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石化)工程地质学课程总结
201*-201*年第二学期《工程地质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09-1任课教授:陈修文姓名:杨新波学号:09044040136成绩:
工程地质学课程总结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土木
工程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为适应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需要,应对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土木工程的关系等内容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并做出学习规划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工程地质工作是各类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工程地质土木工程工程影响地质问题
一、工程地质的定义
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工程地质学通过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建筑场地的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址结构于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和论证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球与地貌、岩石与岩体、岩体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堆积物与土的工程性状、地表水与地下水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对策和岩土地质勘察等内容。工程地质研究方向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析,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
二.土木工程的概念
土木工程(CivilEngineering)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它是一种工程分科,是用石材,砖,沙浆,水泥等建筑材料修建房屋,铁路,道路桥梁等工程的生产活动和工程技术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工程,地下工程等。建造工程设施的物
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
在对土木工程其含义介绍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建设必备的首要条件之地基。即所谓的地质环境,它和各种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环境对建筑物的制约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建筑物又改变了环境的初始平衡,使其发生各种变化甚至恶化,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进行建筑的要求以至在建筑的稳定,经营或正常使用方面发生的问题或存在的缺陷,在地质环境与建设的矛盾关系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利因素对工程建筑的规范和类型起着控制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工程地质在土木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各部分内容总结
1.地球与地貌
该部分重点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圈层构造、地质作用、地质年代以及各种地貌形态的特点,如剥蚀地貌、山麓地貌、河流地貌、湖积与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内容。2.矿石与岩石
地壳是由岩石和岩体组成的。该部分内容包括岩石的形成、矿物的形态和特性、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自的特点、风化岩与残积土、三大类岩石的鉴定、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岩石的工程性状等方面的内容。岩石风化后,其成分、结构和构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岩石的工程特性。对于风化岩边坡中暴雨季节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要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在大坝工程或核电工程中,其地基一般要挖除风化岩再作基础。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桩基持力层一般要求选择到中风化岩。各类岩石的工程地质必须注意其岩石的风化分带情况、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情况和软弱结构面情况。3.地质构造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发生的现象,称为地质构造。这种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该部分内容包括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岩层产状、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上的表现、褶皱构造、节理构造与玫瑰花图、断层、识读地质图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褶皱构造对工程建筑影响比较大,节理也地面和地下工程的关系很密切。地质图表是设计人员做工程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4.岩体与围岩
围岩是指在地质历史中形成的,有一种或多种岩石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地应力、地下水、地温)中的地质体。岩体结构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是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该部分内容介绍了岩体的工程分类、结构体与结构面、软弱夹层对工程的影响、岩体结构的类型、岩体力学特性以及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及测
