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实践报告 刘冬
走进实践,拓宽视界
党员暑期社会实践感悟
长春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学院08中本一班
刘冬
增强自主就业能力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在这个假期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在假期里,我到了自己家乡的一所职业学校来进行实践,了解现实与理念的差别,增长见识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原来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细节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而且要得到被人的认可,你要去主动去做些事情。在家里,依靠着父母的我们从来不会为生活发愁,有父母悉心的照顾,每天只要用功读书,其它在生活方面的事情从不会动手。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
以前总是认为做学生只要做好学生就好了,学生也就是以学习为本分,可是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学习固然重要,可是个人的能力却更为重要。以后毕业了,总不能带着书本进入社会,那样总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同事、领导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都要搞好,而且要有能力处理各种学生问题,要在其中证明你有能力做这个案子。记得在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一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要在社会实践中多多学习,总结学到的经验,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
虽然我学的是中文专业,但在这次实践中我更关注自己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而且要做的东西和自己的专业也不对口,但我还是学到了自己不曾接触过的东西,也因此觉得很开心。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实践中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就像听那些比我们大些岁数的人总是会说最怀念的还是上学的时候,进入社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压力也就越大。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明白了无论什么都要努力争取,只有自己力量强大了,才能为自己赢得荣誉,而且要有一颗真诚对待的心。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又难忘的实践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去社会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扩展阅读:党员培训实践报告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心态调查
问卷分析人员:*****
【调查背景】
我院志愿服务自成立以来,始终本着“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了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心态来更好完善和促进志愿者服务,我们进行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心态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大一学生,调查总体45人;其中93.3%是共青团员;35.6%的大学生做过志愿服务;在未曾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当中有37.8%的人是因为仍未碰到感兴趣的项目;在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当中有43.8%的人认为志愿服务给她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又有56.3%的人是本着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观念参加志愿服务的,并且有62.5%的人认为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很充实,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仍有6%的人认为志愿服务有负面影响;就总体而言有44.45%的人认为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过于简单,需要革新和补充;77.8%的人认为志愿服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志愿组织缺乏对策;80%的人愿意以后参加志愿服务;44.4%的人期望通过志愿服务获得荣誉证书荣誉称号或是奖金。【问题分析】
报告认为,我国志愿服务基本处于“需要时找、使用时管、用完就了”的状态,人员流动快,缺乏稳定性。即使在志愿服务开展较早,比较成熟的广东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还有就是有的服务涉及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要提供专业服务,志愿者需要具备交流沟通、组织协作、应急安保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养,接受培训是志愿者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各类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尚未常态化,通常都是临阵磨枪,等有了项目才临时招集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有些志愿者所能涉及的领域就比较少。而且,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呈多头管理、部门分隔、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所以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很好有效的开展开来。
有些人仅仅把志愿服务当作做好人好事;把志愿者当作免费或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借志愿服务名义,从事推销、非法劳务输出等营利性活动;有人婉言谢绝志愿者的服务,乃至对志愿者抱有戒心;还有就是没有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在很多高校,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到位,活动一来,校园内轰轰烈烈,横幅、海报、传单满天飞,口号唱响校园每个角落,讲座应接不瑕,但也仅限于“三五”学雷锋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国际志愿者日的到来。活动一完,志愿服务的宣传悄无声息,销声匿迹。大部分人只参加有组织的志愿活动,积极地发自内心地参加志愿活动的还只是少数人报告列举了公众对志愿服务工作缺乏了解导致的诸多现象,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志愿服务也缺少必要的保障、激励机制。从事长期服务和高风险服务的志愿者没有相应的医疗和人身意外保险,仅靠志愿者的热情开展活动,使志愿者、服务对象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不具备相应能力的组织盲目组织志愿活动,侵犯了志愿者的合法权位置。我国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主要是采取榜样激励和整齐划一的表彰方式,尚缺乏有针对性、有个性的奖励措施。
最后我认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自己的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服务的意识认识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加时不够投入,还有就是有些人讲究回报,活动的时候又没有良好的组织性,仅凭一腔热忱,有时候会好心办不了好事。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就是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不够了解,政府的重视不够,社团的活动基金不足等等方面的原因。【策略建议】
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组织也是大学校园内的一个重要机构部门。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问题分析:
(一)、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志愿活动范围
针对这一点,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志愿者的内涵及特性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把握好志愿服务活动的自愿、公益、无偿等特性。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反映,在校大学生都有着一片热诚和爱心积极愿意参加志愿活动中,并且希望志愿活动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详细的组织筹划,将我们的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向校外服务范围扩展,通过各种不同的志愿服务来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志愿服务的价值。与此同时,通过各项志愿服务积极号召广大同学踊跃参加,扩大宣传力度,让志愿者服务被大家普遍了解体会因而积极参与。
统计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仍然以在校内劳动时间居多,同学们也希望志愿活动内容丰富一些,因此如何让这部分有生力量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开辟更多的场所是一项日后可积极筹备的计划。
(二)、加强和规范管理志愿者团队,促进志愿者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院志愿者的管理整体上是比较松散的,极少有固定组织对于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可以说目前的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处于“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没有明确志愿者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和方式,缺乏对志愿者的长期有效的管理,没有建立从招募、登记、日常管理到保障、激励的制度,无章可循,方式单调,不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不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设立志愿人员资料库,实现志愿者资源共享。
正如调查文具数据显示,我院志愿者团队作为一支流动性大、临时性强的志愿者队伍,因而其团队凝聚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凝聚力不强一般表现在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不足,缺乏足够的联系;组织内也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志愿者对于上层的决策没有提前的了解,更不用说有决策的发言权;甚至出现志愿者的阶段性流失。问卷数据的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各志愿者组织的凝聚力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各个组织所应引以重视的一个团队建设内容。
(三)、积极建设志愿者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志愿者本着志愿服务的精神参与公益性事业的特殊群体,目的是通过服务于社会体现奉献精神、实现自身价值。对志愿者的行为予以肯定和激励是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要重视和认真做好志愿者活动的客观记载工作,原原本本地记录每一个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内容、时间、成效等,并向志愿者本人反馈。坚持精神和物质鼓励并举,并突出精神激励原则。激励过程从个人需要出发,以最大限度满足志愿者对于自身期望的需求。可以通过运用颁发优秀志愿者等表彰措施,激发志愿者的光荣感,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在此基础上,积极对贡献突出的志愿者进行激励,树立良好的导向,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生党员实践报告 刘冬》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生党员实践报告 刘冬: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