目建设期间,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施调查、督查和考评。对标杆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凡未按预期进度要求推进的项目,一律取消标杆项目命名。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支持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的若干优惠政策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转型综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大对按照《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认定的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以下简称“标杆项目)的支持力度,制定本优惠政策。

一、标杆项目是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期内的标杆项目列为相应年度的省重点工程。二、省级政府投资资金以直接投入、贷款贴息、特别流转金等方式对符合政府投资方向的标杆项目给予支持。

三、优先支持标杆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使用国家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标杆项目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业用地整合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和直接开发未利用地等措施,保障标杆项目用地。经省政府批准,标杆项目可以使用省级预留用地计划指标。

四、独立核算的经营性标杆项目自投产获利之日起三年内,省财政按其上缴省级财政的企业所得税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向标杆项目倾斜。五、优先支持标杆项目利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定期组织标杆项目单位和金融机构召开对接会,确保金融机构向标杆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组织有关金融监管机构对省内各金融机构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把对标杆项目的支持列为考核事项,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优先将标杆项目企业列入“山西省拟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享受我省拟上市企业扶持政策。优先支持标杆项目单位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对已上市的标杆项目企业支持其通过定向增发、发行公司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七、标杆项目享受同行业最优惠的电价政策。标杆项目可享受大工业电价政策。标杆项目中的服务业电价享受与工业同价的优惠政策。对原执行大工业电价类别的,在列入标杆项目后,用差别电价专项收入,按照大工业电度电价标准的20%给予补贴。八、各级行政审批部门在严格履行相关行政审批程序的基础上,对涉及标杆项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提前对接,加强指导,跟踪督办,加快审批速度,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九、凡经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通过的,简化其中所包含的标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对植树造林、河道整治、污染治理等生态修复类标杆项目,下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权限,简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十、加大对标杆项目建设、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水、电、油、气、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力度。

本优惠政策自公布之日起实施。附件:第一批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名单附件

第一批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名单

序号项目名称总投资(亿元)一、各市(11项)1太原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同市协和新能源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阳泉市中科春明有限公司全固态高功率激光技术应用项目长治市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晋城市富士康科技工业园A区项目朔州市晶都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晋中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改造提升工程4901731057.6447527452345679吕梁市杏花村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项目临汾市百里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运城市大运汽车公司大运重卡项目12543

101149.1二、省属国有大型企业(9项)12山西焦煤集团60万吨焦炉煤气制烯烃项目山西潞安集团百万吨级煤基多联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山西晋煤集团10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项目山西阳煤集团新型煤化工项目山西同煤集团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煤销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太钢集团不锈钢冷连轧及硅钢冷连轧扩建项目8513310300143248570

1415161718103.219太重集团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及煤机成套装备制造基地项目507120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气化山西项目支持“一市两园”的若干优惠政策

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大对“一市两园”(即每市一个产业转型园和一个科技创新园)的支持力度,制定本优惠政策。

一、支持“一市两园”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扩大发展空间,实现扩容提质。二、省级政府投资资金对“一市两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给予贷款贴息和补助支持。三、对“一市两园”项目建设用地,根据土地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予以保障。

四、“一市两园”内独立核算的新建转型项目自投产获利之日起三年内,省财政按其上缴省级财政的企业所得税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五、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一市两园”内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融资支持。支持“一市两园”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六、支持产业转型园内的企业打破行业界限,围绕主业向上下游产业实施跨行业重组,实现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依法落实科技创新园内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孵化器税收减免、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七、“一市两园”中非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园区参照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鼓励“一市两园”中非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园区发展升级为省级开发区。

八、对符合产业政策、审批权限在省内的“一市两园”内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核准、备案),确保“一市两园”内项目统筹布局、同期建设。

九、凡“一市两园”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通过的,简化“一市两园”内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十、将“一市两园”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实际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列为对所在地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本优惠政策自印发之日起实施。附件:“一市两园”名单附件“一市两园”名单