量,另外,对边坡稳定性评价与边坡加固设计、地下室围岩稳定性评价和岩石地基工程稳定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岩体的水力学性质是岩体力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岩体与水共同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质,水在岩体中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对岩石的物理化学作用;宁一方面是水与岩体互相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效应,包括空隙水压力与渗流动水压力等的力学作用效应。在空隙水压力的作用下首先是减少了岩体内的有效应力,从而降低了岩体的剪切强度。另外,岩体渗流与压力之间的互相作用强烈,对工程稳定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边坡稳定性评价与边坡加固设计则对在山区修建各类土木工程,如房屋建筑、大坝、水电站、隧洞、渠道、铁路、公路等有重大意义。此外,岩体地基工程稳定性评价对大型水坝和山区建筑有重要意义。5.第四纪堆积物也土的工程性状
土的形成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土,工程性质相差很大,在工程建设中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是一些特殊图,在进行工程建设是会产生特殊的工程地质问题吗,需进行适当的处理,因此很有必要对土的工程性状进入深入地了解。该部分内容包括土的工程分类、第四纪土的地质成因及特征、土的物质组成、结构与构造、三相比例指标、无粘性土的性质、粘性土的物理特征、土的力学性质以及特殊土的工程评价等内容。6.地下水
埋藏和运移在地表以下土层及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水与土石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如滑坡、岩溶、潜蚀、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给工程的建筑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这部分内容包括地下水的分类、达西定律和渗流,抽水、压水试验及水文地质参数的测试,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下水对工程的不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地下水对土木工程建设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地下水渗透水流作用引起的流沙、管涌、潜蚀;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下的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的浮托作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产生的地基沉降以及点水渗流引起的水库及坝体渗流等问题。7.不良地质作用及防灾减灾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的安全。研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震减灾,对保障工程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如地震与海啸、地裂缝、地面沉降、危岩体与崩塌、岩溶与塌陷、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台风及暴雨带来的地质灾害等,另外,介绍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与要求以及工程选址额地质问题评价。
四、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
(1)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
建筑场地指工程建设所直接占有并直接使用的有限面积的土地,大体上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的建筑物所在地。从工程勘察角度分析,场地的概念不仅代表着所划定的土地范围,还应涉及建筑物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与岩土体的稳定问题。
建筑物地基任何建筑物都建造在土层或岩石上。由于承受由基础传来的建筑物荷载而是土层或岩层一定范围内原有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的土层或岩层称为地基。地基在静动荷载作用下要发生变形,变形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致使建筑物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地基与工程建筑物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基分类地基类别定义天然地基软弱地基人工地基人工加固处理的地基未经加工处理地基土层主要有淤泥,沙土直接支撑基础的地基,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所构成一般不太稳定土层压缩模量小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大特点较稳定说明:要确保建筑物地基稳定和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A.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B.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形变而损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2)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任何工程建筑物都是营造在一定的场地与地基上的,所有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都受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所制约。地基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经济与安危,而且一旦出现事故,处理比较难。因此,在设计每一个建筑物之前,必须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充分了解建筑场地与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和评价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不良地质现象,软弱地基处理与加固等岩土工程的技术决策和实施方案。实践证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做的好,设计、施工就顺利,工程建筑的安全运营就有保证。相反,忽视建筑场地与地基勘察工作,都会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修改方案,增加投资,延误误工期;重则酿成灾害。例如某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商住楼,于1993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在交付使用半年后,出现了较大的基础不均匀沉降现象,最大沉降量达成200mm,致使从基础到屋面产生多处裂缝,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所以,任何类型的工程和工程建设的任何阶段,都必须把建筑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和阐明,作为工程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据此才可能较有成效地完成以下有关工程地质工作的一些实际任务。