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woohxiw
农业昆虫学实习论文
学院:农学院姓名:张新伟学号:201*0214061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1*年11月14号
实习地点:海南省海口市(三江、三门坡、生态村)实习路线:海口→三江→三门坡→生态村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在学校没有看到的昆虫,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体现的十分明显,分别是水稻害虫,芒果害虫,荔枝害虫和蔬菜上海青害虫等,下面几种昆虫的介绍是在此次实习中见到的种类最多的,详细介绍如下。
二、3种主要害虫介绍
水稻虫害及防治: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
卵: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
幼虫:幼虫称蝗蝻,一般6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2龄后体形渐大,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为害特点: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在广东、海南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作物。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
发生规律:
中华稻蝗在广东、海南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9月上、中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
防治对策:
①稻田附近田间杂草地是稻蝗的滋生基地,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稻田附近荒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②早春结合修田埂,铲除田埂1寸深草皮,晒干或沤肥,以杀死蝗卵。(3)田间蝗蝻发生时,掌握3龄前若虫集中在田边杂草上时,选用90%敌百虫7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雾。
芒果虫害及防治:芒果象甲(MangiferaindicaLinn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
成虫:果肉象体长5.5~6.5毫米,身褐色,头管短而粗壮,常隐于前胸腹板之下,触角膝状,黄褐色,鞘翅褐色,基部有一黄褐色横带。果核象体长6~7毫米,棕褐色,披有黄褐色鳞片,头管光滑,枣红色,喙长4~7毫米,触角膝状,端部有3节膨大,鞘翅端部有1对由灰白鳞毛组成的带状斑纹,各足褪节端膨大,内侧有一齿。剪叶象体长5~6毫米,褐色,具细毛,稍有光泽,喙细长,伸向前方,触角棒状,前半部黑褐色,基半部枯黄色,前胸圆锥形,背有刻点,鞘翅灰褐色,每侧有10行纵列的粗刻点,密生褐色细毛,腹部膨大,可见5节,末端露出鞘翅之外。
卵:椭圆形,初期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幼虫:体长5~6.5毫米,淡黄色或深灰色,无足,体躯11节。蛹:体长3~4毫米,淡黄色,羽化时褐色,头部有乳突,上生刚毛,腹部向内微弯曲,末节有肉质刺1对。
为害特点:
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在我国,危害芒果的象甲主要有3种它们是芒果果肉象、芒果果核象和芒果剪叶象,其中前两种属于国际植物检疫对象。芒果果肉象以幼虫蛀食芒果果肉,在果肉内形成不规则的纵横蛀道,使果内充满虫粪,不堪食用,该虫不危害果核;芒果果核象以幼虫蛀食芒果果核,使被害的幼果大量脱落,严重影响产量,甚至使全园失收;芒果剪叶象则以成虫取食嫩叶,并在嫩叶上产卵,将叶片从近基部咬断,造成大量落叶,并在嫩叶上产卵,将叶片从近基部咬断,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使树冠仅剩下无叶的光秃嫩梢,对树势及产量均有极大影响。
发生规律:
果肉象一年发生1代,成虫藏于枝叶或树皮隙缝和孔洞中越冬,次年早春开始活动,产卵于幼果表皮上,孵化后即钻蛀果肉内危害,老熟后在果肉化蛹,7月成虫在被害果肉内羽化而出,成虫白天取食芒果的嫩叶、嫩枝;果核象也是一年发生1代,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早春出土活动,产卵于幼果内,幼虫孵化后钻入种子内危害。被害果实在幼虫接近成熟时脱落,经3~5天后,老熟幼虫即在烂果中蛀孔而出,钻入附近的土中深3~5厘米处筑土室化蛹,6月上旬大量羽化。羽化后的成虫当年不出土,留在土室内至次年春季才出土活动;剪叶象一年发生多代,世代数视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在海南可多达一年9代,世代重叠,冬季无明显越冬现象。气温低于20℃时,成虫食量明显减少;气温降至10℃时则停止取食。成虫羽化出土5天后即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时先用口器在嫩叶中脉的侧面咬成一产卵孔,随即将卵产在其中,每片叶片产卵1~8粒,平均3粒,产卵完毕后用口器将产卵孔覆盖压实,然后将该叶片沿基部咬断,并使之挂在树梢上,在叶片上的卵和幼虫照常生长发育,幼虫成熟后落入土中,作土室化蛹。成虫产卵期可达60天之久,产卵量为200~500粒。卵期平均3天,幼虫期平均5天,蛹前期约30天,蛹期平均7天,羽化后在蛹室停留2~3天。防治对策:
应及时处理有虫落果,对防止果肉象及果核象可采取及早套袋的办法,对剪叶象及时将咬断带卵的残叶收集处理,消灭虫卵;在谢花后1个月内,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也可以使用20%杀灭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水胺硫磷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施药3~4次。
荔枝虫害及防治:荔枝蝽蟓(TessaratomapapillosaDrury)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黄褐色,盾形、体长24~28毫米。
卵:园形,2.5~2.7毫米,淡绿色或淡黄色,卵14粒,成两行排列。
若虫:有五龄,第一龄体椭园形,长约5毫米,第二龄体变长方形,逐步长大,至第五龄体长18~20毫米,翅芽较长。
为害特点:
荔枝蝽蟓俗称臭屁虫,也有称其若虫为红衫仔。成虫、若虫刺吸幼果果柄、花穗,导致落花落果,刺吸嫩梢可致萎蔫,大量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尤以三龄后的若虫危害大。成、若虫遇惊扰时均能射出臭液,臭液射在嫩叶、花穗、果壳上可致局部枯焦,臭液触及人体皮肤,引起辣痛,特别是伤及眼睛,切勿搓揉,可即用清水冲洗。荔枝蝽蟓是荔枝、龙眼园中最普遍发生为害的害虫。
发生规律:
每年仅发生一代,卵历期早春18-20℃时,历期17-25天;气温20℃以上,为7-12天。若虫一龄21天,二龄8天,三龄10天,四龄17天,五龄26天,成虫寿命最长371天,最短203天,平均311天。平均每雌一生能产5~10次卵,约共产140粒左右。
每年以成虫越冬,场所除在荔枝叶片茂密而温暖的地方外,在附近其他杂树或屋檐下均可见。冬季捕捉成虫,只能消灭部分。成虫早春要吸食花果嫩枝法液才能产卵,因而有强烈的趋花趋果特性。每年花果树的多少,对其大发生与否有重要作用,防治亦应以花果树为重点。每年1-2月越冬期成虫抗药力最强,用药效果差。3月上、中旬后体内卵巢发育,脂肪量下降,抗药性大大降低,这时用药效果最好。
防治对策:
①生物防治:释放平腹小蜂防治。特别是树龄在30-50年以上,树冠高大,枝叶茂密的树,喷药难以防治彻底,放蜂效果特别好。平腹小蜂是荔枝蝽蟓的卵寄生天敌,能消灭蝽蟓于卵期。该蜂体型大,成虫寿命长达20多天。每年于3月上旬蝽蟓始卵期,3月底或4月上旬各放一次蜂,30年以上的大树每次放400-500头,两次共放800-1000头。小树每次放300头,两次共600头,可收良好。每年3月初放蜂前,先查一次树上蝽蟓密度,每树超过150头以上,先打一次敌百虫,压低成虫密度,5天后放第一次蜂,可减低越冬老成虫为害。用生物防治可维持林间生态平衡,简单省人力。
②人工捕杀:要冬期低温10℃以下,突摇树干使成虫跌下,收集杀死,可降低虫口密度。因蝽蟓越冬场所分散,难以长底,仅可作一辅助措施。
③药剂防治:喷杀成虫应在每年3月上、中旬抗药性最低时进行;4月底至5月上、中旬,若虫进入五龄和新成虫,抗药性又增强,这时用药效果亦差。
用药种类有:A.90%敌百虫600-800倍,效果好,伤害天敌少,但残效短。B.22%荔虫清乳油1500-201*倍,杀虫谱广,除蝽蟓外,还能杀多种荔枝害虫;C.菊酯类农药如灭百可,快杀敌,兴棉宝等1500-201*倍等,药效好。但此类药杀伤天敌较大,常用易引是壳虫及螨类等小害虫发生。
上海青小菜蛾(Diamondbackmoth)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
卵: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幼虫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为害特点:
小菜蛾别名:小青虫、两头尖。世界性迁飞害虫,主要为上海青、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害特点: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在留种株上,为害嫩茎、幼荚和籽粒。
发生规律:
小菜蛾一年发生代数各地不一,一般为11-13代,成虫昼伏夜出,该虫成虫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幼虫则有避光的习性,卵多产在叶背脉间凹陷处,散产或3-5粒连成一块,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幼虫共4龄,幼虫期12-27天,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有2个发生高峰4-6月、8-10月。初孵出的幼虫在叶片背面潜伏暂短的时间后,随即蛀入叶片的上下表皮之间,蛀食下表皮和叶肉,使白菜的叶片上出现好多透明的斑块,暴食性强的幼虫,有时连上表皮也吃光,只剩下叶脉和叶柄。幼虫共有4龄,老熟幼虫体长10-12毫米,呈浅绿色,纺锤形。当气温下降时,多数幼虫转移至菜心为害,有时也在基部叶片处为害。受害严重的白菜,心叶和外部叶片上都会呈现透明的光斑,既影响质量又降低产量。
防治对策:
①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尽量避免水范围内十字花笠蔬菜周年连作,以免虫源周而复始,对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收获后,要及时处理残株败叶可消灭大量虫源。②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虫发生期,可放置黑光灯诱杀小菜蛾,以减少虫源。③生物防治:采用细菌杀虫剂,如BT乳剂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④药剂防治:灭幼脲700倍液、25%快杀灵201*倍液,24%万灵1000倍液、5%卡死克201*倍液进行防治。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三、实习感想
经过了一天的的实习,我切身学习到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这次实习扑捉到的大部分是一些小的鞘翅目的昆虫,也抓到了一些蜻蜓。一开始的扑捉时候我总是不小心把蜻蜓的翅弄坏,后来就变得更小心了,也就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扑捉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各种昆虫的栖息习性和活动规律。和同学一起扑捉昆虫,这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中午一般虫子比较少,太阳又毒辣,经常忙得满头是汗却收获不多,这时也会出现放弃的念头,但是静下来想想,如果大家都放弃了,那就没人会坚持,所以又重新打起精神继续扑捉。后本以为抓20种虫子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凭借我与同学之间的配合和努力之下,还是抓到了不少的虫子,距离20种的目标非常的接近了。时间过得很快,一天的实习结束了,虽然我没有一次性抓到20种虫子,但我还是有收获的,加深了对这些虫子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样学好昆虫学,把农业昆虫学书本里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外,还体会到很多人生道理和与同学相处的乐趣。
最后,感谢学校、学院、老师给我们安排昆虫学的外出实习的机会!
扩展阅读: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农业昆虫学》
实习报告
学号:1009010108
姓名:杨再福班级:农学10a院系:农学院指导老师:张长禹实习时间:201*、7、2-5
实习性质:农业昆虫学教学实习实习地点:湿地公园、贵大农场、牵牛村等地成绩:
第一部分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从感性上认识和了解不同植物上昆虫的危害症状、形态识别、基本习性等;掌握各种干标本的针插部位和展翅、整
姿的要求及方法,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以及液浸标本浸液的配制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和技术,鉴定常见的昆虫种类,培养独立进行昆虫研究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
1.昆虫标本的采集:熟活环境;掌握标本采集2.昆虫标本的制作:针插部位和展翅、整姿(1)针插法:
插针时,依标本的大针。夜蛾类,一般用3号针;盲蝽、叶蝉、小蛾类则用1
针插蝶蛾、蜂、蚁、蜻蜓、蝉等是从中胸背面正中央插入,通过中足中间穿出来;针插蚊、蝇等时是从从中胸的中间偏右的地方插针;针插蝗虫、蟋蟀、蝼蛄时插在前胸背板的右面;针插甲虫时插在右翅鞘的基部;针插蝽象时插在中胸小盾片的中央。
虫体在针上有一定的高度,在制作时可将插有虫的针倒过来,放入三级台的第一级的小孔,使虫体背部紧贴台面,其上部的留针长度是8毫米。
甲虫、蝗虫、蝽象等昆虫,经插针后,需将触角和足的姿势加以整理,前足向前,后足向后,中足向两侧;触角短的伸向前方,长的伸向背侧面,使之对称、整齐、不失自然姿态。整好后用虫针或纸条固定,待干燥后就定形了。
处理微小昆虫,如跳甲、米象,飞虱等时,先将00号虫针的尖端从虫体腹面插入,将
