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2:13:06 | 移动端: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不当三公消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民盟市直支部薛小燕

三公经费,指政府公务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不当三公消费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以及超标准的奢华消费。目前存在的各种奢华消费,不仅抬高了我们的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的效益,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造成投入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民生领域的资金比较短缺,根治当前社会的奢侈病势在必行。

一、当前三公消费的现状

三公消费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治理三公消费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但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上级部门要求各级政府将三公消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媒体及公众监督,但公开的状况实在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这种抽象的、没有具体细化的公开,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监督需求,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肆意妄为,私下里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当官就得配车,而且还要配好车,用豪华车,并且把公车当作自己家的一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外出考察学习,那也是公务,当然不能花自己的钱,即使是借考察之名观光旅游,游山玩水,也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实施开具以单位为抬头的本属于私人消费的发票,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来报销,达到

骗取公款的目的。这正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人当领导,全家都报销”的现象。

二、当前地方三公消费支出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公款接待缺乏有效监管制约,费用报销管理不够规范。

公款接待随意性大,有些公款接待成了“公”字名义下某些人搭建的大到工作交往,小到私人聚会的平台。上级来人检查考核、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外出招商引资等各种名义下的迎来送往之风较为盛行。公款接待档次不断提高,费用不断增加,而且陪客人数不加限制,导致接待费用支出远远超出了预算核定公用经费2%的规定比例,一些单位把诸如送礼、联络、娱乐活动、滥发补助补贴等开支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开具餐饮、副食发票的方式以招待费名义报销或者向下属及基层单位转移报销,导致难以管理和查证,缺乏有效的管理。

(二)公务用车使用和管理缺乏严格的控制手段。

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务用车配置政策门坎太低,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有的单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人人有专车,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对未批准购置车辆的单位,有的借下属或管辖到的企业之名买车,而且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车已经俨然成为领导干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公车私用缺乏监管,导致车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严重超预算支出。据了解,大部分单位公车使用情况基本上是公用、领导及家属私

用、司机个人使用各占三分之一,尤其是节假日,公车私用现象更普遍,很多司机和领导干部也认为理所当然。

(三)公费考察作为干部常规性福利渐成趋势。

近年来,一些单位以培训学习、考察工作为由,外出观光旅游者不在少数,俨然成为单位为干部准备的一种福利待遇。尤其是部分具有审批权限和执收执罚职能的部门,基本上每年都会安排干部以学习培训、会议考察为名,走出去旅游观光,而部分经费相对紧张、职能相对较弱的单位,也会通过收取赞助费等方式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单位和关联企业外出游山玩水进行公费旅游,达到其真正目的。

三、加强地方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预决算和支出公开制度,强化公众和社会监督力。

把三公经费预决算拿出来“晒一晒”,让公众对三公经费算一算、比一比,问一问三公经费支出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是倒逼政府各部门科学合理地编制和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压缩三公支出,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打造“亲民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公开不能笼统,要详细分类列出,一目了然,使各部门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每一项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有效监督,才能分辨出来,比如公款吃喝,如果没有“详单”,公众怎么知道你一顿酒喝掉了多少茅台,是不是吃了鲍鱼和燕窝?

(二)加大惩处力度,明确不当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

为了加大对三公消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迁、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将整治公务员的公款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列入政府法制建设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或制度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规可依,这样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制支持。

(三)树立勤俭节约为政理念,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检查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对三公经费支出开展季度性预警提示工作,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严防支出超标。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完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和公示制度,并切实落到实处。比如,会议现场不得摆放香烟,吃饭采取自助餐形式,一律不得喝酒,会上不得发放任何纪念品等。据人民日报报道,山东德州今年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会里会外一律禁止喝酒,一条规定就管住了一千多张嘴,一旦发现喝酒,代表委员资格立即取消,现任职务就地免除。有了这条规定,谁敢跟自己千辛万苦奔来的“政治生命”开玩笑!这个“德州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四)积极探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目前,各地虽然正在逐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但运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大部分单位还是进行现金结算,导致大部分公务消费在公务卡账号上无明细记录,为少数人造假留下了隐患空间。因此,政府

