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总结
【网络综合-自学考试(自考)】
距十月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仅剩一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学期的刻苦学习,很多考生对《大学语文》的课文内容非常熟悉了,知识点也已经基本掌握。但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把握及灵活运用能力,考出好成绩,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多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的经验,针对考生《大学语文》考前冲刺复习,提出以下建议。
归纳总结: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大学语文》的学习通常是一篇一篇课文进行的,知识点的掌握也是按照课文一篇一篇逐一完成的。但是命题老师出题是从《大学语文》的整体、综合角度出发考虑的。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也要站在全书的高度,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进行复习。以《大学语文》(专)为例,综合题涉及的知识大致有:
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者: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苏轼属于北宋的作家:欧阳修,王安石
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朱自清,茅盾,叶圣陶以反驳论点为主的文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答司马谏议书》以反驳论据的文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驳“国中无伪”)属于奏疏文体的文章:《谏太宗十思疏》《朋党论》属于文艺专论的文章:《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属于讲话稿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的春天》《论气节》(演讲稿)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文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谏太宗十思疏》《朋党论》主要运用归纳论证方法的有:《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科学的春天》《论气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咬文嚼字》《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同时运用比较、演绎、归纳三种论证方法的文章有:《科学的春天》《散文创作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既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又属于科学小品的文章:《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既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又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文章:《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属于科学小品的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统筹方法平话引子》《桥的运动》
采用“总分”结构的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州园林》采用“分总”结构的文章:《白丝翎羽丹砂顶》属于清代散文家:张岱,方苞属于游记的课文:《箱子岩》《都江堰》属于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哭小弟》《柳敬亭说书》属于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属于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属于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运用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运用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敬亭说书》运用象征手法的:《《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运用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运用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柳敬亭说书》具有思辩色彩:《箱子岩》《都江堰》主要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田园居》《游子吟》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归》《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七言律诗:《蜀相》《书愤》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思诗:《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以上就是《大学语文》(专)的一些综合知识点。从历年考试情况来分析,以上的内容每年考试都占一定的分值。同学们如果不注意这些综合知识的归纳分析,这部分考分就很容易丢掉。《大学语文》(本)的综合性知识也如此,一定要请同学们自己以此法加以归纳。另外,同学们还要注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知识的归纳,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是考试的重点,具体的内容没有在每篇课文中讲解,而在教材后面的考试大纲中有涉及。同学们在最后的复习时,要着重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每年修辞手法的考题、表现手法的考题都有五六分,而不少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掌握都不太好,因此要格外注意。合理安排,做最后的冲刺复习
