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

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4:26:26 | 移动端: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

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

201*年新闻传播中心总结

新闻传播中心的工作是负责我校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协助校团委、校学生会其他各个部门的活动的有条有序地展开,再通过网上新闻的发布把我们校的大小活动及时明确的报道出来,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校的近期活动情况,从而提高本校的影响力。在本届各部门之中我们新闻中心是新建重组机构,我和全体成员在经验方面都有所欠缺,许多方面都做的不足,从中心的建成到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时间,我们从干事的招幕到干事的考核筛选到部门的稳定运转都困难重重,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坚持努力做了下来。在每次活动中,我中心成员均全力以赴。在接到活动通知后,我们各部门先协商各部门工作安排;活动中,我中心成员均积极参与报道、认真采访、拍摄视频和照片;结束后,跟进新闻并处理照片,及时把新闻上传至官网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新闻中心也逐渐从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有点成绩,全体新闻中心成员们对工作从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了解,从最初的胆怯到现在的可以独挡一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由于新闻中心是一个常规性部门,因此自主组织的活动较少,大部分时间则是协助其他部门的活动和校团委的工作,积极配合领导老师以及学校的相关工作。一、本学期新闻中心所进行的具体工作有:

(一)3月21日新闻传播中心各部推广员开始运行工作,在新浪、人人等平台上传本部门相关工作动态

(二)5月25日新闻传播中心走入正轨,下设新闻部、媒体部、推广部,每个部门分工明确,组织架构基本明确

(三)在此期间,中心新闻部:上传新闻、整理月份照片、搜集整理官方报道、展板制作;中心推广部:配合各部门进行活动宣传、整理类别照片、上传活动信息在各个网络平台、并新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官方微博;中心媒体部:拍摄照片及进行后期处理、视频制作、学生会宣传照、学生会宣传片的拍摄、录制。二、201*年新闻中心宣传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及不足之处取得成绩的原因:1、校团委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给新闻中心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宽松的氛围。

2、各部门全力配合,为新闻中心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方便。3、新闻中心成员的不懈努力。尚存在的不足:

1、有时候会出现与活动负责人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工作人员和拍摄人员不到位,造成活动报道和拍摄延误、工作滞后等问题;

2、新闻稿的质量不够高,我们的一些报道新闻存在个别错误,缺乏深度思考和研究,内容缺乏可读性,文章仍然存在冗杂、不够简练等问题;三、下学期工作畅想:

1、新闻报道由纯动态型的表面文章,向经验型、导向型的深度报道转化,提升稿件质量;

2、中心制定奖惩竞争机制,调动新闻中心各成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激活由平铺直述向鲜活型动态新闻稿的转化;

3、统筹兼顾运作,推进新闻中心写作人员由初始蜻蜓点水式的浮浅作风向深入采访、重点撰写稿件的扎实态度转化,稿件的厚重度增强;

4、紧贴系团总支、社联,推进全系新闻宣传工作,由平面化的一般性报道,向高深层次的导向性报道转化,新闻效应放大了。

5、开展学习讲座,与各个学院、校刊等组织进行经验交流6、加强DV短片、拍照等质量的提高

201*年6月24日星期一

扩展阅读:201*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知识点全归纳

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第一章绪论

顿的功能观。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

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

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社会信息4、传播(99新)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

么?

第二章传播历

第八章传播制度

和媒介规范

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

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3、社会责任理论(95名)

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

会5、大众文化

1新名)

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

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

第三章符号与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2、垄断意义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4、我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

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互动理论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简述: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史与发展

第四章传播过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

程与系统

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

-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

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

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

10、信宿二、简述:

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

性质与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98名)

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2、地球村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和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

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第七章大众

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

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

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

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3、赖特“四功能说”。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4、“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件。

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10、传播媒介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5、“电视人”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种概括。“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11、“把关人”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6、“容器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12、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7、“媒介依存症”(03新名)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麦克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8、“他律性欲望主义”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的。

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13、媒介功能融合

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势。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影象、声音、数据储存、日本人的自私化。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9、“电子乌托邦”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事件。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14、媒介内部控制理想国。“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会发展的唯一动力;(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片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面强调感觉。(四)总结: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就前者而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言,任何传播媒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的。这种倾向性通常体现在媒介的报道方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针上,按照报道方针而进行的层层“把关”活动,体现了媒介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详细参考组织内部对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过程的控制。就后者而言,由于《传播学教程》p148-151)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规范传播活动和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02传简涉及)传播工作者的行为,才能维持媒介信誉,争取广大受众和提高(一)大众传媒组织目标的范围:(二)经营目标:(媒介生存传播效果。因此,传媒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发展的前提)(1)必须面对市场;(2)经济效益来源,同时

承受来自他们的市场压力;(3)其他市场压力:(三)宣传目二、简述

1、“把关”过程的本质(简析新闻筛选的把关过程。00传简)标:(1)含义;(2)实现途径:a.言论活动(直接)、b.报道

、c.娱乐节目。(3)任何媒介都有社会背景,为(一)“把关人”的含义:(二)这是关于“把关”过程的一个活动(间接)

特定利益服务:a.社会主义媒介公开承认其宣传目标、b.资争论问题,即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在本质上属于个人的把关活

本主义媒介掩盖其宣传目标。(四)公共性和公益性:(1)依动还是组织的把关活动。

一些西方学者强调个人(记者、编辑、作者等)的作用,将“把据:a.信息公共服务、b.影响力遍及公共生活、c.公共财产

(2)作用:a.构成传媒权利的基础、b.制约传媒,关”看作是按照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是受众兴趣来对新闻进的占有者。

