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共64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每个学习主题,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诚信的涵义,知道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现代表社会的纽带。教学学生要做
到诚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打造诚信品牌,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现代公民。
2.让学生了解集体的重要性,知道集体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商定,集体的决议大家要执行,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好孩子。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更加发奋学习的激情。
4.了解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知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维系着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繁荣。长大以后,做一个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好公民。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教学安排序
课题课时安排
号1请你相信我2诚信是金3社会呼唤诚信4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5集体的事谁说了算6我是参与者7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我的祖国多辽阔9江山多娇10祖国的宝岛台湾11祖国江山的保卫者1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13各族儿女手拉手14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
东胜区第三小学五(4)班二○○九年九月一日
1121111211122
扩展阅读:第五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五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我长大了
〖学生实态〗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感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的同时,并不知道爱与关怀应该是双向的,对父母所给予的深情的爱,他们往往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心安理得。这些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知道理解、关心他人,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不懂得理解与关心父母,特别是不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人之初始,从他们的孩提时期,从他们的家庭生活、家庭构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植根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因此是十分有效的。〖教科书分析〗
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并成长起来的。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从出生到逐步健康长大过程的回顾,启发学生理解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的恩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回味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体会家庭的亲情,对自己的成长经历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父母的心声、学生自主的讨论、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长,从而热爱家庭,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具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4.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
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实施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张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2.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1.教师提出问题。
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反思〗
父母对于子女深切的爱是从子女诞生伊始就产生了,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并贯穿于子女成长的整个过程。学生沐浴在这种至爱之中,但往往是身受却未必感同。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
养育之恩,产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是本主题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我在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从课前调查访问学生家长到请一些学生家长认真做准备、制作录音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看,基本上达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晓理”的效果。因此,以情感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设计是正确的。虽然课前的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本班学生的人数较多,小组人数也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集体讨论的时间很短,未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爸爸、妈妈抚育我
〖学生实态〗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时刻得到父母等长辈的关心与呵护,但他们将长辈的关怀视为理所当然,常常熟视无睹,加上中国特有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多数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对周围事物反应淡漠,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难以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学生从小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对父母的关心照顾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出发,从他们的出生、成长入手,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萌发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情感。〖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是以学生的家庭为切入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体验并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教科书中呈现的图片和作文等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虽然普通却又非常典型的画面和事例,它提示我们,应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实际中的细微小事,去发现和体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通过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自己与家长的合影和家长抚育自己成长的小故事。2.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二)教师准备
1.搜集动物和人类抚育子女的图片和录像片断。
2.邀请几位热心的家长参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请他们做精心的准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抚育孩子的切身体会。〖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反思〗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启发学生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并搜集与父母的合影照片、父母给自己购买的纪念品等,为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家长的热心参与,使学生始终处在浓郁的家庭氛围之中。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通过观察、交流、体验等层层深入的活动,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懂得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呵护的结果,从而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
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给父母的感人至深的小短文读给父母听,并请家长谈谈自己的体会。令我意外的是,我得到了许多家长的亲笔信。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虽然抚育孩子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孩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这一课堂教学的延伸,给家长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心与心沟通的平台;父母对自己孩子提出的殷切期望,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懂事了
〖学生实态〗
1.学生的困惑:家庭责任感是什么?责任是大人的事,平时都是大人对我负责任。在家,爸爸、妈妈对我负责任;在学校,老师对我负责任。我对家庭负什么责任呢?
2.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认识到的懂事即是能够帮大人做事,让大人高兴,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并不太明确。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具体工作不了解,或者在思想上有孝敬长辈的意识,但具体应该怎样做不太明了。
3.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下面一些情况:
(1)学习不够自觉和努力,让家长操心,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做家务比较积极。
(2)虽然能主动学习,但生活自理能力差,让家长操心,认为自己还小,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3)学习认真自觉,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分担家务,体谅父母。
(4)大多数学生爱父母是出于本能,但不了解父母,对父母缺乏关心,甚至认为父母给我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4.家庭对孩子认识的影响:
(1)溺爱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在家里是十足的“小太阳”。
(2)理智型。既对孩子十分爱护,又对孩子严格要求。
(3)望子成龙型。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不用孩子管。(4)顺其自然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只要不给父母找麻烦就行。〖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个主题,是对前面两个主题学习的提升。学生对于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父母抚育自己、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家的认识层面上,对父母的工作、辛劳也应有所认识和理解。另外,学生还要认识到父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科书首先出示了乐乐随父亲到单位一天的经历,并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然后通过一组对比的图画和照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理,并应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最后,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对“懂事”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1.了解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是为家庭、为社会而辛勤地工作着。
2.以“父(母)的工作”为内容,完成一篇作文或日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二)教师准备
1.邀请家长或家长代表到课上介绍自己平时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2.让家长就自己的孩子谈一谈认识和看法。3.了解古今中外有关父母养育之恩的小故事。〖本课题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爱父母、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活动引入主题。
使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并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父母的工作。2.交流活动。
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并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请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并谈谈自己父母在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做的贡献。
通过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对家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了解到一些平时不知道的情况。3.了解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由来,提升对父母的情感。4.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学会关爱父母,并设计自己孝敬父母的行动计划。6.家长评议,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实施过程〗(一)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体验与父母的亲情,帮助学生把这种亲情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将对父母的爱落实到行动上。在课前,请学生先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二)实话实说
1.请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
请家长在课上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让学生了解为人父母的家长承担着家庭生活、哺育子女的重担,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用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做着贡献。)2.学生现场采访家长。
生:您工作那么忙,还要照顾孩子,累不累?生:您觉得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生:如果您的孩子调皮,您会怎样?(三)交流活动——“夸夸自己的父母”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介绍自己父母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父母的劳动,为父母的工作而自豪的情感。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对父母的工作流露出贵贱之分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有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学生关注自己的工作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为家庭做着贡献。
(四)知节日、知典故、知传统
使学生对父母的亲情上升为理性的爱。1.了解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
2.由己及人,交流古今中外父母关爱子女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父母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在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3.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
4.组织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古诗《游子吟》,引导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提问学生《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回报父母。)
(五)讨论与行动1.学生讨论和发表。
师: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呢?生:打酱油。生:拖地。生:收拾房间。
让学生议一议:
(1)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做这些事就是懂事的表现。)(2)还有哪些事情可以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和克服坏习惯也是懂事的表现。)
(3)哪些事情我们已经做了?(4)哪些事情我们还没有做好?2.设计一周行动计划表。
教师说明要求:
★一定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常需要做的日常家务劳动,而且一旦列入了计划,就应坚持下去,不能只是“三分钟热情”。
★直到现在为止,还是爸爸、妈妈在做的日常简单家务劳动。★内容不要过多,一两项即可,最好不要超过三项。(六)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真情互动1.展示学生的行动计划,并请家长做出评价。2.现场采访家长。
看了孩子们的计划,您有什么感想?您对孩子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家长们纷纷表示很受感动,觉得如果孩子能像计划中的那样做,会觉得孩子太乖了、太懂事了,会更加爱孩子的,并希望孩子们能够持
之以恒。)
3.学生讨论。
请学生谈一谈对家长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表示,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对他们的劳动说“不”;希望爸爸、妈妈在他们没有按照计划做的时候提醒他们。)
4.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对家长工作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更加体谅父母,关爱父母,表示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这说明你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对爸爸、妈妈的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更爱你们,你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幸福。5.布置作业。
(1)按照行动计划表去做。
(2)以日记的形式写出行动后父母的反应及自己内心的体验。〖反思〗
学生在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基础上,理解了父母工作的辛劳,产生了尊重、爱戴父母的情感,从而有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最终会或多或少地将自理自立、分担家务、勤奋学习、克服坏习惯等落实在行动上。懂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经历的增加,对懂事的理解程度理应不断地加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明白自己对爸爸、妈妈爱的回报,会使父母更爱自己,家庭会变得更加温暖和幸福。
注重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我布置学生对父母的工作进行了调查,使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加深了对父母的了解。平时不经意的一些事情成了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为学生确立对待父母的正确情感态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本课题的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更方便、更近距离地与家长交流,使课堂教学环境中家庭生活的温馨和亲情气氛更加浓郁,由家长对学生制定的计划做出的评价,使学生更感亲切。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科书所提供的全新范例,课堂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学中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家里的文明礼貌
〖学生实态〗
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做得远远不如在学校好。学校有具体的要求和讲文明礼貌的大环境,因此学生比较自觉;但是在家里,往往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和环境,学生自己甚至他们的家长都普遍认为家里是“自在、自由”的地方,而且由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喜爱多于管教,顺应多于要求,溺爱多于教育,甚至有些学生在家里俨然被娇惯成“小皇帝”,他们目无尊长,更谈不到良好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了。他们往往认为,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学生在家里和在外面不完全一致的表现,甚至形成双重人格,因此,居家文明礼貌教育对于学生是非常必要的。纠正学生的认知,指导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从各自的家庭生活做起,是本课题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围绕“家里的文明礼貌”这个中心,呈现了许多学生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的细节,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并思考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么做才
是“家里的文明礼貌”。“在家里”这样一个定位,充分考虑了每个人的文明礼貌应该从家里做起,从身边做起,利用并提升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形成全新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教师准备
1.教学中要使用的调查问卷表格。
2.课前就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表现,采访学生家长,并拍成录像片段。〖本课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用调查统计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的结论。
2.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在学校与在家不同的行为表现。3.用体验的方式感知亲人间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礼貌时,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在哪里。
5.探究、讨论和设计: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礼貌,小组讨论,并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实施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师: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师: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生: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生:温暖的家庭从文明礼貌做起。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
居家生活讲节约
〖学生实态〗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家里的独苗苗,他们在家里得到亲人的宠爱,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观念,比较自私,不懂得珍惜和节约。例如:吃剩的食物或不可口的饭菜就
随手倒掉,手帕用了一两次就扔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养成了攀比的不良习惯,例如,看到有的同学拿来自己没有的物品,别人穿了一件自己喜欢却没有的衣服,则要父母给自己买。总而言之,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这种不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从而给教师进行这一课题的教学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是以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为切入点,围绕“浪费、攀比、节约”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访问、参观、交流、辩论等形式,旨在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节约、节约有什么好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旨在实现情感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参观、调查、访问所用的笔、本等学习用具。(二)教师准备
我校所在的大连市中山区山屏街附近有一所军队干休所,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在课前我做了以下工作:
1.与干休所联系,带领学生到干休所调查访问,参观干休所展览室。
2.请老革命、老干部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可以向老人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与老人们座谈。3.自制幻灯片并收集一些关于家庭勤俭节约的事例。〖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调查,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调查采访的成果,并在全班交流;召开“节约与攀比”小型讨论会。〖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老干部活动室,听取姚老(78岁)、王老(81岁)的报告。在做报告的过程中,姚老脱去了外衣,露出至今仍穿着的、打着补丁的衬衣。生:老爷爷,现在您穿的衬衣,在我家早当抹布用了。
生:您家没钱吧?
