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角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专题小结:小班区角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送走了大班毕业班的孩子们,我又重新开始了和小班孩子们的相处。对于一个小班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来说,开展小班区角活动时,我和搭班老师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思考与探索。
一、对小班区角活动的一些认识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操作学习的自主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游戏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我们小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因为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主动的参与区域活动。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小班的幼儿由于动作、语言、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渐习惯与同伴及成人的交往,并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幼儿在交往中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满足自我需要为唯一标准,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正处在直觉行动期,好模仿,喜重复。因此,我们遵循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可以触摸、倾听、观察、摆弄、操作的教育环境,将幼儿的无意识活动纳入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个别化的区角游戏活动正可以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这是因为:1、它为幼儿创设了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组活动的空间,幼儿在区角中的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也不拒绝幼儿对同伴和教师行为的模仿。2、它为教师与幼儿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个别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可以直接观察了解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经验的积累、情绪的体验等各方面的反馈,并据此开展指导。3、它重视幼儿的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鼓励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在活动中,教师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产生困难的帮助者以及成功的欣赏者和鼓励者。
二、小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几个显著特点:
1、区角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乐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2、初步出现合作行为。在建构区、娃娃家幼儿间的交流增多,但幼儿间的合作属于结伴游戏。3、“喜新厌旧”表现较明显。对新鲜的材料和事物能静下心来操作,一旦过于复杂或一旦完成任务后就不愿再次操作,在活动中持久性较差,这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支持。
4、幼儿间的争吵增多,对于喜欢的物体未能摆脱自我为中心及对活动的需求日渐增强,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争吵。
5、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区角活动内容的拓展,幼儿相互间的交往行为也逐渐增多,在区角活动中较活跃,但自控能力较差。
三、区角活动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常规的培养区角活动常规的养成是有效开展区角活动的前提。在创设了活动区域,准备好活动材料之后,我们先在班上进行了区角活动的常规介绍。让孩子们认识各个区角的标示,如一个动物头像表示可以一个幼儿进入,介绍提示照片的用处,工具的摆放与收拾整理,重点说明名片夹的使用、各个区角的游戏规则。2、教师的指导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角活动中,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
(1)教师是观察者。要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活动,首先要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什么是幼儿喜爱玩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玩的,然后根据观察所得,考虑教师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应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与可能。使活动成为幼儿“真正喜欢的活动”,而不致使活动失去“灵魂”。
(2)教师是参与者。在区角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协调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关系。(3)教师是指导者。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教师的指导应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在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游导”。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所采取的指导语也不同: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理解力差,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时力求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即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对于语言有了一定发展能力的幼儿,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
(4)教师是评价者。活动后开展的评价活动是教师指导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要反映出教师是否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游戏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次游戏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区角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
3、区角活动的记录
观察是记录的前提,记录让指导有的放矢。观察、记录、指导,再观察记录指导,不断螺旋式递进才会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中,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总结有用的经验,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自主、快乐学习的天地。
扩展阅读:让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与探索
让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与探索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区角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题材等做法,日趋受到挑战和质疑,而今,《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区域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发挥区域活动在对幼儿个体构建和群体互动的更大作用。贯彻学习《纲要》精神,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域?如何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如何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自主游戏,如何让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呢?
那么要开展一些什么区域?如何开展呢?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游戏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即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又要适合幼儿的发展。
一、合理投放游戏材料
1、主题性区域投放材料:
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了集体活动的知识,使原有的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2、公共区域投放材料:
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分析自己班孩子的情况,力求寻找一些适合他们的游戏材料,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趣,尽可能地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程度。随着主题地开展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添加或更换。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
例子:在生活区投放豆子。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提供了一些豆子、勺子和碗,请他们将豆子舀进小碗中,要求相对较低;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提供了豆子、勺子和玻璃瓶,要求将豆子舀进玻璃瓶中,难度又有所提高:对于能力更强的孩子提供了豆子、筷子和碗,要求将豆子夹入碗中或再增加难度可以用筷子将豆子夹人瓶中。这样,区域的材料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在简单有趣的游戏中逐渐提高动手能力与动脑思考能力。
在数学区投放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纽扣。请幼儿按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和数数。几天后又投放了几根绳子、几张小动物的衣服图片,和一些简单排列纽扣的卡片,这样,这个区域又热闹了,有些孩子喜欢把纽扣串起来当项链、手链;有些孩子喜欢给小动物贴上纽扣;而有些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喜欢排序,有了选择和挑战,这个区域也就更吸引他们,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还可以数学区投放的圆形数字卡片,小班可练数数,中班可练排序,大班可练分解组合。
科学活动区,中班可投放食盐、白糖、碱、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大班可投放磁铁、铁钉、铝片等让幼儿研究。
大班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
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三、教师有效地指导
在区域材料投放到位之后,老师该如何指导?如何让这些材料到每个孩子的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如何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孩子的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呢?我想,这正是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
1、观察、记录、适时参与、介入
当幼儿在活动时,老师作为观察者。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以观察、鼓励为主,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当适时介入,对孩子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老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2、活动的评价,提升经验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及时地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而区域活动的评价,对孩子的活动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活动的目标在于发展个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3、将幼儿的作品(成果)进行展示。展现作品分享成果,体验成功的讲评方法。
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评价都是提升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幼儿得到了肯定,体验了成功,提升了经验。
以上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彼此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幼儿的个体发展与集体互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我们将继续地努力学习、回眸、反思、探索,以不断的提高自己驾驭区域活动的能力,使区域活动这一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有效的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班区角活动的思考与探索》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班区角活动的思考与探索: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