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

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3:57:47 | 移动端: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

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

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国家职能顺利发挥的物质基础。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旧体制上,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理论研究与创新,对思想认识以及工作思路而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认识及重视程度均不足

目前,对国有资产的“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使用、轻监管”的现象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明显存在。这些单位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思想认识不够清晰。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有资产的闲、损毁、丢失甚至流失,从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及其保值增值效果。

2、事业单位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艰巨性的认识,无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所面临的挑战为:在参与各种社会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动中,作为独立承担民事经济责任的主体,如何依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来评价各事业单位的市场活动与行为。这是一

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情况与问题,这就要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及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言,当务之急是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及管理等因素,做到服务功能以及监督职能均到位,从而充分体现监督的严肃性与管理的服务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

(二)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职能定位不明晰

面对总量不断增大、范围不断增多、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事业单位资产,很多单位对此缺乏宏观、统一的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难以履行其职责,更有甚者有的单位并未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了监督管理职能的缺失。当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时,就会导致部分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定位不明确而相互推诿扯皮。由此可见,仅靠各部门间的自觉性与道德修养,而缺乏对各职能部门对国家各种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监督,这显然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将导致各部门间相互攀比、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增加协调难度,降低工作效率。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一些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单位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这些单位诸如建筑物、土地、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尤其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重组、改制、关停并转、产权转让、资产评估

等方面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三产”经营管理人员无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单位内部也未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导致这些人员并没有激励约束机制来进行约束。在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要求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部分管理制度,但各项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未能真正贯彻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危害单位的权益。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为: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使用。而实际情况是,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且出现管理职责及效能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够到位

在事业单位资产购、使用、处的全过程中,国资管理部门受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并未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同时也未对单位购买、报损、报废、出售财产报批进行全程跟踪检查,不清楚单位的实有资产底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未制定对包括固定、流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些事业单位对购、出租、出借、出售、报废财产等有很大的主动权,甚至有些单位尚未建立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

(三)事业单位重钱轻物,未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数是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如主要为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公共财产。这种资产的特点是:不计成本,无偿使用,不核

算盈亏,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重钱轻物,未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现象。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严格控制国有资产的入口

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入口”,资产配连接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为了杜绝盲目、重复购的现象,使预算安排与事业单位已占有、使用资产的状况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并遵循如下原则:

1、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的互相适应

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的互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满足资产配的合理需求;二是高标准、高档次、不计行政成本的资产配会造成资产的闲浪费,事业单位不应盲目追求此类的资产配。

2、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

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使存量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避免重复配,应按照工作的需要来科学编制配规划;二是不同单位、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调剂、共享应加以推动。对于临时需要且能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则无需重新配。三是加强对资产存量增量配的管理,以达到优化资产配,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

3、勤俭节约、严格控制

对于有无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分别按照标准或实际需要来配,同时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应包括资产购项目等,各单位应将批复文件及有关材料报送至同级财政部门,若是未经批准,就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以及单位经费支出。

(二)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资产运转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资产使用,在使用国有资产时,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是事业单位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以此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

(2)通过指定专人来负责资产管理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包括负责规范账卡管理、实物管理以及统计报告等工作。

(3)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以便达到责权分明,层层负责的目的。

(4)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所占有以及使用的国有资产,为了做到清楚家底,账、卡、实相符,事业单位应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强化资产出口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完整为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需要抓住资产处这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尽量采用如招投标、拍卖、协议转让等公开

的处方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进行资产处。对国有资产的处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事业单位则不能处。当事业单位面对以下情况时,如撤销、分立、改制、合并等或是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事业单位清查登记其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并对其编制清册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对此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实施“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四)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

应加强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对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应规范考核奖惩,对业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并进行严格的考评。同时为了增强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对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予以经济或行政处罚,如若构成犯罪,则交付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伴随着我国国有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资产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只有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扩展阅读:国有资产管理概论

《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

所谓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对这些资产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有资产管理既有一般经济管理的普遍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在宏观领域,国有资产管理是政府经济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存在密切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覆盖国有资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包括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及资产评估、登记、界定等。

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国有资产管理有了相当多的了解。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它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

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及资产评估、登记、界定等。国有资产管理要素包括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等。经营性国有资产即用于经营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经营单位中依法拥有的资产及收益。具体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被依法经营或使用,并且其产权或属于国家所

有的一切财产。

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置管理,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及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对国有资产存量及时调整,对部分国有资产依法进行收购兼并、拍卖、出售,优化资产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运行效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管理活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产权处置是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经营行为,也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意图,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全部国有资产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源泉。经营性国有资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可经营性,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运动性,经营性为有资产具有增值性,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所拥有的各项国有资产,如房屋、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和各项经费等。这些资产主要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国防建设及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但要求有效、合理、节约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

资源性资产,指国家依据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海洋、河流、荒山、荒地等。资源性资产的合理开发、有效使

用,可使再生资源得到补偿和不可再生资源得到替代开发,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企业中经营的国有资产,统一由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所有者的职责,成为这类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主体,国有及其控股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仍由各主管部门管理。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总体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国有资产的类别不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做出不同的改革设计。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将成为改革的重点。对这类国有资产,一部分仍要继续以国有形式经营;而相当部分要通过市场化退出国有经济序列。这一过程根据国有资产类型不同,其改革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对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大企业,重在通过改革,优化重组,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对于竞争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基本上要放到市场中去,通过全社会的资源整合,以及富有活力的形式竞争和发展。

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关键是解决退的问题。所谓退出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国有企业退出序列,主要是指竞争领域中的部分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序退出,转入非国有形式发展,从而整体退出国有经济的序列。其次是退出市场,即对

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也包括那些没有市场需求、存在突出结构性问题的企业要尽快退出市场,该破产的破产,该关闭的关闭。其退出通道的构造,前者通过发育市场,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形式可以多样化,租、转、购以及参资入股等。后者则要提供各项保障条件,保证企业能顺利实现破产。

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任何操之过急或似是而非的做法终将招致失败。中国的国情是国有经济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切忌一刀切。实行政企分开。实现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国有企业真正和彻底推向市场,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首要目标;加大公开监督力度。国有企业无论上市与否,其经营状况都应当公开。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客观上提出一个国有资产的变动趋势问题,从总体上来判断,国有资产不可能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比重,这样,既不利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规模大小不一、功能差距较大的国有企业及其国有资产,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但不乏可借鉴之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心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5624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