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沧州市商贸流通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沧州市商贸流通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商贸流通工作,促进全市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在总结201*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201*年商贸流通工作进行了谋划和部署。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201*年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201*年,全市商贸流通工作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为主线,以项目引进、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为重点,积极开展“两跑四争”,争取国家资金支持1434万元,加快推进了商贸流通业发展。2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7亿元,同比增长18%。
(一)主城区商业功能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和新建步伐明显加快,黄金大厦、华北商厦三期、全聚德等商业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大型百货店达到了16家,初步形成了小南门、颐和广场商业核心区;沧州综合物流园区、泰大国际商贸城项目已经启动,商贸流通业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加快大型商贸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主城区13家标准化菜市场已建成开业,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同步推进,俊竹月嫂家政服务公司被列入“家政服务”工程,争取政策支持45万元。
(二)农村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继续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1000个,建设改造配送中心6个,争取政策支持730万元;截至201*年底,累计建成农家店5402个,覆盖了全市100%的乡镇和81%的行政村。全面启动了“家电下乡”,截至201*年底,全市已备案销售网点达到了1027家,建设改造配送中心7个,争取政策支持140万元;家电下乡产品销售22.33台(件),销售总额4.7亿元,农民享受补贴金额5042万元,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家电消费。
(三)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201*年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535个,其中亿元市场36个,市场成交总额435亿元。市场建设过程中,突出了地方产业特色,狠抓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青县盘古市场、东光普照市场、献县大南邵蔬菜市场等3家市场被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享受资金补贴135万元;泊头亚丰果品被列入“农超对接”项目,争取政策支持200万元,通过新建冷链系统,年新增交易额201*万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正在成为零售业的主力,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截至201*年底,全市连锁总店已发展到30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75亿元,同比增长34%,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水平。电子商务初具规模和水平,全市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中,80%的流通企业实现了财务、人事、销售数据微机化处理,部分批发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信息发布和电子交易系统,201*年流通企业通过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实现销售1.2亿元。
二、201*年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和重点
201*年商贸流通工作坚持以上项目、扩消费、保增长为主线,深入开展“两跑四争”活动,重点推进市场项目建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提升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亿元,同比增长17%。
1、加快主城区商贸设施建设。按照《沧州市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一轴、两核、两物流、多层次、多业态”商业体系布局,加快推进商贸设施建设。一是继续推进两大商业核心区提档升级。小南门商业中心着力抓好一中前街商业广场、清池大道乐购超市和后井街商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商业中心区的功能。颐和广场商业中心重点引进华润万家、天津狗不理等名店,全力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档商业中心区。二是加快推进两大物流园区建设。沧州综合物流园区投资2亿元,建设钢材交易平台及仓储设施12万平方米,初步具备储运、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泰大国际商贸城投资7.6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以食品、针织、家俱装饰等日用商品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三是积极推进各类市场新建改造。重点抓好火车站小商品批发市场、彩龙国际商贸城等市场建设,打造提升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力。投资7000万元,新建改造8家标准化菜市场,使主城区菜市场达到24个,基本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积极谋划建设清真食品一条街。
2、健全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一是深度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全年建设改造农家店700家,建设配送中心3个,稳步提高农家店商品配送率。加强与联通、移动公司合作,提高农家店信息化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全面实行家电下乡销售网点代垫直补,让农民当场享受补贴,方便农民消费。健全完善家电销售、配送及售后服务体系,增加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建设改造配送中心6家,力争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改善交易环境,扩大辐射能力,争取3个市场纳入“双百市场工程”支持范围。四是积极推进“农超对接”。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加强对接合作,发展鲜活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构建高效、畅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3、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一是改善夜间消费环境,刺激夜间消费。引导商贸流通、餐饮、休闲娱乐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夜消费促销活动,培育夜间消费群体。加快颐和神话休闲娱乐广场改造,引进全国知名的足疗、按摩、娱乐等项目,打造成为扩大夜消费、做旺夜经济的重要场所。二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以家政服务工程、早餐工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社区“双进”活动,积极发展家政、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形成体系完备、布局合理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方便城市居民消费。三是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充分发挥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新农村商网等农村流通网络作用,搭建工业品下乡平台,及时宣传政策和商品信息,积极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四是切实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切实加强肉类、酒类市场监管,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规范源头,打击违法,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五是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科学消费。切实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增强预测预警能力。利用市场运行监测调控网,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城乡居民消费。增加生猪活体储备规模,探索建立米、面、食用油商业储备制度,提高应急调控能力。三、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公益性兼经营性项目,如菜市场改造、社区商业建设、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等,采取财政直补、贴息等办法,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尽快制定出台《沧州市主城区商贸流通业扶持政策》、《沧州市主城区引进名品名店优惠政策》、《沧州市主城区社区便利店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沧州,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时,把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作为重点,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倾斜。
