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计划方案 > 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

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1:30:19 | 移动端: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

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

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制定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我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出发点,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工作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教育、重在建设的原则,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聘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辅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和体系。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目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2、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1、概念:团体心理辅导是心里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在具体情境下,在咨询师的引导、训练、促进下借助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1)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是经过学校心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训练,能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组织成员。

(2)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透过开放性的情景来引导成员获得内在需求的满足和外在信息的充实。

(3)互动性。团体的成员之间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彼此的认知、态度和经验互相影响。

(4)目标性。团体心理辅导都有其教育性的目标,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协助成员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建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5)一致性。团体成员尽管需要领导者的带领、引导,才能完成辅助目标,但前提是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必须有一致性的共识,如遵守团体契约和团体规范、认同团体、支持成员等共识。

(6)结构性。团体心理辅导从工作准备、团体形成到过程运作和成效评估都有一定的方法、技术与设计,即运作模式。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前的准备1、培训领导者和培训助手

领导者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首先要对领导者进行培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能接纳自己、还要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仅要具备团体领导技能、而且要有针对特定主题的知识。领导者的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学习、技能技巧训练、自信、情绪稳定、善于表达情感、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宽容、思维敏捷等素。对于比较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还需要培训助手以帮助领导者布置场地、配合领导者开展活动。

2、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

对于团队的终极目标及每一次团体活动的目标,领导者应事先设定并确切地了解和掌握。

3、成员背景资料的了解

包括其姓名、年龄、人格类型、智商、各方面的能力、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去纪录、是否志愿参加团体等。了解成员背景资料,有助于活动的设计与过程的掌握。如果学校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则可查阅档案得知。

4、团体的人数

小团体的组织以8-12人为宜,人数太多,情境不易控制,辅导成效因而容易降低。

5、聚会的时间

由于有些成员不易集中注意力,且耐力较差,所以每次辅导时间不宜过长,应以一节课至六十分钟为宜。

6、聚会的场所

以一般团体心理辅导室为宜,应避免易使成员分心的场所。此外,尚需注意环境的安全性。有些成员容易冲动,室内装潢色调以中间色或偏冷色为宜。

7、协助辅导员的设置

最好能有一位协助辅导员,来辅助团体气氛的塑造、活动的催化、及冲突事件之处理。必要时,甚至可增加一名观察员,在旁观察整个活动的进行,并协助处理突发状况。团体心理辅导者间必须要有良好的默契,对于整个团体过程的带领与团体成员的了解,应具有基本的共识。

8、团体活动的设计

活动的设计宜浅显易懂、活泼有趣,以吸引成员的参与、引发成员的互动与成长。此外,由于团体过程中,常有偶发状况,阻碍原设计活动之进行,或者,在了解成员互动状况后,常需要调整原设计的活动,所以,事先宜设计一些备用活动,以备不时之需。

9、相关理论的阅读

辅导者除了多研究有关团体的文献外,应多阅读有关考试焦虑、人际交往障碍、外向性问题行为或违规犯过行为学生的报告,以深入了解其心态、问题行为的成因,以及相应措施与辅导的重点,以求能在整个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掌握全局,并能照顾到个别差异。

10、先行接触

若能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个别与成员面对面地接触,尝试建立初步的良好关系,并协助成员了解团体的状况,将有助于团体的发展。

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

根据团体活动准备阶段获得的资料,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方案名称:名称应清楚明确,使之一目了然,通过题目能够了解团体的性质、内容和目标。

2、活动地点: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地点。

3、活动时间:应有起止日期,说明团体的常态性(每周一次)或密集性(一整天以上)。

4、参加对象与人数:应说明对象的参加条件。

5、活动方式与设计动机:要简要叙述活动的理论依据及活动的组织形式。6、设计目标:包括团体的总目标、次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7、活动资源:包括活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8、活动内容:说明针对什么心理问题,安排了哪些辅导活动。9、时间配置:针对每次活动作出时间安排,应具体化。10、方案评估:说明分析鉴定的方法。(二)方案设计的步骤

学者夏林清认为方案设计应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对象:即确定哪些人适合参加本次团体活动。

2、我到底要做什么?即目标的制定。针对这些对象,了解和评估他们的需要,再确定团体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我要如何做?即进行的方式和活动的设计。根据目标做出计划。4、思考团体进行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与材料。

5、将设计好的活动在同事之间或先行组成一个实验性小团体试用一次,并讨论、思考和修正。

6、准备每一活动进行的大纲以及必须的材料。

7、准备一些备用活动,根据团体活动的进展有弹性的调整原先的设计。8、团体活动结束时,应用问卷或其他方式来了解大家对团体的反馈,以评估活动是否达到团体的目标。

9、团体的反馈、自己的总结以及所记录的资料都应加以保存,以供下一次改进的参考。

(三)方案设计构成中的注意事项

1、设计团体活动的目标和方式要考虑成员的熟悉度、个性、互动习惯等因素。

2、设计成员的座位应考虑团体活动的大小。如小团体的活动,成员座位安排可以是钻石形、圆形、八边形和枫叶形;大团体活动,成员座位安排可以是扇形、小半圆形、圆形剧场和大半圆形。

3、设计时要注意人性哲学,包括团体成员的素质、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等。4、设计时领导者要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偏好和带领风格。5、方案内各项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致性,前后连贯。

6、活动选择应考虑成员的年龄,成熟度、需求、团体发目的与预期的结果;应让所有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活动应是领导者的能力范围和曾有的经验,还要考虑场地的适合性。

7、方案设计要考虑成员的特性,如性别、年龄、表达能力、职业背景等因素。如小学儿童团体,可设计多一些动态性活动,中学或成年人团体克设计多些静态性活动;同性团体可设计肢体性活动,两性团体可设计分享性活动等。

8、方案设计要有弹性,还应考虑安全性。六、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

团体是有人组成的有机体,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是团体生命的成长历程。团体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定向阶段、冲突阶段、整合阶段、成效阶段和巩固阶段。

1、定向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成员对团体不了解,彼此之间不太熟悉,往往存在焦虑担心、气氛沉默、防卫心理和对辅导员的依赖等反应,因而工作的重点是协助成员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

主要任务有:

(1)协助成员彼此认识。通过相互自我介绍,谈论一些轻松的有趣的话题,活跃气氛,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2)澄清团体辅导目标。

(3)创造安全信任的气氛。这有利于成员降低防卫,敢于作较深层的自我探索。

(4)建立团体规范。团体规范是引导团体成员的行动准则,是保障成员权益和团体运作的重要依据。它不仅规定个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有舆论导向的作用。

(5)让成员了解团体是大家的,促使成员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依存感。2、冲突阶段

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的进展以及为了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团体成员就需要将内心的真实自我展示出来,这将会引起自我内心的冲突,也促使成员之间真正意义的互动,形成各种真实自我的冲击,从而表现出焦虑与挣扎、抗拒与防卫和挑战领导者等特征。辅导员在被挑战时,不要回避和防御,而要直接诚实地面对,先检查自己是否有被挑战的事实,把自己被成员挑战的感受与成员分享,并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有利于团体成员与辅导员之间、成员之间的坦诚沟通。因而,此阶段的任务是:

(1)理解、接纳成员的负向情绪,使团体成员在理解支持和接纳的氛围中,学习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鼓励成员认识自己的焦虑与矛盾,并协助他们表达出来。帮助成员学习表达内心感受,能促进成员的自我开放,提高团体互动质量。(3)帮助成员将防御性行为转化为建设性行为。3、凝聚整合阶段

团体经过冲突之后,出现了凝聚现象。团体成员的真实自我的袒露,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密切了关系。尖锐真实的意见受到鼓励和欢迎,从而感到团体是安全、信任和可靠的,也使成员有了团体归属感。对团体的成员、领导者和目标有了认同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1)协助成员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辅导员可以借此机会帮助成员了解自身问题的成因,作为自我突破和发展的基础。

(2)鼓励成员相互关心和帮助,促使成员有勇气继续展开,并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4、成效阶段

团体经过凝聚阶段后,成员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对团体充满信心和希望,不但敢于更深入地探索自我,表达更真实的想法,更希望尝试行为改变和解决问题,通过认知重建,追求个人和团体目标的达到。因而此阶段的任务是:

(1)辅导员要以身示范,引导成员塑造被期待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自我表露的程度,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接受反馈等。(2)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建。(3)协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为。5、巩固结束阶段

团体发展到这一阶段,成员之间建立了友谊,大家依依惜别;但有的成员不免对回到原来的世界担心能否适应;还会出现成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有所转移,结果造成团体互动频率降低,影响力减弱的松散现象。此阶段的任务是:(1)处理好成员离别的情绪。预先告知团体结束时期,让成员早作心理准备,鼓励大家将担心、伤感、失落的情绪表达出来。

