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4:24:14 | 移动端: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

读《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的体会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是科学发展主题案例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住建部、卫生部编写,全国干部培训部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审定,胡锦涛总书记为该书作序。说明了国家党和政府领导人对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从保障民生和公共服务入手,围绕教育、就业和工资、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六大领域进行分析。从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阐述开始,进而引申出各地的生动实践。案例问题贴近现实和政策难点、解决方案操作性强,结论明确并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注民生不是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时期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福祉。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个人获得更多的福祉。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尊重和支持的源泉。当前应当从关注民生入手,抓住有利时机,把发展的目标和目的彻底转向提高人民的福祉,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人民福祉的手段,从而向科学发展迈出更坚实、更扎实的一步。国际经验和历史表明,让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必须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发展的首位,作为发展的目标。保障民生与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基。必须大力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基。让全体人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应享有的权利,又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发展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除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每个社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市场和制度环境,以及实际的公共需求,来作出合理的选择。中国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本,也是固国安民之策。着力解决好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就业这一关键。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公共医疗卫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依。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住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重。“住有所居”是当前社会热点之中的热点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期盼。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

民生是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尽管民生内容涉及较为宽泛,民政部门始终是保障民生工作的主要部门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对《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加强学习,对业务知识加强学习,对党的政策法规加强学习。我们是从事民政工作的,学习掌握政策要先于群众,绝不能群众知道了政策,我们还不知道;工作实践不能落后与群众的需要,群众需要救助了,我们的工作还为行动;作为民生保障、服务群众的实践者在工作上要未雨绸缪,灵活应用政策,切实用好用活政策,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为社会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服务。

扩展阅读: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

(201*年3月23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3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应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是极端重视民生的。从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共给”,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直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关于当今社会出现的几大民生问题,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都有所讨论。

一、贫富分化,社会不公

富者穷奢极欲,贫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分配不公,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等。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社会公平的根本。

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五中全会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另外也是为了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

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已出现失衡现象。在未来的五年中,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格局,理顺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群众和地区。政府还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改革行业垄断与财税,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建设与发展,

可以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从而提高人民文化修养水平,是国家进步的动力。现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

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显重要。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而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道德素质水平,文明程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三、医疗卫生

目前,社会上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看病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而我们国家对药品的监督,以及对医疗机制的改革都存在某些漏洞。政府如何完善对药品的监管,完善医疗体制,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

全会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医疗是社会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心之一,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人生在世,难免身体有恙。去医院看病要看医生脸色,还要送红包,这些潜规则严重阻碍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今后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发愁。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解决民生问题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他还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未来五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真心为人们谋福利的。

由此次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向服务型转变,追求公平正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重要理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以提前实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5844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