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4:51:56 | 移动端: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调研村:杨柳镇笕冲湾村工作小组:湖北长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县“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公司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段建朝同志任组长,总经理段卫昌、工会主席方胜利同志为副组长,方胜利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从公司后勤抽调5人驻村调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工作组的同志在驻点村,走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宣讲调研活动,共召开大小规模的党员、群众座谈会4次,发放政策宣讲材料500多份,发放调查问卷18份,入户调查546户,征求意见230条,解答群众疑问120多个,筹集帮扶资金45000元。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调研,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活动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笕冲湾村位于杨柳湾镇东北部,所辖11个村民小组,553户,1703人,其劳动力800人。全村面积4.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9.4亩,林地1000亩。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使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第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有95%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惠农补贴划入各户“一卡通”中,农民的生活得到了逐年提高,家庭收入逐年递增,家庭财产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巩固。全村现有私家小轿车26辆,有线电话300部,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有20%的家庭购置了电脑。尤其是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一半的农户建起了楼房,很多盖新房投入的资金都超过15万以上,处处呈现出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组织实施了精整水田、道路通达工程、退耕还林、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有80%的农户走上了黑色及硬化路面,实现了道路畅通;农村电网逐步改造,供电质量有所提高。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有线电视和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村,宽带网络逐步延伸,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第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渠道的变化,基础教育投入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小学教育、农业信息网络、远程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00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广。第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近五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被选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建立了民主管村的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可见笕冲湾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距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整个笕冲湾村还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集资搞建设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和得失利益的驱使,村民“一事一议”举步为艰。加之前些年村公益事业负债未消化,村集体经济无力加大投入。现阶段涉农所需的道路、水利、土质改造等基础投入,主要靠争取国家支农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实施的区域和资金分配上又十分有限,造成农村的多数区域是没有投入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改造无法进行,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特别是近几年来旱灾不断,农民增产增收遭受严重影响。

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201*年本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主要为体力劳动,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第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某些领域的差距还呈扩大趋势。在教育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子女的日常教育、抚养问题也十分突出,加之农村教育的设施的配备远远不如城镇,学生所学知识面相对较窄。在医疗就医方面,尽管实施了“新农合”,但就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是客观的现实,加之医疗费用报销政策的局限,农民就医的根本问题仍未全面解决。科技文化投入少,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注定了农民精神生活单一贫乏。村级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依然薄弱。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就业保障仍很薄弱,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务工。虽然增加了一笔收入,但这些人背井离乡,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并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浪费了这一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放走了这批人所创造的财富。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笕冲湾村的实际,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入户、就业、子女就学等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第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一是笕冲湾村位于东大河与土门河交叉地段,近几年由于河床逐年下降导致全村沿河四个大套严重干旱,沿河四个大套是全村人民80%的口粮基地,要做到旱涝保收就必须在沿河四大套新建水泵站工程;二是还有部分小组公路不通,交通不便,要想解决行路难问题需新复修6、8、9,这3个小组3公里砂石路(或水泥路);三是8、9小组农户用电到了晚上空调、冰箱无法使用,要尽快在两组之间新建8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来解决农户用电困难。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第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

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实现盲目生产向为市场生产、标准化生产的转移。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初级产品向高级商品销售的转移。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第四、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精神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全县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引导农民发展地方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第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义务教育面,推进义务教育,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就学待遇。在增强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加快区域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增加二三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变外出务工为就近务工,从而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扩展阅读: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活动调研报告

播下联系群众的种子架起奔向小康的桥梁

关于榆中县甘草店镇果园村的调研报告

县委副书记李富君(201*年6月)

联扶工作开展以来,自己坚持“工作前移、重心下移”,带着“穷根子”在哪里、“脱贫路”怎么走、“致富经”怎么念等一系列问题,多次深入联系点甘草店镇果园村,向群众宣讲省市县关于开展联系帮扶工作的有关政策,实地走访困难群众,与村社干部及群众代表座谈交流,真心了解社情民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协调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研究谋划脱贫致富思路及措施,帮助制定《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规划》,提出了中长期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基本村情

果园村地处苑川河上游,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川区村,海拔1958米,年均气温7.5℃,无霜期174天,年降雨量400左右,属黄土高原温凉半干旱气候。距县城27公里,陇海铁路、甘临公路、柳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全村辖杨林、果园、东山根、西山根、双泉、车中庄、白家岔等7个村民小组、520户、2102人。总耕地面积6805亩,其中水浇地2784亩、山旱地4021亩,主要种植小麦、洋芋、胡麻、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已建成引水渠道16公里,硬化村社道路5.7公里;村里现有集体企业3个(其中砖厂3个);有工程队2个;有客运车辆2台、货运车辆26台、其他农用机动车辆160台;201*年底,全村有贫困户222户860人,占总人数的40.9%(其中扶贫户167户687人,低保户18户55人,扶贫低保户32户112人,五保户5户6人),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70元。

