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

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3:58:15 | 移动端: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

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

对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思考

内容摘要: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必须面临和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践,阐述了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农村信用社风险及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农村信用社对策

农村信用社是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系着农民。故它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农村信用社从建社50多年来,一直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自201*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总体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从201*年开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工作从"深化改革试点"转入"深入实施攻坚"阶段。所以,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而如何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成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必须面临和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风险问题是目前金融业面临的严峻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部门和金融工作都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故强化风险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1、强化风险管理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金融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众存款,涉及千家万户,若发生风险,将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当前,金融风险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把“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这些都说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关系列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

2、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经营规模,成为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有的地方已发展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但是还有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信贷资产质量劣,风险贷款占比大,经营效益差,有的甚至资不低债。这些问若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威胁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需强化风险管理,使这些农村信用社尽快步走出困境。

3、强化风险管理是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其发展壮大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许多农村信用社的自律机制尚未建立或发生实质作用,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同时,潜在的风险也不可低估。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因此,只有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各种风险,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

1、规章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制衡的目的。对违章处理不力,客观上纵容了违规操作和案件的发生。

2、人员素质不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及人脉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信用社整体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操作和技能知识“老龄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并且,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体制问题,一些大中专学校很难分配到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引进人才也不容易,造成职工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职工培训较少,素质提高缓慢。很少组织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即使开展业务培训,也只限于信用社负责人和主要工作人员,缺乏全面性、经常性和连续性的专业培训,多数职工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特别是信贷管理能力差,难以适应风险防范的需要。总之,缺乏了科学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不高。

3、产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难落实,必然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向、管理方法的错位,管理职责的分散,缺乏独立有效的管理部门,因此产生一定的经营风险。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革在发展、完善的同时,也成为经营风险的积累过程。当前新一轮信贷资产风险的聚集,除部分信贷人员和管理决策层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形成外,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欠缺,这仍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

4、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

向商业银行转轨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趋势,而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条件就要达到一定的业务规模。于是,一些农村信用社为了迅速扩大业务规模,壮大自身“块头”,盲目进行信用扩张,贷款条件放宽了,风险管理松驰了,执行制度松来的当然是风险增长了。

三、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必须把它置于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在改革与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发展中不断消化和积极防范经营风险,这才是风险管理的根本途径。

1、强化风险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信用社要彻底改变漠视和淡化风险的意识和行为,要增强农信社员工的风险意识,必须打破现有的机制,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从而唤醒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发展与管理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股东利益、存款人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从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益为目的,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为手段的安全运营、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上来。通过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科学转型,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重心,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2、完善内控制度,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防范和控制风险,除了要化解历史包袱之外,还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业务行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并且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建立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自身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权责利关系。进一步明确农信社的产权关系,实行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三会”制度,根据章程的普遍性结合各自农村信用社的具体实际,制订和细化“三会”组织的议事规则和职责权限,真正发挥“三会”的实际作用;进一步降低制度执行成本,努力形成高效务实、相互制衡的管理决策层面,紧紧围绕“业务发展、效益提高、风险控制”三大目标,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系统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3、精简机构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农信社庞大的机构和员工队伍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障碍。要提高综合竞争力,就必须下大力气对目前的农信社机构和人员进行精简和压缩。因此,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长期扭亏无望或低效网点予以撤并或整合,净值下滑接近零的农信社应责令其关门退出,以进一步发挥机构资源优势。同时,必须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推行绩效工资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竞争机制。对待老员工或文化素质不高的员工,可以考虑采取“花钱买稳定”的做法,由各单位自行负担他们的待遇,为其办理提前退休,空出的位置全部用于招收大中专毕业生,以不断增加新鲜血液,促进农信社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要强化资本概念,强化资本约束和资本监管。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是进行资产规模扩张的安全依据,是对社会负债规模的“警戒线”。资本作为抵补风险损失的最后手段,对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在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建立健全资本补充机制的同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应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

5、银行业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

在当前的农金监管工作中,应以加强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管理为中心,重点监管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和支付缺口的预测工作,一旦有支付危机的苗头和倾向,要随时向上级报告。二是督促和帮助农村信用内控制度、制定统一的业务经营基本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测制度。以机构调整和加强内部管理为内容的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综合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求真务实,农信社生存发展之本.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3[2]童德平.改进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之我见.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3[3]雷小洪.浅谈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中国信合.201*.4[4]胡海啸.高管人员的离任稽核有待完善.中国信合.201*.3

[5]何广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陈福成,等.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J].金融研究,201*(1).

