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1:32:46 | 移动端: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

研修报告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

题目: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姓名:徐海燕单位:玉皇庙一小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

一、研修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气象: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空间扩大了,文本的阅读量增加了,拓展阅读的途径拓宽了,社会阅读的阅历丰富了。照理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应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作文能力提高较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吃不好”,作文语言贫乏,内容“假大空”,有的学生甚至因害怕作文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

(1)从语文教材看:课文数量较一期课改有成倍的增加,阅读要求明确,有一定的训练体系;作文只是提供了一些训练题目,供教师选择使用,相对阅读而言,教师要明确把握作文训练的体系不太容易。(2)从语文教学看:还存在着读写脱节的现象。阅读和作文教学未能紧密结合。且教学课时中没有明确的作文课时,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教完数量颇多的课文,挤占了作文教学的时间。

(3)从语文教研活动的情况看:比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界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有吸收才有倾吐。阅读丰富了写作,写作促进了阅读。二、研究过程1.过程:

(1)“读写”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以1-12册新教材为读本,找准文

本阅读、拓展阅读和社会阅读中的读写结合点。以此为依据在课题组成员班中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练笔活动。在各年级“读写链”课例研究的基础上,与对照班进行比较,最后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测试,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2)人机一体化“读写”训练方式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使声像

语境成为“读写”的中介方式。指导学生运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的文字处理。

(3)主题式“读写”训练方式的研究。即围绕一个主题,寻找相关资料,

进行“读写”训练。

(4)运用“读写”培养文学新苗。利用文学社团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在文

学社团的活动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指导、培育文学新苗。(5)在教研活动中加强“读写”研究的意识和行动。

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围绕“读写”研究的精神,与镇教研组牵手,在镇级教研活动中开展“读写”研究。建立、提高“读写”意识,扩大“读写”影响,形成有效的“读写”辐射网;利用教研活动,提供课题交流的机会,学习“读写”成果,分享课题研究的快乐。具体措施:①在镇级教研活动中设立“读写”专题活动,向全区语文教师介绍“读写链”课题,征求更多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②在镇级教研活动中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开课机会,并积极组织课后研讨活动,及时将评课意见反馈给课题组,为课题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研究素材。2.方法:

(1)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自我探究、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中总结、归纳、提炼、完善“读写链”的概念,探索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和特征等。

(2)教育实验法:编写《“读写”训练手册》,在课题组成员班中进行实验,并与对照班进行比较测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归纳出运用“读写链”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研究法:收集研究资料,积累“读写”研究中的一课一得,撰写“案例报告”。三、问题讨论

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的研究,都还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本身进行研究,还没有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还没有研究如何把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习得的语言文字、方法技能等,通过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能力。我们认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只有用大语文的眼光去研究“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之形成语文综合能力的长链“读写”,并通过“读写”训练学生,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和写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研究小学语文“读写”的问题,我们所提出的“读写”是指:把“阅读”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把文本阅读、拓展阅读和社会阅读三者组成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运用“读写”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探究两者的结合点,即内化过程,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四、研修结果

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首先提出了“阅读”和“写作”结合而形成的新概念“读写”,从而扩大了读写结合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发展、完善已有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论。有利于揭示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内在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外在训练形式,从理论上归纳,从实践中演绎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内化过程,从而有助于教师把握和学生感悟,由此探索一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使语文教学的读和写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通过“读写”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从实践中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有效落实二期课改精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扩展阅读:课例研修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人类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们对阅读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201*年颁布的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可以看出对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中阶段的阅读总量在260万字以上。语文教材按每册平均30课,平均每课1000字计算,一册语文书约有3万字。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多阅读18万字左右,还不足课标要求总量的底数,如何高效、快速的缩短这惊人的差距,达到课标要求的保底数字?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具体的要求。目前,我们的课内拓展阅读的现状怎么样呢?笔者就本校各年级的课内拓展阅读的开展进行了一番调查、访问、听课,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拓展阅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篇课文加一篇(组)阅读材料或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选材不精,拓展无度,随便加,想到哪个,就用哪个,根本不去考虑是否适合该年级阅读;忽视课文的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读不熟;还有的没有很好的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任意拓展延伸,这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叶老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例子。”怎样遵循语文教学的这一基本规律,用好这个“例子”,进行课内拓展阅读,真正让学生在这短短的几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量,达到课标的阅读要求?鉴于本人任课年级的实际情况,为此,提出“初中语文七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的课例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核心概念:

课内拓展阅读:是指教师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向周边辐射,去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理解的教学策略。初中语文七年级课内拓展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某一重点进行相关迁移延伸、联系比较、发现创新,对课内阅读进行强化、拓展,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所要解决的问题:

