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

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1:46:09 | 移动端: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

点击查看更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

 

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

201*年12月16日,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正式启动,为独立设置的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机构。全市医疗紧急救援工作由以市120中心为核心,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3个急救分站为网点的市区院前急救网络和负责各县区院前急救的县区120落地医院共同完成。我市院前急救工作起步较晚,医疗急救网络体系不完善,医疗急救资源不平衡。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成立后并开展了全市急救力量和急救能力调研,调研显现,我市院前急救医疗人才的专业培养和队伍建设非常薄弱。为了进一步了解现状,进而改变现状,201*年9月,在市局的支持下,中心成功承办了“六安市首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全市13支代表队,39名参赛选手进行理论测试、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急救止血包扎等四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本次大赛是我市急救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我市急救事业发展的新起点,通过这次比赛,推动了全市医疗急救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了我市整体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紧急救援的能力,同时也暴露了我市医疗急救技能的差距和不足。院前急救病人病种多样,伤情复杂,病势凶猛,病情多变,且现场不具体不稳定,这就要求急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熟练的现

场和车上的急救技能。为解决我市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全市急救水平,201*年11月,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举办了“六安市首届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班”,来自全市120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参加了急救知识培训和急救技能训练。培训班,解读了最新版的201*年心肺复苏指南,分析了急救心电图和急救气道管理,传授了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统一了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流程,通过了“颈椎损伤的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气囊通气术)、外伤止血包扎以及成人经口气管插管”等四项急救技能的模拟强化训练和过关考核,考核合格者获得了我市院前急救培训上岗合格证,省红十字会急救志愿者证和医学继续教育证。这次培训班,规范了急救流程、急救手法和技能操作,学员们的急救技能操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对现场急救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现实意义,能更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为了锻炼这支队伍,两年多来,中心选拔组队参加安徽省首届驾驶员急救技能大赛、安徽省第二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和安徽省第三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以及六安市反恐突处演练、六安市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食物中毒应急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现场急救能力,检验了我市院前急救队伍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今后,中心还将不断深化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工作,建立此项培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院前急救工作的

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市整体急救能力和水平,切实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稳定高效的院前急救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

扩展阅读: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目录

1、关于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2--5)2、关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思考-----------------------(6-8)3、关于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思考----------------------------(9--11)4、企业家必须增强的十方面意识-----------------------(12-13)5、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14--18)

6、浅谈企业家队伍建设-------------------------------(19-20)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1)8、新经济形势下培养职业企业家队伍改变企业经营状况------(22--23)

9、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24-26)10、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7-29)11、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30-32)

关于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德组[201*]21号

为更好地发挥市属企业在“实施三步跨越、建设小康德州”总体目标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全市经济超常发展、跨越前进,就加快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紧缺资源。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经济发展,重点和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高素质的企业家。市属企业是城区稳定的重要保障,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抓好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近几年的考核调整和建设培养,市属企业领导班子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有了一定改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涌现出了一批素质好、能力强、威信高、贡献大的企业家。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企业家队伍数量不足、后继乏人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产业报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还不适应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严峻,人才竞争优势趋减,等等。各级党组织、企业干部管理部门和企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全市经济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紧紧抓住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选人用人、后备人才培养、激励监督四个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工作成长的良好环境,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和后备人才三支队伍,为全市经济超常发展、跨越前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掌握的原则:

1、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依法办事的原则;2、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突出创新和发展的原则;

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组织考核推荐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4、强化培养与用好人才相结合的原则;

5、激励与监督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四)三年(201*-201*)努力目标:

1、企业家队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以产业报国、兴市富民为己任,追求卓越,能干大事、创大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欲望和事业心、责任感;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强,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系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科学决策。

2、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文化知识层次明显提高,专业结构合理配套,职业经理人队伍不断扩大,形成适应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需要、敬业守信、开拓进取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群体。3、企业后备人才队伍。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不断涌现,有发展潜质,为经济发展建立雄厚的人才基础。

三、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的选人用人机制

(五)加大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建设力度。各企业干部管理

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企业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考核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措施,加大对创新和发展目标的考核力度,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企业,也要通过对党组织及领导成员的考核,掌握企业领导班子及成员履行行政岗位职责的情况。对素质高、贡献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要大力支持、推荐重用,对缺乏创新意识、无所作为以及个人主义严重的,要依法调整。

(六)组织选聘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国有(控股)企业选拔任用领导人员(包括多元产权企业派出国有股权代表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下同),要注意发挥组织选聘与市场配置两种形式的作用。在不断完善组织选聘方式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职业化和选聘市场化。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人才市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和人才中介组织,引导、规范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非国有(控股)企业更要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配置的力度,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配置。

(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有(控股)企业,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经营管理者:

1、因经营管理不善,连续两年未能完成资产经营责任制目标,或亏损企业连续两年没有完成扭亏目标的;

2、企业连续两年未能完成发展目标的;

3、企业经营管理者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辞职、被责令辞职或免职的;

4、上级部门和企业认为应公开招聘的其他情况。公开招聘应打破身份、地域及所有制等界限,鼓励大型企业人才到中小型企业应聘,积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外地优秀企业家应聘。公开招聘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企业干部管理部门主持,会同有关部门与企业共同组织。

(八)建立经理层竞争上岗制度。国有(控股)公司制企业经理层和三总师缺职时,原则上通过竞争上岗产生。竞争上岗时,由企业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及职工代表组成评委会,按照确定标的、资格审查、竞争答辩、评委评议、董事会聘任、签约上岗的程序规范操作,做到公平竞争,选贤任能。

(九)实行经理层淘汰制度。国有(控股)企业中,对于年度民主评议不称职票超过30%,或连续两年超过25%,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经理层人员及三总师,应辞职或由董事会解聘职务。

(十)建立辞职制度。符合本意见第(七)条、第(九)条规定的国有(控股)企业相关责任人应当辞职,或企业干部管理部门责令其辞职。

(十一)经营管理者的最高任职年龄。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正职的最高任职年龄一般掌握在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副职及相当职务的最高任职年龄一般掌握在56周岁。对经营业绩特别突出、身体健康、职工拥护、因特殊情况暂不能离开岗位的个别企业法人代表,经批准,可超过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3年、最多5年继续任职。

四、建立健全以社会化为主的教育培训机制

(十二)强化培训教育,突出培训重点。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管理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大对经营

管理者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大多数经营管理者尽快成长为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企业家。要突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把普遍轮训与重点培养、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培训质量。要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吸引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后备人才参加培训。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经常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走出去,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参观考察和学习研修。

(十三)明确培训主体,构建培训体系。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全市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德组[201*]3号)的要求和职责分工,企业领导人员的工商管理等业务知识及其提升的综合性培训,由市经委做出计划安排并组织实施;其他方面的培训,由市委组织部

会同有关部门做出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强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终身学习需求,创建“学习型企业”。

(十四)加强学历教育。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联合办学,选拔优秀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硕士研究

生以上层次的学历教育。鼓励个人自费继续学历教育,拓宽专业领域。对于自费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

五、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十五)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各企业干部管理部门都要采取企业党委推荐、职工民主推荐和个人

自荐相结合或社会推荐的形式,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才库。要特别把适合担任企业正职的人才、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纳入后备人才库。要实行动态管理,搞好跟踪考察,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及时将优秀年轻干部补充进后备人才库,相形见绌的应及时调整,使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和优化。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队伍。

(十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养。列入企业后备干部的人才,参加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通过企业间交流和到外地知名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强化对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各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相关服务。各企业也要加大后备干部在企业内部不同岗位轮换的力度。今后新进领导班子的人选,应有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中层岗位经历。要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对条件成熟的,要及时补充到企业领导班子中。

(十七)要进一步落实企业青年干部联系培养制度。各企业干部管理部门和企业要采取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同青年干部的交流和对他们的了解,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在联系中培养,在培养中联系,在促进青年干部尽快成才的同时不断发现和用好人才。

(十八)实施人才“租借”策略。在盘活人才“存量”,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潜力的基础上,各企业要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租借”我市紧缺的人才,帮助企业进行管理提升、项目改造、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营销策划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以适宜的“租借”成本,快速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关部门,特别是企业干部管理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疏通人才“租借”渠道,提供信息和联络服务,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市属企业积聚大批适用型、创新型人才,形成经营管理人才相对优势。

(十九)建立人才信息通道。利用互联网、人才洽谈会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沟通企业与人才的联系。市委组织部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供需信息网站,并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人才举荐电话和定期组织开展“经营管理人才推荐”活动等措施,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交流和配置平台,为企业招聘、引进人才搞好服务。企业作为吸纳人才的主体,也要建立自己的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掌握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建立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打造“政策洼地”,吸纳尽量多的高素质人才到自己的企业施展才干。