信贷管理部

扩展阅读:2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贷款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事关农村信用社经营得失和生存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要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放在首要位,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突出风险管理,重视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增强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自身获得较好发展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探讨,并进行现状成因的深度剖析,提出了改进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及一些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一)管理信贷风险的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存在权责上的不对称性。在目前粗放经营模式下,管理层侧重于短期信贷的量的增长,加上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未完全顾及质量的优化。信贷员客观公正的调查进而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在贷款的发放上只有受指令承办的义务,没有决策的权利。贷款发放后,信贷员被落实为信贷风险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信贷员的积极能动性。二是重放轻管、新官不理旧账的思想仍然存在,削弱了

农村信用社控制风险的能力。与贷前决策相比,贷后资产管理和事后检查仍是信用社的弱项工作。信贷业务发生后,信用社便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控制,在与客户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信息不对称和地位的变化使得贷后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负责人及员工异地交流频繁,新接任者或员工不知情况,疏于管理,认为前届责任,于己无关,不愿得罪人,对这些贷款不闻不问,久而久之,造成了这部分贷款的呆滞和慢慢的损失。即使后任者主动管理催收这部分贷款,但收效甚微。这部分人往往只认前届或贷款发放人,在当今和谐社会,根本不理睬后任者。总不可能全部起诉,况且不一定有收效。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贷款发放时责任的明确不实,逗硬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不力。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滞后

受多次体制改革反复更迭和员工队伍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的科技软件开发上几乎空白,风险管理的科技服务支撑建设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缺少必要的科技支持,精确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受到影响。

(三)化解信贷风险的成效极为有限

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回收,更多的是借助人情催收,一旦发生借款人恶意逃废债的行为,信用社束手无策,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常常为保全资产以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但冗长的法律

诉讼程序经常使信用社失去了收回贷款的最佳时机。加上法院执行不力,不支持、不配合、不行动、讲人情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导致起诉贷款能收回而未收回。进一步挫伤了信用社通过法律手段收回贷款的信心,化解风险的成效大打折扣。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增加,直接造成信用社大量信贷资金沉淀,因而提起的诉讼呈上升趋势。因此信用法制建设已成为现在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贷款诉讼失效期两年对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助长了一部分人的废债思想和赖债行为,不利于我国社会的信用环境优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引起高度重视,很有必要讨论对法律做适当修改。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成因剖析

(一)信贷风险管理质量:强调零风险过于理想化,如果单纯从安全性原则讲,零风险当然是信贷风险管理质量最优状态。然而,效益最大化是商业性金融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和安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益与风险是银行信贷活动这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存在矛盾,又必须追求统一。在现实货币信用经济活动中,信贷业务始终与风险相伴,信贷资金运作不可能是绝对的零风险,而只能是相对的低风险。

(二)信贷风险管理目标:效用取舍存单边化。安全性、效益性是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追求两者之间最佳结合点是管理层面临的现实选择,也是风险管理的理想

目标。在安全经营中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最大的效益中取得平稳的发展。这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在效用的取舍上把握好尺度。但现实的状况却是大部分基层机构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有些基层机构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机械地追求贷款“零风险”,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反过来,却制约了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之间的恶性循环。其主因,在于思想上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

(三)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责任心亟待加强。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使农村信用社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形成了许多风险管理的“真空区”。例如,农村信用社的一些基层信贷部门缺乏对各类信用风险的预测和足够的驾驭能力,甚至对风险持漠视的态度,发放时出口关把握不严,办理手续不严谨,合同存在瑕疵,埋下隐患加之贷后管理未跟上,责任心不强,使信用社丧失贷款本可依法追收的主动权;资产保全部门囿于不良贷款个案的处,却忽略了对风险的归类与综合分析,不能为前台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四)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尚未到位。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风险的角度分析,信贷风险主要源于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人员作不出有深度的调查,一个可行性的调查报告。没有根据市场信息作深入调查研究,只是根据表面现象做出调查结论,使贷款在发放前就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贷后检查落实不到位,信贷人员到贷款农户、企业、农村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及时把握贷款户生产经营变化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相关指标分布比较零散,不具有系统性,而每一个分项指标又很难说明贷款户的财务变化趋势和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可操作性差。

(五)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优惠,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逐渐富有。各银行加大了对信贷的投放,老百姓正常的贷款难得到解决,社会信用环境大有改善,大部分经济困难的贷款户由于家庭经济的逐渐好转而还清陈欠贷款重树了信誉。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有钱人赖债废债思想特别严重,尤其是有一定特权的官员、执法工作人员、社会人员表现突出。他们败坏了社会信用环境,同时还影响其他人按期还贷的积极性。同时信用社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部分人不讲职业道德,与他们串通一气,乱放滥放贷款,不讲贷款质量。甚至做反面工作,导致部

