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

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0:07:20 | 移动端: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

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

201*年技术工作总结

一.密度低。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在3500摄氏度),海拔低(670米),无霜期长,机械化程度高,适合于密植。对于我们这个品种而言,密度应控制在13cm左右,父母本按1:7的比例种植,母本最终亩保苗数达到8000株,这样才能为后期的高产打下基础。今年****团20连产量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密度低是主要原因(亩保苗7200株)。

二.化控技术运用不合理。化控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农业管理措施,从玉米长相上看,玉米应用化控剂后,棒上部叶片普遍上举,植株收敛,叶片角度变小,一般在拔节以前,可见叶在1113叶时进行,运用得当可以降低植株高度3060cm,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产量。在地力较差,长势弱的田块就不能运用这项技术,这种地块化控后,导致植株过矮,抽雄时带掉的叶片较多,功能叶减少,导致植株过早的死亡,从而影响产量。同时由于植株高度的降低,减少了对地面的遮荫,不利于土壤的保墒,对作物的生长不利。今年就是因为对此类地块采用了化控,植株早衰,而导致小籽过多(平均每亩地的小籽在30KG左右),严重影响了产量。这是在今年的技术指导工作中最大的一项技术失误。

三.后期肥水管理。肥水管理贯穿玉米植株生长的全过程,后期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后期脱肥脱水将会严重影响产量。****团属于漫灌区,和其它团场的滴灌相比,肥水管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首先表现在灌水方面;由于土壤大部分属于“胶土地”,土壤透气性较差,浇水后需要及时的排水,排水不及时就会导致田间植株整片死亡,即使是排水,也有低洼的地方积水,致使植株死亡,同时土壤原因也是导致今年早衰的主要原因。其次施肥总量不足;原因有以下几点;1.后期植株较高,机械化无法操作,再加之地块较大,人工操作难度较大,所以好多农户就放弃了此次施肥。2.地力差,农户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有太多的投入。3.兵团特色的管理,让农户有一定的依赖性,农户宁愿拿“低保”(所谓“低保”,就是由于地力差的原因,导致收入低于投入,对于这种情况,兵团会把亏损的那一部分直接以现金的方式补贴给农户,达到收支平衡,不亏损也不盈余),也不愿多投入。

四.病虫害的防治。抽雄工组结束后,该公司在和66团种子站的协商后,在连队的组织安排下,进行了以红蜘蛛玉米蚜虫和玉米螟为主的统一防治,防治方式为机械化喷雾,在喷雾的同时加入叶面肥,防治效果较好。由于地块的差异以及各个农户之间的差异,虫害发生的程度也不一样,各农户根据自身的情况又不同程度的防治了一次。

从后期的发病情况来看,防治效果是明显的,红蜘蛛和玉米蚜虫基本没有发生,但是玉米螟(二代)的发生较为普遍,由于二代玉米螟的危害,导致在收获之前果穗有掉落的现象,掉落比例在3%左右。

五.收获过迟。今年收获后水分在23%左右,果穗成熟度较好,籽粒色泽度好,提高了种子的商品性。但是也正是因为收获时果穗水分过低,使籽粒更容易掉落,而掉落的这一部分籽粒在经过扒皮的环节时,大部分会被挤碎,从而影响种子质量。这个环节是所有的机械操作中,造成种子破碎最多的一个环节。所以收获时,不能过迟,水分在达到35%时,适时收获。

六.种子破碎率高。机械化收获的必然结果,并且后期脱粒时水分较高,在18%左右,脱粒、清选机械也比较落后,人工用铁锹等金属工具进行推堆(包括雨天推堆、果穗推堆、清选推堆)、翻晒时,造成玉米机械损伤也非常严重,各个因素的影响就造成了种子的破碎率较高。

扩展阅读:201*年三麦生产技术总结

201*年三麦生产技术总结

周友根兴化市农技中心作栽站

近几年,我市小麦生产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迟晚播、大播量常态化,粗放种麦比例上升较快,季节紧张矛盾十分突出,产量潜力大幅下降。面对严重不利形势,全体农技人员加强技术配套,适时调整技术思路,强化因田因苗指导,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小麦单产仍取得了超预期的实绩。

一、产量与效益

1、产量实绩。统计局数据:夏粮总积128.04万亩,平均单产401公斤。其中小麦面积112.95万亩,亩单产407公斤,总产45.9707万吨,同比分别增0.62%、3.56%和4.23%;大麦面积12.92万亩,亩单产387公斤,总产4.9955万吨,同比分别增1.1%、3.2%和4.24%。