从大多数学生的眼神里,我发现学生对眼前看到的情况不理解。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王老、姚老的情况:王老就任过晋冀鲁边区抗日一营营长、华北野战军某部司令,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离休后来到大连;姚老曾任满蒙抗日联军兵团参谋、东北野战军某纵队政委,解放后在东北局任职,离休后来到大连。他们都在20世纪30年代参加了革命,打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奋斗了几十年,他们都有60多年的军龄,是军级以上的干部,每月的离休金有3000多元,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作风,将节省下来的离休金用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希望工程的捐助。王老:(语重心长地)孩子们,知道你们佩戴的红领巾的来历吗?生:纺织厂做的。
生:是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姚老: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下一代不再挨饿受冻。听说你们当中有些同学有浪费、攀比的现象出现,你们认为这样做对吗?
同学们有的默默无语,有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得出来,学生大都被老人们勤俭的作风、高尚的精神境界所感动。
2.参观展览室。
我们参观的干休所展览室的陈设很简单,除了玻璃罩下的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图片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被眼前的一件件、一幅幅展品及图片惊呆了。“这样的衣服也能穿?”“这样的碗也能用?”学生在窃窃私语。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生:爷爷,您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
生:那个时候您们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现在生活好了,您们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三)返校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活动
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2.教师点拨。
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
3.教师小结。
师: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5.教师提出问题。
(1)节约有什么好处?攀比有什么害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你们今后想怎样做?(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师: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
生活中的安全
〖学生实态〗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受年龄条件、环境的限制,他们的认识还很肤浅,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从传媒和家长那里,学生对于防火、防盗、防溺水等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些很初步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但只限于很表面的认知;学生能够说出几种安全隐患,但当他真正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就不知怎么做了;有关自救与自护的方法也知道得很少,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珍惜生命的态度,且对交通安全和居家安全的区别,认识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安全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安全生活的能力,学会自救自护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确立健康生活、安全生活的积极态度。〖教科书分析〗
本单元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切入点,从文明礼貌、节约和安全三个不同的角度,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懂得简单的生活安全常识,并学会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生活中的安全”体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表现在防火、防触电、防溺水,以及如何对待陌生人等方面。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该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学会在生活中防火、防触电、防盗、防溺水等,并了解一些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确立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的生活态度。
教科书为学生呈现了三幅表现安全隐患的图画:用火、用电、陌生人敲门的情景,目的是以范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隐患容易对我们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伤害,并探究解决之道。教材还呈现了一组电话号码,让学生模拟体验电话联系和求助语言的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求助能力。最后,教科书还展示了几种遇到意外伤害事件时该如何处理的、易于学生掌握的基本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我校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家长多是双职工,他们工作很忙,有许多学生是“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很常见的。平时家长也告诉孩子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课前调查: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重点是“当你在不同地方遇到陌生人该怎么办?”
(二)教师准备
在课堂上设置有关生活中安全方面的模拟活动,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课题教学目标〗
1.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2.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情境导入,模拟活动。
通过小红独自一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分小组模拟这一情境,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探讨与研究。
课前引导学生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在课上交流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3.分小组模拟四种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4.课后拓展,付诸于实践。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并为家庭生活中不安全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从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实施过程〗(一)模拟活动1.情境引入。
师: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那人告诉小红是她父母叫他来家里拿东西的,同时他还说出了小红父母的名字。小红没了主意。她应该让他进门吗?应该怎么办呢?
请学生分小组准备,模拟以上的情况,想办法解决,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2.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3.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小红请他进来,因为他说出了她父母的名字,说明他跟父母很熟,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小组:打电话问一问父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是,就开门请他进来找东西;否则就不开门。师:如果小红找不到父母怎么办?而且他说事情很紧急,非要进来。
生:找不到父母,坚决不能让他进来。
生:还可打电话求助隔壁邻居。告诉他自己家门口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把情况告知邻居,请他到自
己家里来,看看那个人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及时肯定两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后者,想得很周全。同时教师强调,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
(二)探讨与研究
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你都知道哪些呢?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作业:家庭生活中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救自护。在课上,学生用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发言,非常积极。分别说到了用电、使用燃气、防火、防溺水等与安全有关的事例。
有几位学生说到车祸、过马路看交通信号灯、酒后不能驾驶车辆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问题,教师对此提出,交通安全是生活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通安全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但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具有防范意识。
(三)全班模拟活动1.模拟活动。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抽题签,然后按照题签上的内容进行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的方法。情境:(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2.小组汇报结果。
(1)“燃气泄漏”和“有人被开水烫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说,在家里经常听父母讲,遇到燃气泄漏,一定不要惊慌,要首先关闭燃气开关,切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而且一定不能够使用明火,包括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排风扇等。
遇到有人被烫伤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烫伤,被烫伤的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方法:给被烫伤的部位冲冷水降温,缓解疼痛;涂抹小苏打水或烫伤药膏进行消炎、治疗。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要去医院及时诊治。
(2)“有人游泳时溺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展示的是马上跳下去救,理由是要“见义勇为”。对此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不能跳下水去救,如果你不会游泳,会被淹死。”“如果水太急,我们太小,不仅不能救上溺水者,反而害了自己。”教师马上追问:“你们想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自己不能救,最好向大人求救,或寻找救助工具。”教师肯定其结果,并强调:“你们都是未成年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注意逃生自救。”
(3)“有人触电”的处理方法。
当有人触电时,学生展示的是首先切断电源。但有学生补充说,他们做得不完全正确,切断电源不能用手,应用干木棍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教师肯定其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若是被高压线击倒,能不能用干木棍切断电源?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不能。因为高压电会立即把木棍击穿,把救人者击倒。”教师强调:“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离开危险之地,并向电工求救。”3.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除了自我救护外,还应向大人求救。
教科书第19页连线练习题,学生大部分都做对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证报警内容的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
5.设计安全提示标志。
由学生根据前面讨论中找到的、家庭生活中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为家庭安全生活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
学生在这一制作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热情,纷纷为自家的电器插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位置设计
制作了很醒目、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提示标志。这是他们在确立了安全生活的正确态度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四)教师总结,课后延伸
师: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回家以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为自己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标志,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
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我和小伙伴
〖学生实态〗
我所教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没有玩伴,内心都渴望学校里有小伙伴与自己玩耍。有的学生活泼开朗,会主动与同伴交往;有的学生则很被动,等着同伴来邀请他;有的学生经常一个人,无同伴,内心孤僻,常常独来独往。多数学生因为父母在家溺爱他们,迁就他们,与同伴相处时,他们唯我独尊,只顾自己,不善于为别人着想,经常会与小伙伴闹别扭、闹矛盾。有了矛盾只会向老师和家长哭诉,自己无法解决。这些缺点如不妥善加以解决,将成为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的障碍。〖教科书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家人以外,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同学了。他们在一起学习,共同游戏,组成团结友爱的集体。《我和小伙伴》这一主题旨在通过体验、探究等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体验友谊带来的快乐,帮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并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方法和简单技巧,乐于与同伴交往。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收集名人小时候与同伴相处的故事,以及与人相处的名言集锦。2.到图书馆、上网查找关于与人相处方式的资料。
3.与父母交流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困惑,请他们给予帮助。(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与同伴相处的烦恼。2.学生秋游活动中的录像片段。〖本课题教学目标〗
1.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体验亲密友谊带来的快乐。2.学会与同学正确相处,懂得以诚相待的道理。3.能够处理同学之间的简单矛盾,学会彼此谅解。〖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3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内需。第二课时,贴近生活,学会解决方法。第三课时,互动参与,体验友谊之趣。〖实施过程〗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2.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需要,引出主题
教师播放师生同去秋游焦山时的录像,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与同学一起秋游的乐趣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可以看美景、吃好东西、可以不做作业、可以与同学做游戏、与同学拍照片)师:你与同伴之间一起游玩,有没有感动人的事?
(有的学生说包背不动,有同学帮他背;有的学生说自己走路不小心,滑倒了,好多同学争着搀扶她)
师:在游玩中有没有与同学闹过别扭,为了什么事情闹别扭的?