2、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发展商贸流通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增强流通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完成了《沧州市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主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布局和要求,正在着手制定《社区商业专项规划》、《小南门商业中心专项规划》、《颐和广场商业中心专项规划》、《201*年市区菜市场建设规划》等。商贸流通业网点的新建和改、扩建,都必须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建设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应实行听证制度,经有关部门、企业、专家对项目进行评议论证后再立项、建设。定期发布商业网点建设的年度指导目录,向社会公布鼓励和限制的商业网点项目,引导市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
3、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开展商贸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在相关媒体和监管网站开设市场监管专栏,定期公布市场监督检查情况,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质量和效果,为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尽快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做好商贸流通业知识普及、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促进行业平稳快速发展,营造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继续抓好拍卖、典当、废旧汽车拆解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扩展阅读:关于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世雄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六盘水市商贸流通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加快流通业发展的建议。〔关键词〕商贸流通业调研〔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商务局局长
一、六盘水市流通业发展现状
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先导性力量。流通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流通业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流通主体、流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在扩大内需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市商品流通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流通领域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监测体系开始形成,流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近年来,我市的流通业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流通规模和队伍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达15.21%,高于同期GDP增速1.51个百分点。“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76.90亿元(其中201*年和20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经济普查数据为准),比“九五”时期增长一倍多。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2.58亿元。2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6亿元,较201*年增长10.4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50.51亿元,同比增长11.40%;住宿、餐饮业完成6.97亿元,同比增长9.90%;其他行业完成0.58亿元,同比减少增长-35.20%。从消费地域构成看,县以上占80.09%,县以下占19.91%。完成税收6.8亿元,占税收总额的20%,是第四位纳税行业。201*年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55亿元,同比增长14.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6.57亿元,同比增长14.70%;住宿、餐饮业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14.00%;其他行业完成0.33亿元,同比增长18.90%;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域划分,市区完成16.59亿元,同比增长10.70%;县完成7.88亿元,同比增长22.80%;县以下完成6.08亿元,同比增长16.10%。流通业规模的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步增长,社会贡献的不断扩大,在为扩大内需、拉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总量较大、贡献率较高、拉动力较强的支柱行业。
(二)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随着商品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商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到201*年底,全市96%的消费品、农副产品,90%的生产资料已全面放开。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增幅第一,不仅带动了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商品市场主体的健康发育,也使商品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1571个,规模以上商场50家,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200家,规模以上市场42家。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遍布城市、辐射农村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为商品流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流通渠道;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业态形式的贸易主体,实现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根据商务部关于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我局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六盘水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现已在修改之中,论证后报政府审批实施。《六盘水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六盘水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和《六盘水市生猪屠宰设置规划》现正在征求意见阶段。201*年上报的钟山区、盘县金榜超市和吉庆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现已开展验收工作。今年商务部又新批了钟山区农资公司、六枝农资公司、盘县农资公司、盘县农副产品联销公司等4家企业作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并设立了90家农家店(包括乡级店、村级店),以逐步铺开我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同时,结合“万村千乡”试点经验,选取盘县作为“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试点县,联同盘县供销社在盘县共同选取20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20个乡镇商务信息助理、20个培训农户骨干,重点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作。社区商业建设参照社区化管理的模式,积极引导连锁企业延伸到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探索社区商业建设新路子。我局会同农业、税务、质监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进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普查和推荐上报工作。(三)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连锁经营企业得到发展。近年来,我市连锁经营发展较快,共有连锁企业22家,其中经营百货、副食品、家电商品的8家,经营饮食的连锁企业14家。恒远意通百货、国鼎家电、天天家常菜、华丽饮食公司、全有福烙锅店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本地连锁企业。四川、重庆等地入驻我市餐饮连锁企业9家,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连锁经营领域覆盖了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延伸到县区和乡镇。二是流通方式与业态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取得成效。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已成为我市商业网点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等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型的流通方式和业态形式,其销售额已远远领先了传统的百货商店。为连锁企业服务的物流配送行业和承担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规模较大的有烟草、农资、盐业、国鼎家电、国美家电、红华家电等物流配送中心。
