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村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汇报
先农村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镇党委政府“精细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要求,为了进一步保持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我村自201*年10月起,高度重视、广泛动员、健全机制、扎实行动,围绕着“六个一”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现将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做法
(一)组团定责,广泛宣传,夯实网格化联系工作基础1、组团队。我村在对全村住户分布进行了摸底调查后,按照村民组辖区范围划分出十六个工作网格,每个网格根据村民户的多少来配备相应的服务团队成员,由村民组长任队长,联队干部为副队长,团队成员包括村民代表、党员、协管员、志愿者以及部分群众,基本能达到每2~4位同志负责7~16户的联系、服务工作。
2、定制度。我村先后制定了《先农村组团式服务工作实施意见》、《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职责》、《组团式服务工作例会制度》、《组团式服务工作考核措施》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用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制度来规范操作,使服务工作开展有的放矢。
3、重培训。为了防止部分队员出现“没必要走”、“走不进去”、“完不成任务”等认识和情绪,我村先后组织了多次集中学习培训,通过贯彻传达文件精神、观看远程教育视频直播、听宣讲员系统介绍等做法,了解开展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全员的思想
认识,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4、广宣传。我村利用各类会议、活动的机会,向村民宣传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文件精神,并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公告、发放联系卡和告村民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新老村民的知晓率,动员他们能积极配合团队成员的上门走访,也从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服务团队的监管力度。
(二)亮牌承诺,普遍走访,打造全方位服务工作格局在做好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各服务团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逐一开展了走访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传达与解释近阶段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了解村民的工作、生活、思想等状况,协调、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排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并于1月10日前完成了对全村村民的一次普遍走访,实现了服务全覆盖。在走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亮点:
1、领导带头有干劲。全村16个服务团队均配备有联队村干部,工作开展期间,村两委班子带头下队走访,挨家挨户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既能沉下心去和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急难愁问题,又营造了良好的声势、氛围,带动团队内的其他成员更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2、亮牌承诺有保证。为了更好地倾听村民心声,接受村民监督,更加扎实地做好组团式服务工作,我村将各服务团队的相关信息制作成专栏版面张贴在公告栏、楼道口等醒目位置,内容涵盖本块区负责人姓名、电话,团队成员分组情况以及具体责任分工、所辖联系户名
单等。同时,要求各团队成员上门走访时统一佩戴胸卡,主动亮明身份,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村民有需要时寻求帮助,形成了很好的“有事找组团,及时解为难”的承诺机制。
3、工作方法有创新。随着走访工作的不断深入,队员们还针对不同的走访对象,探索出了不少创新做法,如:通过熟人带路、能人领路实现入户走访,或是利用在小区道路、活动室等公共场所与村民碰面的机会进行随访,在拉家常、闲聊攀谈中了解信息;对于上班族和出租户较多的块区,采用铺台设点的方式,在下班时间进行守候,分批分块完成任务;而对于少数不愿接受入户走访的家庭,则通过“门前见面会”的形式,完成宣传介绍、交流感情和察访民情的工作。
(三)意见梳理,及时回应,完善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各服务团队都记录在工作手册内,当场能解决的,会尽快予以处理;不能解决的,也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向村委会进行汇报,由村领导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努力做到“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更是逐渐形成了“三边”运行机制:
1、边提问边回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村共收集到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18条,个性问题59条,有大部分问题已经在走访的过程中,通过自助解决、互助沟通、志愿帮扶等途径予以解决和答复。如:为老年人增设理发点、取缔有危害性的焚烧垃圾行为、加强联防队夜间巡逻等等,都是一些涉及民生方面的问题,解决后群众反响强烈。这样一边继续倾听群众诉求,一边即知即改,及时回应,大大提
升了工作效率,增强了队员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也促使村民们愿意将心里话说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村级建设中来。
2、边走访边考核。为了使组团式服务工作能落实到位,我村将之与联勤工作结合起来,一并参照了每周三考核、每周五例会的工作制度,由村监督考评小组根据汇总上来的台帐记录对村民户进行抽查,电话访谈或上门回访,了解服务团队是否有联系走访,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回应解决,再在每周工作例会上进行总结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督促工作团队更好地进行走访服务。
3、边实施边完善。组团式服务工作还处于摸索调整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我村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修订例会制度、考核制度、工作手册、上交报表等,规范台帐记录,严格考核管理,特别是在人员配置、块区划分、服务范围等问题上,以期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资源,发挥出每位成员的力量,将这项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地进行下去。
二、主要成效
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新老村民的配合支持下,我村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正渐渐步入正轨,在对所有村民户完成了一次普遍走访后,已凸显出以下三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整合优化资源,延伸服务体系
组团式服务工作改变了以往仅仅依靠村干部的力量开展工作的模式,更多的将党员、村民、志愿者等纳入了服务体系,再加上各条线、各部门的协同处置,大大加强了团队力量,便于各位成员能发挥