1.从工程地质观点出发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的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形式。2.在已选定的建筑场地及其周围,根据建筑类型,规模和特点,从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入手,预测并论证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3.提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所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以上可以总结出:任何学课都不会孤立的发展起来,是与其他学科发生一定联系而独立存在着,这种联系所涉及的范围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关。工程地质研究的目的在于保障工程建筑的安全和正常运用。
总结:《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结合我国自然地质条件和公路,桥梁与隧道,房屋建筑工程的特点,为学习专业和开展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必备的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懂的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的地质资料,并正确运用这些进行设计和施工。为以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作出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忠苗,《工程地质学》,中国建筑出版社[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5
扩展阅读:工程地质学总结
第一部分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地下水概论
1.1自然界中的水
1.1.1、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自然界的水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分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1.1.2、空隙性:通常将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联通程度,以及分朽状况等性质统称为岩石的空隙性。岩石的空隙是地下水贮存和运动的先决条件。空隙的多少、大小、均匀程度和联通状况,决定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运动。1.1.3、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1.1.4、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1)组成岩石矿物的矿物结合水;(2)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1.1.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强结合水又称吸着水,是最靠近颗粒表面的结合水;弱结合水又称薄膜水。
1.1.6、岩石的水理性质:与水分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岩土性质称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结水性和透水性。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为容水性。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为持水性。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称给水性。透水性:岩石可透过水的性能称透水性。
渗透系数:衡量透水性的定量指标称渗透系数。岩石透水性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岩石空隙的大小,同时与空隙的形状、多少、连通程度有关。松散沉积物,孔隙率变化较小。给水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透水性的好坏。1.1.7、含水层:能透过并给出重力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构成含水层的条件:(1)有储水空间。(2)存在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条件。(3)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和补给条件。三者缺一不可。1.1.8、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隔水层是相对于含水层而言的,自然界中没有绝对不透水的岩层。1.2地下水的类型
1.2.1、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
包气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水:在包气带中,空隙壁面吸附有结合水,细小空隙中含有毛细水,未被液态水占据的空隙中包含空气及气态水,空隙中的水超过吸附力和毛细力所能支持的量时,空隙中的水便以过路重力水的形式向下运动。上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距基准面的绝对标高,也称为潜水位标高。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含水层厚度与潜水面潜藏深度随潜水面的升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潜水的特征:(1)潜水面以上一般无稳定的隔水顶板,具自由表面,为无压水。(2)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处向潜水位较低处流动,流动速度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水力坡度。(3)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连通,潜水的分布和补给区是一致的。(4)潜水的水位、流量和化学成分随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作承压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弱透水层)称作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弱透水层)称作隔水底板。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承压含水层厚度。承压性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特征。