六、建立健全激励与监督机制

(二十)健全完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

根据不同行业的利税水平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经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落实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待遇。资产经营任期和年度目标,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法人代表签订。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方式。市属国有(控股)企业董事长的年薪,《公司法》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企业董事会可设立薪酬委员会,确定、管理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其他领导人员的年薪。经政府批准,各企业主管部门可以选择部分企业进行期权激励试点,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者风险利

益与企业中远期发展目标挂钩的激励方式,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的长效激励机制。(二十二)强化精神激励,提高企业家的社会知名度。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评选活动,对于政治素质好、群众公认、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企业家,授予“德州市功勋企业家”、“德州市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二十三)支持、提倡优质资产向优秀企业家集中。通过国有资产划拨、破产兼并、吸收合并、托管租赁、控股收购等多种资本运营手段,壮大优秀企业家经营资本的规模和实力。同时,盘活企业闲置资产,搞活亏困企业。

(二十四)健全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从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出发,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要把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依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向市属国有(控股)企业派出监事会或专职监事。要认真执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辞职、诫勉、谈话和公务回避等制度。要支持企业职代会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实行民主评议领导人员、厂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要强化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

(二十五)建立企业家职业信誉社会评价制度。各企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归口企业制定阶段

和年度发展目标规划,次年初考核汇总企业上年度目标规划实施结果,作为对企业家业绩的信誉度评价和评选“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的重要依据。在突出对社会贡献和企业发展评价的同时,要重视对职工收入和权益等方面的评价。有关经济综合部门要积极探索对企业家的社会评价制度。

(二十六)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对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年度和任期考核,年度资产经营责任目标考核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考核由企业干部管理部门负责,并将两个考核密切结合起来。要认真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失职渎职、决策失误追究等项制度,研究探索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监

事会监督、职工民主评议、社会组织审计和组织考核“四位一体”的年度考核制度。按照企业干部管理权限建立企业领导人员业绩档案。对弄虚作假,骗取待遇和物质、精神奖励的,企业干部管理部门有权予以否决,并作出相应处理;触犯纪律和法律的,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二十七)建立机关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高素质的机关干部到企业干事创业。对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主动让贤离岗的企业负责人,有关部门可视情况给以适当照顾。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八)高度重视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把企业家作

为创造财富的稀缺资源来对待、培植和配置,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注意研究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要关心企业家的身心健康,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将股份制和非公经济组织企业家队伍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发挥企业家协会的作用,经常开展企业家联谊、恳谈等活动。要用人生价值的理想和抱负,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以产业报国、兴市富民为己任,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建功立业。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爱护、尊重、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深化企业内部

各项改革,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工作机制。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不断研究探索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开创企业家辈出的新局面。

(二十九)本意见适用于市属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其他企业参照执行。(三十)本意见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关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思考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周密安排,认真实施。当前迫切需要着手进行的是从基础工作做起,尽快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四种机制,为造就企业家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创造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企业家是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做出显著成绩,并为职工群众和社会公认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没有培养也就谈不上造就。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是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企业家培养机制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科学性,是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而又适合企业家成长的独特需要建立起来的..二是现实性,是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建立起来、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这个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通过政治、经济、舆论的影响力,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进而使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家脱颖而出。

新的企业家培养机制,应由诸多要素构成,最基本的有四个

一是各级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各级党委应把培养和造就大批企业家作为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方面,对企业家队伍现状和对企业家的需求应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应制订企业家队伍建设的中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并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实施。同时,运用组织渠道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家的正面宣传,使广大干部、党员、群众以至全社会真正认识到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就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无法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6321.重视企业家,崇敬企业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政府通过颁布政令和行政法规,调节社会分配,使物质利益分配向企业家倾斜,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机关、事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有志于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干部到企业施展才能,把更多更好的社会优秀人才吸引到这个队伍中来。

三是企业自我发展需要的驱动。将帅产生于卒伍,企业家产生于企业。宏大的企业家队伍的形成,有赖于企业内部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机制的形成。当前我们在配备企业领导班子时,之所以感到人才匾乏,捉襟见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机制不够健全。不难想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企业将实行新的用人制度,将向国际惯例靠拢。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家的管理应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培养的重头戏在企业。应该使现任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白,不重视对经营管理后继人才的培养,是领导者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的表现,如果他是党员,也是党性不强的表现。今后考核企业不光要考核生产经营指标,还应考核对后继人才的培养,以激励现任企业领导人识才、爱才、用才、荐才,自觉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四是企业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的价值取向。企业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干部,而是特别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家与一般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区别是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优劣。建立科学的企业家培养机制,不能忽略现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其中青年人才的价值取向。如果众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企

业家为价值取向,他们就会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家就会不断涌现。反之,如果很少人以此为价值取向,企业经营管理者中的精英大都以政府官员为价值取向,把办好企业作为“晋官”的阶梯,他们就不会以企业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磨练自己,也就难以成长为真正的企业家。内因不发挥作用,仅靠外部力量“堰苗助长”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在构成企业家培养机制的四个要素中,党委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引导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这个机制能否顺利建立,能否正常运行,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家的关

键。效的。

二、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把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聚集到企业家队伍中来

采取有效措施,把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遴选出来,是对其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发挥其特殊作用的

前提。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最根本的是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确立这些标准和程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既符合《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规定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又从企业实际出发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既充分借鉴选拔党政干部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又适应企业家的特点,独辟新径。

选拔企业家总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具体地讲应符合下列要求56321.所选拔的企业家,应善于从政治角度认识、分析、解决经济工作和其它方面的问题,能够全面正确地理

解、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胜不骄、败不馁,有争创一流的气魄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自强不息,创造佳绩。应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根据市场变化而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途径。应有较强的决策水平,善于协调、化解各种内外矛盾,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应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声誉,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所经营的企业具有较大规模、良好效益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等等。

选拔企业家的程序,可以参照选拔专业技术人才的程序由市地级党委、政府制定。应包括五个环节党委、政府发布公告,公开选拔条件和选拔程序个人提出申请,市地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初审组织审计、考核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评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选拔结果等。

在选拔企业家过程中,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打破所有制、身份、级别、学历、年龄的界限,真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各类企业集团、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各种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乃至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符合条件,均可以被选为企业家。二是破除求全责备的旧观念,选用企业家“不以一青掩大德”。企业经营者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天下,栽几个跟头、呛几口水是难免的,绝不能因一时的失误而弃之不选。当然,对有某种不足的企业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三是要贯彻公开、公道、竞争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做到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又尽量向国际惯例靠拢,使选拔企业家从提名、考察、到确认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应借助银行、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对企业领导者的政绩进行科学考核,

确保企业家选拔工作的严肃性和高质量。此外,在考察选拔企业家的整个过程中,要引人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疆场赛马”,实行优胜劣汰。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

完善的教育机制,是确保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对企业家的教

育,不属基础性教育,而是一种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强化。这种教育应当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政治教育。企业家不是政治家,不能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他们必须具备政治家的某些素质。比如,要有政治家的眼光,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要有政治家的谋略,善于运筹帷幌,决胜千里。对企业家的政治教育,主要是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够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识自己的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自觉服从党的

政治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是党员的,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发挥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优势二是知识更新。真正的企业家应是经营管理的专家,相关知识领域的通才。因此,企业家管理部门,应主动地组织他们学习市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外经外贸知识、科技知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国际惯例等现代企业家所必需的高层管理知识。作为企业家个人还应注意追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不断实现知识更新。三是法律法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具备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算不上真正的企业家。作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还应具备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

良好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完善,达到高尚的境界.