(学生犹豫了一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人说登山时有人打了她一下;有人说别人不肯跟她一起拍照片;有人说有的同学借水喝,把水喝光了)
师:这些别扭使愉快的秋游有些扫兴,看来友好相处很重要。(二)真情流露,体验友好相处带来的快乐
1.欣赏照片。
师:有没有与同学在学习活动或游玩时拍下的照片?快拿出来,在小组内欣赏,请你给小组同学做个介绍。
(学生纷纷拿出照片,在小组内给大家欣赏,做介绍。人人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感受到友好相处的乐趣。)
2.召开故事会。
师: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伙伴,伙伴之间一定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召开一个故事会,大家来讲述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不过,今天的故事会有个特殊要求,每位同学不仅要讲一个故事,最后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美好友谊带来的快乐。
(1)先听教师讲一个自己小时候与小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故事。(2)学生小组内轮流讲。
(学生讲起小伙伴之间的故事滔滔不绝。他们有的说起自己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时发生的有趣故事;有的说起生病时同学探望的事;有的回忆起过生日时,好多小伙伴共同庆祝的美好时光……)(3)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三)引导学生树立互相尊重和愿意与伙伴相处的意识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回忆了自己与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事,老师都被有的故事感动了,真想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你们欢迎吗?(学生表示欢迎)
师:同学们,你们欢迎班里所有的同学都与你交朋友吗?
(学生有的表示愿意;有的不太愿意,觉得有的同学表现不好,把自己的东西弄坏了;有的同学说想和别人交朋友,可是怕别人不愿意。)
师:咱们班谁的朋友最多?朋友多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因为朋友多办法多;朋友多,在一起玩有意思;没有朋友太孤单。)师:(教师总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多快乐。只要你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四)课外作业
1.搜集与小伙伴相处中的烦恼,这些烦恼自己解决了多少?没有解决的矛盾打算怎么办?2.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可以去问父母、爷爷、奶奶,可以去图书馆摘抄,可以去网上查一查,可以与同学一起商量。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小结,让他们选择学习方法收集答案,提醒他们及时做好记录、归类。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伙伴之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2.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和怎样处理矛盾。
(一)课外调查
课外鼓励学生通过询问家长、老师和小伙伴,浏览网络、翻阅图书等方式寻求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掌握材料。(二)倾诉烦恼,交流解决方法
1.说出你的烦恼,大家一起想办法。
师:同学们与小伙伴相处,有时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与小伙伴闹别扭时都很烦恼。我们一起通过课余时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好的方法吗?(学生纷纷举手,都想说一说。)
师:看来你们真的找到好的方法了。这样吧,你们先说有什么别扭的事,再将自己最好的办法在小组里向同学进行介绍,请他们进行评议,你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适时给予帮助。)2.真情对对碰。
师:(教师引导学生)你们交流的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大家在全班范围里交流一下。
(各个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解决方法最好的案例与大家交流。有的小组采用表演的形式,如两人抢着喝饮水机里的水,结果把水泼了满地,也弄湿了衣服,两人应该互相谦让;有的小组摆事实讲解方法,如××同学借书给我看,可是我把书弄破了几页。借书给我看的同学很生气,不理我,我应该主动向她赔礼道歉,请求她原谅,也告诉大家,提醒自己,要爱护别人的东西学生之间虽然矛盾多、别扭多,但在自我解决、自我剖析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与人相处不能只想自己,要想到别人;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学会谅解;与人相处不能欺负人,要尊重别人)
师:现在你想对那些与你闹过矛盾的同学说些什么吗?请你去跟他说一说你的心里话。
(学生自由活动,自主解决与伙伴相处时的问题。既可以检验他们想到的方法是否可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会彼此谅解。)
3.教师讲一讲名人高士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认识你》。
故事梗概:高士其小时候是个学习非常认真的孩子。有一天上课时,他正在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同桌拿出一个折好的青蛙给他看。高士其像没看见一样,仍然专心听讲。下课了,他的同桌很生气,责怪高士其为什么不理他,高士其说:“上课时,我不认识你。下课时,咱们还是好朋友。”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故事后,与小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得出结论:下课时,可以一同玩耍,上课时不能影响学习。)
4.师生交流名人关于交友的名言。例如: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苏霍姆林斯基无论谁,只要说一句谎话,他就失去了纯洁的心。——贝多芬
(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名言,向全班同学推荐,并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三)付诸行动,考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设置问题情境。
××同学很调皮,特别爱欺负人。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打了你请问:你该怎么办呢?出示答案仅供参考:(1)告诉老师;(2)告诉家长;(3)以牙还牙,跟他对打;(4)打不起,躲得起。
师:以上答案你选哪一个?为什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2.小组讨论:应该怎么办。
3.学生交流想法。
生:第三种方法不行,不能与他对打,与他对打,就跟他一起犯错误了。生:第二种方法还可以,让老师找他,或者让家长吓唬吓唬他。
生:第四种方法也不行,你老躲他,他会以为你胆小,下次还会欺负你。师:现在,这件事老师和家长都不帮你们解决,请你们自己解决。
4.小组再讨论,出主意,想办法。
生:我要与他先讲道理,你打我,我并不怕你。你的行为不像一个小学生。你要对得起胸前的红领巾。以诚相待,相信他会改正。
生:我会动员小组同学一起跟他讲打人犯法的道理。
生:开一次团结友爱、与人友好相处的班会,让大家来教育他。
(教师此时重点“扮演”好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急于肯定、否定,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到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体验同学之间的亲密友谊带来的快乐。
(一)小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小竞赛,比一比谁对班里同学最熟悉。谁在一分钟内所说的班上同学的姓名最多,谁就获胜。(学生争先恐后)(二)开展游戏活动,加深了解1.做“请你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让学生填写“我的好伙伴”的表格。待学生填好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宣读自己的表格,其他学生猜猜他写的是谁。(学生对自己的同学太熟悉了,都能一下子猜出是谁。)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游戏,请你们猜猜我说的这个人是班上哪位学生。
师:这是一个缺点很多的孩子。(学生一下子猜出是调皮大王×××同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只要改正缺点,就是好学生。不要因为同学有缺点就疏远他,要学会
帮助有缺点的同学改正错误。你们会帮助他吗?
(学生表示会,有的学生说我愿意与×××交朋友,帮他改正缺点。×××特别激动,坐得笔直。)(三)实话实说,吐露心声
师:班上有这么多同学,你最想对哪位同学说说心里话。你可以对他提希望、表达祝福,也可以指出他的不足,鼓励他改正;也请他说一说听了这些话的想法。
(学生互吐心声,场面亲切、感人。)
师:你想为班上的哪位同学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想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有的想要帮助班上家境困难的同学;有的学生想送一本书给××同学读,让亲密的友谊伴他成长,让友谊永存。)师:请制作一张心语卡送给他吧。
让学生把心语卡珍藏在自己的成长资料袋中。
学会友好相处
〖学生实态〗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我所执教的三年级(1)班有52名学生,全部是独生子女,占全班人数的100%;三年级(2)班有53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52人,占全班人数的98.1%。他们需要伙伴,也喜欢和伙伴一起玩耍,但是当与伙伴相处发生冲突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矛盾时,他们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自己,不想他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别人,向小伙伴隐瞒或者让小伙伴帮助自己隐瞒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常使矛盾激化,久而久之会形成自私、心胸狭窄、不诚实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对学生进行伙伴间以诚相待,并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提供了比较典型的事例来突出教学目标。事例中的女孩因为一点小事记恨同学,不让同学和自己一起玩,反映了她心胸狭窄和自私的心态,同时也使学生看到因为她的自私,导致集体成员之间不能够友好相处。这个例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展示故事的同时,教科书给学生的小组讨论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收获记录下来,作为自勉。
虽然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教材所提供的仅是学生生活情境的范例。在学生的生活中,与小伙伴相处的事例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本课题的教学必须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让他们从自己和伙伴相处的事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入情、入脑,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要照顾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保护学生的隐私问题,一切活动要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前提,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2.采用调查、访问、体验、游戏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3.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用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从中体验伙伴相处的乐趣和帮助别人的成就感。
(二)教师准备
1.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绿树叶、红苹果和大树形状的纸。2.将教科书中的事例拍成录像短片。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学会彼此谅解、友好相处。2.学会彼此以诚相待。
3.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以引言导入课堂教学,用枝繁叶茂的果树象征“友谊之树”。
2.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方法拯救友谊之树。
3.总结全课,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在“友情卡”上写给好朋友的知心话,并伴以美好的音乐,以达到愉快交流的目的。〖教学结构〗(一)导入
(事先让学生自愿分组,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坐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针对性;二是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伏笔,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今天大家都是和你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对吗?和好朋友在一起学习生活、玩耍,你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的回答除了快乐、幸福、高兴、愉快等,还表示,生活中需要友谊,健康的友谊就像一棵繁茂的果树一样会带给人阴凉,会带给人清新的空气和甘甜的果实。教师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央。二)播放录像,并讨论
师: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光是充满快乐的,但是有时候也会闹别扭,比如遇到下面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放录像:展示课文中的两个故事拍成的短片。
请学生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事情不解决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将学生总结的内容如不遵守秩序、不诚实、记恨等写在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把这些纸贴到“大树”上。)
师:你们瞧,伙伴间的友谊因为这些原因变得不再美好、牢固了,如果再不赶快补救,它就会像这棵大树一样枯萎死去。
(这个环节的设计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自私、不诚实等都是破坏友谊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师:快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救救我们的友谊之树吧!请同学们自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解决办法写在“绿树叶”“红苹果”上。
(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交流达成谅解、道歉承认错误、不记恨、诚实、谦让等,再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法模拟表演怎样解决问题。表演时由组内一名同学在旁边进行点评,说出本组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用“绿树叶”或“红苹果”覆盖相应的“黄树叶”和“坏苹果”。)
(模拟体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但是加进点评就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从实践中概括出理性认识的能力应该得到培养和提高。)
师:刚刚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老师发现大家都能用聪明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帮助教科书中的同学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还和刚才一样呢?
