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5:58:37 | 移动端: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一节优质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在一堂课里,应该体现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我们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搞清它们在一堂课中的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应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知识目标应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来自贵州省凯里市一中蒋娅老师展示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与处理上,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她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解说了当地贫困儿童生活的录像,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在坐的评委、老师、学生无不动容,甚至落泪。从而使学生首先从情感上产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再通过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出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整节课环节不多,却因为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有了依托,也就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一节高效率的优质课要使学生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和扩展,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一节优质课应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论的深刻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理论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来自福建省国光中学的郑晓东老师在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课时,他以猜猜他是谁、吃苹果、筷子在水中是弯的不同的表现与产生的不同结果,自然得出结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在生动的现实例子和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步得出结论。理论植根于学生实际,并引起了学生的深刻思考,自然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节优质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有四个要求: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比如“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是说理性强的课文,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二是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安徽省淮南二中的石小平老师的《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一课,思路就极为清晰,从情景小品一年中西瓜的价格导入新课,从CCTV的今年西瓜的销售情况导出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又通过一款看似普通的手机(镶有钻石和白金)的激烈讨论,顺理成章的形成结论,条理极为清晰。三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来自海南侨中周立颖老师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她的课也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比如讲南师大附中路宽老师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它的落脚点就从元宵节吃汤圆上升到和谐世界之理念。而预设只是教师的课堂构想,它应为生成起铺垫,为生成创造条件。课堂应是互动与生成相结合,不要只顾推进自己的流程,不能硬把学生拉回老师的思维套中。听课中我们多次被学生精彩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所感动、震撼,多次为之激烈的鼓掌,而这些都是因为老师的预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要防止两种片面性:即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和教师使命的淡化。一节优质课应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成分调动的课。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而这五个角色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三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是要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要积极的向学生学习,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形是相当常见的,一节好课应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而学生的参与应是多方面的,是知识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应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碰撞。湖南省株洲市澧陵一中的田锋老师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最后设计了一道作业:请你以网民的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苏南的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这就是行动的参与,让学生从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体验生命的精彩。

三、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防止形式化。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启发讲授式、信息技术整合式、合作探究式、体验式,这些方法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自重庆外国语学校的李静老师带给我们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现场采访听课老师,以201*年奥运会开幕式畅想为主线索,采用了小组讨论、创意大比拼总之,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你轻松的达到教学目的,使课堂增辉。而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的方法反而会留下表演的痕迹,影响教学效果。

四、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来看,一节优质课应是合理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源,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合理、适度。

合理表现在:1、使用课件的必要性,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有些老师在课件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搜集了许多图片,大大开阔了学生视野,对于观点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由于图片太多太滥,反而冲淡了主题,所以课件使用的首要原则应是必要性。2、创新性。如“三口锅”,第一幅图从锅底拍照,谁也看不出来是什么;第二幅图从上面取景,隐约猜出是带锅盖的锅;第三幅图就明明白白是口锅。这样的课件设计既贴近学生,又有创新,很好的说明了多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3、实效性。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一定要从实效出发。总之,我们应该明确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课件的使用应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有利于突出主题。

五、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应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以课本为中心,二是偏离课本的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那么教师如何自主整合课程资源呢?如何避免以课本为中心和偏离课本的教学内容泛化两种片面性呢?结合本次优质课评比中的展示课,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实现教科书内部课程资源的相互整合。2.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的课内整合。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时事材料,以充实教材,又要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的时事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此外,还要加强政治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渗透。人们习惯上说,“史地不分家”,政史同样不分家,政治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3.实现教科书内外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整合。所谓多样整合,即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最后用沙福敏女先生的话来总结此次全国优质课:堂堂都精彩,课课有新意,是艺术的享受,比一顿丰盛的美餐要有意义多了。春风关不住,佼佼者突颖而出。这次学习,留给我的思考很多。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大胆探索,善于总结,各人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认为要形成以我为主,加强学习,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些许感想,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优质课评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模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其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对于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应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发现在优质课评比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只注重形式,忽视课堂教学的实质;教师唱主角,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注重了学生的认知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等。

