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干部下基层调查报告
“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
第一阶段工作调查报告
根据局党组的工作安排,9月21日至10月10日,综合监察科和州劳动监察支队在刘大慷副局长的带领下,对挂钩帮扶的龙里县龙山镇16维护村1社区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一)镇情
龙里县龙山镇地处龙里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辖16个村、3个社区,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距省城贵阳33公里,距龙洞堡机场18公里,贵新高等级公路、黔桂铁路、湘黔铁路、321国道线、厦蓉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贵广快速铁路穿过镇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2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50元,财政收入2.13亿元。201*年,该镇被授予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黔南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经济强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目前,该镇社会稳定,辖区内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二)旱情
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龙山镇遭受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旱情形势异常严峻,受高温气候影响,该镇农作物普遍受旱灾,据调查统计,全镇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共有15个村民组278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4660亩,成灾面积达9280亩,绝收面积3410亩。其中:水稻受灾6300亩,成灾4200亩,绝收面积2030亩;玉米受灾5100亩,成灾2780亩,绝收面积960亩;蔬菜受灾3660亩,成灾2300亩,绝收面积500亩,灾情共涉及全镇16个村98个村民组,3975户,该镇平山片区摆谷六、桥尾、新水、纸厂和平地、播箕、大竹等村受灾特别严重,绝大部分土地绝收,部分村寨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灾情给灾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今年粮食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对该镇新水村
调查中,村支书龙进友同志告诉我们:由于本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作物变卖,去年天气好,大部分农户都将主要粮食变卖得了现钱维持生计,而今年受旱灾的影响,绝大部分土地绝收,7080%的农户缺粮,下半年的生活将陷入困境。
二、龙山镇组织抗旱救灾工作的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千方百计保障人畜饮水。为搞好抗旱救灾工作,龙山镇严格按照抗旱“保民生、保稳定、保秋收”的基本要求,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搞好农业生产自救为重点,结合该镇实际,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300天农村供水、农业生产恢复和困难群众缺粮供应工作预案。目前,该镇对饮水困难的村寨,因地制宜采取从有水源的地方抽、提、引、挑的方式保证群众用水,对有水源点的村寨,组织群众应急打井。截止9月25日,全镇共打井3口,其中:播箕村毛栗寨群众自行打井2口。8月21日贵州省地矿局在坝上村厉家庄打井一口,日出水量250吨,可以解决800人的饮水问题,目前正待水质检验,水质合格后将修建100立方米水池,同时更换厉家庄、水井湾、养老院、白岩脚等村寨的入户水管,保证群众饮上安全卫生饮用水。省地矿局还将在该镇神奇矿泉水厂、城区四方井、平地村下坝继续打井三口,打井出水后,将缓解该镇部分村寨饮水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通过村镇两级组织的努力,全镇基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二是真心实意帮,认认真真组织农业生产自救。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镇为把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投入了20余万资金为群众购买水管、抽水机等农机具,帮助群众抽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帮助群众生产自救,共为群众安装农田灌溉电表9块,在坝上厉家庄安装
0.4千伏的电路伸延180米,投在余下村、坝上村安装0.2千伏的电路伸延1200米,为余下村蔡家院安装变压器一座,目前正在为大竹村安装0.2千伏的线路130米,大冲村大土0.2千伏的线路130米,投入农机具13台,投入抗旱资金5万余元为群众购买抗旱用油及维修保养抽水排灌机械补助,维修拦河坝1处,清理和维修沟渠8000余米,同时,在莲花片区改种201*亩蔬菜示范点正在进行中。镇村干部积极开展“干部下基层”和‘四帮四促”活动,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深入群众核查灾情,组织群众找水和通水,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纸厂村坪子上、新水村干坝等村寨解决了饮水等困难和问题。
三是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的缺粮调查统计工作。为确保受灾群众灾后生活,该镇在组织群众寻找水源、搞好生产自救的同时,还认真做好了农村困难群众的缺粮调查统计工作,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摸清受灾户数,特别是掌握五保户、孤儿、农村低保户、重病重残人员、缺乏或丧失劳动力等对象在耕地面积、减收产量,人均收入,粮食库存和按300天计划需要救助月数和数量等基本情况,全面掌握了全镇困难群众季节性缺粮底数,对调查出的缺粮对象登记造册,建立分类台帐,按台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供粮计划。
三、还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走访,龙里县龙山镇在抗旱救灾过程中深得群众好评,也确实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但由于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城区附近明显好于高山村寨,还有不少急需解决和关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缺编公益性岗位需求大。据龙山镇反映,该镇下辖16个村、3个社区,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还有2万多流动人口,工作人员少,工作压力大,现镇上的工作人员有的身兼数职,尤其在当前抗旱救灾的特殊时期,工作人员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从走访龙山镇16村和1个社区的情况看,这一种情况确实存在。西山社区共有16个小区,辖区内驻有60多个单位,户口登记10068人,还3000多流动人口,而该社区除书记和社区主任外,仅有工作人员3名,繁锁的社区内部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仅仅迎接检查这一项工作就需2人。该镇所属各村虽然各类组织都已建立健全,但村干部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虽有工作热情和干劲,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没有新意,拿不出实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村的发展。
二是抗旱救灾生产自救资金缺口大。龙山镇根据今年旱灾情况,拟决定转产1000亩土地用于种植洋芋,目前还缺种子钱20多万元;该镇新水村有一水库,因当年在水库旁开挖煤矿,使这一水库受到严重污染和损坏,如果将这一废弃水库维修后重新启用,完全能解决该村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可要维修该水库,目前还缺资金5万余元;该镇平地村,每个村民组均已修通公路,但由于缺少后续维修维护资金,时间一长,经过雨水的冲刷,现公路通行较为困难,要改变这一面貌,还有不小的资金缺口。
三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需完善。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龙山镇新水村一户孤寡老人(饶天培、倪月珍)无儿无女,现已70多岁,体弱多病,生活主要靠民政救的每月60多元的补贴,根据据村支书龙进友的介绍,这户孤寡老人又不属于政策范围内的五保户,只能享受农村低保每人每月30多元的待遇。类似的情况在平地村也有3户,这些
孤寡老人不是残疾就是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同样,在该镇西门社区走访贫困户时,情况较上述两村好多了。我们走访的贫困户叫岳菊成,46岁,腿脚不方便,丈夫已去世,有一姑娘在黔南医专读书,现居住在社区一低矮破旧的民房内,平时靠捡垃圾生活和供孩子读书。该社区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通过多方联系为岳菊成解决了50个平方的廉租房,同时让她在社区做保洁员,还为她购了相关工具,在工作之余还可以烤包谷和红薯卖,目前能保障基本生活。
四、几点建议
根据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我们走访的莲花村、新水村、平地村的情况来看,莲花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地理环境和地势条件相比其他两个村都占据很大的优势,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全,像今年的大旱,就很方便找到水源。而新水、平地两个村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差,地势较高,除了人畜饮水基本能保证外,农田灌溉基本靠“望天水”,一旦出现今年这种大旱,庄稼便颗粒无收。虽然这两个村的公路已通行,但由于没有后续维修维护资金的支持,时间一久经过雨水的冲刷,现在的通行状况太差。
二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们在加快推进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同时,在政策范围内找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从调查的情况看,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很大,特别是部分劳动能力丧失的孤寡老人,仅靠民政每月几十元的救济金实在很难维持生活,而他们居住的村落大部分又是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贫困村,大部分村民自身难保,更不可能去救助这些老人。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民维持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新水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总人口756人,外出务工的仅有103人,而其他人因为没有相关技能,仅靠在家种粮食和卖点蔬菜维持生计,去年的粮食已卖完,今年由于大旱庄稼无收,该村到下半年就有7080%的家庭缺粮。