所长,协调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团队建在块上”的管理格局,也将党的声音和政府的管理服务延伸至社会最末梢,实现“上面千条线”和“基层一张网”的无缝对接,让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更密集,管理基层的“神经末梢”更灵敏。
(二)拓宽反馈渠道,密切干群关系
面对面、心连心的沟通交流,为村民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反馈的渠道,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经常性、全覆盖的走访,也使党组织能全面、动态地了解到村民的需求,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需、我有所供,真心诚意地联络,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提高了村民对于基层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三)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
在组团式服务工作中,党员干部带头走、坚持走,经常深入一线、直面问题,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途径。在走访时,努力做到掌握民情、体察民意、汲取民智、汇聚民力,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也才更能体会到百姓生活的不易,从而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更好地担当起“社情民意收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群众矛盾调解员”、“群众困难帮扶员”等角色,加深对村民的感情,提高协调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民公仆。
扩展阅读:农牧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问题研究(修改稿)
农牧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问题研究
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党员干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性因素,但最经常、最直接地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是广大农牧村党员。大河乡通过开展农牧村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牧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已探索建立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施,结合全乡基层党建情况,对农牧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基本情况
大河乡党委下设党支部20个,党员367名。其中农牧村党支部17个、党员294人,占党员总数的80.1%;女党员73名,占党员总数的19.9%;少数民族党员199名,占党员总数的54.2%;45岁以下党员231名,占党员总数的62.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41名,占党员总数的38.4%。
大河乡从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入手,不断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使农牧村党员真正成为了新牧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针对一些农牧村党员教育管理滞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农
牧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一系列联系服务群众党性实践活动,为农牧村党员服务群众、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途径
(一)深入开展“三队三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双创双比”活动和“比、学、赶、帮、超”活动,充分发挥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党群致富联合体、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内关爱、党员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党员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受教育、长才干。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和“三队三强”活动,乡、村干部参与了“三级干部服务链”。按照就近、方便、易行原则,将村民全部列为党员联系服务对象,做到村支部书记和每名党员、每名党员和所联系服务农牧户分别签订“结链”责任状,明确联系职责。大河乡近几年通过开展“三队三强”活动,组建支部服务队17个,党员帮扶队17个,能人示范队34个,产业经营典型户15户,组建规模养殖、屠宰贩销、大棚种植等各类党群共富组17个,成员1000多人,帮带贫困户100多户。组建规模养殖、屠宰贩销、大棚种植等各类党群共富组17个,成员1000多人,帮带贫困户100多户。充分调动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有效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开展“进村入户访民情”活动。大力开展“乡村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活动和“进百家门、连百家心、听百家言”活动。问政
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建立党员社情民意手册,组织广大农牧村党员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开展调查研究,当好社情民意的调查员。同时,对于搜集到的社情民意,定期或不定期地整理加工提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村支部、村委会反馈群众需解决的问题,并督促做好落实工作,及时向群众反馈各类事项的办理结果。
(三)组织农牧村党员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农牧村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特别要注意深入到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边远牧业点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民主决策,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围绕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民主管理、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开展党员视察调研活动,通过农牧村党员在群众中开展调研视察活动,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基层组织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按需设岗、因事设岗、自主择岗、有岗有责、有责有为、注重实效、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机关党员和农牧村党员实际,为党员设置经济发展、村务监督、技术信息服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10余个岗位。采取党组织与党员双向选择的办法,通过党员自己申报、群众提名推荐、支部差额确定候选人、党员和群众代表投票决定的程序,为每名有活动能力的党员确定岗位,并细化年度目标要求、职责任务,通过上岗履职实践,加强培养教育和党性锻炼,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使每名党员“人
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实现党员职责化管理,营造“有职党员有实责、无职党员有实职”的良好氛围。
