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1:53:51 | 移动端: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1章计算机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①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第二代电子管晶体管主机电子器件第三代第四代中小规模集成电大规模/超大规模集路成电路

②计算机的发展方向A巨型化B微型化C网络化D智能化

③计算机的分类

A根据用途及其使用范围分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B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性能等指标来看可分为:高性能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④计算机的特点A运算速度快B计算精度高C存储功能强

D具有逻辑判断能力E具有自动运行的能力⑤计算机的应用A科学计算B数据处理C电子商务D过程控制

E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IMS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F多媒体技术G虚拟世界H人工智能

第2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⑥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基本部件组成。⑦CPU:在现代计算机中,往往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中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内,称为中央处理器,即CPU⑧计算机工作原理概括为三点:

A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件组成;

B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C计算机采用“存储程序”方式,自动逐条取出指令并执行程序

冯诺依曼机工作原理是,计算机一启动,就能按照程序制定的逻辑顺序把指令从存储器中读取并逐条执行,自动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

A把程序指令逐条取入控制器

B在控制器输入命令的作用下,把需要的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计算机

C向存储器和运算器发出存数、取数和运算的命令,并把结果存放在存储器内

D在控制器发出的取数和输出命令的作用下,通过输出设备输出结果

第3章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⑨地址总线传送地址信号;数据总线传送数据;控制总线传送各种信号。

⑩在PC中,作为内存的ROM芯片一般只有一片,用于存放BIOS;其他绝大部分程序和数据都是放在RAM中的,所以通常我们说的“内存”指的是RAM固态硬盘SSD

一般地,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包括:BIOS、操作软件、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操作系统的分类:

A按照使用环境和作业处理方式来分类:a批出操作系统,如DOS/VSEb分时处理操作系统,如Unixc实时操作系统,如VRTXB按硬件结构来分类

a网络操作系统,如Netwareb分布式操作系统,如Amoebac多媒体操作系统,如Amiga⒂操作系统的功能A处理机管理B存储器管理C设备管理D文件系统管理E作业管理

⒃微型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ADOSBUNIXCLinuxDWindowsEMacOSX

⒄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处理程序A机器语言B汇编语言C高级语言

⒅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硬件系统主机外部设备微处理器内存输入设备运算器随机存取存储器输出设备控制器只读存储器外存寄存器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自主的计算机物理上互连,按照网络通信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系统。

⒇计算机主要完成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两种功能。顾计算机网络可以看成一个两级网络,即内层的通信子网和外层的资源子网。(21)按传输技术分类: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22)按网络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广域网和局域网和城域网(2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A总线型拓扑结构B环形拓扑结构C星型拓扑结构D网状拓扑结构

(24)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25)

OSI/RMTCP/IP应用层表示层

应用层会话层

运输层运输层网络层网际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网络接口层

TCP/IP协议模型及于OSI参考模型对照关系

(26)以太网使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

(27)域名采用分层次方法命名,每一层都有一个子域名,子域名之间用点号隔开。“主机名.网络名.机构名.最高层域名”如“public.tpt.tj.cn”含义是“主机名,数据局,天津,中国”(28)Internet应用层A超文本传输协议B电子邮件协议C文本传输协议DTelnet协议

(29)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30)计算机病毒的特征:A传染性B隐蔽性C潜伏性D可激发性E破坏性F变种性

扩展阅读: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概述(了解)

1、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1、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1623-1662):在1642年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式加法机。该机由齿轮组成,靠发条驱动,用专用的铁笔来拨动转轮以输入数字。

2、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673年发明了机械式乘除法器。基本原理继承于帕斯卡的加法机,也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但它能够连续重复地做加减法,从而实现了乘除运算。

3、英国数学家巴贝奇:1822年,在历经10年努力终于发明了“差分机”。它有3个齿轮式寄存器,可以保存3个5位数字,计算精度可以达到6位小数。巴贝奇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奠基人。

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理论计算机的奠基人)

图灵机:这个在当时看来是纸上谈兵的简单机器,隐含了现代计算机中“存储程序”的基本思想。半个世纪以来,数学家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都被证明是和图灵机等价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计算机鼻祖)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应采用二进制简化机器的电路设计;

采用“存储程序”技术,以便计算机能保存和自动依次执行指令。七十多年来,现代计算机基本结构仍然是“冯诺依曼计算机”。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1946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致命缺陷:没有存储程序。2、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计算机的类型

按计算机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规模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

按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类: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1.1.4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含义)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存储容量大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5、按照程序自动运行

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与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远程通讯与网络应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1.1.5计算机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1、光计算机2、生物计算机3、量子计算机1.2计算机系统构成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系统是指能够收集、加工、处理数据以及输出数据所需的设备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总和。

软件系统是指为了充分发挥硬件系统性能和方便人们使用硬件系统,以及解决各类应用问题而设计的程序、数据、文档总和,它们在计算机中体现为一些触摸不到的二进制状态,存储在内存、磁盘、闪存盘、光盘等硬件设备上。1.3.1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是一种知识,是接受者事先不知道不了解的知识。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数值、文字、语言、图形、图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数据。4次信息革命: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与网络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1.3.1信息技术产业与人才

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支柱,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制造业、计算机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国民经济中传统行业的信息化

信息产业属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信息技术教育包括: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

第二章计算机信息基础

2.1.1数制的概念

数制也称计数制,是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常用数制数字符号基数十进制0~910二进制0,12八进制0~78十六进制0~9,A,B,C,D,E,F16基数:R进制的基数=R位权:在数制中,各位数字所表示值的大小不仅与该数字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该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关,我们称这关系为数的位权。位权:一个与数字位置有关的常数,位权=Rn2.1.3二进制和其它进制的转换

十进制转二进制:整数部分除以2取余,直至商为0;小数部分乘以2取整,直至小数部分为0或达到所需精度为止。

十进制转八进制:方法同上。整数部分除以8,小数部分乘以8。

十进制转十六进制:方法同上。整数部分除以16,小数部分乘以16。2.2计算机中的数据单位

位(bit):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元(0、1)字节(Byte):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8bit/Byte)常用的字节计数单位:

1KB=1024Byte(210B)1MB=1024KB(220B)1GB=1024MB(230B)1TB=1024GB(240B)字长:CPU一次处理数据的二进制位数。2.3信息表示与编码

所谓编码,就是利用数字串来标识所处理对象的不同个体。2.3.1整数的表示

在数学中,数值是用“+”和“-”表示正数和负数的,而在计算机中只有0和1,所以正负号也用0和1表示,即数值符号数字化。补码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模”是指一个系统所能表示的数据个数。按模运算是指运算结果超过模时,模(或模的整数倍)将溢出而只剩下余数。

假设M为模,若数a,b满足a+b=M,则称a,b互为补数。在有模运算中,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对模的补数。2.3.2实数的表示

定点数:小数点位置固定的数称为定点数。浮点数:小数点位置不固定的数称为浮点数与汉字有关的编码:(1)、输入码

(2)国标码和区位码:每个汉字占两个字节的编码,且每个字节最高位均为0。所有汉字分94个区,每个区94个汉字。由此构成区位码。而区位码的区码和位码各加32就得到国标码。(3)机内码

(4)字型码:汉字存储在计算机内采用机内码,但输出时必须转换成字形码,再根据字形码输出汉字。字形码又称汉字字模,用于在显示器或打印机上输出各种文字和符号。点阵汉字:每一个汉字以点阵形式存储,有点的地方为“1”,空白的地方为“0”。有16×16、24×24、48×48点阵等。点阵越大,字形分辨率越好,字形也越美观,但汉字存储的字节数就多,字库也就越庞大。2.3.6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对模拟世界的一种量化,表示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位(bit)“0”或“1”。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也要转换为0和1,因此也需要进行编码。

第三章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

3.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其中:中央处理器(简称CPU)=运算器+控制器主机=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软件是指各类程序和数据,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本身运行所需要的系统软件和用户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应用软件。3.1.2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结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是将程序和数据事先存放在外存储器中,在执行时将程序和数据先从外存装入内存中,然后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自动地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这就是存储程序概念的基本原理。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程序和数据。

(2)计算机硬件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3)程序和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

(4)控制器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程序)工作。3.1.3微型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微型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微机的核心部件是CPU

3.2微型计算机主机结构

微型机基本是由显示器、键盘和主机构成。在主机箱内有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电源等。3.2.1中央处理器CPU

