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技术工作总结32
自我工作技术总结
本人姜恩干,1989年来厂部参加工作至今,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在工作中我时刻不忘厂部对我的栽培,我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在工作中我善于提出问题,下面我就试举在工作解决的一则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并作详细的汇报总结。
在总领高固定的条件下,为什么连脚领的领底线凹势越大(或越小),其领脚的竖登量越低(或越高),反之,此结论是否成立?领脚的竖登量是指领脚后面中部的高度。
人们在绘制披肩领时,常会以前、后身相联后的领圈作为依据来确定其领底线的凹势。若使披肩领略微登起(一般在0.5~1厘米之间),则披肩领的领底线凹势应比领圈的凹势偏小一点,如图4-1所示,登得越高,则领底线凹势比领圈的凹势偏小得越多,当登到一定高度时就明显地变成了连脚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披肩领只是连脚领在领脚很低情况下的一个特例。当然,以上仅仅是经验上的认识,下面,就从它的几何意义上来加以分析。
如图4-2(甲、乙、丙)所示的是三个顶面和底面分别相同,但高度不等的圆柱、圆台组合体。其中,实线部分为圆台,虚线部分为圆柱。先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平面展开情况。
首先,将三个圆台的侧面在平面上展开,则可得如图4-3(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具有不同弯度的扇形。也许有人认为,这扇形弯度的大小与圆台的高度有关,圆台高度大,则扇形弯度小;圆台高度小,则扇形弯度大。其实这个结论只是在圆台的底面和顶面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才成立。严格地来说,扇形弯度的大小是与圆台侧面高与圆台高的比值H/Ho(设圆台侧面高为H,圆台高为Ho)大小有关。扇形弯度越大,对应的比值越大;反之,对应的比值就越小。当Ho=0时,扇形变成圆环形,如图4-4所示,这是扇形弯度达到最大状态时的情所示,这是扇形弯度达到最小状态时的情行;当H=Ho时,扇面形变成了矩形,如图4-5所示,这是扇形弯度达到最小状态时的情形。如果以不改变圆台侧面的平面展开图形为前提,将圆柱侧面的平面展开图形与圆台侧面的平面展开图形连在一起,那么得到的仍旧是扇形,其弯度也仍旧是原来的扇形弯度,如图4-6所示。
与此相对应,圆台的侧面相当于连脚领的翻领,圆柱的侧面相当于连脚领的领脚,扇形弯度相当于连脚领的领底线凹势,圆台的底面相当于衣身。因此,连领脚的领底线凹势越大,则其对应的翻领高h与领脚高ho的比值h/ho也越大;反之,则对应的比值h/ho越小,如图4-7所示。
由于总领高是确定的,所以,领脚高的减少(或增加)是以翻领高的增加(或减小)为前提的,它们变化后的比值可用h+x/ho-x(h-x/ho+x)来表示。其中表示领脚高减少(或增加)量和翻领高增加(或减少)的量。当x增大时,比值h+x/ho-x也就增大,从而连脚领的领底线凹势也越大,但(ho-x)却变得越小,它表示的就是在变化过程中的领脚高度。因此,在总领高确定的情况下,领底线凹势越大(或越小),则领脚的竖登量越低(或越高)。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说明,在总领高确定的情况下,领脚的竖登量越低(或越高),则领底线的凹势越大(或越小)。
如果将h-ho=h作为翻领差,那么,可以根据比值ho+h/ho推得如下结论:在翻领差确定的情况下,连脚领的领底线凹势越大(或越小),则其领脚的竖登量越低(或越高)反之,此结论也成立。
以上就是我在工作中提到了一些问题,与同事们共同探讨研究所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不辜负厂部对我的培养,继续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团结同事,积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与同事们一道更好更快更优的为厂部工作。
姜恩干201*.xx.xx
扩展阅读:服装技术工作总结75
自我工作技术总结
本人徐春兰,1984年来厂部参加工作至今,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多年的从事服装行业,让我对服装缝制的工艺尤为熟练和精通,下面我就总结一些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并作详细的说明与汇报。
在胸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冬季服装的袖笼要大于春、秋季服装的袖笼,而春、秋季服装的袖笼又要大于夏季服装的袖笼?