(2)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反馈与祝福。反馈应更加全面、具体、明确,可供他人参考,团体结束时,彼此道别珍重。

(4)提醒保密,继续尊重他人,维护成员的权益。(5)提供进一步学习或服务的信息资源。(6)评估团体效能。辅导员要检查团体辅导的目标是否达到,动力状况如何,有何事件发生,如何处理,以调整团体计划,整个活动结束时更要对整个效能作出评估。

七、有关要求

1、全体教职工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出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

2、各学院要加强对心理障碍学生的关怀。发现问题及时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了解情况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并把有关情况向学生工作处汇报。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1*年4月

扩展阅读:心理实验讲义

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一、实验背景

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

1.一张10cm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2.镜框一个,短尺一把(最小单位为毫米),用于测量被试所画直线的尺寸长短。3.两支笔,用于画线和记录实验结果。

4.每个被试3张卡片,编号分别为Al、A2、A3,分别作为被试练习前(前测)、练习(实验处理:“有”或“无”反馈)和练习后(后测)测试被试画线的结果。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两个水平(“有反馈”与“无反馈”)的实验设计。被试分组与实验处理的安排如下下表:

实验处理与被试分组表实验处理实验分组有反馈无反馈前测画20次画20次练习练习80次练习80次后测画20次画20次小组4个有反馈(AF)和无反馈(AN)被试的实验顺序:为AFANAFAN。1.让被试1(有反馈)坐在桌边,将画有2cm直线的卡片装入镜框,放在被试的正前方,距离被试30厘米,镜框后放置编号为A1的白纸,使镜框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到自己所画的线和画线的手,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导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眼睛看着镜框内的黑色平行线段,用笔在白纸上画横线,要求按照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使自己画的线与镜框内的线段一样长。画线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画线的手和正在画的线。总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左右移动画线的手,但不要移动胳臂、头部和变换身体坐的姿势。

被试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开始进行实验,前测实验完毕,准备进行练习实验。2.主试换一张编号为A2的纸,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你每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并与反馈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些,如果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画长一些。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得准确一些。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被试每画完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画线的结果,如“长了”就报告“长了”,如“短了”就报告“短了”,如果正好为2cm,就报告“相等”,直到画完80条线段,结束练习实验。

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当每次画完一条线时,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按照一致的画线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如果自己感觉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些,如果感觉这次画短了,下次就要画长一些。总之,要求你尽量把线段画得准确一些。这样总共画80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3.主试再换一张编有A3的白纸,并对反馈组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我这次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请你要尽量画得准些。”如果是非反馈组,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再画20条线段,按照一致的标准尽量画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

4.换被试2(无反馈),用Al、A2、A3三张白纸,按照上述的方法和无反馈组的指导语(练习时每次画线的结果不反馈给被试)进行实验,其他实验过程与被试1相同。5.按照小组四个被试的实验顺序继续进行实验。

6.主试记录实验过程中被试的反应,测量和整理实验结果。

(四)实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物理条件:桌面上除实验材料和纸笔外,不要摆设其他物品,且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摆放。

2.主试方面:主试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进行实验,不能对被试有任何超出实验要求的暗示。

3.被试方面:被试态度要认真、手臂姿势符合实验要求,头部和身体姿势保持不变,画线姿势符合实验要求,与标准刺激的距离保持恒定。

4.实验过程控制方面:主试严格按照实验过程进行实验,被试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四、结果分析

1.测量记录纸A1上每条线的长度,并记下与标准线段2cm的误差,然后计算20次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XA1。

2.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计算其他被试A1、A3的结果,并计算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XA1,画直方图比较有反馈和无反馈被试的练习效果。

3.比较有反馈和无反馈被试画线的练习过程;以20次为单位,分别计算有反馈和无反馈被试在练习时画线长度的平均值,每个被试有4个平均值,并画两条练习曲线。

4.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有反馈和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是否有影响。

五、问题与讨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它有哪几个水平?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画线的准确性应如何数量化?3.本实验控制了哪些变量?

4.如果要用两个画线能力相同的被试,应如何挑选被试?试从全班的结果中,找出回答此问题的根据。

5.你认为本实验中还有什么与画线有关的因素没有被有效地控制?

六、参考文献

[1]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Kantowitz.B.H.等著,杨治良等译.实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AnneMyers.ExperimentalPsychology.ColePublishingCompany,1986.[8]Levine,G.&Parkinson,S..ExperimentalMethodInPsychology,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Inc.,1994.

[9]DavidW.Martin.DoingPsychologyExperiment,ColePublishingCompany,1996

第一部分经典心理实验

第一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实验1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恒定刺激法(TheMethodofConstantStimuli)是由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7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比较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

差别阈限的测量方法: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若干个比较刺激。

1.确定刺激范围。确定最大刺激强度的原则是:被试95%(有人认为80%)以上的机会能够正确感受到刺激的强度;确定最小刺激强度的原则是:被试5%以下的机会能感受到刺激(即感受到刺激的机会不超过5%);相邻刺激间的变化单位确定的原则:在最大强度刺激和最小强度刺激之间选取5-7个刺激,并且按照等距的变化确定5-7个刺激的强度值。

2.确定自变量。确定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并在该范围内选取5-7个强度的刺激,其中一个作为标准刺激(一般为中等强度的刺激),其余作为比较刺激,3.反应变量。被试按照比较的原则,对呈现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是三类反应,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刺激比标准刺激的强度“高”“相等”或“低”。主试根据被试的反应记录“+”“=”或“”。如果是两类判断,则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刺激比标准刺激强度“高”或“低”,比较时,每个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至少要比较50次以上。4.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内插法或作图法,分别求出被试的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DLu)=X上一X等下差别阈限(DLl)=X等X下差别阈限(DL)=(Dlu十DLl)/2

X上、X等、X下分别判断为“+”“=”和“”时感觉量的平均数。(2)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差别阈限(DL)=(Lu+L1)/2

Lu和L1为被试判断“+”和“一”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感受性。2.掌握直线内插法和作图法计算差别阈限。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个人一组。(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两套重量差别不等的砝码,一套的重量差别为3g,另一套重量差别为5g,标准刺激为100g,眼罩一个。两套砝码的重量如下:1.91g、94g、97g、100g、100g、103g、106g、109g。2.88g、92g、96g、100g、100g、104g、108g、112g。(三)实验设计与步骤

本实验可以考虑性、优势手与非优势手、是否反馈结果等因素,并从上述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1.预备实验:取一个100g的砝码为标准刺激,88g、92g、108g、112g为比较刺激,用优势手每组比较10次,共40次。比较时,每组标准刺激在前和在后的次数各半,将40次的比较排成随机顺序表,保证实验按随机顺序进行。做完预备实验后,计算出被试判断的正确率,根据下列条件选择砝码。(1)88g或112g有80%以上正确;(2)92g或108g有80%以下正确。

同时符合A和B两个条件,选择第二套实验材料;如果A和B的正确率均未达到80%以上,则说明两套材料均不适合。如果A和B只有一个正确率达到80%以上,选择符合条件的一套材料。

2.正式实验

(1)排出各对刺激的呈现顺序:将7个比较刺激(包括一个100g的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配对,每对比较50次,总共比较350次。为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50次中25次标准刺激在先,25次比较刺激在后。刺激呈现的顺序按完全随机的顺序进行。并列出刺激呈现顺序表,随机顺序表的制作可以采用抽签、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刺激随机呈现顺序及结果记录见表1-1。

表1-1刺激随机呈现顺序与结果记录表

刺激排列顺序12刺激呈现随机顺序先10097后91100重(+)被试的反应相等(=)轻(-)结果转换………350(2)为了保证刺激呈现在同一位置,应在桌面上标出刺激呈现的位置。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前臂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3)呈现刺激时,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1s,避免被试的第一个刺激的重量感觉消退;两次比较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在5s以上,避免两次感觉之间的相互干扰。在呈现刺激时,勿将刺激碰到被试的手。

(4)实验开始前,先向被试做示范操作:右前臂放在桌面上,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刺激的上端,轻轻向上提起,使之离桌面约0.5cm,大约2秒钟后放下,紧接着换第2个刺激,用同样的方法操作。示范后让被试坐下,将优势手前臂放在桌上作标记的位置,并带上遮眼罩,给被试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一对一对地比较砝码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砝码放到桌上时,你就用刚才看到的办法轻轻提起它,注意这时的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这种感觉,当拿每二个刺激时,就用你对第二个刺激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刺激重量感觉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就说‘轻’;如果你觉得重,就说‘重’;如果分不出轻重,就说‘相等’。这样总共要比较很多次,每次比较后必须做出判断,前后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保持一致。请注意,要用第二个刺激的重量去比较第一个刺激的重量,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一个轻、重、还是相等。下面开始实验。

(5)按照实验前排好的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相等”的判断,记在记录表上,每比较50次休息2分钟,并让被试手臂自由活动。(6)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继续上述实验步骤。

7

100四、结果分析

1.整理记录结果,把标准刺激在先的判断转换成比较刺激在后的判断结果,将结果填入记录表的最后一栏中。

2.分别统计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轻、重、相等的频次,并计算出相应的百分数,填入频次表中。

频次表:比较刺激12┇7

3.以比较刺激为横坐标,以其重于、轻于、等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数为纵坐标,把所得结果绘成曲线图,并作出解释。

4.用直线内插法分别求出个人和全班同学的上、下及总的重量差别阈限。5.根据全班数据,分析重量判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一)判断次数(=)(十)(十)+(=)五、问题与讨论

1.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有无顺序误差。如果有,它是否影响测定的结果?为什么?