一、“中评不中用”,只注重形式

对于教师来说,优质课主要是为了评优、获奖。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教师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设计、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评课者往往也是按照评课指标,从“教学目标”、“程序安排”、“课堂提问”、“多媒体运用”、“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板书设计”、“教态”等方面评估整堂课,似乎很好,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审视这些课,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来评价这些课,仔细想想学生在这些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就不难发现,这些课整个课堂教学并不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其目的并不是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学生获得些什么。这些课往往只有教师和教案,缺少学生和学案,在这些课的课堂中,师生的活动情况仍然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

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不少授课教师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学生看成是为了配合好教师的教。我们在评选优质课的活动中,有时问授课教师:“您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能得奖吗?”教师往往回答:“那要看同学们配合得怎么样了。”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授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在课堂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由授课教师导演的电影脚本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把教学过程看成了“学”服务于“教”,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服务于“学”。

三、只实现认知目标。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养成。但是,在优质课评比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或唯一目的。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最具体的往往是认知性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这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情形:“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要求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对完整的人的教育。相当多的“优质课”仅仅达到了认知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参与优质课的评比活动中,课堂教学往往设计成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与个别成绩差的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配合、互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是全体学生,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否则,就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也就不能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更不可能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发展。这样的课堂,缺乏应有的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被动反应向有计划的行动转变;学生学习的内容由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向批判思维和基于决策转变。

五、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优质课评比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往往有意避开课堂教学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忽视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及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有时不予理会,这样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就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

六、忽视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

众所周知,教学不等于智育,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真正的优质课应该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实践中,有些优质课往往重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授课教师有时缺乏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教育资源的挖掘,忽视了一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应该是永恒的重要思想。

优质课评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形式,在实践中对激励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进一步完善优质课评比工作,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师生活动的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促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教学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合作性学习、探究式习和有计划的行动,使学生采取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方式对待学习活动的内容,使教学的背景由孤立的人工背景向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转变,使教学媒体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由单向传递向双向、多项交换转变,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位老师:

因教育厅要求27日前要上报就业方案,所以辛苦大家23日晚之前务必将这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给我们。excel表格中具体用人单位、单位性质、就业标志必填,用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实在问不出,可先不填。就业性质是指企业、学校等,就业标志指应聘、正式签约还是签订劳动合同。另有部分考研究生或公务员通知书或录用函件仍未上交,现将名单一并发上,请速联系,近期能将材料传真或寄给我们。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8.15

扩展阅读: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责任编辑:毕世江发布单位:教育局>自考办(招办)字体:大中小201*-4-20阅读:101次[关闭]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一节优质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在一堂课里,应该体现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我们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搞清它们在一堂课中的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能力目标应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知识目标应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来自贵州省凯里市一中蒋娅老师展示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与处理上,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她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解说了当地贫困儿童生活的录像,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在坐的评委、老师、学生无不动容,甚至落泪。从而使学生首先从情感上产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再通过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出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整节课环节不多,却因为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有了依托,也就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一节高效率的优质课要使学生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和扩展,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一节优质课应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论的深刻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理论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来自福建省国光中学的郑晓东老师在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课时,他以猜猜他是谁、吃苹果、筷子在水中是弯的不同的表现与产生的不同结果,自然得出结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在生动的现实例子和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步得出结论。理论植根于学生实际,并引起了学生的深刻思考,自然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节优质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有四个要求: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比如“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是说理性强的课文,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二是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安徽省淮南二中的石小平老师的《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一课,思路就极为清晰,从情景小品一年中西瓜的价格导入新课,从CCTV的今年西瓜的销售情况导出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又通过一款看似普通的手机(镶有钻石和白金)的激烈讨论,顺理成章的形成结论,条理极为清晰。三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来自海南侨中周立颖老师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她的课也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比如讲南师大附中路宽老师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它的落脚点就从元宵节吃汤圆上升到和谐世界之理念。而预设只是教师的课堂构想,它应为生成起铺垫,为生成创造条件。课堂应是互动与生成相结合,不要只顾推进自己的流程,不能硬把学生拉回老师的思维套中。听课中我们多次被学生精彩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所感动、震撼,多次为之激烈的鼓掌,而这些都是因为老师的预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要防止两种片面性:即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和教师使命的淡化。一节优质课应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成分调动的课。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而这五个角色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三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是要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要积极的向学生学习,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形是相当常见的,一节好课应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而学生的参与应是多方面的,是知识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应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碰撞。湖南省株洲市澧陵一中的田锋老师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最后设计了一道作业:请你以网民的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苏南的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这就是行动的参与,让学生从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体验生命的精彩。