师:(教师出示课前不记名调查结果的统计)调查显示,我们班上多数同学都曾经与自己的伙伴发生过矛盾,很多同学能够很快地解决矛盾,与伙伴重归于好。但也有部分同学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老师已经让他们把事情写在卡片上,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抽取几张卡片,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造成矛盾的原因和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写在卡片上,由选出的代表向大家汇报,再请老师转给被矛盾所困扰的同学。
(在教学实践中,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都兴致勃勃地仔细分析事例。例如:有的学生说曾经因为小伙伴弄坏了自己东西而记恨他,失去了宝贵的友谊;有的学生说因为一次自己犯了错误,小伙伴向教师告状,自那以后,他再也不理小伙伴了;有的学生说家长不让他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玩,所以疏远了伙伴。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为同学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教训,进行自我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例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并一定是不记名的,教师要承诺为学生保密。)
师:相信那些被困扰的同学一定会从同学们为你们提供的方法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我们也衷心希望你们可以重新找回失去的友谊。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懂得了应该怎样和伙伴相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几条写下来。
(根据刚才解决问题的类型不同,允许各组的结论有差异。)(三)总结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给你最好的朋友写一张“友情卡”,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并亲手交给你的好朋友。同学们可以自愿将你写的内容念给大家听。
我们天天在进步
〖学生实态〗
学生已经在学校生活了两年,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好,经常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非常自信,但这样的学生往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其中有些学生对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家长、同学缺乏感激之情,为人处世比较自私。另外一些学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受表扬的机会少,做事表现得缺乏自信,甚至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针对学生的这两种情况,教师应该多鼓励那些学习有差距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那些比较自信的学生,不但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明白懂得感激他人的道理。〖教科书分析〗
《快乐的学校生活》这一单元的内容涉及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和班集体活动等,其中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教科书通过让学生答一份简单的试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现在和过去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进而产生自信心。活动结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获得进步的理由是什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它还包含着老师、家长和朋友的帮助,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树立自信,学会感激,并争取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不断地取得进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准备三年级以前的作业、作品以及舞蹈录像带等资料。2.一张彩色的纸条。
(二)教师准备
1.一份一年级的试卷。
2.课前联系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在课前录下家长对孩子进步的感受和评价。
3.一张“我进步了”的表格。4.教学活动涉及的相关课件。〖本课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2.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能够自信地学习、自信地做事,体会因进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3.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包含着老师、家长和朋友的帮助,从而知道感激他人。〖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让学生填写一年级的试卷,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2.通过让学生对比现在和以前的作品、作业以及其他的个人资料,感受到自己是在不断进步的。3.通过教师、家长的鼓励,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明白自己在这几年的学习当中也在不断进步。4.在第一、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开展“登上进步快车”的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去寻找自己的进步之处,树立自信心,体验进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5.开展“叠幸运星,存放愿望瓶”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未来有哪些期盼,使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并为此而不断地努力。〖实施过程〗
(一)展开活动,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试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教师发试卷,学生拿到试卷后开始做题。)
师:大家做得真快呀!同桌之间交换一下试卷,互相订正,看看大家的成绩如何。
(订正答案,统计成绩。)
师:同学们的成绩可真棒啊!咱们班有38名同学全都做对了,90分以上的有5人,90分以下的有2人。
(这时学生都笑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生:这份作业太简单了,我一会儿就做完了。
生:卷子上的题我都会做,轻轻松松就得了100分。生:这张卷子太容易了!
生:这张卷子上的题好像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知识。
(实物投影出示:一位学生在一年级时答的同样的试卷。)
师:大家看,这张卷子答得怎么样?
生:这是谁的呀?这么简单的题都算错了。生:她的字写得也不工整,歪歪扭扭的,不好看。师:这张卷子是咱们班一位同学在一年级时答的。
(教师边说边露出卷子上的名字:张亚楠。)师:张亚楠,你今天得多少分呀?生:(骄傲地一扬卷子)100分!
师:咱们再看看她现在做的这份卷子。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显示两份卷子)
师:同样一份卷子却是两种结果,这是为什么?生:因为她现在学的知识多了。生:因为她长大了!
生:她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
生:同一年级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二)师生互动,深化主题
师:张亚楠的进步可真大!其实,每个同学的身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信,你们拿出你以前的作品来比一比吧!
(学生拿出以前和现在的学习作品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通过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的对比作品。)生:老师,这是我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用铅笔写的字。我记得当时我写了好半天才写完。现在我不仅会用铅笔写字了,还会用钢笔写字了,并且写得快了,字也比以前写得好看了!
生:《美丽的大公鸡》这幅简笔画是我画的,当时老师还表扬我了呢!现在的我又学会了素描。大家看,我画的石膏像怎么样?
生:这是过去我的口算试卷,7+8=15这么简单的题,我怎么算成了7+8=18呢?真马虎啊!现在我做题可认真多了。
生:这个是在美术课上老师教我们剪的窗花。现在我会做更多的东西了。看,这个漂亮的小花篮就是我用洗洁精的瓶子剪成的,是不是很好看?
生:这篇日记是我刚上学时写的,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当时很多字还不会写,是记的拼音。但是,我现在写的文章字数明显增多了,语句也更加通顺了。
(三)教师、家长的鼓励
师:这么多同学都有了进步,老师祝贺你们。李老师是咱们班的班主任,对咱们更加了解,你们想不想听听她怎么说?
李老师:记得刚入学时,你们都还小,矮矮的个子、稚气的脸庞、个个精力充沛。当时咱们班的周港最调皮了,什么时候都安静不下来,上课的时候总坐不住,可是通过努力,现在课上数他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最多。咱们班最胆小的就是蔺天野了,刚开学时,他连教室都不敢进,非让妈妈陪在身边,现在他可独立多了,自己上学,自己回家,课堂上也敢举手发言了。以前王绚写字的速度实在太慢了,别人1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需要20分钟,而现在,他写字的速度快多了,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及时地交作业。还有刘思含,你是个漂亮的小丫头,可是以前一看你写的作业,我就会皱起眉头来,本来干干净净的作业本上被你蹭得黑乎乎的一片,现在呢,你的字迹既干净又工整。纪启越来越爱看书了,成了咱班的小博士。王爱琦的成绩也达到优秀
(李老师说的都是班里较差学生的进步。)师:在两年的时光里,李老师记住了你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其实每位同学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让我们把心里的感谢化做掌声送给李老师(学生一起鼓掌)。不仅老师看到你们有进步了,你们的家长也看到了。你们想不想听听家长是怎么说的?
(教师出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并放家长的录音。)
师:听了这几位家长的话,我想采访这几位同学。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我的进步给妈妈带来了快乐。生:我以后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生: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当然就不应该随意耍小孩子脾气了。今后,我会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讲道理的。
生:我要更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生:我要感谢李老师,是她帮助我进步的。
生:我要谢谢爸爸、妈妈,我以后一定听他们的话。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这些进步既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也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功劳。大家看,“进步快车”已经进站了。
(四)开展“登上进步快车”的活动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慢慢地开过来,上面写着“我们天天在进步”的课题名称。录音播放:各位乘客请注意,31次“进步快车”就要出发了,请各位乘客做好上车的准备。)
师:看,“进步快车”上已经有几位乘客了。他们是谁啊?(贴出一张“进步快车的座位表”,在表上贴上已经登上快车的学生的照片。)他们为什么能登上这列快车呢?
生:因为他们都取得了进步!师: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登上这列“进步快车”?那么就来填填“进步快车”的旅客登记表吧!(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自己的进步说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学生说过以后,在“进步快车”上贴上自己的照片。)
生:现在我学会了乘法、除法,会做的题目越来越多了。我要感谢李老师,是他帮助我进步的。生:我跳舞比以前好看多了。(出示以前刚学跳舞时的录像)师:你现在能给大家跳一段吗?(学生跳舞)
师:你跳得可真精彩!听说你周日练舞蹈时妈妈总要陪着你?
生:(点点头)我的妈妈周一到周五都要上班,只有到了周末才能休息,但是妈妈并没有在周末得到休息,每到星期六、星期日,妈妈都要做家务、洗衣服,不管多累,一到周日,妈妈总是带着我去舞蹈学校学舞蹈,一直陪着我学完。现在,我能跳得这么好,就是因为有了妈妈的帮助。我要谢谢我的妈妈!生:老师,我的妈妈周末的时候总是送我去学弹钢琴。现在,我会弹比较简单的钢琴曲了。
师:希望下次能听到你弹的动听的乐曲。看来,我们的家长为了我们能多学本领,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家长的悉心帮助。
生:刚入学时,我办的小报上很多字都是用拼音写的,简直就像汉语拼音小报,而现在我办的小报上汉语拼音少了很多,小报也更漂亮了!师:不错,很漂亮的小报。
生:以前我只会剪纸,现在我向美术老师学习了更多的方法,会做很多种手工作品了。这个鸡蛋壳小娃娃就是我做的,我的手更巧了!