使其符合公共利益。(五)总述:(1)国有、公营媒介宣传目行取舍选择的过程。这种观点掩盖了把关过程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标、公共性和公益性较强,经营目标也日益重要;(2)私有、

私营媒介经营目标强(黄色新闻),同时兼顾宣传目标。(详细把握“把关”的本质:

(1)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传达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根据参考《传播学教程》p159-161)媒介的立场、报道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十章大众(2)信息和新闻的筛选受到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

传播的受众

的制约,但与媒介的利益和方针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

一、名词解释:1、受众2、“小众化”(00传名)3、能动的受

入选、新优先得到传播;

众4、受众即市场(01新名)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活动,期间虽有记

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6、“拷贝支配”7、知晓

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依然是

权(98名、03传名)8、传播权

媒介组织的立场与方针对体现。

9、传媒接近权10、“使用与满足”论

2、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99传简)(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二)特点:(1)地位稳固;(2)二、简述: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2、试述受众权利及其对大众传媒的影响。(01传简)

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的社会组织;

(97简)(3)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三)大众传3、谈谈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

第十一章效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

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果分析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一、名词解释:1、传播效果2、传播技法3、说服4、两级传p157)播5、N级传播(99新名)3、新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及其意义。6、意见领袖(99传名、03传简)7、选择性接触(一)新媒介含义:(二)特点:(1)双向性增强;(2)多媒(97名)8、选择性认知9、选择性记忆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10、传播流(00新名)11、既有倾向12、IPP指(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三)意义:(1)双向性增强大大改数13、人际影响14、子弹论(98名)善传统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传受双方的互动性;15、有限效果论(96名)16、“创新与普及“理论(2)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17、伊里研究便利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3)传播资源18、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19、传播与社会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4)全球化20、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2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00新简)22、休眠效果三、论述题23、“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99新名)1、试析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4、“免疫效果”25、“明示结论”或“寓观点于材(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1)媒介即讯息、地球料中”村:(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二)26、“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02传名)27、积极意义:(1)从媒介技术角度观察社会发展,开阔研究视角;恐惧诉求、警种效果(02新名)(2)对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启迪;(3)“地球村”的二、简述:1、谈谈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00预言符合时代趋势。(三)局限性:(1)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新简)2、谈谈意见领袖及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01传简、03传简)3、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4、简析有限效果理论。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十二章宏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

观效果分析

研究所。

一、名词解释:1、社会共识2、信息沟与知识沟(02传名)(03

二、问答: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

传名)3、上限效果4、议程设置(99新简)

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

5、培养分析(03新简)6、“主流化”效果7、

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

新效果理论8、“舆论我们的社会的皮肤”

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

9、宣传(03传简)10、共鸣、累积、遍在效

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

二、简述:1、舆论的四种观点2、简析大众传播“议程设置

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

功能“。(99新简)3、简析“沉默的螺旋”假说。

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

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

第十三章国际传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播和全球传播

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一、名词解释

作传播”。1、信息主权(01传名)2、国际传播南北问题3、文化帝国主

义(01新名)4、国际传播5、全球传播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二、简述:1、简述跨国传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99)2、一、概念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的论争过程及其实质。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第十四章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

传播学派

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

一、名词解释:

播。

1、编码与释码(02传名):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

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

2、四位奠基人:一、拉斯韦尔及贡献:1、提出传播5W模

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

式;2、提出社会传播概念;3、内容分析法。二卢因及贡献: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首创“群体(团体)动力学”;将社会因素引如心理学研究;“把

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关人”概念《解放社会矛盾》。三、拉扎斯菲尔德:1、创建“二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级传播理论”;2、实地调查法。四、霍夫兰及贡献:1、由微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

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总结;2、控制实验法。五、施拉姆。集

的自我信息沟通。

大成《大众传播学》。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3、经验学派4、批判学派(01传名)5、政治经济学派6、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文化研究”学派7、刻板成见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

的信息交流活动。第十五章传6.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

的信息交流活动。播学研究方法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名词解释:内容分析(99):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7.大众传播:

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

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是:客观性、系

广大受众。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二、问答:

1.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1)传播学是

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传播学概论”听课笔记

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2)传播学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一章导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诞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

度探索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传

论播。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为

中心的传统学派,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2.大众传播具有什么特点:(1)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业。④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美国人最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2)大众传播的特点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①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其追根究底的愿望。(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②大众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究的沃土。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这里培育出一大批匿名的、各不相干的。③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新思想、新学科。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问答: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⑤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①新闻学可视作传的。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3.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有什么不同?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

第三节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问答: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1)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2)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

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1)车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他们存在“血缘关系”,一种认为并不存在“血缘关系”。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2)不同之处: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②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③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论基础。

学术渊源: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第三节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一、概念: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

二、问答: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2)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第四节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概念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第二章传播学2.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

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兴起学术源流

的批判态度。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二、问答:

一、概念:

1.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

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

⑴(成绩)从四方面看:①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

系统性、科学性。

播学文本。②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③教学:复旦大学首先

二、问答: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现代西方

开设传播学课程。④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理

⑵(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必须有分析、

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1)媒介背景:①传播机构或

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

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

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特色”要求:①以中国的传播

动的独立化、职业化。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

实际为材料;②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

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

库增添新的财富。⑶(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

的课题。②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③从经济角

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

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

大有作为。

是广告。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2.为什么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因为传“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5.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6.“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它认为传统学派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这7.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但批判学派也有不足:过分轻视微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观、中观研究和定、实证方法。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3.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8.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亲密伙伴等。注意的动向,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信息爆炸”现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二、问答:1.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2)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1)贡献: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制危机。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解了传播的过程。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2)扩张。(3)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动作规律。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