2、产量结构。小麦亩有效穗数是10年来最高的一年,达35.7万穗(连续2年35万以上),较12年、11年分别增0.56%和5.62%;每穗有效粒数31.7粒,增幅分别为11.23%和-1.55%;千粒重仅38.6克,增幅分别为2.66%和-5.39%;理论单产424公斤,分别增14.83%和-1.63%。同比去年呈增穗、增粒、增重,而较前年呈明显的增穗、减粒、减重特点。

表1三麦产量结构统计表

小麦年度大麦亩有每穗理论亩有每穗理论千粒重千粒重效穗粒数单产效穗粒数单产(克)(克)(万)(粒)(公斤)(万)(粒)(公斤)35.731.738.635.528.537.633.832.240.80.5611.232.665.62-1.55-5.3942436943114.83-1.6353.521.152.519.551.322.41.908.214.29-5.8038.734.838.611.210.2642434643022.62-1.51201*年201*年201*年较12年,%较11年,%3、效益分析。百户调查表明,小麦亩平单产为422.3公斤(变幅为

245~608公斤),同比去年378.5公斤增11.6%。以公斤均价2.2元计(去年1.98元),总产值为929.12元,同比增23.97%。亩总成本825元,增加2%,其中人工成本203元,增加8%,人工成本增幅较快。亩净收入仅104元,同比去年-58.6元,亩增162.6元。不计自营地折租及家庭用工成本,亩平现金成本为405.5元,仅增加0.84%,现金收入亩平523.5元,增幅达50.75%。

表2百户典型产量及效益调查统计表

总成本(元/亩)年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其中:人工成本其中:土地成本现金现金净收产量产值家庭家庭雇流转自营度生产土地合种肥农机械灌合雇工合合成本收入益用工用工工地租地折成本成本计子料药作业排计天数计计天数折价费金租201*422.3929.154528082560.311641.5103.721.23433.45201*378.5749.452828080860.711641.5104.0183403.51730.53020333.0247280405.5523.5104.01580.53018831.7248.3280402.2347.3-58.6二、气象与苗情

(一)气象分析。我市小麦播期最早10月13日,最晚的12月10日,根据生产实际分为9类。适期早播小麦0℃以上总积温为2168.4℃,同比减7.7%;总光照为1308.1h,增16.3%;总降水为441.2mm,增45.5%;总雨日为62天,增1.6%。阶段分布上,冬前及越冬期积温均减少,冬前减幅达25%;而返青拔节扬花期均增加,返青期增幅达113.4%。越冬期及灌浆期降水较多,其中越冬期增幅达548.8%。

表3适期早播小麦主要生育期温光资源利用对照表

冬前越冬返青拔节拔节扬花扬花成熟全生育期年度积温降水积温降水积温降水积温降水积温降水温差积温光照降水雨日今年483.2105.3153.5131.7176.73.8477.777.4877.31239.22168.41308.1441.262.0去年644.6113.4156.320.382.822.8551.8102.6914.844.29.62350.31124.5303.361.0±%-25.0-7.1-1.8548.8113.4-83.328.2-50.0-4.1178.3-4.3-7.716.345.51.6对灌浆期气象分析,适期早播小麦有效灌浆期为43天,较极限晚播小麦35天多8天;有效积温为877.3℃,增14.4%;降水量123mm,减36.7%;日较差9.2℃,增14.8%。所以,晚播小麦灌浆期气象条件有明显恶化趋势,高温逼熟、有效灌浆期大幅缩短,昼夜温差缩小,大风降雨天所增多,

产量潜力下降,稳产性变差。

以适期早播为对照,极限晚播小麦总积温减幅达15.4%,总光照减18.5%,总降水减9.1%。方差分析表明,产量与总积温的数学关系为y=-642.2+0.54x,r=0.9714**,总积温每下降1个百分点,单产大约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以目前生产力水平,小麦亩产450公斤以上需积温201*℃以上,因此,要确保单产稳定,临界播期大约为11月8-10日。