在考前,用三四天时间做最后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十分必要与重要。这最后一次冲刺的复习可以采取“三部曲”方法进行:
第一步:阅读课文,这时不要考虑考试,先集中精力把课文仔细阅读一遍,再熟悉一遍课文的内容。以这样的心态复习很关键。
第二步: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点,一个一个在课文中、课文后的“提示”中找到标准答案。
千万不能有遗漏,这点十分重要。
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适当做练习题,巩固前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情况,找出学习的不足之处。建议以上每一步复习用一天时间。四个单元,共四天完成。
牢记标准:提高作文考试成绩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考试前一个月的有限时间内要想使作文水平有质的飞跃,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从考试老师判卷的角度出发,我叮嘱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四条:一、注意审题,千万不能跑题
《大学语文》的作文只要不跑题,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分数。因此,拿到作文题,一定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认真分析这个题目的内涵、外延,写作时一定也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紧扣题目。二、《大学语文》无论是专还是本,作文题以议论文为多,一般需要写成夹叙夹议的议论文在写作议论文时,要注意多写理论,多讲道理,少讲例子。例子只是说明论点的论据,这个例子不能展开描写,点到为止。三、注意作文对字数的要求
有要求写600字的,有要求写800字的。在写作时,一定要写够要求的字数。四、注意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有些考生卷面乱七八糟,字迹让判卷老师无法辨认,这样会影响作文的得分。做到以上四点,就基本可以在现有作文水平的基础上,取到较好的分数。
今年10月份的全国统一考试日期很快就要到了,愿同学们采取科学的复习方法,在这有限的时
扩展阅读: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考试要求
一、总要求
(一)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大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二)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掌握常用的文体协作知识,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包括语言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作品分析和作文六部分。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侧重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考核,要求考生能解释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掌握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等);文言虚词考核,要求考生能辨识“之、其、者、所、以、于、而、乃、则、焉”等常见的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文言句式考核,要求考生能分辨和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叙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作家作品知识
作家作品知识侧重考核作者的姓名、生活年代、生平事迹、思想主张、文学流派、主要成就、历史地位和影响等方面。
(三)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侧重于议论文、记叙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四)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侧重于立意与选材、构思布局、文体与表述、语言风格、修改与文风等方面内容。
(五)作品阅读分析侧重于以下方面的内容:每篇课文的作者和文体类别;课文的主题或主旨、思想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写作特色;课文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象征、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课文中常见的各类表现手法,如对比、铺垫、侧面烘托、夹叙夹议、语义双关、托物言志等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课文中引用典故、诗文等的解释或出处;课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或表达作用等。
(六)作文
作文主要是考核应考者的写作能力,也是对应考者知识阅历、思想修养、认识能力和语文水平的综合检验。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文、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表达准确,标点恰当,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三、考试题型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词语解释题、填空题、文言短句翻译、简答题、简析题、作文题。
本教材的重点篇目有:
1、《郑伯克段于鄢》(《左传》)2、《燕昭王求士》(《战国策》)3、《管晏列传》(《史记》)4、《苏武传》(《汉书》)5、《又是一年芳草绿》(老舍)6、《听听那冷雨》(余光中)7、《怀念萧珊》巴金8、《洞廷一角》余秋雨9、《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贾平凹10、先秦诸子语录(《论语》)11、《谏逐客书》(李斯)12、《驳议》13、《留侯论》(苏轼)14、《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15、《文学的趣味》(朱光潜)16、《失败了以后》(林语堂)17、《论言谈》(培根)18、《采薇》(《诗经》)19、《渔父》(屈原)20、《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1、《蜀道难》(李白)22、《长恨歌》(白居易)23、《醉花阴》(李清照)24、《天狗》(郭沫若)25、《雨巷》(戴望舒)26、《光的赞歌》(艾青)27、《西风颂》(雪莱)28、《游园》(汤显祖的《牡丹亭》)29、《席方平》(蒲松龄)30、《伤逝》(鲁迅)31、《围城》(钱钟书)32、《春之声》(王蒙)33、《老人与海》(海明威)34、《赫克托耳之死》(荷马)3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时间1课时一、李清照简介
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学史,仿佛一部男性作家专史。
虽然其中女性作家可数者也有200余人(据《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统计),但大多只是以有限的几篇甚至一篇作品一露峥嵘,所写题材也常常限于闺阁之内,难成大家。
这并不能怪罪于女性自身,而是数千年男权社会的结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界定在第二性的附属地位。女子无权参与社会生活,更不可能干预仕途经济大事。在封建正统观念下,男子写诗作文天经地义,而女子学诗作文却是不守女德。多少女子的才情被深深庭院禁锢,多少女子的诗心被“女子无才便是德”压抑为一口口荡不起涟漪的枯井。
幸好出了个李清照!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份量极重的砝码。她的创作数量与任何一位男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这位被当代台湾学者推崇备至、盛誉为“词国女皇”(骆志伊语)的杰出女性,以她横溢的才情,独树一帜的作品,“睥睨(bìnì)前世”(谢无量语),“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语)她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词文造诣都很深,还精于考校金石,又通音律、善博弈、懂教育乃至医药,是直令须眉汗颜的全才。就连对女性偏见颇深的李清照同代人王灼也不得不承认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不仅是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即使放入男性作家的星群里,她也不失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凭她仅存的诗词,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媲美,亦可与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李长吉等前代风格大师比肩。她创立的“易安体”,甚至连辛弃疾都仿而效之。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在山东章丘明水镇,诞生了一个后来取名叫李清照的女孩。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谁也没有在意,这个女孩的降生会有什么不寻常的意义。除了那位被阵痛折磨得精疲力竭的母亲,谁也没有把这个日子印在心里。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后期一位著名文士。他博学多才,最为时人推许的是文学成就,在经学、文学理论、历史学、佛学诸多方面均有突出建树,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当时号称苏门“后四学士”(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李格非的文学成就,从张耒、刘克庄等人的赞许中可见大概。李格非撰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的《洛阳名园记》是当时广为传诵的名篇,其文格的高雅,为人们称颂不已。篇中有句云:“洛阳可以为天下治乱之候”,待后来洛阳沦陷,世人皆以为格非有先见之明,其言“可谓知言哉!”(张琰《洛阳名园记》序)在文学理论方面,李格非在曹丕首倡、韩愈光大的“文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诚论”,进一步指出气以诚为主,没有诚这个内容,就不能有外形之气,两者相为表里,而诚实为根本。这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一段话可以作为他“主诚论”的注解:“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宋代状元中最年青之一,19岁就中了进士第一(状元),有才子盛誉。他的声名甚至于越过千山万水,远播契丹。拱辰曾出使辽国,契丹主对他非常敬重。一次,契丹主在混同江接见拱辰并设宴垂钓。席中,契丹主向拱辰敬酒,并亲自弹奏琵琶助兴,还向宰相介绍说:拱辰是南朝少年状元,所以如此厚待他。此种优待,实属罕有。拱辰卒于元丰八年(清照未满两岁)。拱辰也著有文集,可惜没有留传下来。因为生于书香门第,清照的母亲在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知书能文,这在《宋史李格非传》中也有记载。清照的出生,对于李家,对于王氏,无疑是一件喜庆事。资质聪明,天分过人,博学多能,成名极早,在母亲的影响下,李清照习字、练画、理琴、斗棋、写诗、作词,充实了她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这些,一方面造就了她积极开阔、乐观进取、坚强甚至有些高傲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使她比一般人更细腻、更多情。从她早期的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清照性格与心态的不少秘密。让我们来探究一番: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位才华横溢、豪情满怀的年轻女子,对旖旎的自然风光,爱得何等深情。率性而为,兴尽而返,荡舟晚游的图景中一位活泼多情而又任性洒脱的少女跃然而出。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词人眼前的秋色虽不离“红稀香少”、“莲成叶老”的特征,但生发出来的景色,却无一丝“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萧瑟与凄清,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水光山色、苹花汀草、眠沙鸥鹭,鲜妍明丽,充满蓬勃的生气。这幅湖上秋游图中的少年女子,虽未正面描摹出来,但其热情爽朗的性格、青春的活力、积极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已充溢在这幅秋色图中。