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材料
中考数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其实在座各位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复习备考经验,比我丰富的大有人在,在这里我只是谈一点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中考复习备考通常分为3个阶段,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和模拟考试阶段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复习阶段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系统的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中考数学具体考什么内容我们不能确定,但试题中要考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重要的思想方法等,即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可以确定的,所以抓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去复习是中考获胜的关键。总复习既不是知识的反复再现,也不是所学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科学地引导学生将以往所遗忘或散落在记忆深处的数学知识,按一定组织方式梳理穿线,形成一个个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板块,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每个板块的“核心”内容。
第一阶段,要依据《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3个领域的具体要求,按知识板块系统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全部内容。首先,可以先复习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载体,按数与式(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分式)、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函数(函数及函数表示法、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顺序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可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可分为图形的性质、图形与坐标、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证明这4部分;最后,是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
2.重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中。它比具体的数学知识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是数学的灵魂,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结合“双基”训练,对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总结,逐个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思维方法和应用范畴。在复习中选编的例题一定要揭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如,在复习函数时,结合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图像、表格、解析式3种方法表示函数的基本特性,梳理、归纳解决函数问题所用到的数形结合、方程、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以及求函数表达式的基本方法待定系数法和等量关系法(通过找等量关系列函数表达式)。
(二)加强专题复习,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发现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专题复习,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化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专题复习可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数学体验,感受数学魅力。
近几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以突出考查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能力为重点的新型试题层出不穷,例如,可以试题的素材为主线进行专题复习。分为:衣食住行问题(储蓄、保险、电信、纳税、旅游、水电费等)、市场营销问题、经济决策问题、方案设计问题、航海问题、图形变换问题、图形证明问题、代数与空间图形综合性问题等等。也可以试题考查的内容为主线进行专项复习,如:不等式与函数问题、函数与方程问题、坐标、动点问题、实验操作问题、信息获取问题、阅读理解问题、探索规律问题、图形变换问题、作图题、开放与探究性问题。也可以知识板块为主线进行专题复习,如数与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一次函数及其应用、二次函数及其应用、三角形问题、四边形问题、图形变换、有关圆的计算问题、统计初步问题、简单概率的计算问题等等。
(三)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以平常心态面对中考
模拟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实力、复习效果与心理素质的一剂良药。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可以发现复习过程中的漏洞,调整复习方向,训练心理素质,克服复习中的厌倦与懈怠;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可以丰富应考经验,增强战胜中考的自信心,有利于考生把稳定的情绪带进考场,发挥出最佳的状态。
二、复习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标准》中删掉的内容不能再捡回来,降低要求的内容不能再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把《数学课程标准》删掉的内容又补充了回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充斥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因此,一定要严格依照《标准》的具体要求复习相关内容,
2.精选复习题目,不搞题海战术
复习课时间紧,知识容量大,一定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精选例题、习题。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范例,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因此复习课的题目选择一定要做到具有典型性、层次性、适量性和组织性。典型性是选择的例题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所复习内容的核心知识,所用的数学方法应具有良好的迁移性、广泛性,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层次性,同一类问题应具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适量性,即同一类型题选择要控制数量,不能多多益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这类题目中挖掘出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从而提高数学能力。组织性,例题要编组,每组题要有基础题和变式题,通过各组题目的复习,学生不仅能强化基础知识,更能使能力逐步提高。
3.教师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自主复习的空间教师要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当中,要坚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同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复习教学模式。
毋庸置疑,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和精心制定备考计划是中考获胜的前提,考生和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切不可无目的、无计划。教师和学生只要认真研究《标准》和《数学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执行复习计划,就会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复习备考工作,我相信每个考生都会在火热的六月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微笑着走进理想的高中。
谢谢大家!
