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2:52:00 | 移动端: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91年提出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以来,我国外经贸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全行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质量意识增强,出口商品总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档次有所提高,各类外经贸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涌现了一批优质管理企业和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商品。事实证明,我国外经贸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紧密相连的。

一、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内容

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是外经贸部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针对我国外经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确保我国外经贸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外贸出口出现较快增长,199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出口额为7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但是我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相当严重:一是我出口商品质量不稳定、包装不规范,国外客商投诉率偏高;二是边、地贸易中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涌入周边国家市场,造成不好影响;三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小;四是质量管理工作薄弱。如何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质量管理,以降低出口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决定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1991年是国务院提出的"质量、品种、效益年",外经贸部从我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发展出发,当年提出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从此成为我部一项重要工作。

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一)从国家形象和政治责任感的高度认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同强烈的竞争意识相结合,树立对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二)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和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

(三)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就出口商品而言,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名牌出口商品。

二、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外经贸部紧紧围绕以质取胜战略的中心任务,努力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根据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外经贸形势和任务,外经贸部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十年来,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通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者和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和信誉的认识,加强对生产过程、产品品质以及包装储运的质量管理,加大对我国出口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质量意识。我部多次召开全国性质量工作会议,并在《国际商报》开辟质量宣传专栏,监控我国出口商品质量状况,奖优罚劣,对已认定的出口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和人员进行处罚,对伪劣商品进行曝光处理,举办了优劣出口商品对比展,形成一种全社会注重质量的良好风气。近几年,企业的质量意识已有明显加强。

2、在外经贸行业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1991年,我部与国家商检局联合发文,在外经贸企业中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到201*年6月,我国共有27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我国还开展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和其它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

3、强化出口商品质量监督和执法力度。我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密切配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在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严把出口商品质量关。例如,为鼓励机电产品的出口,1999年,我部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文,加强对出口机电产品的监管力度。我部还决定利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强化机电产品出口认证和分类检验工作。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199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年)》,提出"经过5至1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强调"必须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要求。我国1996年外贸出口总额1510.7亿美元中,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82亿美元,但其中附加值高的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仅49亿美元,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3.24%。为实现我国出口由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我部提出了《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战略研究报告》;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加快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若干措施的请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包括:提高出口的总体结构水平,即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及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到199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769.7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37.3%,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9%。

(三)开展了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名牌出口商品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竞争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要"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要求"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我部于1998年开始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加快培育和创立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和竞争力的系列化名牌出口商品。

1999年4月以来,我部确定并公布了包括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纺织服装、轻工消费品、信息产品、机械、食品和药品等九大类商品的"外经贸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名单,共58个品牌,并公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我部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进展顺利,得到了广大外经贸企业的积极支持。对"名牌"的宣传和扶持,体现了我部坚持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的决心,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目前形势和任务

199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06.9亿美元,比1998年增11.3%。其中出口1949.3亿美元,增长6.1%,在国际贸易大国中排名第9位。但我国出口增长主要依赖数量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外贸出口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进一步提高全行业质量意识,加强对出口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

(二)大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体系。激励出口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加强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我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继续促进和鼓励外经贸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推动国内产业部门制定、执行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四)对出口商品质量差,严重影响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信誉的企业,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处罚力度,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最近,石广生部长指出:"以质取胜战略具有普遍意义,不仅适用于外贸进出口,吸收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对外援助、境外投资等工作都要认真落实,都要在全面提高质量中求发展、求效益"。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经贸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除了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生产经营企业的重视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如外经贸行业各商会、协会、学会及社会有关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要重视国外用户的反映和意见,切实改进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从根本上做好质量工作。

我们坚信,通过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我们一定能够把我国外经贸整体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我国外经贸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扩展阅读:第五章以质取胜

目录

第五章以质取胜战略与实践....................................2第一节以质取胜战略内涵与战略措施.............................2

一、以质取胜战略的实践基础............................................................................3二、以质取胜战略的理论渊源............................................................................4三、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5

(一)提高出口商品质量............................................................................6(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7(三)争创出口商品名牌战略....................................................................7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举措............................................................................8

(一)建立和完善质量方面的立法............................................................8(二)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9(三)重合同、守信用................................................................................9(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10(五)扶持优质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10(六)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11(七)争创中国产品的国际名牌..............................................................11(八)强化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12

第二节实施质取胜战略取得的主要成绩...........................12

一、出口商品质量整体上大幅度提高..............................................................13二、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4三、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且增值率稳步提高......................................................14四、贸易条件得到相对改善..............................................................................15五、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外贸主体多元化..............................................17第三节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发展...............................18

一、新世纪面临的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18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19(二)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急需向贸易强国转变..................19(三)传统贸易保护工具与新型贸易保护工具盛行..............................20

(四)竞争与合作并存,贸易摩擦增多..................................................21(五)吸收外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亟需提高引资质量......................21二、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拓展......................................................................22

(一)进一步推动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23(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25(三)向可持续发展延伸..........................................................................26(四)向进口、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延伸......................................27(五)向服务贸易领域的延伸..................................................................27三、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具体举措......................................................28

(一)加强质量控制,争创出口商品名牌..............................................28(二)加强出口促进和服务体系的建设..................................................28(三)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29(四)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提高进口的综合效益..................................29(五)促进贸易政策与生态环境政策的协调..........................................29(六)提高引资质量,促进外资与内资的关联......................................29(七)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利用两种市场和资源的质量..........30(八)培育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31

第五章以质取胜战略与实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不能不把“质量第一”作为重要的理念加以贯彻实施,而在对外经济领域实行的“以质取胜”战略就是具体体现。

第一节以质取胜战略内涵与战略措施

以质取胜战略虽然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实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

战略之一。但其从酝酿到提出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数十年的历程,而且内涵也在不断延展,在制订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之后,战略的重点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并进而演变升级为以品质战略为核心的以质取胜战略。

一、以质取胜战略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经贸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199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1154亿美元,是1950年的101位,平均年增长率为12.2%。其中,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0年代初的4%上升到了1990年的14.3%1。同期,我国制成品出口份额不断扩大,出口商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由改革开放前的资源密集型或是没有国际统一质量标准的土特产品转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包括纺织品、类和玩具类产品等。这样,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对产品是否符合国际市场统一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品附加值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面临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任务,如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的出口等。这两个方面都是提出以质取胜战略的初衷和目的。