产业转型园科技创新园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华科技园太原分园太原市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园大同市大同市装备制造产业园阳泉市鑫磊循环经济阳泉市产业园阳泉市东城科技创新园长治市长治市光电工业园长治市科技创新园晋煤集团高硫煤洁净利用晋城市循环经济工业园晋城市新能源科技创新园中煤金海洋循环经济工业园朔州市新型产业科技创新园朔州市晋中市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忻州市煤化工循环晋中市科技创新园忻州市经济园忻州市蓝天科技创新园吕梁交城经济技术吕梁市开发区吕梁市科技创新园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汾市甘亭工业园山西国际陆港科技创新园运城空港经济技术运城市开发区运城市盐湖科技创新园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市两县”名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每市选择两个县(市、区)先行开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省转型综改办组织各市申报了“一市两县”名单(即每市一个省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和一个市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各市、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为“一市两县”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一市两县”的转型综改工作,尽快发挥试点县对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附件:“一市两县”名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年9月12日

附件

“一市两县”名单

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市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尖草坪区灵丘县郊区万柏林区新荣区盂县潞城市高平市平鲁区灵石县原平市孝义市侯马市盐湖区长治县泽州县右玉县介休市宁武县岚县尧都区临猗县转什么向哪转怎么转专家学者热议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

李宝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任务非常艰巨,意义特别重大,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超大优惠政策,也是山西人民难得的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迫在眉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动力和基本要素是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因此,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始终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是要把转型综改试验第一阶段任务与“十二五”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十二五”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活力,转型综改试验特有的政策措施为“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插上了翅膀,是科学发展的路线图和驱动器。二是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加快落实国务院批复的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科学研究推进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创新、扩展和深化、细化综合配套改革思路,明确改革路径,确保改革试验较快有序推进。三是要把解决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改革试验的突破口,在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均衡发展方面、城镇化特别是太原晋中同城化推进方面、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方面、民生保障方面、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和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要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各部门推进改革试验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发挥好相关任务的牵头或配合作用,更要强化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坚决摒弃部门利益,形成全省上下左右强大的合力和推进力。五是要为改革试验创造优良的环境,认识改革风险,宽恕改革“失误”,鼓励、保护和重用提拔真正改革者。六是要强化改革试验组织领导,要把抓领导、领导抓,摆在首要位置,投入最大精力,真推进、快推进、大推进。要加大宣传舆论力度,动员一切力量了解、关注、支持综改试验。

李中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正式批复,标

志着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战略机遇和发展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新路,实现转型跨越宏伟目标,根本在改革。只有立足改革、着眼改革、大胆改革、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为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综改试验本质是制度创新。综改区建设实质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因此,推进综改区建设,必须始终牢记和时刻把握住的是:综改试验区姓改革,忘记、轻视甚至背离这一综改试验的核心和灵魂,有效、有力、可持续地推进综改区建设就可能事倍功半,甚或半途而废。

综改试验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改革创新精神先行先试、敢行敢试、善行善试,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办法解决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问题。以改革的要求解放思想,以改革的目标凝聚人心,以改革的勇气攻坚克难,以改革的精神转变作风,以改革的力量推动实践,以改革的成果鼓舞人民。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必须搞好顶层设计,科学选择改革突破口和转型发展路径,这是决定综改试验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山西省情和发展实际出发,按资源型经济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创造性地把《总体方案》的目标、任务、要求变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具体行动,山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王利波:谋求发展的“制度优势”和“综改红利”

去年10月27日,袁书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

时期,要办好“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国务院批复我省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全面铺开,将为办好“两件大事”奠定坚实的基础。综改区建设,核心是“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先行先试、借鉴拿来,深层次解决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当前我省最重要的是谋求发展的“制度优势”和“综改红利”,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摸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建设好转型综改试验区,我认为一是用好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拿来主义”的关系。要大胆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突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同时,要善于将其他试验区的做法、享受的政策向我省延伸。二是明确转型综改试验的主体。国家、省、市、县四个层面,国家是指导主体,省是统筹的主体,市县是真正实践和突破的主体。三是合理制定转型综改的推进层次。考虑到各领域、各层级工作不平衡的问题,改革要动态管理:条件成熟的要加快整体推进,有待探索的要局部先行试点,代表未来方向的要尽早筹划。四是着力推进几个重大标志性改革事项。要选择一些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在全国有影响力、能代表山西改革创新精神的重大改革事项,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在全省营造“徙木立信”的改革氛围。五是加强转型综改工作考核。要把综改任务纳入到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中,做到既“有时间表”、又有“路线图”、更有“军令状”,形成一把手抓改革的政绩导向。六是完善综改推进机制。建立政策或改革方案储备库,实行动态更新和管理,根据时机每个阶段都能推出一批有影响力改革事项。同时要充分考虑“改革成本”,建立改革事项的预评估、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