分超诉讼时效贷款无法收回。因此,当今信用社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教育,采取强有力措施防范道德风险,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六)信贷风险管理的盲区剖析。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山区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近年来,有很多农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创业躲债,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发了财,还清了贷款,但有部分人没有挣到钱或挣了钱品行差,多年不归,了无音讯,不知下落。实际有的已全家落户在他乡,信用社根本无法追收到这部分人的贷款,他们游离在信用社的监控之外,风险很大,一旦品行不好,贷款到期后极有可能造成损失。信用社对这部分贷款很无赖,只能是鞭长莫及。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分析(一)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自我约束,从根本上杜绝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人为因素,使信贷资产符合安全、高效的原则。建立贷款责任界定制度,对信贷运作中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环节,责任明确到人,实行奖罚结合,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资产营运制约机制。重点是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解决。根据贷款对象的贷款方式、期限、形态、结构,参照贷款对象的资产与负债比例、资本周转速度、经营包袱、偿还

贷款的实际能力等相关参数,对现有信贷资产和计划投入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对未来或短期内有可能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做出科学预测,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2.完善功能,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第一,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参与各类结算,逐步疏通结算渠道。同时,人民银行应对信用社的结算给予广泛支持,帮助信用社尽快建立统一的结算网络系统。第二,农村信用社要面向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信贷运作机制,打破传统的保守经营格局,不断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投资、租赁、咨询、信托、代收代付等业务,实现业务种类多样化,以增加信用社收益,分散、规避风险。

(二)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扶持是化解风险的有力保障1.国家应制定扶持信用社政策,落实政府债务国家买单,尽快偿还党政村社集体债务,减轻信用社包袱,使信用社轻装上阵,增强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税费改革前,乡镇政府、村、社各级为完成税费上交任务,直接或私贷公用从信用社借了相当数量的贷款,时间已长达10多年之久,既未结息,也未还本(今年市委市政府开展的行政机关、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专项清收,收回了仅极小部分政府贷款,但杯水车薪,相比欠债金额微乎其微)。虽几经财政清理锁定,但至今分文未还。同时,政府、村、社还欠村社干部及农户个人款项,而他们又欠信用社的贷款,形成“三角债”,借款人如今有钱也拒不偿还。

国家应尽快拿出办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遗留问题,给信用社减轻包袱,以增强信用社自我发展能力。

2.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引导资产多元化。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决定了资产的单一性,因此发生风险的概率较大。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使农村信用社用一定比例的资金运用于融资业务,提高资产的流动速度,增加盈利水平,实现资产多元化。

3.继续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税赋,增强化解风险能力。第一,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公众存款,而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的信贷基金,故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相对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仅执行了五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且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税收优惠期限将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贷款额度早已超过五万元了,也就是说信用社目前有相当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享受不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且不知以后国家对农信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继续。第二,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赋税过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改造和发展的能力。自1986年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恢复税收以来,先后开征的税收项目达十几种,再加上地方各种名目的集资摊派,使信用社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第三,农村信用社不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还承担着大量政策性的支农任务。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应该得到有关部门降低税

收标准或者放宽小额贷款额度限制的照顾,以促进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增强其自我化解风险的能力。

(三)强化内部管理,建立防范风险屏障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第一,利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提高低成本负债和高收益资产的比重;第二,建立资产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优化贷款结构,严格抵押、担保贷款手续,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风险管理办法,用量化指标预测和评估贷款的风险度,依据风险度划分贷款的审批权限,并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要和经济效益,确定资金投向、投量;第三,建立风险贷款转换机制,对已形成的风险贷款,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积极清收和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

2.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效控制风险。第一,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防止货币和信用扩张,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应有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达到资源有效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转;第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适应农村经济运行规律的需要,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现持续、稳健运行的需要,是实现安全、高效的需要;第三,要建立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发放贷款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偿还能力为必要条件,以资信等级排序为考虑因素,使信贷资产风险尽可能控制到最低限度。

3.实行信贷管理“五岗”分离,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实行信贷管理的调查催收、法律监督、审查核批、检查监测、运行监督五岗分离制,使每一笔贷款不但按规定签订合同,依法保证,而且从准备投放的第一环节到实现按期收回的整个循环周期,都受到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的严密监控,各岗位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共担风险。同时实行内部人员责任补偿制,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一旦形成风险或造成损失,必须界定不同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追究,并给以经济、行政等处罚,以此作为造成责任事故的责任补偿。在推行审贷分离对象的选择上,要依据资源、技术、能源、管理、市场和效益状况,并依据借款户(企业)风险性大小、信誉优劣等,主要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项目、大额流动资金贷款等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度量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便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

4.坚持服务“三农”(农业、农民、农村),准确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系统总结并掌握了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不但能及时把握“三农”脉博,适时提供信贷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运用信贷杠杆作用,正确引导农业由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过渡,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转,实现支持“三农”的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办社宗旨和市场定位不变,建立与“三农”的密切关系,树立靠支农求发展、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树

形象、靠支农降风险的思想,鼎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切实降低和分散资产风险。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对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信贷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5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