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蒋家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工作开展
情况汇报
我院在竹溪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统一安排部署下,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保障,以卫生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深入开展中医药工作,狠抓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并且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加强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和居民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宣传,不断提高临床医师的中医诊疗水平和辖区居民的中医保健意识,现就目前我院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蒋家堰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于1954年,位于集镇中心,全镇有3.4万人,31个行政村,1个茶场,有村卫生室29个。卫生院占地面积8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00余万元。卫生院住院部设内科、儿科、妇产科、普外科、骨科、中医理疗科、五官科七个病区,现有在职职工95人,其中:医药人员40人。中医药工作人员11人,占27.5%,其中药师2人,医师9人。主要开展的中医药业务有:中医临床、针灸、康复、理疗等。能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有:普通针刺、温针、电针、灸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牵引、手法复位、单验方等。201*年全院门急诊人次36297人,其中中医药门诊人次11467人,占31.6%。
二、创建了中医科我院目前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独立设置了中医科(一)设立了2个中医诊室、1个中医针灸室和1个康复理疗室。设备配备有: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计算机、针灸器具、火罐、电针仪、艾灸仪、六合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器、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等设备。
(二)设置了中药房,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100种和中药饮片300余种。设备有:中药饮片柜、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等。
(三)设置了中药库房、煎药室和炮制室,配备有煎药机、中药制丸机、粉碎机等。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我院制定了乡村医生培训制度,指派了专人负责村卫生室中医药工作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进展顺利。同时将中医药收入纳入职工年底考核。
四、强化中医科岗位管理职责,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制订了中医科标准、中药房标准、煎药室规范、中医科工作制度、针灸室工作制度、理疗室工作制度、中药房工作制度、煎药室工作制度、中药饮片储存和陈列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管理规范,在中医科走廊制作了中医养生格言、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措施等宣传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凸显。
五、重视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教育今年已创办健康教育宣传栏5期,其中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2期。举办居民健康知识讲座3期,其中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1期。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上门送医送药送健康,共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2次,其中中医健康教育活动1次。同时利用赶集日,举办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1次,共有25人接受了咨询,并免费测量了血压,发现高血压病人4人,分别进行了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保健指导和干预。
六、积极落实中医药新农合报销优惠政策
严格执行新农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落实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虽然我镇医疗机构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是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卫生事业及中医药发展;二是中医药人才队伍相对匮乏,年龄老化,边远地区村卫生室无专业的中医技术人才;三是还有个别村卫生室条件简陋,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配置不足;四是村级人员相对单一,村级培训尚须完善;五是因收费太少,部分村卫生室不原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筹建国医堂,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业务,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功效,不断深入挖掘民间单验方,探索更多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渠道,使之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节约医疗开支,为辖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蒋家堰镇中心卫生院二O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扩展阅读:崆峒区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201*年7月23日)
崆峒区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通过采取推进中医药体制改革,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可及性。现将我区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崆峒区辖13个乡、4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3个街道办事处,有252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区域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9.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86万人。全区现有区级医疗机构5个,其中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专科)2个,专科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乡镇卫生院17个;村级卫生室247个。现有区、乡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070人,其中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195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33人,初级职称151人),占人员总数18.2%。床位1353张,其中中医床位266张,占床位总数19.7%。二、近几年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综合医院加强中医药试点工作及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201*年,我区完成了17所农村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并配备了3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今年,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投资1150万元修建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后医院建筑面积将增加23200平方米,床位增至360张。目前,全区4个区级医院均设有中医科,能够开展多项中医药特色服务,如针灸、火罐、推拿、小针刀、熏洗药浴、中医康复等项目,17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以上村卫生所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努力培育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中医药优势得到发挥。目前,崆峒区列入省级建设的专病专科有2个,分别是市中医院皮肤科、市二院中医康复科;列入市级建设的专病专科有5个,分别是市中医院肛肠科、肾病科、脊柱专科、市二院小针刀科、市骨伤医院中医骨伤科。通过抓专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年我区卫生统计数据显示,中医医疗机构年门诊量9.39万人次,年住院4740人次,年人均门诊费用55元,较综合医院低8.3%,年人均住院费用2377元,较综合医院低12.6%。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步伐,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我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一是开展师承教育工作,鼓励支持老中医带徒,选拔有悟性、爱学习、能吃苦、有一定工作经验,热爱中医的医生做弟子,传承老中医的丰富临床经验。我区已有3位名中医(张子俊、李九平、任建华)共带徒8人,其中全省第二批、第三批师带徒工作已完成,经考核合格4人已出师,第四批师带徒工作现正在实施当中。二是推进农村卫生人员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工作,鼓励尚无正式学历的乡村医生及有意愿从事村卫生所医疗保健工作的人员参加甘肃省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中专学历教育。