潜水一般多贮存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也可形成于裂隙性或可溶性基岩中。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和地表水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含水层中心部分埋没于隔水层之下,是承压区;两端出露于地表,为非承压区。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称为承压高度,这就是作用于隔水顶板的以水柱高度表示的附加压强。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测压水位。测压","p":{"h":13.5,"w":672.111,"x":166.89,"y":1160.347,"z":183},"ps":null,"s":{"letter-spacing":"-0.058"},"t":"word","r":[20]},{"c":"水位高于地表的范围是承压水的自溢区,在这里井孔能够自喷出水。承压水在很大程度上和潜水一样,主要来源于现代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
(1)当钻孔揭露承压含水层时,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初见水位与稳定水文不一致。(2)一般情况下,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承压水补给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的含水层出露处。(3)承压水的出水量、水质、水温受当地气候影响较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4)承压水受地表污染小。
承压水头: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上升至含水层顶板以上的高度。
无压层间水:水不能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时,水无静水压力,对上部隔水层无上托力。
指出:(","p":{"h":13.5,"w":13.5,"x":119.196,"y":1053.973,"z":27},"ps":null,"t":"word","r":[0]},{"c":"1)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分布位置;(2)承压水的三个分区。
1.2.2、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补给条件:完全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直接入渗补给。特点:一般水量较小;受季节控制性显著;接近地表易受污染。
1.2.3、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1.3地下水的循环
1.3.1、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全过程。过程:含水层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其他水源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经过一段距离的径流排出地表重新变成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含水层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的全过程,称为径流。地下水的径流是补给和排泄的中间过程,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循环过程。地下水径流的研究主要包括:(1)径流方向(2)径流强度:平均渗透速度V=KΔH/L(3)径流量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在排泄过程中,含水层的水质、水量及水位都会产生相应变化。地下水的排泄方式:(1)泉水排泄;(2)向地表水排泄;(3)蒸发排泄;(4)相邻含水层的排泄。1.3.2、补给量、排泄量、径流量关系:
山区:补给量=径流量=排泄量
平原浅层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径流量"
降落漏斗:从潜水含水层中抽水时,水井周围的潜水位逐渐下降,形成一个以井孔为轴心的漏斗状潜水面,即所谓降落漏斗。当出水量和井中动水位稳定一段时间后,这个漏斗也趋于稳定。降落漏斗边缘到井轴的距离称影响半径。
2.5、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在有关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称作地下水动态。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文、地质因素、土壤生物因素;(2)人为因素地下水动态的类型:(一)蒸发型:干旱、半干旱平原及山间盆地;(二)径流型:山区及山前地带;(三)蒸发、径流型:气候湿润的平原地区。
第三章不同介质中的地下水
3.1孔隙水
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重力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成因的沉积物,控制着储存于其中的孔隙水的水文地质条件。
一、洪积物的特征及其中的地下水
洪流挟带的物质大部分是从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残积、坡积物,碎屑成分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差。二、冲积物中的地下水
冲积物是经常性水流形成的沉积物。河流的上、中、下游沉积特征不同。三、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四、滨海三角洲沉积物中的地下水3.2、裂隙水
裂隙水:埋藏于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统称为裂隙水。它的埋藏分布和裂隙的发育特征相适应。受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等条件的控制一、面状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二、层状裂隙水
三、褶皱蓄水构造中的地下水3.3、岩溶水
3.3.1、岩溶的概念: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3.3.2、碳酸盐的溶蚀机理
+-(1)与水接触的石灰岩在水作用下溶解:CaCO3=Ca2+CO3
(2)原溶解于水中的CO2与H2O的反应
+-CO2+H2O=H2CO3=H+HCO3+-CO2+H2O+CaCO3=Ca2+2(HCO3)
+(3)水中CO2不断溶解补充H的消耗,促进CaCO3溶解
(4)CO2减少,必然吸收外界CO2达到重新平衡,又构成一个反应链。岩溶过程是不可逆的。3.3.3、岩溶作用的结果:
(1)形成地下和地表的各种奇特的地貌景观,如石芽、溶沟、溶洞、落水洞、漏斗、峰林、暗河、地下湖;