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此词写的是清照少女时代某一“寒食天”的生活情景。少女的心情由娇慵而转憨直,斗草的喜悦中,夹杂着少年的淡淡愁绪及惜春的丝丝怅惘。《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的纯真少女。她天真、活泼、妩媚、婀娜、娇羞、好奇、多情,又有几分狡黠与聪慧。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此词自然活泼,格调欢快。写一位风韵韶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女子只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词中的女主人公却能自由幽会,并主动写信给自己的心上人倾诉衷肠。这无疑是作者的美好理想。这种对于封建礼教公然的蔑视和反抗,表现了清照追求美好事物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以上词作中的人物,或为清照自己的写照,或为理想境界中的人物,呈现出的少女风貌,或豪爽任情、襟怀开阔,或柔情万种、聪慧执着。据此,再结合清照的家世及上文已提及的清照诗文,我们已经可以勾勒出一幅比较清晰的清照青春图画:钟孕山川灵秀,厚承前代禀赋,涵摄齐鲁文化精髓,融会宋代文化精粹,情思纤细浓致,感知敏锐缜密,极具悟性,极富才华,爽朗、洒脱、自信,对生活、对自然美景充满了热情的向往和美好的憧憬。这样一个极具天赋又对文学艺术兴趣盎然的女子,在未来的文坛上有所造就,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婚后的日子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在汴京闺中的李清照已18岁。这一年,她结束了自己的少女生活,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此后直至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清照一直居于京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结合,在素持宿命论的中国文人笔下,渲染得颇具神秘色彩: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记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妻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伊世珍《琅□记》卷中引《外传》)其夫赵明诚,字德甫,是那时正做吏部侍郎的赵挺之的第三子,比清照大三岁。其二兄为存诚(字中甫)、思诚(字道甫)。
婚后,夫妇二人志趣相投,情感甚笃,生活很是丰腴。他们一同搜求金石字画,传写古书,情趣盎然。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如此记载: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明代江之淮在《古今女史》卷一中有云:“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
由此可见,清照夫妇真可谓志同道合,琴瑟谐美,乐在其中矣!清照早年的词作,有不少反映了初婚的情致和意绪:《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
花美,而人更美,“怕郎猜道”,无理中含娇嗔,“徒要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心绪和盘托出。若非郎君可意,两情相悦,哪来此等情绪。《采桑子》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此词道学先生们一直疑为他人之作,清王鹏运即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手笔。”其实问题在于,道貌岸然的卫道者以为贵族女子应该矜持端庄,方为合体。像这种清新浅近、流露自然人性的作品,他们当然无法接受。而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处于两情融融中的新婚女子,拥有此等心绪,正是健康自然不过的事情。《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词中梅花乃是作者的缩影,明月分辉,花月相照,花好月圆,词人难道不是借咏梅歌颂自己美满的爱情婚姻?《点绛唇寂寞深闺》: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两首《浣溪沙》,俱用含蓄蕴藉的笔致,写出了女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抑郁怅惘。《点绛唇》则愁绪更浓,思念更甚,直要“望断归来路”。总之,婚后七年的京都生活,对于清照来说,是美满和幸福的,虽然有小别相思之苦,但那只不过是为他们的爱情生活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罢了。此期清照的词作基调是明快、开朗、襟怀开阔的,写离愁也无后期词作的那种催人泪下、揪人心扉的沉痛之语。然而,不应忽略的是,在两情相融、婚姻爱情美满的同时,世事的变迁、赵李两家在官场倾轧中的失败,不可能不影响到清照的心绪。婚后第二年,父年李格非即因名在党籍而灾祸临头,清照上诗营救告失败后,对公公赵挺之发出“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谴责。
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赵挺之自门下侍郎授右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
挺之拜相时乃蔡京力荐,入相后屡屡与蔡京争权,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罢了相位。蔡京其人,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赵挺之与之同党,而又与之争权,足见其品格的低下。然而因为赵挺之的关系,赵明诚开始仕途得意,于本年十月为鸿胪少卿。此时,权力斗争并未结束,倾轧愈演愈烈。崇宁五年(1106年),蔡京罢左仆射,丢了相位,赵挺之特进尚书,仍为右仆射,又登了相位。到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蔡京复相,赵挺之罢相,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佑神观使留京师。蔡赵此起彼伏,交替升沉,权力之争异常激烈。最后,以赵挺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蔡京取代了]赵挺之的相位,挺之失势。五日后,赵挺之即病逝,时年68岁。挺之卒后三日,蔡京即开始了他大规模的诬陷整治活动。明诚与二兄因服父丧已辞官不做,此时在京的友朋亲戚都有受牵连被拘捕的危险,明诚怎能继续在京师立足,只好移家青州故里(赵明诚籍贯山东诸诚,至挺之时已徙居青州)。