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对外经贸领域以扩大地方、企业对外贸易自主权为中心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突破了对外贸易统治的体制,工贸、农贸以及地方、企业等外贸经营主体大量加入进来,打破了外贸总公司垄断外贸的格局,再加上边境贸易的恢复与发展,形成了千军万马做外贸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损害质量、信誉的事件也不断发生,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监管也不到位,在一些传统市场,“中国制造”的信誉扫地,甚至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抬价抢购、低价竞销,肥水外流”的恶性愈演愈烈。出口贸易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外汇短缺”的条件下,“要外汇还是要人民币”最终以出口创汇优先胜出为结局,这也为之后众多外贸、工(农、技)贸公司相继亏损挂帐并最终破产、倒闭埋下了伏笔。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外经贸发展虽然较为迅速,但主要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而质量效益日渐低下。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使对外贸易由追求数量、扩张规模的粗放型增长逐步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集约型增长。“以质取胜”战略也就应1

以上数据资料来源于:《1997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年5月。

3

运而生。

二、以质取胜战略的理论渊源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质量问题,并且将出口商品质量视为扩大出口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他就对我国产品质量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抓好产品质量。质量第一是一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商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行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2。“要讲实在的,真正扎扎实实把品种比质量抓上去,特别是抓质量------如果把这一点抓住了,我们将来得到的益处大,基础就更扎实了。”3他对具体问题还谈了自己的看法:“不说别的,光是出口商品的包装问题,我看就要好好研究一下。”

1985年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心是提高质量,把质量摆第一位┄┄要立一些法,要有一套质量检验标准,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机构来执行。这一关把住了,可以减少很多弊端,卡住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质量问题虽然经常提,但现在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实地抓。”5“要研究提高产品质量┄┄产品不能只讲数量,首先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质量。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力。”在这里邓小平把抓质量问题提高到了立法的高度,要用一整套规范,包括国际标准来要求。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工作时再次指出:“中国有很多东西可以出口┄┄还要研究提高产品质量。我去年就说过,产品不能只讲数量,首先要讲质量。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质量。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能力。”由此在对外贸易领域也就有了后来形成的“以质取胜”的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

早在1972年,对外贸易领域就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生产专厂、专车间。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各行各业发23

6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2页。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页。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2页。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0页。

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企业直接走上国际市场,外贸出口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同时现代化建设急需外汇,创汇的任务也较重,但对国际市场不了解,急于求成,出现了重视完成出口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控制的现象,加上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后来在边境贸易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掺假作伪,使我国的信誉受到损害。为引导企业提出出口商品质量,1985年2月,外经贸部曾专门召开全国出口商品国外获奖表彰大会。表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外获奖的41种商品,包括粮油食品、土畜产品、轻工业品、纺织品、工艺品、丝绸、电子设备、五矿等,涉及全国十几个省区市、50多个生产和外贸进出口公司。与此同时,还以“梅林”牌罐头为典型,总结了该品牌出名后,到处使用、冒用“梅林”商标,但不按其技术标准要求生产和出口,结果造成倒牌的沉痛教训。要求出口厂商迅速提高质量,创出更多的出口名牌商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外汇7。

1991年是国务院提出“质量、品种、效益”的一年,当时的外经贸部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从进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考虑,于当年正式提出制定和实施外经贸领域的以质取胜战略。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从此,贯彻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成为外经贸领域的一项全国性战略。

三、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

以质取胜战略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完善立法、打击制售伪劣产品、扶持优质产品、进行质量监督、营造重质量守信用的氛围、推行国际标准,达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争创出口商品国际名牌的目标。需要说明的是,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是随着对外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升级和演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在以质取胜提出的初期,主要侧重于规范出口行业秩序,打假、扶优,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方面;在出口商品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后,以质取胜战略的侧重点则转移到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价值方面,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成功实现从农副土特产品到轻纺产品,并从轻纺产品为主再升级到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7

参见刘向东著:《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实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年6月,第254页。

5

后,我国以质取胜战略则升级到强调出口商品名牌建设工作上,名牌战略是以质取胜战略的高级阶段,它是我国出口商品在完成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后,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获取最大程度的国际贸易利益的必经阶段。

(一)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的主要内容是:在外经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商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关系,样品质量和批量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和档次的关系。凡出口产品,从研究、开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装配以及包装、储藏、运输等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确保质量,使外贸出口商品尽快走上高质量、多品种、多档次和高创汇率的发展轨道。8

这种初始含义是与当时的外贸发展形势密不可分的。“要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重点,抓好出口工作,在全国外贸系统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积极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继续整顿外贸经营秩序,”9。在以后的各年外贸统计年鉴中均有类似阐述,如“以质取胜战略是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的关键。要使外经贸企业牢固树立重质量、守信用观念,不断提高出口商品质量。要健全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奖惩等规章制度,扶持优质产品,争创国际名牌,严厉查处制造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关于以质取胜,重点仍然要抓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把质量问题提高到反映民族素质,维护我国改革开放形象的高度来认识。要继续通过大力宣传和生动形象化教育,在全社会大造重视质量的舆论,提高全行业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兴国的风气”11。

可见,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是以质取胜中的“质”的原始含义。以质取胜战略的最初形式就是加强出口商品的质量监管管理,打击出口商品中的假冒伪劣,提高出口企业的质量意识,改善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

108

陈文敬主编:《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第118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年4月第1版9

摘自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领导致辞部分。10

摘自1993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领导致辞部分。11

摘自1994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领导致辞部分。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品质和质量,打击出口商品的假冒伪劣行为这只是以质取胜战略的最原始的含义。随着外贸的发展,出口商品的质量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以质取胜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虽然在90年代初主要强调出口产品的质量,但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引起了外贸主管的注意,如在提到“在外贸系统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现时,也提到“积极扩大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深加工和高技术产品和创汇农业产品的出口”,因此,可以说出口商品结构问题几乎与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同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关注,只是鉴于90年代初外贸发展的主要矛盾侧重点在于解决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到了1996年,在整顿提高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后,结构问题就突出来了。如“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要根据发挥优势,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围绕骨干产品,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附加价值。13”可见,90年代中期以后,结构问题成为以质取胜战略的侧重点。