(2)形成特殊的水文地质现象,冲沟很少,地表水系不发育,岩体透水性增大,岩溶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动态变化大,山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不一致。3.3.4、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岩溶形成的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2)具有溶蚀能力的水;(3)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岩溶水的分布:储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穴或溶隙中的水。它可以是上层滞水、也可以是潜水、承压水。岩溶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3.3.5、泉
1、按补给源分类:上升泉承压水补给;下降泉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2、按泉出露的原因分类:
(1)侵蚀泉河流、沟谷切割含水层
(2)接触泉——①由含水层和其下水面的隔水层接触处流出接触下降泉;②地下水沿侵入体或岩脉与围岩接触处裂缝流出接触上升泉
(3)溢出泉岩石透水性变弱或为阻水结构阻挡,地下水受阻而涌出地表
(4)断层泉承压水、断层带导水3.3.6、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岩石中存在空隙是地下水贮存的必要条件。岩石的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溶隙。岩石中空隙的大小、数量和连通程度决定了岩石的透水性。
第二部分工程地质学
0.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0.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动力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等。0.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如: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问题;地下洞室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围岩稳定性问题;人工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区水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水库渗漏问题。
第一章岩体结构
1.1岩石:岩石是矿物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合形成的集合体。
岩体:岩体是指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结构面及其所围限的岩石块体(结构体)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结构面:结构面(DiscontinuityorStructuralPlane)是指岩体中的一切地质界面,如层面、断裂、风化卸荷裂隙、不整合接触面等。
(1)结构面的类\u578b
结构面是在岩体形成、演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在岩体建造和改造过程中,岩体内不断形成结构面。
结构面的特性与其成因和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不同成因的结构面往往在产状、分布及特性上有所不同,因此在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只有在结构面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认识和掌握结构面特性的相关规律。在研究岩体结构面特性时,必须以地质成因研究为基础。结构面按地质成因可以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
(2)结构面调查指标:
1.2、结构体
结构体:被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岩石块体,称为结构体。它可用其规模、形态及其结构面的产状进行描述。
1.3、岩体结构(RockMassStructure):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排列组合特征,因此岩体结构应包括两个要素(或结构单元),即结构面和结构体。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是对结构面、结构体自然特性及其组合状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其目的是解决岩体稳定性评价。岩体结构类型研究的基础就是将岩体视为一种未扰动的力学介质,考虑的主要力学作用是构造作用。(1)、岩体的主要力学特性
弹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撤去外力后立即恢复到它原有的尺寸和形状的性质。弹性变形: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塑性:材料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间完成,且应变的速率随应力的大小而改变的性质。(2)、岩石变形参数
变形模量E:岩石在单轴受压受压时,轴向应力与轴向应变之比。泊松比μ:岩石在单向受压时,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3)、岩体的变形特征及指标:
岩体的变形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变形两部分。(4)、岩体的流变特性
流变:固体介质在荷载不变的条件下,应力和变形随时间变化的性质。
蠕变:当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不变时,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变形或应变随时间而逐渐增长的现象。","p":{"h":13.5,"w":553.324,"x":115.056,"y":1091.953,"z":73},"ps":null,"t":"word","r":[18]},{"c":"
松弛:当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不变时,应变保持恒定时,固体介质所承受的应力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小的现象。
长期强度:岩体所受的长期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应力值时,岩体才经蠕变发展至破坏,这一临界应力值称为岩体的长期强度。
第二章斜坡变形破坏的工程地质研究
2.1、斜坡
斜坡(slope):统指地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包括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简称斜坡):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形成未经人工改造的斜坡。人工边坡(简称边坡):是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
研究目的:研究边坡变形破坏的机理(包括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与稳定性,为边坡预测预报及整治提供岩体力学依据。其中稳定性计算是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核心。