2.在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时,用恒定刺激法比用最小变化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3.如果检验重量差别阈限不符合韦伯定律,在本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做什么补充?

六、参考文献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149.

实验2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其特点在于被试可以主动地并且连续地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因此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在用这种方法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公式为:AE=∑|XiS|/n,其中Xi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次数。用此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它测得的阈限值只是阈限的近似值,不能与其他方法的结果相比较。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是通过象素完成的。象素大小相等且等距,因而对由象素组成的线段

的长度测定是极为准确的。本实验就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二、实验目的

1、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感受性。2、掌握长度测量应该控制的各种变量。

三、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平均差误法会带来动作误差,应注意克服。在本实验中,有一半次数比较刺激长于标准刺激(简称“长”),另一半次数比较刺激短于标准刺激(简称“短”)。同时,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应将一半次数在右边呈现比较刺激(简称“右”),另一半次数在左边呈现比较刺激(简称“左”)。因此,组合上述4种方法,可得到“右短”、“右长”、“左短”、“左长”四种方式。实验中每种方式作10次测定,为了消除顺序误差,每种方式又分为两个5次进行,如表2-1。

表2-1刺激呈现系列及比较刺激的位置次数12345┇1.键入被试姓名后,请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应向被试指明反应键(红键和绿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2.提醒被试分清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在标准刺激的下面印有“标准刺激”的字样)。

3.被试每次调整完毕后,按反应键盒上的黄键表示确认。

右短右长左长左短左长右长右短四、结果分析

1.详细结果共40行,表示40次测定,每行分3列印出。第一列为标准刺激的位置和相对于变异刺激的长短;第二列为变异刺激的初始大度;第三列为被试调节后的长度。

2.请由此计算被试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AE),也即是此被试长度估计的差别阈限(近似值)。

3.根据前的实验顺序安排表。可以对结果进一步区分,即前5次为右短,其后5次为右长,以此类推,最后5次为右短。据此可以请被试计算“左”的AE和“右”的AE,以及“长”的AE和“短”的AE,以检验实验中的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情况。

五、问题与讨论

1.采用平均差误法设计实验的基本程序。

2.在平均差误法的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误差和顺序误差?

3.如何检测出被试存在期望误差或疲劳效应,所测得的差别阈限值是否会受到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34.

实验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

一、实验背景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情、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学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二、实验目的

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颜色知觉正常的被试。(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对偶比较法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橙(Mangetra)、黄(Yellow)、绿(Green)、蓝(Blue)、青(Cyan)和白(White)。

实验顺序如表3-1,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表3-1台阶式呈现刺激方式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红1212131920橙34141521黄561617绿7818蓝910青11白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左、右键认可,按中间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指导语如下:

下面每次给你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图片,如果你喜欢左侧的颜色,就按‘A’,如果喜欢右侧对颜色就按‘B’,在每次呈现的两张图片中必须选择一张。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键’开始实验。

四、结果分析

1.结果以图表形式给出:横坐标是颜色,从高到低;纵坐标是选择分数(C),列出了每种颜色相应的选择次数。

2.制作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还需要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CC

2(n1)12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等距量表。

五、问题与讨论

1.对偶比较法的应用范围是什么?

2.怎样才能把心理顺序量表转换为心理等距量表?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5~82.

实验4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一、实验背景

等级排列法也是用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被试将所呈现的一系列刺激按优劣或喜欢一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在于,等级排列法一次对所有的刺激进行排序,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收视率调查等应用研究中比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的排序等。根据等级排列的结果,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两个顺序量表的相关,相关越小,差异越大,公式如下:

1(6D2)/n(n21)

ρ等级相关系数n刺激的数目

D对同一刺激判断等级差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比较五种物品颜色爱好程度,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2.学习和掌握对等级排列法测量结果一致性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颜色知觉正常。(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2.实验材料:4种实验材料(汽车、方块、玫瑰花、裙子)的图片,每种物品的颜色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黑九种,图片背面均为白色,共36张。(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单击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的鼠标,进入实验状态。在“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实验材料(汽车、方块、玫瑰花、裙子),单击指导语,便会出现如下指导语: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组方块的图片,它们图案相同但颜色不同。用鼠标单击图片的背面便可翻看图片。在排序前,请你先看一遍所有的图片,根据对不同颜色图片的喜好程度,从最喜欢到

最不喜欢进行等级排序,并将图片放在下面相应的位上,‘1’代表最喜欢,‘9’代表最不喜欢,如果对排好的顺序不满意,可以继续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实验完成后,请用鼠标单击屏幕中心图标,并按确认图标予以确认。明白上述指导语后,便可以开始等级排序实验。如还有疑问请查阅实验帮助。

表4-1等级排列法呈现图片种类及颜色组合表

物品方块汽车玫瑰花裙子红橙黄绿物品颜色青蓝紫灰黑2.不同颜色图片的呈现是完全随机的。

3.结果记录:每次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将记录被试的等级排列结果,结果呈现方式如表6-16。实验结果存入文件名为“实验结果.txt”文件中,并可在帮助菜单中的“结果查询”中查询实验结果。结果文件还可以调到EXCEL或SPSS中进行统计分析。

4.如需自定义实验材料,可在“帮助”菜单中选择“加入新图片”一项,对实验材料进行定义,然后在“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实验材料”,并开始实验(详细的过程请参见实验程序手册)。

5.换其他被试,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将小组各被试对各种物品颜色爱好程度按照爱好顺序制成颜色爱好量表(表4-2)。

2.分别计算小组每个被试对方块、汽车、玫瑰花和裙子的爱好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哪一种物品的差异较大。

3.以颜色为X轴,颜色爱好程度为y轴,画出不同物品颜色爱好程度差异曲线。

4.画图表示小组被试之间对四种物品颜色爱好程度的差异曲线。

表4-2被试对9种颜色的物品爱好等级

被试材料方块1汽车玫瑰花裙子方块2汽车玫瑰花裙子┆┆不同颜色物品的爱好等级123456789五、问题与讨论

1.在市场研究或市场调查中,等级排列法有哪些应用?

2.某服装厂准备对市场上时装的流行颜色进行一次调研,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调研方案。

六、参考文献

[1]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40(6),201*.

[7]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9]B.H.Kantowitz等著.杨治良等译.实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AnneMyers,ExperimentalPsychology,ColePublishlngCompany,1986.[11]DavidW,Martin,DoingPsychologyExperiment,C01ePublishingCompany,1996.

实验5肤觉两点阈的测定

一、实验背景

如果我们在皮肤上给予相邻的两个点同时刺激,而这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又是十分相近时,则往往只会感到是一个点的刺激;如果逐渐加大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就会觉察为两个点了。能感觉到两个刺激间的最小距离称作两点阈(twopointthreshold)。两点阈是肤觉定位的一种方式,也是皮肤触觉的敏锐性指标。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小腿等处的两点阈较大。下表是温斯坦(Weinstein)1968年的实验结果。

表5-1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毫米)中指食指拇指无名指小指2.53.03.54.04.5上唇面颊鼻部手掌大足趾5.57.08.011.512.0前额脚底腹部胸部前臂15.022.534.036.038.5肩部背部上臂大腿小腿41.044.044.545.547.0资料来源:赫葆源、张厚粲等编的《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6。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可因练习而减小,也可因疲劳而增大。无论是两点阈,还是触觉定位,都同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对这些感受性的测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确定不同身体部位的触觉感受性。掌握皮肤不同部位的机能特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利用皮肤作为传递信息的通道,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个区。自手背至肘的3个区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在确定的3个区域盖上蓝印,测量在印内进行。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

注意,当你的感觉为两点时就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报告说‘一’,如果不能确定

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

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作“+”,第二种回答记作“一”,第三种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来替代怀疑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落下,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间不超过2s。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4.正式实验时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7~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l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见表5-2)。

表5-2被试对各种长度刺激感觉结果记录表(单位:毫米)间距次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7891017

11121314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实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后像(即使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像是否存在。

6.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7.在选定被试的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时,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四、结果分析

1.分别求出同一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考验。2.分别求出不同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考验。3.求出同一系列实验的不同测定中两点阈的变动情况。

五、问题与讨论

1.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有何差别?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别?2.练习因素对肤觉两点阈的变化有何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李寿欣,李传银.心理实验的操作与演示.青岛出版社:201*.