对企业家的教育,必须贴紧企业和企业家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坚持“要精、要管用”、“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到

相关高等院校培训,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通过培训,让他们直接了解国外经济,熟悉国际市场,掌握世界经济运行机制,通晓国际惯例、规则,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有较高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进而成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真正的企业家。

四、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家进行特别管理,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发展

中的骨干作用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要有新思路,不能再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企业干部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的思路是,要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由以行政手段管理变为以法制手段、组织手段管理。可以由市地级党委组织部代党委行使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职能。同时,可由组织部牵头,设立企业家资格考核评审机构,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管理章程,定期对企业家进行资格考证。对企业家的管理应是动态的,决不能搞终身制。企业经营好的,适当延长他们的任职年限或离退休年龄,企业经营差、限期内不能扭转局面的,应及时撤销企业家称号,做到管理上能进能出,待遇上能上能下。应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对企业家进行合理调配,使其合理流动。企业家和企业可以实行双向选择,企业可以选择企业家,企业家也可以选择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家市场,促进企业家的优化配置。应建立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企业家的经济待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起钩来,通过利润提成、年薪制和重奖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家工资待遇,真正让一流人才

获得一流收人。同时,实行风险金抵押,企业效益下降,要根据下降幅度确定罚金比例,让企业家真正承担风险责任。

企业家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约。实质上,每个人都要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企业家也不能例外,也要受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诸方面的制约。这种制约不是要束缚他们的思想,束缚他们的手脚,而是一种政治爱护,使企业家经受住权力、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应强化舆论、组织、行政等各方面的监督,监督他们认真落实《党章》和《企业法》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还应发挥纪检、监查、审计等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等经济杠杆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企业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正确用权,防止腐败,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企业家,组织部门也要成为企业家之“家”。当他们工作遇到困难时,尽力帮助解决当他们出现某种失误时,要分析原因,引导教育,帮助纠

正当他们由于改革和坚持原则得罪了人而遭到非议时,要敢于说公道话,给以澄清和保护对恶意中伤、诬陷打击企业家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党委在对两个文明建设实施政治领导过程中,政府在作出有关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时,要注意听取企业家的意见,以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参政水平。同时,应利用新闻媒介和各种形式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树立企业家的正面形象。

关于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县企业家队伍是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据统计:全县有法人企业1946家,326家

规模企业,规模企业管理人才6601人,其中研究生(含课程进修班)82人,大学本科学历707人,大专学历1565人;规模企业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209人,中级职称716人;326家规模企业企业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8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3人。现将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围绕建设一支善谋略、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

伍,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着眼宏观、分层分类,建立多层次管理服务机制。研究制定《201*-201*年德清县企业经营

管理者队伍建设规划》,综合参考企业规模、发展速度、利税总额等指标,把企业经营管理者划分为三个档次进行分层管理,切实发挥人才政策的杠杆功能。对县优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突出宏观形势分析、战略思维、经营决策等方面加以指导,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重点在明晰发展思路、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发展后劲等方面强化服务;对规模以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着力在抓好环境优化和政策扶持上下好功夫,促使其尽快成长。同时,发挥部门优势,建立以工商、税务、劳动、监察等单位为主体的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系,依托县审批办证服务中心平台,推行优秀人才一站式服务,实行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限时办理和全程代理制,扎实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市场化的监管机制。

2、突出重点、强化引导,建立多元化教育培训机制。组建全县性行业经营管理者协会组织,开展3次大型交流活动,促进人才间相互交流经验,不断开拓视野。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重点抓好高层次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中青年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4批共75名企业经营管理者赴青岛海尔培训基地、中央党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地学习培训,组织82批216人(次)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重在发展战略、制度安排、文化建设等方面查找不足、更新思路,积极参与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的培训,如与时代光华管理学院合作,建立德清光华卫星远程培训学院,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后备力量培养,201*年,规模以上企业管理人才参加培训共430多人次,对提升我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3、打通壁垒、广纳贤才,建立多渠道流动引进机制。积极疏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间的流动渠道,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实施细则》,鼓励党政领导走上企业经营管理岗位,201*年以来,共有26名机关干部到企业管理岗位任职,同时,有28名优强型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参加了全市统一的公选活动,17人取得了乡镇级任职资格证书。专门制定出台《德清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主动与杭州、重庆、成都、沈阳、武汉等大型人才市场签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定向招、定点招、合作招、网上招等多种形式招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1*年全县共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7名。大力推行人才柔性引进,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担任企业管理顾问,组织开展33家优强企业“融入杭州都市圈”与科研院所交流结对、名校硕博士德清行等活动,据统计,201*年全年柔性引才共计480多人次,一支“星期日”专家队伍活跃在我县各行各业,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4、多措并举、注重奖励,健全法制化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如在突贡人选评比中,对升华拜克锆谷分公司总经理蒋东民等外来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吸引和鼓励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我县创业和发展。注重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试行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智转化为资本入股企业,实现持股经营,鼓励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奖励期权、股权,实行知识产权向个人倾斜的政策。目前,我县规模企业中,人力资本持股的企业占到76%。加强组织、人事、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沟通,结合“项目推进年”活动,健全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实施企

业家健康工程,开设“专家热线电话”,组织优秀经营管理者外出疗休养,帮助引进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和住房困难等问题,全方位关心企业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精心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

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规模上看,企业家队伍数量还总体偏少。我县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新兴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企业比较少,人才积聚的功能相对较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仅占全县人才总量的5%,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像夏士林、丁鸿敏这样能振兴一方经济的大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

二是从层次上看,企业家文化素质还总体偏低。在学历上,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研究生、本科、大专三者学历分别仅占1.2%、10.7%、23.7%,在职称上,高、中级职称的分别仅占3.29%和10.8%,大专以下、初级或无职称的人员占了大多数。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从机制上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虽然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健全,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还找不到有突破性的抓手,三支人才队伍之间的流动壁垒还没有完全打通,人才市场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优秀企业家施展才华,也影响了人才的引进。

三、对策建议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明显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归根结底是要有一

支推动这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必须在教育培训、引进和优化环境机制上下功夫。

1、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一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企业家教育培训中

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本地专业人士组成一支“菜单式”的培训师资力量,主动寻求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家学习培训,既加强经济学、管理学、WTO知识等共性化培训内容,又注重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个性化培训内容,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的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战略眼光。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将后备人才管理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的提高,形成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三是破除人才流动壁垒。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引导等途径,积极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优秀年轻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类优秀人才到经济建设一线创业发展,努力使他们成为一支新的企业家队伍后备力量。

2、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一是建设专业人才市场。强化人才市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息搜寻、咨询推荐、职业培训等功能,加快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档案,全面记录企业家经营业绩,成立企业经营管理者资质评价中心,逐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做好人才“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文章,发挥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临杭产业带等阵地优势,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通过举办现场人才交流大会和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探索成立猎头公司。主动接受沪杭人才高地辐射,以猎头公司为纽带,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突出以我县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不断提高猎头公司的运作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注重把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家来我县投资办厂,力求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人才。创优条件,对柔性流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全方位、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创造集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良好条件。

3、以优化环境为重点,促进企业家创新创业。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着

手开展“人才强县”宣传周,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企业家主题活动日”等活动,并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事迹,精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注重关心激励。主动关心企业家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聘请全县综合经济考核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年度政府经济顾问,参与有关经济政策制订,出席重大经济活动。推出“经济发展优秀人才奖”、“经济发展功臣奖”等评比表彰活动,对入选的优秀企业家给予重奖,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地位”。三是优化外部环境。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各工业集聚点建设,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继续打好生态资源品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高标准完善生活休闲设施,选择合适地块建立高级人才别墅区,吸引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来德清安家落户、创业发展。

企业家必须增强的十方面意识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在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增强以下十个方面的意识,以承担起市场经济赋于企业家的历史使命。

一、政治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是革命家。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因为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国家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繁荣、经济健康发展,都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家关系密切。所以,企业家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战略意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现经济增姆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家要具有胸怀全局、统领千军的雄才大略和布局谋篇、运筹帷惺的战略意识。具体要做到“四抓”即善于抓“路子”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善于抓“班

子”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当好班长,依靠集体的力量善于抓“点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善于抓“票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缩短资金周转期,提高资金利用率,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三、信用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企业家应该具有强烈的信用意识和良好的信誉商德,众所周知,银行是市场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而银行的基本职能只有三条即信用工具、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为企业法人和社会法人提供信用服务。市场经济愈是发达,银行的信用职能愈是不可缺少。如果银行失去了信用,一天也生存不下去同样的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如果不讲信用和信誉,必然无立足之地。

四、质量意识。企业家要着力在全方位提高企业综合质量上下功夫。首先要大力提高人的素质,重点是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即企业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企业科学技术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政工干部建设企业全体职工队伍建设。其次要提高科研质量。要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提高科研理论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再次要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靠产品质量取胜。

五、名牌意识。近几年来,企业家开始越来越重视研究和发展名牌战略,这是在民族工业寻求适应现代经济并与国际商品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迅速萌生的一种意识的觉醒。名牌产品意识不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一种围绕着生产优质产品,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名牌产品形象所进行的筹划和采取的对策而且也是代表民族工业发展的趋势。名牌的出现,不仅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得以

迅速增长,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于其他同类商品的利润而且也是一笔很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因此,企业家增强名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胜不衰的重要法宝。

六、竞争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完全适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企业要生存,就要经过市场来检验。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得法、赢利就能生存,就能发展反之,经营亏本企业就倒闭,就破产。企业家要客观全面地掌握“公平、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法则,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当竟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要重点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小集团利益,尽快形成全国、乃至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市场。七、忧患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夭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忧患名言,历来震耳发啧,催人奋进。毛主席在强调发展经济时指出中华民族如果不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有可能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刻剖析反腐败斗争重要性时告诫全党不彻底根治腐败,就有亡党亡国的