(五)推行党员干部公开承诺制度。全面推行农牧村党员岗位职责和办实事公开承诺制度。有职党员对照个人的工作岗位职责及新时期关于先进性的要求,无职党员对照党组织和周围群众对自己的期盼,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创业、兴办实事、解决就业、传授技术、义务出工和监督村务等方面,每年每名党员尽己所能分别向群众公开承诺办1-5件实事。将党员“承诺”分别建卡存档,并向全村群众公示,明确所办实事的内容、完成时间、达到的质量要求等,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六)推行党员目标责任绩效管理。从落实党员目标责任、强化考核评议入手,在全乡农牧村党员中推行百分制考核,针对党员干部、一般党员、外出党员、老病残党员四个不同层次的考核对象,设置相应的考核体系。每年年底,各村党支部根据考核内容和项目,组织召开由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考评大会,并根据党员当年的表现情况,对照考核内容,逐项目进行打分,认真进行党员民主评议。
(七)开展互帮共建、结对帮扶活动。在乡机关党员和农牧村党员中开展“乡村互联,结对共建”结对帮扶活动,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既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技能,自强自立。开展农牧村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主要以村为单位,根据党员的能力素质、所在村党员数和群众数、居住地集散程度等情况,确定每名党员联系的户
数。同时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参与此项活动。村党支部委员还分别联系流动党员户,确保所有群众户和流动党员户都与党员干部建立联系,实现全覆盖。通过开展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增进群众感情,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群众“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党员干部定期上门联系群众,了解情况,主动服务;群众如遇到急事难事,随时联系党员干部,以及时得到有力支持帮助,形成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的良好局面。
(八)探索推行实施“党员名片”工程。以乡为单位,统一设计“便民服务联系卡”和“党员名片”,根据党员干部个人特长及能力选择为群众服务的项目,把党员自己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服务事项和服务承诺印在名片上,以“我是共产党员,有困难请找我”的服务承诺,分发给所包村农牧民群众和服务对象。通过实施“党员名片”工程,主动走进农牧民群众当中,请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监督,有困难寻求帮助,既严格科学管理,又提供相应服务,使党员在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同时,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激发起服务新牧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河乡通过实施“党员名片”工程,农牧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了“困难有人帮,疑惑有人解;技术有人教,信息有人传;资金有人扶,项目有人推;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老百姓亲切地称“党员名片”为“党群暖心卡”。“党员名片”活动是大河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开辟的一条富有牧区特色的党建之路。通过“党员名片”
承诺服务,大河乡一些边远牧业点的群众能随时与帮扶党员联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技术,解决了信息闭塞、生活生产困难无人问的现状;几个月来,全乡通过“党员名片”由党员个人引进养殖、贩销、种植、基础建设、种养市场信息等项目13个,引入上级、民间资金40多万元。
(九)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紧紧围绕“联系党员、联系群众、便民服务、带民致富”这个主题,全面推进便民服务代理制,健全完善了《便民服务代理中心(室、点)工作规范》等制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印制、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把为民服务的工作范围、程序、联系方式向群众公开,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转变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便民服务代理机构逐步成为“为民解忧的代理室,融洽关系的连心室,化解矛盾的信访室,咨询政策的宣传室”,形成乡、片、村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推动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十)开展政策、技术进村入户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牧业点会、访问群众、送政策、送技术等方式,了解群众生产发展状况,向群众讲清楚党在各时期各阶段的方针政策,工作重心,让在发展上有困惑的群众能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主导产业,消除发展困惑,积极搞好生产,推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整合支农、惠农资源,采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补贴送农机具、
送农业生产资源,帮助寻找致富信息、聘请专家进行生产技术难点攻关等方式,把惠农政策、农业科技、适用技术送进农家牧户,帮助农牧民搞好科学生产,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
三、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一)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网络。
以乡为单位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联系中心,负责开展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建立科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村制度,定期下访群众,实地开展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以自然村、村民组或主导产业为单位,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责任区,主动为责任区内的群众提供服务,把责任区内群众分为生活困难、发展生产缺乏思路、发展主导产业需要技术支持、发展主导产业需要资金支持等不同类别,按照发挥优势、因需帮扶的原则,引导帮扶党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与群众结成不同的帮扶对子,切实解决不同群众的需要,充分发挥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效用。以乡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专门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
(二)完善群众意见诉求反映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分级建立基层联系点,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入联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在乡政府办公区设立醒目的接待指示牌,标明接待的时间和负责接待的领导,党员领导干部都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