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侧重点的以质取胜战略就要求我国的外贸发展从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向出口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商品转变;从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向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从出口初级产品向出口制成品转变;从出口轻纺类资源型产品向出口机械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事实上,随着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以质取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后,我国外贸行业又即时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向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优化。可以说,科技兴贸战略是以质取胜战略的补充和进一步延伸,而在促进科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其他出口商品的结构仍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的空间。

12

(三)争创出口商品名牌战略

出口商品的品牌问题与出口商品的结构问题一样,也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解决了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后得到了关注和重视的,如“要根据发挥优势,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围绕骨干产品,发展系列化经营,创造更多的名牌商品,”

14

。商品的品牌不仅起到与别的产品相区别的作用,更在于它作为企业的一种无1213

摘自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领导致辞部分。摘自1996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领导致辞部分。14

摘自1996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领导致辞部分。

形资产,它体现的是产品的质量、品质、声誉和服务。因此,名牌超越了产品的质量,而将品质和服务以及与之伴随的企业声誉、产品文化等融为一体,使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争创出口商品品牌战略是以质取胜战略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是以质取胜战略的高级化阶段。对于90年代中后期,出口商品在实现了从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结构转变后,出口商品的品牌问题就成为了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后,大量为国外知名品牌生产加工产品,进行贴牌加工,其赚取的利润虽然相对于纯粹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要高一些,但是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无法赚得销售及品牌利润,市场和利润为外方控制。可见,仅有质量而无品牌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将以质取胜战略的侧重点放在创出口商品品牌方面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举措

(一)建立和完善质量方面的立法

为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产品质量的讲话,1989年2月2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并于当年8月1日起实施。1991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同时,我国外经贸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出口商品质量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项目质量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于1989年到1991年,连续召开3次全国性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重合同、守信用工作会议,分析情况,总结经验,制定管理措施,对总体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全国外经贸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1992年8月12日发布《全国对外经贸进出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办法》(试行),使实施以质取胜战略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1993年2月2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这是一部针对在国我境内生产、销售产品在内在质量与外观标志等方面的均作了具体规定,从根本上保守了我国外贸产品质量的提高,于当年9月1日实施。1994年5月12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对保证商品

质量又作了明确规定,加入WTO后,于201*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进行了修订。

(二)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重视和提高出口产品的内存质量和外在质量、品质。在国内大力宣传倡导“质量第一”的意识,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目标管理和组织保证体系、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方式开展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媒体和政府之间有机结合,即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三结合”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同时,质量不过关的最要根源就是国内出口市场混乱,同业竞相压价,针对这种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于1996年发布《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对那些低价竞销、不守出口秩序的企业给予批评、警告、罚款、取消出口许可,及其他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有力地规范了我国外贸行业秩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出口商品的质量,避免低价出口商品的质量低劣。

(三)重合同、守信用

就是外经贸行业一直提倡的重合同、守信用,按照合同的条款,保质、保量,及时交货,保持自身的良好信用,赢得客户信任与满意,巩固客户渠道。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为此,中国政府积极完善诚信制度和诚信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快诚信体系方面的立法工作,尽管现在有400多部行之有效的法律,有8000多个法规,有上万个部门规章,中国的法律法规在各个层面已经初步完善,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独立、专门、完整的诚信方面的法律;二是从立信和征信两个方面发展第三方公正的信用机构,目前我国信用机构和评估机构发展虽然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信用评估机构,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种信用机构已经有201*多家,包括培训、咨询、中介、讨债等类型的信用机构。在外经贸领域,201*年9月,根据全国整规办提出的外贸信用体系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率先启动,做好试点带动作

用”的要求,经商务部批准,决定由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牵头,组建了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体系专家评审委员会,成立了国商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有步骤地开展了外贸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的行业试点工作。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体系专家评审委员会成立后,针对低价竟销、合同欺诈、逃废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报表、黑幕交易、价格陷阱、地方保护等等出现在外贸企业中的失信行为以及严峻的信用问题,会同国商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提出了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开展了外贸领域诚信体系的研究、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

(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

严厉查处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堵住其出口的渠道,特别在边境贸易中的边民互市、旅游购物贸易,以及对一些过渡性国家的包机、包船、包车等一般贸易方式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应当禁绝。针对边境贸易小额贸易、边境民间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地区的地方贸易等贸易方式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工作,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制定了于1993年制定了《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办法》,对这类贸易方式在产品质量的检验监督方面进行了规范,较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贸易方式出口产品质量低劣的形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商检法将于201*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根据修改后的商检法,进口或者出口属于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或者以不合格进出口商品冒充合格进出口商品的,由商检机构责令停止进口或者出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扶持优质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重点扶持大宗、龙头、优质产品出口,提升中国产品的形象,提高出口贸易效益。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加工程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获取结构提升的总体效益,获得更为有利的贸易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积极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以及后来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为此国务院转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的文件《关于“八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意见的通知》,通过一系

列支持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促进我国外贸以轻纺工业制成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国家质检总局于1995年发布《出口轻工业机电产品质量许可证管理办法》,在扩大机电产品出口量的同时,保证了出口产品的质量。

(六)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

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是我国企业和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并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条件,我国于1993年采用了这一标准,企业可自愿申请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认证。我国外经贸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为落实外贸领域的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动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申请质量认证,推动外贸行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针对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以ISO14000系列认证为标志的国际绿色环保认证体系以及SA8000为标志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体系,我国外经贸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也积极推动我国企业积极申请、认真对待,帮助企业完善进行国际市场需要具备的各种认证。除上以外,针对具体的目标市场,还有各种不同行业的具体标准,这些技术性标准往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或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存在,我国外经贸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并编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应对指南》,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七)争创中国产品的国际名牌

为贯彻外贸出口“以质取胜”战略,商务部自201*年公布了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品牌企业和产品,国家对列入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的企业,给予一系列具体的扶持和鼓励。另外,还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15:

一是完善制度环境。协调相关部门,从研发设计、政府采购、境外投资、国际营销体系建设、贸易便利、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同时,鼓励各地、各行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有针对性的出台分类扶持政策,推动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工作。

二是给予资金支持。会同财政部,对出口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国际15

资料来源于商务部网站。

11

广告宣传、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等自主品牌建设活动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同时,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对本行业的自主出口品牌开展整体性的培育发展和宣传推广活动。

三是加强舆论宣传。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合作,宣传国家培育自主出口品牌的扶持政策、各地、各行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的做法与经验,介绍名牌出口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成功道路,同时,利用政府网站、课程培训等途径,宣传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理论和实务。