二、贫困原因分析

通过多次进村入户走访、实地察看产业、组织座谈交流等方式,自己对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地处川区,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致使该村农民既没有南方人敢为人先、敢第一个吃螃蟹的“闯劲”,又没有北山群众严酷自然环境逼出来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干劲”,群众中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小农意识,少数群众中甚至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主体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增收门路不广。一方面,传统种植业依然占据该村农业主导地位,受缺水影响蔬菜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为主,耕作粗放,产业规模小,综合效益低。从实际情况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达到650人,占到了总劳动力的54%,以粮为纲的粗放经营方式,致使该村始终跳不出“农”字,脱不了“贫”字。另一方面,虽然村集体企业有

所发展,但规模小,管理粗放,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有限,导致多数剩余劳动力要外出务工,劳务成本加大,影响了群众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性,从事劳务经济的劳动力仅为约300人,只占总劳动力的24.9%,劳务经济潜能尚未充分挖掘。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基础不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铺设U型渠为16公里,仅占总引水渠道的53.3%;硬化村社道路5.7公里,仅占总道路10.7公里的53.27%。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没有群众集中活动的场所,村卫生所也未真正实现标准化,便民富民、安民乐民的条件尚不具备。总耕地面积6805亩,其中山旱地4021亩、占总耕地的59%,生产条件差,投入产出率低;川水地多以大田漫灌为主,不能发展效益较高的蔬菜产业,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效益较低。

四是群众素质较低,致富办法不多。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制约其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因素,目前该村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且多以在校学生为主,真正有劳动能力的壮劳力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与“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要求相差甚远,对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的接受能力有限,缺乏闯市场的技能和本领,只能从事农业劳动,即便外出打工也多以简单的重体力劳动为主,致使贫困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五是资金瓶颈突出,融资渠道不畅。虽然我县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户在贷款中存在的抵押担保难、融资成本高、办理周期长等瓶颈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但是农村

信用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农村融资渠道仍然不畅,农户原始积累不足、受制于资金制约,致富步伐缓慢。

三、帮扶目标及具体措施

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全县整个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甘草店镇果园村要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就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发展规划编制、优势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改善、农业项目带动、人力资源开发五大行动,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一)把握基本点,大力实施发展规划编制行动。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首先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的发展规划来指导。要按照“先富带后富,同奔小康路”的思路,更加注重规划质量,结合果园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紧紧围绕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帮助该村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成《果园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规划》,切实理清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真正使联扶工作干有方向、赶有目标。

(二)突出着力点,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坚持把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放在联扶工作的首位,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该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一产方面,要按照“一特五化”的要求,抢抓引

洮工程延伸和蔬菜产业向川东转移的历史机遇,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商品洋芋、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把农业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努力实现第一产业的提质升级。二三产方面,要大力培育发展好石灰厂、砖厂等村集体企业,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同时要抓住人力资本上涨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有组织、上规模、成建制的外向型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不断扩大外部增收空间。要依托靠近县城、地处川区、临近公路等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业及农家乐发展新模式,不断壮大以休闲观光、度假避暑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为全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抓住关键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善行动。果园村之所以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借助甘草店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自身发展。要抢抓引洮工程延伸机遇,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川水地灌溉设施全覆盖、山旱地梯田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好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村520户、2102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村社道路硬化5.7公里,建成跨河桥梁,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尽快改造完成村标准化卫生所、文体科技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扎实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作,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找准切入点,大力实施农业项目带动行动。项目建设是实现脱贫奔小康的重要载体,要认真做好项目的整合、包装、凝练和争取工作,启动实施一批具有较高集聚力、竞争力和辐射

力的农业重点项目。一是要全力抓好扶贫开发项目,抓住甘草店镇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的有利机遇,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和社会帮扶为重点,加大政策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多措并举开展扶贫攻坚,切实增强果园村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力争车中庄、西山根、白家岔三社土地整理项目尽快批复实施,完成土地平整1600亩,建成5万立方米蓄水池2座,彻底改变三社群众靠天吃饭被动局面。三是要积极实施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为主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项目,努力实现“贷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效益好”的良性循环发展,切实破解资金瓶颈问题。

(五)统筹关节点,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农民是农村的细胞,人力资源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的富裕繁荣。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促进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小农思想束缚,尽快使群众的脑子真正“活起来”。要以“两后生”和退伍军人为重点培训对象,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综合文化素质,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户均有1名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新农民。特别是要加强“两后生”培训转移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切实做好“加法”、“减法”两篇文章,努力实现“扩大分子、缩小分母”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6067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