小,选用适当的虫天蛾用4或5号针;号或2号针。
悉各类昆虫的生的常用方法。掌握各种标本的的要求及方法。00号虫针的末端固定在软木片上,再将软木片插在2号虫针上。或用粘虫胶将小形昆虫粘在三角形台纸的尖端(纸尖粘在虫的前足与中足间),底边插在昆虫针上。三角形台纸的尖端指向左方,虫的头部向前。
(2)昆虫展翅法:
将新鲜标本或还软后的标本,选取大小适宜的虫针,按三级台特定的高度插定,移到展翅板的槽内,虫体的背面与两侧面的木板平,调节活动的木板,使中间的空隙与虫体大小相适合,再将活动的木板固定。两手同时用两根细虫针,左右同时拉动一对前翅,使一对前翅的后缘压住后翅的前缘,左右对称,充分展平。然后用光滑的纸条压住,以大头针固定。放置一星期左右,干燥、定形后取下。
(3)昆虫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首先,收集或饲养得到昆虫的各个虫态(卵,各龄幼虫,蛹,雌、雄性成虫)、植物被害状(注意将新鲜标本压平,使迅速干燥,以便保持颜色)、天敌等。
标本盒的底部防干燥剂或樟脑,上面盖一层棉花,再把标本放在棉花上面。这里所用的标本不带虫针,因此它的展翅、整姿方法也不一样。蝶、蛾、蜂、蝇的展翅法是腹面插针,背面向下,展开双翅,当姿体整好固定后,即将插入虫体的针取下。待干固后即可装盒。甲虫、蝽象、蝗虫等的整姿标本,也要在平板上进行,不经插针直接整姿,干固后取下备用。
生活史标本中,各龄幼虫和蛹需保存在封口的指形管中,管口用胶、漆封固,可以保存一年至几年。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标本保存在烧融封闭的玻管中。方法是:先将虫及少量浸渍液装入玻管,在喷灯火焰上拉成安培瓶的细管口,再用注射针注入适量的浸渍液,在吹焰酒精灯上将细管口迅速封闭。
3.昆虫标本的鉴定:
掌握鉴定资料的使用方法,利用各类鉴定资料正确识别所捕昆虫。并将鉴定昆虫附上标签,标签类容应包括: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寄主、采集者姓名。
第三部分实习方法及实习用用具
1、实习方法:
野外捕捉(观察法、振落法、搜索法、筛选法、诱集法、盲扫法),室内鉴定
2、实习用具:
捕虫网、毒瓶、塑料袋、收集瓶、三角形纸袋、镊子、昆虫针
第四部分实习日志
201*级农学10a班第九组昆虫学实习日志
时间201*年7月2日201*年7月3日201*年7月4日201*年7月5日
内容备注实习动员、分发实习用具、校园附近采集标本完成湿地公园采集标本牵牛村采集标本及室内鉴定标本制作、室内鉴定、整理标本完成完成完成第五部分标本采集
201*年7月2日,今天下午阳光明媚,期待已久的《农业昆虫学》课外实习终于开始了,下午2:30我们准时到实验室集合,经过张长禹老师简短的实习动员,分发完实习用具后,在张长禹老师带领下,我们踏上了实习的路程,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歌声阵阵...我们寻遍校园,将所有能抓的昆虫全都抓了。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难免会感到生疏,很多用具都不知道怎么用,当然抓的昆虫当然会很吃力,抓了很长时间也不抓到几个虫子。在老师的不断指导下,我们也很用心的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学习,我们渐渐熟悉很多用具的使用方法,很多昆虫的扑捉方法。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负责,在每个同学的努力下,还有整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小时的捕捉,我们组捕捉了很多昆虫,但距离我们完成任务还需很多昆虫,眼看校园里有很多同学在扑昆虫,也被扑捉的差不多了,为了能扑到更多的昆虫,我们组果断决定去实地公园,经过短暂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湿地公园,一到公园我们看傻了眼,异口同声的叫起来:“天,好多蝴蝶啊”,看着满天飞着各式各样的蝴蝶,我们都惊呆了,在惊喜下我们迅速采取行动,开始我们大面积、大量的捕捉,还是想在校园里一样,看到就捉,捉不到的穷追。我们排成一队,地毯式的前进,捕捉了很多漂亮的蝴蝶和昆虫。实习的过程中乐趣多多,我们都抱着一颗做学问的心,所以当我们好多人追杀一个蝴蝶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罪恶感。相反,无论捉到还是捉不到,我们都会很开心,笑语不断,满心喜悦。在捕捉的过程中,无论是看到了还是看不到,先用网往草丛中或是花丛中扫扫再说,往往在不经意间,网里会有很多虫子,此时更是得意无比,成就感十足。更让我们高兴的是,很多书上挂满金龟甲,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战绩之一。
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了,虽然我们有些疲惫,但还是很高兴,因为此行我们硕果累累,满载着收获感的喜悦,我们踏上了返校的路程,在路上是不是展示着我们今天的战果,也是不是有好奇的人向我问话:“你们抓这些东西是用来干嘛的?”