危险。作为企业的一把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时代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八、权威意识。企业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一定要在职工中树立企业家的权威意识。企业家威信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组织赋予的,也就是权力影响力二是企业家本人的思想道德、能力才干、品质修养和行为作风等因素产生的作用,也就是个人影响力。企业家的威信,在一定意义上讲,不在威,而在信。有时候个人影响力甚至超过权力影响力。企业家对本企业的工作全面负责,必须善于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法定权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但是,企业家更应该在领导班子内部和职工中间运用个人影响力,用自己的政策水平、实干精神和道德品质等模范行为,团结一班人和全体职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企业家要做到掌权不专权,让群众信服而不压服,既要敢于科学决策,又要善于群策群力,创造性地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

九、法律意识。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前些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价格、外汇等“双轨制”,致使一度出现混乱无序的经济局面。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逐步规范了市场行为,在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加大了力度,使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就是赛场,企业就是运动员,法制就是比赛规则,政府就是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手段当好裁判员。特别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企业家必须懂得国内外的经济法、贸易法、金融法等各种相关的法律,并在知法、用法、守法上下功夫,以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占有主动权。十、廉政意识。廉洁奉公是社会主义企业家政治素质的基础要求。公生明,廉生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必须率先垂范,模范执行党和国家各项反腐败的方针、政策,自觉增强反腐拒变能力。企业家在廉政建设中,不仅要坚决做到“五官端正”!即心不贪、手不长、腿不歪、嘴不馋、不迷、过好“五关”!即权力关、金钱关、名利关、亲属关、色情关、管好“五子”!妻子、儿子、票子、房子、车子而且还要负责企业领导班子的廉洁自律,两个文明一起抓,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净化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13

 

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成功的企业来支撑,而成功的企业则需要成功的企业家来统领。"千军易得,一

将难求",企业家是极其稀缺又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拿破仑曾语"狮子率领的绵羊队伍可以战胜绵羊率领的狮子队伍"。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支成熟稳健的企业家队伍对振兴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至关重要。而反观中国企业家的现状令人担忧,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迫在眉睫。

一、企业家内涵的界定

搞好企业家队伍建设,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企业家,对企业家的概念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企业家"最早来

源于法语中的Enterpreneur一词,有冒险家之意。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龙将企业家的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最早赋予企业家突出地位的是萨伊,他将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人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就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和产量较少的领域转移到效率较高和产量较大领域的人"。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其定义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即为谋取利润,并为此承担风险的人,他们是能开拓新市场,引导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是一批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人?quot;西方学者对企业家涵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从企业家经济功能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家是首先引进新的组合方式的创新者们(熊彼特),是"承担风险的人"(马歇尔),企业家经营事业的永恒动机是成就欲(戴维);以企业家精神来定义,认为企业家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具有特有的一套文化要素;从素质方面来定义企业家,企业家应具有现代商人的本质,以盈利为目的,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随机应变,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潜在的经营机会,以战略眼光和决断的魄力,为企业知名生产方向,并大胆推进(徐传谌1997)。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企业家的论述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他再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资本的承担者执行职能",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利润;企业家是"讲求实际"、"精明强干"的经营者,"他自己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对于业务范围之外所说的话,虽然并不总是很好的考虑,但对于业务范围之内所做的事,他始终是知道的";企业家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正权威,"一切较大规模的协作劳动都需要指挥,企业家正是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即’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的人。";企业家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生产者互相独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

我国部分学者结合我国的国情,纷纷对企业家概念进行了界定:企业家能将所有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并对他利用的全部资本、他能支付的工资价值、利息和租金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进行重新安排(董福忠:1996);还有的学者指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人力资源为资本获取收益,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以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并已取得一定业绩的人(李永安:1997)。从其身份角度对企业家进行界定,其范围包括:企业的厂长(经理),董事会成员、副厂长(副经理)等,在企业中担任高级职务,出于经营决策管理层,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经理阶层"。(徐传谌:1997)

以上论述反应了企业家的一般特征,适用于目前我国企业家的情况。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特殊的经济条件与制度条件下,"企业家"这一概念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企业家是在市场要求下能够勇于创新,无论对企业财产是否拥有所有权,但都拥有实际的支配权,对企业经营管理能进行判断性决策,以自己的人力或物力资本承担风险,使企业资产实现报酬递增;必须具备决策、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能力,具备专业知识、经验,知仁善用、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特定的文化底蕴赋予企业家特定的企业家精神。在此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是企业家,只有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者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与精神并使企业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经营业绩的企业实际领导

人才可称为企业家,并非所有的经理、厂长等都是企业家。

我们在此对企业家的概念进行界定,目的在于更加清楚地认识企业家的作用、地位与职能,寻找我国国有企业领导者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的差距,澄清理论上与实际操作中模糊的认识,寻求设计出一种使企业经?quot;个人目标"与其领导的企业"组织目标"最大限度相容的机制,更有效地建立起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机制。

二、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现状与企业家队伍建设障碍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始终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但是,应该看到,国有

企业改革到现在,仍然存在着经济效益低下、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低、债务负担沉重、企业亏损过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严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必须承认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低能和不称职。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亏损企业是因为企业领导者经营不善造成的。国家有关部门对201*多家国有企业亏损原因的调查显示,由宏观管理因素和政策性因素造成亏损的分别占9.2%和9.1%,而由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素造成亏损的则占81.7%。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少之又少,而且没有形成一支职业企业家队伍。这也是国有经济难以搞活,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受阻,企业微观经营绩效低下的重要根源之一。企业家制度供给短缺使在职企业家缺少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的自我约束,同时企业家制度供给错位又使企业经营决策权难以集中到最优秀的企业家手中。国有经济若想彻底搞活,必须解决我国"企业家缺位"问题。

通观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专职的职业企业家,国企领导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界限模糊,依然存在"官本位"的印记。直到目前为止,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和选任程序产生的。计划经济使两种类型的领导者得以留存:一是原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本质上是行政官员);二是政府行政机关的官员。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还主要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在企业内的选拔、任命甚至直接主管机关中委派而产生的。在进行产权改革、明确我国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之前,国企改革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在这两种人之间分配和再分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刂迫ǚ峙涞南执娓窬志褪钦庋纬傻摹U庠斐闪诵姓稍は碌哪诓咳丝刂疲晌笙执娴闹卫斫峁沟幕咎卣鳌S捎谖夜嗄甑恼巍⒕锰逯朴胛幕尘暗贾碌"关系哲学",每个人权利的大小都取决于他拥有的关系网,这就使众多因素(诸如人情因素、个人私利因素、个人好恶因素、干部安置因素等)掺杂到企业家选拔的过程当中。

第二,企业家政治化倾向明显。由于企业领导者的升迁、调动、任免的决定权在政府部门手里,甚至企业的兴衰存亡也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而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愿意对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官员负责,而非对所在企业负责。中国改革至今,同西方相比较,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和企业家需要利用的市场资源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企业成立、上市、运转等环节都会收到政府的控制与干预,尤其是国有企业,没有政府,很难存活。政策风险对国有企业来说是最大的风险。即使是一名对企业负责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也会首先尽力作好政界官员的工作,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多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要求,也可争取到更多优惠的待遇。也正是这种政治化倾向导致经营者化费大量的精力,去干与经营活动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经济学家张维迎指?quot;政府官员的偏好与我们企业家的偏好不一样。政府官员有政府的功能,而企业家要经营好企业,创造利润创造财富,那么这样就变成由政府官员的偏好来主导企业家的偏好"。某些国有企业的迅速增长、盲目做大、不断上新项目均与此有关。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迅速增长符合政府"经济稳定增长"的政治要求:企业做大,政府官员才觉得有政绩,似乎才能得到普遍支持。这也导致政府官员通过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渠道"贿赂"企业经营者,使其经营决策更加符合政府官员的目标意图。

第三,对国有企业领导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这是制约国有企业企业及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激励约束问题被描述为:现代企业所有者(股东)作为委托人想使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按