中考数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材料
金峪镇中学
扩展阅读:中考数学备考经验交流
201*年武镇中学中考数学备考经验交流
在201*年的中考当中,我们武镇中学数学成绩再一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平均分69.88位居全县排行第一。我校历年来都非常重视中考备考工作,并把该项工作做实做细。我校是一间普通中学,位处边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生源差并且优生流失严重,面对前几届中考成绩的辉煌,让我们备感压力,应该说,取得这样的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里有武镇中学领导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也有我们全校教职工上下一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员,我们真的很幸运。下面,本人将我校201*年的中考备考工作体会跟大家交流、分享,并不是什么经验,讲得好的地方大家可以借鉴,讲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回顾201*年的备考,我们做了如下工作:一、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我校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所以我校大力倡导教学改革从201*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双层探究,全程训练新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过去传统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生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还意识到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单单靠搞竞赛、搞题海战术是无法取得全面丰收的。于是,我们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考虑到中考命题选择题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题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所以,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把学生出错的地方记录下来,有的放矢地点评、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识记加深,判断正确,解题速度也大大加快,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备课组的合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农村中学,一直以来都是这个样子:你上你的课,我搞我的复习,同级同科之间似乎总是不相往来,都是单干型备考工作。我校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组织集体备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主持。组长开学把各年级按单元或课时把具体的备课任务落实到人。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研究。在集体研究后,主备人按课时编写教、学案。九年级数学备课组由两位老师组成。大家有事一起商量,有问题一起研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享信息资源,一起编写授课学案和编写复习试题。有了团结合作,复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进步较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提高备考效率;及时关注变化,提高应变能力。1、我们数学老师细心研究中考形式及动态、中考试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热点问题,加强信息交流,多方吸取精华,把握中考命题方向,做好中考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针对考点,抓住易错点,提高学生应对能力,加强中考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备考效率。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中考意识,并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认真挑选符合中考方向、贴近中考要求的典型试题,强化训练。一方面要关注中考的信息动态,认真钻研《考试说明》;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学科中考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地方经常考,哪些地方很少考;针对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考点作全盘考虑,进行强化点拨。一节复习课下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我们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能含糊。复习过程要有计划,针对性和系统性,避免随意性,杜绝盲目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三轮复习,把握住每一轮复习重心,每一轮的复习指导应有侧重面和突破点。
2、从前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教材仍是考试命题之本,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教材的定义,概念,性质,运算法则,例题,习题等。及时了解《考试说明》里各知识点掌握的要求,了解往届中考考题中各个章节知识点在一份中考试卷里所占的比例与轻重,了解中考试卷的出题结构,专家的出题方向和热点,及时关注中考变化,找准学习的方向,不断培养应变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四、适当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地做好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形成网络等一些有效的复习工作,结合初一、初二的教材,对照各章节的知识点、公式、定理全部认真地复习一遍,这些知识在以前学过,大部分知识点在自己的记忆里,可能有点模糊了,但不可能全部忘记,只要把它们认真地复习一遍,许多知识点,会从记忆中被唤醒,并在大脑里逐渐地清晰活跃起来,然后理出一条线,把知识像穿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体系,记忆就会更深刻,运用就会更灵活。
五、加强方法指导,强化能力训练。强化考试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如何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知识内容,在重点突出基础知识的环节上进一步发展能力,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和检测手段,在备考中要讲究方法与策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多种类型的学习方法和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结合能力训练把方法转移成学生自主的能力。我们紧紧围绕教材,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把握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在我校,担任同科目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四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检测统一。科任教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做到“三精”精选、精讲、精练;还要做到“四必”有发必做,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
每次的测试、模拟考试后要针对学生成绩进行质量分析,做到有考必评,有评必补,及时进行查缺补漏,提高学生数学科的应试技能。六、落实分层教育,抓好培优辅差的工作
在数学教学上,我们注重基础、夯实基础,让学生以自身实际出发,落实“抓中档,挑两头”的策略,确保中档题得高分,低档题得满分,高档题多拿分,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是:对上层,教师指导,重点扶持,着力培优;对优生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可以给这些学生先行一步、面宽一点。要及时正确地掌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对中层,要指导学生寻找缺陷,采取针对性训练;对下层,要着眼基础,治瘸扶弱,提高能力。对后进生,我们千方百计增强后进生的信心,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从身体、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多给予关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另一方面要找出学生在数学科中差在哪?差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科任老师共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去补救。把贴近课本、打好基础作为提高中考成绩的重要措施。落实薄弱环节的辅导工作,使其均衡发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目标、途径、方法、评价上采取不同措施,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后进生学会、学准,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七、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群体优势;注重集体备课研究,突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将集体智慧和个人创新相结合,形成共同研讨、沟通信息、优势互补的合作氛围。认真总结各方面经验,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共同明确复习思路,明确复习方法,把个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促进了整体水平同步提高。激励教师之间的合作性竞争。数学科组还经常集中研讨教育改革趋势,认真做好教研考研工作。落实在教学科研化,科研课堂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备考工作的主战场,我们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选准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尽力做到省时高效,防止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其次,将考试研究与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课程改革的高度指导备考,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注意其中新理念、新提法,将它们贯穿到教学备考中去。
八、切实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抓备考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为目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高昂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备考教程中,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部分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至于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主动地化解缓释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焦虑、急躁等不健康心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和应考心态。
总之一句话,取得好成绩是我们学校的全体备考老师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明白这只是教育生涯的一站,今天的成功并不能预言明天的辉煌。今后,我们要再接再厉,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为教育事业奋斗而奋斗。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考数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考数学复习备考经验交流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