1、找出导致拓展阅读教学现状不佳的本质原因。

2、探究出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七年级拓展阅读的基本类型、途径。

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写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将拓展材料整理成册,成为与教材并行的新的阅读体系,供其他年级借鉴。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与质的调查研究

2、普查我校开展语文课内内阅读拓展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问题及原因3、探究初中语文七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的基本类型4、探究初中语文七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的有效途径5、探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中的作用

6、探究拓展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初中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及语文素养。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进行语文课内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及对策,从而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搜集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出切实可用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调查访问法。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状况采用调查和观察法;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对本校语文教师、学生作一次关于“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调查和访问,更深入地了解“语文课内阅读拓展”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课例研究法。以某一课教学为例,把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进行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探索,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的量,促使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素养得到真正提高。

4、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年2月---7月)

1、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与质的现状;普查我校开展语文七年级课内内阅读拓展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问题及原因。2、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二)研究阶段(201*年9月201*年8月)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计划进行该课题的研究。1、制定编写了初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表。在各年级发放了43份调查问卷,最后整理分析,撰写了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具体有:1、阅读习惯差2、阅读内容单一3、读书太少、藏书量有限。

2、通过与本校12位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有2位语文老师认为只要教好课文即可,7位教师对课堂中进行拓展阅读持可有可无态度(时间允许就拓展,内容过多时就不拓展),仅有3位教师认为拓展阅读很有必要,必不可少。3、阅读了《余映潮的诗意阅读教学》、《苏立康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两本教育教学专著,获取与课题相关且具有指导作用的方法与理论。

3、撰写了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教育随笔及课例反思等等。4、通过调查分析、学习体会,探索出对策。

5、课堂实践,写出课例分析及反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践、反思、探索,然后再实践、再反思、再探索,真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打造优效、高效课堂。

(三)总结阶段(201*年9月201*年12月)

1、梳理问卷调查以后进行的课题研究情况,并与研究前的调查进行比对分析,检查是否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2、总结反思,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五、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

1、我研读了《余映潮老师的诗意阅读教学》、《苏立康老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等书,撰写了多篇读书笔记和心得。

2、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有效的语文拓展阅读,摸索出了一套拓展阅读教学的经验,如课前拓展阅读的策略、对比拓展阅读的策略、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基本类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中语文拓展阅读资料汇编。

3、①所撰写的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201*年度资阳市科研成果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②读书笔记在201*年市读书活动中获二等奖③在县优秀教案评比中获一等奖

④我辅导的学生吴冬玲在第11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4、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和课题研究,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学观念有明显提高。教学能力大有长进,阅读教学的汇报课和阅读指导课得到了片区督导组教研员和市教研室晋老师的认可,写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效果。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在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初中语文七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的课例研究》中,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有时推荐给学生的阅读资料过多,布置学生读的内容过多,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占用了学生玩的时间,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研究、不断发现总结、不断探索改进,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自己在课题研究中不断进步,提高科研能力,成为真正的科研型教师。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42、阅读着收获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余映潮《阅读的诗意教学》

四川省简阳市施家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樊标

一、研修背景: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各科教研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培养自主性学习、创新型发展的学生的活动。我校语文教研组也是如此。本次活动就主要针对乡镇学校初中学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作了探讨研究。

二、研修情况:首先由初二教研组集体备课,准备好教案设计。由樊标同志在原班上课,初中语文教研组全体听课、评课。

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对“乡愁”内涵的理解。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导向,明确目标

1、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去感受他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之情吧。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说课前搜集到的“余光中简介”。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2、朗读指导:(1)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分四组朗诵。注意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再现了那几个鲜明的画面?请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四、朗读讨论,理解感情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提示: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讨论订正: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总结归纳,体会“四美”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体现了结构美。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了情感美。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六、辐射联想,拓展延伸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七、收束全文,激发情感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归根结底,都因了那一个“乡愁”那一个“祖国”!同学们,我们的心中也一样屹立着一个伟大的“祖国”吧。那么,请将你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也用诗或散文的方式抒写出来吧。(布置为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时间线索意象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托物→寄情

三、教学反思讨论: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大家都觉得教学目标制定是恰当的,三维目标的设计是落实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学生学习意识也是明确的;学生学法指导是具备的,读写结合也是不错的。但总的感觉是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学习激情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也还有不足。提出的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个环节设置为自主、合作与探究。问题的设计主要落实在教师恰当的学法引导,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竟识和探究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语文读写课例研修报告——玉皇庙一小》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2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