CPU:运算器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器部件。

CPU从存储器取出指令,放入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并对指令译码。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命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一条指令的执行。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1)主频/外频(主频=外频×倍频,即CPU工作频率)(2)数据总线宽度(即字长,指CPU传输数据的位数)(3)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访问的地址空间)(4)工作电压(低电压可减少CPU过热,降低功耗)(5)高速缓存Cache(加速CPU与其它设备间数据交换)(6)运算速度(CPU每秒能处理的指令数)1.运算器

运算器是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又称算术和逻辑运算单元。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1)运算逻辑部件(2)寄存器部件2.控制器

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译码的结果,按指令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完成各种操作。

控制器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①程序计数器。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②指令寄存器。保存现在正在执行的指令;

③指令译码器。用来识别指令的功能,分析指令的操作要求;

④时序部件。产生计算机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定时控制信号,对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进行定时控制。以协调各部件的工作顺序;

⑤微操作控制电路。一条指令的执行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不可再分的微操作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3.2.2高级CPU技术1、超线程技术

2、双核心CPU技术:由于组建双CPU系统的高成本和复杂性,桌面电脑上并未得到普及。用“双核”技术,就是在单个CPU中真正集成两个物理运行核心,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双核心处理器”和使用两个独立CPU组建的系统在工作原理和性能上基本没有区别。目前,CPU已从双核向4核、8核和多核方向发展。

3.2.3主板

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它提供CPU、各种接口卡、内存条和硬盘、软驱、光驱的插槽,其它的外部设备也会通过主板上的I/O接口连接到计算机上。早期的PC机主板是将快速的CPU、中速的内存、慢速的外设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使系统的总体性能得不到优化。3.2.4内存储器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由半导体材料构成。内存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读写存储器。

1.只读存储器ROM特点:存储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随机改写或存入,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可靠性高。ROM分类

(1)掩膜式ROM(MaskROM)

(2)可编程PROM(ProgrammableROM)(3)可擦除EPROM(ErasablePROM)

(4)电可擦EEPROM(ElectricallyEPROM)(5)快擦写ROM(FlashROM)2.随机存储器RAM

特点:用于存放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开机前是空的,断电后数据消失。

RAM分类:

(1)SRAM:静态RAM。不需要充电来保持数据完整性,成本高且集成低,一般做高速缓冲存储器。

(2)DRAM:动态RAM。需要定时充电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通常所说的“内存”主要由它构成。一般指以下两种类型:①SDRAM---同步动态存储器②DDR---双倍速率内存

(DDR2---四倍速率内存\\DDR3)3.Cache(高速缓存)

Cache是一种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为了解决CPU与主存之间速度不匹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技术。其中片内Cache是集成在CPU芯片中,片外Cache是安插在主板上。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速度比主存要快一个数量级,大体与CPU的处理速度相当。4.多级缓存

最早的CPU缓存容量很低。当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能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时,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主板上的缓存,此时把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

现在多数CPU内部也有二级缓存,于是二级缓存又可分为内部二级缓存和外部二级缓存。较高端的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6.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既要速度快,又要求容量大,同时价格又要求合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这三项指标很难用单一种类的存储器来实现。折衷的方法是采用层次结构。3.2.5总线

总线:是一组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通信线路,是计算机内部传输指令、数据和各种控制信息的高速通道,是计算机硬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地址总线。传输的是地址信号,一般是单向传输。当CPU需要访问某个外设时,它向地址总线发出相应外设的地址信号,以选择某个外设。

②数据总线。传输的是数据,一般是双向传输。CPU进行“读”时,数据由外设流向CPU,当CPU进行“写”时,数据由CPU流向外设。

③控制总线。有的是CPU向内存或外部设备发出的信号;有的是内存或外部设备向CPU发出的信号。对每条控制线而言信号是单向传送,但作为整体是双向的。

总线按处于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位置来分:

①片内总线(又称内部总线)。是指CPU芯片内部的总线。

②片间总线(又称局部总线)。是主板上各外围芯片与CPU之间的总线,用于芯片一级互连。

③系统总线(又称输入/输出总线)。是微机中各插件板与系统主板之间的总线,用于插件板一级的互连。

④外部总线(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和外部中低速外部设备之间或外设与主机连接的总线。系统总线标准

系统总线标准大致可分为ISA总线、PCI总线、PCIExpress三个阶段。①ISA总线。是最早的8位系统总线。后来扩展到16位。ISA是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

②PCI总线。主要特点是传输速度高,广泛应用于现代微机中。③AGP总线。专为系统中一块图形显示卡设计的总线。④PCIExpress总线。是新一代的总线接口。外部总线标准常见的I/O总线:①USB总线

属高速串行接口总线。该总线最多可连接127个设备,支持热拔插,支持即插即用,所以USB接口已经成为许多外设的标准接口。USB有两个规范,即USB1.1和USB2.0。②IEEE1394总线

属高速串行接口总线,主要用于连接DV产品。3.2.6接口

I/O接口是连接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逻辑部件,由I/O接口电路、连接器(一般为连接电缆)和接口软件(即设备驱动程序)组成。根据I/O接口是否内嵌在主板中,可将I/O接口分为内置I/O接口和外置I/O接口两类。(1)内置I/O接口

将I/O接口电路内嵌在主板中,由主板提供外设接口电路插座,如键盘接口、鼠标接口、USB接口、串口、并口及软硬盘接口等。(2)外置I/O接口

将I/O接口集成到一块独立的电路板(接口卡)上,接口卡必须插在总线扩展插槽上(如PCI、PCIExpress插槽等)。3.3外部存储器

外部存储器通常用来存放需要长期保存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当需要执行或处理这些程序和数据时,必须将其先调入到内存中然后再被CPU处理,所以外存实际上属于输入/输出设备。

目前微机常用的外存储器主要有软盘、硬盘、光盘、U盘等。3.3.2硬盘

硬盘是微机最重要的外部存储器,常用于安装微机运行所需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存储大量数据。(1)硬盘存储格式

硬盘是由多个涂有磁性物质的金属圆盘盘片组成,盘片的每一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在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时,将对盘片进行划分磁道和扇区,对于大容量的硬盘还将多个扇区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块“簇”,簇成为磁盘读写的基本单位。有的簇是一个扇区,有的有好几个扇区,可以在格式化的参数中给定。(2)硬盘性能指标

①硬盘的容量。现在微机上所配置的硬盘一般在200GB以上。②硬盘的转速。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现在的主流硬盘转速一般为7200rpm以上。

③缓存。硬盘自带的缓存,缓存越多,越能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3)硬盘接口

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4)硬盘格式化

①硬盘低级格式化。主要是对一个新硬盘划分磁道和扇区。②硬盘分区。把硬盘划分为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逻辑分区。③硬盘高级格式化。高级格式化主要是对指定的硬盘分区进行初始化,建立文件分配表以便系统按指定格式存储文件。。3.3.3光盘存储器

光盘简称CD(CompactDisc)是利用塑料盘片表面凹凸不平的特征,通过光的反射来记录和识别二进制的0、1信息。光盘的分类:

1.只读型光盘

只读光盘中的数据是在制作时写入的,用户只能读数据,而不能写入或修改光盘中的数据。音频光盘CD-DA、数据光盘CD-ROM、VCD、DVD等都属于只读光盘。2.一次写入光盘

这种光盘允许一次写入数据,但不能修改和擦除数据,如CD-R。3.可擦写光盘

这种光盘可多次写入或修改数据,如CD-RW。

从光盘中读取数据的设备我们称之为光驱。光驱把经过聚焦后的激光投射到光盘上,利用光盘的凹坑或非凹坑边缘反射的激光强度不同而将其表示为不同的电信号。

光驱倍数是指光盘的数据传输率(150KB/s为单倍,以此类推)。CD-ROM光盘驱动器能读除DVD以外的所有光盘。而DVD光盘要用DVD驱动器才能读,DVD驱动器兼容CD-ROM所能读的光盘。DVD光盘

DVD盘片的物理规格与CD盘片是一样的,CD盘只使用一个面记录一层的信息,而DVD盘可分为单面单层、单面双层、双面单层以及双面双层4种结构。

DVD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

应用最广的是DVD-Video格式,用于存储影音信息。此外还有DVD-ROM(只读DVD)、DVD-Audio(音频DVD)、DVD±R(可写DVD)、DVD-RAM或DVD±RW(可擦写DVD)。