照所有者自己的利益目标选择行动。所有者对经营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行动并不明了,只能根据企业业绩情况来对经营者进行奖惩,以激励经营者选择对所有者最为有利的行动。所有者追求的是与资本所有权对称的企业收益,经营者和企业家追求的则是与其经营才能对称的报酬收益,在委托代理机制下,就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国有企业企业领导者不仅存在着委托代理机制下产生的一般性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在中国是极为突出的,而且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领导者的选拔、任免机制的特殊性,即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也并不能保证一直能留任这一职位,对其不可能有长期的激励。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链条长,行政层次多,每一层次上的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垄断性的,双方行政隶属关系被锁定,不能双向退出,致使机会主义滋生,而且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没有落实到每一层次,委托人难以真正关心国有资产,代理人没有剩余索取权,对国有资产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为题严重;奖惩措施行政色彩浓重,形式为"升职"、"异地做官"、"开除党籍"等,致使企业管理者更关心其政治前途和个人人力资本价值;企业领导者报酬构成中名义收入低,灰色收入高。这就造成国有企业"富了方丈穷了庙",企业领导者"59岁现象","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寻租"等腐败现象,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企业以及职工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第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低下。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是精通管理与技术的职业企业家,受教育程度低。我国企业家队伍中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的人数近为24.6%,国有企业这一比例更低。致使决策能力、预见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等欠缺,更热衷于官场钻营,喜欢专权,做事跟着感觉走,有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为自己树碑立传。熊胜绪在《企业家》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到:"中国的企业家冒险精神不够,’服从上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观念依然存在。且创造能力差,在知识结构上,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很欠缺;在能力结构上,不善于从商品经济的风云变幻中驾驭企业,应变能力较差;在思维方式上,不善于全方位思维,而惯于单项思维,对复杂的事情容易做出简单的决策。"这段话精确地概括出了我国企业家自身存在的基本缺陷。

三、企业家队伍建设对策

我国企业制度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现代公司制"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是由企业主直接经营

管理自己的企业,即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要求专业化,于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形成"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正是这种产权关系的确立,为企业家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我国的企业家产生、成长、淘汰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我国原有的制度安排严重制约着企业家的成长。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笔者以为,企业家制度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制度安排:一是产权制度改革,二是优化市场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四是企业家岗位的职业化

(一)企业家产权制度改革。所谓进行企业家产权制度安排,就是界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这也是完善激励约束制度的前提。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前,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久已注意到企业家能力这一问题,他们将其视为人与生俱来得的天赋素质,无法后天培养。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后,将企业家能力也视为投资的产物,是人们进行健康、教育、培训、迁移和"干中学"投资的产物,并认为它是与物质资本并列的资本形态--人力资本。舒尔茨在1973年的研究中,着重考察了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应付非均衡的能力的资本性质,引出企业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相比较,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产权特征。物质资本可以有不同的所有者,可以是私人资本、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等,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独特的所有权,其特点表现为它天然地属于它的载体---企业家,即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仅限于体现它的人,不可分割让渡。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企业家制度,国家、政府并不承认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权归企业家本人所有,因为国家认为是国家投资对企业家进行了培养、国家通过行政手段选拔了国有企

业的企业家,并将委派、任命到企业家相应的岗位,这一过程中,完全是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而且这些人作为党的干部,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完全是属于国家的。而大部分国有企业家认为,这种能力是自己先天具备的,并且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与实践中得以累加,所以人力资本所有权应该属于自己。国家与国有企业企业家之间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制度,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明确的制度安排。这是造成国有企业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的根源,也是滋生腐败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意识到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承认企业家对人力资本具有所有权,但国家在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投资也是应该有补偿的。所以尽量在事前将各种可能的发生与未发生因素考虑在内,签订合约,规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的惩罚措施。尽量避免由于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而降低企业家这种稀缺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

(二)优化市场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企业家制度问题是一个比产权制度更深层、更具体、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涉及多方利益。从政府到企业,往往希望在基本不触动旧体制和权力利益格局的情况下绕过这一难题。但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又使国家不得不对企业家的选拔制度进行重新的安排。在我国影响企业家诞生和成长最糟的是官本位思想和平均主义文化,我国企业家的选择机制不合理,企业家不应该是政府哪个部门委派的官员,而是为企业生存发展负责,面向市场的人格化代表。应该在承认企业及对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的基础上,使企业家有自由支配自己劳动的独立人格,建立企业家市场,使企业家资源可以自由流动。首先,应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家人才市场,使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荣辱市场竞争,为企业所有者提供一个有效的筛选企业家能力和品质的选聘机制。企业家通过竞争,产生一种生存的危机感,这会使其最大程度地展示其能力与素质,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对企业家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绩效等进行规范的认证评价,通过招标、投标、公开招聘等方式选择企业经营者,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通过企业家市场来评价。再次,要以企业家拥有的业绩作为检验和评价企业家标准,以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市场经营成果,资产增值程度来对其进行检验,出资人有权依据经营者的市场业绩辞退经营者。最后,要加大政企分开力度,使企业家不受来自行政命令的制约,能独立决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在企业间的去留,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单独负责,使国有企业明晰的产权不再屈服?quot;官权"。此外,应借助合同等形式,约定企业家在企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其自主经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市场制度安排,才可以保证企业家通过竞争进入企业成为经营者,或者经营者在竞争中成为企业家。

(三)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国有企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对我国企业家的人性有充分的认识。在我国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中,对国有企业领导者的人性假定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国有企业领导者被假定为能够完全或基本完全不考虑和追求个人利益,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一起,当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自觉地正确处理这种矛盾的"公饕逭?quot;,一种理想中的"完人"。实际上,国有企业领导者也是有各种需求的"经济人"。他有自主权的需要;公平竞争的需要;职业成就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补偿的需要;提高经济、社会地位的需要;职业安全的需要;归属需要等。国家必须在认识到国有企业企业家各种需要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供给。可以说市场竞争对企业家来说是最好的激励机制,它可以促使企业家按股东要求的目标努力工作,激发企业及的创新精神,促使企业家行为长期化,是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其次要对企业家进行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报酬激励,在将企业家的收益与其所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下,确认企业家要素股权和相应的企业家要素股权收益,在工资、奖金、津贴的基础上,实行年薪制,提倡对企业家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在强调经济激励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和道德的精神激励。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从责任、预算、法律、道德四方面对其国有企业企业家的违规行为进行制约、限制、制裁、惩罚。

(四)企业家岗位的职业化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家本来就是一种以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专业人员,而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即

使政府官员,又是企业法人代表,身份复杂,企业家没有真正专门成为一项职业。政府要做的就是区分政府公务员与企业家的身份,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家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用其特有的理论与制度对之进行管理。为谋取这一职业,从业人员从择业开始,就一心一意投身于围绕成为一个企业家的学习、培训和锻炼中;它具有职业目标的一元性,即企业家以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作为实现自己个人满足、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目标;把经营企业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靠经营企业的业绩寻求生存与发展。

浅谈企业家队伍建设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随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企业工作的人更加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发展好坏与企业家的素质密切相关。企业必须广开育人、用人渠道,实施企业家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家治厂的理念。

一、现代企业需要优秀企业家

1.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企业家

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和队伍建设的质与量,都直接影响现代企业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家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在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上负有重任。

2.市场经济需要企业家

市场经济就是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办事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企业家提出了

客观要求:一是加强经营管理。鉴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企业家必须加强管理,把企业消耗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消耗水平以下,牢固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从事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增强市场意识,鉴于供求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企业家必须增强市场意识,树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以消费者

为“上帝”的观念。三是增强竞争意识,鉴于竞争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企业家必须增强竞争意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还必须强化拼搏和创新精神。

3.企业国际化需要企业家

中国企业国际化既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加入WTO和经

济全球化呼唤着创业家的涌现。在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资,将产品千方百计地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要实现这个战略,企业家负有重任。它要求企业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战略眼光;要有率先冲破封闭式的经营方式和小生产的狭隘经营思想;要有广阔的视野,即经济视野、技术视野、政治视野和国际视野。

二、企业家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1.心理素质

由于企业家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企业家与常人有着不同的心理条件。

(1)自我意识。企业家一般具有极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自信是企业家第一心理要素,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为企业家的。伴随自信心而来的是处理事情和考虑问题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他们常常乐于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轻易为众议所动。

(2)气质。现代管理实践证明,气质对企业家能力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性格。在性格上,一般企业家都刚强、果断、坚毅、开朗,而较少懦弱、犹豫、封闭。

2.品德素质

(1)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拥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的企业家,本质上是那些把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不局限

在有效地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和获得利润这种狭隘的范围之内,而是扩展到企业活动所涉及的广阔的社会效益上来,并注重两者有机协调的企业家。

(2)良好的经营管理道德品质。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经济效益位居前列的优秀企业的领导者大都具有勤而无私的奉献精神、秉公处事的