第二章学习与记忆实验

实验6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一、实验背景

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又称“感觉记忆”。它以时间为主要表现特征,对信息的保持大约为0.252秒。这种记忆虽然为时短暂,但它为人们感知事物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是产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前提条件。因此,对瞬时记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视觉的瞬时记忆现象。1859年,哈密尔顿测的人在一瞬间只能辨认大约6个物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部报告法是人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后,经过一定时间,让其把所识记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全部再现出来,然后把被试回忆的结果与原材料加以对照比较,就可以测知其保持量的大小。它是检查记忆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早期的视觉瞬时记忆的研究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60年,斯波灵在做瞬时记忆的实验时发现:用全部报告法测得的结果并不能真正显示出瞬时记忆的广度,因为很多被试报告在回忆的过程中有遗忘现象,即在回忆前面的内容时忘记了后面的内容,而后面的内容在回忆开始时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有鉴于此,斯波灵提出于自己的假设:瞬时记忆的信息多于回忆的信息。根据这种假设,全部报告法就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因为被试无论是口头报告还是手写都需要一定时间,而瞬时记忆的一部分信息就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以致于被试无法回忆出最初保持在大脑的全部内容。在此基础上,斯波灵精心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程序,即部分报告程序,也称部分报告法。

和传统的全部报告法相同的是:这种新的实验方法要求被试识记全部材料,但在回忆时不需回忆全部材料,只要求回忆指定的一部分,然后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来估计推算获得信息的总量。

在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多达8-9个。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而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的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1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

了。

二、实验目的

1.证实瞬时记忆现象。

2.加深对瞬时记忆的性质的理解。3.学习掌握部分报告法。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瞬时记忆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记录纸和笔。(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该实验使用的材料为34(三行四列)的大写字母矩阵。每个字母呈现时间为75ms。

2.实验设计与被试分组:实验采用三种回忆方法。

全部报告法: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延迟时间分别为0.3秒和0.5秒),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3.被试总共分为四组,每种回忆方法一组被试(每个小组的四个被试,每个被试做一种报告方法的实验)。

4.按分组情况,分别对接受“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0.3秒或0.5秒)四组被试进行实验。一次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息。

四、结果分析

计算被试三种方法的瞬时记忆保持量,并画出曲线图。(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保持量=平均每次再现个数3)

五、问题与讨论

1.参照实验结果,说明瞬时记忆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2.立刻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得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3.如果让你用部分报告法设计一个听觉的瞬时记忆实验,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2-144.

实验7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

一、实验背景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5秒一2分钟。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i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法一相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G.A.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

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记忆单元。

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可以使用顺序再现法、自由再现法、再认法、再学法、提示法等。不同回忆方法的实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结果可以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百分数来反应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正确率。采用再认法计算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保持量认对的刺激数目认错的刺激数目100%

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影响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实验材料(组块)的长度。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元,其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当组块没有意义或与人的经验不匹配时,组块的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②实验材料的性质。不同的实验材料,如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对短时记忆的保持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③回忆方法。采用的回忆方法不同,测得的短时记忆保持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般来说,再认法要比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

④延迟回忆的时间。一般延迟回忆的时间越长,回忆起来的刺激数目就越少。⑤个体的身心状态。如情绪因素、健康因素、疲劳等对短时记忆保持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2.学习再认法测量短时记忆的保持量。

3.学习“插入活动法”控制复习因素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短时记忆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

2.实验材料:可以是数字、字母、汉字、西文文字以及图片等。本实验使用字母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8组,每组包括8个由3个字母组成的音节。插入干扰材料为简单的算术运算,如100-3=?,97-3=?,94-3=?依次类推,在呈现完实验材料后,要求被试汁算插入的算术题,直到开始回忆为止。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1.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实验材料为三个字母的音节,材料分组情况如上所述。延迟时间为5秒、15秒。每组4个被试中,两个做延迟时间为5秒的、两个做延迟时间为15秒的。实验设计可以考虑性别、延迟时间等因素,并据此做相应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讨论。2.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的制作:在主程序中选择“短时记忆”的应用程序,进入短时记忆实验设计与实验状态,选择“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中的“字母材料”,便会出现“编辑字母材料”对话框,定义每个字母材料的字母数(3个)、总的刺激数目(以个)、每组材料的刺激数目(8个),其他参数不必定义。然后选择“生成实验材料”,对话框的文本框中便会出现生成的字母材料,选择“存盘退出”,完成编辑实验材料:

(2)正式实验:单击“正式实验”中的“字母材料”子菜单,出现调用实验材料和定义实验参数的窗体,选择“打开文件”,并打开“ExpLetter.txt”的实验材料文件。定义实验材料总数(调用文件时已自动填好)、实验组数、每组刺激数、实验材料、延迟时间、回忆方法(为再现法)等,定义完毕,按“确定”按钮。主试指导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

(3)按照实验程序识记和回忆实验材料,实验结束,输入被试信息。(4)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按照上述实验程序继续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分别将不同延迟时间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计算出来。再现法短时记忆保持量=正确回忆的次数的加和正确回忆百分数=正确回忆的总次数/实验次数

2.考察不同的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是否有显著的影响?3.本实验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并作出解释?

五、问题与讨论

1.从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识记与回忆之间要插入干扰材料?

六、参考文献

[1]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67~780.[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8~300.

实验8延迟时间对系列范畴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

一、实验背景

系列位置效应是学习与记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系列位置效应与项目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有关,系列位置曲线不同部分的回忆情况是项目间隔时间及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项目间隔时间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项目间隔时间长短,决定项目再认或回忆的正确率,并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效果。系列位置曲线的近因部分对时间变化更为敏感,表现为绝对记忆的性质,系列位置曲线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分化,取决于项目呈现时间、项目间隔时间和系列包含的项目数。Biork和Whitten(1974)曾经提出的顺序或情景理论,用来解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系列位置效应。

时序记忆(TemporalOrderMemory)意指对连续发生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记忆,时序记忆可分为绝对位置记忆和相对位置记忆。位置重建(Order-Reconstruction)法、位置辨认(Order-Identification)法是用来测量绝对位置记忆的;新近判断(Recency-Judgement)法是用来测量相对位置记忆的。

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的关系问题、时序记忆自动化问题以及时序记忆的相似性效应是时序记忆研究较为关注的内容,这三方面研究目前都存在意见分歧。在时序记忆与项目记忆关系问题上存在联系和独立两种观点,时序记忆自动化方面的争论关键是在于如何认识自动化的形成的问题。

在时序记忆相似性效应问题上,早期研究发现,系列学习中范畴相似性不利于位置重建任务,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范畴相似性有利于位置重建任务。Conrad于1965年研究表明,短时系列回忆中增加项目之间听觉或意义相似性时,位置重建测试出现比较多的位置互换现象。Tzeng等的研究指出相似性特征存在会不利于绝对记忆,但有利于相对时序记忆。Nairme在长时记忆研究中,设计了两个时间维度,测试为时序位置重建任务,结果发现正相似性效应。他在1993年的另一份研究报告中设计了混合系列词表,同一词表既有相同范畴词又有不同范畴词,位置重建结果是词表内范畴

相同项与词表间范畴相同项没有差别。

吴艳红等对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与系列位置效应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项目间隔时间变化的对系列位置效应有较大的影响。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时,项目间隔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项目之间的再认以及对项目正确提取的百分数,自由回忆测验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也存在负近因效应。

上述这些结论是在从无关联汉字的实验材料中得到的,尚不能推广到系列范畴词表的记忆研究。杨志新(1999)对系列范畴词表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的研究,设计系列范畴词表将记忆项目分成词表间范畴相同项和词表内范畴相同项,用词表辨认测时序记忆,用自由回忆测项目记忆。结果发现2分钟延缓测试的提取策略是词表线索,6分钟以及10分钟延缓测试的提取策略是范畴线索。

根据比率原则(是指近因效应的幅度与IPI和RI的比率成正比,IPI表示系列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RI表示某项目呈现后到回忆该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Bjork和Whitten假设,项目记忆痕迹之间的辨别率部分决定该项目被提取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把近因效应看作是系列项目不同位置之间辨别率不同的结果。根据记忆痕迹随时间成指数衰退的性质,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项目之间的辨别率最高,因此易于提取。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范畴相似性词之间的系列位置效应、负近因效应等问题。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被试4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均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