四是开展促进活动。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国际营销能力薄弱这一关键环节,以商务部名义组织一系列国际商务活动,整体推广展示自主出口名牌,包括扩大广交会品牌展区规模,在欧洲和美国分别举办名牌展,在重点市场举办重点商品的专项推广活动,以此来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加快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

(八)强化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外经贸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检验工作,同时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又制定了若干具体的检验监督办法,作为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质量监督的具体操作规范。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出制定了相关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如原国家机电部于1990年制定了《出口机电产品质量管理与监督办法》,专门针对出口的机电产品进行了质量规范,保证了我国机电产品质量过硬,提高了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实施质取胜战略取得的主要成绩

自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以来,在各个部门的紧密协作下,在外经贸领域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

绩。

一、出口商品质量整体上大幅度提高

自从外经贸行业提出以质取胜战略以来,我国在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6。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质量意识;推行出口商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不具备严格质量保证体系的生产外贸企业不准经营出口,不准收购或代理其产品出口;在外经贸行业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出口商品质量监督和执法力度;颁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年)》等。

通过一系列旨在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具体措施的实施,我国出口商品质量整体上大幅提高。1985年中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66.5%,到201*年新《产品质量法》实施后上升为78.9%。一批产品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质量效益型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中国主要行业的重点产品实物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漂洋过海出口国际市场。

十年前开始实施的《产品质量法》标志着中国质量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舞台,全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产品质量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质量不稳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更是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不满,影响了企业公平竞争,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国家质检总局采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大力开展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活动,实行产品免检制度,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了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的322个品牌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共有34大类产品涉及789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共有61地方名特优产品获准原产地域保护。

16

资料来源于商务部网站。

13

二、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主要体现为轻纺产品出口份额上升,而90年代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则主要体现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上升并占主导地位。多年来,我国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性保险、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境外加工贸易、质量认证和出口商品检验、机电产品出口秩序等方面对促进机电产品出口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随着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持续稳定上升,而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则持续稳定下降。201*年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已由1990年的25.59%降到5.05%;工业制成品由1990年的74.41%上升到94.95%。

另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991年以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201*年以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44%)份额,达到49.4%。我国实现了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电子产品等)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201*年我国机电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出口7011.7亿美元,增长27.6%,高新技术出品出口3478.3亿美元,增长23.6%。

三、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且增值率稳步提高

从改革开放前到1992年,一般贸易方式所占出口的比例均高于50%;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到1986年,各年的一般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均在80%以上。而从1993年起,加工贸易超过了一般贸易比例,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以质取胜战略目的是在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商品质量、品质和附加价值的同时,努力提高国内增值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极大促进了我国外贸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反映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重要指标,即国内增值率也稳步上升,20

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一直稳定在50%左右。201*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6174亿美元,进口3690亿美元,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45%,国内增值率上升到67%。可见,最近几年提高国内配套率、促进国内深加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大成效。

四、贸易条件得到相对改善

以质取胜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出口商品的盈利能力。而贸易条件的改善味着本国出口的单位产品相对于进口的单位产品有更高的价值含量,它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对品质和价值。

整个90年代,从整体上看,我国各类进出口贸易产品其进出口价格均有所上涨,但是总体上进口价格涨幅较大,出口价格涨幅较小,从而导致90年代各类外贸商品贸易条件普遍恶化。这似乎可以推论从90年代初中国实施的以质取胜战略没有取得成功,甚至是失败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却是大可商榷的,因为它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不附。必须认清90年代我国贸易整体格局的变化,即迅速从一个贸易小国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从外汇短缺到经常帐户连年顺差的事实,这表明对90年代我国外贸发展的反思应该同时关注两个方面:即不仅要分析商品贸易条件,还必须进一步分析收入贸易条件。事实上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与收入贸易条件大幅度改善并存,中国贸易利益相对获得较少与贸易利益绝对量增加同时并存。必须指出,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国是发达国家,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并未导致一些单一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增长陷阱”,更非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困局。为此,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中国由贸易小国发展成为贸易大国的历程,这是一般发展中国家不能比拟的。当中国逐渐成为贸易大国,并以轻纺产品占据世界市场相当大份额时,意味着拥有较高生产率的中国轻纺工业与世界较低劳动力成本相结合,拉低了世界轻纺产品的价格,事实上其实中国大类出口产品与轻纺产品相类似,这是由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可以改变世界市场价格的地位决定的。17

17

赵玉敏、郭培兴、王婷,“1993-201*年中国贸易条件研究”,《201*-20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辑出版。

而与此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原材料、矿产品的价格,在涨跌互见中仍以升为主,一方面是由于初级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另一方面90年代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促使需求强劲增长,而供给却受到有限资源的制约。对于高科技产品或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部件,又由于受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导致价格始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各大类产品的这种价格形成机制决定了后起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条件必然有恶化趋势。但是,这是经济后起的非产油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贡献。为此,就需要在商品贸易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收入贸易条件作进一步分析。

在赵玉敏等人研究的基础上18,我们利用威尔逊(TWilson)、辛哈(PRSinha)和卡斯特里(JRCastree)在1969年提出的收入贸易条件公式,计算了1993-201*年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结果显示,虽然进口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上升,但是出口金额增长更大更快。从而导致收入贸易条件大幅度上升。全部产品,201*年出口额较1993年增长172%,虽然进口价格上升了19%,收入贸易条件仍然上升了128.57%,可见,虽然商品贸易条件(纯贸易条件)下降了13%,但是整个出口却大幅度上升,即每单位的相对出口创汇减少了,但是出口创汇总额却增加了。

对于初级产品而言,其商品贸易条件恶化幅度最小,但其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也最少,改善了31.64%。而制成品的商品贸易条件恶化幅度最大,然而其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最多,达到了148.33%。这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而制成品需求弹性较高。需求弹性较低的初级产品,其相对价格的下降对促进出口作用不大,而对于制成品而言,其需求弹性较大,相对价格的下降,能极大促进出口的增加。虽然由于缺少相关数据难以计算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但是可以推测,相对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而言,其商品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较高,相应地,其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也应较大。

商品贸易条件的普遍恶化似乎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以质取胜战略是不成功的。而收入贸易条件的大幅提升似乎又证明这一战略又是成功的。需要说明的是,商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必要代价,而在一定阶段,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更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追求;而且中国商品贸易条件的恶18

