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案导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阶段性总结
关于学案导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阶段性总结
政治组李冬梅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教学”与过去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学生需要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课堂变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案教学的大环境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我们任课教师探索的问题,在过去几年多的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设计好“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充分考虑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三性”指设计的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探索性指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困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用好学案1.用于指导预习
即把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并知晓自己存
在的疑点。这样,学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提高学习效率。
2.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前要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阅读课文,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重难点了。学生用已预习过的学案进行上课,在听课时目标就更为明确,效果当然就好。
3.用于组织复习
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用它们组织复习,可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有效地起到温故作用。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学案集中研究,进行组合,挖掘各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和内在联系,重新设计复习学案,这样的学案必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能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小组评价机制的作用:
首先,划分小组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性格等因素,尽量保证组内成员优势互补,能够相互促进;各小组间势力均衡,能够开展公平竞争。分组后,教师要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另外,小组的建设重视学习小组"小先生"的培养。这"先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其次,建立科学的小组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同时,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
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四、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因为现实教学中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太大,给学案设计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经过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上交学案答案的真实性,不能够及时确认,课堂上准确确定精讲题目造成干扰。
3、小组评价的实施,到高年级后,部分学生对任何奖励显得无所谓,影响了小组内其它组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实效性。
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小组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经过全方位考虑小组的组成、小组长的选择、学科长的任用、小组的责任、小组职责等方面,只有多角度的进行配合才能调动小组内每位成员学习的动力,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强优势。
一、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感受到老师本人对他的关怀,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自由民主的氛围里,他们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假设,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在尝试中相互反馈,不断修正,通过相互反馈和辩论,同伴们彼此促进以消除误解并寻找更好的方案。生生互动这一交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在科学课堂上又体现了人文精神。二、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并与学生商定小组合作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方式,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商讨合作学习的行为规范,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如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小声谈话,在请教教师之前要先请教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每一个同学都有帮助小组其他成员的义务等。三、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合作技能目标,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合作技能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对于个人和集体的意义,帮助学生弄清每种合作技能的作用。教师对合作技能的训练可以分步骤来进行,并给予学生练习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练习合作技能,也可以将这项技能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
四、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观察小组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有什么不理解,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做好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当小组合作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介入小组活动并提出建议,提供有效的合作方法,使学生的小组活动更好地进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北京市延庆县靳家堡小学赵立平)
扩展阅读: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阶段性总结1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学习”
第一期阶段性总结1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主动性现状调查和实际观测中了解到我校各科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小组合作得到的收获比在集体授课中得到的还要少,更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逐渐调整了心态,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在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主动性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性的发展。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概况1、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五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研究。
3、具体的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调查法:调查对象是五年级24名学生、调查的内容:(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3)、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4)、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干什么?(5)你们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吗?(6)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7)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同时对五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心理特征、个性专长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为分组做准备。
实施阶段行动研究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围绕课题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不断丰富实践体验、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结题阶段经验总结法:对照研究目标找出问题,改进方法,作好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4、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充分进行前期调查,文献检索,专题研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下: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拟定研究计划(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的具体方案)
实施行动(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
总结评价研究结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有效途径、方法)
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
五、实验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课题一确定,我就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制定了课题小组活动制度。课题小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月进行一次汇报交流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学校开辟研究专栏,及时展示实验成果。
(二)调查、分析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华而不实”的原因。实验初期,深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对我班24名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调查结果统计情况:调查对象五年级24名学生调查内容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2、在课间或休息时间,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吗?3、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调查结果统计情况30%愿意40%不愿意30%认为无所谓40%愿意20%不愿意40%认为无所谓10%认为帮助很大50%认为有所帮助40%认为没有帮助5%不知道65%坚持自己的意见5、你们中课堂上多是几人进行合作学习?6、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100%教师指定30%问老师80%4~6人20%6~8人4、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课题组及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我校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症结:
(1)合作学习的主动重形式,轻实质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本次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探索伙伴可自己选,想与谁就与谁。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厂、“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三)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1)合理分组。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a“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很多学者把此原则看成是合作学习的要素之一,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b“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把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合“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编组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两种分组方式是我校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一般以4-6人为宜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2)分工明确。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汇报员。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倾听他人的发言。记录员的责任是清晰地记录小组成员的算法、开放性习题的答案等,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质疑员的责任是对解题思路、算法等进行提问,引发组员进一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汇报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进行反馈交流。这样,组员各司其职,人人参与,避免不劳而获的学生的“搭车”行为。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每隔2周,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质疑员的下次去搞记录,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1)独立思考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47-16等于几”时,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想一想怎么算,有困难的学生请位值板帮忙动手摆一摆,再及时组织小组合作,这样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优等生口若悬河的“一言堂”、其他学生不动脑筋的人云亦云的现象发生。(2)有序讨论
