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调研报告
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始,每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将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我们把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项目进行研讨。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性质,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很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够,仅仅是当作完成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而开设的一门劳动技能课,而学生更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其在学习其他课程的繁重压力中得到一些放松,完全将其当成了一门休闲的课程。这种思想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信息技术课时一门可开可不开的劳技课。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建立一个新的职业定位。教师不仅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而且应在教育信息处理、远程教育、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要较大投入力度,确保师资力量,还要加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重视力度,还要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再学习或者再培训的机会。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酌情增加课时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刚接手的班级,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家里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而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只是听闻,还不曾接触。了解该情况并登记好,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而一周就一个课时的信息课,对于本来就对电脑接触甚少的农村孩子而言,时间真的是太匮乏了。如果能根据情况,酌情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让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之余,还有更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这无疑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四、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好好探索与实践。
扩展阅读: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堂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课堂上耗时多,收效低,“出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十分普遍,教学有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什么教学都必须追问和思思考的问题,课堂上表面上的的热闹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在功能的实现,反而有可能出现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因此,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有有效性问题,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有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摸索出一套提高本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以能较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农村小学:党坝学区地处平泉县最南部,所辖小学全部为农村小学,其中大吉口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最为完善。所以本课题所称的农村小学是指在学区下属的大吉口小学,学校中以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三年级学生为实验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四、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作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追求有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省内外同仁针对有效效教学提出了很多策略,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如许单的《把握农村小学特点,提高信息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培养法”等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但还存在一定的无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甚至在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这一层面上,很少看到课堂能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培养的要求。
2、重书本,轻拓展,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学生一到机房,就喜欢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从不拓展,按部就班。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不高,学完后也很少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任务驱动忽略学生的主动规划
很多的教师信息技术课中往往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但是很多任务的设计教学的本质没有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主观能性也没有完成被调动起来,很多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而学习,缺少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规划。特别是操作不对熟练的学生都不知道一节课该作些什么事情。
4、分组中交流与合作没有实效
教师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意设计一些简单的、没有思维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或是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很容易起引起“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也变成小组“聊天”、部分学生完成了课堂的所有任务,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却无事可做等等现象,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目标: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③构建有效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科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整合。
(二)研究对象
以大吉口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三年级为实验班,并与学校其它学科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
我校地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是普教教师转岗而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①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②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途径③农村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有效教学策略六、研究的依据与创新点(一)研究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新点
教师旨在新课程理念及课堂观、学习观、教学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变教师讲授式为师生探究式,让农村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
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①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②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八、实验步骤1、第一阶段(201*年3月至201*年12月)
课题启动、设计方案及研究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培训等工作。2、第二阶段(201*年3月至201*年12月)
课题研究与实施、根据学期研究计划和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的探索,做调查问卷、观察记录,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总结材料。
3、第三阶段201*年5月至201*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准备课题结题。
九、成果形式主要阶段性成果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201*年3月-201*年12月201*-3月至201*年9月201*年9月至201*年12月阶段成果名称《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例研讨案例分析阶段总结《论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成果形式承担人123文本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全体全体全体最终研究成果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3201*年12月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报告全体十、成果保障1、业务保障
在近几年教学中,我校积极参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任务驱动与情境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现了与学科整合的新思想,吸收多个领域的技术与知识,如数学、英语、环保等多个学科、多信领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去解决一些诸如节约能源的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刊物上,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收集了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资料,具体一定的理论基础。
2、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障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曾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发表获奖;研究成员保证课题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全部为教学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研究与指导能力,在多年教育工作中,均多次获得市级、县级表彰,有的多次参与课题实验,专题总结,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资料设备保障
实验校于201*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配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能够接收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料,学校建有图书室、阅览室,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
4、科研手段保障
⑴、强化组织性、时间性、制度性
⑵、加强小组成员理论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⑶、确立课题研究实验班及实验教师,定期开展实验研究。5、学校的支持、资金保证和社会评价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级单位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培训。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将此纳入到教师年度考核之中。各校投入1000元资金进行课题的专项研究,在资金上给予了保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