师:看来同学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就把你的进步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大家评一评你有没有资格登上“进步快车”,如果通过了,就赶快在快车上找到你的位置,贴上你的照片吧。(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后贴上自己的照片。)(五)期待未来,升华主题
师:我们的每一点进步,不仅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有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正是在他们的扶持下,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播放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
师:对于未来,我们都怀着美好的期待,期待自己取得更多的进步。同学们,你希望自己上三年级时会取得哪些进步呢?请把自己的期待写在这一张张幸运纸条上,写完后,把它叠成幸运星,放入老师的愿望瓶中保存起来。等到我们上了四年级时,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谁的期待成为了现实。(学生写字条,最后把幸运星放入瓶中,在乐曲的伴奏下结束本课。)
我是班集体的一员
〖学生实态〗
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初步地知道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基本懂得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和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等,但他们从不过问班级及其成员取得了哪些进步,较少有进一步去了解集体中的某个成员的观念,因此,教师要在低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进一步了解班集体,熟悉身边的同学,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关注每一件与班级利益相关的事,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点滴的变化与进步,使学生形成乐于为他人服务、乐于为班集体奉献的态度,初步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集体的成败荣辱与每一个成员紧密相连,懂得用一颗富有责任感的爱心去维护班集体的荣誉,与全班同学一起努力,为班集体争光,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承担作为班级成员的责任及义务的积极态度。〖教科书分析〗
《我是班集体的一员》这一课题,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目标要求展开设计,以学生的班集体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懂得集体的事要靠大家,应从许多细微之处关心班集体,能够引发学生回忆自己曾经为班集体做过哪些事,展望今后打算为班集体做哪些事情,有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自己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增进学生对班集体及其成员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初步树立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在班集体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熏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理解“集体”的概念。2.设计好采访学校有关部门及教师时的问题。3.准备采访所需的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等。
4.搜集、整理采访时获得的各种图文资料,供活动交流时使用。
5.回忆自己以前为班级做的事及今后准备为班级做的事,并形成书面文字。(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所要采访的教师与学校部门。
2.为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提供观察场所。
3.邀请班主任参与教学活动,介绍班集体及其成员的进步。4.与摄像教师取得联系。5.准备若干个小信封。〖本课题教学目标〗
1.理解“集体”“班集体”“班集体的一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明白只有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才能称之为集体。
2.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要建立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尽心尽责,班级建设人人有责。
3.进一步了解班集体和集体中的成员,树立更好地为班集体建设服务的意识。4.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课前准备,调查搜集。2.交流展示,增进了解。3.出谋划策,改善面貌。4.回顾过去,展望未来。5.拓展活动,热爱集体。〖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1.开展“我是一名调查员”的活动。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调查与统计活动,将看到并认为是符合“集体”这一概念的行为记录下来,填入表内。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居委会、部队等地点进行调查;摄像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调查记录的情景拍摄下来,用于课堂教学。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活动。
第一小组:采访学校教导处的王老师,调查所在班集体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的情况。围绕“我们班这几年来参加了学校的哪些活动、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您有什么看法、给我们今后的活动提点建议”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学生搜集了有关资料或录音,准备在课堂上做展示。
第二小组:采访学校教导处的孙老师,调查所在班集体的学习状况,围绕“我班历年来的学习状况怎样、有哪些进步、请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一些要求”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也可以拍摄、录音等。第三小组:分散采访,学生自由采访任课教师(班主任除外),重点询问班级某些成员上这门课的情况,如学习、纪律、能力等。
3.开展“我是一名小作家”的活动。
每人回忆以前为班级做过的事情,选择其中令自己难忘的、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例,写成书面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今后准备为班集体做哪些事。教师要提醒学生尽量想得周到一些,想到的事情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不要好高骛远。(二)交流展示,增进了解1.讨论交流。
讨论主题:什么是集体。(1)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个集体中已经相处两年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什么是集体吗?课前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繁华的闹市口和部队等地方,让你们自己通过调查,认识“集体”这个词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小组对“集体”这个词的理解。(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2)播放拍摄的录像。
(学生对比单个行人的行走和集体的锻炼,强化对“集体”概念的认识。)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有着相同的锻炼身体目标的一群人就组成了一个集体。但是一个人在街上走,我们就不能说他是集体。
(3)帮助学生理解“班集体”“班集体中的一员”。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刚才的总结,说一说什么是“班集体”和“班集体中的一员”。
(在理解“班集体”这个概念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说完整,要说出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是有着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目标的集体。)
(4)教师小结。
师:是的,正是由于我们大家有着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共同目标,所以我们才组成了这个温馨和睦、团结向上的集体——三年级(6)班。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团结温暖的集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反之,则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使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
师: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同学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了,大家对我们班集体的每个同学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你们是否留意过这几年班集体的点滴变化呢?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课前,同学们已经较全面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一起来说一说吧!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汇报交流活动。
师: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各组的组员来汇报,也可以由各组的组长做总结汇报,还可以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做展示。(1)第一小组汇报。
组员相继上台把自己的采访内容进行了汇报,中间播放录音,最后还出示了班级获得的奖状、证书、书法作品、文章登报情况、各项比赛的名次等。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荣誉有的是通过几个同学的努力为班级争取的,有的是许多同学共同努力得来的,也有的是一个人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他们都是我们班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三(6)班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活动中认识班集体的进步与变化,树立集体荣誉感。)(2)第二小组汇报。
播放录音,出示相关的照片,进行汇报。
生:通过对教导处孙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咱们班在取得若干学习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每次的考试与作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另外,孙老师希望我们牢记“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这句话。
(学生同时了解班级的优点和缺点,便于他们认清现状,自我反思,并进行改正。)(3)第三小组汇报。
出示不同质量的作业本、图画,及老师的评语,播放录音,进行汇报。第三小组的学生采访了众多的任课教师,教师对许多学生既肯定了优点,又提出了希望,希望学生能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树立为班级争光的信心和决心,使班集体能取得更大的进步。3.与班主任老师交流。
师:咱们班的点滴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最清楚。今天,我特意把他请来,你们可以围绕着班集体及其成员的问题来问问他。
(班主任老师很热情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班上每个同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还记录着这几年咱们班的进步呢!你们想听听吗?
(我在课前了解到班主任老师手里有这样的资料,于是把他请进课堂。这是学生两年多来第一次与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班主任老师所讲的事例真实、可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过去,激动、兴奋和骄傲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班级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和教师共同融入了回顾成长历程的氛围中。)
师:刚才我们从许多老师那儿了解到我们班集体的情况,现在我们来夸一夸我们的班集体,夸一夸我们班的同学。
(三)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集体是最棒、最出色的,但这需要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为集体出谋划策,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更好。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为我们的班集体献计献策,并把它记在我们班的工作簿上。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条符合班级情况的意见,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明确了今后班集体努力的方向。)
(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师:同学们为我\u4特别突出。他们会为集体获胜欣喜若狂,会为集体的失利伤心落泪,但对于采用不恰当手段取得集体荣誉的行为依旧认识模糊。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集体荣誉的教育很有必要。〖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教科书内容从绑腿集体行走比赛的照片和乐乐的一段话引入。教科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具体的情感体验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集体荣誉,作为集体一员应该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为集体赢得荣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集体荣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请学生回忆班集体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及自己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2.搜集班集体获得荣誉的证书、奖状及照片。(二)教师准备
1.教师将调查的材料汇集在一起进行整理。2.确定两个讨论题目:
(1)咱们班获得过哪些荣誉,你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2)你认为应该怎样赢得和维护集体荣誉?〖本课题教学目标〗
1.明白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形成乐于为集体做贡献的态度,激发热爱集体,珍惜集体荣誉的情感。3.自觉用诚实、正直的行为赢得和维护集体荣誉。〖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导入。
教师营造特定的氛围,构建教学活动的“情绪场”,通过“合作光荣花”的游戏使学生对“集体荣誉的取得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一道理形成粗浅的认识。2.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通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3.体验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人三足走”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激发他们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理性的认识。
4.讨论判断,解决问题。
将教科书中的小故事制作成录像片段——《红旗该不该得》,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讨论、书写等方式表达对该事件的看法。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5.制定计划,布置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争创三好班集体行动计划”,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实施过程〗(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在每一位同学的桌子上放了一样东西,你们看一看是什么?生:是花瓣。
师:一片花瓣好看吗?怎么能让它变得漂亮呢?生:用这些花瓣组成一朵花才会变得漂亮。
师:那就请同学们一起用花瓣组成漂亮的花吧。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将花瓣贴到黑板上,组成一朵光荣花。)
集体荣誉靠大家
师:这朵光荣花漂亮吗?生:漂亮!
师:它是怎么来的?
生:它是我们一起拼成的。
生:它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
师:光荣花是集体荣誉的象征,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它。
(板书:集体荣誉靠大家)
(二)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师: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去想一想我们班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和你为此做过哪些贡献,谁来说一说?生:我们班曾经获得过“光荣升旗班”的称号。
师:我知道全校只有两个班获得过这个称号,你们真棒!
生:我们班获得过“广播操流动红旗”。
生:在每个月“规范示范班”的评比中,我们班连续四次被评为示范班。师:(教师带头儿鼓掌)真了不起,祝贺你们!生:我们班还获得过“投准儿比赛”的第一名。
师:看来,我们班获得的荣誉还真不少呢!老师这儿有一幅照片,请你们看一看。生:这是我们班表演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剧照。
师:你们的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虽然表扬了你们,但没有发荣誉证书,这算集体荣誉吗?生:算!
师:有些活动虽然没有奖状、证书,但受到了好评,这也是集体荣誉。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将获得的荣誉证书贴到黑板上,并用充满激励的语言给予鼓励,使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师:在这些荣誉中,你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
生:在光荣升旗班的活动中,我是主持人。我认真背台词,主持活动时没有失误。
生:我是升旗手,课下我反复练习。
生:我按时参加队列练习,各项要求我全部做到了。生:在广播操评比中,我做到了节拍准、动作规范。生:我的脚崴了,但坚持出勤。
师:广播操比赛时如果缺少了一个人行不行?