(1)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称为斜坡变形。
变形体: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体,称为变形体。(2)、斜坡变形破坏类型①拉裂
概念: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特点:上宽下窄,由坡面向坡内逐渐减少。成因:可能由卸荷回弹形成。
危害:岩土体完整性受到破坏,为风化营力深入坡体内部以及地表水、雨水入渗提供通道。卸荷裂隙:斜坡侧应力削弱后,由于卸荷回弹或水平地应力释放而形成的张裂面。②蠕滑
概念:斜坡岩土体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
特点:均质体边坡一般受最大剪应力面控制;存在软弱结构面时,受倾坡外软弱面控制;斜坡基座存在较厚软弱结构面时→塑性挤出;不易发现
危害:坡体内部剪切面(蠕滑面)贯通,且与坡顶拉裂缝也贯通时,演变成滑坡。③弯折倾倒
概念:由陡倾板片岩组成的斜坡,当走向与坡面平行时,在重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向临空方向同步弯曲的现象。
特点:弯折角约20-50°,弯折倾倒程度向深处逐渐较小;岩层折断但层序不乱;岩层层间产生相对位移,岩层面形成反坡陡坎危害:岩体破碎,并最终形成滑坡、崩塌。(3)、斜坡破坏类型①崩塌
概念:斜坡岩体被陡倾的拉裂面切割,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位移,翻滚、跳跃、坠落,堆于崖下。特点:(1)位移的垂直分量远大于水平分量,而且位移块体与母体完全脱离开。(2)崩塌块体沿斜坡运动的主要方式是跳跃和滚动,还有坠落、滑动等方式。(3)大型崩塌运动过程中,块体附近空气承受临时性压缩产生“气垫效应”。危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崩塌堆积体演化成碎屑流、泥石流;崩塌堆积体形成滑坡。②滑坡
概念:斜坡岩土体沿贯通的剪切滑动面发生滑移的现象。
特点:通常是深层的破坏;水平位移大于竖直位移;存在明显的滑移面;滑动速度往往比较慢,具有整体性滑动的趋势,滑动过程中会解体。
危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滑坡堆积体产生“复活”;滑坡堆积体形成泥石流。
滑坡的发展过程:滑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是一个累进性变形破坏过程,具有多次周期性活动的特点。根据每一期次滑坡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I蠕滑阶段
斜坡坡肩附近及坡体某些部位出现拉张裂缝;坡体内局部剪切破坏面出现,并有逐渐贯通的趋势II滑动阶段
滑动面已贯通,前缘出现剪出口;滑坡体前后及两侧出现裂缝,并有局部坍塌;滑坡的位移速率不断增大III剧滑阶段
滑移速率急剧增大,后缘裂缝急速张开和下错,后壁不断坍塌;两侧及浅层表部坍塌;滑带岩土体结构进一步破坏,含水量增大;滑坡体以很大的速率向前滑移,滑速大时可产生气浪IV稳定阶段
滑体内水排出,滑移速率逐渐降低停止滑动。并非所有的滑坡都具有上述四个阶段!(4)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风化、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各种因素均从三个方面影响斜坡的稳定性:①、影响斜坡岩土体的强度②、影响着斜坡的形状③、影响斜坡内应力状态
均表现为增大下滑力,降低抗滑力,促使斜坡向不稳定方向转化。(5)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向贯彻“以防为主,及时治理”的原则。
以防为主:指的是对不稳定结构类型的斜坡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变形;工程布置应尽量绕避严重不稳定斜坡地段,或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
及时治理:指的是对已发生变形的斜坡应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使之不再继续向破坏的方向发展,以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安全使用。斜坡变形破坏防治所需资料:工程地质条件、岩体(坡体)结构、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及所处演化阶段、稳定性状况。
1、刷(削)方减载及压脚:刷方减载及压脚,是边坡治理的常见方法,对于潜在变形面(滑动面)为上陡下缓的推移式滑动边坡,在坡顶的减荷和在下部阻滑段的压脚具有及其明显的支护效果。这种方法也是在边坡的应急治理中常常采用的方法。","p":{"h":13.5,"w":675,"x":54,"y":1062.253,"z":180},"ps":null,"t":"word","r":[2]},{"c":"
2、排水:地下水是影响坡体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地形地貌特征,采取地表截排水结合坡体内部排水的措施,减少坡面入渗、排出边坡内地下水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辅助性防治工程措施之一。3、支挡工程
(1)挡(土)墙:当坡体厚度和推力不大时,可考虑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工程。当坡体推力较大时,按抗滑挡墙设计。当坡体较长时,亦可考虑采用分级挡墙。
(2)抗滑桩:抗滑桩宜布置于滑坡体厚度较薄、滑面倾角较小且嵌岩段地基强度较高地段。在稳定性验算时须防止滑体从桩顶滑出或从桩底产生新的深层滑动的可能。抗滑桩宜以单排布置为主,当滑坡推力较大时,可对滑坡进行分段阻滑。若弯矩过大,应采用预应
35m,对于滑带埋深大于25m的滑坡,应充分论证抗滑桩阻滑的可行性。4、锚固工程
锚固工程一方面能够承受或分担边坡岩土体难以承受的下滑推力,另一方面它能够通过注浆使岩土体形成一个整体,约束其整体变形,提高边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能。
(1)预应力锚索:适用于潜在滑移面陡、埋深较大,边坡推力大、坡体内部岩体强度较高的边坡,常与抗滑桩组合使用形成桩锚体系。(2)预应力锚杆:适用于潜在滑移面陡、边坡推力较小、坡体内部岩体强度较高的边坡。
(3)非预应力锚杆:适用于潜在岩体破碎、局部存在潜在不稳定块体的边坡,通过改善岩土体强度达到防止边坡变形的目的。(4)注浆锚管:适用于厚度较大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通过锚管注入一定压力的浆液,将碎裂岩块结合成一个整体,改善岩土体及结构面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其力学性能。注浆方式较多,可以采用中空锚杆、钻孔灌浆、锚管注浆等形式。
(5)锚筋桩:锚筋桩是通过把二根以上的锚杆焊接在一起,构成具有较强抗拔能力和具有一定抗剪和抗弯能力的结构。在节理岩体边坡、镶嵌碎裂岩体边坡的治理中经常采用,是一种安全快速的加固手段。
(6)土钉:适用于硬塑或坚硬的粘性土、胶结或弱胶结的粉土、砂土、砾石、软岩和风化岩层等挖方边坡的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土钉支护宜用于高度不大于18m的边坡防护,当土钉支护与预应力锚杆联合使用时,边坡高度可增加。边坡较高时宜设多级土钉支护。多级边坡的上下级之间应设置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0m,每级坡高不宜大于10m。5、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工程是防治坡体表层崩落、浅表层破坏的有效措施。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坡面防护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型式:植物防护、骨架植物防护、圬工防护、封面锤面防护。6、其他措施:主要是被动地绕避阻挡等避免灾害。