另外,还有蓝光高清DVD光盘。光盘刻录机

是指可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包括CD和DVD两种刻录机。

①CD刻录机既有CD-ROM光驱的功能,也能够向刻录CD光盘。其传输速率一般标注为A/B/C的形式(如20/10/40),其中A表示写CD-R盘的倍速,B表示写CD-RW盘的倍速,C表示读盘的倍速。

②DVD刻录机既具有DVD-ROM光驱的功能,也能够刻录DVD光盘和CD光盘。3.3.4USB盘

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实现即插即用,具有小巧、可靠、易于操作等特点。闪存盘中无任何机械式装置,抗震性能强。U盘中的存储模块其实就是Flash-ROM。

移动硬盘一般由笔记本硬盘和硬盘盒组成。3.4.1输入设备(1)键盘(2)鼠标(3)扫描仪

3.4.2输出设备(1)显示器(2)打印机(1)显示器

CRT显示器在工作时,电子枪发出电子束轰击荧光粉层上的某一点,使该点发光,每个像素有红、绿、蓝三基色组成,通过对三基色的强度的控制就能合成各种不同颜色。

液晶显示器LCD的优点在于:①图像稳定。由于只有在画面内容发生变化时才需要刷新,因此没有闪烁感;

②液晶底板整体发光,真正的完全平面;③LCD显示器基本上没有辐射;

④能耗低。约为CRT显示器的三分之一。(2)打印机

常用的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等。

①针式打印机特点。利用钢针击打色带把色带上的墨打印在纸上形成文本或图形。缺点是打印质量差、速度慢、噪声大;优点是可以打多联纸,耗材相对较便宜。

②喷墨打印机特点。打印头上有若干个喷头,打印时,墨水以每秒近万次的频率喷射到纸上。与其它两类打印机相比,在打印质量、速度、噪声及成本方面处于中等层次。

③激光打印机特点。利用激光可以形成很细的光点,将碳粉固着在纸上,加热后碳粉固定在纸上,最后印出文字和图片。优点是打印速度快、噪音低、质量好,缺点是价格及打印成本较高。

对三种打印机的打印效果对比来说,激光最好,喷墨其次,而针式相对较差。

3.4.3其他外部设备

(1)多媒体设备(第七章)(2)调制解调器3.5.1计算机指令系统

指令:是指计算机执行特定操作的命令。是程序设计的最小语言单位。指令构成:操作码+地址码

指令系统:是指一台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有不同的指令系统。它反映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开始执行程序时,先给程序计数器PC赋以第一条指令的首地址0100H。①取指令按照计数器中的地址从内存中取出指令(070270H),并送往指令寄存器。然后计数器PC自动加1指向下一指令地址。

②分析指令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070270H)进行分析,由译码器对操作码(07H)进行译码,由地址码(0270H)确定操作数地址。

③执行指令取出操作数,去完成该指令所要求的操作。例如做加法指令,取内存单元(0270H)的值和累加器的值相加,结果还是放在累加器。④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再回到①取指令阶段开始下一指令的执行。3.5.3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

(1)CPU的主频。主频越高,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CPU工作的速度也就越快。

(2)字长。字长越长,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信息的位数就越多,表现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快。

(3)运算速度。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性能指标。是指计算机每秒钟执行的指令数,单位是MIPS,即每秒百万条指令。

(4)内存容量。内存容量越大,一次读入的程序、数据就越多,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5)内存存取速度。内存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读”或“写”操作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取周期。

(6)I/O速度。I/O的速度是指CPU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速度。目前系统性能的瓶颈越来越多地体现在I/O速度上。

第四章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控制计算机所有操作的软件。4.1.1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程序,同时它又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的接口。

4.1.2操作系统的构成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输入/输出系统管理、二级存储管理、联网、保护系统、命令解释程序4.2.1操作系统的类别经过多年的发展,操作系统多种多样。为提高大型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操作系统从批处理,多道程序发展为分时操作系统。为了满足计算机处理实时事件的需要,就有实时操作系统。为适应个人计算机系统的需要又出现了桌面操作系统。为适应并行系统的需要,就有了多处理器操作系统。为满足网络和分布计算的需要,就有了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此外,还有为支持嵌入式计算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4.2.2计算环境

从计算机诞生至今,操作系统总是与具体的计算环境相联系,它总是在某种计算环境中设置和使用,就目前来看计算环境可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计算环境

指普通意义下的独立或联网工作的通用计算机所形成的计算环境。2.基于Web的计算环境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计算被延伸到Web环境。3.嵌入式计算环境

嵌入式计算机就是安装在某些设备上的计算部件,其计算相对比较简单。4.3.1进程的概念

什么是进程?它与程序有什么区别?

程序:用户为完成某一个特定问题而编写的操作步骤。进程:可以简单地被看作是正在执行的程序。但是进程需要一定的资源来完成它的任务(例如CPU时间、内存、文件和I/O设备)。

进程与程序的区别在于进程是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而程序是静态的。一个程序加载到内存,系统就创建一个进程,程序执行结束后,该进程也就消亡了。在计算机中,由于多个程序共享系统资源,就必然引发对CPU的争夺。如何有效地利用CPU资源,如何在多个请求CPU的进程中选择取舍,这就是进程管理要解决的问题。4.3.3进程控制块PCB(略)

为了控制进程,操作系统就必须知道进程存储在哪里,以及进程的一些属性。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记录进程的专用数据结构。一个新的进程创建时,操作系统就会为该进程建立一个进程控制块。操作系统根据进程控制块对并发进程进行控制。4.3.4进程调度及队列图

计算机采用多道程序的目的是使得计算机系统无论何时都有进程运行,单处理器的计算机在某一时刻CPU只能运行一个进程,如果存在多个进程,其它进程就需要等待CPU空闲时才能被调度执行。

当一个进程处于等待或CPU时间片用完时,操作系统就会从该进程中拿走CPU控制权,然后再交给其它进程使用,这就是进程的调度。4.3.5CPU调度及其准则

在设计CPU调度程序时主要应该考虑的准则包括:(1)CPU使用率。让CPU尽可能地忙。

(2)吞吐量。让CPU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进程数尽可能多。(3)周转时间。让进程从提交到运行完成的时间尽可能短。(4)等待时间。让进程在就绪队列中等待所花时间之和尽可能短。

(5)响应时间。让进程从提交请求到产生第一响应之间的时间尽可能短。主要的CPU调度算法1、先到先服务2、最短作业优先3、优先权4、轮转5、多级队列

6、多级反馈队列

4.3.7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进程的同步就是指相互协作的进程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以实现共同有序地推进。

换句话说,在操作系统中,允许多个进程并发运行。然而,有些进程之间本身存在某种联系,它们在系统中需要一种协作,以保证进程能正确有序地执行并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在操作系统中,可能存在着多个进程。而系统中一些资源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这类资源被称为临界资源。在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称为临界区。当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执行时,其它进程就不允许进入临界区执行,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结果。由此得出:

多个进程并发执行时,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运行,这就是进程的互斥。例如:多个进程在竞争使用打印机时表现为互斥。

一个文件可供多个进程共享,其中有一个进程在写操作时,其它进程则不允许同时写或读,表现为互斥。4.3.8进程的死锁及处理方法

在多道程序设计中,多个进程可能竞争一定数量的资源。一个进程在申请资源时,如果所申请资源不足,该进程就必须处于等待状态。如果所申请的资源被其它进程占有,那么进程的等待状态就可能无法改变,从而形成进程之间相互一直等待的局面,这就是死锁。竞争资源引起死锁

引起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互斥:任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进程独占某一资源,若另一进程申请该资源则需延迟到该资源释放为止。

占有并等待:即该进程占有部分资源后还在等待其它资源,而该资源被其它进程占有。

非抢占:某进程已占用资源且不主动放弃它所占有的资源时,其它进程不能强占该资源,只有等其完成任务并释放资源。

循环等待:在出现死锁的系统中,一定存在这样一个进程链,其中每个进程至少占有其它进程所必需的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等待链。处理死锁问题的三种方式:

可使用协议预防和避免死锁,确保系统从不会进入死锁状态。可允许系统进入死锁状态,然后检测出死锁状态,并加以恢复。

可忽略进程死锁问题,并假装系统中死锁从来不会发生。即没有必要把精力花在小概率事件上。

处理死锁优先考虑的顺序:先预防和避免再检测和恢复4.4内存管理

内存是现代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存用于容纳操作系统和各种用户进程,是可以被CPU和I/O设备所共同访问的数据仓库。计算机的所有程序运行时都要调入内存。

