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总结
初中新课标学习
通过这两天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本人对传统教学和新课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传统教学
1.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一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哦书本知识定位为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着眼于更新知识观和学习观。
2.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移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
3.以教案为本位:教案是一种教学的方案,它是上课的直接依据,从教学程序来说,教案时备课时完成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二、新课标教学
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教学所倡导的教学观。新课标改革倡导教学过程开放,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种开放式教学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意味着学生要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4.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的成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种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扩展阅读:《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学习总结
《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学习总结
大营中学甄国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迎接新的挑战。《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围绕着新课程背景下上课和课后的系列工作呈现课程教学中的变化,阅读后从中获得很多的感悟。
实施新课程,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走进新课程”,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实施了“新课程”。那么,课程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课就成了实现新课程最重要的“生命线”。下面我就阅读本书中的中篇走进课堂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想。书中指出: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最佳发展。可见,在新课程中如何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程,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方面学习心得。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这些年来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学科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传统学科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学科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四、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东西,以及不同的人在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评价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能力等。
五、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连接着教学准备和教学反思,没有好的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课堂教学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实施程的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都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和借鉴各种有益的经验。让我就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总结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继往开来,把学习借鉴和探索创新统一起来,让每个课堂都绽放异彩”。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新课标学习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新课标学习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