16

化与出口商品质量改善和结构优化是同步的。因此,需要结合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来评价以质取胜战略的成绩,但以质取胜战略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既改善收入贸易条件,也要改善出口的商品贸易条件。

毫无疑问,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均得到改善是以质取胜战略所追求的目标。但这是以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出口商品的质量、品质、竞争力的大幅度上升为条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初步确立,不仅意味着在总体上依照自身的实力与市场份额提高了世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同时意味着进行国际交换的单项产品的价格降低,这就是当代世界货物贸易的“中国因素”。尽管如此,我们绝不能因具有规模优势而获得的较为有利的收入贸易条件为满足,还必须苦练内功,扎扎实实地渐进改善商品贸易条件,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外贸主体多元化

外贸体制改革推动了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1991年以来的外贸体制改革使我国外贸行业在经营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在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外贸的积极性,在促进工贸结合、提升外贸企业竞争力等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使我国一般贸易规模稳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一般贸易占总出口的份额在经过最后一个阶段的改革后,基本遏制住了急剧下降的势头。

外贸经营主体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主体是外贸经营企业,而传统的国家统治式的外贸体制是不利于发挥生产企业积极性的,外贸领域的根本矛盾集中体现在外贸经营主体的国家垄断上。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外贸事业,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必须进行以扩大外贸经营主体为主要任务的外经贸体制改革。而外贸经营主体的改革又进一步建立起了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微观基础,为实施质取胜战略取得良好成绩奠定了主体基础。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改革对外贸发展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一大批中小型外贸公司、有出口权的生产型企业加入后,他们当中有的并不都具有相应的外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再加上前述的十大矛盾与问题,导致整体外贸队伍素质下降,号称50万外经贸大军中大多是从事国内收购业的人员,真正的外经贸业务人员比例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外贸效益低下的一个成因;二是随时改革的深入进步,

对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改革直接促成了出口效益低下的国有外贸公司的出口份额下降,而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份额迅速上升,一般来说,外商投资企业多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他们的生产和销售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花色品种、档次、规格、附加价值含量方面较国有外贸企业的质量较高,因此,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份额的不同变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的提高。按企业性质划分,1981、1990、201*、201*年国有企业出口份额分别为99.8%、87.2%、25.9%、18.5%,外商投资企业各年分别占0.1%、12.6%、57.1%、57.1%,其他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占0.1%、0.2%、17.1%、24.4%。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外贸企业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迅速增长,并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力量。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份额迅速扩大,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加速发展,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

第三节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发展

以质取胜战略是我国外经贸领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在90年代,以质取胜战略从关注产品质量,到关注出口商品结构,再到后来的品牌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内涵经历了几次扩展和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形势要求外贸领域的以质取胜战略赋予新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和调整,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

一、新世纪面临的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贸、外资继续持续表现良好,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得到改善,对外开放进程更是进入了全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整个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其关注的重点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正确认识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确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对外经济领域的各项政策的关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20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则建议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然而,目前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方面面临的形势却是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能源消耗大。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受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型的较为粗话的增长方式,出口的质量和效益都有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出口产品层次较低;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较少;三是出口价格不高,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

上述情况要求我国必须重视生态环保保护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外经贸领域就是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要大力倡导绿色外贸意识,减少资源性商品的出口,对那些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出口商品,限制其出口,提出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能耗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外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还可以有效避开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二)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急需向贸易强国转变

在对外贸易领域,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201*年,我国进出口以2.17万亿美元的规模稳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达1.2万亿美元,首超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的国家,占世界份额达8.76%。经济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同样,贸易大国也不等于是贸易强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占领的是国际市场的中低档市场,自主品牌少,多以贴牌生产或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国内企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底端;二是我国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产品;三我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承担的,如果将加工贸易的进口扣除,那么国内企业承担

的出口更是大大折扣;四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少,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低于加工贸易;四是我国外贸商品的纯贸易条件呈相对恶化态势并未得到根本的遏制。

国际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我国一些产品已经是第一大出口国,占据了国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的空间极为有限。因此,靠过去那种数量型增长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如鞋类已占国际市场60-70%的份额,纺织品、玩具等一些大类产品从数量上看已经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如何提高这已经占有份额的效益的质量,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在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品质和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这样就能使出口商品单价提高,从而也能使出口金额得到相应提高。

(三)传统贸易保护工具与新型贸易保护工具盛行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虽然继续阻碍我国产品顺利进入目标市场,但毕竟由于受到WTO规则的约束,这类壁垒逐步降低或将取消,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便可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事实上以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社会壁垒以及各类“公平贸易”措施为核心的形形色色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并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至201*年6月10日,国外共对我国发起各种贸易救济调查850起,涉案金额165亿美元,涉及国家和地区共38个。其中反倾销调查741起,反补贴调查5起,保障措施81起,特保措施调查23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1995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201*年起我国连续5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201*年我国又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共遭受8起反补贴调查,今后我国可能面对更多的反补贴诉讼。涉案产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呈不断扩大趋势。除了美国、欧盟等几个传统的反倾销大国之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增长明显。

(四)竞争与合作并存,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不断发展与各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一系列“中国威胁”论的回应,表明了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在对外经济领域的“中国威胁论”主要表现为:“商品倾销论”或“产品冲击论”,“人民币倾销论”或“人民币升值论”、“输出通胀论”等等。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其从一个经济小国发展到一个经济大国必然会对世界产生强烈影响。正如历史上美国、日本、德国的逐步崛起作为一个最大的经济体,其对世界资源的消耗,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样,中国在崛起过程,也必然会对世界产生震撼性的影响。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尽可能减少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

而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中国威胁论”、“输出通胀论”都是打压中国的借口,最近的例子包括迫使人民币升值,针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纺织品美国和欧盟采取特别保障措施,以及西方一些所谓学者将全球石油矿产资源的涨价归于中国的大量进口,似乎中国就不应该进口这些石油矿产资源一样。但是,中国的经济崛起势必要对全球市场的石油及矿产资源产生强大需要,从而影响发达国家对世界石油矿产资源的低价长期占有。这种排斥中国崛起的歧视性逻辑当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是作为中国自身的外贸发展来讲,应该努力避免其他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世界的威胁和危害,要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避免贸易磨擦。其中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用低资源消耗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在国际市场交换,从而使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外贸和世界经济协调发展。