马文革:推进配套改革措施应具前瞻性

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突出重点,抓住主

要矛盾。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重点要抓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这两个重点领域,千万不能面面俱到。二要改革为先,突破带动。通过采取一些特别重大的、突破性的、带动性强的改革举措,构建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促进山西的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西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抓住体制机制的变革,构建优质高效的环境是关键。三要前瞻未来,立足长远。随着理论和政策不断创新,未来必然会掀起一轮新的改革热潮,尤其是分配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体制改革这三大领域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所以,在安排部署推进配套改革时,要尽量增加前瞻性,即使是国家出台一些新的改革措施,我们的措施也不至于落后。四要创新机制,合理调节。以资源型产业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转向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均衡发展,这其中关键是利益机制。要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开征煤炭资源开发经营特别收益金,如有困难,可先提高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收费。只有降低资源型产业暴利,提高新兴产业利润,引导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产业转型才能成功。五要鼓励资源型企业产业升级,不鼓励转产。煤炭企业转型的重点是产业升级,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市场等并购重组,扩张规模,对冲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快设备更新,提高技术水平。不能鼓励他们转向不相干的产业,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没有成功先例,实在想干,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搞财务投资,不要直接经营管理。

梁敬华:下一步工作要把握好五个“度”

《总体方案》获批之后,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下一步工作该“怎么抓”,我认为要把握好几个“度”。

一是提升认识的高度。要认识到综改试验区是我省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是转型跨越的总抓手,是大有可为的大平台,全省上下应当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加以推进,以此统揽全省各项工作,推动各项事业,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认清推进的难度。综改试验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各地进展不平衡;一些标杆项目储备不够、推进不力;循环园区循环少、科技园区缺科技;《总体方案》刚批复,方方面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涉及到国家许多部委,沟通协调需继续不懈努力。由于过去我省基础较差,所有这些都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做打长期战的准备。

三是找准突破的角度。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试点,集中力量干成几件有影响的大事或标志性工程取信于民,同时有效规避改革风险,将改革成本最小化,实现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和面上拓展,通过发挥试点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幼苗”成“大树”,“盆景”变“风景”。

四是加大工作的力度。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要素制约难题,充分获取综改试验的政策“红利”,充分调动各部门、市县和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从政府层面讲,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环境。

五是把握行动的进度。综改试验区的主战场在市、县,主体是项目单位、是企业,点上如何破题,面上如何推进,要有明确的任务单、详细的施工图,确定工作进度表,进一步细分目标、细化任务、细致工作。在《总体方案》获批后每月干什么、半年干什么、一年干什么、三年干什么,都要明确时间节点,不急不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潘峰:充分认识和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自国务院批准我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以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全省域的转型综改试验氛围已经形成,但是具体到一些市、县,则“等、靠、看”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为省委、省政府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工作部署,已经确立了一批试点市、县、园区、企业,先行先试取得了重要进展。进一步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些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有大突破,推动转型跨越有新进展。

综改试点承担着先行先试排头兵、领头雁作用,要率先在干部思想解放、政府职能转变、转型项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试出经验,辐射全省,进而推广到全国的资源型地区。一要率先解放思想,加快建立促进转型的政策体系。只要政策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尝试。二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创优政务环境作为先行先试的重要环节,提高办事效能、改革行政审批,为先行先试创造条件。三要选准突破口,本着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框架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要重点推进产业转型、财政税收、用地保障、科技人才、投资融资、生态环保、城乡统筹、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对外开放等十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不求全、只求实”的原则,根据试点自身条件,力求在某个方面率先试出经验,发挥辐射示范作用。非试点市、县也要破除“等、靠、看”思想,充分借鉴综改试点已经创造的经验,抓住机遇、不甘人后、奋力前行。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我省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全省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全面加快试验区建设,走出转型跨越新路。

潘云:抓住相关领域科学谋划改革路径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作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近期获国家正式批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山西省转型发展总体思路、基本方向以及过去一段时间转型发展实践和所取得成绩的肯定,表明了山西省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这项任务上领跑于全国其它省份,国家将赋予山西特殊的使命和政策支持,率先为全国其他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走出一条新路。《总体方案》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转”和“往哪里转”的问题,下一阶段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怎么转”的问题。