计算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或采用E-Prime制作控制文件。2.实验材料

50个范畴词来源于10个范畴(花名,蔬菜,鸟名,树木,昆虫,乐器,金属,交通工具,城市,职业),每个范畴5个词,皆为高频词。50个词组成5个词表,每个词表10个词中有5个来源于同一范畴,另外5个分属于剩下5个不同范畴。这样的范畴结构将范畴词分为两类: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

(三)实验设计

40名被试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人,每组被试要学习记忆5个词表,学习5个词表的先后顺序是随机的,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在被试之间取得平衡,排除不同范畴词的特性造成的两种类型项目的记忆差异。该实验采用352的多因素混合设计,3种(A、B、C)呈现方式为组间设计,5个系列位置为组内设计,2种测试方式自由回忆和词表顺序线索回忆(给出词表15让被试把每一词表中的项目回忆出来)为组内设计。(四)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由计算机按3种方式呈现(A、B、C)。A:5个词表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为10秒、8秒、6秒、4秒。B:5个词表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10秒。C:间隔均为3秒。每个词表开始之前屏幕呈现“按任意键开始”。给被试的指导语是“让你学习记忆5个汉字词表,每个词表10个词,当屏幕呈现‘按任意键开始C:5个词表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为4秒、6秒、8秒、10秒。A、B、C中每个词呈现时’时,你就按任意键;计算机将自动呈现每一个词,你设法记住他们,一个词表学习完之后稍停一会,计算机又将呈现‘按任意键继续’,你继续学习下一个词表直至5个词表全部学习完。词表范畴结构及时序记忆测试任务均不告知被试。

词表学习完成后,A、B、C三种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各组被试均完成2分钟的干扰任务,再做自由回忆测试,用3分钟时间,自由回忆完成后进行词表顺序线索回忆,用时3分钟。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用MANOVA分析自由回忆测验5个词表正确率,考察词表系列位置效应以及各词表内部的系列位置效应;有无近因效应。

2.用MANOVA分析4组自由回忆测验平均成绩及词表顺序辨认成绩,考察相应的提取策略。

3.考察呈现时间相同,项目间隔时间不同对正确提取的影响?考察项目间隔时间相同,呈现时间不同对项目正确提取的影响?

(1)考察5个词表的自由回忆测验正确率,考察词表系列位置效应以及各词表内部的系列位置效应及有无近因效应。

(2)考察3组自由回忆测验平均成绩及词表顺序线索回忆成绩,考察相应的提取策略。(3)考察呈现时间相同,项目间隔时间不同对正确提取的影响。(4)考察项目间隔时间相同,呈现时间不同对项目正确提取的影响。

五、问题与讨论

1.学习材料呈现时间和学习时间间隔对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2.阐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因素。

六、参考文献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259.

实验9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

一、实验背景

记忆广度(MemorySpan)是指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所呈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在记忆广度的实验中,通常要求呈现刺激后,立刻再现呈现的刺激系列。该方法是测定短时记忆容量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呈现的实验材料不同,短时记忆的广度也可能会有所差异。本实验通过测定数字和字母两种实验材料的短时记忆广度,探讨实验材料与记忆广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1.测定数字和字母实验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

2.掌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两因素实验设计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计算机、记忆广度实验设计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数字和字母实验材料。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1.实验设计

以全班同学为被试,考察数字和字母两种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实验设计还考虑了性别因素,因此,实验结果可以从材料、性别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程序

(1)运行数字与字母记忆广度实验设计程序,进入实验状态。

(2)实验材料的制作:在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数字材料、字母材料或其他实验用材料子菜单,单击相应的子菜单后,屏幕上会出现生成实验材料的窗体,在窗体上先定义最大的记忆材料长度,然后单击生成材料,便会生成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并可以对生成的材料进行编辑,编辑后存盘退出,程序将自动将实验材料存为默认的文件。(3)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菜单中选择已经定义的实验材料的子菜单,屏幕上便会出现指导语窗体,仔细阅读指导语,阅读完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指导语如下:

下面呈现的是有关记忆广度的材料:一种是数字,一种是字母,在呈现刺激时请你注意记住刺激的顺序,刺激呈现完毕,请按刺激的呈现顺序逐一回忆出来,并予以确认,下面先从数字材料开始。

(4)实验结束后,将个人信息填入提示对话框,便于结果的记录与查询。(5)结果查询与打印:在“帮助”菜单中选择“结果查询”,便可以查询到个人和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选择“结果打印”便可以将数据文件打印出来:(6)一个被试做完实验后,换下一个被试继续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对两种实验材料的数字记忆广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2.分别以实验材料和性别为因素,做如下分析:

(1)检验不同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解释;(2)检验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实验材料(数字和字母为水平)上的记忆高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五、问题与讨论

1.在实验定毕后,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扣统计分析?

2.在对组间设计、组内实验扣混合设计进行方差分析时,在选择统计方法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9~260.[2]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实验10材料呈现形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一、实验背景

近年来,内隐记忆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阈下知觉的研究中,人们把编码无意识事件在人脑中存留的痕迹你为内隐(无意识)记忆。在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是对那些不需要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提取或在外显回忆的测验无意识提取出来的先前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有研究者队更为广义的意义上认为,内隐记忆是人们不能有意识回忆,但是却能在行为表现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内隐记忆的研究涉及到阈下刺激编码、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健忘症及脑损伤病人无意识经验等领域。此外在汇常人的学习中,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也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内隐记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与内隐记忆有关的舀.种现象。下面介绍几种经常引用的内隐记忆理论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说。

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cleMemorySystemsView)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Tuving等(1985)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erceptualReprenrationSvstem),并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一观点。按照这一论证逻辑,可推出“内隐记忆的各种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结论。Witherspoon和Moscovich(1989)的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Tuving等人坚持他们的论证逻辑,并设计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记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却是无关的。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与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内隐记忆代表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固定的痕迹,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TracelessMemorySystem),但它可能包含记忆内容的多种分布特征,每种表征的激活都是通过一些特定的线索来实现的。

神经心理学家从另一个研究层面上(从认知神经科学的校对)提出了多重记忆说。在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记忆分为两类: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Memory)。陈述记忆是惟一能进入意识中的可以觉察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记忆系统的操作来实现。这种观点代表着神经心理学家对内

隐记忆的看法,但对于陈述记忆神经机制目前研究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多重记忆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健忘症病人的记忆分离现象。当多个记忆系统相互独立时,如果陈述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那么,患者完成与程序性记忆有关的任务时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在正常人的记忆分离现象中主要表现为,某些因素只影响陈述记忆而不影响程序记忆,或只影响程序记忆但不影响陈述记忆。解释内隐记忆现象的另一种理论为加工说(ProcessingView)。加工说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需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系统存在着机能上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Roediger(1990)提出了转换适当程序的观点(TransferAppropriateProceduresApproach),认为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影像等加工过程,这些因素提高了直接测量(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与此相反,大多数内隐记忆的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内隐记忆测验主要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测验应该是以材料驱动过程(DataDrivenProcessing).为理论基础的。

在刺激的表面特征对内隐、外显记忆影响的实验中,研究者得到不同的结果。杨治良等在三维物体圆形的大小和颜色影响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分离的现象,即外显记忆很明显受圆形大小变化的影响,图形变化(其中不包括颜色和大小等的图形本身的信息)降低外显记忆的成绩。此外,物体大小和颜色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外显学习的再认,这说明,在学习阶段对物体编码时,关于物体的表面特征的信息也是外显记忆的主要内容。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在研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特点时,把刺激物的表面特征作为影响两种记忆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更加依赖刺激的表面特征,如有研究表明,在不改变感觉通道的情况下,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高度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特征,而外显记忆作业则很少受刺激或任务表面特征或属性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照片的再认任务(直接测量)和偏好再认任务(间接测量),探讨材料呈现方式不同(如不同的表面特征),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大学本科生60人,其中2/3为实验组,1/3为控制组,性别比例1:1,要求视觉或

矫正视觉正常,颜色知觉正常。(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实验仪器

计算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程序(采用E-Prirme制作控制文件)、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2.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人的脸部照片为材料,48对分别表达四种情绪的照片,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其中16对为彩色照片,16对为黑白照片,16对为面部轮廓照片。再选取24对作为学习材料,其中8对彩色照片,8对黑白照片和8对轮廓照片。在学习阶段中,目标照片一半在左、一半在右,以排除空间位置误差。测验时呈现24张照片,一半是旧照片(目标照片)与非目标照片(另一半是新的),新旧照片随机呈现,分为再认实验与偏好判断实验。(三)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设计。实验组包括A、B和C三个因素。A因素为照片呈现形式,分别为彩色、黑白和轮廓;B因素为注意程度,两水平分别为目标照片与非目标照片;C因素为测验类型(任务),两类任务分别为再认测验(直接测量)和偏好判断(间接测量)。以上三个因素均为被试内设计,控制组被试只进行偏好判断测验。