(五)吸收外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亟需提高引资质量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呈现持续的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已连续15年位居世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首位,201*年非金融领域利用外资747.68亿美元。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后,外资的质量问题成为了更为关心的问题。外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资成本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现在各级政府为了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过度给予外商优势措施,制造“政策洼地”,导致大量土地浪费,投资密度不高,税收减免过多,甚至降

低环境保护标准,导致引资成本过高,这样的引资政策不能说是高质量的,在新形势下应该改变这种政府无序竞争,人为制造“政策洼地”的引资行为。另外,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竞争吸引外资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国内,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环保标准,这也应引起重视。

从跨国公司经营行为来看。价格转移和限制性商业措施是不利于东道国的两个主要方面。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网络,转移价格或者转移利润是中国公司的普遍现象,可以采用适当的规制措施,减少因为价格转移而对东道国的负面影响,提高引资质量。另外,跨国公司存在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滥用市场垄断力量,出现一些反竞争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制度反垄断法加以改善外资的质量。

从技术转移和外溢性来看。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技术转移和外溢性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然而,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技术的转移与否是服务于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的。无论外商以前在技术转移和技术的外溢性如何,今后政府的政策导向都应是促进跨国公司进一步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从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政府通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促进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建立关联是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

二、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拓展

时代在变化,以质取胜战略内涵也要与时俱进。正如在90年代以质取胜战略侧重点从关注出口产品质量,到关注出口产品结构,再到出口商品品质(品牌)一样,进步新的世纪,在新的一系列变化了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和投资形势下,以质取胜战略侧重点需要调整,其内涵也需要做出新的扩展。在过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过程中,首先要对以质取胜战略的全新内涵有一深刻认识。

以质取胜战略的全新内涵应该是:在外经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附加价值的出口商品比例;在继续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努力提高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在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品质的同时,努争创出口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扩大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保持外贸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重要资源产品的出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与标准化战略有机结合,积极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和国外先

进标准,增强企业国家竞争力,有效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维系和发展与其他国家和谐的外经贸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在进口方面要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服务,对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要实行市场多元战略;深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培育以质取胜的外贸多元化主体,促进以质取胜战略实施;同时,在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服务贸易领域均应贯彻以质取胜战略思想,走质量取胜的道路。

根据以质取胜战略的全新内涵,深化和拓展以质取胜战略,需要进一步推动实施“两大战略”,并向“三大领域”延伸。“两大战略”即出口商品名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三大领域”即可持续发展领域,进口、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以及服务贸易领域。

(一)进一步推动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

新世纪以来,中国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更显紧迫;而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使得中国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均不得不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而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光靠价格优势是不行的,还必须在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品牌两方面提升竞争力。因此,今后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过程中,仍然要大力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另外,商品的竞争实际也是品牌的竞争,因为品牌是包括了产品质量、技术水平、附加价值以及服务等等综合信息。产品质量、品质的提高最终体现在商品品牌的知名度上。因此,品牌战略是以质取胜的重点内容,仍需在未来重点关注。但是应该在积极扶持和培育出口商品品牌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我国国际知名品牌的有效保护。最近几年,国外企业侵犯我知名商标和品牌的案件时有发生,政府和企业不仅要有创名牌的意识,也要有护名牌的意识。

品牌战略既是以质取胜的重要内容,也是以质取胜战略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以质取胜战略发展的高级阶段。出口商品名牌战略是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是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出口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品牌竞争新形势的需要。外经贸部于1998年就已在全国开展创名牌出口商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出口品牌建设的宣传引导工

作;确定“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加快培育名牌出口商品19;举办专业性品牌商品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各地、各行业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实际出台分类鼓励政策。

几年来,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大力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促进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一般来说,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其在创国际名牌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主要有家电业、服装业,我国在这两个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尽管在这两个行业中个别领导企业在创国际名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整体行业的国际名牌发展状况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而又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相对还很缺乏;以出口服装为例,我国纺织品出口居世界首位,但就国内市场来看,“皮尔卡丹”、“鳄鱼”、“金利来”等这些世界级名牌产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几乎垄断了我国的中、高档市场。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创立自己的名牌,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我国外贸要实现“名牌战略”的预期,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水平,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未来,需要采取更有效而有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同时,在国际商标、版权、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升级的情况下,还要在争创名牌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中国自己的名牌。具体来看,一是要树立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的新理念。将争创出口品牌与国内名牌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对待贴牌出口与争创品牌的关系,将品牌战略要与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机结合,将争创品牌与保护品牌有机结合。二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的政策措施,需要总结几年来实施创出口商品品牌战略的经验,完善促进外向型企业出口自有品牌商品、名牌商品的激励机制,以在未来采取更有效更突出重点的促进企业创出口名牌产品的动力。完善进入品牌扶持范围的标准和品牌出口绩效评价机制,重点扶持和鼓励与所扶持品牌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结合,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加强宣传力度,加强指导与协调,保护名牌发展,协调各相关部门,运用综合手段,实行动态管理。三是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争创和保护出口商品名牌。坚持质量第一,重合同、守信誉,培养顾客忠诚度,整合生产体系19

资料来源于商务部网站。

24

和销售体系,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建设,加强各类技术认证、绿色环保认证、社会认证的工作,在国外战略目标市场加快申请商标及专利。

(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从某种程度上讲,质量的竞争就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技术标准的层次是反映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发达国家较高的产品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标准,障碍了中国企业深入开拓当地市场,但从另一方面看,逐步提高国内企业产品标准,更大程度和范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必要性,与其说是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外要求,倒不如说是国内技术标准与国外技术标准存在差距。为此,在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过程,要向技术标准战略方向推进,将产品技术标准纳入质量概念范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技术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标志,是产品质量的具体体现。产品质量和品质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技术标准的竞争。同时,强化技术标准是建立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国际技术标准也有助于突破国外贸易壁垒。因此,积极实施我国标准化战略,积极采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动提高出口产品在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品质,对于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出口、深入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意识方面的制约,还难以满足我国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20:一是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的滞后;二是技术标准的市场适用性差;三是实施模式单一,缺乏有机联系;四是标准意识的普遍淡薄难以形成标准实施的自律机制;五是标准内容和形式与WTO规则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我国标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与WTO/TBT协议的有关原则相违背。