内存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为每个用户进程合理地分配内存,以保证各个进程之间在存储区不发生冲突;当内存不足时,如何把内存和外存结合起来,给用户提供一个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虚拟内存,使得程序能顺利执行。内存管理包括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内存保护和扩充。4.4.1用户程序执行与地址映射用户编写程序在执行前,需要多个处理步骤,这些步骤可将源程序转变为二进制机器代码,然后在内存中等待执行。当然有时并非每个步骤都是必需的。

通常,将指令和数据的地址映射成内存地址可以发生在以下三个执行阶段。(了解)

1.编译阶段:如果在编译时就知道进程将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驻留,那么编译器就可以直接以生成绝对地址代码。

2.加载阶段:不知道进程将驻留在什么位置,那么编译器就必须生成程序的逻辑地址,在加载阶段再转变成内存的绝对地址。

3.执行阶段:如果进程在执行时可以从一个内存段移动到另一个内存段,那么进程的绝对地址映射工作只能延迟到执行时进行。4.4.2物理地址空间与逻辑地址空间

物理地址:是计算机内存单元的真实地址。

物理地址空间:由物理地址所构成的地址范围。逻辑地址:用户程序地址,从0开始编址。

逻辑地址空间:由逻辑地址所构成的地址范围。

地址映射:用户程序在运行时要装入内存,这就需要将逻辑地址变换成物理地址,这个过程称为地址映射,也称重定位。

用户编写的源程序是不考虑地址的,源程序经CPU编译后产生逻辑地址。从CPU产生的逻辑地址转换为内存中的物理地址的映射是由计算机中被称为内存管理单元的硬件设备来实现的,将逻辑地址与内存管理单元中存放的内存基址相加就得到了物理地址。4.4.3进程使用内存的交换技术为了更加有效地使用内存,进程在不运行时,可以暂时从内存移至外存上,直到需要再运行时再重新调回到内存中。也就是说内存管理程序可将刚刚运行过的进程从内存中换出以释放出占用的内存空间,然后将另一个要运行的进程占据前者释放的内存空间。计算机工作时,为了将多个进程放入到内存就必须考虑在内存中如何放置这些进程。

4.4.4内存分配方案-连续

对于连续内存分配方案,开始时所有内存是一个大的孔,随着内存分配的进行就会形成位置上不连续的大小不一的孔。在连续内存分配方案中,当新进程需要内存时,为其寻找合适的孔,实现内存分配。该方案为每个进程所分配的内存物理地址空间在位置上是连续的。4.4.5内存分配方案-分页式分页管理基本思想:o内存物理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块(页框)o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也划分为同样大小的块(页面)o内存分配时每个页面对应地分配一个页框,而一个进程所分得页框在位置上不必是连续的。页表:操作系统为每个用户程序建立一张页表,该表记录用户程序的每个逻辑页面存放在哪一个内存物理页框。4.5虚拟内存方案

虚拟内存是一个容量很大的存储器的逻辑模型,它不是任何实际的物理存储器,它一般是借助硬盘来扩大主存的容量。虚拟内存:对于一个进程来讲,如果仅将当前要运行的几个页面装入内存便可以开始运行,而其余页面可暂时留在磁盘上,待需要时再调入内存,并且调入时也不占用新的内存空间,而是对原来运行过的页面进行置换。这样,就可以在计算机有限的内存中同时驻留多个进程并运行。而对用户来讲感觉到系统提供了足够大的物理内存,而实际上并非真实的,这就是虚拟内存。4.5.2页面请求与页面置换算法

页面请求:在虚拟内存技术中,进程运行时并没有将所有页面装入到内存,在运行过程中进程会不断地请求页面,如果访问的页面已在内存,就继续执行下去;但如果要访问的页面尚未调入到内存,便请求操作系统将所缺页面调入内存,以便进程能继续运行下去。

页面置换:如果请求页面调入内存时,分配给该进程的页框已用完,就无法立即装入所请求页面。此时,必须将进程中的某个页面从内存的页框调出到磁盘上,再从磁盘上将所请求的页面调入到内存的该页框中。这个过程叫做页面置换。4.6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最常见的组成部分。文件管理主要提供目录及其文件的管理。

4.6.1文件的概念

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设备上的相关信息的集合。文件命名:文件主名+扩展名文件存取属性:

只读:只允许授权用户进行读操作。

读写:只允许授权用户进行读和写的操作。文档:允许任何用户进行读写操作。隐藏:不允许用户直接看到文件名。

文件系统:是对文件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软件,是用户与外存之间的接口。这个系统将所有文件组织成目录结构保存在外存,一个文件对应其中的一个目录条。目录条记录有文件名、文件位置等信息。操作系统对文件的基本操作包括:

创建文件、文件写、文件读、文件重定位、文件删除、文件截短。对文件的其它操作包括:文件复制、重命名、更改属性等。4.6.2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文件结构分物理和逻辑结构。其中物理结构是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它与具体的存储设备有关。文件逻辑结构是指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文件组织结构,它与具体的存储设备无关。无结构文件

文件的逻辑结构有结构文件

流式文件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索引顺序文件

无结构的流式文件:是一维的、连续的、无结构的字符序列,可以看成是由一条无结构的记录组成的文件。

有结构的记录式文件:是带有结构的、性质相同的记录的集合。顺序文件:文件所包含的一系列记录按照某种顺序依次连续存储。索引文件:由主文件和索引表构成。可以实现快速访问。(1)按输入记录的先后次序建立数据区和索引表。

(2)待全部记录输入完毕后对索引表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索引表和主文件一起就形成了索引文件。

索引顺序文件:顺序文件和索引文件特点的结合。顺序文件是按主关键字有序排列的,将顺序文件的所有记录分组,索引表中为每组的首记录建立一索引项,组与组之间按关键字大小有序排列,组内记录顺序查找。4.6.3文件的访问方式1.顺序访问方式

顺序访问方式主要适合于对顺序文件的访问。其访问的位置是由指针定位的。读操作是读取指针所指示位置的内容,并自动将指针向后移动,以指示下一次读的位置。而对写操作,所写的内容总是添加到文件的尾部。

顺序访问方式是基于磁带的模型,不仅适合顺序存储设备(如磁盘),对直接存储设备(如磁盘)也适合。2.直接访问方式

直接访问也称随机访问,它指的是允许跳跃式地随意存取文件中的任何记录,而不需要任何顺序限制。直接访问是最为常见和高效的文件访问方式。直接访问方式是基于磁盘的模型。3.索引访问方式

在进行文件访问时,首先对索引文件按关键字进行检索,查找到指向数据记录的指针,根据该指针实现对具体数据记录的访问。4.6.4文件的目录结构

通常,一个磁盘至少应包含一个分区,每个分区用来保存文件和目录结构。文件目录的组成:每个文件有一个文件控制块FCB,它是文件存在的标志,存放了为管理文件所需的所有有关信息。把所有的文件控制块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文件目录,每个文件控制块就是其中的一个目录项。

文件的目录系统可以组织成单层目录结构、双层目录结构、树型目录结构、无环路目录结构和通用图目录结构。

树型目录结构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目录结构。这种目录结构在逻辑上的构成是一棵树,子目录是树枝,而文件是树叶。一个用户所拥有的子目录位置不需要统一,在一个子目录下可以再创建子目录。4.7输入/输出系统管理

每台计算机都配备了许多外部设备,它们的性能和操作方式都不一样。操作系统对设备(即输入/输出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方便用户使用外部设备,提高CPU和设备的利用率。4.7.1基本概念1.端口(port):I/O设备与计算机通信的连接点被称为端口。

2.控制器(controller):用于操作端口、总线和设备的一组电子器件,是设备与总线的连接装置。

4.7.2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CPU通过端口对外设进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程序控制方式

早期计算机采用的方式。CPU向设备控制器发出一条I/O指令启动设备进行一个字节的输入或输出,然后CPU就等待I/O设备进行数据传送,直到一个字节传送完毕。接下来,CPU按以上方式处理下一个字节的输入或输出。CPU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循环等待及测试I/O是否完成,造成CPU资源的极大浪费。CPU和外围设备只能串行工作。(2)中断驱动方式