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第三章有关传播过

会过程的联系。

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2.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1)控制论模式变“单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一、问答: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1)传播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2)问题:①容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传播学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会完全平等。②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线性模式的缺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陷只改正了一半。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3.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跃?----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2)“过程研究”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成7W模式。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深刻。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4.简单描述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1)传播结构的四概念

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大要素并没有变,

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2)传者方面,记者编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

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辑都有主动性,

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2.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3)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3.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

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

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会层面。

5.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传播模式研究分

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

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

2.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

了传播的过程。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申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3.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境的关系全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2)50年代

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4.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

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3)传播结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3.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详细名单。

4.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的区别第四章传播学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

研究方法

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类型),然后在层中按随机

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一、概念:整群抽样:又称聚类随机抽样,是一种总体划分为若干群,1.归纳、演绎的区别:(1)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演绎:从理论解释实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二、问答:----抽样调查的特点①推断总体的目的性。②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1)机率的观点,主张推断形式的整体性。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③样本抽取的随机性。④(2)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抽样误差的可控性。地发生的。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传播现第三节问卷调查法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一、概念二、问答:1.问卷: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或者说为何传播学的经验研究提问所构成的表格。具有科学性?----(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

2.问卷内容分为哪四种问题:①被调查者个人背景方面的

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问题。②行为方面的问题。

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科学性表现在:③态度、感受、评价意见方①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③研究:严面的问题。④理由方面的问题格的分析手段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操作性:现代传二、问答:---1.问卷调查的主要特点:①标准化。②匿播学正是在面向实际、注重操作的社会背景下,于20世纪20名性。③操作性。年代以后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特色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2.提问设计原则及问卷结构原则?----[1]提问设计原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则:(1)合理性原则①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实际的描述。②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②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释。③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

者是否普遍适用。③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2)科

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学性原则①不提双重问题。②提问不带倾向性。③提问必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3)综合须具体明确。(3)艺术性原则①委婉法。②间接法。③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虑法。④虚拟法。⑤援助法。[2]问卷结构原则:(1)先易后究手段。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难。(2)先“面”后“点”。(3)同类集中。(4)先一般后特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殊。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

第四节内容分析法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②机率的观点,主张用

一、概念:内容分析法及其特点:(1)内容分析是文献

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

-③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

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2)

为一个系统。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3.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工作实际展开的基本

二、问答:

顺序和步骤:①选择课题;②确定研究客体;③研究设计;④

1.内容分析的种类:①实用语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

搜集资料;⑤分析资料;⑥结论。

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②语义分析:

4.传播学经验研究的不足与解决办法----()不足:一是

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

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冲在

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③符号载体分析。以文字出现的频率为

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2)解决办法:将批判学派与经验

统计归类的基本单元所进行的内容分析。

学派的长处恰当地综合起来,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

2.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1)长处:①研究的对象是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息的特征。②所一、概念:需的费用低。(2)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1.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结论。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

第五节控制实验法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一、概念:

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

1.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

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

变量。

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2.单一组实验设计与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只能实验组而没有控制组的一种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简单实验方法,它是对同一对象在某种实验刺激作用前后的一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种观察比较。实验组+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利用一个实验组和的发展。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一个控制组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的实验方法。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二、问答:控制实验的“控制”及其优缺点:(1)优点: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①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起的观测误差,所获数据比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较准确可靠。②它能主动设置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通过重复实验,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2)缺点: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试验才能用于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用。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

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

第五章传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

英文化。

播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第一节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

一、概念:

了解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1.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的统一体。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3.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

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第二节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一、概念:

1.了解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1)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

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

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

“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

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高兴。(2)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

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

一种传媒文化。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3)

二、问答: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

1.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大众传播功能具有暂时性、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

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1)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4)英国传播学者丹

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2)适应性指大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

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

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3)

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2.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

2.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分析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

调?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取得协调一致。

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二、问答: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内容及其不足

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1)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

的不满。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列举了传

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点,所以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不

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这会防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2)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

受众的主动精神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三、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

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会扩大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大众”社会。标准化教育会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想象力。四、娱乐的功能失调: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其沉

问答: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

迷于“媒介假日”中,降低审美情趣,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

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

3.如何评价大众文化(或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作用?----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

“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

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俗、浅显。积极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社会上少数上作用都等同起来。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于是,层人士所独占的局面,转向了全社会的广大民众。另一方面,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3)巴斯的“双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重行动模式”: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味。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

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第五节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他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概念:

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1.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

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闻必录的,他会进行取舍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

和加工。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的地位。

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2.大众传播的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

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媒介的“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3.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

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对社会问题和社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总之,在信息的信息的

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

第六章传播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是信息的社会控制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问答: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媒介的双重角色: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三节深层的控制

一、概念:

1.“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

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一、概念:

2.“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1.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

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

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

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二、问答:(守门人)。

2.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1.控制的层次与深层控制?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施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

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二、问答: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处?---一、把关概念: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

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①集权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

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主义理论:思想主旨是: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

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

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②自由主把关人(守门人)。(1)怀特的把关研究:它是通过输入信

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义理论:其基本主张有: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

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

滤信息;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

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自由论坚决反对对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人们容易产生这种

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怀特的把

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③社会责任理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2)麦克内利的把关

模式: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这一模式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

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把关人对经过

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这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

《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

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第四节控制的形态

播者的意图与愿望。一、概念:文化控制

二、问答:基本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

1.内容分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我控制等。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

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①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②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

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③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

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

术。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

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④了解和解决科技、

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2.早期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结论

