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

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2:57:42 | 移动端: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

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

依托基地+协会模式实现多季生产

一八三团建设设施农业基地促职工增收汇报材料

一八三团地处高纬度高寒地区,农业职工长期依靠单一的大田种植,增收比较困难。201*年以来,一八三团党委按照十师党委提出的“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也就是使农业生产从风险性的一季生产转变为稳定的多季生产出发,积极探索发展设施农业,推动职工从大田种植向设施农业转移,不仅促进了职工增收和子女就业,而且对团场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依托国家项目和黑龙江援建,高起点规划设施农业基地

为保证把一八三团设施农业基地打造成职工增收的助推器,一八三团党委在认识上有三个新的高度,一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富民工程来实施;二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进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来实施;三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引领十师北屯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示范窗口来实施。从201*年冬201*年初,团党委先后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疆内外考察学习,反复认证可行性发展规划,并积极借鉴疆内外发展设施大棚的成功经验,高起点、高投入,采用高效节能集成技术规划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结束后,一八三团设施农业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援建试点项目。基地总规划面积1050亩,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500座,每座棚占地2.1亩,单棚造价9万多元,(含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目前,团场投入3680万元建成的320座高标准、高效节能设施大棚已经全部承包到户,投入种植的120座大棚累计生产蔬菜600多吨,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单棚单季户均实现增收2万元左右。二、优惠政策多管齐下,鼓励职工从大田种植向设施农业转移

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为最大限度的降低劳动强度,解除职工生产种植的后顾之忧,团场从资金上、技术上、组织上、就业上、帮扶上、生产上、管理上制定发展举措。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办公室。每座棚17000元承包费,分三年付清;如一次性付清,每座棚可减免201*元等多项优惠政策,鼓励职工从大田种植向设施农业转移,鼓励职工子女承包大棚实现就业和创业。十三连职工李文波过去在连队承包不到50亩地,收入十分有限。201*年,他一次性承包了8座大棚,当年实现纯收入11万元。201*年上半年,他单棚单茬最高收入达到了3万元。三连职工康新庄201*年种植大田亏损了5万元,今年承包了4座大棚,春茬一季实现纯收入2.6万元。从未种过大棚的李四兰承包四座大棚种植蔬菜,她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种大田,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挣不了多少钱,市场风险大,有时候还会亏损,现在看来一亩园真的比十亩田的效益还高。”截止目前,21户职工从大田转移到大棚,流转土地3000多亩,使大田种植户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收50多万元,团场增效30多万元。

三、发挥协会作用,开展专业化生产

为实现标准化、公司化经营,基地专门成立了蔬菜协会,以生产合作为主,对生产农资进行集中采购,开展了绿色农产品产地无公害认证,按照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栽培管理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组织生产,使设施农业朝着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公司化运作方向迈进。产品销售上依靠协会组织经纪人基地收购,在北屯和周边占据了一定的蔬菜市场,并且注册了额河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力。这样既提高了管理和生产效率,又解除了种植户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实现了种植“零风险”。通俗的讲,就是职工只要从事大棚种植,协会就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会为不会种、卖不出发愁。协会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进行补助投入,今年上半年,引进了30多个新蔬菜品种进行试种。先后引进了滴灌技术、声波助长仪、紫外线灭虫灯,烟气、二氧化碳净化机、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等物理农业技术,实现节水约50%,增产1530%左右,单棚效益明显提高。今年年初,通过协会牵头,与新疆金洋公司签订万寿菊育苗合同,共育苗345万株,协会实现收入4.5万元。

四、发展多元种植,拓宽增收渠道在黑龙江省的大力援建下,一八三团设施农业从小变大,从分散向基地集中,从单户发展向协会互助,依托基地+协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大棚种植的高收益、高回报,让职工看到了从事设施农业的希望。也使得基地从单一的蔬菜种植快速向特色瓜果、花卉、育苗等多元化领域拓展。201*年,投入生产的120座大棚,种植蔬菜65棚,种植葡萄、红枣等果树20棚,对外育苗15棚,种植水果黄瓜、西红柿、蘑菇等特色产品20棚。种植周期由原来的春秋两茬增加到春秋冬三茬,真正实现了“春提早,秋延后”,实现了从风险性一季生产向稳定的多季生产转变。设施农业园区也成了富裕劳动力的吸纳地,从业人员达到了45人之多,团场和周边许多职工群众慕名到到大棚内采摘、购买蔬菜,聚集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团场还积极复制黑龙江农垦北方寒地设施农业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统筹三个基本发展方向:一是作为团场跨越式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实施。二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尤其要引导职工用农家肥种植蔬菜,形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基地,生产专供超市蔬菜,提高蔬菜附加值。三是与培育“额河”品牌,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设施园艺休闲农庄,把我团设施农业打造成十师乃至全兵团设施农业精品园区,到十二五末,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以上,棚均产值3万元。总之,随着团场设施农业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凸显,必将对实现“少数人种规模田,多数人种效益园”的发展目标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团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示范窗口,对实现团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扩展阅读:设施农业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高效设施农业谋发展农村精神文明谱新篇