对于明诚的仕途,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屏居青州
官场上的失意到成全了二人的情感生活。屏居十年,夫妇二人专心考证金石,著《金石录》。这是他们夫妇生活的黄金时代,是他俩最快乐的时光。十年很快就过去了。随着官场的变动,明诚又被起用,出守莱州。夫妇二人共同的隐居生活结束了。早已习惯了夫妇二人耳鬓厮磨、相对展玩金石古器的生活,忽然间,丈夫又要远行,这对于清照,无异于一个猝不及防的打击。为丈夫整理行装的时候,心中就积聚了无尽离愁;想到别后孤寂的日子,心中更是无比忧伤。清照独居青州,而十年来耳鬓厮磨的丈夫却远在莱州。空闺独守,寂寞难耐,思夫之情日益深浓。于是,抒写离情别绪的词作不断从清照笔底流溢出来。
李清照有知识、有才华、有骨气,“清丽其词,端庄其品”,赵明诚仕途寥落时,两情相融,感觉妻子“真堪偕隐”。但他一旦出仕,远在他乡,是否会时刻不忘独守空房的结发妻呢?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没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女子要讲贞操,而男子却可广纳姬妾。男人对女子常常是“色存爱存,色衰爱驰”。赵明诚是否能例外?封建社会里妇女面临的共同命运,清照能否幸免?更何况清照膝下又无子嗣。此时,统治者内部又愈加腐朽,金人始终觊觎繁盛的宋朝国土,敏感的清照,心中能无些许忧虑吗?清照抒写离情别绪的词作里,恐怕不可避免地会揉入以上的心思。《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梦,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不仅仅是缱绻离情,简直就是透彻心扉的孤寂与悲怆。
《念奴娇萧条庭院》,此词作于宣和二年(1120年),乃明诚知莱州时,清照从青州寄给丈夫的。全词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谁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明诚已任淄川守,清照随居淄州。此间生活,从以下文字中可见一斑:是年夏,明诚得白居易《楞严经》,与清照共赏之。金石书画的搜求、鉴别与整理收藏,成为夫妇二人愈加热爱的事业,而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又给他们带来了非同一般的乐趣和享受。
这年冬天,时局发生了剧烈动荡,金兵大举入侵,一举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消息传来,举国一片惊惶。清照夫妇亦嘘唏不已。国难未靖,家事又起,明诚母亲也于这多事时节撒手西去。靖康二年三月,明诚夫妇奔母丧南下。四月,金统治者于大肆搜刮北宋京都钱财之后,掳宋徽宗、钦宗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北去,并掳走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掠携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汴京被洗劫一空,北宋灭亡。赵宋王朝在惊喘未定仓皇逃难之下建立了一个小朝廷,立赵构为高宗皇帝,改国号为建炎。从此,颠沛流离的生活便成为宋朝子民的家常便饭了。
关于这次奔丧情况,清照晚年作的《金石录后序》中有记载:“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搜求的藏品实在是不少,真堪称集藏大家。
十二月,青州兵变,金人陷青州,清照夫妇存于青州的书画古器被敌寇的一把火烧得精光。心爱的藏品焚为灰烬,故乡已不复为昔日故乡,明媚的家园竟已沦为异域,清照夫妇心中的创痛自可想见。
山河破碎,黎民涂炭。清照夫妇多年苦心积存的书画古器又损失大半。此时清照的心中,国耻家恨交织,于是写出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锋芒直指偏安一隅主和投降的南宋统治集团的诗句。“王导”乃晋人,元帝南渡即位后,王导为相,历事三朝,对晋之中兴多有功劳。《世说新语》卷上之上《言语门》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座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宝,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刘琨”与王导同时。元帝未立时,琨上表劝进,时为并州刺史。晋室南渡后,留在北方,后为段匹所害。
夫死身零屡遭磨难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
明诚尸骨未寒,打击接踵而来:先是皇帝赵构的亲信王继先携黄金三百两来明诚家压价购买那些价值连城的收藏品,趁火打劫。清照怎么舍得出卖这些凝聚了她和丈夫那么多心血又历尽磨难劫后余生的珍贵藏品呢?孤独无助的清照又气又急,竭力卫护自己的藏品,倚仗权势的王继先哪肯轻易罢休,后来幸亏赵明诚的表兄谢克家出面周旋,才使清照免遭这一劫难。接着,又有小人向朝廷密告,说清照夫妇曾“颁金通敌”。
张飞卿拿了一只玉壶来让病中的明诚鉴定,鉴定结果并非真玉,只是像玉的石头(珉)。但对清照早存嫉恨的小人却借此大做文章,欲置清照于死地而后快。清照心中的忧愤不难想见。此时,金兵南下,高宗自建康南逃浙西,清照只得舍悲忍痛拖着病躯整理好明诚的遗物,然后遣人送到洪州明诚妹婿处。清照本打算投往洪州,但大病未愈,延误了下来。后来洪州又告急,清照只得匆匆忙忙携部分古物南下,追随高宗踪迹。追随高宗,一方面是因为匆忙间难以选定更好的逃难路线,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清照想为自己辩诬。
就在这个秋天,清照写下了被后人极口称赞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丈夫新亡,家国两破,祸不单行,孤独飘零于异乡。“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此时的清照,想来不只是“人比黄花瘦”了。那时的悲愁,只是“生离之愁”,虽黯然伤神,但那只是暂时的离愁,欢聚的日子就在不久之后。而现在,人间黄泉,绝难相通,死别之愁,永无尽头。何况家灾又兼国难,又值小人横行,此时之愁,是无论如何也排解不开了。
屡遭打击、连日奔波的清照,此时身心已极度疲惫。孤独飘零之中,欺侮时至,攻讦四起。谁能替她分忧?这一年,她已49岁,膝下无儿无女,眼看老境将至,如何捱过下半生呢?恰在此时,有媒人上门来求婚。托媒求婚的人名叫张汝舟。禁不住媒人的如簧巧舌,更因为孤寂疲惫的清照实在需要一个停靠的驿站,夏天开始不久的时候(大概五、六月间),清照嫁给了张汝舟。本以为下半生有了归宿,殊不知,更大的磨难就在眼前。原来,张汝舟是个卑鄙的小人,他看中的,是清照身边尚存的极其珍贵的金石书画和钱财。婚后,张汝舟丧心病狂地掠夺清照的财物,对清照则虐待有加。痛苦异常的清照忍无可忍,终于向朝廷告发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劣迹,并请求朝廷判他们离异。张汝舟职掌诸军审计而欺骗上级,贪污虚报,直接影响朝廷利益,此时军务又重,既经告发,朝廷不能不问。恰好,与清照有点亲戚关系的綦qí崇礼正是朝中宠臣,他从中促成,使朝廷很快就对此事作了处理。告发在九月,十月即对张汝舟定罪行遣,除名编管。清照亦得与之离异(自再嫁至离异,历时100天)。然而,按宋代刑法,妻告夫者虽属实,仍须服刑两年。清照告发张汝舟时即知道自己要受刑法处置,然而以白首之年去坐两年牢,实在使人不寒而栗。幸亏綦崇礼援手,清照才得以幸免,被拘押九日后便释放了。