表4201*年兴化不同播期小麦主要气象因子汇总表

分类早播适期早播适期播种适期晚播一般晚播严重晚播迟晚播过迟晚播极限晚播代表播期10月18日10月23日10月28日11月8日11月13日11月18日11月23日12月1日12月10日成熟期总积温±%4.00.0总光照1337.81308.1±%2.30.0总降水±%443.4441.2446.50.50.01.26月5日22556月5日6月7日6月7日6月8日6月8日6月8日6月9日2168.42135.1-1.5201*.4-7.71965.1-9.41305.9-0.21231.4-5.91213.9-7.2438.3-0.7430.9-2.3427.9-3.01927.9-11.11178.1-9.918481881.4-13.21154.9-11.7417.1-5.5-14.81108.4-15.3408.9-7.3401-9.16月10日1834.8-15.41066.5-18.5(二)农苗情简析

1、耕播质量大幅滑坡,过去少见的烂墒收稻现象普遍。一是晚熟水稻断水过迟,收割机械壅泥成沟,泥泞不堪。二是播期播量不配套,播种量达历年最高,但早播不稀,晚播不密。三是水稻秸秆全量旋耕还田问题多,如埋草过浅,烂墒旋耕,铺草不匀,空隙过大,易冻易旱易渍易脱力。四是麦草全量还田田块大脚塘多而深,遇雨蓄水烂墒,降渍速度较慢,易导致烂耕烂种。五是地区间、田块间不平衡性明显。

2、耕播方式多样化,稻田套播种麦面积上升迅速。据统计,今年我市棉套麦面积占比12.1%,大豆等旱茬麦占比3.2%,稻套麦占比达13.9%,浅旋耕撒播占62.7%,全量旋耕还田占4.1%,机条播仅占1.5%。其中稻田套播麦面积为净增加,主要有切碎履盖还田与稻草离田2种类型,共生期0-7天不等,播种均匀性较差,稻草切碎过长、匀草较差、覆草过厚。

3、迟播比例高,生育进程滞后,个体生长量小。适期早播小麦冬前积温为483℃、冬前光照304h,而极限晚播小麦仅40℃和45.7h,下降幅度分别达91.6%和85.0%。主要苗情为:一是冬前分蘖过低,独秆越冬比

例较高。小麦冬前叶龄3.09叶,较常年少2叶左右,是历史上苗龄最小的一年。二是播期分散,平衡性较差。早播、适播、晚播、迟晚播和严重晚播麦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40%、27%、18%和7%,其对应的叶龄分别为4.94、3.87、2.91、1.97和0.95叶,叶龄极差达4叶以上,单株带蘖分别为1.01、0.66、0.10、0.00和0.00,全市仍有2万亩左右尚未全苗,适播比例也是历史是最小的一年。三是早播不稀,晚播不密。早播、适播、晚播、迟晚播和严重晚播基本苗分别为21.63、22.64、24.40、28.33和28.30万,早播适播麦基本苗偏大,而迟晚播和严重晚播麦基本苗偏小,非常不利于苗情转化。越冬期技术思路坚持以减灾防灾,平衡壮苗,安全越冬为中心,要突出强调安全2个字,防止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冻害、渍害和冻药害。在具体技术措施上,关键是要做好以管补差、以肥补迟、以防减灾、促控结合技术措施的宣传与落实。

表5不同播期小麦冬前温光利用程度统计表

代表播期积温光照10月18日570333.710月10月11月11月11月11月12月12月23日28日8日13日18日23日1日10日4834032692141761307740304295.2220.7203.2167.4144.297.745.75、春后苗情转化快,群体峰值过高,早衰倒伏面积大。2月8日全市小麦单株带蘖仅1.06个,全市旺长苗占比2.1%、一类苗占比18.7%、二类苗占比33.50%、三类苗占比33.2%、过弱苗占比12.5%,突出表现在单株大分蘖过少,个体生长量不足,弱苗特征明显。但由于起点群体偏高,春后叶龄小,分蘖节位较多,返青后群体上升较快。在生育进程上参差不齐,虽总体生育进程偏迟,与去年相比呈早中有晚、晚中有早特点。全市小麦高峰苗为89万,同比增2.1%,晚播小麦高峰苗期推迟,峰值过高,无效穗比例较高。

三、经验与教训

1、因应晚播措施有力。针对秋播严峻形势,全面落实各项应对技术。一是落实三抢,突击抢收、抢种、抢管,不能一播了之。适墒稻田,采取0共生套播,留高桩秸秆切碎均匀覆盖还田。墒情粘重稻田,在水稻收获前5-7天套种套肥,稻草离田后开沟覆土。二是落实三补,抓好以质补迟,宁迟勿烂,推广机条播或浅旋耕撒播,提高耕播质量;以密

