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2:40:27 | 移动端: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201*年9月13日9月15日的三天国学培训课程,让我感触颇多,受益非浅。其实生活中许多朴实无华的道理看似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香九龄,能温席。”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学生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

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学生要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通过对国学及《弟子规》的学习,“孝”是我最大的收获!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的故事,短片看完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平日里父母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包含的满是拳拳爱子之心,细微之处都是感动。人们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起我每次出门父母都必送我到车站,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又听人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路,绵延不绝,而儿女回报双亲的是线,纵是千里也有终点,不禁顿感心酸。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今后真的要多努力了!

“孝”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它或是每天早上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一顿不怎么可口的饭菜,或是我们小小的成就。它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是天下父母所期望的,就是自己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想起了董总两次哽咽时说出的话,一次是作为女儿说起自己智力渐衰的母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一个故事,不要在双亲健在时不懂得珍惜,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一次是作为母亲谈起自己膝下的儿子,父母其实不需要儿女给予自己什么,只要儿女过的快乐就是莫大的欣慰。简单朴素的语言,身份角色的转变,道出了所有天下父母简单的心愿,也为天下儿女敲响了警钟。想想这一天的培训,哭也哭过了,笑也笑过了,日渐麻木的心情被唤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自己好好学《弟子规》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满满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岗位分工》主题班会301班付唯可

指导老师陈伟伟

又到了班队课时间了,今天的内容是岗位分工。

上课铃声响起,陈老师来了,同学门都很开心都很期待。老师先依次把提前安排好的同学,和其相对应的工作分派配下来。然后看每个人有几样工作,有多的也有少的,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造成每个同学的工作岗位数量上的不平均。后来同学们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给那些没有工作或只有很少工作的同学重新分配了岗位,如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自由调配。

最后陈老师对大家说:“每个岗位赋予了同学们责任与荣誉,希望大家努力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老师你放心,我们不再是小小孩了,301班是个大家庭,我们都会为维护家的荣誉,而尽心尽责的!”

扩展阅读:对国学及国学教育的几点粗浅认知

对国学及国学教育的几点粗浅认知

一、国学的历史脉络

满清末季,中国社会在西方政治军事的强大压力下,“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来势凶猛的西方现代文化,一时间显得张皇无措窘迫不堪。当一些主张维新的人士要求彻底改革传统,拥抱外来文明的时候,另一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学人则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必须张扬的国粹,力图在波涛汹涌的西化大潮中保持传统国学的不坠地位。1910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版《国故论衡》,详尽阐明国学的精义所在。1919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际,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社,刊行《国故月刊》,该刊志在保存国粹,抵制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剥蚀与侵害。1922年8月1日,在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倡议下,北大国学组成立,由胡适任主任,并在1923年元月创办《国学季刊》,胡适在该刊“发刊词”中写道,他们创办此刊物的目地是“打倒一切成见,为中国学术谋求解放”,这标志着用现代方法研究传授国学传统的新国学运动的开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的一波国学热潮兴起,其标志是北大创

办《国学季刊》和各地传统学术研究机构的成立。201*年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引发了国人对国学的大讨论,全国上下掀起了研究与学习国学的热潮。二、国学的概念界定我们现今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由于对“国学”的概念界定不清,有的人仅把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和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当成国学教育;还有一些人简单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和儒家学说。诸如此类对国学概念的片面理解和曲解对开展国学教育显然是有害的。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

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其最大特点,就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费孝通语)。

三、国学教育的当代意义1、培养人生道德理想。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国学经典中蕴涵了

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通过国学经典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

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宣扬极端功利主义思

想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而且,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经典古诗文的特点是字词精炼、句式简短,通过诵读,可以感到

一种轻松的韵律感和节奏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可以增长古文字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良好的写作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就艺术而言,

中国的文学戏曲、绘画雕刻和音乐书法等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贡献。通过国学教育,可以使学生积累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四、国学教育的方法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是在于

通过学生诵读经典,使其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如果对此缺乏深刻认识,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机械的教学安排,或者视作一种潮流,自己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支配下,国学教育就会沦为走走就拉倒的过场,成为一场画饼充饥的春梦。2、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传授“国学”。古人说:“学不言而自得”,讲的就是我国古代蒙学、经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感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感悟”亦是不可忽视的策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才能进入文章的内部,才能获得思想的启迪与文化的积淀。国学的经典文籍,无不文质兼美、含义隽永、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虽然文言典籍中有许多的生僻怪冷的词语,但只要坚持“口耳相授”,学生有范可依,也许背诵、理解会不尽人意,但总的学习效果仍是理想的。不要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要允许遗忘。遗忘是正常的规律,忘了可以再教,反复之间,负担没了。教者心态平和,教态可掬;孩子也乐得轻松,终会牢记。诵读、感悟,可以唤醒文学,陶冶心灵。当他人之文与我的精神感悟融为一体时,孩子们得到的是心智的进步,思想的升华,而物态的文章亦会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a,+$g

4、教学要规范系统,有一定的规划。进行教学活动前,要对国学的内涵开展深入的研究,对国学经典进行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避免国学教育的零散化、碎片化、随意化。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至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通过去芜取精,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以使不同学年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

5、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使经典诵读能够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真正达到国学教育的要求。有的学校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形式单调、缺乏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国学教育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形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突出实效出发,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有些学校只让学生诵读文句,却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

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结果学生在课上读着“谦谦君子”,扔下书本仍然嬉笑顽皮,举止行为看不出经典文化对其有何教化作用。我们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深化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总之,开展国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但在具体开展

时,必须要以“诵经典、学圣贤、扬新风”为基本理念,以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全面渗透为主要目的,以经过精心筛选的与现代精神相容的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诵读、教师点拔教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力为主要方法,以课程与活动的丰富和提升为主要手段,以学生、家长、教师的和谐互动与共同成长为归宿。认真探索改进国学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活动特点和记忆规律特点,坚守“国学教育生活化、经典诵读日常化”的实施原则,努力增强国学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惟有如此,国学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不会走向肤浅,才能培养出既禀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精神的真君子,又具备现代理念和独立人格的新公民,我们的教育也才算得上完善的教育和成功的教育。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浙江省小学、幼儿园国学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4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