清照的改嫁旋即离异,在当时成为全国新闻热点,在后世,也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至后数百年明清时代的人,出于爱才或封建观念,纷纷为清照辩“诬”,想证明她没有改嫁一事,更不可能讼夫而离异。但终未有人能找出确凿证据。其实,“诬”不在“改嫁”,而在对改嫁的种种“讥”、“谈”和“无根之谤”。清照之时,妇女“从一而终”的观念未如明、清时深入人心,改嫁原本平常,亦在情理之中。只是因其性情孤傲,以一女子而处处要与男子争一高下,又常讥嘲平庸之辈,再加讼夫离异,才引出众多流言蜚语。
晚年,他寄宿在弟弟李家里,一个过着凄苦悲惨的生活结束了人生的旅程。
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李清照和赵明诚感情甚笃,赵游宦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思念甚深,本篇实际上就是写相思之作。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三、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6.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四、艺术特点
本篇的内容单纯,上片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因为作者善于以正侧、点燃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虽未着一字作容貌、服饰的自我描绘,但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上片的昼永夜长——虚,写感情,侧笔;下片的东篱把酒渐实——情中有态,侧笔转正,以上可为染。“人比黄花瘦”,则是实笔,正写人,意态形象立现,这可为点。但是,正是这一正笔、点笔又是实中有虚,不是描形,而是意会、暗示,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哪里?赏析“人比黄花瘦”的
当在于取喻新奇传神,言情的含蓄蕴藉。以人比花,并不始自李清照,如康与之就有“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但由于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而且菊花不是雍容艳丽,而是花瓣多长、多垂,色泽以黄为基调,与瘦易于联系,“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再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时值重阳,黄昏黄花,更显憔悴,借本地风光写“人比黄花瘦”,既新奇,又可见其形,亦能传其神。以此句来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中所寄寓的对故国对传统的思念之情。
2、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诗化语言,鉴赏意境美。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感受意境美,理解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教学过程导入课文
大家可曾听说战国末年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
观察雨的象形字,发挥你的想象力,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雨的象形字)提示:《说文解字》:“雨,水徙云下也。”
雨上的一横是天,或者是天上的云,从天而降的雨点有根有源的。不但可以看到看雨,还可以感受雨的大小,雨的节奏,甚至能听到落雨时的淅淅沥沥。那我们今天去听听那雨声!(板书文题、作者)
余光中余光中先生于201*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介绍其人生经历:
1928年重九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余超英,母孙秀君。1937年抗日战争起,随母逃难,流亡于苏皖边境。1938年随母逃往上海,半年后乘船经香港抵安南,再经昆明、贵阳抵达重庆,与父团聚。1939年因日机经常轰炸重庆,无法正常上课。1940年入四川江北悦来场南京青年会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随父母由四川回南京。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学。因北方不宁,入金大外文系。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厦大外文系二年级下期。在厦门《星光》、《江声》二报发表新诗及短评十余篇。七月,随父母迁香港,失学一年。1950年五月底,来台湾。在《新生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野风》等报刊发表新诗。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台大毕业。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出版。以第一名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1953年入国防部总连络官室服役,任少尉编译官。1954年与覃子豪、锺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出版诗集《蓝色的羽毛》。1956年退役。在东吴大学兼课。九月,与范我存结婚。1957年在师大兼课。主编《蓝星》周刊及《文学杂志》诗的部分。《梵谷传》与《老人和大海》中译本出版。1958年六月,长女珊珊生。七月,丧母。十月,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六月,次女幼珊生。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之诗辑。加入现代诗论战。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当时大陆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把大陆比作母亲、把台湾比作妻子、把香港比作情人、把欧洲比作外遇。