在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工作方面,尽管取得了较好成绩,尤其近几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一系列努力工作以及标准化战略的提出并实施以来,有力促进了我20

参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25

国产品质量、品质、技术含量、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提升,对我国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但在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一是国家标准体系和国际标准的体系存在差异,不利于国际标准的采用和转化;二是缺乏对采标的数量和有效性的研究;三是盲目采用国际标准,生硬转化国际标准;四是对技术工艺的改进没有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需强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在我国,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建设名牌出口商品工作、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过程中,应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推进标准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国内立法工作,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标准化管理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使我国标准化工作符合市场经济及国际化的要求。二是大力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标准领域,要大胆采用国际标准,适时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三是大力提倡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四是积极参与WTO相关评议,主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同时,进一步推动落实标准的认证认可制度。标准与认证认可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标准制定本身不是目的。要将认证认可贯彻落实于企业的具体质量管理和技术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标准战略与认证认可制定的有机结合。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同时,大力推进标准的认证认可工作,加快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加快认证认可工作的国际化步伐,加强横向协调、开拓认证认可新领域和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队伍建设等。

(三)向可持续发展延伸

新世纪WTO条件下新型贸易保护工具的盛行,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以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要求我国在外经贸领域实施以质取胜过程中,要延伸至可持续发展领域,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以21

资料来源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26

及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贸易保护工作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提高进口商品的进入壁垒,增加进口的成本,降低进口商品的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商品如果不满足生态环境标准,连市场的进入可能性都没有,也就根本谈不上商品的质量可言。在一个以人为质,消费者至上的社会,产品的质量已经扩大到生态环保方面。

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要求我国在崛起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世界造成的震撼,主动营造一种世界欣然接受中国的崛起事实。在外经贸领域和平崛起的含义就是尽量减少或处理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磨擦,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而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就应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为减少中国贸易磨擦服务。事实上,中国目前有很多国际贸易纠纷均来自于中国产品没有很好实施以质取胜。

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为我国以质取胜战略指明的方向。即经济发展要与自然、社会相协调,不能牺牲自然、社会的发展来获取经济的增长。同样地,外贸的发展不能牺牲国内环境、生态以及资源为代价,相反,要让外贸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助力。因此,这也要求以质取胜战略的侧重点要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倾斜。

(四)向进口、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延伸

进入新的世纪,在世界投资浪潮退去的情况下,中国超过美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实现了引资数量世界第一的目标后,对于引资的质量问题就显得更加关切。而中国政府提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1999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对外工程承包以及国际劳务输出均有较大的增长,尤其进入201*年以来,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在大量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后,其在东道国的业绩表现,对出口的带动,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等等都是更加令人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质取胜战略内涵也应当延伸开去,即不仅关注出口,还应关注进口、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以质取胜问题。

(五)向服务贸易领域的延伸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表明物质生产领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国际竞

争力,但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不断提高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紧迫。为此,以质取胜战略在货物贸易领域取得较大成绩后,下一阶段将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将促进我国从货物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大国转变,并从货物贸易强国向服务贸易强国迈进。

三、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具体举措

在全新的以质取胜战略内涵下,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贯彻实施:主要是加大力度培育发展出口名牌;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再上新台阶;优化结构;进一步完善出口促进服务体系;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提供引资质量与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22。

(一)加强质量控制,争创出口商品名牌

事实证明,以前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这包括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商检部门强化出口商品质量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努力促进机电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展外经贸部门出口创名牌工作等等,这些工作和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些措施是实施全新内涵的以质取胜战略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促进以质取胜战略实施的措施。

具体地说,继续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提高出口效益。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走私、骗退税、逃套汇行为,制止低价竞销等破坏出口秩序的行为,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引导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

(二)加强出口促进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应以以质取胜战略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出口服务和促进体系的建设。中央和地方应以财政预算的形式,拿出资金用于支持质量效益导向型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举办展览、培训、贸易咨询、出口辅导、与出口相关的技术服务等22

关于以质取胜战略中品牌、标准、认证认可方面的内容后文有详细介绍,此处仅介绍一般性的措施。

28

方式促进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引导企业扩大高质量、高品质和拥有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帮助企业开拓出口新市场,推动企业打造出口品牌,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提高出口的效益。

(三)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需要从科研、生产等环节加大对具有潜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要选取一批重点行业的创品牌出口工作提供重点支持,力争在不久的时期内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出口品牌商品。进一步通过信贷、税收、出口辅导等方式扩大外溢性强的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同时,对于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磨擦的行业,要实行出口预警机制,采取措施主动控制出口,鼓励将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四)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提高进口的综合效益

在进口方面,要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国内不能生产或达不到要求的高科技资本型产品的进口,提高国内技术装备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战略性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资源,通过进口建立石油及其他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将外汇储备转换成资源和实物储备,保证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促进贸易政策与生态环境政策的协调

为确保外贸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将生态环保政策与外贸政策相结合。首先,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要根据《环境保护法》对于一些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进行技术整改;对于没有达到一定环保要求的产品要限制其出口或征税环境税。

(六)提高引资质量,促进外资与内资的关联

对于提高引资质量的问题,其手段包括降低引资成本,并提高引资效益。

对于降低引资成本,首先要规范统一我国各级地方的优惠政策,不能无限制地优惠到底,制造“政策洼地”。引资成本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低价甚至无偿转让,税收的关税,降低环保标准,降低工人待遇和工作环境。因此,提高引资的质量首先要清理一些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将政策优惠规定一个下限。当然全国不能一刀切,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可以继续保持一些优惠政策,而一些地方就要进行调整,条件成熟的地方则要取消优惠政策。

对于提高引资效益,主要是促进外资企业的技术转让,扩大外溢性。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的各种关联。政府可以通过下列方式促进这种关联:

信息与中介:利用公告、关联信息报告会、展览会等形式,赞助交易会、举办会议等使供应商与跨国公司相互沟通。

技术提升:鼓励或要求技术转让,鼓励合作研发,鼓励与本地公共机构建立联系。

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支出减税或免税。建立供应商协会;支持私人部门的培训计划;与国际机构合作,使其参与对东道国供应商的培训工作。

资金支持:跨国公司提前支付供应商货款给予税收支持;通过立法限制延期支付等;为供应商提供长期资金的公司提供税收抵免或其他财政补贴;两步贷款,官方发展援助。

(七)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利用两种市场和资源的质量

目前我国应该重点增大以下三类境外投资:以获取国外战略性石油、森林矿产等资源开发性投资;以带料加工为特征的境外加工贸易;以及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发达国家有价值资产的投资。

