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评课稿.doc12
《化学键》评课稿
XX中学XXX
20年月日(星期),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
一、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X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X老师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当学生提出各自对化学键的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过渡自然,层层推进,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个人觉得个别问题设置较难,并且问题表述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很难思考到教师预设的高度,致使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冷场”。
2、创设可视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比如在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稳定结构的时候,X老师类比生活中的投资做生意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4000元的启动资金,可是手头上只有201*元,如何办呢?通过形象化的比拟,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两种途径: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和共用。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途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对钠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议只让学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X老师巧妙地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化。
教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可以说X老师十分注意教学进程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信息来源,以课本为基础,把课本的知识总结加工提升。例如在让学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存在离子键时,就以课本给出的几种常见离子化合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学生很容易总结得出经常存在离子键的几类化合物。
4、体现课改精神。
从上课情况可以看出X老师事先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确立了教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组织材料,设计教法,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表现出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能看到课堂教学中,X老师热情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充满活力,热情参与,勤于动脑,积极思维,争先回答问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叶老师饱满的激情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教师饱满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带领着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去感悟知识领域的奥妙。X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处
1、教材处理有待改善。这次公开课是按照第一课时离子键、电子式,第二课时课共价键旧教材的模式处理教材。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在总结四点常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太绝对化,没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铝虽然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组成的盐,但是不含有离子键。做练习时学生对硫酸是否含离子键出现了模糊,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在水里的电离情况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这里没办法解释为什么硫酸不含离子键。由于在这里耗了无为的时间,导致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等内容没有讲完。这节课如果把离子键的判断练习留到讲完共价键概念以后在做比较归纳练习比较好,这样既保证这堂课的完整,又便于讲透两个概念。
2、学生思维参与不够。主要表现:第一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应该让全体起学生进入思考层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经行交流,学生之间才有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深度广度才会扩大。“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提升。第二、学生之间互动评价不够,新课程强调对话,而且这个对话应该是多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将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评评好不好,对不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应该怎样完善。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从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好组织、引导调控工作,也可以参与到交流之中去。
扩展阅读:10计科数据结构教学大纲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04511043课程中文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英文名称:DataStructure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8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课外20学时)总学分:5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数据结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当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涉及到数据的表示及数据的处理,而数据表示及数据处理正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特别是软件方面的课程打下了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能训练。因此,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基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技能方面,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不同的运算,并对算法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有所体会。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重要数据结构的概念、使用方法及实现技术;学会做简单的算法分析,包括算法的时间代价和空间代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领会数据、数据元素和数据项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⑵清楚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数据结构上施加的运算及其实现;