《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
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雨是象形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天街小雨润如酥(润泽)梨花一枝春带雨(脱俗)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听觉)
总结:它们从各个角度写春雨的特点,而陆游则从听的角度来写春雨
研习课文(一)、朗读1、2节
1、思考:余光中是如何写对“雨”这个字的感受?明确: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2、思考:余光中如何生动具体地描写他对雨的感受?(1)生找
(2)指导朗读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凄凄切切
(3)叠词的运用不仅给人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感觉,更多的是赋予人音乐的感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3、问:这是哪一个季节雨的特点。明确:春雨,清明时节的雨。(杏花春雨江南)引申:古诗词中的春雨(学生发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天街小雨润如酥(润泽)梨花一枝春带雨(脱俗)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听觉)
总结:它们从各个角度写春雨的特点,而陆游则从听的角度来写春雨。(二)简要疏通3、4节
过渡句:标题“听听那冷雨”两个“听听”正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不谋而合,都是借助听觉来描写雨。1、思考:文章从何处开始写听雨。明确:听雨的部分(5-10节)
2、设问:文章第三、四写了什么内容呢?(简略)明确:第三节嗅雨第四节观雨
3、设问:嗅到了什么?观到了什么?学生自读后回答
提示:嗅到了腥气,嗅到了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
提示:观到了雨后的山白茫茫、山在虚无之间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如中国画般。
(三)重点读悟、研习(5-10节)
过渡:雨本身没有声音的,如何才能听雨呢?学生答:雨敲在物体上。
1、设问:文章写了敲在哪些物体上?答:树、瓦、竹楼、
2、设问:重点写雨敲打在哪里明确:屋瓦
3、设问:写了哪写地方的瓦屋?
明确:古老大陆上的瓦屋;台湾日式的瓦屋;(抓住第八过渡句)4、设问:在古老的大陆上听到了什么?学生齐声朗读(指导读的节奏)答: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敲击音滑音“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写出了雨声的韵律清脆可听。5、设问: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了哪些雨,什么特点?学生个读(读完,点评朗读的效果,注意读的节奏,语气)明确:黄梅雨(细腻缠绵)
台风雨(猛烈)暴雨(奔放)西北雨(凄凉)
6、设问: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到秋,从少年到中年,此时这冷冷的雨滴声已成为一种音乐,一种回忆的音乐?大家发挥想象。
参考:沾衣欲湿的杏花春鱼/小巷中撑着一把油纸伞的女孩/青色石拱桥下的一湾活水/一条在岸边停泊着的乌蓬船(回忆跟家乡有关的人或物)
(1)请同学个读(请注意停顿,散文如诗歌,节奏感较强)作者的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雨也下在了作者湿润的心中)
(2)品读疑难语句: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设问:舐是舔的意思,说明了作者对雨的极度渴望,雨只是纯粹的雨水吗?是否有更深刻的内涵?(存疑)乡愁诗人余光中
1928年出生在南京,自称“江南人”,去台湾时才21岁,二十五年不能回头。“掉头一去风吹头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乡愁》
7、过渡句:这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与蒋捷相通齐读蒋捷的词明确:不同的时代,却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年少时的欢乐无忧中年在异乡的惆怅老年的凄苦无奈
(1)品读疑难语句: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思考:灵魂指什么?窗外在喊谁?
分析后明确:既是灵魂,也就是说它应包含着精神与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雨此时成了一种意象,寄托着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怀念与追思。
窗外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上文写的对雨的渴望也就是对故土家园的渴望。8、设问: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故土、传统文化的怀念,你能举例说明吗?
明确:如: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存中国的山水画。(四)解题“冷”“那”(11、12节简要)
师过渡:听着那雨声,勾起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思考:为什么要在文中反复说冷雨,冷冷那音乐。
明确:既写出了雨的凉意,又反复写出了游子听雨时心境的苍凉。(板书:凉)
思考:听听那冷雨的“那”有何内涵?(最后两段谈了这一问题)
明确: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板书:家国之思)
三、主题延伸
师过渡: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和文化上的。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国殇》于右任《乡愁》-席慕容《乡色酒》-舒兰
四、总结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思归的心。五、板书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语文课后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语文课后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