(四)实验程序

把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其中三分之二为实验组,余下三分之一为控制组。学习阶段对实验组所有被试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在实验组看懂学习指导语后,按空白键开始学习阶段。在计算机屏幕中央依次呈现24对照片,每对照片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框位)和一张非目标照片(设有红色边框)。在照片下面同时呈现“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四个键,并对应为1、2、3和4。照片呈现时间为2秒,然后消失,这时被试要尽快判断照片所表达的情绪,并按相应的键确定,直到24对照片呈现完毕。

然后,让被试休息五分钟后,屏幕再出现指导语,请被试按下“1”或“0”键,继续进行实验。“1”键代表先进行再认实验,后进行偏好判断实验。“0”键代表的顺序则与之相反,被试按“1”或“0”键的概率相等,排除序列效应。在被试读懂得指

导语后,开始进行实验。在再认实验中,屏幕将依次呈现24张照片,一半是见过的旧照片(目标照片),另一半是未见过的新照片。要求被试判断是旧的还是新的,并按键确定。直到照片呈现完毕。在偏好判断实验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判断照片是否有趣,并按键确定,直到照片呈现完毕。控制组被试只要求进行偏好判断实验,过程同实验组。学习指导语:

屏幕中央将依次呈现24对照片,每对照片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框位)和一张非目标照片(没有红色边框),在照片下面同时呈现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并对应以1、2、3和4。照片呈现2秒后消失。请仔细观察目标照片判断照片的表情是哪种情绪,并按下相应的数字键确定,直到照片呈现完毕。读懂指导语后请按任意键开始实验。再认任务指导语:屏幕中央将依次呈现24张照片,一半是见过的照片(目标照片),另一半是未见过的新照片。请在照片呈现后尽快判断是旧的还是新的,‘P’键代表旧照片,‘Q’键代表新照片。直到照片呈现完毕,明白指导语后请按任意键开始实验。

偏好判断指导语:

屏幕中央将依次呈现24张照片,请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判断是否有趣,并按键。‘P’键代表有趣,‘Q’键代表没趣。直到照片呈现完毕。读懂指导语后请按任意键开始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结果的描述统计

(1)在再认实验中得出正确判断(旧照片判断为上的,新照片判断为新的)的百分数PA。

(2)三种不同呈现形式的正确判断百分数,分别为PA1,PA2,PA3,

(3)在偏好判断实验中得出正确判断(把非标照片判断为有趣,新照片判断为不有趣)的分数B。三种不同呈现形式的正确判断百分数分别为PB1,PB2,PB3,B与B1,B2,B3有如下关系:B=B1+B2+B3。

(4)在偏好判断实验中得出判断为有趣的照片(非目标照片和新照片)百分数PB。(5)对控制组的统计:计算判断为有趣的照片百分数PC。2.推论统计

(1)把PA与PB作t检验。

(2)把PA1,P2,PA3作方差分析,如达显著性水平,则再作两两之间的相互比较。(3)把PB1,PB2,PB3作方差分析,如达显著性水平,则再作两两之间的相互比较。(4)把PB与PC作t检验。

五、问题与讨论

1.不论是哪种呈现形式,是否再认都比偏好判断的成绩好?

2.在再认实验中,不同的呈现形式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即再认的结果受照片的呈现形式所影响。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和轮廓照片成绩是否存在差异?3.在偏好判断实验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是否显著?4.阐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六、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265.[2]杨治良.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90~292.

[3]李德忠,刘永芳.内隐记忆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近展和挑战.心理学动态.1999,7(1):17~21.

[4]郭春彦,朱滢.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心理科学,201*,23(2):219~222.

实验11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背景

1910年D.Starch用镜画描图实验对动作学习进行了研究,他让被试通过镜子看一个图形,并用铅笔将图形描画出来。由于镜中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上下左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看镜子中的图形来描图时,描绘线条眼手协调与平常眼手协调恰好相反。结果表明:优势手的练习对非优势手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学习迁移(LearningTransfer)。

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或者说从一种学习材料或技能中习得的经验对学习其他的材料或技能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将迁移定义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迁移分为两种: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阻碍作用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分,又可分为特殊迁移(SpecificTransfer)与非特殊迁移(Non-specificTransfer)。特殊迁移是指对特定学习内容的影响,而非特殊迁移是指对一般性的、与特定学习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学习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影响,如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持久的。特殊迁移往往由学习的内

容所决定,是不稳定的,例如对某种特定技能的学习;非特殊迁移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不大,其作用是持久的。除迁移的内容对学习的影响外,学习材料的性质对学习迁移也会产生影响。学习的内容、性质、加工深度等都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关于学习迁移规律及其认知机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迁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来解释学习迁移现象。

学习迁移受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与迁移之间的时间间隔、学习深度、学习态度、对过去经验的运用和概括化程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化程度、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习迁移还受到源任务的性质和掌握程度的影响。当两项任务存在有结构性的不同,即源任务与后继的学习任务不同或相反时,发生负迁移作用的可能性会提高。Mandler总结大量的动物与人类语言学习迁移的研究发现,随着源任务(初始学习和训练任务)的掌握程度提高,在开始阶段,负迁移逐渐增强;而随对学习任务的进一步加强,迁移的方向开始发生改变,负迁移逐渐增强转变为正迁移,基于此,Mandler提出了学习程度与迁移量之间关系的模型。

学习迁移还受到前后学习材料相似程度的影响。Mandler发现,在训练任务与迁移任务相似时,可能出现三种迁移效果:线索重复,学会学习和预热效应。Osgood(1949)还提出了能预测迁移效果的“迁移与倒摄曲面”三维模式图。Osgood在研究中发现,当两套学习材料的刺激和反应相似性发生一系列变化时,迁移的性质和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先后学习源任务的刺激材料相似性不断增加时,在后继任务相同的情况下,会产生正迁移作用,其强度从0到+∞;在后继任务不同或无关的情况下,会产生负迁移,其强度从0到∞。当先后学习的反应材料相似性不断增加时,在刺激材料不同或无关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迁移作用;在刺激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产生从负到正的迁移作用,其强度从∞到+∞。K.M.Dallet(1962)选了四种相似程度不同的刺激材料和三种相似程度不同的反应材料进行学习迁移的实验,结果支持了Osgood的迁移理论模型。

二、实验目的

在下面的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将采用继续学习法考察两种不同材料和相似材料的学习迁移效果。

实验一用对照组实验设计(一组为先学材料A后学材料B,另一组先学材料B后学材料A),采用继续学习法(在学完一种材料之后,继续对另一种材料进行学习),通过记录两组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所需学习时间和学习次数,来考察两种不同相同的学习

材料的迁移效果。

实验二采用对偶学习方式,利用后学习材料与先学习材料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似性关系来考察材料的相似程度对迁移的性质(正负)和程度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实验一

(一)被试

全班同学,采用等组匹配法在性别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等组匹配。(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

计算机及不同材料学习迁移的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2.实验材料

两种学习材料见下表2-1。材料A,第一行是五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第二行是五个频的汉字双字词,并分别与五种图形一一对应;材料B,第一行为五个高频的汉字双字词,第二行为五个大写英文字母(H,M,K,T,E)分别与之一一对应。具体实验材料如下(摘自: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2)。

表11-1实验一学习迁移实验材料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实验采用对照组(材料学习顺序不同)实验设计。

1.首先,把被试随机分为甲乙两等组,甲先学A后学B,乙先学B后学A。2.在正式实验阶段,屏幕上先呈现A(或B)材料10秒钟,让被试学习,然后每次只呈现材料第一行的五种图形(或五个汉字双字词),并且五种图形(或五个汉字双字词)的顺序随机排列,让被试在第二行的方框中填上相应的汉字双字词(或者图形),直到被试连续3次正确回忆为止。

3.记录下被试达到学习标准的次数及学习时间。

实验二

(一)被试同“实验一”。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

计算机及相似材料学习迁移的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2.实验材料

用A、B代表对偶学习材料的刺激材料,用X、Y代表对偶学习材料的反应材料。先学材料为AX,后学材料可分为BY(完全不同)、AY(刺激不同,反应不同)、BX(刺激不同,反应相同)、AXr(刺激相同,反应语意相近)、[AX]’(刺激和反应与AX存在交叉的干扰),具体材料见表11-2。

表11-2实验二学习迁移实验材料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为了考察相似材料的迁移效应,并排除六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实验采用单因素五水平(先学与后学材料间的五种不同关系,见实验材料部分)的组间设计。1.首先,将全体被试按照实验一的分组原则匹配为五等组(人数相同),分别进行五中情况下的学习迁移实验(AXBY,AXAY,AXBX,AXAXr和AX[AX])。2.在正式实验阶段,屏幕上先呈现先学材料5秒让被试学习,然后只呈现随机排列的刺激A,让被试写出对应的反应X,直至连续3次正确为止。然后让被试学习后学材料(AY、BX、AXr、[AX])5秒,再随机呈现刺激,让被试填上相应的反应。3.记录下被试达到学习标准的次数及学习时间。

四、结果分析

1.分别统计各组学习后的得分情况(学习次数)和所用的时间(表11-3)。

表11-3五种情况下的描述统计结果

学习类型平均数标准差AX-BYAX-AXAX-BXAX-AYAX-Axr

2.对各实验处理组之间的学习后得分及所需要时间进行检验,考察否存在学习迁移效应?