翻阅众多的裁剪书,都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计算袖笼深的公式“KB+C”中(B表示胸围,k为比例系数,C为常数),冬季服装的C要比春、秋季服装的C大,而春、秋季服装的C又要比夏季服装的大。这相当于冬季服装的袖笼比春秋季服装的袖笼大,而春、秋季服装的袖笼要比夏季服装的袖笼大。针对这个问题,略作如下的定量分析。内部穿着层次较多的是冬季服装,内部穿着层次较少的是春、秋季服装,内部穿着层次不存在的是夏季服装,这样的说法是笼统而含糊的。因它没有定量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实际上,不管什么季节的服装,相同胸围下的袖笼大小最终与人体穿着层次的厚薄有关。假设人体的净胸围为B,成品胸围为B,净腋围为N,成品腋围(即袖笼大)为N,穿着层次的厚度为x。当x为0时,上装穿在人体上的胸部、腋部都有一定的空隙量,如图53-1所示。图中,成品胸围与净腋围的间隔称胸围空隙量,并设其为m,其计算式为:m=BB/2π;成品腋围与净腋围的间隔称腋围空隙量,设其为n,显然,胸围空隙量m必定大于腋围空隙量n,其计算式为:n=NN/2π。按照一般夏季服装的制图结果,腋围空隙量约为胸围空隙量的0.385倍,即NN/2π=0.385x(BB/2π),整理后变成(NN)=0.385(BB)。也就是说,腋围放松量是胸围放松量的0.385倍。如果胸围放松量(BB)=12(厘米),则腋围放松量(NN)=0.385x12=4.62(厘米)。在穿着层次的厚度x为0的条件下,这点放松量基本上能保证腋部的自由运动。当穿着层次为一件羊毛衫时,则其厚度x约为0.32厘米,则将其套在净胸围上后必然使胸围放松量减少2πx=2X3.14X0.32X≈2(厘米),而剩下的为12-2=10(厘米),同时使腋围放松量也减少2πx=2(厘米),而剩下4.62-2=2.62(厘米)。由此可见,胸围所剩下的10厘米放松量还有一定的胸部活动余地,而腋围所剩下的2.62厘米放松量几乎小于腋部活动的最小余地(对于无弹力的面料,腋围的最小放松量应为3厘米)。其中,还不考虑由于缝头的竖起而引起成品腋围变小的因素(有衬头的服装尤为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将前、后身的袖笼开深,以求得腋围放松量的增大,以满足穿着层次的增加。这就是春秋季服装的袖笼大于夏季服装的袖笼的原因所在。
如果胸围放松量(BB)=28(厘米),再将上面的一件羊毛衫考虑进去,此时胸围的有效放松量应是[B(B2)]=26(厘米),腋围的有效放松量应是0.38x26≈10(厘米)。当穿着层次又增加了两件厚绒线衫,其厚度为2x=2X0.64=1.28(厘米)时,则将其套在羊毛衫外后必然会使胸围的有效放松量减少2πX1.28≈8(厘米),而剩下26-8=18(厘米)。同时使腋围的有效放松量减少8厘米,而剩下2厘米。显然这2厘米的有效放松量无法满足腋部的自由运动。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先将前、后身的袖笼开深,以求得腋围有效放松量的增大。这就是冬季服装的袖笼大于春、秋季服装的袖笼的原因所在。
根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袖壮、袖口、领围、裤笼门、横档、脚口等一类围度部位都具有类似于腋围一样的特性的结论。
以上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争取为厂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徐春兰201*.xx.xx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服装技术工作总结3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服装技术工作总结3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