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
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
随着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开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深入人心,海钺公司作为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试验示范企业,制定了企业科学发展规划,颁布了实施方案,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探索出了“以研促学、以学带研、以研拓产”良性发展模式。
在产学研协作中,经过公司多年的探索积累,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在以下四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创新模式:
一、研发内容以创效为目标,形式广泛多样化
(1)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侧重应用性研究。
企业积极促进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先后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河北工业大学、沈阳铸研究所、西安交大、安徽机械工程学院合作研制开发新产品,正因如此,企业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先后研制出了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产品,分别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的生产方法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现已拥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受理中。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持续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
(2)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技术成果产业化
与中钢集团合作研制的复合锤头开发后,经多家用户试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时间是普通锻打锤头的2-3倍,解决了长期困扰客户8小时一换锤头的难题,在一些用户出现了使用长达48小时的纪录。一批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使企业销售收入年年增高,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084万元。
(3)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计算机模拟仿真CAD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实验产品试制系统,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作,引进该技术,与公司新上消失模生产线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事先模拟,避免了在产品试制过程中出现铸造缺陷,降低了研发成本,加快了研发速度,这项技术今年已通过科技局验收,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
该项目完成后,实现年产铸件5000吨。
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高耐磨性能奥锰钢锤头的生产方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仿真浇注开发软件一套。
填补了我地区以消失模工艺为主的综合性生产企业空白,提升了铸造快速成型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铸造整体工艺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标准化
公司在201*年就通过了美国AQA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实际生产管理中严格执行,正是由于企业重管理,保质量,使海钺生产出了一系列优质产品,打造出了优秀品牌,“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高锰钢铸件”201*、201*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海钺”商标201*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海钺品牌在行业外已小有名气。
为实现管理的新突破,201*年与亚洲企业管理顾问集团合作,公司全面导入KPI绩效管理体系,由亚洲著名管理顾问白崇贤教授主讲。白崇贤教授是中国
台湾著名管理大师,第五代管理模式的创始人。亚洲企管顾问集团总裁,暨台湾台育企管顾问公司董事长。1996年台湾杰出企业管理学奖获得者。他的管理融会中西,自成一家,影响了东南亚、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数千家企业。
通过KPI的导入,使企业面貌全新化,工人势气高昂、精力充配。企业每天开早会,部门主管每天报告昨日三率,进行缺失检讨,并布置当日工作,团队共唱企业人之歌,每月每人制定自己的KPI绩效目标,每月进行总结,与个人薪金挂钩。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凝聚力增强,效率大幅提高。海钺是亚洲企管顾问集团在华北地区服务的第一家企业。
三、颁布系列创新措施,实现创新政策宽松化
为鼓励创新,企业于201*年颁布了对《两高产品研制、销售的奖励办法》,《围绕降低产品成本开展合理建议活动制度》,大力鼓励改革创新,除通过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之外,也注重在企业内部发挥潜力,进行技术创新,中频电炉工程师刘晓强,通过自己的探索,将1吨电炉改造成改造3吨中频炉,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使用要求,解决了企业大件浇注的难题,学为公司节约资金6万余元。
在两高产品研制、销售中,201*年共实现两高产品销售6627吨,公司召开两次两高产品研发表彰大会,共颁发资金10万余元,受奖人数80余人。在两高产品研发中,最高可一次性获得奖金10万元。
为保障研发的持续性,除制定鼓励政策外,公司制定硬措施进行保障,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6%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
海钺的技术中心已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研发机构,如今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基地,达到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人才储备,实现人才多元化
公司成立之初面临人才的奇缺,公司采取合作、招引、培养、培训的方法进行了解决。
同国家钢铁研究总院,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究合作,依靠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研发新产品,承担技术课题,进行新产品转化。
聘请国家钢铁研究总院何俊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钱力教授、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王仲珏教授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及技术人才做技术顾问,解决智力难题。
高薪招聘一批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解决技术管理的难题。每年招聘一批青年学生解决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每年委托清华大学培训技术骨干,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到今年已有5人顺利毕业。
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经过几年的积累,已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
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作,准备筹建硕士生、博士生流动工作站。
企业产学研工作目标规划:
把海钺建设成高标准的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要加大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精品工程:
建设装备工业基础产业园,主要包括三部分:
(1)是现有的万吨双变质铬合金铸铁磨球(段)生产线,万吨消失模生产线。
(2)是铸锻能力延伸项目,需新增占地80亩。(3)成套设备制造项目。
预计201*-201*年投资15000万元,建设高标准成套设备制造项目,既能加工高标准铸锻设备,又能制造成套设备,需新占地100亩,项目建成后能实现销售收入201*0万元,利税3000万元。
装备工业基础产业园新增投资48000万元,新增占地180亩,新增销售收入51500万元,新增利税8250万元。
2、实施创新工程:
(1)大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1*年打基础,201*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的技术中心真正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基地,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基地,达到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2)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转化,特别是奥锰钢锤头的转化,使其尽早形成产能,转化成企业的拳头产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以上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每年至少有一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每年至少申报一项国家专利技术。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1)我公司大型铸钢节能技改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吹氧电弧炉、FL精练炉、VOD真空精练炉,可以将我公司的电耗从目前的983度,下降到530度,吨钢水下降453度,年可节电971万度,折核标煤1193吨。同时利用电弧炉、精练炉的循环水进行消失模白模予烘干、模型烘干,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的冬季取暖,员工的洗浴,节省4吨锅炉房的建设及设备投资,年可实现节省标煤1155吨。此项目年可实现节标煤2348吨,同时减少了锅炉烟尘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2)201*年第二季度起砂子实现“0”排放,每年减少砂子使用量3万吨。(3)生产用水全部循环使用,年节水40万吨。
(4)201*年选用世界最先进的熔炼设备对原有熔炼设备进行改造,以进一步降低电耗,减少烟尘排放,把海钺建成环境幽美的现代化工厂。
4、实施员工发展工程:
(1)201*年同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国家规定兑现各项福利待遇。(2)5年内职工工资在201*年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即由201*年的18924元提高到28386元以上。
(3)每年选派一名员工到清华大学进行深造。
(4)搞好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员工成为复合型员工。5、实施管理工程:
(1)按当前最先进的流程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企业管理流程,进一步修改完善手册,使它成为企业管理的宪法。
(2)201*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3)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创建和谐企业。
(4)201*年实现企业在中小板块上市,引进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把公司建成国际化的知名公司。
扩展阅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创新措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
一、多措并举,真抓实干,201*年工作扎实推进(一)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年初纳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列入部门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使全体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系部、中心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与建设,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老师们纷纷走进企业,丰富自己的教师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成功实现校企合作二级管理。学院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暂行)》,建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完善了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计划、筹划、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各系建立了系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功实现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体制增强了系部、中心的办学活力,拓宽了办学空间,学院的总体办学实力得到提高,管理效能得以增强。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成熟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基本模式。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201*年,07级272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201*级有2589人参加顶岗实习。
二是健全的基地培养模式。学院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博士力士乐公司、四川烟草工业公司、莫仕连接器公司共建了培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学院建设了“技术先进、环境一流,规模与多样性结合,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依托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年度,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6个,初步实现了企业生产、科研与学院教学、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进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培养和提供出更多的实
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是促进就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学院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201*年,我们开设了莫仕定单班、富士康定单班、龙湖地产定单班等十多个定单班。
四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学结合模式。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实施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我院与怡得乐(成都)公司、迪维公司、宏全厂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同,将企业作为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合作,企业成为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实施者,为实习学生提供产品、设备、教师支持、奖学金、市场等资源,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五是发挥资源优势的校企共融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学院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并将合作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学院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
六是校政企兼顾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除了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外,我院先后与双流县、成都经开区管委会、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四川大学
等学校开展实习、鉴定等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四)取得三大成果
一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合作对促进学生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在巩固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新增加校企合作单位40余个。在圆满完成07、08级学生就业推荐的基础上,选送了1376名学生赴富士康和仁宝集团进行教学实习,为成都市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重大产业项目人才招募培训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广度、深度上谋求新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决定学院办学的高度。我们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广度、深度上谋求新发展。今年,学院所有专业都有对应的合作企业,目前有11家重点合作企业对口我们的优势专业,大幅度提升了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院与世界前100强公司德国博世集团合作,共建博世力士乐产品设备展厅,并建成了培训基地;在与莫仕合作9年之后,学院正在与其商议共建精密模具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学院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快车道。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用技能人才,改善和密切了学院与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院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校企合作锻炼了大批的师资,
特别是一体化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五)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校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以学校为依托,成立联合攻关组,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在基础理论、技能和工艺研究上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今年5月,由我院和广东三向联合研发的“SX-815F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设备”获第八届全国技工院校技术开发优秀成果一等奖,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该设备申请专利获得成功,这是学院获得的首项国家专利,既提升了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也为企业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二是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搭建了教学科研新平台。我院与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共建了测量技术应用中心,与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专业实验室,搭建了教学科研新平台。
三是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拓展学生国外研修和就业渠道。我院与日本青木汽车研究所合作,成功推荐07级预备技师班学生罗鸿浩赴日进行为期三年的技能研修,罗鸿浩成为了技师学院在校生中出国研修的第一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都有待加强。广义的校企
合作包括校政(地)、校企、校校合作,我们在与地方政府机构、各大院校进行合作的质和量上都有待提高。同时,在技术开发、合办工厂等较高层次的合作方面尚未取得大的进展。
(2)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执行力有待提高。由于校企合作还未完全理顺关系,存在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校企合作工作在项目开发、深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执行力强的长效机制。
(3)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学院虽然制订了《教学系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职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使教职工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产学研协作创新模式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