三、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防止形式化。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启发讲授式、信息技术整合式、合作探究式、体验式,这些方法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自重庆外国语学校的李静老师带给我们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现场采访听课老师,以201*年奥运会开幕式畅想为主线索,采用了小组讨论、创意大比拼总之,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你轻松的达到教学目的,使课堂增辉。而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的方法反而会留下表演的痕迹,影响教学效果。

四、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来看,一节优质课应是合理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源,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力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合理、适度。

合理表现在:1、使用课件的必要性,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有些老师在课件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搜集了许多图片,大大开阔了学生视野,对于观点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由于图片太多太滥,反而冲淡了主题,所以课件使用的首要原则应是必要性。2、创新性。如“三口锅”,第一幅图从锅底拍照,谁也看不出来是什么;第二幅图从上面取景,隐约猜出是带锅盖的锅;第三幅图就明明白白是口锅。这样的课件设计既贴近学生,又有创新,很好的说明了多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3、实效性。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一定要从实效出发。总之,我们应该明确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课件的使用应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有利于突出主题。

五、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应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以课本为中心,二是偏离课本的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那么教师如何自主整合课程资源呢?如何避免以课本为中心和偏离课本的教学内容泛化两种片面性呢?结合本次优质课评比中的展示课,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实现教科书内部课程资源的相互整合。2.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的课内整合。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时事材料,以充实教材,又要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的时事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此外,还要加强政治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渗透。人们习惯上说,“史地不分家”,政史同样不分家,政治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3.实现教科书内外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整合。所谓多样整合,即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最后用沙福敏女先生的话来总结此次全国优质课:堂堂都精彩,课课有新意,是艺术的享受,比一顿丰盛的美餐要有意义多了。春风关不住,佼佼者突颖而出。这次学习,留给我的思考很多。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大胆探索,善于总结,各人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认为要形成以我为主,加强学习,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些许感想,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优质课评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模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其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对于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应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发现在优质课评比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只注重形式,忽视课堂教学的实质;教师唱主角,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注重了学生的认知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等。一、“中评不中用”,只注重形式

对于教师来说,优质课主要是为了评优、获奖。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教师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设计、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评课者往往也是按照评课指标,从“教学目标”、“程序安排”、“课堂提问”、“多媒体运用”、“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板书设计”、“教态”等方面评估整堂课,似乎很好,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审视这些课,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来评价这些课,仔细想想学生在这些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就不难发现,这些课整个课堂教学并不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其目的并不是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学生获得些什么。这些课往往只有教师和教案,缺少学生和学案,在这些课的课堂中,师生的活动情况仍然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

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不少授课教师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学生看成是为了配合好教师的教。我们在评选优质课的活动中,有时问授课教师:“您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能得奖吗?”教师往往回答:“那要看同学们配合得怎么样了。”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授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在课堂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由授课教师导演的电影脚本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把教学过程看成了“学”服务于“教”,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服务于“学”。

三、只实现认知目标。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养成。但是,在优质课评比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或唯一目的。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最具体的往往是认知性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这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情形:“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在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要求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对完整的人的教育。相当多的“优质课”仅仅达到了认知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参与优质课的评比活动中,课堂教学往往设计成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与个别成绩差的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配合、互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是全体学生,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否则,就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也就不能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更不可能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发展。这样的课堂,缺乏应有的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被动反应向有计划的行动转变;学生学习的内容由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向批判思维和基于决策转变。

五、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优质课评比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往往有意避开课堂教学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忽视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及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有时不予理会,这样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就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

六、忽视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

众所周知,教学不等于智育,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真正的优质课应该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实践中,有些优质课往往重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授课教师有时缺乏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教育资源的挖掘,忽视了一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应该是永恒的重要思想。

优质课评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形式,在实践中对激励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进一步完善优质课评比工作,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师生活动的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促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教学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合作性学习、探究式习和有计划的行动,使学生采取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方式对待学习活动的内容,使教学的背景由孤立的人工背景向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转变,使教学媒体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由单向传递向双向、多项交换转变,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参加全国第四届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6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