各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公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公务卡结算全覆盖,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支出的明细,也能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还能无形中增强对各部门公务支出的约束力,提高社会公众和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在公车改革方面,少数单位正在进行公车的货币化改革试点,在节约单位交通费支出、保持干部心理平衡,提高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部门仍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改革力度,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公车改革的各项精神,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压缩各部门现有公车数量规模,加大从市场上购买公车服务的比重,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对不同类型公车进行明确标记,并对其使用时段、使用范围、使用规定及油耗修配情况等定期向社会公众公示、公开,鼓励人们对违规使用公车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等,严肃查处公车使用的违规违纪行为,降低公车消费总额。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前途命运,只有遏制住社会的奢靡、浮躁之风,在勤奋工作、俭朴生活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扩展阅读: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自中央部门于201*年首次公布“三公经费”后,201*年7月,中央部门再次向社会公开了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虽然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但在“三公经费”的概念、标准、公布的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同时缺乏一定的互动平台,地方政府也消极应对。要推进并完善我国的“三公经费”应采取的对策包括:促进转变政府观念、制定统一明确的公开标准、加强预算管理、健全问责法规体系以及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6-0054-03

近年来,公众对“三公经费”的关注度持续增加。所谓“三公经费”,是指由财政部拨款支付的出国(境)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本身是行政成本组成的一部分,但由于过去从中央到地方,并未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机制,以致我国每年各级政府的经费支出一直存在数额较大,缺乏制度,难以监督的混乱局面,备受公众诟病。为此,温家宝同志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进一步削减三公开支,继续深化行政经费管理改革。继20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后,201*年7月19日开始,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了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也公开了201*年各部门的经费预算。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体现了中央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推进已经下定决心,增加了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同时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增加了社会监督。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务支出费用都属于“国家机密”而被封锁。直到201*年,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首次“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可公开的政府信息,一向讳莫如深的“三公经费”这才走出“国家机密”的“保险柜”。自201*年开始,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迈入了公开公共预算的新阶段,逐步淘汰以往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编制预算的方式。201*年,中央政府开始公开中央预算和部门预算。20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自此,中央部门都被要求每年按时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01*年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向社会公布了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总数,也是唯一一个在国务院要求的公开时间底线完成相应公开工作的部门。此后截至201*年7月底,国务院要求公开的98家中央单位,仍有6个部门尚未公开。到8月底,除外交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3个部门因“涉嫌国家机密”,或“不属财政拨款,没必要公布”,其余中央部门均向社会公开了“三公经费”。在地方层面,“三公经费”的公开遭到了巨大的阻力,直到201*年底,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政府只有北京、上海、陕西三个省级政府。总体来说,公开的时间故意拖拉,公开的形式杂乱无章,公开的内容令人费解是首次公布“三公经费”的主要不足之处。201*年7月19日起,中央部门开始公布201*年决算和201*年预算,包括“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这是中央部门第二次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1]。与201*年相比,201*年中央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公布时间较为集中。仅201*年7月19日当天,就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第二,公布格式趋于统一。相比于去年公布格式的杂乱无章,此次各部门预算公开的格式渐趋规范。第三,公布的内容较为翔实细化。绝大多数部门列出了出国的团数、人次,公车购置的数量、价格,以及公务接待大致包含的内容等信息。二、当前公开“三公经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将这项一直以来被视为“国家秘密”的政府开支对外公开化,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的背景下,这个看似小事的新气象,实际上对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方向所具有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是中国政务公开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举措,未来甚至有可能激发新一轮的中国社会变革。”[2]但回顾总结这两年推行的“三公经费”公开,在公开的内容、形式、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完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不当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4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