三是电子商务技术得到推广运用。目前我市大部分综合购物中心、超市、连锁经营企业建立了销售网点管理系统,条形码技术在各类超市得到广泛运用。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实行企业内部管理电子化的电子商务技术已基本形成。
四是对外开放带动了流通现代化。“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了流通领域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西南家居、恒远超市、红华家电、佳惠超市、国美家电等企业落户我市,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也到六盘水进行考察,即将登陆六盘水,这些企业的进入不仅将会引入先进的竞争机制,也将带来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技能,能有效推动我市流通现代化建设。(四)商品市场管理日趋规范
一是市场运行监测与调控框架初步建立。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反映市场运行规模、重点流通企业、重要商品供求和节日市场供求等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选定新华大酒店、恒远意通百货、佳惠百货超市、恒源超市、兴隆超市、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场、兴平拍卖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重点流通企业监测样本单位,选定水城县为全国农村市场监测区县,选定市百货公司、市盐业公司、市粮油总公司为商务部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为提高宏观调控市场能力,我市建立了副食品风险基金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重视疫情发生期间和节日市场调节。市中心区储备猪肉120吨,禽类和水产品240吨,储备商品较为充足。针对我国部分省区发生的禽流感疫情,我市加大了对各屠宰厂(场)的监控和生猪、禽类产品的检验检疫,按时上报我市禽流感疫情的监测情况,严防有问题生猪禽类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二是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根据省商务厅部署,在全市商务行业开展了“诚信兴商”、“百城万店无假货”和“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市百货公司、恒远意通百货、金佰利钻石、全有福烙锅、市迎宾馆餐厅等单位获得了殊荣,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推进了诚信体系的建设。推荐“信友”核桃乳、盘江洗精煤、六盘水煤机厂电机车等品牌参与商务部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旨在推进我市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认真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今年3月6日、7日两天,市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开展联合检查,对市中心城区商场、超市、批发企业、美容美发企业进行检查,主要对商家从事欺骗性有奖销售、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销售不合格商品等欺诈行为进行查处。联合检查组共抽查25家企业,其中超市5家,商场、商店7家,美容美发企业3家,品牌专卖店8家,批发市场2个。通过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通过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查处商业欺诈违法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商业诚信意识,提高了企业、消费者自主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酒类流通管理开始起步。201*年以来,我局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对所辖的909户生产经营酒类的企业、15个超市、200多个品牌的瓶装白酒类和20多个品牌的红酒进行了检查,取缔了8户无证经营户,立案调查2户,21户限期整改,确保了酒类市场的稳定。商务部发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为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局正在按该《办法》组织实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市酒类批零经营企业已登记63家,零售企业登记478家,餐饮企业登记106家,酒吧娱乐场所登记38家,其他1家,共计686家。拟在下半年开展“酒类流通附随单”填报工作,以进一步规范我市的酒类流通市场。
四是拍卖行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拍卖企业3家,201*年开展拍卖22场,拍卖成交额2138万元。201*年11月底,共开展拍卖28场,拍卖成交额1800万元。我局严格按照《拍卖法》对拍卖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近年来没有发生违规拍卖行为。
五是美容美发业发展较快。据初步统计,全市美容美发业网点500多个(不含乡镇)。今年以来,市中心区美容美发业网点增幅达20%以上。
六是物资市场逐步规范。重点抓好报废汽车拆解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民爆器材等行业的监管,有效维护物资市场的稳定。积极筹备物资再生资源协会。完成《六盘水市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管理办法》和《六盘水市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的初稿,现正在征求意见和修稿之中。(五)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生猪定点屠宰规范有序。目前,市中心区和六枝、盘县城区生猪屠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乡镇定点屠宰达7家。六枝城区关闭了1家屠宰场。加强检验检疫工作,畜牧部门派人员进厂检疫,食肉安全得到保障。屠宰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肉品质量得到稳定提高。201*年上半年,全市共屠宰生猪79970头、牛2723头、羊5813只,生猪定点屠宰率为94.2%,屠宰税收完成315.73万元。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配合,组织了元旦、春节和五一期间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净化了食品市场,确保了节日期间肉品质量。
三是“三绿工程”工作正在推进。根据省商务厅关于实施“三绿工程”的意见,我局正在拟定我市“三绿工程”实施方案,以培育绿色市场和绿色生产加工线为主要内容,拟将水城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六盘水市金桥食品厂作为试点单位。力争到201*年全面推广培育绿色市场和绿色加工生产线工作。(六)加强流通领域的执法工作
近年来,我局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重视执法人员培训,每年与市政府法制办联合举办1期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依法行政。近几年来,我市商务部门没有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通过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了流通市场的经营行为。(七)流通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在201*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撤消了原商务局、外贸局和物资集团总公司,成立了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市贸易合作局。201*年机构改革时改为市商务局,负责对全市流通领域实行行业性管理。市商务局设立内贸管理科室5个,即市场体系建设科、市场运行调节科、商业发展促进科、物资流通管理科、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四个县区经济贸易局为流通行业管理部门。市商务局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商务厅的指导下,从组织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保证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各项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六盘水市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商贸流通业在实现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流通法规建设滞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所需的法律、法规存在一些空白,流通法规不健全,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批发市场、洗浴、住宿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流通领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难度较大,如《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作为部门规章,约束力不大,加之没有审批制,管理的力度、手段比较弱、依法行政的职能不能充分体现。同时,商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时有发生,消费安全隐患较多。