⑶理解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⑷掌握进行简单算法分析的方法。2.教学重点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⑴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
⑵逻辑结构和数据结构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⑶运算的概念;
⑷存储结构及其三个组成部分;⑸抽象数据类型和数据抽象;⑹评价算法优劣的标准及方法。3.教学难点
⑴区别算法与程序;
⑵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的联系与区别;⑶抽象数据类型与数据抽象;⑷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4学时)1.1数据结构的概念1.2抽象数据类型1.3算法和算法分析
第二章线性表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理解线性表的定义及其运算;
⑵理解顺序表和链表的定义、组织形式、结构特征和类型说明;⑶掌握在这两种表上实现的插入、删除和按值查找的算法;
⑷了解循环链表、双(循环)链表的结构特点和在其上施加的插入、删除等操作。2.教学重点
⑴线性表的定义及逻辑上的特点;⑵顺序表上插入、删除和定位运算的实现;⑶单链表的结构特点及类型说明;⑷头指针和头结点的作用及区别;⑸指针操作;
⑹定位、删除、插入运算在单链表上的实现;⑺循环链表、双链表的结构特点;
⑻循环链表、双链表上删除与插入运算的实现。3.教学难点
⑴线性表与线性结构的联系与区别;⑵头结点在链表中的作用;指针操作;⑶删除、插入运算中的指针操作顺序;⑷双链表上指针的操作顺序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8学时)
2.1线性表逻辑结构
2.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及运算实现2.3线性表的链式存储和实现
第三章栈和队列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理解栈的定义、特征及在其上所定义的基本运算;⑵掌握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对栈所施加的基本运算的实现;⑶理解队列的定义、特征及在其上所定义的基本运算;⑷掌握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对队列所施加的基本运算的实现。2.教学重点
⑴栈的定义及逻辑特点;⑵栈上的基本运算;
⑶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及运算实现;⑷栈的链式存储结构;
⑸入栈、出栈等运算在链栈上的实现;⑹队列的定义及逻辑特点;⑺队列上的基本运算;
⑻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上的运算实现;⑼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⑽入队、出队等运算在链队列上的实现。3.教学难点
⑴顺序栈的溢出判断条件;⑵循环队列的队空、队满判断条件;⑶循环队列上的插入、删除操作。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4学时)
3.1栈3.2栈应用举例3.3队列3.4队列应用举例
第四章串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了解串的定义;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⑵理解和领会串的存储方式;⑶掌握常用的串运算。2.教学重点
⑴串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⑵串的两种存储方式。⑶串的模式匹配算法。3.教学难点
⑴串的模式匹配算法;⑵串的基本运算的综合应用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2学时)
4.1串及其基本运算
4.2串的定长顺序存储及基本运算4.3串的堆存储结构
第五章数组和广义表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理解多维数组的结构特点和在内存中的两种顺序存储方式;⑵理解并掌握矩阵和特殊矩阵元素在存储区中地址的计算;⑶领会稀疏矩阵的压缩方式和简单运算;⑷了解广义表的定义和基本运算。2.教学重点
⑴多维数组的逻辑结构;⑵多维组的两种顺序存储方式;⑶计算给定元素在存储区中的地址;⑷对称矩阵、三角矩阵的压缩存储方式;⑸计算给定元素在存储区中的地址;⑹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表示方法。3.教学难点
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表示下的运算的实现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4学时)
5.1多维数组
5.2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5.3稀疏矩阵5.4广义表
第六章树与二叉树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深刻理解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及其存储方法;
⑵熟练掌握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方式、结点结构和类型定义;⑶理解并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⑷掌握二叉树的线索化方法;
⑸灵活运用二叉树的遍历方法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⑹深刻理解树的定义、术语;⑺领会并掌握树的各种存储结构;⑻熟练掌握森林与二叉树间的相互转换;⑼领会树和森林的遍历;⑽了解树的简单应用。2.教学重点
⑴二叉树的定义、逻辑特点及五种基本形态;⑵二叉树的五个性质;⑶在二叉树上定义的基本运算;⑷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其类型说明;⑸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类型说明;⑹二叉树链式存储结构的组织方式;⑺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法及其算法;⑻以遍历为基础在二叉树上实现的几种运算;⑼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算法。⑽树的存储结构;(11)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3.教学难点
⑴二叉树的递归定义;
⑵二叉树链式存储结构的组织方式;⑶三种遍历的主要区别;⑷二叉树上的复杂运算;⑸哈夫曼算法及其应用。⑹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⑺判定树;
⑻等价关系与等价类问题。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6学时)
6.1二叉树定义与性质6.2存储实现基本操作的实现6.3二叉树的遍历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6.4线索二叉树6.5二叉树的应用
6.6树的概念、基本操作与存储6.7树、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6.8树或森林的遍历6.9树的应用
第七章图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及术语;
⑵掌握图的两种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表示方法;
⑶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广度优先搜索遍历)的算法思想、步骤,并能列出在两种存储结构上按上述两种遍历算法得到的序列;