当某进程要启动某个I/O设备工作时,首先由CPU向相应设备的控制器发出一条I/O命令,然后CPU立即返回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设备控制器则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控制I/O设备工作。这时,CPU与I/O设备并行工作。这种方式CPU的利用率较高。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在一次数据传送过程中,发生中断次数较多(每次只传送一个字节),这将耗去大量CPU处理时间。(3)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

引入设备DMA控制器,在其控制下,以数据块为单位,将数据从设备直接送入内存或相反,当一个或多个数据块传送完毕时才需要CPU干预。该方式CPU的利用率高。(4)通道控制方式

通道控制方式是DMA的发展,它把对每一块数据的读写变成对一组数据块的读写,可以进一步减少CPU的干预。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4.7.3I/O缓冲管理

现代操作系统中,I/O设备与CPU(实际指内存)交换数据时,需要使用缓冲技术。也就是为I/O设备设置缓冲区暂存数据,等到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批量处理。

引入缓冲:

(1)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2)减少对CPU中断频率;

(3)提高CPU与I/O设备间的并行性。4.7.4设备驱动程序

设备驱动程序与具体设备有关,用户安装好硬件后还要再安装驱动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使用该设备。每个外部设备都有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它也是硬件的身份识别标志,负责完成设备具体的各种动作(输入/输出操作)。

一旦为I/O设备安装了驱动程序,那么应用程序在使用I/O设备时,就

不必关心设备的特性、I/O控制方式,这样就实现了应用程序与设备的无关性。4.8典型操作系统4.8.1Unix

Unix是一个通用、交互式、分时多用户并支持网络的操作系统,是可以运行在各种机型(从微机到巨型机在内)上的通用操作系统。主要适用于网络、大中小型机。

缺点:软件少,价格贵,难掌握。4.8.2DOS

DOS是单用户、单任务和字符界面的操作系统,主要为16位微型计算机而设计,DOS目前仍在一些微型计算机上运行,但属于淘汰产品。4.8.3Windows

界面图形化,操作便捷采用多任务机制支持网络功能出色的多媒体功能硬件更容易使用

具有众多应用程序的支持4.8.4Linux

Linux是一个免费、源代码开放、自由传播、类似于Unix的操作系统。它既可以做各种服务器操作系统,也可以安装在微机上,并提供上网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动画软件等,它除了命令操作外还提供了类似Windows风格的图形界面,我国自行开发的有红旗、蓝点Linux、麒麟Linux等。缺点是兼容性差,应用软件安装困难,操作性差,使用不习惯。4.8.5MacOS

MacOS是一运行于苹果系列微型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苹果机多用于图形领域,它往往代表了潮流和时尚,代表精美的工业设计,但它不兼容Windows软件,所以叫好不叫座。

第七章多媒体技术

7.1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概述7.1.1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在计算机或通讯领域,媒体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存储实体,信息载体包括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信息的存储实体包括磁盘、磁带、光盘、U盘等。而就多媒体计算机而言,媒体则是指信息载体。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媒体可分为5种: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多媒体:通常所指的多媒体就是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在计算机统一管理下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且具有交互性。7.1.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

1984年,Apple公司推出Machintosh图形操作系统。1985年,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问世。1986年,推出光盘系统。

1990年,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协会制定MPC1标准。1995年,Windows95操作系统问世。7.1.3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关键技术多媒体特点是:

(1)多样性:多媒体不只处理一种媒体,而是综合处理多种媒体,包括图文声像信息。

(2)集成性: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简单的收集,而是被有机地集成为系统。(3)交互性:多种媒体系统可以实现人机互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系统。关键技术,包括:

①音频视频信号的获取技术

②多媒体数据的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③音频视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特技④音频视频数据的输出技术多媒体信息的主要元素

1.文本:包含字母、数字、汉字等基本元素。2.图形:又称矢量图。

3.图像:又称位图或像素图。

4.动画:采用编程或动画软件创作的连续画面。5.音频:指人耳能听到的连续变化的音波。6.视频:动态的影视图像。7.1.5未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1)多媒体技术智能化

把人工智能领域某些研究课题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结合。(2)多媒体信息实时处理和压缩编码算法芯片化

把多媒体信息实时处理和压缩编码算法直接放置到CPU芯片中,从而大大改善多媒体计算机的性能指标。(3)虚拟现实技术

是指运用多种技术综合形成一种模拟现实环境的人造环境,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五官和大脑的亲自体验并参与到该虚拟环境中,可以与之交互。让用户感觉到如同置身于真实世界一样,它是多媒体技术的最高境界。7.2.1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1)基本硬件设备:①光盘存储器

光盘存储器由光盘和光盘驱动器构成。②音频卡

又名“声卡”,主要用于处理声音,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配置。目前许多计算机的主板上都集成了声卡的功能,声卡不再以单独形式存在。声卡的作用主要有:

①A/D(模/数)转换将作为模拟量的自然声音转化成数字化的声音,然后以文件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

②D/A(数/模)转换把数字化的声音转换成模拟量的自然声音并输出到声音还原设备(例如耳机、有源音箱、音箱放大器等)中。

③输入、输出功能利用声卡的输入/输出端口可以将模拟信号引入声卡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也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输出端口驱动音响设备发出声音。

声卡的主要接口:①总线(Bus)

②线路输入(Linein)③话筒输入(Micin)④线路输出(Lineout)

⑤扬声器输出(SpeakerOut)⑥游戏棒/MIDI(Joystick/MIDI)声卡中的关键部件

(1)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声卡的核心部件,用于管理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音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

(2)混音器:可以将几个不同声源进行混合录音。(3)音乐合成器:主要用于MIDI音乐文件的播放。(2)扩展设备:

具有代表性的扩展设备有:触摸屏、视频卡、扫描仪、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各种彩色打印机、彩色投影仪等。

①触摸屏:属于输入设备,可通过手指直接触及屏幕上的菜单、光标、接钮等。

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部件、驱动程序组成。当用手指或其它设备触摸显示器前面的触摸屏时,所摸到的位置以坐标形式被触摸屏控制器检测到,并通过接口送到CPU,从而确定用户所输入的信息。②视频卡:插在主机板的扩展槽内,可以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转换、编辑和处理,以及保存数字化文件。

通常使用的视频采集卡可接收模拟视频源的信号(如录像机、电视机、LD影碟机等),并对该类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再压缩编码成数字视频信号。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视频采集卡,我们称之为IEEE1394数字视频采集卡。它主要的作用是将数码摄像机中存放在数码摄像带上的视频数据传送到电脑硬盘中,和模拟采集不同的是它在传送数据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质量损失③扫描仪:是一种图形输入设备。配合适当的应用软件后,扫描仪还可以进行中、英文智能识别。扫描仪工作原理:把原件面朝下放在扫描仪的玻璃台上,扫描仪内发出光照射原件,反射光线经光学镜面导向后,照射到CCD的光敏器件上。CCD将不同颜色光的强度转换成等价的电信号,再送到模数转换器中转换成代表每个像素色调或颜色的数字值。步进电机驱动扫描头沿平台作微增量运动,每移动一步,即获得一行像素值。④数码照相机

数码相机采用CCD作为记录图像的介质,CCD实际上是一块布满光敏元件的感光板,它通过光照的不同引起的电荷分布的不同来记录被摄入的物体。几个技术指标(简介)

1、CCD和像素:CCD上感光元件越多则像素就越多,像素越多则图像越清晰。2、存储卡:数码相机摄入的像片直接存储在相机存储卡中。3、对焦和变焦:对焦,是指将透过镜头折射后的影像准确投射到CCD感光板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7.2.2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系统

1.多媒体设备驱动程序,用于在启动操作系统时把设备的状态、型号、工作模式等信息提供给操作系统,并驻留在内存中供系统调用。2.多媒体产品制作软件,主要包括图像、视频、音频的编辑制作。3.多媒体平台软件,用于多媒体素材的组合。

4.工具软件,用于加工和处理数据,如压缩、加密等。

5.应用软件包括,Windows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软件、动画播放软件、声音播放软件、光盘刻录软件等。7.3音频信息的获取和处理7.3.1数字音频基本概念

声音是一种机械振动。模拟音频技术把这种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模拟电压的幅度表示声音强弱。

模拟音频信号:声音波形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连续的,一般用不同的电压表示。由于模拟音频信号是连续的,所以不能由计算机直接处理。数字音频信号:是把表示声音强弱的模拟电压用数字表示。7.3.2音频信息的数字化

