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总结doc
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
工作总结
漳源镇位于县城北15公里,华山脚下,漳河的发源地,208国道纵贯南北。全镇辖28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全镇耕地面积3.6万亩,地域面积126平方公里,荒山10万亩,4491户,1.4万口人。
今年伊始,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做好做强“一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通过党政班子深入调研,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农业转型是关键,并决定振兴“设施蔬菜、小杂粮、核桃、养殖”四大农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进行了科学发展规划。其中要以设施蔬菜产业为重点,并“设施农业三步走”战略,即201*年,在王可村打造一个高标准的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园区;201*年,全镇设施农业发展201*亩,筑牢漳源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到“十二五”末,沿208线、漳河水系、漳开线、平景线发展设施农业6000亩,大田蔬菜种植达到1万亩。核桃发展10000亩,沁州黄为主的小杂粮5000亩,养殖产业年出栏达到万头。
201*年,是漳源发展史上是最快的一年,产业做大的一年,老百姓最实惠的一年。以下是我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情况如下:
一、产业转型发展大跨越
201*年,我镇立足摸索一条靠“一圪土”吃饭的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之路,有效实现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转变,将王可村确立为全镇调产中心,打造核心现代农业示范区。王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740万元,涉及113户,惠及431口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平田整地700亩,打深井5眼,安装水泵5个,铺设管道6000米,安装80千伏变压器一台,电路铺装3000米,修田间公路2公里,栽树3620株,实
现水、电、路、林一体化。二期工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新建春秋棚270个,建暖棚30个,另在景村投资40万元,以“基地+村官创业+能人带头”的模式发展蔬菜大棚50亩。所有大棚都达到了当年建棚当年见效的效果,为设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卜港建起了沁州黄种植基地,该村种植沁州黄1000亩,同时在全镇所有丘陵地种植沁州黄4000亩,全镇共种植沁州黄谷子5000亩,亩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今年在漳河、交口、安家岭、王可村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按照5×6株行距,每亩33株的标准,种植核桃5000亩,共用苗木款99万元,动用铲车修路台班费10万元。
二、主要做法
首先我镇党政班子成员召开会议,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以土为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指导思想,在全镇大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同时召开了全镇镇村两级干部党员大会,全镇形成了上下齐心谋发展,一心一意建大棚的热潮。我们用“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支委提议、村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种大棚的农民实行自愿报名,地随户走,谁种谁有,如有户主无经营能力的,按照土地流转、租赁、承包,以地换地的办法,每亩地价为400元。由于项目产业好,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较大,家家户户踊跃报名,113户村民加入到设施蔬菜致富的道路上来。
三、政策措施
我镇在实施建设大棚时,考虑到农民思想不解放,抵御心理强,加之设施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的现实,我们采取“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农民自愿”的原则,和沁县葆源公司联姻,采取农户亩棚出资201*
元,镇政府垫资4000元,葆源公司垫资3000元的模式,在王可村新建270个大棚春秋大棚,公司与农户签订“五包”合同,确保农民收益。同时引进产业带头人,采取公司经营模式建成一个占地70亩的暖棚建设区。
四、经验与体会
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一是找对了路子;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农民自愿的模式;三是必须依靠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四是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五、存在问题
今年,我们漳源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根子扎的实,步子迈的大,农民收益好,但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产业调整路上,融资困难,政府投资损耗大,而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性不高;二是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体系没有建立,影响收益的最大化;三是销售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农民销售出现一定困难,同时因为缺少恒温库,给蔬菜储存造成困难;四是缺少深加工企业,在农业品工业化的路上还没有起步。
中共沁县漳源镇委员会沁县漳源镇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扩展阅读:XX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XX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我镇按照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将我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情况的汇报如下:
一、切实抓好甘蔗生产,合理布局优势农产品基地,夯实“一乡一业”基础,壮大“一村一品”规模
一是围绕好“一乡一业”建设要求,抓好甘蔗种植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紧紧咬住甘蔗生产不放松,强化措施,挖掘潜力,做好甘蔗种植的宣传、发动、协调、服务工作,甘蔗支柱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产量连续多年排在全县前列。201*年全镇完成甘蔗种植面积61000多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二是我镇立足资源和传统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确立了甘蔗、香蕉、木茹、南瓜种植等农业主要特色产业,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招商引资,建立特色基地,培育种养大户,重点扶持发展绿色无公害果品、无公害蔬菜、规模养猪、养鸡大户,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村。目前形成了各村有特色产业支撑的新格局,具体有:XX社区甘蔗、甜橙种植;XX村的淮山、茄子特色蔬菜种植;XX村的木薯连片种植、桑蚕养殖;XX村的绿色无公害香蕉基地、XX鸡养殖;XX、XX村的甘蔗种植;定坤村的西瓜、葡萄种植;XX、XX村的黑山羊、土鸡养殖;XX、XX村的网箱养鱼、龟鳖养殖等,“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凸现特色。据统计,全镇201*年“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实现产值达455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达95%,覆盖农户率达98%。
二、培育壮大规模养殖、种植,以规模养殖、种植为依托带动“一村一品”发展
我镇按照“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原则,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从政策、资金、服务方向加大了对市场前景广、产品销售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养殖、种植扶持力度,鼓励加大发展规模,以规模养殖、种植带动发展。目前我镇共有规模种植香蕉生产基地28个,大约4万亩,规模化养鸡场2个、带动农户达30余户,户均从中增收10000元以上。
三、搞好人才培训,培养“一村一品”带头人我镇农村人口总数约为3.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9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只有5000余人,占农村劳动力26%,农村人才远不能满足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为此我镇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多种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一村一品”带头人。一是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二是组织村干部、种养能人、农村经纪人、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班进行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目前已培训5000人次,提高农民实用技术和就业能力。
四、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我镇经常性组织有关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现场解决疑难问题,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示范服务,实行科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等形式,提高农户种养水平。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甘蔗、木茹、畜禽等都大力推广和引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了科技含量。
五、存在的不足
我镇一村一品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资源优势突显,经济强势有待培育;二是品牌意识不强;三是缺乏“一村一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缺乏;四是技术人员缺乏,缺少相关的技术指导,务农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3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201*年7月4日
中共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总结doc》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总结doc: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