“当然是用来学习的咯”。没有什么比学到知识而感到更加高兴了!201*年7月3日下午我们组又一次来到湿地公园,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方式,我们又一次扫荡湿地公园昆虫。同样,夜幕加临时我们满载而归。
2102年7月4日下午,我们在张长禹老师和一个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顶着毒辣的太阳,我们向贵州大学新校区旁边的牵牛村进军。虽然今天的太阳毒辣无情,但这丝毫不损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牵牛村。这里有一片片农田,一带带果林。原以为这里会有很多很多的昆虫在等待着我们去捕捉,原因是今天的天气太火热了,昆虫也躲到阴凉处乘凉去了,我们很难找到虫子。眼看这里很多的庄稼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虫害和病害,我们不知不觉也因此而感到心酸,但愿专业知识学成后能给整个中国的农民百姓寻找解决的办法,为我们的农民百姓分忧,让他们农事劳动更轻松更简单。虽然很多昆虫都乘凉去了,但经过每个组员努力的寻找和捕捉,最终我们还是捕捉到很多昆虫,也不枉此行!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找不到昆虫,于是转到农民的果地里面去找昆虫也是去乘凉的,到后来昆虫没找多少,但别人农民的挑子啊、梨子啊可少了不少,大伙都乐了,很多同学就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当然实习动员的时候强调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可是谁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呵呵...
太阳把我们晒的疲惫,但这也掩盖不了我们心中的喜悦和兴奋,到傍晚时,我们还是向网上一样满载而归。采集标本基本完毕,就期待版本的鉴定了。
第六部分标本制作
采集标本后,我们就要进行标本制作了,在老师的知道下我们了解到制作昆虫标本的主要方法有插针法、浸渍法、拨片标本法等等,我主要采用插针法。根据不同的昆虫插的位置不同,我们小心翼翼把我们采集回来的标本弄好,我们组合理分工,每个人要求做到对快最好,在其他组还没有完成之前我们组就回去休息了。
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蝶科的展翅了,展翅时,先将插好针的标本小心插入展翅伴中,要保证每个虫体陷入凹槽内,翅膀要和展翅板呈水平位置,随后用镊子将翅膀展开,是前翅的后缘和身体垂直,将翅膀整理至理想位置后,一只手用压条纸压住翅膀,一只手将大头针插在压条纸四周,但不能插在翅膀上,压条纸和翅膀紧密结合在一起,藉以固定翅膀。展翅后,另外调整一下触角,脚和腹部的位置后,即可大功告成,每个昆虫都要展翅一天左右。
标本制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种类鉴定了。
第七部分种类鉴定
还是向往常一样,我们组分工协作,共同来完成种类鉴定。种类是实习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最好的机会,也是最辛苦的,但我们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分类更加使我们知道了各种昆虫之间的形态和结构的区别。
在分类的时候,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法宝从图书馆借的各类图书拿了出来,我们不仅仅要靠我们的课本,更依靠那些图文并茂的彩板图书,其中,老师给我们的书,最最实用。经过我们的辛勤努力,所有的昆虫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仅如此,我们还掌握了分类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分类过程中,有时候仅仅依靠形态特征鉴别昆虫种类是不准确的,尽管他们很相像,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像但却是同一种类的昆虫,让我们领略到了昆虫的奇妙。随着一个个虫被分开目分出科,我对书本的知识也更熟练。对实物的观察辨别能力也强了。是啊!在每一次质变之前都要有一定的量变为基础,而当我们分类结束时,便是质变完成之时。
第八部分玉米的主要虫害
序号名称虫态特征危害特征玉米铁甲成虫体长5mm至6mm,一般受害,玉米叶片被食成蓝黑色,复眼黑色,球形,头、胸、枯斑与绿色相间的花纹,俗腹及足均为黄绿色,鞘翅蓝黑色,称“穿花衣”,产量损失20%前胸背板及鞘翅上部均生有长刺,至50%。玉米铁甲幼虫玉米铁甲1(Dactylispasetifera前胸背板前方生4根,两侧各3根;潜入叶内取食叶肉,仅剩上、鞘翅上每边周缘有21根刺。卵长1mm,椭圆形,光滑,浅黄色。幼下两层表皮,叶片干枯死亡;成虫取食叶肉现白色纵条纹,严重受害,一张叶片上有虫数十头,玉米叶片被食成一片枯白,俗称“穿白衣”,(Chapuis))虫长约7.5mm,扁平,乳白色,腹部末端有1对尾刺,腹部2至9节两侧各生一浅黄色瘤状突起,背部各节具一字形横纹。蛹长0.5mm,造成大量叶片枯死,产量损长椭圆形,白色至焦黄色。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有褐色肾形纹及环状纹,肾形纹前方前缘脉上具褐纹2条,肾纹外侧具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生有黑点。后翅淡褐至黄白色,端区黑色或深褐失惨重甚至颗粒无收近年在一些栽培改制、复种面积扩大地区,棉铃虫为害玉米有加重趋势,尤以辽南、长江流域及新疆部分地区为主,玉米雌穗常受棉铃虫幼虫为害。1996年8月青玉米田棉铃虫2(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色。卵半球形,0.440.48mm,海首次发现该虫为害玉米,初乳白后黄白色,孵化前深紫色。其发生面积之大,虫量之多,幼虫体长3042mm,体色因食物或环境不同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红褐或黑紫色。