党性原则、谦虚容人的广阔胸怀、关心下属的仁爱之心、严于律己的自省风格和善于创业的经营智慧。

3.知识素质

企业家知识素质最根本的特点是知识的广博性。

(1)管理哲学知识。企业家要学习和掌握管理哲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

(2)技术科学知识。精通生产技术知识历来是对企业家知识素质的基本要求。纵观当今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都有自己的绝活和看家本领,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强项。

(3)社会科学知识。企业家要卓有成效地进行管理,除了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及伦理学知识。

4.经验素质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形

成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家。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家通常要在下述几个领域内工作过并积累一定的经验,这些领域是:会计部门、技术部门、金融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法律部门、销售营业部门、人事部门、生产部门及调研发展部门等。从众多优秀企业家的实践来看,他们都具有上述三个以上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

5.能力素质

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企业家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企业家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

新能力、激励能力、思维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翻开产业革命以来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说,人类近代经济发展史几乎是由无数成功或失败的企业家谱写而成的。企业家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表明,企业家是人类经济发展中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企业是基本的经济细胞,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国民经济整体质量的优劣。而企业家又是决定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要有经济成就感: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是企业家经营的直接

目标。但是企业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利润,而应是追求企业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增殖。这就要求企业家在利润分配决策上,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有所偏重。其基本原则应是在保证广大职工生活水平适当提高的前提下,利润的使用要以扩大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为主,以此来达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事业的不断拓展。这就要求企业家要有强烈的经济成就感和经济荣誉感,避免追求生活上的奢侈和消费上的炫耀。

第二,企业家在企业事业的追求中要有经济正义感。经营企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业,它是在同其它法人实体和整个社会建立广泛联系基础上的社会性事业。在处理企业和企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上就存在一个经济道德问题。企业经营道德是以企业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利己的同时,也不损人。企业家在处理利和义的关系时,要避免趋利主义,见利弃义。所以企业家在经营中要以德取胜,避免为获不义之财而不择手段。第三,企业家在经营时要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市场体系越发达,越要求有健全的法制约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必须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一方面,企业家要有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经营权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家要自觉依法经营,要用合法的手段经营企业,要经营法律所允许的合法产品,严禁以不正当手段经营非法产品,牟取非法收入。

第四,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应有明确的责任意识。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法律赋予他一定的经济权力,这些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承担一定的责任为条件,正是在权力和责任的共同作用下,才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责权利统一的经济实体。其中,责任是首要的,权力是实现责任的手段,利益是对实现责任的报偿。所以企业家应明确自己责任。首先,要承担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依法纳税的责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为之提供的各种条件,企业也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其次,要承担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责任。企业的任务就是竭力让其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企业家要牢固树立用户即上帝的经营意识,对用户要有强烈的责任心,避免因产品在质量、安装、使用等方面对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再次,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方面创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消耗了社会资源。因此,企业家经营企业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

新经济形势下培养职业企业家队伍改变企业经营状况

摘要:我国已初步具备职业企业家产生的基本条件,在新经济形势下,要培养职业企业家队伍,改变企业经营状况。

关键词:职业企业家;经济形势;企业经营

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需要一大批职业企业家来营运这些企业。所以,必须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职业企业家。1我国已初步具备了职业企业家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个国家的富强有赖于企业的振兴,企业振兴则需要优秀企业家的正确引导和英明决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除了历史原因,主要因素还在于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我国不发达地区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缺少使资源转化为有市场优势产品的企业家。所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面较大,处境艰难。201*年,有关部门对我国2880户国有企业亏损原因调查,有2356户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占所调查亏损企业的81.81%。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还很低,要从根本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造就一批懂管理、善经营的职业企业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而不是独立的企业,这种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或主要管理干部只能被称为企业管理的官员,而不是企业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为企业家职业化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职业企业家的产生奠定了体制基础。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法人与自然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正是这样的产权关系培育了职业企业家的生长点。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拥有一批富有开拓精神、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经理和厂长。当前,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比较困难的状况下,我们还是有一批优秀企业走在了前头,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责任心强、自身正、本事大的领头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的企业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一批人为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2企业家职业化是科学遴选企业经营者的前提

企业家是以自身的知识技能为资本,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以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并已取得一定业绩的人。所谓企业家职业化,一方面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是一门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社会职业;另一方面是指,具有经营者资格的职业企业家,将其经营企业的工作视为职业生命,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所以,职业企业家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领导者的三大优势:1)风险意识强。体现在企业成长转折时期的果断决策能力,永不满足现状的进取能力,促进企业内部协调竞争的组织能力,善于推行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的以攻为主的经营能力等方面。2)创新意识强。职业企业家善于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制度创新减少不确定性,有效降低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3)驾驭能力强。职业企业家能充分凭借其威望和影响,卓有成效地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企业家职业化,能有效地达到以下目标:

1)能促使企业家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素质,满足现代企业运行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一个职业企业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并有丰富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

2)能为社会提供客观评价企业家经营能力与业绩的标准。企业家的职业权威来自于其工作业绩与能力被社会普遍肯定和认同,这种肯定与认同是建立在科学、公正的社会评价标准之上的。这些社会标准一旦形成,将构成一种社会职业压力以推动经营者将其全部精力献身于所从事的事业。

3)能为企业家行为奠定科学化的基础。推行企业家职业化,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刺激、督促企业家

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经营创新,系统积累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最有效地杜绝人为的职业转换,如某些能力一般甚至不宜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政府官员转移到企业“镀金”或业绩出色的企业家向政府职业转移等,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文化与敬业精神。

3按时代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职业企业家

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职业企业家队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职业企业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进行探索。1)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大批职业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现有的干部人事制度,确定新的择人标准和选拔方式。正确的选拔标准,应着重看企业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驾驭现代企业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在选拔时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放弃对企业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以会赚钱为唯一的标准;二是用陈旧的观念对企业家求全责备,动辄指责,造成以瑕掩瑜,企业家难以脱颖而出。在选拔范围上,要脱离原先组织人事部门的限制,把范围拓展到整个职业企业家市场。在选拔方式上,应由委托制为主转变为通过双向选择,以竞争聘任制为主。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应从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转变为依靠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为此,从现在起就应创造条件,培育和建立职业企业家市场,使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合理流动。

2)本着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一要从企业的特点出发,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突出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的企业经营者考核体系。二要使经营者的收入真正与其经营业绩和效益挂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多少是与贡献的大小相联系的。低报酬实际上是对个人智慧、能力的一种贬低和否认。三要建立风险机制。可实行经营者风险收入抵押制度。同时,强化对经营者的责任约束,对完不成责任目标或因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使企业和国家蒙受重大损失的,不仅要免去其职务,而且要扣罚其风险收入,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四要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和企业党组织对经营者的年度审计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五要突出荣誉激励。企业家对社会有着较大的贡献,劳动模范等类的荣誉理应充分考虑企业家。

3)创造企业家队伍成长的社会条件。首先要改善社会舆论环境,使企业家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要破除“唯官为尊,唯权为重”的“官本位”思想,树立职业企业家是时代精英的新观念;要破除“重官轻商,轻商贱利”的旧意识,树立职业企业家是社会一流人才,是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新观念;要破除“仕途经济”的旧意识,树立职业企业家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的新观念;要破除把职业企业家当作“官员”的旧意识,树立职业企业家是发展市场经济主角的新观念,使职业企业家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其次要改善社会保障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厂长和经理已成为新旧体制摩擦的受力点和企业内外各种矛盾的焦点,企业家应成为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另外要健全社会监督系统,在层层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有效地对监督企业的部门实施监督。

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键词: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MBA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我国市场往济体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现代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工业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是自1980年由中美两国政府合作,在大连开办的第一个管理培训中心,本文以培训中心学员为研究以对象,试图说明我国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

一、实践培养模式

即在本单位数量极其有限的基层干部中,自上而下地选择培养对象,进而在工作岗位上边实践,边学习,边考察,边提

拔。这是我国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传统方法。

其直接后果主要有:①培养的人才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尽管培养周期长,但培养选拔后能迅速进入角色,进行有效地工作。②上级领导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培养对象,放心地使用培养对象,并提高培养对象的工作各方面的积极性。③培养周期长,大中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周期一般都在10年以上。④有明显的“近亲效应”,所培养的对象长期受领导的教导、同化。在多沿袭过去的一套管理方法、体制,缺乏创新性。⑤新兴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如无源之水,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种模式曾一度有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缺点也逐渐地显露出来。

二、短期培训模式

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体制转变对大批管理人才的紧急需求,从80年代初,我国与国外合作,开始了高级管理人才的培

训工作。这种培训:①培训期一般少于一年,有短期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及系统培训。②大大缩短了管理人才的培养周期。本文以厂长班为对象进行陈述。