题,包括信访中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积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三)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责任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拓展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党员的才智,推动群众工作的落实。党支部应根据每个党员的活动能力、专业特长和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组织决定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党员联系1一2名党外群众或群众家庭。有条件的党支部,还可以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接待站、党员服务队等形式实行群体性联系。每个有联系任务的党员,要经常向联系对象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并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每季度向党小组或党支部汇报一次情况。要把党员联系群众工作纳入“五个好”党员创建重要内容。党支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并适时对联系对象进行调整和增补;每年组织一次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对联系群众不到位的提出批评和整改要求,对成绩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奖励。
(四)健全党员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根据广大农牧村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相对较有影响力的特点,在村支部设立党群说事室,村委会设立民情接待室、涉访接待室,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个性问题,协调解决群众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问题,主要通过召开党员质询会、党员交办会等形式,协调村民与村“两委”和乡政府之间存存的宅基地审批、
房屋拆迁补偿、土地承包、土地征用补偿、救济金发放、农牧村低保等方面存在矛盾,实现社会关系和谐。
(五)健全党员应急服务机制。根据党员特长和农牧村工作实际,成立党员应急小分队、为民服务队、党员治安巡逻队等,并建立相应工作预案。在需要时,帮助人民群众抢收抢种、排涝抗旱、防治动植物疫情、集中剪毛,规避农产品购销、村民所办企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做到只要需要,广大农牧村党员就能够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在最需要的人中。
(六)健全党员扶贫帮困机制。组织好党员开展节日走访慰问和各种捐赠活动,与困难群众“同过节、过同节”。切实做好扶贫工作,不让每一户群众落伍和掉队,组织有经济实体的党员,优先安排困难群众就业,利用自己创办的致富项目,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对有创业本领的党员采取“1+1”即“党员+贫困户”的方式,对创业能力不强的党员干部采取“2+1”即:“党员+富裕户+贫困户”的方式,进行帮带创业。积极构建“党员+基地+农牧户”的网络化产业链,形成以党员为核心、能人为纽带、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基地为依托的全民创业新格局。
四、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要求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把开展联系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每名党员每半年主动走访联系户一次,全年不少于两次。根据不同地域、行业党员的实际,明确不同服务职责,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并将党员干部联系户名单及联系
服务工作任务在党员活动室和党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利用乡党校、农科教中心的资源条件和党员“三会一课”、远程教育等形式和手段,把培育农牧村技能型党员干部队伍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阳光工程”、就业培训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对农牧村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岗位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和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加强检查指导,强化责任监督。一是定期总结交流。党员干部每季度向村党组织报告一次联系情况和服务成效,乡村党组织半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开展经验交流,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二是实行记实制度。村党组织普遍建立党员干部和联系户名册,参加活动的党员均配有专用记实薄,由党员及时记录其工作情况及群众意见要求。三是强化检查指导。采取抽查、暗访和定期检查等办法,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联系不密切、服务不周到、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四是定期考核考评。坚持把联系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成效,作为农牧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四)培养树立典型,强化舆论引导。坚持以先进典型和舆论引
导来激发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如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问题研究的启示
(一)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正当利益,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
(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增进群众感情,改进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方式;着眼于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着眼于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努力促进农牧村社会和谐稳定。
(七)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致力于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
地位、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致力于进一步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党员形象、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八)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方面,继承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了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机制、拓展内容、创新方式、提高能力、取得实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先农村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先农村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