①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二、问答:

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1.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每个社会文化系

②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一、政治

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

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

③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受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三、受众控制。受众对

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

易理解的复杂材料。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

早期的内容分析只是研究“讯息”的内容及其传递与交流,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四、自我控制。一

并未涉及讯息的本质和实质问题。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

的约束。

2.简述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1)立法:通过立法而对传播实施控制,可以说是各国政府广泛采用的手段。因为它一方面可使控制显得名正言顺;另一方面又可使国家机器行之有效地监视、管理、约束传播。(2)行政:通过行政措施对传播者施加直接与间接的压力,从而达到控制传播的目的。具体手段有:资助传播机构;给予优惠或特权;进行有选择的配给;压抑不同政见的传播媒介;遴选传播从业人员;确定新闻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向。(3)操纵新闻:操纵新闻的发布、控制消息的来源是一种十分风行的政府控制传播的手段。如吹风、试探性气球、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补充概念:自由理论的不足:①以抽象和模糊的“人性”“理性”为出发点,在理论上不确定;②大众媒介作为企业,并不能完全担负起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的责任,大众媒介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③垄断的发展使“观点的自由市场”成为一句空话。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①自由是一种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②一种媒介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的“知晓权”;③“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是有区别的;④政府应该对传媒作适当的控制。第七章内容分析

第二节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一、概念:信息(或信息的特性):

①信息的共享性:有两层意思:一是信息的交换的双方,即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可以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二是信息在交换或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②信息的扩散性:信息富于渗透力,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束缚。

③信息的传递性:信息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得到传递。

④信息的扩充性:信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应用而不断得到扩充、积累和增长。

⑤信息的浓缩性:信息可以被集中处理,即通过归纳、概括和综合,使之系统化、抽象化、规律化。

⑥信息的替代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可以发展和延伸物质资源,也可以取代资本,因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战略意义。

二、问答:信息科学对大众传播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信息科学对传播学渗透和介入的过程,是渐进的、由点到面和不断扩展的。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①对传播模式和一些理论有重要影响。传播理论产生的初始阶段,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就提出了一般传播系统模式,阐明了信息由信源经渠道到达目的的传播过程,深刻而明白无误地揭示了传播系统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确立了传播过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有序性。

②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信息科学带有浓厚的方法论性质。传播学所使用的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等主要研究法,都离不开足以解决传播系统问题的住处科学所提供的科学方法。

③对传播学理论构架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信息科学对传播学建立理论构架影响是60年代以后的事。系统论囊括范围更宽广,抽象程度更一般,更适合作为传播学的理论构架。

和信息交流

第一节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一、概念:内容分析和内容(或文本)研究的区别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实行正反馈。第三节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2.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有什么影响?一、概念:了解信息的几种分类

①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从哲学角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分散化以至个人化的局面。“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点对点”的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内从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

容非常专门化的特定服务。信息的表现形式:语方、符号、图像

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信息的内容: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

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息和娱乐信息

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

三大传统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兴工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二、问答: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关系

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

为主的第三、第四产业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占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信息的“白领”阶层占优势的概念非常大。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第五节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概念:

1.符号和信息的区别: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为符号。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的声音、动作、物象是信号。它们的区别: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的文明和各种知识,是借助于符号超越时空而世代积累相传的。符号可以表示信号所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符号的抽象能力比信号要高得多。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区别: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有声符号集和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其他符号不同:一是复杂性,二是强生成性。语言符号的特性是:①语言是有声的。②语义和声音的结合是任意的。③语言的结构是生成的,有层次的,而且有一定模式。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局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有:体语、类语言、艺术。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有不同的特点:①语言传播是分离性的、阶段性的。

②语言信息的传递只能经过一个通道,是线性的。③非语言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可靠。

3.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甘宁提出“迷雾指数”,专指对抽象而深奥难懂的词汇采用的测量方法。弗勒施提醒美联社的撰稿人要注意使用短词短句。)

第四节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问答:

1.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解决?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它的后果是:信息量过低:

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信息量过高:

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对策: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

第八章传播媒介

与有关理论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一、概念

1.渠道与媒介的区别: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2.记忆一些之最的时间与人物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完善了金属活字负印刷术。1456年,印刷《圣经》。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1844年,美国工程师摩尔斯发明了电报机。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信号传递。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他的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英尼斯的观点是:无线电文物台KDKA广播电台,于当年11月2日开始播音。对边远地区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帝国权力的扩张,都与有效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的传播系统分不开。台,于11月2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二、问答: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媒介的发展过程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也借用了英尼斯的媒

介理论。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第二节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

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问答:

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1.试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的特点,它们如

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何发挥这些特点进行竞争?

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报刊:长处:①信息容量大;②保存信息的力量强;③受

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麦克卢汉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短处:①时效性不如广播与电视;②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借用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万分,又

3.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③要求

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杂志: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专门化。而且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讲究。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

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广播:优点:①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②受众面

广,渗透性强;③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且制作成本相对校低。

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缺点:①广播内容保留性不如报刊,受众选择余地小。②

高。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

二、问答:刻。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一)“媒电视:优点:①视听兼备,图声并茂,感染力强。②手段

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缺点:电视画面转

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电视接收机价格较高,又

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不如收音机轻便易带。

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各类大众传媒在阅竞争中扬长避短的对策:

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借用了英①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

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

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②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

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

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的发展有关。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

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他提出,新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

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带、收听。

(三)“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1)麦克卢汉依据媒③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

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

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2.简述我国当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的发展

介。(2)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现状

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①我国的报纸。当前我国报纸充分利用自身篇幅可伸缩的

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优势,纷纷进行扩版,以更多的篇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