数字音频信号是由模拟声音经采样、量化和编码得来的。其信号在时间和幅度上都用离散的数字序列表示。(1)采样时间上的离散

其过程是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在模拟声音的波形上取一个幅度值,把时间上的连续信号变成时间上的离散信号。采样频率是指计算机每秒钟采集多少个声音样本。

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声音信号最高频率×2采样频率越高,单位时间所得到的振幅值就会越多,因而对于原声音曲线的模拟也就越精确。

主流声卡的采样频率一般可分为22.05KHz、44.1KHz、48KHz三个等级,22.05只能达到FM广播的声质,44.1KHz则是理论上的CD音质界限,48KHz则更加精确一些。

(2)量化幅度上的离散

量化的过程是将采样后的信号按整个声波的幅度划分成有限个区段(量化间距),然后把落入某个间距内的值归为一类,并赋予相同的量化值。

失真在采样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从下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当采用更高的采样频率、量化精度,就可以减少失真。但由此得到的数字音频信号数据量也就越大。(3)编码

由于经采样和量化后的音频信号数据量很大,所以一般要先对数字化的音频信息进行压缩和编码后再在计算机内传输和存储。在播放这些声音时,还需要经解码器将二进制编码恢复成原来的模拟声音信号播放。7.3.3数字音频文件格式

(1)WAV文件格式:来源于对声音模拟波形采样,量化、编码。这种文件最大的缺点是占用存储空间大。适用领域:音频原始素材保存。该格式是通用音频格式。

未压缩的波形音频文件WAV和CD音频光盘的存储容量计算如下:存储量=采样频率×采样量化位数×声道数×时间/8

举例:采样频率为44.1KHz,采样数据量化位数(或称采样精度)为16位、双声道,一张60分钟的CD唱片所占存储容量为:(44.1×1000×16×2×3600)/8=635040000(B)≈606(M)(2)MP3文件格式:采用1:10~1:20压缩率制作的数字音频文件。必须经过解压缩才能播放,数据量小。

(3)RA文件格式:最早的因特网流媒体音频,音质相对较差。特点是可在低的带宽下在网上实时播放。

(4)WMA文件格式:因特网流媒体音频,用于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压缩音频文件。质量优于RA。

(5)MID文件格式:是一种通过电子乐器弹奏,数字化合成的音频文件,占用空间很小。

(6)APE文件格式:是一种音频无损压缩格式,可压缩到传统无损格式WAV文件的一半;而在音质上超越一般的MP3,达到和CD相同的音质。(7)AIF文件格式:Apple计算机的音频文件格式。7.4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处理7.4.1图像与图形的区别图像由像素构成,像素是组成图像最基本的元素,每个图像点用若干个二进制位进行描述。图像通常用于表现自然景观、人物、动物、植物等复杂的场景。图形是由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矢量线段构成。图形使用坐标、运算关系以及颜色数据进行描述,因此把图形叫做“矢量图”。图形的数据量小,常用于表现直线、曲线以及由各种线段围成的图形,不适于描述色彩丰富、复杂的自然影像。7.4.2颜色的基本概念(1)颜色的基本描述

彩色可用亮度、色调和饱和度来描述,人眼看到任意彩色光都是这三个特性的综合效果。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色调是反映的是颜色的种类。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饱和度越深颜色越鲜明。自然界常见的各种彩色光都可以由红(R)、绿(G)、蓝(B)三种颜色光按不同比例相配而成,这就是色彩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三基色原理。把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结合时便产生一个完整的光谱,包含所有的色彩。通常称之为相加混色。(2)颜色空间表示

颜色通常用三个独立的属性来描述,三个独立的变量综合就构成了一个空间坐标,这就是颜色空间。颜色空间可分为两大类:基色颜色空间(RGB、CMY等)和色、亮分离颜色空间(YUV、HSL等)。

①RGB色彩空间:由红、绿、蓝3种颜色光按不同比例相配而成,主要用于计算机显示。

②CMY色彩空间:三基色是青、品红和黄,简称为CMY,适用于彩色印刷或彩色打印。

③YUV和YIQ色彩空间:适用于彩色电视系统,其中Y表示亮度信号,UV表示色差信号。美国、日本采用YIQ彩色系统,Y仍为亮度信号,IQ表示色差信号。

④HSL色彩空间:H表示色调,S表示颜色的饱和度,L表示光的亮度。7.4.3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一幅图像在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前必须先转化为数字形式。图像数字化过程可分为采样、量化和编码。

(1)采样:图像采样就是对图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等间隔地分割成矩形网状结构,每个矩形网格称为像素点。像素总数就是图像的分辨率。(2)量化:是将采样值划分成各种等级,用一定位数的二进制数来表示采样的值。量化位数越大,则越能真实地反映原有图像的颜色,但得到的数字图像容量也越大。

在量化时表示量化的色彩值(或灰度值)所需的二进制位数称为量化字长。一般可用8位、16位、24位或更高的量化字长来表示图像的颜色。

(3)编码:图像编码是按一定的规则,将量化后的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文件中。

7.4.4图像的属性(1)图像分辨率

是指打印图像时,在每英寸上打印的像素数。(图像的像素大小是指位图在高、宽两个方向的像素数相乘的结果。)(2)颜色数量和深度

颜色深度是指在某一颜色系统中图像的每个颜色所用的二进制位数,而颜色数量是指该颜色系统中共有多少种颜色。

颜色深度小于24bit的图像称为索引彩色图像,其像素颜色取自一个颜色查找表中最接近的颜色,这种方法显示的颜色不是图像本身真正的颜色,称为伪彩色。当某个图像的颜色深度达到或高于24bit时,其颜色数量已经足够多,且图像的色彩和表现力非常强,基本上还原了自然影像,习惯上把这种图像叫做“真彩色图像”。

真彩色的每个像素的颜色由RGB基色分量的数值直接决定。每个基色分量占一个字节,共有3个字节即24bit,可生成的颜色数为224=16777216,即1600万种颜色。

而32位真彩色是用其中的24位描述颜色部分,另外8位记录256级灰度,用以加强真彩色的质量。7.4.6图像信息的获取方法(1)使用数码相机拍照

利用数码相机或者数码摄像机直接拍摄自然影像,是最简单的获取图像的手段。(2)使用扫描仪扫描

在扫描图像时,应根据图像的使用场合,选择合适的扫描分辨率。分辨率越大,图像的细节部分越清晰,但是图像的数据量也会越大。(3)使用现成图像

可从正式出版的图片库光盘或互联网上获得。7.5.1动画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动画由多幅画面组成,当画面快速连续地播放时,由于人类眼睛存在“视觉滞留效应”而产生动感。所谓“视觉滞留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的物体消失后,物体仍在大脑视觉神经中停留的时间约为1/24s。换句话说,如果每秒快速更换24个画面或更多的画面,那么,前一个画面在脑海中消失之前,下一个画面已经映入眼帘,大脑感受的影像是连续的。7.5.2电脑动画

电脑动画有两大类,一类是帧动画,另一类是矢量动画。

帧动画以帧作为动画构成的基本单位,很多帧组成一部动画片。帧动画借鉴传统动画的概念,一帧对应一个画面,每帧的内容不同。当连续演播时,形成动画视觉效果。

矢量动画是经过电脑计算而生成的动画,其画面只有一帧,主要表现变化的图形、线条、文字和图案。矢量动画通常采用编程或矢量动画制作软件来完成。7.5.3制作动画的设备和软件

制作动画应尽可能采用高速CPU,足够大的内存容量,以及大的硬盘空间,制作三维动画时最好配置较高档的显示卡。常用的动画制作软件:

Flash网页动画软件。

3DStudioMax三维造型和动画软件。7.5.4视频处理

视频与动画没有本质的区别。视频来自于数码摄像机拍摄和经数字化的模拟摄像资料等,常用于表现真实场景。动画则是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景物画面。

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

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绘声绘影视频编辑软件。7.5.4动画和视频常见的文件格式

(1)GIF格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固定画面的图像文件;另一种是多画面动画文件,均采用256色。

(2)SWF格式: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文件格式。该格式的动画主要在网络上演播,特点是数据量小,动画流畅,但不能进行修改和加工。