生:不行,那会影响我们班的成绩。
师:对,集体荣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这位同学克服困难,坚持出勤,说明他心里想着集体,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掌声鼓励)
生:在投准儿比赛中,我一个人投中了12个球。
生:我投中了9个球。
师:(指名回答)你参加比赛了吗?生:没有。
师:那在这次活动中,你都做了什么?
生:我是观众,我给同学们加油。师:她这样做算是为集体出力了吗?
生:应该算。我也是观众,我为同学们加油时嗓子都喊哑了。
生:应该算,因为有了同学们的鼓劲儿,所以我们才有信心获胜。
师:在有些活动中,因为人数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同学都参加,但能为集体出主意、想办法,能为集体呐喊助威也是为集体出力。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为集体做出的贡献,听了大家的发言,你们明白了什么?生:我明白了集体荣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生:我明白了要克服困难,为集体争得荣誉。
生:我明白了我们每个同学都是集体的一员,应该心中有集体。
师:对,我们每一个同学就像每一片花瓣,要想让花朵美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班集体光荣,我也光荣的道理,将集体荣誉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珍惜集体荣誉,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体验感悟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集体比赛的游戏,名字叫“同心协力”,每个小组选派四名同学参赛。(此项活动学生课下玩过,活动的组织由每组的小组长负责,教师做裁判,并负责安全保护。)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获胜的小组。你们能谈一谈为什么会获胜吗?生:因为我们四个人配合得好。
生:因为有我们组的同学使劲为我们加油,我们有信心。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了。
师:这个荣誉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次祝贺你们。师:第三小组开始走得挺好的,但为什么后来落在后面了?
生:我负责给他们绑腿,没绑好,绳子松了,所以我们组输了。
师:看来要想取得胜利,每一个同学都要努力才行。你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相信下一次你们一定会成功。
(四)讨论判断,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六一小学三(1)班获得了卫生流动红旗,可是有的同学却要把流动红旗送回去,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片段)
师:三年级(1)班该不该得这面卫生流动红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把讨论后的意见填在表内。(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这面红旗他们不该得。因为那两位做值日的同学欺骗了老师,红旗得来的不光彩。生:我们也认为红旗不该得,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红旗才是集体荣誉,才光荣。生:我们也认为这面红旗不该得。荣誉的取得不能靠欺骗,应该靠努力取得。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同其他小组一样,因为他们的做法不诚实,集体的荣誉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
师:看来你们已经达成了共识,这面红旗不该得。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做呢?生:他们应该把红旗送回去。
生:他们应该向老师道歉,承认错误。
生:他们虽然把红旗送回去了,但不应灰心丧气,应该大家共同努力,早日赢得这面红旗。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集体荣誉的取得要靠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还要通过诚实、正直的方式获得,这样得来的荣誉才光荣。听了大家的发言,那两位做值日的同学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放录像)师:他们知错就改,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
(五)制定计划,布置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最近学校要评选“三好班集体”,你们有没有决心取得这个荣誉?生:有!
师:你们真有信心!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争创三好班集体的计划。(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让我们学会合作
〖学生实态〗
三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的意识与正确的方法,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当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认同时,就会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还没有学会善于倾听或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据此,我根据学生现有的合作水平和能力,预测他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例如,没有统一的计划、分工,各自单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出现问题时互相埋怨等。学生需要经历一个从合作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接受教师的正确引导,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冷静思考、倾听、克制自己、接纳别人、重新设计合作方案,尝试使用一些正确的合作方法,齐心合力争取合作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合作认识与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也是本课题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的重点。为此,本课题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在活动中能与人成功合作,或者体会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
〖教科书分析〗
设置《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与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本课题教学的脉络与重点在于:通过社会生活事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原有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将教科书中反映学生集体生活的合唱、拔河、接力赛等照片,以录像的形式在教学中出现,并把有关内容改成由我校学生拍摄的做值日、学生跳绳、口风琴合奏等,另外还增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等内容。这些课程资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既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生动、亲切,又能帮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另外,我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将教科书中“捏熊猫”的活动改为“用易拉罐搭建成功塔”的活动。选择易拉罐作为学具是因为易拉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收集起来较为容易。而选择搭建成功塔,是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天性、游戏操作起来既简便又有趣等因素,但搭建成功塔又有一定的难度,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想搭建成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合作。课前我在准备教具时,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塔可能形状各异,会给比赛带来麻烦,为了统一塔形,使比赛更具可比性,我准备了一个埃菲尔铁塔模型作为统一标准。〖本课题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认识合作的条件,初步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分成三部分:1.看录像,对事例进行分析。
2.进行两次分组实践活动:搭建“成功塔”。3.关注社会生活中需要合作的事情。〖实施过程〗(一)课堂导入
从学生都经历过的做值日的活动导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录像,分析两种做值日的态度及结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把值日做好,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做值日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他们对应该如何做值日有自己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也容易发现问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指出录像中学生不利于做好值日的行为,并总结出做好值日的方法,初步认识到做值日这样的小事也离不开团结合作的道理。(二)开展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易拉罐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比赛分两次进行。
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会合作成功的方法,认识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之所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具有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往往在游戏中会充分表现自我,将平时的习惯、情感真实地暴露出来,教师能借机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准备:每组30个易拉罐。活动步骤:
第一次:
(1)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2)限时两分钟。(3)开始比赛。
(4)赛后,请搭得最高的小组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比赛中是怎么做的,再请搭得最低的小组的学生说说失败的原因。
(5)各小组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
因为在活动前我没有对搭塔的方法进行任何提示与指导,因此在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完全是自主的、真实的,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坚持己见,有的忙着搭塔,有的在互相埋怨,有的在一旁承担起指挥的任务,还有的在一旁观望。看得出,每个小组在比赛前都没有经过周密的分工与协商。两分钟后,各小组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但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只有一个小组获得了成功。由于每个小组的成果都在学生的视线内,所以他们都很关注获得成功小组的经验和遭遇失败的小组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教师有目的地对正确的做法给以肯定和引导,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倾听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再经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总结,每个小组成员都很团结,开始共同探讨搭建成功塔的正确方法。
当进行第二次比赛时,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商讨搭建成功塔的最佳方案。在搭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许多学生还能够认真对待与自己相悖的意见。在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合作成功
的条件和合作不成功的原因。许多学生认为,合作成功的条件是事先商量,大家心要齐,要互相帮助,不能相互埋怨,要合理分工,互相谦让;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是事先不商量,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也不管谁,互相埋怨、拆台,分工不合理等。这说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合作中的摩擦与磨合,学会了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
在学生感悟到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视线引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使他们意识到,学会合作的本领将关系到今后的生活,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合作,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我要很好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请学生观看了我国建国50周年阅兵式、学生集体跳绳等活动的录像片断,并利用教科书上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合作及合作带来的好处,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可以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合作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学生实态〗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过许多规则,如班级制度、小学生守则、交通规则、国家法律等,他们觉得这些有明文规定的规则是应该遵守的。然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文规定的习俗习惯,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履行规则,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不一样了。例如,在学校里,学生都会自觉地排队领饭,如果有人不守秩序就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但这些学生上公共汽车时却会受周围人的影响,男女老少挤作一团,忘记了守秩序,讲规则。又如,当外出看电影时,有的学生自备垃圾袋,把果皮、纸屑暂存在里面,等电影散场再扔到垃圾箱里,自觉地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而也有一些学生会随手将包装袋扔在座位下面,当问及他这样做的理由时,他会毫无顾忌地回答:“我妈妈说没有垃圾箱,扔地上就行了。”看来在遵守规则上,许多学生对规则的认识还比较狭窄和肤浅,易受他人的影响,往往因人、因事而异。学生能通过具体情境说出遵守规则的益处和不遵守规则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思路却比较窄,只限于交通规则及有关法律上。〖教科书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这一课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列举学生“跳绳”“下棋”的事例,引导他们从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找规则,从而直观地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帮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此外,教科书还通过展示班级、学校、生活中各种各样遵守规则的情境,如上课时聚精会神地听讲、值日生按时搞好卫生、楼内慢步右行、进校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过马路时应看好信号灯等,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利用查阅报刊、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到社区进行实地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则。(二)教师准备
1.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情况。
2.抓住与学生学习生活最密切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实践。3.引导学生策划课后的宣传活动,并付诸实施。〖本课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2.通过身边最贴切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小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摸底。
2.课堂教学。
(1)自主选择活动方式,进行“找规则”的活动。
(2)小组交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规则的重要性,并谈一谈自己以前是怎样做的、今后打算怎样做。
(3)策划课后的宣传活动。老师教育我成长
〖教科书分析〗
《老师教育我成长》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要尊重老师。教科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了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与老师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从此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这部分内容在讲授时,会引发学生对老师的许多美好回忆。此外,教科书还选用了学生最常见的两个画面——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和放学时老师把学生送出校门,直观地反映了老师与学生朝夕相伴,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的劳动,进一步说明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教科书最后以一首诗结尾,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把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引向高潮,并为尊师行为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老师教育自己成长的事例。(二)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教师教育学生成长的真实事例。2.准备电教设备: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3.准备照片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录音。〖本课题教学目标〗
1.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
2.形成尊重老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3.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认识和理解老师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情境导入。
2.阅读课文。
3.讨论:第一次见到老师时的印象及心情。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5.召开“老师教育我成长”的故事会。〖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照片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生: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我们刚入学时老师在校门口迎接我们时的情景。生: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我们在二年级入队仪式上宣誓的情景。
师:是谁带领你们宣誓的呀?生:是大队辅导员刘老师。
师:对了。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几张照片。
生: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我们班和三年级(2)班进行拔河比赛时的情景。当时是何老师给我们当的裁
判。
生:这张照片反映的是高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吹竖笛的情景。
师: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同学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二)阅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49页,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一遍课文。
(三)讨论:第一次见到老师时的印象及心情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第一次走进校门,见到老师的时候,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有知识,衣服特别整齐。生:严肃、认真。
生:不像想像的那么可怕,挺和蔼的。
生:说话声音响亮,做事有条理。
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是不是也像课文中的同学一样?