(3)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刻的分析。

参与程②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延长播出时间,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

度高。(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在传递节目的形式上,不少广播台纷纷采用直播形式和24小

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时连续播音。还出现了节目多层次、多栏目和专业分台的倾向。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

但他们③电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动取胜的节目。以努力为受众服务的作风争取受众。强调受众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最大动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他们的理论无视内容参与。

的重要意义。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

第三节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界限划分。

一、概念:

2.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英尼斯媒介的理论的关系及

1.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

发展:(1)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

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

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究领域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2)《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研究媒介本身。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专题一传播学

是分不开的。英尼斯的理论认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一、传播学产生与确立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断权。(3)“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第一、传播媒介发展和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第二、历史社会环境的控制而存在的。麦克卢汉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

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第四节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一、概念:

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1.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

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

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

国源流规范应有的行为。

欧洲源流:2.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同上

塔尔德:模仿理论二、问答:简要评论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一)主要

西默尔:躯体对个人行为影响传播网络理论论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

美国源流: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

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杜威:大众传播的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作关键因素。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社会自我理论“主我”与“客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

我”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

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③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

拉斯韦尔拉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施拉姆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

4、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

香农与信息论维纳与控制论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

二、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

三、传播学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区别比较

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四、传播学研究方法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1、定性研究

2、定量研究: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

法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

介的力量。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对媒介的

专题二传播

使用方式。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

一、传播的含义

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

4、大众传播

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

社会功能:

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

三、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过程模式2、控制论传播过

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

程模式3、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四、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时代(1)雷蒙鲍尔:《顽固的受众》1964年从考虑“whatcanthemessagedototheaudience”,到考虑“what专题三信息与符号cantheaudiencedowiththemessage”一、信息(2)使用与满足理论1、信息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二、符号的满足。1、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特性3、符号的类型(3)创新与扩散理论(4)议程设置理论专题四传播者(5)教养理论一、传播者(6)暴力内容对行为的效果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972年,医务总监报告:“在看电视暴力和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着初步的以及暂时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儿童,三、传播者与把关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儿童身上起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1、把关人与把关环境下才起作用。”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7)知识沟假说4、强大效果论专题五传播媒介代表性研究:一、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二、认识媒介

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

1、认识媒介的意义和基本观点2、认识媒介的角度和原则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3、传播媒介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介

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1、媒介是人延伸2、媒介即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4、地球村(2)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

专题六受众

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

一、受众

影响。

受众、分类、特征、受众的权利与动机

(3)电视暴力对行为产生的效果

二、主要的受众观(郭庆光)

①净化说。②模仿说。③免除抑制说。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

1982,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报告:“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

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当然,并不是所

二、受众与信息

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

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4)1984年《伟大的美国价值观测验》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电视的确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他们对基本价值观的评定及他

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们参与政治性行为的意愿。

三、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

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专题八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郭庆光)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一、传播效果二、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1、枪弹论1\\新闻传播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

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体包括新闻环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境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资源。2、有限效果论

2.新闻格局--是荷兰学者梵.迪克(van.Dijk)提出的一个专

代表性研究用于新闻话语分析的术语,指在新闻文本构成中各处相关知识(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的特定组织形式。它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和组织系统,由此给新(2)库珀等: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1947年。选择性闻文本的语义宏观结构起具体组织作用,同时监控文本的局部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力。和整体的语义连贯。(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4)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3、适度效果论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熊澄宇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给中国读者。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之作。《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衰。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在芝加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著作。他做过一系独立的力量?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但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第一部分“移民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报刊的生存土壤”,分四章介绍了外语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相互融合,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第二部分“外语报刊的状况”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战争,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控制杠杆,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海默林的操纵控制,对手宣传与政府干预,联盟控制。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作为一种民族担忧的结果而问世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的,即担忧美国的移民可能出现的不忠诚。成千上万的德国裔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美国人会忠诚于美国还是会忠诚于K.威廉?他们会扩散宣传,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还是会从事破坏?帕克指导了对移民外语报刊的研究。他发现,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意第绪语、波兰语、德语等报刊主要帮助近来的移民懂得如何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在北美生存下来。很少有报刊鼓励对于原先祖国的忠诚。美国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的外语报刊通过帮助它们的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地构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在美国,帕克是最早对少数民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族(族裔)和传媒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排斥新移民本身来看待。的现象。帕克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在对数十种外文报刊进行调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查后,于1922年出版了关于移民报刊的专著《移民报刊及其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这些报刊。他强调它们的角色有助于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活,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帕克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帕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日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后欧美和日本等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媒体的学者产生了巨大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的影响。力。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并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说。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论文一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早期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成果之一。至今,学界仍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纲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领性的力作,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甚至认为,所有的传播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学研究都仿佛是对拉斯维尔这一论文的注释,因为它涉及了传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播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总体看来,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体现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在两大方面: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研究的经典著作。什么渠道(which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就是著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式中的经典。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的选择。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