补迟,适播小麦基本苗控制在16-18万内,强化播期播量配套;以肥补迟,增加基苗肥用量,促进早发壮苗。三是落实三防,就是防积水胀浆,高标准建好麦田一套沟;防干旱回芽,播后窨足一交水,如遇持续干旱应迅速洇水造墒;防露籽雀害,充分利用开墒覆土、家杂灰或碎稻草覆盖,保种保苗。四是落实一拌一封一除早防病虫害,一拌就是用立克秀拌种防治纹枯病,一封就是充分利用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控制杂草,一除就要立足秋冬除草,抢睛暖天气选择安全药剂搞好化除,预防冻药害发生,确保一播成功。

2、推广了迟晚播独秆栽培配套技术。晚播麦推广独秆栽培配套技术,提高亩穗数指标为37-40万穗,以主茎成穗为主要栽培目标。主要是根据播期、成苗率优化配套播种量,并采取对应的肥料运筹技术,强力控制分蘖,提高主茎成穗率。

3、强化了水稻秸秆全量机械还田配套技术。制定了稻草机械还田种麦技术10个作业工序和作业流程,严格规定了作业标准,明确了各工序的技术关键。成熟前7天开沟控水降渍,技术关键是降低土壤墒情,防止烂耕烂种;调启切碎装,技术关键是碎草长度要短;低留茬匀速机收,技术关键是收割机行走速度均匀,留茬高度要低,碎草抛洒均匀;人工二次辅助匀草,技术关键是对部分成堆的稻草人工进行均匀洒铺,确保全田均匀铺草;全量施足基肥和秸秆腐熟剂,技术关键是适量增加速效氮肥;反转灭茬旋耕还田,技术关键是灭茬深度、旋耕深度、碎土大小要达标;机械镇压,技术关键是泥草紧实无空隙;开好内三沟,技术关键是深度达准,内外畅通;机械化播种,技术关键是播种均匀、不漏播、不重播,播种量符合农艺要求;窨水沉实,技术关键是种子吸水达发芽标准,不回芽不涨浆,泥草进一步充分弥合沉实,土壤不板结。

4、耐晚密播品种的自主选用为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品种利用,要辨证的看问题。宁麦13号虽然不是主推品种,且对我市品质安全影响较大,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由于农民的自主选用这几年对我市晚播小麦稳产性有很大的贡献。该品种小穗排列紧密,每穗粒数较多且稳定,特别是容纳穗数较多,密植抗倒性较强,这2个因素决定了该品种耐晚密播,在晚播条件下可以取得较稳定的产量。但是品种利用与小麦产业发展的矛

盾将更加突出,统一品种缺乏有效抓手,农业部门基本失去了对品种利用的把控能力,对全市小麦品质安全将构成更严重的冲击。

5、根据播期类型,因地制宜调整了栽培技术思路。近几年,我市小麦集中播种期大幅后移,秋播历期显著拉长,从10月10日至12月下旬均有播种,苗情的不平衡性与复杂性增加了田管的难度。针对播期等多种因素向不利于小麦高产稳产的方向演变的实际,品种选用、播种量、肥水运筹等技术思路也同时作了对应调整。提10月25日前播种的应以分蘖成穗为主,10月26日至11月10日播种的应以主茎分蘖成穗并重为主,11月10-20日应以主茎成穗为主,11月20日以后则应以独秆栽培为主。指导生产要根据播期类型确定主茎成穗率,根据目标穗数确定基本苗,根据田间成苗率确定播种量,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定量和肥水运筹技术。

6、秸秆覆盖还田小麦霜冻危害重。成灾气象概况:全省共有59个站达到建站以来3月9日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但9~10日全省大部分地区24小时最低气温降温幅度在8℃以上,全省日最低气温最大降温幅度达到12.3℃,出现在兴化,兴化24小时降温幅度达21.2℃,一夜之间,从夏天又回到冬天。21日最低温度-0.5℃,有严重霜冻。冻灾成因分析:第一,十分异常的气温变化是造成冻害的直接原因,第二,宁麦13号抗寒性特别是抗倒春寒能力极差,第三,春季化除遭遇倒春寒造成轻度冻药害是冻害的重要因素,第四,粗放的稻田套播种麦方式是主要原因。全市大小麦受灾面积为17万亩左右,早播麦基部第一节间冻伤或冻死,呈水渍状,部分幼穗冻死或冻伤;晚播麦主要是严重的叶片冻害,心叶及倒2、3叶冻死,对产量影响较大。