自201*年以来,全区共有137人参加了中医药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三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自201*年,我区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以来,按照省市卫生部门的工作要求,认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确定市中医院和市二院中医康复科为我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筛选出具有“简、便、验、廉”“安全、实用”的3大项16个小项目的推广项目,本着“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原则,每年举办1期崆峒区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共为各医院、乡镇卫生院培训中医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人次。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为解决我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配套实施落后的问题,区卫生局统一购置治疗盘、火罐、灸针等器械,为全区84个乡、村级医疗机构各配置治疗盘1个,火罐4套,灸针2套。今年年初,根据省卫生厅《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局从市中医院、市二院、骨伤医院、红会医院选派7名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了省中医管理局举办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培训班。选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了5期市卫生局组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习班,共培训基层卫生人员212人。四是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为了提高我区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水平,增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业务技能,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根据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的通知》和市卫生局《平凉市“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区从6月份开始在区、乡两级医疗机构中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区卫生局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实施方案》,确定市中医院作为全区“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的培训基地,计划在201*年、201*年的下半年两期学习班。同时,将学习活动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紧密结合,一方面注重理论学习培训,一方面注重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五是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从今年起,我区将中医学知识列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必修内容,中医人员每年学习四大经典、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学的继续教育学分不得低于5分,否则视为未完成当年继续教育学习。晋升高级职称时,除审查中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外,在高级职称技能考试时,中医人员加考四大经典、西医人员加考《中医学》的内容。六是积极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201*年,我区有2名中医被省卫生厅评选为全省第二批名中医,今年,我区推选1名乡村中医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乡村名中医评选活动。
(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一是针对我区各类医院不同的办院方向,有重点的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市中医院采取“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发展专科、科技兴院”的新思路,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名院、名科、名医和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对照省级标准,根据群众健康保健需求,设立专病门诊,开展专科特色服务,全力塑造“名科”品牌形象,推动了中医医院整体内涵建设水平的提高。市二院着力推进综合医院加强中医药试点工作,将中医科设为医院一级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4个,设立中医病床30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6%;规范设立了中药饮片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成药库房、中药煎药室等功能科室,中药饮片品种达到415种;重点打造中药康复品牌,突出祖国医学在康复治疗中的特色,特别是小针刀的特色疗法,在我市及陇东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了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的建设,目前均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药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部分卫生院还可开展针灸、理疗、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二是采取措施积极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自实施新农合以来,我区就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制定了含有中药、中成药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和中医诊疗项目的新农合基本诊疗项目目录。今年,又出台政策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标准,将报销标准提高了10%,起付线降低了100元,降幅达到33%。三是注重中医科研和中医内涵建设,鼓励中医药专业人员搞科学研究,撰写医学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医科研项目的申报。近年来,我区共完成中医药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区中医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到我区地域和经济发展因素的限制,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中医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中医药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实用型人才缺乏,分布不平衡。中西医结合人才断层,一批五、六十年代的老专家基本到退休年龄,新的人才还没有成长起来,现有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不能较好的提供适合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医疗条件,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农村中医药服务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药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还不能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服务。
(三)科学宣传普及不够深入。一部分群众对中医药并不认可,特别是一部分人从小到大一生病就吃西药、打针或是输液,甚至存在一些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医药的人。由于对中医药的不了解、不认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误解、否定和排斥中医药的现象。
(四)国家项目资金支持较少。由于我区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对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投入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区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赢得患者认可,确保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新农合和社区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政策落实好,在群众中奠定深厚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建议国家、省上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好的政策鼓励、吸引中医药人才去基层工作,为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国家、省上继续加大对农村卫生院、村卫生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的资金支持,有效改善医疗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中医特色服务能力。
(四)建议将中医诊疗的所有诊疗项目纳入各类医保的报销范围之中(如目前新农合就未报销中医按摩等项目),以促进中医药的良性发展。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蒋家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蒋家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