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要领域。另外,它还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这篇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文章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这三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个功能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1959年,查尔斯赖特又擦。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从社会学的角度,为其补充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愈来愈广泛的研究领域。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直到今天,它仍是传播学学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入门知识。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传播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而拉斯韦尔的阐述,则为全面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人民的选择》和实揭示大众传播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基础。此后,许多学者都从不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除了以上所说的5W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外,拉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斯韦尔还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其他许多贡献。他开创了内容分领袖”观点的形成。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他关于政治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则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型,而今天的宣传分析,已被纳入到了传播研究的一般体系中;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开始怀疑强有力的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到美国社会科学,并使其与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政治分析相结合,从而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弗氏理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论;他还帮助创办了政策学,这是一门整合了社会科学知识与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公共行为的交叉学科。因此,虽然拉斯韦尔并不认为自己是一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他假位传播学学者,但无疑在今天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弥漫着诸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多拉斯韦尔的思想和作品。他的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传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奠基人之影响。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一。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霍金斯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的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媒体只能告知和说任的传媒》是新闻批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罗伯特霍金斯和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12位当时美国最有权威的大学里的一流学者共同起草的报告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阐述了传媒机构自由与责任的相互关系。报告指出:新闻机构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的自由应以推动民主政治、承担社会责任为目的,如果新闻机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构逃避它的社会责任则意味着将丧失自由。报告呼吁新闻机构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要从道德、民主和自律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贡献。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报告提出的学术思想被传播学者不断地阐述和发扬,但对新闻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界本身的改革却影响甚微。报告50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新闻界仍然普遍存在。所以,从某种程度理解,这份报告在

我们许多人知道哈罗德拉斯韦尔,大多是从其著名的5W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播模式开始的。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拉斯韦尔1946年12月,针对美国新闻业现状,“新闻自由调查委员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总报告书,194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出版,名为《自由而负责的传媒》(AFreeandResponsiblePress)。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报告认为交换消息和意见的言论市场已被少数经济、企业财团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的传把持,操纵在少数人的手中,间接危害公众服务以及民主政治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的基础。于大众传播的设计。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

这本133页的报告书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论。提倡自由而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负责的报刊,主张新闻自由应以社会责任为规范,媒体对社会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

有责任提供确实和重要的消息,如果媒体忽略它的公共责任,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政府可有限度地控制,同时新闻媒体在行使社会责任时,要进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行自律,注意职业水准的品质,致力于客观公正的报道,使得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人人有使用媒体的权利,新闻传播进而成为社会公器。此后,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新闻界开始有了社会责任论的规范。《自由而负责的传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媒》的目标是研究大众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对公众教育的角色,果。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委员会对传媒质量和有效性的评估,委员会提出理想的传可能又回到原位。媒应该是:1.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并赋予其意义,有关阅听人的研究虽然不能定论,但很有趣。那些将所属不但对事实报道,而真理背景也是很重要的。2.意见交换的论团体的分量看得很重的人,不易受到与团体规范相左的说服信坛:应视大众媒介为一公正讨论的园地,形成一个交换、讨论息所影响。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受影响;及批评的场所。3.呈现社会现实情况:对社会及团体的活动实而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不容易况做出确实反映。正反两面都应顾及,不可失之褊狭。4.阐明受影响。社会目标及价值标准:澄清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表扬社会上最后,研究者在探讨阅听人反应时,发现主动参与的阅听善良的一面,使社会大众建立社会高尚的价值标准观念。5.充人,比被动参与的阅听人容易改变态度。

分随时供应消息:对社会大众所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做最充霍夫兰的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焦分而周全的报道,使大众能透过报道对公众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点不在大众传播,但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说服的过程定。书中提出了很多目前还在困扰着新闻媒介的问题:报纸媒这是大众传播研究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中提出的介拥有权集中在少数个人和公司手中;公众利用报纸表达自己一些概念,如可信度、对宣传的免疫力、恐惧诉求、睡眠效果意见和观点的渠道仍然有限;能够拥有和控制新闻生产的人不等等,都是引导后来研究的起点。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要求。它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当时的媒介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1948年,环境,而是为新闻和报纸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供了建议,被称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之为自由出版的社会责任理论。传媒应该实现下列政治功能: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提供信息、启迪公众以使公众能够自我管理、监督政府。传媒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如果逃避民主的责任将会失去新闻自由,传媒应该以道德、民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主和自我防卫来提高自己的表现。性;而不是相反。

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份报告仍然对当今世界各国传媒事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许多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事实来看,传媒从业人员守则的制定、传媒评议会的成立、各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大报公评人制度的设立、定期专栏批评同业采访和写作之得失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等做法,无一不受这本书的启迪和影响,这是社会责任论思想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的具体实践。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

