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0:18:12 | 移动端: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做出的积极回应。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

一、对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文明的理解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一)我国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的大国,有9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全国的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60多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地带,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环境保护资源,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防止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污染,但对广大农村的投入却少之又少。从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来看,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到位,在集中用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基本面上都能够满足城市需求且每年呈增强的形势,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事项都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垃圾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农村景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人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致使农村饮水型地方病多发。正是由于法律的空缺及环境保护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承担着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及社会保障的双重职能,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而断绝子孙后路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屡见不鲜。而且,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国家为了各种基础性建设还会占用或将会占用大量的耕地;快速的城市化扩张急剧向周边农村拓展占用耕地;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非农单位或设施占用耕地的情况,这些都会使农村的耕地越来越少,甚至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三)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破环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已经不仅仅在城市发展,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1.城市污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农村扩散,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

2.破坏性利用耕地。迫于地方财政收入压力,近几年来不少农村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但由于受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资金短缺、信息匮乏以及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引进来的大部分是一些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的低附加值企业,比如矿山的开采及其矿渣就不仅污染周边农村环境,而且占用大量耕地,污染耕地,破坏生态系统。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一)政府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应当采取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推进城乡之间的环境公平,以此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一方面,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和群体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补偿赔偿力度,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显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保障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由于过去几十年中的城市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的,为了实现环境公平,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进农村的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探索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自身生态意识的强弱对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三)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和创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将生态环境概念纳人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这就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生态家园”的复合经营模式,以及建立健全清洁农业体系(即无公害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体系)等都取得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总体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扩展阅读:学习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姜微微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着手,提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环境生态,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等。毋庸置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它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自身的各种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许多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马恩生态文明思想大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他在深刻的社会、经济以及阶级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我国的生态文建设是在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上发展起来的。

其一,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马恩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人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自然界。人类依靠自然界的原因就在于自然界的可持续性。人与自然界,只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在能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生态思想的实践性。马克思曾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自然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人化自然,人类把自然纳入生产劳动之中,把自然作为生产劳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说,人类社会就是通过人类的实践劳动而产生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社会才能在自然接受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发展。其三,生态文明内容具有时代性。在马恩存在与发展的时代,自然生态环境还没出现严重的恶化,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污染与破坏,在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就为零;如果没有鱼,渔业的价值就为零。可见,没有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发展。从经济学的“木桶”原理来说,我们也应重视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环境这木板已经越来越短。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我们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积聚内部力量,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是可能的。

我们必须建立经济发展新发展方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其以自然资源浪费和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首先,关于生产方式,一要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努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未能实现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和再利用,未能实现环境污染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未能带动经济效益良性增长,未能降低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程度,最终背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积极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结构合理化、洁净化,它将有利于我们摆脱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从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而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根本之源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3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