第三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3.1、泥石流
(1)泥石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往往在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工程设施、农田和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是威胁山区居民生存和工农业建设的一种地质灾害。
(2)泥石流与一般的山洪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流体,固体物质有时超过水体量,往往是在一个地段突然爆发,能量巨大,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复发频繁。
崩塌、滑坡运动过程中水量很少,如果崩塌或滑坡体遭遇强暴雨,在地形条件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泥石流。3.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形条件: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条件: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气象水文条件: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3.3、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或树枝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
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
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3.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形成区:是防治的重点。
方法:一般采用植树造林或护坡植草,修建坡面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目的: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来源。二、泥石流流通区
方法:修筑拦挡工程,常采用拦挡坝、石墙、格栏坝等。目的:减缓泥石流流速,阻止泥石流危害下游。三、泥石流堆积区:
方法:排导工程,修建溢洪道和导流堤。
目的:保护附近居民点、工矿企业、农田、交通线路。
第四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4.1、地震的基础知识
地震: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地面震动的现象。震源: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引起地震的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
大多数地震为中源和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为浅源地震;汶川地震10km,唐山地震8km要测量地震的参数(包括震级、烈度),必须借助于地震波的测量来进行。地震波:地震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体波:在地壳内部介质中传播的波地震波面波:体波经过折射、反射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是体波到达地面后激发的波
纵波(P波):疏密波,介质体积变化而产生靠介质的收缩与扩张传递,是压缩(","p":{"h":15.839,"w":456.932,"x":278.715,"y":1039.903,"z":264},"ps":null,"s":{"letter-spacing":"-0.086"},"t":"word","r":[19,34]},{"c":"Primarywave)体波Vp=1.67Vs
横波(S波):扭动波,介质性状变化的结果,是剪切波(Secondarywave)地震波勒夫波:蛇形运动,左右摆动面波瑞利波:滚动,椭圆运动
一般情况下,横波和面波到来时震动最为强烈,建筑物的破坏通常由横波和面波造成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尺度,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在任何地方测定震级是一定的。M=logA
A: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Ms:面波震级
6一级地震的能量2×10J,每增大一级能量增加30倍;8级地震会释放4201*00000000000000(4.2乘以10的十八次方)焦耳的能量,相当于十亿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同时爆炸了47600颗长崎原子弹。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查尔斯弗兰西斯里克特(CharlesFrancisRichter)和本诺古登堡(BenoGutenberg)在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三种地震波(纵波,横波,面波)中,对地表破坏性最大的面波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在里氏震级的定义中,对一个100公里外发生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为1厘米,则震级为4。
微震小于2级有感地震2~4级震级破坏性地震5~6级强烈地震7级以上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高低与震级的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以及场地地质构造条件等有关。一次地震,距震中远的地方,烈度低;距震中近处烈度高。相同震级的地震,因震源深浅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震源浅者对地表的破坏就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等震线:地震区地震烈度相同的点的连线。4.2、地震产生的原因4.2.1、地震成因假说
①弹性回跳说: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
②岩浆冲击说: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熔化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裂产生地震。
③相变说:美国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4.2.2、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后者称为潜在活断层。活断层有不同的活动特性,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间断的、周期性突然错断的称为粘滑,粘滑常伴有地震,是活断层的主要活动方式。汶川地震是蠕滑和粘滑伴生。