五、问题与讨论

1.阐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学习迁移规律对我们平时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六、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5~273.[2]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实验12视觉与听觉跨通道学习的系列位置效应

一、实验背景

大量实验已经证明,系列位置效应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情境之中,是学习和记忆中的常见的现象。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系列位置效应也是经常存在并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在早期的研究中,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得出记忆的遗忘规律曲线,Nipher(1878)最早报告了学习和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经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对学习和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对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机制也有很多种理论解释,而且,系列位置效应与学习迁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学习和记忆方面也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机制。

从目前关于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多采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的字词、图形等学习材料,并通过改变实验材料本身的意义性等因素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仅接触到大量书面的视觉学习材料(包括文字和图形材料),同时,也接触到大量的跨通道的信息(如视觉和听觉同时呈现的信息)和其他跨通道的信息(如听觉通道的信息,如外语听力练习)。对于这些系列信息的学习会遵循什么样的回忆的规律呢?这是本实验拟考察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将采取视觉汉字词材料、听觉汉字词材料、视觉和听觉两通道汉字词学习材料,探讨听觉学习与跨通道学习的系列位置效应及其规律性。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40名被试,被试视觉、听觉或者矫正视觉正常,所有被试均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

4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人,分别采用不同的回忆方法进行回忆。(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耳机和系列位置效应实验软件。

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20个高频汉字双字词,尽可能避免实验材料存在常见

的同音词,其中十个双字词为浯音材料(只以浯音的形式呈现),十个词为语音和视觉同时呈现的双字词,语音材料为标准的普通话录制。实验材料如下表12-1。

表12-1系列位置效应学习材料材料分组视觉材料蓝天河流高楼公园乌云森林高频双字词学习材料餐厅宾馆商场别墅食堂旅店高山电影地面电视草原音乐报纸板凳动物书桌植物轮椅职位牛奶事业食品工作米饭语音材料视觉语音材料(三)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2的两因素实验设计。第一个因素为材料的形式:包括视觉材料、语音材料和视觉听觉双通道材料,该因素为组内设计;第二个因素为回忆方式:包括再认回忆和自由再现回忆),该因素为组间设计。三种实验材料采用APC和CBA反向抵消的方法消除可能产生的顺序误差。(四)实验程序1.实验材料呈现

每组学习材料用计算机按照固定的顺序呈现。2.学习标准的确定

实验者可以根据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确定学习标准,学习材料少时可以确定为100%学会(如果学习材料比较多时,可以确定在80%一100%之间)。3.准备实验阶段

实验前分别给两组被试呈现如下指导语,再认回忆组指导语如下:视觉材料指导语:

下面开始进行一个学习单词的实验,开始实验时,计算机将呈现一系列单词,请你尽可能记住这些单词,每次学习完毕后,你还会看到一系列的单词,其中有的呈现过,有的没有呈现过,要求你判断哪些单词呈现过,哪些没有呈现过,并按‘P’键表示呈现过,按‘Q’键表示没有呈现过。这样要学习很多次,直至,I达到学习标准为止。如果明白了上述指导语,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听觉材料指导语:

请戴好耳机,下面开始进行一个学习单词的实验,开始实验时,计算机将以听觉形式呈现

一系列单词,请你尽可能记住这些单词,每次学习完毕后,你还会听到一系列的单词,其中有的呈现过,有的没有呈现过,要求你判断哪些单词呈现过,哪些没有呈现过,并按‘P,键表示呈现过,按‘Q’键表示没有呈现过。这样要学习很多次,直到达到学习标准为止。如果明白了上述指导语,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听觉视觉跨通道材料指导语:

请戴好耳机,下面开始进行一个学习单词的实验,开始实验时,计算机将以听觉形式呈现一系列单词,同时,这些单词将在听到的同时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请你尽可能记住这些单词,每次学习完毕后,你会听到一系列的单词,其中有的呈现过,有的没有呈现过,要求你判断哪些单词呈现过,哪些没有呈现过,并按‘P’键表示呈现过,按‘Q’键表示没有呈现过,这样要学习很多次,直到达到学习标准为止。如果明白了上述指导语,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自由再现回忆组指导语如下:视觉材料指导浯:

下面开始进行一个学习单词的实验,开始实验时,计算机将呈现一系列单词,请你尽可能记住这些单词,每次学习完毕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情况,将学习的单词分别输入到计算机屏幕的文本框中,回忆时可以不考虑单词呈现的先后顺序。这样要学习很多次,直到达到学习标准为止,如果明白了上述指导语,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听觉材料指导语:

请戴好耳机,下面开始进行一个学习单词的实验,开始实验时,计算机将以听觉形式呈现一系列单词,请你尽可能记住这些单词,每次学习完毕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情况,将学习的单词分别输入到计算机屏幕的文本框中,回忆时可以不考虑单词呈现的先后顺序。这样要学习很多次,直到达到学习标准为止。如果明白了上述指导语,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听觉视觉跨通道材料指导语:

请戴好耳机,下面开始进行一个学习单词的实验,开始实验时,计算机将以听觉形式呈现一系列单词,同时,这些单词将在听到的同时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请你尽可能记住这些单词,每次学习完毕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情况,将学习的单词分别输入到计算机屏幕的文本框中,回忆时可以不考虑单词呈现的先后顺序。这样要学习很多次,直到达到学习标准为止。如果明白了上述指导语,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4.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结果分析

1.统计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和不同的回忆方式下,被试达到学习标准后正确回忆的频数,并根据正确回忆的频数绘出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2.不同实验材料和回忆方式之间的系列位置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问题与讨论

1.从实验结果看,系列位置效应是否受到感觉通道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请用你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进行阐述。2.该实验的结论对平时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六、参考文献

[1]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第三章经典的信息加工实验

实验13认知方式的测量方法棒框实验

一、实验背景

关于认知方式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知方式最早是由H.Witkin提出,并将认知方式划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场独立性强的人知觉判断时较少受周围事物的干扰,具有很强的自我同一感,这种认知方式的人能清楚地将自我的需要和价值观与他人的区分开来,他们在与环境的感知觉交互作用中,能够明确地区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他们善于分析环境,而且不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场依存性的人知觉判断缺乏独立性,易受环境因素和其他人的影响。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研究不仅对心理学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医疗、职业选择和人才选择等应用领域。

棒框实验是用来测定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方法之一,该实验是通过棒框仪在暗室中进行的实验,具体操作是通过调节棒框仪的棒和框的倾斜角度,让被试把棒调整到与水平面垂直。根据其调整时误差的大小,确定被试使用的参照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从而确定被试认知方式是属于场依存性还是场独立性。棒框实验是研究个体认知方式的重要方法。此外,镶嵌图形测验也可以测量个体的认知方式。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测量认知方式,学习棒框仪的使用方法。

2.通过棒框实验,证明直线图形后效现象、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棒框仪,秒表。

棒框仪的结构:方框:150mm1500mm,棒:125mm1mm,暗箱:360mm,棒长视角:21.2°,调节角度:0°~90°。体积:30mm280mm135mm。

2.实验材料:通过棒框仪呈现不同角度的线段,让被试调节线段与水平面垂直。(三)实验程序1.棒框仪的使用方法

①将棒框仪放置在水平的实验桌上,打开暗箱,安装好调节杆。

②根据棒框仪的水平仪,将棒框仪调节至水平,将棒框仪上的亮线调至与水平面垂直。

③主试按照刺激呈现的顺序呈现刺激,被试通过调节杆调节棒的角度。④主试按照刻度标尺的刻度记录结果。2.实验前准备工作

①确定亮线的实验角度为5°、15°、25°、35°、45°,每个角度分别做4次。为排除练习误差、疲劳误差和空间误差,实验角度按随机方式呈现,且在做每个角度的4次实验中2次为左侧()呈现不同角度的线段,2次为右侧(+)呈现不同角度的线段,其他角度的呈现方式相同。实验顺序见表13-1。

表13-1刺激呈现与结果记录表随机顺序角度5°15°25°35°45°②实验在暗适应条件下进行。3.正式实验

①实验前被试端坐在暗箱前,暗适应1~10分钟。

②主试按照随机顺序表进行实验呈现刺激,每个角度要求被试注视亮线中间部分1分钟,主试计时,并对被试说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注意观察暗箱的棒和框,并通过调节杆调节棒的角度,使之与水牛面垂直,当你觉得棒与地面水平面垂直时,就报告‘调节完毕’,每次判断垂直的标准要尽量一致。现在准备开始实验。

呈现刺激的位置左()右(+)右(+)左()③1分钟后,被试闭目休息2分钟,然后开始调节亮线,直至被试感觉到亮线与水平面垂直为止。

④主试记录被试调节后亮线的角度误差值,并记录是正还是负,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注意每次的实验结果不要反馈给被试。⑤每实验4次后,被试闭目休息2分钟。⑥其他被试用同样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实验。

四、结果分析

1.计算出每个角度下被试的角度误差值,检验不同角度下误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作出解释。

2.计算出刺激呈现位置在左与在右的误差平均值,并检验是否存在差异?3.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被试的认知方式?