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变革的方式。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本将熵和信息传递的概念贯穿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始终的著作,并以此作为观察其他社会问题的线索。读这本书究领域的第一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将有助于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理解传播过程的本质。维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纳认为控制人们环境的命令都是人们给予环境的信息。这些命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令和任何形式的信息一样,要在传输的过程中解体。它们一般果。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了是以不太清晰的形式到达的。在控制和通讯中,人们一定要和一系列丛书。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组织性降低与含义受损的自然趋势作斗争,亦即要和所讲的增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熵趋势作斗争。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维纳的论点是:生命个体的生理活动和某些较新型的通讯用。1946年到1961年间,霍夫兰领导的“耶鲁传播与态度变机器的操作,在它们通过反馈来控制熵的类似企图上,二者完迁计划”,完成了超过50项实验。他们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全相当。它们都有感觉接收器作为它们循环操作中的一个环产生了一批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节:也就是说,二者都以低能级的特殊仪器来搜集外界的信息说服》一书,描述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果。并以之用于操作中。《传播与说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研究维纳区别了单向传播的“消息”和作为“与外界交换来的东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定律。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西”,即信息。消息,只是从消息的发出者抵达消息的接受者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的单向的过程;而信息,则是对一个消息刺激的反应的再提取。阶段。在那时,现在被称为新闻学、言语传播学、电影学、大但是,这个过程显然不能无限地夸大,即不能以为获得消息的众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大学机构将合并成被简单地称为“传播过程会忠实地反映外界的确切知识。事实上,维纳的反馈理论学”的更大机构。这种名称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的意义就在于此。维纳认为,消息有天然的“磨损”倾向,有天着过去与传播相关的机构的区分它是以传播渠道为基然的“增熵”趋势,有增加混乱的必然。反馈的作用就在于同这础,以立于每一种传播渠道背后的媒体产业为基础将不个“自然的增熵趋势做斗争”。信息的传输其实比实物的传输更再受到重视,以便有利于围绕传播学的核心范式建立一种理性为重要,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传输是人的感觉和能力的延伸,可的统一体。我们欣喜地看到,施拉姆的预言正在世界范围内逐以从一个世界延伸到另外一个世界。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步成为现实。能量,而且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的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东西,人之所以有人的用处主要在于人有区别与其他物体和生《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物的道德、人格、灵魂、精神、记忆等精神活动,抛开这些来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在这本书里,谈论信息纯属无稽之谈。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一个体系抵抗组织程度衰变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开放,这就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是维纳的结论。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调节体系内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部变量之间的综合,抗拒组织解体的自然趋势,是保持体系充从1953年到1955年间,麦克卢汉主持了多伦多大学一个跨学满活力的重要途径。科的文化与传播研讨会。同时,他还配合人类学家卡本特传播学对控制论的运用是普遍的,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规范、(EdmundCarpenter)创办了《探索》期刊。这是一本研究人类传法规、政策与管理,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所有的宏观、中观播学的刊物。期刊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传播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和微观,无不渗透着控制论的观点,控制论对传播学的重大的动都会改变人类感性和人类关系。考虑到识字和识字偏倚的根贡献是把反馈的概念引入了传播过程的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深蒂固,认为进行可观探索的最终方向是探索原始社会的语言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和传播系统。这种研究方向,与麦克卢汉后来在《媒介即信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一文中所说的研究媒介要与媒介保持距离是一脉相承的。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传播20世纪60年代,是麦克卢汉的理论成熟和高峰期。1962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年,麦克卢汉出版了《古登堡星云》一书,对拼音文字和印刷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术在感官和文化上的影响作了详尽的论说。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是在传播媒介的研究方面,1964年出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版的《媒介通论人的延伸》一书代表了麦克卢汉媒介研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究的最高成就。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这本书基本上概括了麦克卢汉关于传播媒介的主要观点,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媒介的定义、性质、特征、作用和分传播学。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类的认识和阐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全书分两部分写成,第一部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分是理论阐述,分七个方面阐述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包括“媒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介即信息”定义媒介的一个新视角;“冷媒介和热媒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介”媒介分类;“过热媒介的逆转”媒介的发展趋施拉姆编撰的《大众传播学》势;“小玩艺爱好者麻木的自恋”任何技术和发明

1949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美国大学传播学专业普遍采用的都是人体的延伸或截除;“杂交的能量危险的关教科书。因需求量太大,1960年又出了修订版。直到今天,这系”一种媒介是另外一种媒介的内容;“作为转换器的媒本书仍然被认为是施拉姆建立传播学体系的基础,也是他所有介”媒介形成了人与自然世界的一个拟态环境;“挑战与著作中最有权威和引用最多的作品。崩溃创造力的报复”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

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大众传播学的发展、大众传播的结构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第二部分是具体与作用、大众传播的控制与支持、传播过程、大众传播的内容、分析,以第一部分的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从古到今的26种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大众传播的责任。可以看传播媒介。书中讨论的26种媒介,构成26章,每一章的小标出,当大多数人对传播学这个学科还不甚明白的时候,施拉姆题都用了一个比方。麦克卢汉陶醉于使用大量的隐喻来界定他通过这本695页的著作从8个方面建构了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理解的媒介概念。隐喻使艰深的理论和观点形象生动,但又使系。不仅如此,这本书的权威性还在于几乎所有撰稿人都是当之晦涩难懂。从他对媒介与人类文明的广泛联系来理解,麦克时的一流学者,除施拉姆本人外,包括R.帕克、H.D.拉斯韦尔、卢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尝试用他的媒介观解释人类文明和人W.李普曼、P.F.拉扎斯菲尔德等三十多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他的观点不失为一种新鲜有趣的历史观。

施拉姆的学生、传播学者坦卡德曾经对施拉姆有过这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评价:“施拉姆对这门学科的最大贡献或许并不在于他自己的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当代国际传播领域理论观点尽管这些理论观点很重要,而在于他对传播的最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核心问题所勾勒的学说框架。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使这门学德报告》,这份报告是隶属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科得以完善。”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三年调查研究而得

施拉姆在其最后一部手稿中对传播学的未来曾做出这样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的预言:传播学在不久的将来,会通过一个合并和重新确认的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国家的范围,而扩展到了更加广义的全球层面上。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新世界信息秩序”(NWICO)的论争源起于20世纪70年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代。NWICO的倡导者们普遍认为,作为旧时代殖民主义的孑第1章绪论遗和延续,现存的国际传播秩序维持并强化了国与国之间业已考点详解存在的不平等。因为这种传播结构当中暗含的逻辑还构建了南1.简述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2.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方对北方的依赖模式,该模式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贡献是什么

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个公平、3.简述布克里的环境适应五要素4.为什么说传播障碍和传合理的“新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必须建立起来以取代现有的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旧秩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5.为什么说学好传播学必须树立科学的传播观6.马克思主的。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7.什么

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在简介部分,报告表达了传播作为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基本个人人权同时也是所有国家团体集体权利的基本信念。从么第二部分开始,报告分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委员会对世界信息9.为什么说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传播结构的调查结果和建议。最后部分则概述了一些调查未能物质交往相适应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涉及或有待未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强化相互依存性,加强名词解释