众所周知,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界上所有资源型地区转型都至少要几十年,如美国休斯敦、德国鲁尔区、日本北九州等,山西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抓住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领域,科学谋划改革路径。近期推进过程中要重点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批复的《总体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个领域以及财税、土地、金融等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的具体推进思路、路径和措施;二是要选择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点领域加以突破,突出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力求通过改革试验,破除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三是改革过程中要把握节奏,对于国家提出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要根据推进条件,妥善处理、有序推进。

董宇明:制定实施方案是关键一步

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后,

我省全面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步就是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行动计划》。其中《实施方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要准确体现《总体方案》的转型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取向,对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成为各市县、各部门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的指导纲要。

从时间跨度来看,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指导的时间跨度在十年以至更长,《实施方案》主要对应“十二五”期间转型综改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前瞻下一个五年的综改任务;而《专项行动计划》则是以年度工作任务为主的滚动推进计划。也就是说,《实施方案》所确定的综合改革任务既对应“十二五”的发展目标,也与长远综改相衔接。从内容层次来看,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是指导资源型地区综合改革的总纲领,《实施方案》主要是明晰阶段性目标、分解百余项综合改革任务的行动大纲,《专项行动计划》则是依据行动大纲的要求,具体部署专项工作的推进任务。《实施方案》所分解的综改目标任务大体应分三类:一是目标任务清晰的,应明确推进的具体工作和进度要求;二是需要进一步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给予更大支持的,应在更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更有力的争取;三是深入研究探索的,应更广泛地动员社会智力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为进一步形成具体任务奠定基础。各类每项任务均应明确承担主体(市县和部门),确定工作考核目标,定期评价改革效果。

刘玉坤:用好改革授权解放思想转变理念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念,提升全省干部对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的思想认识。综观全国各个综改区,成功之处都在先行先试,我们要充分用好这一改革授权,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执政理念,不断制定新政策、开创新范式、取得新突破。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我们推动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不断提高干部思想认识,加快自我思想转型、行为转型,扎扎实实抓好综改区建设各项工作,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在全省形成一个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二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构建精简灵活、务实高效的政府运行体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确保转型综改试验区各项转型任务和改革任务措施落实到位。三要处理好“先行先试”与“按规律办事”的关系。转型综改试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善于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同时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发展规律,用好用活政策,实现胆气勇气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的结合,创新创造与学习借鉴的互动。我们既要敢于试点,又要成为示范。四要深化政府机构体制改革,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在部分市、县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大部门制改革试点,整合行政资源,减少职能交叉,不断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有机统一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景普秋:创新机制体制破解转型难题

一是在推进产业转型、强化资源产业政策约束方面,除了对资源开采和生产

规模的约束,更应强化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引导,提高技术进入门槛,促进资源集约开发和利用,倡导绿色开采,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前采取预防性措施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主体矿产资源和伴生资源回采率的同时,将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二是继续巩固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稳定基金制度,调节煤炭价格波动引起的资源收益大起大落,推动煤炭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改革煤炭产业增值税,提高地方税收比例,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税等,统筹安排,作为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府资金;三是设立转型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基金使用制度,主要用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支持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健全产业转型转产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四是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省属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煤炭企业将利润的一定比例投向非资源型产业,重点支持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壮大;五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加大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普遍提升劳动者素质;六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结构改革、政策激励、项目支持、资金投入等,推进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型企业的认定培育。

沈沛龙: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我省要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合理部署、主次

分明、有序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第一,要加强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中小学教育要从长期发展战略角度考虑,职业教育要从实用角度考虑,高等教育要从现实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角度考虑。目前我省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在加大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大力培育本土的高级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做到引育结合。第二,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加强对技术创新和科研向生产力转化的引导。第三,在信贷方面,要在政策上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解决山西省存款资金外流或闲置问题,化解“金融高地”的负面效应。在资本市场发展上,要关注场外市场建设,建设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第四,要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弘扬晋商精神,营造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强政府服务信用。第五,要利用山西丰富的金融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区域金融中心、金融示范区或金融集聚区,增强区域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建立金融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金融协同创新能力。第六,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微企业要有一些政策支持,比如费用的补偿或者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其融资成本。第七,要加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国家对于央企有此要求,当今企业深处变幻莫测的世界经济体中,企业为化解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也应当这样做。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1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