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

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6:05:20 | 移动端: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

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

201*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会情况汇报

仙游陈炜

201*年10月21日,我参加了在厦门举行的201*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会,会上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并同来自不同市县的高三地理老师的进行交流。研讨会期间,有以下收获:明确了地理组今后一段时间的复习方向,把握教学主动性;了解往年兄弟校的福建省高考的复习经验;与部分友校建立联系,交流材料,捕捉明年高考新亮点。

一、高考试卷的总体印象

总体看,今年地理高考紧扣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坚持能力立意,突出学科主干,强调地理基本素养,注重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一)、试题情境素材新颖,设问指向明确,难易适中,梯度合理;综合题各小题间逻辑严密,由浅入深,能力要求逐次递进。既有利于人才选拔,又对教学起正确的导向作用。

1、今年地理高考试卷的特点

综合提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成为解题的基本手段。重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有机整合,基本实现了源于基础而高于基础的命题目标。立足材料分析,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征。科学控制难度,正确引领教学导向。

2、综合提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成为解题的基本手段

今年地理试卷共有11幅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图表信息呈现简洁,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直接背记教材难以正确解题。重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有机整合,立足材料分析,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试题背景材料选取真实区域,给足所需信息,设问要求立足所给信息及基本地理常识,运用系统地理原理加以综合分析。解答不仅要求终极结论,更要求展现思维过程。3、有效控制难度,正确引导教学

从试卷中不难看出,试题背景材料中较少出现超出学生常识的新概念和新名词,呈现的地理隐性信息不是很多,背景材料的数量有所减少,试题设问的呈现直观明了、指向明确,不易产生题意曲解,入题门槛较低。紧扣重点与热点,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从试卷中不难看出,试题背景材料中较少出现超出学生常识的新概念和新名词,呈现的地理隐性信息不是很多,背景材料的数量有所减少,试题设问的呈现直观明了、指向明确,不易产生题意曲解,入题门槛较低。从考查的知识技能到试题的设问风格,都与平时的教学相当的吻合,虽然创新性稍显不足,但地理性强,正确导向教学。试卷中所涉及的区域,如我国东北地区、广东省、长江下游地区、美国等,都是教材案例涉及的重点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在教材的区域发展、城市化等多处重现,学生较为熟悉。37题第3小题所涉及的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教材中有较清楚的阐述,如果平时教学能指导学生扎实掌握教材案例,这题即可得高分。二、今年地理高考试卷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启示(一)高度重视区域方法指导。1、正确理解区域地理的复习内容必修3与区域地理的区别区域地理重点是掌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具体某个区域的地理事象、地理规律及其成因。

必修3重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区域分析方法,以及区域评价与发展方向的研究。它不要求详细记忆某区域的具体地理事物。当前新课程高考的基本理念是考查考生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区域地理的具体事实。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习策略

将系统地理的规律、原理放在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复习。建议以造成区域某突出地理现象主要原因为原则,选取若干区域进行系统地理区域化训练。通常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展开复习。尽量避免脱离区域背景的一般规律、成因的复习。(如气候成因;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二)、加强解读试题信息的专项训练。

试题地理信息的主要类型、解读试题地理信息的训练方法

1、试题所给信息通常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前者呈现方式较直接,与试题设问目标的直接关联性比较明显,提取这类信息的方法比较符合传统的、一般的思维套路,通常不容易被忽略;后者呈现方式较为隐蔽,一般与试题设问目标只有间接的关联性,提取这类信息的方法比较非常规化,或因其存在的位置属于一般人的思维死角,通常很容易被忽略。地理问题通常是要解决某个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点、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因果关系,并基于上述事实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或措施。因此,让学生掌握有效提取试题信息的方法,就是高三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2、学生信息解读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一是未能搞清试题设问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究竟需要哪些信息支撑;

二是对各类信息的呈现方式没有全面的认识。如时间类信息不仅可以年月日、季节、点钟等直白的方式呈现,还可借助某个地理事像的出现来暗示;不仅可在试题的文字材料中呈现,还可以在试题的图表中呈现,甚至可能在图名或图例中呈现。

3、规范审题步骤

首先,从试题设问的目标指向思考该问题解决需要哪些地理信息的支撑(即采用逆向思维,由果溯因);其次,将理出的诸多信息按前述四类信息加以归类;第三,按先文字后图像或表格的顺序逐一搜索试题相关信息4、加强地理原理与概念教学,提高信息指向的判断能力

学生自主表达地理概念,教师点拨纠错,在深入浅出地讲解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语言来表达地理概念,教师再用课堂讨论、作业讲评的点拨纠错功能来强化学生对某个地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正确表达,使学生真正内化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教学要注重方法论的指导,一般是从分析某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入手,先搞清大的影响因素,然后再加以细化。如分析某地工业不发达的原因,我们应指导学生先考虑相关的自然因素,再考虑相关的人文因素,在这个思维的宏观架构下,再将自然因素分解为地形、矿产、水源、生态环境;将人文因素细分为劳力、科技、交通、政策、市场等因素。同时要注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再从试题中搜索支撑性信息就比较有的放矢了。