二是行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在城市中心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趋同、业态趋同、结构趋同的现象,高投资进入、低价位竞争,超低水平回报。一方面大型传统流通设施过度开发、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大型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小型与便利性社区商业设施相对缺乏。网点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不高。
三是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村流通网络不畅。城市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在我市乡村店铺零乱,低水平经营,购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农村商业网点规模不大,没有档次,而城市商业连锁至今也没有一家真正进入农村,导致村民80%的消费要到县城购买。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特别是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难度较大,主要是办证手续繁杂、运输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因素影响。
四是市场调控缺乏政策手段。市场调控缺乏有效的政策,重要商品的储备缺少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市场监测机制、方式和手段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控体系不健全。
五是流通业资本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鼓励,近年来,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多为自发、自然投入的社会零散资本,投资方向多为小型的品牌代理和餐饮服务业,而缺乏集中的优势资本的投入,没有大型投资项目的拉动。政府对发展流通业缺乏政策引导和专项扶持资金,金融部门对传统零售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使传统的流通企业投入减少,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六是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由于国有商贸企业债务负担重、人员多,改制成本不足,导致国有商贸企业改革改制较难。
七是县级流通业管理工作薄弱。县区经贸局既负责流通,又负责工业,有的还负责乡镇企业。少数地区和部门领导对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和先导性作用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存在,影响了流通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六盘水市流通业发展思路
为加快发展我市流通业,充分发挥其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引导和带动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国有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我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施,引导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性批发商业中心,加速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以“农家店”为主要形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动。加快创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市场功能。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
(三)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供应链体系,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业态结构。(四)完善市场运行调控体系。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重点抓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市场、汽车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强对拍卖、美容美发、旧货等特殊行业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五)多渠道开拓城乡商品市场。深入开展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商联手、银商联手等开拓市场系列主题活动,扩大消费。不断创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发展服务业,规范服务行业经营秩序。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三绿工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六)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商业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创造活动,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切实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净化流通环境。选择商品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建立信用档案、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加快发展流通业的建议
(一)理顺和强化流通管理职能。政府应加强对流通工作的领导,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把流通工作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位置来抓。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内贸”的要求,重视流通工作,克服“重外贸、轻内贸”的思想,象抓外贸一样,推进内贸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建设。建议省商务厅尽快向省政府汇报组建县级商务局的工作,努力建立一个上下对口、内外贸统一、运转顺畅的商务管理体制。流通主管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调整流通结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方面加快流通行业法规与标准建设。要加快实现流通管理职能的转变,切实将职能定位到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及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构建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二)加强流通领域的立法工作。商贸流通职能部门要加快商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重点抓好酒类流通管理、美容美发、洗浴、生产性金属回收、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推进我省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
(三)尽快制定促进我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贵州实际,在地方税收、贷款、财政资金、贴息、土地等方面给予流通行业重点扶持。我省出台的政策要加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要有“干货”,有“足够的含金量”。
(四)加大对流通业的投入力度。在促进流通业发展中,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予以必要投入,真正发挥政府对现代流通发展的培育、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重要商品储备、大型流通市场、社会性物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政府应通过公共投入方式加强建设;对于农村市场网络和社区商业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支持具有社会公益特征的流通领域建设。因此,建议省政府设立促进流通发展专项基金,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流通业的改造升级和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沧州市商贸流通工作情况的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沧州市商贸流通工作情况的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