⑷理解最小生成树的概念,能按Prim算法构造最小生成树;⑸领会并掌握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的算法思想。2.教学重点
⑴理解图的定义、术语及其含义;
⑵掌握各种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及其类型说明;
⑶理解并掌握图的按深度优先搜索遍历方法和按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方法;⑷领会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⑸掌握由Prim算法思想构造最小生成树按Prim算法思想;⑹领会拓扑序列和拓扑排序的概念;⑺理解并掌握拓扑排序的算法思想;⑻理解并掌握关键路径的算法思想;⑼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的算法思想。3.教学难点
⑴正确理解与区别图的常用术语;
⑵区别图的两种存储结构的不同点及其应用场合;⑶关键路径的算法思想;⑷最短路径的算法思想。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8学时)
7.1图的基本概念7.2图的存储表示7.3图的遍历7.4图的连通性7.5最小生成树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7.6最短路径
7.7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
第八章查找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了解查找的基本思想及查找成功和不成功的概念;
⑵掌握在顺序表、有序表、索引表、散列表等上的查找方法和算法,并能求出相应的平均查找长度;
⑶理解并掌握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B-树的各种算法。2.教学重点
⑴查找表的基本概念及查找原理;
⑵查找表的顺序存储结构、顺序表及其类型说明;⑶查找运算在查找表和有序表上的实现;
⑷二叉排序树的定义、性质及各结点间的键值关系;⑸二叉排序树的查找算法和基本思想;⑹平衡二叉排序树的概念;⑺B-树和B+树的概念;
⑻散列表及散列存储和散列查找的基本思想;⑼各种散列表的组织、解决冲突的方法;⑽在散列表上实现查找、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算法。3.教学难点
⑴理解查找表的逻辑结构是集合,它的运算以查找为核心;⑵二叉排序树上的插入算法;⑶平衡二叉树的旋转平衡算法;⑷散列表上的有关算法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6学时)
8.1基本概念与术语8.2静态查找表8.3动态查找表
8.4哈希表查找(杂凑法)
第九章排序1.教学目的及要求
⑴领会排序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⑵理解并掌握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和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步骤、算法及时空效率分析;
⑶了解外排序的定义和基本方法。2.教学重点
⑴排序基本概念及内排序和外排序、稳定排序和非稳定排序的区别;⑵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算法;
⑶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算法和算法分析;⑷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算法;
⑸直接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算法和算法分析;⑹堆排序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算法;⑺归并排序的思想;
⑻两个有序文件合并的方法和算法;⑼二路归并排序的算法和时空性能3.教学难点
⑴快速排序算法;⑵堆排序方法
4.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6学时)
9.1基本概念9.2插入排序9.3交换排序9.4选择排序9.5二路归并排序9.6基数排序9.7外排序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数据结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当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涉及到数据的表示及数据的处理,而数据表示及数据处理正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特别是软件方面的课程打下了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能训练。因此,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践,学生对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实现方法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掌握,并对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不同的运算方式和技巧有所体会。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辅导、答疑,进行必要的上机实验。课外20学时主要由学生自行安排,可以到实验室上机,为实验课作准备。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的:本课程是以实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对各种数据
黄石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结构的理解程度和基于这些数据结构进行算法设计的能力。不要求学生死记具体的定义,但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练运用。
2、考核形式:采用实验考核、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平时作业占考核总成绩的5%,平时考勤占考核总成绩的5%,实验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采用笔试,它占总成绩的40%,考试方式为闭卷,答题时限100分钟。以上三个成绩累计60分以上(包括60分)算考核通过。3、主要考核内容:
数据结构的概念,线性表,栈,队列,递归概念,广义表,树和二叉树,图,查找,排序。
4、考核题型:有单选题、填空题、应用题、程序填空题和综合编程题等五种题型。5、成绩评定:实验考核50%,平时10%,期未40%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参考书:
[2]SartajSahni.DataStructure,Algorithms,andApplicationinC++.TheMcGraw-HillCompanyInc.1998[M](第一版)(数据结构、算法与应用C++语言描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WillanFord,WillianTopp.DataStructureswithC++.NewJersey:PrenticeHallInc,AdivisionSimon&SchusterCompany,1996[M](第一版)(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孝凯.数据结构实用教程(C/C++描述)[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陈慧南.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描述)[M].(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殷人昆,陶永雷,谢若阳等.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执笔人:祁文青审核人:祁文青(盖章)
201*年9月1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化学键》评课稿.doc1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化学键》评课稿.doc1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