三家蒙古族乡位于建平县西部,与内蒙古宁城县接壤,是建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全乡总土地面积2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8万亩(水浇地6万亩),素有辽西小平原之称。下辖1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总人口3.1万人。201*年以来,根据省市县关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实施“五个一”工程的部署,三家乡党委政府确立了建设全市暖棚蔬菜大乡的目标,开始大规模推进日光温室大棚建设。截至目前共完成棚区建设任务12600亩,单片最低100栋以上。工作中我们坚持科学布局、示范引导、逐步实施、全面推动的原则,做到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资金上协调、销售中服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从而拓宽了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快速实现农民稳定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改变农民传统农业思想、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结合我乡实际,就设施农业发展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具有节水、聚能、高产、高效、稳定、便利的特点,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易被广大农民接受,适应现阶段我乡发展实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丰富我乡农产品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三家乡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乡范围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乡内农民参与为主体、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发展原则,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发展成效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农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改善了我乡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乡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要发展、要效益、要致富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将原来生产条件较差的土地进行平整、治理及水电设施配套,达到符合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水果和花卉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蔬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位于三家乡东部的新乃里村,在发展设施农业之前,村里的百姓就以单一的种植农作物为经济来源,农闲时间无所事事。201*年开始乡里统一发展设施农业,新乃里村在七家屯建了100栋温室大棚,当年冬季,村里就有约60人到棚区打工。这两年,新乃里村的百姓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农闲时间到棚区打工每年的收入比以前多一倍,明显改善了生活条件。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蔬菜、水果和花卉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必将大大改善农业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种植结构,丰富种植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三)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全乡各村的环境美化、道路硬化又上新台阶。三家乡发展设施农业以来,以棚区为重点对三家乡各村的路进行硬化美化。201*年至今三家乡对全乡设施农业棚区与棚区之间、村与棚区之间、棚区与主要公路之间的约200公里路进行了硬化。不仅为设施农业提供了便利交通,也方便了设施农业棚区周边农民的田间作业,还为整个乡域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温室大棚种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设施农业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一是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朋友不用离家千里到外地打工,可以自己承包暖棚生产经营,也可为他人打工挣取工资。二是舒适的无污染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工作心情,为农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利保证。三是有规律的工作生活,充裕的闲暇时间,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生活中来。

(五)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村队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目前我乡涌现出一大批设施农业建设的典型人物,他们成为各村群众的榜样,并经常鼓励和带领有积极性的农民一起经营暖棚传授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帮扶下更多的人加入到设施农业生产和建设中来,大家在一起有了共同谈论的话题,有了共同致富的理想。

(六)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以来,我乡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平原地区以及和内蒙古毗邻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扩规模、抓市场、促产业”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在我乡小新地村规划建设占地588亩,投资近3亿元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一处,现占地245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计划年末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辽、蒙、冀最大的物流枢纽,成为东北最大的物流园区,对接长设施农业产业链条,推动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七)设施农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三家乡设施农业以基地、小区、示范区模式发展,使全乡内外承包温室大棚的棚户集中到统一区域,这不仅为设施农业相关信息以及上级政策、精神的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棚户举办群众性娱乐活动提供了强大的阵地保障。201*年全乡内所有棚区都分别在闲暇时间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8月中旬,五家棚区的40多个棚户自发邀请了外地的二人转演出团,在五家棚区附近举行了为期3天的二人转演出;温室大棚晒棚通风期间,嘎岔棚区棚户们自发组织观看了《建党伟业》等优秀影片。这不仅丰富了棚户的业余生活,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沟通,不仅有利于设施农业片区内棚户之间团结和睦,更有助于带动整个乡域内百姓综合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经验做法

(一)政府推动是关键。三家乡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工作,把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年初就将设施农业的任务落实到农户、落实到地块,加强督查考核,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建。农业站、水利站在年初就提出了日光温室建设方案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及时与供电等部门沟通、合作,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列入三家乡年度计划。

(二)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三家乡适时出台了设施农业建设专项政策,棚户除享受县里相关补助政策外,乡里还拿出专项资金从棚体建设、棚区道路、水电设施配套、协调贷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这些政策的出台,降低了建设成本,减轻了承包棚户的资金压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农户的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去年以来,三家乡农业站、蔬菜站组织多次科技指导帮扶活动,派驻技术人员到各村设施农业片区蹲点开展技术示范、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乡里还多次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观摩会,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重视对设施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外来的瓜果、蔬菜种植大户,形成规模,对当地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短缺。新建一栋使用面积1亩的土钢日光温室需要资金6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虽然政府协调农村信用社帮助解决了部分资金信贷,但建设、生产及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尤其是各项政策和辅助措施及土地整合,这些仍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新发展设施农业的村组,因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建设的优势认识还不能完全到位,土地调整难度非常大,直接影响设施农业的建设及发展。

(三)产中产后服务需加强。目前在抓设施农业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技术,重生产、轻销售,重任务、轻服务等问题,加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队伍力量薄弱,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设施农业促进职工增收汇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2996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