生:爸爸、妈妈把我交给老师后就走了,我当时心里很害怕。
生:我开始也很紧张,可是看见老师冲我们笑眯眯的就不紧张了。师:你还记得从你成为小学生以来,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吗?
生:很多,记不清了。
师:从同学们走进学校的大门开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你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包含着老师们的心血。
(四)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师:正像诗中描写的那样,老师把一个个爱哭的孩子,教育成有知识、懂道理的人。我也做过学生,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竞选中队委时落选了,当时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委屈、没面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我的班主任周老师一边给我补课,一边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感到很温暖。从那以后,我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五年级时,我终于当选为中队长。直到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小学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五)召开“老师教育我成长”的故事会
师:我相信你们在与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例,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每人讲一个老师教育自己成长的真实事例,大家听后进行评议,然后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生:王老师刚接我们班时,我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很小,王老师问我:“是害怕吗?”我点点头说:“怕答错。”从那以后,王老师下课常与我聊天。慢慢地,我与王老师熟悉了,感觉特别亲近,再也不害怕了,上课发言时声音特别响亮。
生: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上体育课时没有在老师指定的范围内打球,结果不小心把校办厂的玻璃打破了。我们当时心里都害怕极了。教体育课的李老师赶快跑过来和我们一起收拾碎玻璃,然后对我们说:“放学后来找我。”我们几个人心想:“这次非请家长不可了。”放学后,我们找到李老师,跟他来到玻璃店。李老师花钱买了玻璃,又带我们回到学校把玻璃装好,还给我们讲了不遵守秩序的严重后果。当我们看到李老师吃力地安装玻璃的样子,别提有多后悔了。
生:有一次,我上数学课忘记带书了,沈老师没有批评我,还把自己的书借给我,我心里很感激。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都认真整理书包,再没有忘记过带书。
生:有一次下雨,我没带雨伞,站在学校门口焦急地等妈妈来接我。传达室的老师看到后,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我。
生:我平时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太好。前些天,又发高烧,连续几天没有到校上课,功课落下很多。王老师用中午休息时间到我家看我,给我补习功课。现在我病好了,一定好好听讲,不再让老师操心了。生:我家的生活条件不太好,我穿的鞋都是亲戚送的。记得二年级春游时,我的鞋子不合适,走路总是往下掉,孟校长一路为我提鞋,还背我走了一大段路。我真感激她!
生: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都带饭在学校吃。迟老师怕我一个人在教室吃饭寂寞,经常端着自己的饭到教室陪我一起吃,有时还跟我下棋、聊天。我感觉特别快乐!
生:我是外地转来的学生,没有学过英语,学起来很吃力,发音总是不准,又怕同学笑话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杨老师鼓励我说:“男子汉,怕什么,你能行!”他还经常给我补课。现在我的英语有了明显进步。
师:这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是多么感人呀!老师用爱心、用行动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呢?
生:我们应该尊敬老师。生:我们应该热爱老师。
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惹老师生气。生: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生:我们要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
生:我们要向老师学习,做一个有知识、品德高尚的人。
师:(教师总结)是的,同学们应该尊敬老师、热爱老师。我听了同学们的话很感动,我一定把你们对老师的深情,转达给全校的每一位老师。你们知道吗,作为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你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给老师带来快乐,希望你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快快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六)布置作业
1.开展实践活动。
(1)科代表和小组长负责组建11个小组,分别采访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一年级组、二年级组、三年级组、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六年级组、科任组、校办厂的老师们,并写出调查访问计划。(2)各小组制定计划(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作为背景音乐),教师巡视指导。(3)各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遵守采访时间,讲礼貌,认真观察、详细了解在学校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的工作情况,并做好记录,下节课分组汇报。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邻里之间
〖学生实态〗
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邻居打交道的机会都是比较多的,邻里之间同龄的小孩还会经常在一起写作业、玩耍,因此学生能够较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与邻居进行交往。但学生对邻里之间关系的认识往往是十分感性的,还不能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邻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俗话“远亲不如近邻”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一些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就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此外,城市人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客观上造成了邻里间的交往少了,学生对这句话还缺乏切身的体会。根据本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生活情况,我决定让学生展开“远亲”与“近邻”的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认识,懂得应该维护和增进邻居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意识。〖教科书分析〗
《邻里之间》这一课题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普遍性,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营造舒适、温暖、和谐的家居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为邻居着想,邻里之间发生误会和矛盾时,要互相宽容、忍让。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和增进邻里之间和睦关系的责任意识,难点是了解邻居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
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时,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在情感方面,树立维护和增进邻居之间和睦的责任意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邻居之间友好相处的一些基本要求是比较理性和抽象的归纳,学生在认识上可能会出现分歧,因此可以采取体验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课前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父母、亲友,并归纳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会,更多地了解一些邻里之间的真实故事,作为课堂上讨论交流的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进行积极的探讨。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从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故事里感受到邻里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由此体会到邻里关系对人们生活的普遍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选择自己要参与讨论的题目,并准备好有关材料。
(二)教师准备
1.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参与本课题的教学,并事先了解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2.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的状况,了解参加辩论的人数,确定好双方的主辩人。3.布置好辩论会现场。〖本课题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懂得邻里之间需要和睦相处,它不仅使大家都感到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并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3.初步尝试并掌握辩论的学习方式。〖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主持人宣布辩论题目,并提出辩论要求。2.辩论会开始(采取一对一的形式)。3.双方的主辩人做陈述。4.家长自由发言。5.教师总结。〖实施过程〗
根据课前了解到的学生对于俗话“远亲不如近邻”的认识存在着分歧,我组织了一个辩论会。辩论正方的观点是“远亲不如近邻”,反方的观点是“远亲胜于近邻”。我讲明了辩论的规则,让学生加入自己赞同的一方参加辩论,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同时我把这节课设计为开放课,邀请了五位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教学。
在课堂辩论中,学生有教师指导的辩论方法,又有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鲜活、具体的事例,还有家长的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持“远亲不如近邻”观点的学生说:“只要爸爸、妈妈下班晚,我就到邻居奶奶家写作业,有时我还在他们家吃晚饭。”有的学生说:“一天我夜里发高烧,爸爸又不在家,是邻居家的叔叔帮助妈妈将我送到医院的,使我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还有的学生说:“一次我家楼上跑水,水哗哗地往下流,邻居见我家没人,就在门外用土和砖堵住,没有让水流到我家屋里,爸爸、妈妈非常感激。”
持“远亲胜于近邻”观点的学生说:“我的表哥考上了大学,家里的亲戚这个送500元,那个给1000元,请问邻居能做到吗?”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下班比较晚,每天都是我的小姨到学校接我回家。我曾听大人们说过,偶尔一次邻居可以帮忙,可时间长了就不合适了。”还有的学生列举了媒体曾报道的事例:一个人丢了驾驶执照,登了布告后很快有人告知捡到,两人见面互相问候时才知道原来是同一楼里住了十几年的邻居,却彼此不相识,真是“老死不相往来”。
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发言一个接一个,学生在发言的结尾还会补充上:“请问对方辩友,你不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吗?”“对方辩友还不赞同我方的观点吗?”学生运用着这些刚刚学会的术语,觉得自己很像电视上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的大哥哥、大姐姐,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神色。最后,正方的主辩人讲道:“遇到紧急情况,邻居要比远方的亲戚来得及时。有时候,宝贵的时间能够挽回损失,挽回生命。”反方的主辩人也讲道:“在大事面前,人们首选的还是亲戚,血缘关系使得亲终究是亲,邻终究是邻,到头来还是亲胜于邻。”这些通过学生之口说出的话,既反映了学生本人的观点,但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家长的观点。
辩论结束后,家长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肯定,接着又对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刚才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许多感人的事例,它说明了什么?”“在远亲与近邻中同样都存在着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听到这些问题,学生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讨论中。通过讨论,对立双方的观点逐渐趋向一致,并总结出,邻里之间应该注意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诚相待。我在最后总结时说:“远亲与近邻都是亲,但这个亲不是亲戚的意思,而是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真诚关系。”整节课的学习,由于教学目标明确,组织严密,学生在自发的探究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好教科书,挖掘其中的内涵,同时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科书,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素材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不予重视,再加上长期以
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的角色,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倾听,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科书第58页上三幅画面所反映的“远亲不如近邻”的认识产生了歧义,但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邻里之间”这一课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旨,于是我根据学生认识中反映出的问题,拟定了观点对立的一组题目,大胆地尝试采用辩论这一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有利于对学生的认知、思想品德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它不应只是形式上的简单替换,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实效。此外,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辩论的全部规则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上,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社会生活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大课堂,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众所周知,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因此,成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将课上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消化并吸收,家长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工作不可能再囿于传统封闭的教育模式,而应该主动与家庭和社会取得联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统一。
这节课,由于我捕捉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而且在教法与学法上打破了以往的模式,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应该看到,在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这一节辩论课,它是我在发现学生对邻里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和歧义后,临时决定插入的,这说明我在理解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亟待改进。
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
〖学生实态〗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综合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较低,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水平不高。
我校是一所城市小学,所在的社区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区内楼房林立,配套设施齐全。本班的学生大多居住在楼房,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通过观察,对自己家庭居住的环境已经较为熟悉,能够描述自己家所在的楼层、楼道、小区内环境和公共设施等。但是学生往往较为单纯地认为家居环境就是指自己家的住房面积以及装修状况等,因此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家居环境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利用形象直观的资料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提高认知和情感水平。〖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体会保护家居环境的益处,进而引发他们产生从小要爱护家居环境的情感,最终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水平。为了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破坏家居环境的行为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设计《爱护家居环境公约》,并布置相应的阶段性自评,帮助学生提高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1.调查、了解自己居住地区的家居环境状况。2.搜集破坏家居环境的表现。
