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计划方案 > 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

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2:00:11 | 移动端: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

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

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最好机会。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为融洽、和睦,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为此,我们特意开展数学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趣味数学竞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并看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因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活动对象:高一()班全体同学二、活动地点:第二课堂活动统一在教室内进行

三、活动目的:通过此次趣味数学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

四、活动形式:

1、现场测试:学生在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数学试卷,由教师批改

2、小组讨论:测试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3~5人)讨论试卷题目的答案。由组长分配工作,组员讨论并撰写好最终答案

3、教师讲评:教师给出试卷的最终答案并讲解

4、统计分数:对测试成绩前三名的同学给予一定奖励,同时选出优胜组并给予奖励。奖品可采用数学实用文具或者数学趣味书一类。

五、活动时间:月份

扩展阅读:高一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高一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丹丹专栏201*-09-1822:47:31阅读10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任何学科学习的最大动力皆源于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就需要把握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畏难的学习心理,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生活的具体到理论的抽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2、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内容1、数学故事故事“‘数即万物’的毕达哥拉斯”为学生讲述了数的数学史,更重要的是凸显创新严谨的研究态度。早在初中已学习,但未对是无理数做出证明,借此故事,讲述的由来,并且对是无理数做出证明。2、数学悖论

认识数学悖论,数学诡辩知识,了解一些数理逻辑的推理方法。3、逻辑推理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学会用数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1、数学故事

“数即万物”的毕达哥拉斯

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最早无处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2500钱的古希腊数学家、则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7)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进希腊东部小岛,自由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以后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来到巴比伦、印度和埃及,吸收了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甚至中国文明的丰富营养,大约在公元前530年又返回萨摩斯岛。后来又迁居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通,创建了自己的学派,以便从事教育,以便从事数学研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在数学上又很多的创造,尤其对整数的变化规律感兴趣。例如,把(除其本身以外)全部因数之和等于本身的数成为完全数(如6,28,496等),而将本身大于其因数之和的数称为盈数;将小于其因数之和的数称为亏数。他们还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西方人称之为毕达哥拉斯订立,我国称为勾股定理。当今数学上又有“毕达哥拉斯三元数组的概念”,指的是可作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三数组的集合。

在几何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证明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的论断;研究了黄金分割;发现了正五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作法;还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免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最崇高,最神秘,他们所讲的数是指整数。“”数即万物,也就是说宇宙间各种关系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达。但是,有一名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是却不能用整数之比来表示,这就触犯了这个学派的信条,于是规定了一条纪律:谁都不准泄露存在(即无理数)的秘密。天真的希帕索斯无意中向别人谈到了他的发现,结果被杀害。但很快就引起了数学思想的大变革。科学史上把这件事成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希帕索斯为殉难留下的教训是:科学是没有止境的,谁为科学划定禁区,谁就变成科学的敌人,最终被科学所埋葬。

可惜朝气蓬勃的毕达哥拉斯,到了晚年不仅学术上趋向保守,而且政治上反对新生事物,最后死于非命。

教师提问:如何证明是无理数?2、数学悖论

由教师讲解悖论,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日本岩波书店《数学百科词典》关于悖论词条是这样说的:能够导出与一般判断相反的结论,而要推翻它又很难给出正当的根据时,这种论证称为悖论。所谓悖论,是指这样的一个命题A,由A发,可以推出一个命题B但从这个命题B,却会出现如下自相矛盾的现象:若B为真,则推出B为假;若B为假,又会推出B是真。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例1

理发师悖论

在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我只为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理发师是否给自己刮胡子呢?现在我们假设理发师可以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成“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而按照他的规矩是不能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的,所以他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反之,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成为“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而按规矩他应该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因此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自作聪明的理发师,为自己制定了进退两难的规矩。这个问题是由19世纪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著名的“理发师悖论”。例2唐吉诃德悖论小说《唐吉诃德》里描写过一个国家,它有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个旅游者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回答对了,一切都好办;回答错了,就要被绞死。一天,有个旅游者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旅游者被送到国王那里。国王苦苦想了好久:他回答得是对还是错?究竟要不要把他绞死。如果说他回答得对,那就不要绞死他可这样一来,他的回答又成了错的了!如果说他回答错了,那就要绞死他但这恰恰又证明他回答对了。实在是左右为难!3、逻辑推理

例1一天晚上,有3个人去住旅馆,300元一晚。三个人刚好每人掏了100元凑够300元交给了老板。3×100=300(元)

后来老板说今天搞活动,优惠到250元,拿出50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三人。300-250=50(元)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0元,把剩下的30元钱分给了他们三个人,每人分到10元.50-20=30(元)30÷3=10(元)

这样,刚才每人掏了100元,现在又退回10元,也就是90元。100-10=90(元)

每人只花了90元钱,3个人每人90元就是270元3×90=270(元)

再加上服务生藏起的20元就是290元,

270+20=290(元)

还有10元钱去了哪里???300-290=10(元)

270元应该这样理解

一方是付钱者(三个旅游者),一方是收钱者(老板和服务生)。旅游者付出3*90,服务生和老板一共收到250+20=270显然这两者是相等的(3*90=250+20)!问题中的倒数第二个等式没有道理(他把付钱者付出的钱和收钱者服务生得到的钱混为一谈了3*90+20=290)!例2:1=2?

如果a=b,且a,b>0,则1=2。证明:

1)a,b>0已知2)a=b已知

3)ab=bb第2步“=”的两边同“×b”

4)ab-aa=bb-aa第3步“=”的两边同“-aa”5)a(b-a)=(b+a)(b-a)第4步的两边同时分解因式6)a=(b+a)第5步“=”的两边同“÷(b-a)”7)a=2a第2,6步替换8)a=2a第7步同类项相加9)1=2第8步“=”的两边同“÷”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数学第二课堂方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4620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