各领域的合作,采用国际的传播标准和手段,新闻的收集和分1.系统2.双重偶然性3.交往4.经验学派5.经验性发方面需重视的问题,注意被忽视的信息盲区,更广泛的资金方法来源等。6.信息7.社会信息8.传播9.批判学派

我们可以看到,《麦克布莱德报告》既肯定了结构主义者简答题眼中的国际信息模型,又介绍了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自由主义主1.简述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共性和特性2.传播学形成于什张。该报告在意识形态上尽力不偏不倚,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么时期?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的诞生

也更多地采取了微观而实际的视角。在同年的第21届教科文3.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组织贝尔格莱德大会上,含改变信息不平衡、保护记者权益、出发点消解信息垄断、保障信源多样化、尊重不同文化等建议的《麦4.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有哪些克布莱德报告》得以顺利通过。《麦克布莱德报告》作论述题为全面反映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文件,在学术方面是与传播1.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学的批判学派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系该学派在承袭马克思关于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的同时,还密切关注现代跨国媒介贡献是什么

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他们认为,这种3.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贡献4.威纳的控制论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贡献

和统治权力。在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中,受益者无疑是代表垄5.试述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6.批判学派在方法论、断资本的少数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难以避免在文社会观和传播观上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分歧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损害。7.“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跨国传播时代,信息和国家主权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以至于“信息主权”这一概念也逐渐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浮出,考点详解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弱国在其信息主权得不到1.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何区别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保障的情况下,不仅在政治方面受到压制,在经济领域处于不信号系统的特性是什么

利地位,甚至维持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3.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4.简述人类传播发展进程的四个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合性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对阶段于信息主权问题的关注,又可以引出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名词解释

该研究将“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看做1.信息社会2.信息爆炸3.信息高速公路是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过程,而把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看简答题做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简而言之,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1.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是怎样的2.简述信息社会的主要是通过以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的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定义及其经济结构特点实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对人类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抹杀和威3.简述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4.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胁甚至引起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警惕。方针和步骤是什么

国家间信息鸿沟的加宽亦是阅读或研究《麦克布莱德报论述题告》者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时至今日,《麦克布莱德报告》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并没有丧失其重要意义:全球范围的信息结构不平衡如故,而一个重新整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愈加猛烈的媒体融合兼并浪潮以及强大的新媒体技术则不可2.试述文字发明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意义避免地加深着南北双方的信息鸿沟。至今仍在定期召开的麦克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布莱德圆桌会议宣布《麦克布莱德报告》的原则与主要提议仍考点详解

如10年前那样意义重大,其关注的主要对象也已超越发展中1.简述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3.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4.试述现代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文化的象征化现象3.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符号2.意义3.象征行为4.象征性社会互动5.1.大众传播2.信息环境3.三功能说4.四功能说象征性文化6.象征符简答题简答题1.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简述大众1.简述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2.简述吉尔兹的文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和大众报纸的特点化定义及文化的象征性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什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4.简述象征性的互动理论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论述题论述题1.试述符号的基本功能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1.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2.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种观点作用3.试论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7章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考点详解考点详解1.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2.试述马莱兹克的系统模1.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2.试析传媒组织在式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名词解释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5W”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3.直线模式4.循环模式4.“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简答题名词解释1.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1.传播制度2.媒介控制3.传播媒介4.“热媒介”与“冷媒论述题介”5.媒介依存症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简答题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1.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第5章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性考点详解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1.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事业什么是群体?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4.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播中具有什么功能4.简述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5.简述自由主义的媒介规6.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7.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范理论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6.简述“社会责任”理论7.简述“民主参与”理论

8.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9.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0.8.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试述集合行为及其产生的条件9.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10.什么是“电子11.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乌托邦”思想名词解释论述题

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4.群体传播5.群体意识1.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6.群体规范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7.集合行为8.群体感染9.组织传播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简答题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1.人内传播的特性是什么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局限性3.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助”理论4.试述大众传播者的含义及其特点4.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5.什么是组织?它的第8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结构特点有哪些考点详解

6.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7.1.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2.什么简述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论述题3.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4.试析“受众即市场”1.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2.如何理解人内传的观点播的性质和特点名词解释3.试述组织的传播及其功能4.试述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1.大众2.受众3.IPP指数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传播特点和作用简答题5.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大众社会成立的第6章大众传播条件是什么考点详解3.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4.什么是“使用与满足”1.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2.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5.简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含义6.简述“使兰州交大新闻传播应试研究中心

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3.如何理解传播致效的原则4.传播环境对传播致效的意义7.如何理解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5.试析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影响6.试析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论述题1.试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2.“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哪些类型

第9章传播效果研究考点详解

1.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2.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3.简述“有限效果论”4.简述“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意义和问题

5.与其他传播效果研究相比,“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有何特点6.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7.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8.“沉默的螺旋”假说的意义是什么

9.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名词解释

1.子弹论2.有限效果论3.传播流4.政治既有倾向5.选择性接触6.意见领袖7.两级传播

8.补强9.传播效果10.信源的可信性效果11.“休眠”效果12.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14.警钟效果简答题

1.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3.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4.什么是“知沟”假说?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论述题

1.试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2.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3.“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4.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求,并予以分析

第10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考点详解

1.《麦克布莱德报告》有哪些要点2.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3.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特点4.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名词解释

1.国际传播2.全球传播3.信息主权4.文化帝国主义简答题

1.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3.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播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4.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映了什么性质的问题5.《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有哪些要点论述题

1.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其实质2.试述新闻传播效果的意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新闻传播中心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5863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