四、生产形势变化分析

1、越冬期积温由暖向冷变化。由于暖冬与冷冬的周期性变化,小麦生育期由超前向延迟变化,越冬期生长量由大变小,大分蘖成穗比重下降。

2、小麦播期由早向迟变化。秋播历期不但显著拉长,秋播也由适期集中早播向大幅推迟转变,迟晚播、极限晚播面积上升较快,晚播呈常态化。茬口类型由早中茬向晚茬更晚茬变化,历期拉长,安全性变差,各类隐患增多,早枯、赤霉、倒伏越来越严重。晚播常态化直接导致品种

利用类型的改变,主体品种由扬麦系列品种向宁麦系列品种转变。播期的大幅推迟,加上冬季由暖变冷,小麦壮苗早发面积迅速下降,冬前大分蘖比重仅在15%左右,大幅降低了小麦产量潜力。特别是因应晚播的技术配套率较低,普遍出现了早播不稀,晚播不密的现象。因此,小麦播期如果不及时主动调整过来,生产将越来越被动,农民将会有一个自我调适过程。

3、耕作方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耕播质量由精耕细作型向粗放型转变。由于秋播被动,耕作质量大幅滑坡,粗放种植面积扩大,田管难度加大,均衡增产性变差,产量潜力下降。

4、秋播由主动向被动较变。小麦秋播已由过去的季节宽裕、生产主动向季节紧张、予盾突出、生产被动方向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趋势正在加快。

5、品种利用由中筋向弱筋转变。优质中筋小麦扬麦系列品种转变为弱筋小麦宁麦13号为主体,导致我市小麦品质类型迅速由中强筋向弱筋变化,这都是迟播后农民自我调适的结果。但早茬中茬仍占一定面积,因此品种利用不能一边倒,此类田块优质大穗型品种仍有优势。

6、产量结构由‘质量型向数量型’转变。小麦产量构成已由过去的以分蘖成穗为主、大穗大粒的质量型向以主茎成穗为主、密植多穗的数量型变化,技术挖潜的难度较大,潜力空间较小。

7、化除安全性由安全向不安全转变。由于晚播,小麦冬前化除适期越来越短,安全性越来越差,全市小麦化除已由冬前化除型向早春化除型转变,冻药害时有发生,草害隐患较重。

8、生产方式由零散式向规模化转变。生产规模由千家万户零散式向连片规模化经营转变,生产主体正由传统老农向职业农民转变,当前正处于这种过渡期,具备过渡期的主要特征,组织化缺陷仍是最主要问题。

9、小麦产量潜力由高向低转变。因迟播常态化、赤霉病、纹枯病,倒伏、早衰等隐患风险明显增大,产业潜力因此而下降,晚播夺高产的技术难度很大,稳产性成为小麦生产第一目标。

10、秸秆利用由一把火向双禁转变。水稻秸秆原来是一把火干净省事主动节本,也有利于精耕细作。现在秸秆双禁压力越来越大,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但此项技术性对土壤墒性要求高,技术环节多,

对机械动力及作业质量高度依赖,如技术到位率低,反而加剧了秋播季节紧张矛盾,加重了粗放种植,增加了生产安全隐患。

五、秋播技术对策

坚持走群体质量型栽培技术路线,同时,科学分析生产形势变化,因天因苗因时因势灵活调整技术对策,立足防灾减灾,在稳产的基础上,促进大面积产量均衡增产。

1、明确技术思路。关键是5个坚持,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小麦品质区域化布局,推广高产优势品种不动摇。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提高耕播质量,杜绝粗放免耕种麦方式抬头,促进壮苗早发的技术思路不动摇。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安全植保不动摇。四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广播期播量和肥水运筹的配套集成技术。五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专业化作业服务上水平上规模不动摇。

2、明确工作方法。一是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全市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大提升,要加大秋播农艺农机配套力度。二是大力搭建新技术推广的平台,推动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大提升。三是要鼓励扶持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兴化小麦产业链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迅速内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升我市小麦整体生产技术水平。

3、明确关键阶段。一是狠抓秋播质量,优化播期播量,夯实高产基础。二是要适时抓好以防治纹枯病、预防倒伏为主要目标,以药素混喷为主要手段的返青期两防一喷工作。三是要加大小麦抽穗扬花期的一喷四防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各项技术环节,确保效果。

二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种子生产技术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3630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