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5:57:12 | 移动端: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潍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省经济、经贸、经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力抓好工业投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运行调控、“两化”融合等关键措施,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9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050.2亿元,实现利税521.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26.3亿元,四项指标分别是201*年2.2倍、2.2倍、2.2倍和2.3倍,年均增长22.3%、22%、21.4%和23%。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汽车、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电子信息行业优势更加明显。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4户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认定,与高校、研究院所等联合设立科研开发机构118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3个,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基地71处;重点行业整体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达到5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达到80%。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截至201*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实现“十一五”整体目标进度的81.9%。预计经过努力,能够完成节能降耗“十一五”整体目标。

信息化建设和两化融合成效显著。我市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被确定为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验区、山东省首批“无线城市”试点。“中国潍坊”政府门户网站先后荣获“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等称号。

201*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61.4亿元,增长31.1%,实现利税554.7亿元,其中利润377.7亿元,分别增长41.6%和45.3%。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0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0亿元,增长30%,实现利税66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430亿元,分别增长40%以上。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从201*年的运行走势看,受去年基数及宏观政策调整、市场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几个月工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预计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或前高后平的走势。从投入看,工业投资结构还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存在传统产业投入占比大,新兴产业投入占比小的问题。从当前制约发展的因素看,主要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和通胀等因素影响,资金、土地紧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如资金方面,201*年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相当部分企业开始感受到资金紧张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压缩了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节能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的节能任务目标除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外,还将增加能耗总量控制指标,作为能源消耗大市,能耗总量控制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201*年工作,对“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我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总的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经济、经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更加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更加注重产业、企业集中集约高端高效发展,突出抓好工业投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改革管理、运行调控、信息化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关键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快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工作着力点上,着力把握好“一个目标”、“三个突破”、“六个关键”、“三个支撑”。“一个目标”:力争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1%,力争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力争15%,实现利税增长13%,力争15%,实现利润增长14%,力争16%,

“三个突破”: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新突破。几大传统支柱产业中,机械装备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和机电液一体化水平;纺织服装业尽快突破高档服装面料织造、后整理技术和品牌;食品加工业重点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造纸包装业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化学产业以石化盐化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精细化工,进一步发展高分子等新型化工原材料产品。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新突破。以汽车整车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等15个优势高新技术行业业为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园区带动等关键措施,加快产业集群和规模膨胀,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以上。依托现有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抓好孚日光伏科技、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歌尔声学LED背光模组产业化等新能源、新信息项目,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新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链条。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三是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汽车、装备、石化、特钢、新能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八个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培育千亿级企业集团。抓住我市列入“三区”规划的重大机遇,以北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全力抓好潍柴滨海船舶动力产业园等总投资555亿元的190个重点在建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海化集团石化盐化一体化总投资734亿元的18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推动工业重心北移。在抓好企业本土发展壮大的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市场、资源富集的地区发展。

扩展阅读:济南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

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年,在省经信委的支持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中心任务,着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经济和信息化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工业经济高开稳走整体向好。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指导,促进工业经济规模效益同步提升。继上半年快速增长后,下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增速趋稳,环比增长均保持在13%以上,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4%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利税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增长20%,其中技改投资420亿元,增长37%。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超过55%。明水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两化融合深入推进。积极开展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争取到国家和省对我市大力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使我市软件服务业领先优势进一步突出,预计软件服务业全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90亿元,同比增长35%。深入实施数字泉城工程,加快光纤骨干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城市无线宽带网建设,提升无线电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电子政务、民生信息化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市政府网站位列省会城市第三名。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逐步形成“点、线、面”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城市”。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形成一个网站集群、两大共享平台、三大核心网站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信息服务模式。成功举办第五届信博会暨第六届科技展交会,签订投资合作项目70个,总投资额269.75亿元,在展会规模、规格、参观人数、招商规模等方面均实现突破。

三是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以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为突破口,深入落实政策扶持、市场开拓、服务体系建设和提高人员素质“四项措施”,全市中小企业取得长足发展。预计全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855.6亿元,比同期增长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4亿元,增长13.2%,完成利税304亿元,增长5.6%。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健全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认定评审工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年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206家。全市预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500项,同比增长近100项,技术中心新产品销售比率达到35%以上。中创软件、浪潮集团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获得中央、省财政资金2.65亿元。

五是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完善节能降耗工作体系,强化节能降耗预警调控和执法监督,先后启动一级、二级节能降耗预警调控预案,对重点高耗低效单位实施限电、限产、检修、技改等方式予以调控,遏制能耗增长势头。积极推进建筑、公交、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实施循环经济“678”工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全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新能源公交206辆,70%的出租车利用天然气动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节电200余万度,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拆除三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关停4个发电机组,超额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16%,比201*年降低22%,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尽管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较窄,产业低端化、产业集聚度低等结构性问题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看,高新区和8个省级园区只占全市的38%左右,省级工业园区占所在县区工业经济比重均不足40%,园区招商引资外向度低、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布局相对分散,园区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能源资源环境制约突出。济南市正加快实施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能源资源消耗量刚性大幅增长,对节能降耗总量控制形成巨大压力;重化工产业占工业比重较大,能源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仍将在一定时期持续,同时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济南工业在保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带来巨大挑战。四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民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层次不够高、融资渠道狭窄、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两化融合深度不够。

三、201*年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20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确保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201*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初步确定的目标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务收入700亿元,增25长%;现代物流业收入2070亿元,增长13%。到201*年,全市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260亿元,年均增长13.7%,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1*亿元,年均增长12.7%。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优化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环境。高质量完成“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园区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13个专业子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做好指标分解、任务细化和推动实施工作,加强对各县区、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围绕重点任务和工作难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切实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和引导促进作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加快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园区经济发展等意见。加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组织调度,抓好煤电油气运生产要素保障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确保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安全运行。加快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和运作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技术中心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力争达到36%以上。抓好优惠和减负政策落实,扩大增值税转型政策、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的覆盖面,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浪潮科技园、重汽配套项目等95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52项过亿元项目的投产达产工作。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力争尽快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三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力争超过60%。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以冶金、石化、食品、建材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全力争取工信部“中国软件名城”挂牌,并以此为新起点,规划实施“中国软件名城”二期工程建设,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三大物流园区和四个物流中心建设,加大物流品牌和项目建设推进力度。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光纤主干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城市无线宽带网建设,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抓好无线电行业监管工作,提升城市通信保障能力。深入实施“数字泉城”工程,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社会事业信息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健全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突出抓好省级两化融合试验示范区建设,以交通装备、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电力等10大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两化融合推进模式和机制,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决策、研发创新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中小企业服务支撑平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提升中小企社会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研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措施,以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型、配套服务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进行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拓宽中小企业和微创企业融资渠道。

(五)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验收工作,大力推进结构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行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耗,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加快减量化、再制造、资源化、新资源和环保产业等循环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清洁生产项目实施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公报制度,加强考核与监管,推进依法节能。强化宣传培训,以“九大行动十创建”和“齐鲁资源节约行”为抓手,推进全社会节能行动,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潍坊市201*年工作总结和201*年工作打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6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