(3)AVI格式(标准):通用的视频文件格式。兼容好、调用方便、图像质量好,但缺点是文件体积过于庞大。

(4)DVAVI格式:数码AVI格式。它不同于传统AVI格式,数码摄像机就是使用这种格式记录视频数据的。

(5)DivX格式:采用DivX编码的AVI格式。它可把DVD视频压缩为原来的10%,质量接近DVD视频光盘的效果。经压缩后的视频文件扩展名也是.avi。(6)MPEG格式:用MPEG算法压缩得到的视频文件。VCD是用MPEG-1格式压缩的,DVD则是用MPEG-2格式压缩的。

(7)RM格式:视频流媒体技术始创者。图像质量较差。特别适合带宽较小的网络用户在网上实时观看。

(8)RMVB格式:它是RM格式的升级。它的文件大小比DivX影片减少了近45%,而视听觉效果与其相当。

(9)ASF格式:微软开发的适合在网页中插播的流格式视频文件。(10)WMV:也是微软开发的一种可在网上实时播放流格式视频文件。效果好于ASF和RM格式的视频文件。7.6.1多媒体数据压缩概述

严格意义上的数据压缩起源于人们对概率的认识。当我们对文字信息进行压缩编码时,如果为出现概率较高的字母赋予较短的编码,为出现概率较低的字母赋予较长的编码,总的编码长度就能缩短不少。压缩就是去掉信息中的冗余,即保留不确定的信息,去除确定的信息(可推知的)。(1)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图像(30万像素,真彩色)

(640×480×24)÷8÷1024=900KB视频(PAL制式,每秒25帧)(900×25)÷1024≈22MB/s声音(采样频率44.1KHz,16位量化,双声道)(44.1×1000×16×2)÷8÷1024=172KB/s(2)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可能性

多媒体数据可以被压缩,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冗余信息。

1.空间冗余:图像中的某个区域相邻像素的颜色信息相同,则该相邻像素在数字化图像中就表现为空间冗余。

2.时间冗余:在一个图像序列的两幅相邻图像中,后一幅图像与前一幅图像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

3.结构冗余:有些图像的纹理区,图像的像素值存在着明显的分布模式。于是,已知分布模式,可以通过某一过程生成图像。

4.知识冗余:有些图像的理解与某些基础知识有相当大的相关性。例如,人脸的图像有固定的结构。

5.视觉冗余:是指人的视觉分辩率要低于实际图像而产生的冗余。

例如,人的视觉对灰度的分辩率为26,而一般图像量化采用的灰度等级为28。7.6.2多媒体数据压缩的主要方法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主要方法可分为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等。7.6.3多媒体的主要压缩标准

(1)JPEG标准:适合静态彩色和灰度图像。一般对单色和彩色图像的压缩比通常分别为10:1和15:1。以JPEG方式压缩的文件扩展名为.JPG。JPEG201*:JPEG的升级版,其压缩率比JPEG高约30%左右。(2)MPEG标准:针对运动图像设计的压缩标准。MPEG-1是一个通用标准。VCD采用MPEG-1压缩标准。

MPEG-2标准适合HDTV高清电视的视频及伴音信号压缩,DVD采也用MPEG-2标准。

MPEG-4可利用很窄的带宽压缩和传输数据,以求用最少数据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它的目的是用来做互联网视像传送、交互式视频游戏,实时可视通信等。

MPEG-7主要用于多媒体信息检索服务,本质上说就是我们常常在网上使用的搜索引擎,只不过它提供的是多媒体的信息查询服务。(3)H.261视听通信编码

H.261是国际电联为可视电话和电视会议制定的压缩标准。其主要缺点是图像质量较差。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主要有三种: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其中发展最快并起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7.1.2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第1阶段:网络诞生阶段(一台主机联接多个终端)第2阶段:网络形成阶段

(用通信线路将若干台主机互连,实现资源共享)第3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计算机网络得到普及化的阶段,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第4阶段:大型高速网络阶段

(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并迅速普及。)8.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系统。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看,一个网络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是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如传输线路、通信设备)

(2)资源子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设备和软件集合。(如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等)

(3)通信协议: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分类----从规模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接入网在一般意义上是指骨干网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设备,其长度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最后一公里”。由于骨干网一般采用光纤结构,传输速度快,因此接入网便成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瓶颈。

局域网:通常指覆盖距离小于10km以内的网络,其应用场合有:同一房间内的所有主机、同一楼内的所有主机、同一校园内或企业园区内的所有主机(如大学校园网、企业网、智能小区网等等)。

城域网:指所有主机分布在同一城市内,覆盖范围大约在10~100km。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单位所拥有,用来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连。城域网往往由许多大型局域网组成,是局域网或个人用户与Internet连接的一个中间层次,是一个电信运营级网络,如中国电信下属的各个城市电信网络。广域网:指网络中所有主机与工作站点分布的地理范围覆盖几十到几千公里的范围,比如同一个大城市,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洲甚至跨越几个洲等。一般将城域网以上的骨干网称为广域网。如中国电信骨干网就是由多个城域网互联,它通过北京、上海、广州3个国际出口接入到全球Internet中。

互联网: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联络各个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总网络。8.1.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通信(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资源共享(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可为多个用户所共享。)

并行和分布式处理(将任务分散到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并行和分布处理,均衡各计算机的负载。)

提高系统可靠性(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网络上其它的计算机马上上可以承担原先由该故障机所承担的任务。)8.1.4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在计算机网络中,人把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抽象为“点”,把网络中的电缆等通信介质抽象为“线”,这样就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抽象为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人们称这种图形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1)总线型网络

将所有的节点都连接到一条电缆上布线方式。设备:网卡、同轴电缆、连接头。

特点:安装简便,成本低,但故障诊断较困难。说明:该拓扑结构基本被淘汰。(2)星型网络

由中央节点与各个计算机连接组成的网络。设备:网卡、双绞线、交换机。

特点: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容易、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缺点是中心节点负担较重。

说明:该拓扑结构在局域网中应用最广。(3)环型网络

环型网络各个结点在网络中形成一个闭合的环,信息在环中作单向流动,可以实现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

说明:该拓扑结构基本被淘汰。(4)树型网络

树型网络是星型网络的一种变体,它是一个树形层次结构的网络拓扑。(5)网状型网络

网状型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有一条专业线路相连。

在上述5种拓扑结构中,前3种主要用于局域网。另外,在实际网络中,特别是大型的网络结构中,网络的拓扑结构一般是上述几种网络相互连接而成,整个网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拓扑结构。8.1.5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带宽:网络上能够同时传输信息的最大容量。

时延:指一个数据分组从网络的一端传输到目标端所需要的时间。网络容量:指一个网络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的网络终端数目。

支持的协议与服务:网络所支持的协议越多,则能提供的服务也越多。8.2.1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在计算机网络中为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一个协议定义了通信内容是什么,通信如何进行以及何时进行。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地工作,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采用“分层”的方式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的局部问题。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指网络所划分的各层及在这些层上所使用的协议的集合。

分层是一种很有用的思想,它简化了协议的设计,每一层完成一定的功能。网络功能分层的好处是这些层次可以各司其职,由不同厂家开发的各层软硬件设备可以配合使用。一个层次的设备更新或软件重写不会影响到其它层次。8.2.2ISOOSI/RM模型

OSI是一个七层网络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一层均有自己的一套功能集,并与紧邻的上层和下层交互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OSI参考模型仅仅是一个为制定标准而提供的概念性框架。在所有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中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层:该层负责原始的比特流数据信号的传送以及定义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

数据链路层:负责网络内部的帧传输,用于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以及传输差错的检出与恢复。

网络层:解决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的通信问题。即无论两台计算机相距多远,中间相隔多少个网络,这一层保障它们可以互相通信。传输层:作用是把数据可靠地从一方送到另一方,解决的是数据在网络之间传输的质量问题。该层传送的信息单位是报文。会话层:功能包括:负责建立和终止网络的数据传输。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表示,比如发送数据之前的加密,接收数据时的解密,中英文的翻译等等。

应用层:该层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常用的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

例如,主机A向主机B传送数据时,应用进程要把数据逐层向下传,经过传输层后进入到网络层,该层将报文拆成若干IP数据报(分组),再往下传到数据链路层组成帧,然后经物理层形成比特流进入通讯网络。每层向下传时加入该层相关控制信息,传入主机B后再一层层地剥去控制信息,最后完成数据的传送。在OSI的7层模型中,网络层以下3层表现为通讯子网,之上的各层表现为资源子网。