绿色型和红褐色型常见。绿色型,体绿色,背线和亚背线深绿色,气门线浅黄色,体表面布满褐色或灰色小刺。红褐色型,体红褐或淡红色,背线和亚背线淡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瘤黑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损失之重,实为罕见,造成受害果穗不结实,减产严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蛹长1721mm,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具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尖端微弯。1、成虫和蛹:蛹体长1厘米左右,1、成虫多在夜间20时至23黄褐色。成虫体长1~1.4厘米,翅展2.5~3.3厘米,体色灰褐色。卵:卵粒呈圆馒头型,多产于叶背时取食、交尾和产卵,活动最为猖獗。2、幼虫危害能力很小,一般面或叶柄处,初产的卵为浅绿色,对玉米危害没有多大。接近孵化时为浅灰色,卵块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上面覆盖有灰白色绒毛。2、幼虫: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而形成“烂窗纸状”破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脉,甚至可将嫩叶吃光。幼虫体色多变,但以绿色为主,兼有灰褐色或黑褐色,5~6龄的老熟幼虫体长2厘米左右。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mm玉米蚜在玉米苗期群集在心2、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3玉米叶夜蛾至2.2mm,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叶内,刺吸为害。随着植株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腹部第7生长集中在新生的叶片为玉米蚜5(Rhopalosiphummaidis)节毛片黑色,第8节具背中横带,害。孕穗期多密集在剑叶内体表有网纹。触角、喙、足、腹管、尾片黑色。触角6节,长短于和叶鞘上为害。边吸取玉米汁液,边排泄大量蜜露,覆体长1/3。喙粗短,不达中足基节,盖叶面上的蜜露影响光合端节为基宽1.7倍。腹管长圆筒形,作用,易引起霉菌寄生,被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至5根。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产量下降。2、3龄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5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潜藏为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排孔;此后,陆续蛀入茎秆继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渣;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图5-5至图5-11)。初孵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漂移扩散到邻近植株上。
第九部分实习心得
通过为期3天充实而又愉快的昆虫学综合实习、实践,硕果累累!总的来说: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了常用捕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昆虫的采集方法。熟悉了昆虫标本尤其是蝴蝶标本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要求。.基本掌握了昆虫科
以上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以及检索标的制作和应用。加深了课本理论知识,对昆虫的习性等特性,有了进一步了解。
在室外采标本过程中,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快乐,去搜索,去发现和去捕捉,有点回到同年的感觉。当在路边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种“虫”在叫,很像家乡的知了叫,但差别很大,一听就知道是短小精悍型的,于是我在大路边大灌木丛中顺着声音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片树叶上发现了它,很兴奋,扬起捕虫网,一下子扣上,终于捉到了!是一种叶蝉,比家乡的小得多,它以树叶为食,在大叫,可能是在吸引雌虫吧!
捕昆虫,不仅要捕眼前飞过的闪过的,更要去搜索,去发现那些躲在暗处的,也就是不仅要善于抓住机遇,也要发现机遇!一路上,我们细心搜索,去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昆虫。
总而言之,实习时虽然天气炎热甚至下雨,但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超额完成任务。捕获上百只昆虫的丰硕成果使我们喜悦,专业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充实。此次实习不仅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是我们大学生活精彩的一笔,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woohxiw》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woohxiw: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