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缓解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五、下步工作打算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只走访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按照局党组的统一安排,深入一线,切实掌握了解民情,为局党组的帮扶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是继续走访未走访的村和社区;
二是力所能及的解决群众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龙里县龙山镇帮扶组长:刘大慷
组员:罗庭学王小平黄泽明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扩展阅读: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调研村:杨柳镇笕冲湾村工作小组:湖北长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县“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公司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段建朝同志任组长,总经理段卫昌、工会主席方胜利同志为副组长,方胜利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从公司后勤抽调5人驻村调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工作组的同志在驻点村,走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宣讲调研活动,共召开大小规模的党员、群众座谈会4次,发放政策宣讲材料500多份,发放调查问卷18份,入户调查546户,征求意见230条,解答群众疑问120多个,筹集帮扶资金45000元。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调研,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活动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笕冲湾村位于杨柳湾镇东北部,所辖11个村民小组,553户,1703人,其劳动力800人。全村面积4.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9.4亩,林地1000亩。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使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第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有95%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惠农补贴划入各户“一卡通”中,农民的生活得到了逐年提高,家庭收入逐年递增,家庭财产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巩固。全村现有私家小轿车26辆,有线电话300部,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有20%的家庭购置了电脑。尤其是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一半的农户建起了楼房,很多盖新房投入的资金都超过15万以上,处处呈现出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组织实施了精整水田、道路通达工程、退耕还林、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有80%的农户走上了黑色及硬化路面,实现了道路畅通;农村电网逐步改造,供电质量有所提高。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有线电视和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村,宽带网络逐步延伸,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第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渠道的变化,基础教育投入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小学教育、农业信息网络、远程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00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广。第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近五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被选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建立了民主管村的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可见笕冲湾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距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整个笕冲湾村还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集资搞建设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和得失利益的驱使,村民“一事一议”举步为艰。加之前些年村公益事业负债未消化,村集体经济无力加大投入。现阶段涉农所需的道路、水利、土质改造等基础投入,主要靠争取国家支农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实施的区域和资金分配上又十分有限,造成农村的多数区域是没有投入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改造无法进行,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特别是近几年来旱灾不断,农民增产增收遭受严重影响。
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201*年本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主要为体力劳动,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第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某些领域的差距还呈扩大趋势。在教育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子女的日常教育、抚养问题也十分突出,加之农村教育的设施的配备远远不如城镇,学生所学知识面相对较窄。在医疗就医方面,尽管实施了“新农合”,但就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是客观的现实,加之医疗费用报销政策的局限,农民就医的根本问题仍未全面解决。科技文化投入少,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注定了农民精神生活单一贫乏。村级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依然薄弱。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就业保障仍很薄弱,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务工。虽然增加了一笔收入,但这些人背井离乡,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并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浪费了这一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放走了这批人所创造的财富。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笕冲湾村的实际,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入户、就业、子女就学等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第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一是笕冲湾村位于东大河与土门河交叉地段,近几年由于河床逐年下降导致全村沿河四个大套严重干旱,沿河四个大套是全村人民80%的口粮基地,要做到旱涝保收就必须在沿河四大套新建水泵站工程;二是还有部分小组公路不通,交通不便,要想解决行路难问题需新复修6、8、9,这3个小组3公里砂石路(或水泥路);三是8、9小组农户用电到了晚上空调、冰箱无法使用,要尽快在两组之间新建8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来解决农户用电困难。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第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
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实现盲目生产向为市场生产、标准化生产的转移。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初级产品向高级商品销售的转移。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第四、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精神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全县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引导农民发展地方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第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义务教育面,推进义务教育,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就学待遇。在增强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加快区域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增加二三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变外出务工为就近务工,从而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万名干部下基层调查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万名干部下基层调查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