8.2.3TCP/IP模型

TCP/IP意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连网协议。TCP/IP实际上已经成为互连网通信的标准。

OSI参考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参考模型应用层传输层互联层网络层主机-网络层网络接口网络接口层:该层由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而成,利用原有数据链路层和物理

层标准。

网络层:主要协议是网际协议IP,由它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传输。

传输层: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有连接(TCP协议)或无连接(UDP协议)通信。

应用层:综合了OSI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功能。8.3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介质8.3.1双绞线

类型: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

5类和超5类双绞线是目前网络布线的主流。6类双绞线主要用于的千兆网上,现在也普遍用于局域网中。8.3.2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用于总线型网络拓扑中。而目前同轴电缆大多已被光纤取代。但有线电视和某些局域网还有使用。8.3.3光纤

光纤采用非常细的石英玻璃纤维作为纤芯,外涂一层低折射率的包层和保护层。8.3.4微波

微波是一种重要的无线传输介质。数字微波设备所接收与传送的是数字信号,有较好的通信品质。8.4.1计算机网络硬件

计算机网络硬件主要包括网络中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两大类。常见的网络计算机设备有服务器、客户机。

(1)服务器:是提供网络服务的主机,一般网络服务器要安装相关的服务软件并能被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访问。网络服务器有文件服务器、WWW服务器、邮件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2)客户机:有时也称为工作站,通过它可以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常见的网络通信设备有网卡、中继器、网桥、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1)网络接口卡:简称网卡,它能够使工作站、服务器、打印机或其他节点通过网络介质接收并发送数据。全球每个网卡都有一个唯一的网卡地址(MAC),网卡属于OSI模型的物理层的设备。

(2)中继器:由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有衰减,中继器作用是放大信号以使其传输得更远一些。中继器属于OSI模型的物理层的设备。

(3)集线器:也称为HUB,它只是一个信号放大和中转的设备,有多个端口连接一组工作站。集线器的基本功能是信号分发,把一个端口接收的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因而容易形成数据堵塞。集线器属于OSI模型的物理层的设备。(4)网桥:具有单个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设备,它像一个聪明的集线器,将两个相似的网络连接起来,并对网络数据的流通进行管理。网桥属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设备。

(5)交换机:交换机又叫智能集线器或多端口网桥,它的每一个端口都扮演一个网桥的角色,即数据在转发过程中具有过滤作用,在交换机内部有一个端口与网卡地址对照表,它负责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源端口送至指定网卡地址的目的端口,一个端口工作时不会影响到其它端口的传输(例如,一个8端口的交换机理论上在同一时刻允许4对网络接口设备交换数据),功能和效率均优于集线器。它属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设备,主要用于局域网内部各端口间的数据交换。交换机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集中连接网络设备(如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网络打印机等),共同构成星形网络。

(6)路由器:主要用于互连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信息从一个网络传到另一个网络时,有一个选择最佳路径进行通信的问题,这个最佳路径由路由器提供。路由器属于OSI模型的网络层设备。(7)网关:是最复杂的网络连接设备,主要用于连接差别非常大的异种网络,与路由器相比,网关主要工作在OSI的传输层以上。网关按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协议网关。能够将两个网络中的使用不同传输协议的数据进行相互翻译转换。

②应用网关。是为特定应用而设置的网关,如各种常见的代理服务器。③安全网关。是使用防火墙技术设置的网关,对本地网具有安全保护作用。网关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产品,既可以是带网关功能的路由器,也可以是运行在服务器、微机或大型机上的网关软件,也可以是专业网关设备。8.4.2计算机网络软件

网络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有: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工具软件;网络应用软件

8.5Internet技术8.5.1Internet概述(1)Internet产生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开始经营自己的网络,于是出现了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从此世界各地无数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Internet,由此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飞跃。

1997年10月10日,美国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代Internet计划。(2)Internet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了包括中国长城互联网、中国联通网、中国移动通讯网、中国网络通信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网等10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8.5.2网络IP地址

为了使计算机相互识别并进行通信,每台连入互联网中的计算机都有一个“号码”,这个“号码”称为该计算机的因特网地址,由于这个地址是在IP协议中定义并由该协议处理的,因此通常称为IP地址。

IP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它是网络层的协议。在TCP/IP中,IP地址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是理解网络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8.5.3Internet接入方式

从用户的角度看,将计算机接入Internet的最基本的方式有三种:通过局域网接入、电话线接入、有线电视电缆接入。另外,还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用户一般是通过ISP接入Internet的。(1)电话拨号上网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即“拨号接入”,就是指通过普通电话线上网。有根电话线,再加个MODEM就行了。由于MODEM的带宽只有最快56Kbps,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一般适合于有直拔电话的家庭临时上网使用。(2)ISDN拨号上网

ISDN即综合业务数字网(一线通),可同时打电话与上网,仅能提供128Kbps的传输速率。(3)ADSL拨号上网

不对称数字用户网络。可提供上行640Kbps到1Mbps,下行1Mbps到8Mbps的网速,用户需要安装的ADSL设备包括:ASDLModem、滤波器,主机需要安装网卡。ADSL上网方式:

a、虚拟拨号上网

用户在电脑上运行一个专用客户端软件,当通过身份验证时,获得一个动态的IP,即可连通网络。b、专线方式

如果你申请ADSL是为了能自己做主页,让别人来浏览,你可以申请固定IP地址的上网方式,但上网费用会高一些。虚拟拔号对于上网时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电脑的人更适合,因为上网时的IP是不固定的,那么也防止有些人通过查找你的固定IP而攻击你。(4)LAN专线上网

这是一种基于高速光纤局域网技术的接入方式,用户的计算机连接到某个局域网(如校园网)上,成为该局域网中的一个节点。然后再将局域网通过主干网专线连接到Internet上。(5)有线宽带上网

Cabel-Modem是广电系统普遍采用的接入方式,有线电视网光缆天然就是一个高速宽带网,可以提供上行8M、下行30M的理论接入速率。(6)无线上网

无线接入技术可以分为固定接入(无线局域网)和移动接人(无线广域网GSM、CDMA)两大类。

无线局域网上网需要电脑有无线网卡,周围有无线路由器AP开放。无线广域网上网分移动GPRS和联通CDMA两种。只要在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可以上网。8.6.1域名系统

域名:为方便记忆而为计算机进行命名。与IP地址作用同,但便于记忆。(通常95%的个人用户入网后由ISP提供一个动态IP地址,没有域名)域名系统DNS:完成域名向IP地址的转换。是由若干个域名服务器程序完成的。域名解析就是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的过程。8.6.2WWW服务

WWW服务是在Internet上最热门的服务之一,它已成为很多人在网上查找、浏览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强大的信息连接功能。(1)Web(万维网)

所谓WWW(WorldWideWeb),也称或Web,是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之上,以HTML语言和HTTP协议为基础,能够提供面向各种Internet服务的信息浏览系统。万维网的工作方式:

WWW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工作的。客户机与服务器各自完成不同的功能,其中:

①浏览器。是一种安装在客户端专门用于定位和访问Web信息,获取相关资源的导航工具。通过浏览器,除了可以访问WWW资源空间的信息外,还可以访问包括Telnet、FTP、电子邮件等全部的Internet资源。②WWW服务器(又称Web服务器)。存放有网页,即浏览器中所看到的画面。客户程序向服务器程序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向客户程序送回客户所要的网页文档。

(2)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也称为Web地址或网址。

一个完整的URL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的是通讯协议;第二个部分是服务器的名称或IP地址;第三是部分是网页或文件的文件名。三者组合起来,就是完整的URL。例如:

http://主机全名[:端口号]/文件路径/文件名ftp://用户名@服务器域名/目录文件telnet://服务器域名

例:ftp://ftp.microsoft.com/Softlib/(3)主页

我们把只使用域名,如()就可以浏览到的第一个网页称为该网站的主页,主页实际上也是一个Web站点的首页。通过主页中的超链接就可以浏览该网站的其它页面。

网页(Web页):浏览器中所看到的画面。(4)搜索引擎

是专业搜索网站为用户提供的检索信息的搜索工具,常见有百度搜索()、Google搜索()、雅虎搜索()、搜狐()等。8.6.3文件传输(FTP)

FTP就是将远程计算机中的文件拷贝到自己计算机中,或将本地计算机中的文件拷贝到远程计算机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2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