我国主要地震带有:①郯城庐江带,即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②燕山渤海带;③汾渭带;④喜马拉雅山带;⑤东南沿海带;⑥河北平原带;⑦祁连山带;⑧昆仑山带;⑨南北带;⑩台湾带;天山带。4.3、地震的类型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地震的发生与距今约25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现今具继承性和反复活动的、将来还可能活动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4.4、诱发地震
(一)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蓄水而引起水库区及周缘的地震活动。我国最大的水库地震是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6.2级地震。水库蓄水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水库中水的重量会增加库区地壳的所受的载荷,同时,库水向深处岩层渗透产生附加力作用,破坏了原地壳中应力平衡。如果地下存有断裂,则水的渗漏会减少断面上的摩擦力,使断裂易于产生滑动。因此,水库蓄水产生地震,主要在于库区或周缘有无活动断裂,而水库蓄水只是一种触发地震发生的外界因子。(二)抽注流体(液、气)诱发地震
深井注液诱发地震、石油(天然气)开采诱发地震、采矿排水诱发地震(三)矿山诱发地震
顶板冒落型矿震:当矿山地下采场顶板的重力或应力大于支撑力时,便会引起顶板整体或局部冒落
顶板开裂型矿震:顶板与围岩“粘结”牢固,顶板在重力或应力作用下积累的能量不能冒落释放,只有通过开裂变形来释放积蓄的能","p":{"h":13.5,"w":554.633,"x":284.115,"y":957.853,"z":411},"ps":null,"s":{"letter-spacing":"0.028"},"t":"word","r":[0]},{"c":"量
矿柱冲击型矿震:顶板不能以冒落和开裂形式释放能量,而采场附近又有处于顶、底板间的煤柱时,煤柱就会成为能量快速转移和积累的场所,进而引起煤柱断裂
溶洞、矿洞塌陷型矿震:大量抽排地下水使矿区水位下降,流速加快,浅部溶洞内的水压力减弱构造型矿震:采掘、卸载和抽排地下水,诱发断裂构造瞬间“复活”4.5、地震灾害
4.5.1、地震成灾要素
(1)建筑物、地面的地震破坏因素:
①地震力超过建筑物的承受能力时,建筑物就被破坏;
②地震时发生断层错动、开裂、地陷、地基不均匀变形及砂土液化等地基失效引起建筑物倾倒;③地震引起的海啸、山崩、泥石流、滑坡、洪水、大火造成建筑物遭到破坏。(2)人员伤亡因素4.5.2、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称为地震效应地震效应大致可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震动效应两个方面,
(一)场地破坏效应
按形成条件和建筑物的破坏形式与规模,可将场地破坏效应分为地面破裂效应、斜坡破坏效应和地基基底效应三种基本类型。
(1)地面破裂效应:地震导致地表岩土体直接出现断裂或地裂,跨越断裂或断裂附近的建筑物及道路、各种管线会因此而发生严重破坏。地震裂缝主要表现在地面错动及其他形式的不连续变形,导致建筑场地地基失稳,而使上部结构物被牵动产生无法抵制的错断或开裂。
(2)斜坡破坏效应:地震导致斜坡岩土体失去稳定,触发各种斜坡变形或破坏,引起斜坡地段的建筑物破坏,称为斜坡破坏效应。因地震而引发的崩塌、滑坡、溜滑等均属斜坡破坏效应。斜坡破坏效应不但对斜坡上的建筑物造成破坏,有时还会破坏斜坡下方的道路及其他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地基变形破坏效应:地基变形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为地震使地基产生变形破坏,尤其是砂土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以至丧失,由此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①地基强烈沉降与不均匀沉降
②地基水平滑移,主要发生于斜坡地基
③饱和砂土地基液化,它是地基失效的常见形式(二)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
地振动破坏效应是反映地震波(地震力和地震周期)直接对建筑物破坏的现象,包括建筑物的水平滑动、晃动及共振等造成的的破坏,这是地震效应中的主要震害,约95%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是由强烈地振动直接造成的。4.6、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一、选择场地和地基
(1)尽可能避开产生强烈地基失效及其他加重震害地面效应的场地或地基。主要包括:活断层带,地震液化的砂层或强烈沉降的淤泥层,厚填土层,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和产生崩塌、滑坡等斜坡效应的地区,如陡山坡、斜坡及河坎旁。(2)避免结构域地基土石之间产生共振。
自振周期长的建筑物尽可能不建在深厚松软沉积土中;自振周期短的建筑物则不建于卓越周期短的地基上。
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表土层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反射的结果,某个周期的地震波强度被增强,也即土层对这些地震波起到放大作用,这种波的周期称为该土层的卓越周期。
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地基土的卓越周期相同会产生什么效果?
(3)岩溶地区地下不深处有大溶洞,地震时可能产生塌陷的地区不易作为场地。(4)避免加重震害的孤立突出地形作为建筑场地。
对抗震有利的条件是:①地形开阔平坦;②基岩地区岩性均一坚硬,或上有较薄的覆盖层;③若为较厚的覆盖层则应较密实;④地下水埋藏较深;⑤崩塌、滑坡泥石流不发育。二、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基础方案
有地下室的深基础有利;桩基应为支撑桩不能用摩擦桩,且桩基不能改变地基土类别;高层建筑物应采用达到较好持力层的管柱基础为宜;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筏式基础。三、建筑物合理布置和结构选型1、工业民用建筑物
(1)选择有利抗震的平面和立面
(2)减轻重量、降低重心,加强整体性使各部分、各构件之间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砖石承重墙抗震性能较差,但应用最广泛。斜裂缝或交叉裂缝多追踪砌缝产生,应属于受反复水平剪切变形产生的次生拉应力所造成的破坏,灰缝强度越低震害越严重。2、水工建筑物
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坝型。土石坝中堆石坝(紫坪铺水库)的抗震性能最好。混凝土坝中以重力坝及拱坝抗震性能最好。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广石化)工程地质学课程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广石化)工程地质学课程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