五、问题与讨论

1.除通过棒框实验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存在?2.分析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对人的空间知觉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谢斯骏,张厚粲编.认知方式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实验14认知方式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

一、实验背景

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表象依托于感觉、知觉的过程,同时又是感觉、知觉过程的延伸。1973年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旅转,得出旋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所用时间也就越长。Cooper认为表象的旋转可以按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而并非角度越大,所需要的选择时间越多,表象的操作可以根据旋转任务的要求和可能存在的旋转策略,加以选择。

Witkin等人在研究知觉时发现,有些人很难从视野中分离出特定的知觉单元,有些人则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威特金根据研究,提出了关于认知方式的理论,他把认知方式(CognitiveStyle)划分为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和场独立性(Ficld

Independent),具有这两种认知方式的个体是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处理环境信息的。场依存性的个体在知觉环境信息时,通常以环境中外在参照作为知觉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也容易受到环境刺激的干扰和影响,有时很难将知觉对象与背景刺激信息很好地分离。场独立性的人则倾向于利用内在参照信息,因此,不易受环境刺激信息的影响,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在没有参照的前提下,也能够对知觉对象进行准确地感知和判断。

一些研究者在通常的心理旋转任务中,引入了一种前置刺激,发现它会对当前刺激的正像、镜像判断发生影响,即产生了线索效应。在这个研究中,同时呈现字母信息和字母朝向信息时,有后线索应发生。Robertson等人(1978)对主观参考框架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个体在进行判断时,会将前置刺激作为一个参考框架,并影响其对相继呈现的刺激的判断。他们进一步还提出,在人脑中可能存在着一种可称为主观参考框架或内部参考框架的空间表征系统,通过旋转主观参考框架或表征系统来对知觉对象的空间属性进行判断,采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或表征系统,其表征性质也各不相同,框架旋转与对象旋转方向相反,而表征旋转则与对象旋转方向相同。Robertson等人提出的主观参考框架与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在进行表象心理旋转时,在旋转速度上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表现为:场依存性的个体对不同角度的空间物体的旋转的反应时高于场独立性个体对空间物体旋转的反应时。

二、实验目的

1.学习认知方式的测量方法之二镶嵌图形测验的使用。2.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空间表象心理旋转能力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要求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1)计算机、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2)镶嵌图形测验。2.实验材料:(1)不同旋转角度的三维正像和镜像图片;(2)镶嵌图形。(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认知方式测量实验;一部分是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第一部分实验: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实验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对所有被试进行实测,根据测验结果将被试划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两种认知方式,具体的划分方法是,将平均分数以下的被试划为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将分数在平均分以上的被试划分为场独立性认识方式。

第二部分: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1.实验处理:本实验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同时进行正像和镜像图形的旋转实验。

2.实验材料的角度:本实验所用实验材料为不同旋转角度的立体图形图片,实验中立体图形的呈现分为正像和镜像,如图14-1,14-2(摘自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7.图12-6(a,b))。正像和镜像图片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个角度(包括0°、60°、120°、180°、240°、300°),总共有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立体图形,呈现方式为随机呈现,每种角度呈现6次,每个被试总共做72次试验。

图14-1未旋转向外的标准图形图14-2未旋转向内的标准图形

3.正式实验:被试便可在主试指导下开始正式实验。

下面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空间位的的三维立体图片,请你注意判断每次呈现的立体图片为向内的空间立体图形(见例图1),还是向外的空间立体图形(见例图1),如果是向内的,就按‘Q’键,如果是外的,按‘P’键,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4.让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实验,要求被试注意判断每次呈现的三维图形是正像(向内的)还是镜像(向外的)的图形,如果是向内的(即无论如何旋转,与例图1是同一个图形),按‘P’键,如果是向外的(即与例图2是同一个图形),按‘Q’键,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

5.实验结束后在“被试信息”窗体中填好文件名、被试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6.换下一个被试继续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分别计算每个被试和所有被试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图片判断的正确率以及正确平均反应时。

2.分别以图片旋转的角度为横坐标,以反应时为纵坐标画出向内和向外的不同角度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

3.计算向内或向外旋转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考察向内与向外旋转是否有显著差异。

4.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角度旋转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5.考察性别对判断反应时有无差异。6.考察不同角度的正确率是否存在差异。

7.得出被试的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分数,分析认知方式对表象空间旋转能力是否有显著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

五、问题与讨论

1.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2.查阅空间知觉方面的资料,讨论刺激的空间特性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谢斯骏,张厚粲.认知方式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李寿欣,宋广文.关于高中生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心理学报,1994,4:378-384.[4]郑雪,陈中永.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心理学报,1995,2:152-158.

[5]李寿欣,孟庆茂.师生间认知方式及其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心理科学,1997,5:455-457.

实验15句子类型对理解速度的影响(一)

一、实验背景

句子理解速度是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有研究表明,句子的理解速度与句子的表达方式(即不同的句子类型)和表达信息的内容、性质(如正性的信息还是负性的信息)有关,不同句子类型会影响阅读者对它所表达内容的理解速度(L.Mcmahon,T.Trabasso)。

L.Mcmahon曾用匹配图形的方法来研究句子类型与理解速度的关系,他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实验材料是一幅图片和基于图片设计的不同类型的句子。他设计的句子有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句子分别是正确肯定、错误肯定、正确否定和错误否定。以一张男孩的图片为例,四种类型句子的形式如表15-1。

表15-1与图片进行比较的四种类型的句子举例

句子形式

句子内容

正确(T)错误(F)

肯定(A)这是一个男孩这是一个女孩

否定(N)这不是一个女孩这不是一个男孩

实验的具体过程如下:先给被试呈现一张图片(呈现时间根据需要设置,可以是15秒、30秒、1分钟等等)。图片呈现一段时间后消失,接着给被试呈现事先制作好的四种类型的句子,不同类型句子的呈现顺序是完全随机的。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句子与刚刚呈现图片的内容是否相符合,并按键作出正确和错误的判断,主试记录反应时。如果被试判断错了,这个句子在所有句子呈现完之后,还会继续呈现,直到被试判断正确为止。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正确肯定句子的反应时最快,大约是1秒钟左右,正确否定的句子的反应时最慢,约1.5秒钟左右。也就是说,被试对正确肯定句子(TA)与图片的匹配速度最快,而对正确否定句子(TN)与图片的匹配速度最慢,错误肯定句子(FA)和错误否定句子(FN)介于两者之间。Mcmahon还发现,正确否定句子的匹配时间可以通过其他三种类型句子的匹配时间计算出来,公式如下:RTTN=RTFA+RTFN-RTTA

其中:RTTN代表正确否定句子的反应时

RTFA代表错误肯定句子的反应时RTFN代表错误否定句子的反应时RTTA代表正确肯定句子的反应时

四种类型句子的反应时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5-1来表示。

图中[是与实际测得结果不符合的误差项,大约在l00ms左右变化;n为否定语气判断的参数,大约为300ms左右;a为对句子进行基本编码的时间,即正确肯定判断的反应时RTTA,大约1000ms。如对物体颜色的判断,被试首先要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什么颜色(正确肯定判断,TA),然后再判断物体不是别的颜色(正确否定,TN)。在对物体不是其他颜色(TN)进行判断时,要综合是不是某种颜色(FN)和是其他颜色(FA)两种正负信息的判断,因此,正确否定判断的时间较长。根据不同类型句子与图片匹配所需的时间,可以推断出不同的加工判断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推测被试对句子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15-1不同类型句子与图片匹配反应时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比较四种不同类型句子的理解速度,学习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研究言语加工过程。

2.通过句子类型与图画匹配的选择反应时,探讨句子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颜色知觉正常。(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句子类型与理解速度实验程序(参见ExpPsy201*实验设计系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聊城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案(36-40页)》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2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