对于资源开发性投资,应使我国企业的全球资源战略成为一种国策,政府可以通过贴息贷款、发展境外债券市场,资源税减免和经营特许措施,加大信贷、保险、外汇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几家能够进入世界前列的国际型矿产资源型跨国资源开发航母;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通过政策性引导,推动我国企业在资源国开展“以工程换资源”和“以贷款换资源”的合作模式,建立我国经济发展中短缺资源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境外加工贸易的政策导向主要是鼓励那些带料加工装配项目的投资,越是对原料零配件出口带动大的项目,就越应该鼓励和支持。对于这类境外投资项目,可以通过购汇优惠;提供优惠贷款或融资便利;提供国外市场信息,为国内企业提供目标市场的调研报告,协助境外投资企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另外,由于现阶段我国境外加工贸易政策属于内部文件,没有对外公开,可以考虑制定公开透明的境外加工贸易政策措施,为境外加工贸易发展服务。同时,境外加工贸易的各项优惠政策我们要优先用于支持品牌企业。在援外项目中,要优先采购自主品牌的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要优先安排名牌企业用优惠贷款到受援国进行加工、生产和组装。另外,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安排名牌企业的进出口配额。

对于并购海外有价值资产的投资,政府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快制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管理条例,做到管理海外并购项目法律公开、透明、简便;完善政府对境外并购的监督管理;海外并购投资时效性较强,尤其是并购那些处于清算阶段的企业,需要在限定的期限内决定并购与否,需要简便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于一般性的海外并购项目,可以仿照其他国家采取“安全港”(safeharbor)条款而不需要审批,这样将给了企业海外投资的极大便利;因此,政府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从而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政府在弱化审批职能的同时,应加强其服务职能;政府可以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服务,提供及时信息;对于国家支持战略性并购项目,国家可以通过贴息、外汇贷款、增加购汇额度等方式重点支持;可以考虑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适度放宽购汇条件。

(八)培育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如果把做国际贸易的企业分成大型跨国公司和其他中小型企业,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大型跨国公司多出口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利润率的国际性名牌,从奔驰公司的汽车到波音公司的飞机,从耐克的运动鞋到微软的软件均是如此;而其他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则品质相对较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也较少的产品。出现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一般大型的世界性跨国公司历史优久、资金雄厚、技术储备充足、国际性经济管理人才济济,这种世界

性大型跨国公司完全有实力生产并出口品质近乎完美的产品,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条件所限,其出口的产品大各方面是不可能与这些世界性名牌企业相提并论的。因此,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不仅需要在宏观方面有好的政策支持和监督,在微观方面更需要有生产并出口高品质产品的大型跨国公司。只有建立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才有实力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才有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出口并营销其产品并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对于我国在未来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过程中,也需要国内企业的成长,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目前,国内已经有若干拥有较好国际品牌,有望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典型例子。比如海尔,在20年的时间里,能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企业,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创世界名牌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在高科技的领域,华为、中兴、联想都是佼佼者,华为作为一家高科技的企业,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始终把研发放在首位。在近3万名员工中,有47%是研发人员,达到了14000多人,其中还聘用了3000多名优秀的外籍研发人员,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为了实施全球同步的研发战略,他们不仅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建立了6个研究所,而且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美国的达拉斯、印度的班加罗尔、俄罗斯的莫斯科设立了多个研发机构。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要在销售收入的1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高于诺基亚、阿尔卡特和思科等世界著名公司,现在每年研发费用都已经超过40个亿,这也是华为品牌在IT业直线上升的重要原因。截至目前,华为公司累计申请专利8000多件,其中包括在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的800余件。青岛啤酒、同仁堂这些老字号这些年也在焕发青春,走出了自己成功的路子。青啤和以上企业不同,他们打造品牌采用的是“青岛啤酒”这个百年名牌的带动效应,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走出了“大品牌”的发展战略。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推出一批发展自主品牌的先进典型,促进中国本土跨国公司的成长,并带动品牌战略的全面展开。

四、全面提升中国产品质量

201*年以来,“中国制造”产品被一些国家及媒体故意放大并抹黑,针对这一情况,7月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我国产品

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性能明显提高,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也指出当前我国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部分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低;一些食品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企业逃避监管现象严重,制假售假屡禁不止,一些出口企业诚信度差,违法违规现象严重。201*年以来,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和媒体进行炒作,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二是境外一些媒体别有用心,三是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着薄弱环节。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看到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要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面强化质量监管。要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要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严格药品审评审批,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要严把进出口关。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实行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依法严格检验,严防问题产品进出国门。

(二)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主要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当前,要重点抓好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三)坚持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

(四)加强质量法制建设。加快完善质量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修订《食

品卫生法》、《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最重要的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整治。近期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食品为重点的质量专项整治行动,着重对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单位、食品及与健康安全相关的重点产品进行整治。

(六)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要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监管部门要主动发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包括查处问题、改进工作的信息,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要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做好农产品、加工食品、流通领域食品、餐饮消费、药品、猪肉、进出口产品和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等8个方面专项整治,达到以下主要工作目标: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彻底解决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问题;禁止和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县城以上城市生猪进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达95%;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等10类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

要通过整治,建立两个链条、一个体系和一个网络,即:建立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在开展专项整治中,第一要结合实际,确定好本地本部门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目标,都要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单位和生产经营者。第二要标本兼治,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对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严格实施国家各项强制性标准,严格准入许可,严格全过程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生产者必须负责召回,销售者必须停止销售。第三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相互支持,协同配合。不搞本位主义,不推诿扯皮,不搞地方保护。对于跨区域、跨部门的大案要案,搞好联合执

法。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第四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负总责。要把发现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相关部门、每个地方、每个企业和店铺,明确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强化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的责任。第五要掌握、运用好法律和政策武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依法开展整治,依法严惩重大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分子。第六要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的领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发动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形成生产安全产品、销售安全产品、使用安全产品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在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各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全过程监管,全面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责任,全面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把我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任何战略的实施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战略的相互配合,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也不例外。在新的时期,质量问题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也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国人有理由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制造”一定能够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相媲美,享誉世界。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推动外经贸事业发展我部实施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5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