在审题中提取信息时,往往采用由果溯因的逆推法,如201*年福建文综高考37题第一问中的北壁林木苍翠的原因探究,即可从植被茂盛推出此处降水多,而降水多的内陆山地可能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由植被茂盛还推出此处光照强,进而推论此处位于向阳坡。这种推论出信息在试题的图像材料中不难得到印证。应注意逆向推理的科学性,教育学生两个地理事物间未必都能因果互推。例如,海拔高可推出气温低,但气温低却不能推出一定海拔高,因为影响气温的因素绝不仅是地势,还有纬度、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气温。5、加强信息归类化训练,提高信息识别能力

在进行审题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同类信息而不同呈现方式的试题(如要反映空间范围的大小,有时用比例尺表达,有时用经纬网的经纬度数值表达,有时用文字叙述)相对集中起来让学生训练,同时,还可把学生做过的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改变后再让学生操练,以增强学生对同类信息识别的敏感性,提高信息识别能力(三)、精选经典案例,强化答题建模,重视过程评价。精选经典案例即根据自身教学需要,从近年各地高考新课程卷和地市级模拟试卷中,筛选出训练目标指向明确、难度适中的试题,经过合理归类,整合成专题训练蓝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类题目通常都是一个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打磨出来的,试题材料新颖、图像清晰、设问指向明确、考查的能力目标层次分明,且参考答案的科学性较强,十分适合作为讲练的材料。训练时,必须坚持“减少题量,旧题新做,改题再做,答题建模,斟酌文字,追求卓越。”的原则,努力做到“把题讲透、把题做精”。1、精析目标层次,进行替换训练

指导学生精析试题能力目标层次的内涵,明确答题要求。如说出与说明的区别,说出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只要答“水源”即可,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则需要答“水源短缺”,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就需要答出“为什么水源短缺”。在案例训练时,教师可将反映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进行替换训练2、加强专项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注意选择系统地理区域化的练习。系统地理落实到具体区域时,所反映的问题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和特殊性。建议以造成区域某突出地理现象主要原因为原则,选取若干区域进行系统地理区域化训练。

通常等值线试题涉及描述、判断、比较、关联、解读内涵、计算、趋势与速率等方面要求,尤其是同一幅区域图上,等高线数值空间变化趋势、速率的空间变化特点、两条不同涵义等值线之间的相关关系更要重点训练

加强区域图审读规范、比例尺的限定、海陆位置、经纬网、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可读性识别、多重等值线叠加、原理联想、合理推论,以及多图比较等项目的专题训练

加强统计图表审读规范、数据分析、原理联想、归纳规律、动态变化、科学表达等项目的专题训练

适当降低地球运动的训练题难度。尤其是对立体几何的数理基础要求过高,已经偏离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宗旨3、答题建模,斟酌文字

描述某地理事物的特征

近年的试题经常出现描述某区域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等。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结构,明确有哪些要素能反映该地理事物的特征。如地形特征通常从地形类型及其结构、地势起伏大小和方向、海岸线状况、特殊地貌等方面描

描述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方法。

一般要说出该地理事物在指定区域中的差异大小、变化方向及变化速率。等值线分布特点的描述方法。

一般要说出在指定区域中等值线取值范围;等值线的大致走向、疏密程度及其变化、数值大小的变化方向

某区域某地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这类问题应从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通过已建构的知识结构,进行答题建模

反复操练,过程评价,让学生形成答题的基本框架

答题建模必须在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前提下才能直到良好效果,尤其是分析推理的过程往往体现思维逻辑的缜密性。因此,在平时的考试与各种测验中,对于综合题的答案不能只是追求要点式的结论,而应给推理过程赋分,给按学科逻辑排列答案要点的同学加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这是我在参加厦门二天的研讨会的一些记录和自己的心得。

201*-10-

扩展阅读:201*年高考地理研讨会报告

201*年高考地理研讨会报告

201*年11月3号,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参加了由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的201*高考备考专家地理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的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王建老师。通过为期一天的听讲和王老师的私下交流,我不仅对高考特点有了整体性的认识,以及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备考及探究落实具体知识点的途径上都有了具体的思想转变和一些具体的探究性学习策略。特将会议内容作如下报告。

报告会分三大内容:一是通过201*年高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一)的分析研究考试方向;二是如何备考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三是克服复习的误区。