短期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有:①学员的入学年龄偏大。从调查数据看,培训班的入学年龄超过40岁的占4619%。入学年龄在35岁以下的只占617%,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②学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一般已成为中层或高层领导人员。在管理经验方面,学员中有5611%从事管理工作11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仅占1512%。从事总体管理的有57人,占3418%。但他们严重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③社会角色的双重性。学员是学生和管理者双重角色的结合,有更多的机会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借称为“现学现用”,同时检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大小,并迅速返馈到课堂,所以学习有强烈的主观性,觉得应用性大的理论学习认真扎实,反之,部分课程则投入的精力不够。④一般培训周期较短,且不授予学位。比较短的专题培训一般少于3周;长的系统培训在6-8周。

这种短期培训模式,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实践证明是培养部分高级管理人才的行之有效培养方式之一,而且通过调查表明: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培训方式仍然是必要的,并没有过时。因为:①当前国家进行一系列的关于金融,税收投资等体制的改革,必须通过各种短期培训,对企业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各项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及配套政策,以适应改革要求。②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也要求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进行知识更新。③随着高级管理人员的新老交替,对准备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年轻后备干部,开展系统的任职资格培训,是企业的需要,也是逐步形成高水平管理阶层的基础.今年,国家经贸部对该系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上岗培训就是例证。

当然的,这种短期培训方式,相比于过去不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频度上,都有明显减少趋势。

三、MBA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教委决定试办中国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界与企业管理界的大事,也是一个良好的开

端。MBA是为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而设置的务实型学位,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通用人才。

(一)MBA培养的迫切性

市场经济呼唤真正的企业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企业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必然依靠高级管理人员作用。但我们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与面临的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存在多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1.思想意识上的不适应。往往习惯用过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看待、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信息观念,在竞争中打不开思路,迈不开步子。2.知识结构不适应。不很了解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缺乏所需的现代管理知识。3.决策能力不适应。过去企业无需做什么重大决策,使一些高层管理人员视野狭窄,缺乏系统性、预测性,长

远性的战略决策能力。4.人才结构不适应,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复合型,外向型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且经营管理型领导者少。因此,在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尽快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显得非常迫切。

(二)MBA培养的特点

MBA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不是培养企业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和师资而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学位。其基本特点是:

1.强调培养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MBA学员的平均入学年龄接近30岁,这些学员通常经过一段企业的锻炼,了解到了企业管理的一般知识,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培养的管理人才不是企业具体职能部门的管理干部,而是培养总体管理者是一种通用人材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当广泛。使学员具有宽广的管理知识,较高的分析和决策能力,较强的适应性。

3.强烈的应用导向。MBA培养的并非理论研究人员,因此,应用性特别重要,没有高深的基础理论。

4.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企业实际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MBA学员能力的潜在培养。综上所述,MBA具体讲就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还懂国际惯例的高层次通用型复合人才。

(三)MBA的人员选拔

什么样的人应该进MBA,什么样的人可以进MBA?一直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有专家提出,具备下列五种基本素质的人应进MBA。它们是:1.必须具备清晰的逻辑;2.必须对数字有较好的敏感性,具有定量分析的能力;3.必须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4.为了便于以后高层管理人员与人的沟通,必须有一定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5.中国企业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须英语基础应该具备。再加上MBA入学的其它报考条件,这样的学员才可以进MBA。MBA人员选拔,其主要任务是测试学员是否具备今后进一步深选的基本素质和入学后能否适应MBA课程学习的潜力。自1996年实行MBA,26所试点院校联合考试,既符合MBA的培养目标与性质,又符合最需要MBA教育的人的特点。

(四)MBA的知识结构

MBA的知识结构属于T型的知识结构(通用人才),而不是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专用人才)。随着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通才在创造性工作中往往比专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MBA所选拔的人员,一般都有其比较好的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面的扩充,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宽广的T型人才,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作出有效的宏观,中观决策。不论何种教育,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节都取决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目标,MBA的知识结构应该要求此教育有其明显特征。

1.教学内容。MBA教学内容并不需太深的基础性课程,而应在培养过程中设置广泛的应用性课程,在较多的应用课程中可以在某一方面有所深入和发展。表中列出了大连培训中心MBA班所没部分课程及学员对课程应用程度的意见。(统计中分别计算了百分率和均值)从数据中发现:MBA所设课程有一定的广度,且学员都对课程的应用性给予较高的评价,其中学员们对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投入的精力最多,取得的实际应用效果最明显。这也说明:市场体系越来越健全,财务制度的国际惯例按轨后,作为企业高层领导人,掌握这类深入一些的知识越来越重要。

2.教学手段。MBA知识结构宽广与现时很有限的课时数形成矛盾体。过去的课堂讲授已明显不适应需要,只能通过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对矛盾。案例教学是在美国多数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管理学习中的案例,稍确切的定义,则为“是适应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理论问题在对企业或有关部门作过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提供给学生,以使他们对管理实践进行分析。”案例教学同我国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适合于MBA的优点:(1)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反驳别人,使学员吸收新的思路,学习别人的理论优点。(2)学生和教师一个样,必须认真备课。学生课前掌握案例描述,并找出其中存在问题,初步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及应采取的措施。不去翻阅研究大量相关资料,会得不到任何方案,“课上一分钟,课下四年功”恰如其分地说明这一点,所以,扩大了学员的知识视野,有效地利用课时去作画龙点睛之笔。(3)学员必须开动脑筋,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中,要求解决问题时,已知条件不给全,学员必须利用自己的知识宽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假设,进行有效地推理,

最终以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管理人员的潜质。

案例教学法,恰如其分地贴近MBA的培养目标,大连培训中心一直沿袭美国MBA教学法,多采用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教学环节。MBA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既要从整体上

达到同层次硕士教育的水平,又要突出MBA知识结构的特征,选题要切合实际,能利用T型结构的优势。学员们来自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他们了解企业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选题,实施调查、分析、拟定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际操作。结合自己企业实际的选题,一方面给学员创造综合运用所学宽广知识、技能来解决企业中实际难题的条件,使他们锻炼提高利用复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使学到的管理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总之,通过我们MBA的培养,使学员们跨越专业学科的洪沟,进入过去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扩大自的知识视野,对学有余力的学员,可以在自己的某方面应用有所深入,如美国的财务MBA,生产MBA等类。

(五)MBA的实际效果

MBA是被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证明了的一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我们的调查也表明:这条途径在中国也是行之有效的。在大连培训中心培养的MBA学员中,有的已成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高级干部,如轻工总会的国际和作司司长陈学忠,治金部财务司副司长才让等等;有的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如成都七一五厂厂长赵尔珉、广州重型机器厂厂长李跃进等;有的担任了政府领导,更多的学员在金融企业、外贸企业、合资企业中做出了较成绩。

从1991年开始,国家教委已经开始在中国试办MBA学位教育,已有26所学校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这项事业,必将是一件国内教育界,企业界的大事,也必将对中国企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我们还是新的课题,需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完善。主要有:(一)实行和企业联合办学.

企业一般有培养设施,但教师缺乏,不能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学校富于人才,物力财力相对薄弱,联合办学可以互惠

互利,且形式多样。如大连培训中心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合作,培养下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定期授课。同时,发挥企业不单单使用人也是培养人的场所作用,形成锻炼培养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

(二)转变国家进行人才培训的观念,提倡有偿培养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是国家的需要,对于被培养者也是一种资本的积累。理应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克服了企业“不愿培养在任

期间用不上的后备干部”、“为他人做嫁妆”的狭隘意识,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促进人才合理地流动,加快人才市场的建成。

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是探索阶段,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培养模式。总的目标应该是加速培养高层次的T型知识结构的经营管理人才,总的原则应该是从培养的大批合格人才中择优担任各企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改变过去传统的做法。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工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企业家,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

新的卓越企业家队伍,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实施“工业立县”核心战略和“双百工程”目标,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县企业家队伍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些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一批高素质企业家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队伍日渐发展壮大。截止201*年6月,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共有70家,比201*年底增加18家;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901人,占职工总数11350人的8%。

(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7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经营者有75人,占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大学专科的有218人,占24%;中专学历503人,占56%,初中及以下105人,占12%。在这些经营管理队伍中,众多的企业经营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已从当年的“泥腿子”和“孤胆大侠”中逐步脱胎换骨,成为知识型、实力型的现代企业家。目前,我县已有4名企业家成为市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部分企业家被选举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经营实力日渐增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一批创大业的企业家队伍,培育了一批象东圣化工、花林建材、楚园春酒业、永安车桥等规模大、效益高的龙头企业,培植出了“东圣”牌复合肥、“盼盼”木制门、“森源”牌菌种等国家和省著名品牌。(四)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截止201*年6月,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收入295534万元,同比增长100%;上缴税金12630万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利润9501万元,同比增长381.1%;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积极投身到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为灾区和新农村建设捐款捐物,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我县企业家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育扶持,使我县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县企业家队伍面临新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我县企业家是涵盖企业家、投资人和老板的综合体,虽然与以往相比,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能够凝聚各方人才的高素质企业家还不多。经营者普遍存在着重企业事务、轻战略发展,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的现象,具体事务缠身,挤不出时间学习,或不注重学习,接受科学管理的要求不大,更有少数经营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贡献不大。