①选拔能干的小组长
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小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对于学困生耐心帮助;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三,指导组长帮助组员完成各自的角色责任,可以采用:组长示范,组员模仿;组员尝试,组长纠正。
当然,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流程较熟悉以后,小组长要退居二线,把机会留给其他组员,教师可以重新选定组长,如:可以当堂课指定、采用轮换制、组员选举等,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感到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从而实现平等互动的生生关系。
②给予充裕的时间
在调查中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很热闹,可是学生才讨论一会儿,有的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数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教学时,应做好铺垫与引伸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可以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②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
③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各科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④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概念大多数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归纳而得来的,其推导过程有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对结论的认识与理解。
⑤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
⑥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并及时反馈,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4)教师适时调控合作进程
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①、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②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③、小组讨论的声音够大时,教师选小组的一位成员当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接下去的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表扬。④、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作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⑤、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
⑥、小组讨论离开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此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参加小组活动不发言,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到小组学习中去。(5)采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各阶段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能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经过我们一年多的实践,深刻体会到个案研究是特别结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
在个案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校主要采用了个案追踪法,即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然后分阶段及时总结,写出各阶段实验个案报告。
(5)开发自主实践作业《丰收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发展个性的活动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对3-6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即将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进行整合,以完成《丰收集》的形式进行作业,从而把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点收获,都转化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变单调、乏味,视之为负担的完成作业过程,为学生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丰收过程,而使学生身心愉悦,兴致勃勃。《丰收集》由“我理解了”、“我答对了”、“我改对了”、“我攻破了”、“我成功了”等栏目组成,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又赋予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们乐于接受,使作业成为学生探索与实践的广阔天地。栏目设计说明如下(1)、“我理解了”:孩子们在这个栏目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近期学过的概念、法则、定律或常用公式,以达到主动复习的目的,使这类知识的复习变得轻松、主动、自觉、具有针对性。(2)、“我答对了”:是为学生用来完成每天的作业而设计的栏目。在这个栏目里,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3)、“我改对了”: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栏目设计是让学生在校或回家后通过系统地回忆、整理、将所遇到的问题,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或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本栏目,让学生对易混、易错的知识,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进一步理解、强化。这个栏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合作与交往。
(4)、“我攻破了”:意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习题超市”中,(A、B、C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应用所学知识在变化了的情境中,独立解决具体问题或者独立攻关,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5)、“我成功了”:在学习中,经常倡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学具,动笔画出一些图形,以及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新知。“我成功了”这个小小的栏目,可以让孩子们记录自己探索的过程,谈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孩子们能够尽情地抒发自己成功的快乐。
5、探索如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⑴多以鼓励为主,体验成功。
对于小组成员的激励,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对于小组的激励,可开展评比“红星小组”“最佳合作小组”“最默契小组”等活动,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内出现学生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形式价有机结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我们的具体探索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自我评价评价指标
(1)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2)乐意与同伴交流和合作
(3)主动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能够独立与组员合作说出思考过程(4)在小组合作中,能想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5)在学习中需要帮助时,能主动请求帮助
评价工具:“我成长,我快乐”自评表,“我成长,我快乐”成长袋评价的实施与效果
我们建立了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机制,在每节课结束后前3分钟,让学生对照上面的5条评价指标,寻找自己在这节课的闪光点,找到几个就可以在相应栏中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小组合作时热情明显提高,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增多,同时,实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由于“★”得到比较容易,对一部分原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很快失去了吸引力,而一部分学习落后的学生为了虚荣心,便偷偷往上画“★”,引起了一些矛盾。
(2)学生只顾自己发言,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也不会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阶段,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有机结合
针对第一阶段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以单位,进行“认识我自己”和“我眼中的小伙伴”的谈话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会怎样看待自己和怎样看待他人,怎样发扬自己的优点,善意的指出别人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把反思的重点放在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缺点上。
通过这次活动,每个学生有了第一份完整的自我反思和小组、教师的评价记录,经过具体操作,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评价指标是
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②、是否能遵守合作纪律?③、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活动?④、能否积极主动承担学习任务?⑤、是否经常提出问题?
⑥、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别的观点?⑦、该在学习和活动中是否有创造力?⑧、观点是否经常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留下三分钟,让学生回想一下本节课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哪一方面可以奖励一颗“★”,然后再由小组成员商量确定,最后由小组长统一在评价表中印“★”
第三阶段:阶段综合性评价小组互评
被评价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内容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这是小组间的评价表,于每周抽一节课的留下五分钟进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教师根据平时的课堂观察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每月一总结,根据各组得星情况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最默契小组”。
阶段性评价报告
为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要求学生每月把的“评价卡”装订成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每月的表现填写阶段评价报告单,重点评价学生合作的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情感与态度,评价的语言以激励为主,体现学生的进步的历程,并辅以第二人称的语言,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使激励评价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阅读了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情感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各门学科的自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六、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性的学习”实验以来,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林老师教学《四步计算应用题》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设计的题目由易到难,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沿着斜坡上,发挥团结互补的优势,连平时较差的学生也尝到了甜头,积极性很高。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4.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6.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略见成效。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实验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如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目前,这项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很不是很完善,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学案导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阶段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学案导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阶段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