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语文学科经验交流总结
毕业班语文学科经验交流总结
仙源小学刘文凭
各位老师:
大家好,说实话,让我来做语文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我感觉很惭愧。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师,今天,借此机会把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和大家谈一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直印象深刻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个性化的解读。“独特体验”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先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入手。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语文教学当中,我比较注重对于学生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很恰当的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学生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体现。《语文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不是阅读的间接受益者,而是直接受益者。所以,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体验的加深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确实实现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让学生真正深入学习,保证他们能够积极投入的学习,在《语文标准》中,多次提到“体会”一词,“体会”更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所以必须要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重视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朗读对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过程。
训练朗读,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且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具体方法是我让学生在朗读时要先看后读,对即将朗读的词语先目视,再朗读,有效避免了添字漏字的情况。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
其次,朗读还应注意流利。流利的朗读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要做到流利朗读,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学生最容易出现拖腔拖调的现象,我在平时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经常提醒学生词语连读。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词组或短语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另外,在读“着”、“了”、“过”这一类助词时,要读轻、读短、读快。在读带“的”词语,如“美丽的西湖”时,“的”要读得快一些、短一些,和前面的“美丽”连得紧一些。这样,就能避免拖音,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把一些较长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然后划上停顿线,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句子读通读好了。
此外,在朗读时,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对于改善学生拖腔拖调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再则,在把课文读准确的基础上,再引导孩子有感情地读课文。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先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努力地用语言去渲染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然后让学生要注意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如陈述句在朗读时末尾用降调,疑问句末尾用升调,感叹句的语调大都读成高昂的
当然,朗读形式的多样性也十分重要。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因生制宜,激发出孩子朗读的兴趣。
当然,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小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当一名学生读完后,我让学生互相评价:“你读的很有感情,我很欣赏你。”“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从你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互相欣赏、鼓励中获得自信成功的体验。
我想,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我们老师能不厌其烦地教下去,指导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的。我相信一句话: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二、语文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是重头戏。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在每一节课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我把自己置身于读者的位置来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疑问,一一记下来,然后细细地去体味,弄不明白的再去查资料,直到自己做到充分理解为止。我想,我有疑问的地方,学生一定也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尽可能地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琢磨浅显、明了的方法教给学生。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前做到深入、细致、有条理地思考,课上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并且能与学生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感觉真好。
在课堂上,我重视情感的渗透,我觉得一篇课文,能打动你的,往往就是“情”,所以,我努力做到不破坏这份“情”,不去肢解这份“情”,不让它被“理解词语意思”、“划分段落”所冲淡。因为每节课,都能触碰到学生心底的那份或感动、或欢喜、或悲哀、或愤怒的情感,所以,学生觉得语文课,不是机械的背诵和反复枯燥的说教,而是真正有打动心灵的东西,真正有吸引自己的东西而才会更加去打内心深处热爱语文课。因此在语文课上,要利用好多媒体。声音、图片、动画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能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这篇课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雷锋因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并介绍了雷锋的事迹,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情,接着,我说:“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令人爱戴的战士在22岁时便离我们远去了,怎能不令我们悲痛万分?”紧接着,我让学生观看了雷锋逝世时的图片资料,学生感到非常震撼,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样,马上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里,学生在深情中朗诵,崇敬之情也贯穿课文的始末。将崇敬之情再次升华,通过诵读表达出对雷锋的无限敬仰之情。这时我趁热打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结果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许多学生都写得很动人。真正拨动了学生心中的那根弦。
扩展阅读:小学毕业班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毕业班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探讨本届毕业班工作,从而提高毕业班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如果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语文课难上,要上好语文课更是难上加难,这是所有上过语文的老师对语文课的评价。因为它是在和文字打交道。要在千变万化的文字中学习揣摩哲理,感受文化,体会意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想让学生学的更好更多,自己必须在教学上下足功夫,除了分析文本,研究类型,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备课,一个字,累,但是当你把这些知识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学生时,我想我们的内心是快乐的,是充实的。我们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座位。而这个座位将伴随我们一生。“不想在社会这个坐标图上被人们忽略,“教师”这个平凡的一点。”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讲出精彩,活出尊严。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感受最深的一点: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在心灵深处不断孕育强大学习动力的自我教育。中国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据我观察,我们的许多学生感恩意识极其缺乏,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很多。
走在路上,会碰到许多昔日里已经毕业的学生,许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与这些学生插肩而过,会出现让我们觉得尴尬让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幕,不到招呼,匆匆而过,有些人可能会说,还是你这个老师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我曾为此调查问过许多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见了老师不打招呼,是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他们的回答让我震惊,“他又不教我们了,没必要”,一个简单的招呼,却变得这么具有功利性。小学六年,时间不短,但是我们的学生却用这样冷漠的方式给予了我们这些老师,他的感恩之心在哪里????我在为学生有这样的行为感到害怕,更感到自责,为什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感恩之心却是如此的冷漠。所以我决定“躬行感恩”,例如:当学生帮助我完成了某项任务时,我会主动向学生表示感谢。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感恩的榜样,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开了我的“感恩教育”
1.感谢父母。为了把“感谢父母”落到实处,我在班上开展了“四心孝敬”活动:一是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二是少说话,多做事,让父母省心。要求学生要自强自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积极参加一些公益劳动,让父母少一些辛苦。三是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放心。四是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这样,孩子就在感恩教育中与父母形成了互动,父母获取了爱心的回报和满足,孩子在感恩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学会感恩。2.感谢学校。
对于学生来说,感恩情怀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学校这个大氛围中去熏陶感染,去感受升华。因此,学校应通过开展感谢学校活动,教育广大学生“感谢同学给我的帮助,感谢老师给我知识,感谢领导给我关怀”。
学校可以重点开展感谢老师活动。一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参与者。学校可以举行“老师您辛苦了”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师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情感交流,促使师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对象。二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共鸣者。这就是说,让教师的情感和学生处在同一感情线上,并与其达成最微妙的融洽和共鸣,这样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感恩,而且能使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使学生学有榜样,逐步形成学习进步的动力。
3.感谢社会。
这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感谢社会活动,教育学生懂得家庭幸福、学校发展都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要感谢社会给予我们的幸福。学校可以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境界;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使世界美丽,让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感恩,一起接受感恩思想的洗礼!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毕业班语文学科经验交流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毕业班语文学科经验交流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