(二)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受传统体制和地方文化影响,我县部分企业家队伍属实干型和守摊型,思想解放还不到位,做事讲求稳妥、崇尚务实,尤其是在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影响的情况下,小富即安还是占据了一定市场,自我发展满足,做大做强的希望不高,缺乏强烈进取开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一些企业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其本人的心态和处事方式仍停留在以往的“家族式管理”阶段,另外企业团队精神相对缺乏,在经济交往中,尚未形成抱团作战的理念

(三)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一是创新意识比较缺乏。一些企业家缺乏依靠科技进步和培育自主产权带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在新产品研发上追求“短平快”,这也是导致我县企业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较弱、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的主要症结。二是品牌意识比较淡薄。有些企业家总认为创牌是大企业的事,没有树品牌和做“百年企业”的主观要求,从而在产业链中沦为默默无闻的配套生产企

业。还有一些企业平时比较低调,不愿宣传自己,产品即使在业内有了影响,但因宣传不到位,最后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三是人才优势缺乏。“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没有真正在企业家的心目中树立。虽然企业对人才已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产出、轻激励的现象,一些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急功近利,忽视人才储备和后续开发,为我所用的观念不强,导致本地人才留不住的现象。

(四)培育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体系还不够健全,在企业家开发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服务等相配套政策措施上还不够完善,社会上尚未真正形成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成长的深厚氛围;一些人认为,现在的企业反正是私人的,企业发展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对企业家的成长关注不够,帮助企业诊断毛病、查找问题、献计献策的氛围不很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

三、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企业家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企业家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直接解释就是企业家能够让企业合法经营、不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的人。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之不同,主要表现就在于企业家敢于冒险,善于创新。一般地讲,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有眼光;第二个是有胆量;第三个是有组织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一个地方宝贵、稀缺的资源。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具有发展现代企业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统一思想认识,健全组织网络。提高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加快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县经济的发展,优势的发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我县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是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和后续发展、经久不衰的源动力,把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各种激励机制,做到领导分管,机构健全,措施落实。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一是请进来讲。针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请企业管理知名学者、教授、优秀企业家,来我县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现场咨询会等形式多样的培训,使企业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要求的一流企业家。二是送出去学。要有计划的组织规模以上、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大公司、现代大企业中,实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并做到学以致用,促进专业管理人才快速成长。三是加强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将企业家后备人才管理列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强化专业理论培训,提高实践管理技能,形成壮大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企业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企业业主、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都能参与各项培训学习;建议县政府设立“企业家培养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有计划有目的为企业家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投入。

(三)改善舆论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一是开辟专栏,加大创业宣传。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建议在县电视台常年开设“优秀民营企业家风采”展播专栏,以创业创新、做大做强企业和富有责任感的典型为主要对象,定期宣传企业家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讴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家楷模,大力倡导“给创业的人以平台、给优秀的人以赞扬”的舆论导向,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人人会创业的发展态势,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力表彰典型,倡导思源风气。继续开展优秀企业家、突出贡献者等评选活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强化精神激励措施,组织企业家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建议县委政府在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大

力表彰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以此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立志献身企业发展,加速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三是加强商会建设,打造有效平台。商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组织形式。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私营经济发展程度和商会组织发育、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加强我县工商联建设,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代言人”、“企业家的俱乐部”、“企业家之家”的功能,为促进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发挥巨大作用。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一是搭建企业优化队伍发展平台。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组织民营企业家多外出观摩,“看一流企业、学一流经验、创一流事业”。制定专门的人才激励政策,运用户籍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评价制度等,吸引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下决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创新队伍,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推动企业实施专利战略。通过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增强企业的品牌专利意识,促进企业专利战略、专利发明、专利利用、专利保护和专利人才培育工作。三是引导企业进一步创新分配方式。鼓励企业实行年薪制,推行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大胆尝试业绩奖励制度,形成“人人关注企业发展,人人为企业发展出力”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促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建议、批评和意见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队伍是一个城市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当前,我市省会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济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善于驾驭现代企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从而为省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近年来,我市对企业家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企业家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队伍日益壮大,群体效应初步显现,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先进城市相比,与“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要求相比,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机制。近年来,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民

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家队伍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建议按照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从省会城市企业隶属关系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出发,创新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促进各领域企业家发展的工作新机制。

二是研究制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学习借鉴先进城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经验,针对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任务目标、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等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有关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更好地推进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企业家队伍建设投入新机制,为企业家队伍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四是大力实施企业家人才培训工程。着眼于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和教育资源优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对企业家人才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全市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是在建立健全企业家服务新机制。学习先进城市的经验,健全企业家服务机制,形成支持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比如,建立市领导联系优秀企业家制度、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家与科技人才的对接、完善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权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据库等,为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六是努力营造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在培育创新文化、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家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全力构筑“济南企业家高地”。

二对上述问题的答复

市政协:

徐宏伟同志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提案收到。市委组织部对这项提案非常重视,责成有关处室和人员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现对这项提案回复如下意见:

新形势下的企业家队伍建设,服务主体是市场化的高端人才,服务范围涉及体制内外,是一项时代性、开放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在这个领域寻求创新和突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省会意识,充分

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整合资源的作用,以提高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保证,以联系、培养、服务为手段,从工作机制、重要政策、重点人才、培训工程、深化服务、典型推广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省会城市企业家队伍建设新突破。

一、在创新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有所突破。鉴于企业家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

题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各方面认识还不够平衡,职责任务不够明确,为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建议成立市领导挂帅,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企业家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向市委、市政府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指导协调全市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从省会城市企业隶属关系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出发,创新企业家队伍建设联系机制。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中央省属驻济企业、多元投资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协会、商会等机构作为企业家队伍建设联系单位,与各领域企业家加强联系沟通,搞好引导服务。加大企业家队伍建设投入,形成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广泛参与的企业家队伍建设投入新机制。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企业家队伍建设新格局。

二、在研究制定企业家队伍建设政策措施方面有所突破。学习借鉴先进城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经

验,针对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服务措施、培养教育,激励约束、工作机制等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省会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全市各级各部门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督查,完善各项工作措施,解除企业家后顾之忧,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更好地推进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

三、在建立市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方面有所突破。为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优秀企业家和经营者的关心、爱护、培养和支持,尽快研究制定《济南市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印发。上半年启动市管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工作,年内建立起企业家队伍建设领域的重点人才队伍。以这支队伍为抓手,加强联系、培养、管理和服务,落实好政治、经济待遇,健全各领域企业家人才库,带动全市企业家队伍建设。

四、在实施企业家人才培训工程方面有所突破。着眼于提高全市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

整体素质,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施企业家人才培训工程。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和教育资源优势,与国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展高层次、国际化的教育培训,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整合社会资源,适应省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与国家级企业家主流媒体或机构的合作,邀请国内外成功企业家和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论坛、讲座、沙龙等活动,争取在我市形成一个以现代商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端企业家论坛。组织我市企业家到国内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和国外开展学习交流和考察洽谈等活动,帮助济南企业家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增强素质,建设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五、在建立健全企业家服务机制上有所突破。坚持企业家队伍建设寓于服务之中,把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提升工作境界,增强工作活力的重要措施,学习先进城市的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家服务机制,形成支持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如建立市领导联系优秀企业家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急,热情为他们排忧解难;探索运用立法手段保护企业家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提高为重点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优秀企业家实行个性化服务,关心支持企业家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发挥组织部门的优势,积极推动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对接,为企业家提供更好的人才服务;积极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机构,完善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市场机制。

六、在营造企业家队伍建设良好氛围上有所突破。深入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提高优秀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会同市委宣传部等部门,重点向中央、省市媒体推荐优秀企业家先

进典型,陆续启动对泉城优秀创业者和外来投资企业家等的专题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在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促进企业家成长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我们的牵头和指导,整合市属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打造在泉城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影响、优秀企业家积极参与系列品牌栏目、节目和活动,如举办“影响济南”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及颁奖盛典、在报纸开辟从关注企业家的视角报道经济生活的专版、在广电媒体中开办企业家访谈论坛类节目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点击查看更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2365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