(一)201*全国卷试卷分析

对201*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从知识角度和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去分析。从知识角度对高三一年的复习来说,应该把握三大方向:考试说明、高考真题、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所以在整个课程复习中一定要紧扣课标(课标体现整个课程的主干知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综合为方法,注重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必修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2轮复习时应对考试说明作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是命题的方向。高考真题往往又体现了课程的核心内容,所以也要对高考真题进行一定的研究。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来说,王老师也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高中地理课程的大气和人口为历年高考都会涉及的内容,在大气这一章中主要有一是把握基础主干知识,二是在这一模块内容下经常多考的地理预测知识,地理过程意识以及地理空间判定能力(如201*高考选择题911),人口这一部分一是要理解与人口相关的地理常识和概念,二是通过图表分析要会做数量和比重的来回转换以及量的来回加减(如201*高考选择题78),而对于第一部分地球运动的知识已经连续两年没有考查,因为地理在高中阶段仍属于文科,所以历年来不是特别强调地理中的数理逻辑关系,只要会做简单的空间判定能进行简单的时空运算即可。第三点是高考试题大多都是把不同章节的知识放在同一区域来做综合考察,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联系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说到底高考试题一大特点就是原创性,所以真正能排上用场的就是一种地理思维拿到一道题会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和描述。这也正好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能力考查的要求来看,高考试题体现的是四大能力: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选择题13),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选择题46)三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四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综合题36、37)对这些能力的考察不是单一的考察,而是一道题往往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考察。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看不懂,说不全,写不清,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更应有意识的对这些能力进行训练。

综合来看,不管是考试方向还是能力考查角度,高考试题都遵循这样几个特点:一,符合课改理念,突出地理思维地理的价值观。二,区域性和时代性特色明显。三,主干知识与学科特色相得益彰。四,难度适当,高考的鉴别与选拔功能突出。

(二)201*地理备考策略

高三复习分为三个阶段:一轮复习基础全面复习阶段(201*年2月底)对一轮复习应按合格高中毕业生的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取知识的范围完善与建构地理知识体系,能够融汇贯通。二轮复习综合专题复习阶段(201*年3、4月份左右),三轮复习整理、回归、调整阶段(201*年5、6月份)对二、三轮的复习能按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加强知识联系与运用,完善综合能力结构,能够触类旁通。

1、总体指导思想

高三总复习不是单个老师的复习,应该是全年级的共同前进。针对此王老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整体来讲全年级应统一布局,年级之间相互协调,教师之间应经常就教学安排计划等作及时的交流探讨,形成合力。二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内容进度要统一,对具体知识的落实过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博彩众长,教师之间的资料应全员共享。三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合理安排教学,不同班级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以及难易知识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应形成整体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在高三复习阶段更应该做到表率作用。2、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通过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高三的复习是以建立联系为基础,以图形语言解读、地理原理运用等技能为核心,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所以在复习时要紧扣课标要求,明确课程思路和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因而在教学时应避免把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肢解若干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所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授课便变的很有讲究。王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地理探究性学习颇有研究,所以对探究性学习王老师也作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讲解。首先是如何把课标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要求:王老师列举了三类方法:一是从课标中找: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是动手画:如板块构造图,三圈环流示意图等等。三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包括教材知识的表层整理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养科学精神。通过王老师对逆温现象、雾霾天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等具体案例的分析,更让我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这样一种教学方式的价值所在,它能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也能够达到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要求。这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和不可估量的意义。

最后王老师提出高三复习中教师要明确主要的地理学科能力,以及如何有效的备考才能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具体能力不做详细介绍,但是要培养这些能力必须以区域地理进行统整,因为地理学最大的特征就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它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而且还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演变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3、整体思考,突出操作

地理学科内容多,思考范围广,新教师往往采取“保守求全”的复习思路,和王老师交流后,他觉得这样做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所以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实际操作中王老师具体强调了再复习区域地理时要强化区域差异思想以及在平时训练时应紧扣图像、图表,强化具体的单项能力(分析、描述、比较、迁移、探究等等)。地图和图表往往作为表达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试题基本上把图像和图表作为切入口,强调能力一方面可以引用最新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4、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和渗透点。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

(三)克服复习的误区

误区1:题海战术。正确的策略应该是精选、精练试题,善于归纳、总结和反思,并提高答题技巧。注意对错题的自我总结:自己

做题的思路与正确思路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复习题的选材上看,最好选练以往各地的高考试题,也可再系统地浏览历次模考、作业和易错题集。在作答过程中要科学整理,尽量使用书本上出现的、规范化的学科语言,力求答案准确、简洁、紧扣基本观点,同时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对开放性的试题,应大胆尝试启用多种方案进行解答。

误区2: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相对忽略了对基本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在高考卷中,基本的常规题大多可占整份试卷的80%,并且所谓的难题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到最基本的知识点上。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不能过深地挖掘难题。例如地球运动的问题

误区3:热衷于追逐热点。正确应对“热点试题”的策略是没有必要在最后复习过程中,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大量搜集热点材料。但可以适当关心,最重要的是应积极寻找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学会把关注点放到热点话题所在的这个区域,分析该区域的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特色,关注“热点事件”发生在这一区域的地理因素,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影响或意义,同时注意该类问题区域间的切换应用,最终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热点问题。高考命题设置的情境和背景材料是无限的,但对地理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课本中,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应内容。因此,一定要重视“热点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找出分析、解决有关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答案的落脚点。

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得以进步,秉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对知识真理的永恒追求,才不至于在现实中迷惑,在迷惑中徘徊。特别感谢能有这样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成长!以上是我的报告材料,能力所及,还有很多学习的地方,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绥德中学白鹏飞

201*/1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汇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6691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