(二)教师准备
1.选用北京市金鱼池小区建设介绍的录像,帮助学生体会人们的居住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居住水平在不断提高。
2.利用录音机录制了学生在楼道追跑打闹的声音,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
3.引入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录像出示了一张贴在电梯里的布告,其内容是“请住在5号楼3单元2门的居民注意装修的方式和时间,不要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通过这个事例在课堂上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本课题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知道哪些是个人财产,哪些是公共设施,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家居环境的含义。
2.体会保护家庭周围环境的益处,进而产生主动爱护家庭周围环境的情感。3.能对保护家庭周围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由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居住地区的家居环境状况,搜集破坏家居环境的行为表现。2.课堂教学。
(1)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了解自己的家庭居住环境。
(2)帮助学生认识好的家居环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体验活动和对“布告”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破坏家居环境的行为带来的危害。
(4)通过设计《爱护家居环境公约》,帮助学生提高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并通过对于爱护家居环境的阶段性自评,拓展课堂教学,使教学具有实效性。
(5)介绍北京市金鱼池小区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爱护家居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实施过程〗
基于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我首先以自己的家居环境为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共设施”和“家居环境”两个概念,并渗透“公共设施”在家居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家居环境”。在学生对家居环境有了初步理解之后,为了进一步使教学内容还原生活,我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家庭居住环境,并在随后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心中渴望有一个安静、舒适、清洁、漂亮的家居环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家居环境与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关系,概括出好的家居环境能够使人们休息好,有利于身体健康;有了好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
学习、工作,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健康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引用“安居才能乐业”这句话,点出本节课的主题。
在全面了解家居环境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给别人生活带来的危害。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防止空洞的说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我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并认识破坏学习环境给同学心理以及学习带来的影响。具体的活动过程是:请一位学生到前面读一段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这段文章由教师提供)。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在楼道里大声喧哗的录音,然后问学生:你听清文章的内容了吗?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在帮助学生剖析之后,教师指出,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些同学只顾自己一时的痛快,却忘记了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学习环境,影响了他人学习。以“在我们日常的家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入第二个环节。
在第二个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并向学生介绍说:“有一天我下班回家,乘坐电梯时看到了这样一则布告:请住在5号楼3单元2门的居民注意装修的方式和时间,不要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当画面定格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电梯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则布告?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在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有些人只顾把自己家装修得非常漂亮,装修时不注意时间,制造的噪音影响了邻居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对那些身体不好的老人,装修的噪音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对这个事例进行分析之后,我引导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看到和经历过的类似不良行为,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自己住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小区,社区条件和设施很差,没有存车处,因此有些人回家以后,把自行车用铁链子锁在楼梯扶手上,造成了居民上下楼梯极不方便;有的学生说,父母平时教育他:走路时千万不要顺着楼溜边走,谨防被高空坠物伤害;有的学生说,之所以有高空坠物,是由于有的居住在高层的人不讲道德,为了自己方便,高空抛物造成的;有的学生说,无论在公共楼道还是居住区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大人乱扔烟头,有的人随地吐痰,实在是脏极了,而且会造成疾病传播;有的学生说,他的一位邻居是养鸽爱好者,在自己家阳台外探出一块踏板作为飞鸽起飞和降落用,可是楼下却倒了霉,经常遭受鸽粪的袭击;还有的学生说,有些居民楼一层的住户为了自家方便,把楼前的绿地圈起来占为己有,盖成平房在热烈的讨论中,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洞察力,而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帮助学生明确,家居环境的好坏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爱护家居环境公约》,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有关措施。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这个过程使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请每位学生将自己小组制定的《爱护家居环境公约》贴在家里,期末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与此同时,请父母根据学生制定的公约及日常表现,对子女的行为做出评价。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播放了北京市金鱼池小区的录像。随着录像的播放,教师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个又脏又臭的龙须沟,它的变化可太大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下大力气填了这条害人的龙须沟,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居民们无不叫好。50多年过去了,为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国家又投巨资,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楼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乐得都合不拢嘴了。为了迎接201*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政府加大了对危旧房屋的改造,一个个漂亮的小区正在形成。小区漂亮了、设施齐全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做起,爱护、珍惜我们的家庭居住环境吧!”
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学生实态〗
学生对自己父母及社会上其他人所从事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基本的认识,但他们并不具体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及其工作的艰辛程度,并不知道不同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由于受成人世界的影响,他们也会对某些职业存在模糊的歧视,他们还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才会这么美好。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尊重普通劳动者及其劳动的意识和情感,学会感激、回报他们的劳动。〖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选取日常生活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职业和工作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调查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并尝试进行体验,懂得他们的劳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我们的美好生活浸透着许许多多人的劳动,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理解他人的品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可以知道职业的差别,并可以更进一步的懂得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明白无论哪一种劳动都是在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做贡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
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学校、报社、环卫、公安、医院、社区6个行业部门进行访问和调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注意调查的态度,注意不要给被调查者造成麻烦,不影响他们的工作。2.各小组商定调查的内容和记录形式。3.根据调查结果,各小组制作展板。(二)教师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交流时的评价表。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生活在他们周围的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2.学生自主地体验劳动者的劳动艰辛,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他们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树立对职业、劳动的正确看法。
3.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各种职业的态度,懂得感激从事各种劳动的人们。〖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前的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行业,组成调查小组,协商讨论调查内容和记录形式,并约定时间分头准备。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分成6个小组(学校、报社、环卫、公安、医院、社区),通过调查、体验、了解这几个行业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其对工作的态度。学生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资源,为联系调查渠道提供方便,组织学生利用假日、课余时间主动了解各行业的工作情况,并以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三阶段:整理信息阶段。
学生把所调查、了解的各种材料(图片、文字等)进行搜集、整理,并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以展板的形式进行整理。
第四阶段:课上展示、汇报、交流阶段。〖实施过程〗
(一)参观交流
1.谈话引入,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
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前一段时间,同学们分小组了解了一些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人的工作,收获很多。大家还把了解到的情况用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了下来,布置了自己的展板。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大家。
2.提出要求。
师:现在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当讲解员,其他同学做补充。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并且要及时解答大家的问题。其他同学在参观时要仔细看,认真听,有问题要有礼貌地提问。看看哪一组的内容最丰富,给你的帮助最大。现在开始吧。
(让学生带上评价表参与活动,使他们在调查活动中更有目的性。但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为了完成每个行业的评价而走马观花的现象,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每次参观时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行业进行调查了解。)3.对换交流,强调要求。
(第一轮介绍后,老师对学生交流活动的情况稍做点评,引导第二小组的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收获介绍给同伴。)
师:听了第一小组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什么?相信第二小组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在整个参观交流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了解的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介绍给同伴。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来说,使大家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艰辛。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报社组:
(1)你们了解编辑出版报纸的整个流程吗?
(2)你们知道报社的叔叔、阿姨是怎样完成一份报纸的?(3)这次调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觉得校对这一工作责任重大,或是夜间上班的工作人员很累。)
报社组的展板内容相当丰富,有制报程序,有广告部、发行部、采访部、编辑部、综合部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调查表。调查中,采访报社工作人员的照片等十分抢眼。活动中,学生对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很感兴趣,教师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细心、认真、勇敢、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环卫组:
(1)你们小组的同学与环卫工人一起劳动过,有什么想法吗?(他们不怕累、不怕脏,工作很细致……)
(2)环卫工人一天要完成哪些事情?
(重点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作虽然累、脏,却能为我们带来舒心整洁的环境。)
环卫组的同学有过亲身体验,因此感受较深。在交流中,有些学生认为环卫工作太脏、太累,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环境给自己带来何种心情,从而懂得尊重他人劳动。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具有在公共场所注意保持清洁的公德意识,以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学校组:
(1)你们经常和老师在一起,但你们知道老师除了上课,平时还要做哪些工作吗?(备课、查资料、教研、开会、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回家还要做家务……)
(2)你们觉得没有老师行吗?
(学生虽然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怎样安排,因此,交流中有些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老师的辛勤劳动。)医院组:
(1)你们每个人都会碰到生病,你了解医生是怎样为病人诊治的吗?
(2)医生一天的工作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医院组的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碰到很多意外情况,如被拒绝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特别的影响,因此,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想想,为什么医生和医院拒绝了他们的采访?理解到医院是救治伤病的地方,拒绝小学生去采访,是为了避免他们被感染以至患病,是对他们的爱护。转而反思,医护人员每天就是工作在这种高危感染的环境之中,为了救治患者而冒着很大的危险,从而更加理解医护人员工作的伟大。)社区组:
(1)你们知道居委会的叔叔、阿姨平常做些什么?(2)你觉得他们工作辛苦吗?
(引导学生学习居委会叔叔、阿姨的工作态度,他们正是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情的。)公安组:
(1)警察叔叔每天处理哪些工作?
(2)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引导学生了解到警察叔叔工作辛苦、劳累,具有危险性,但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维护了我们生活的秩序和安定。)(二)交流感受,深化体验
师:通过参观和交流,你了解了哪些叔叔、阿姨的工作,你有什么想法呢?生:我觉得报社里的校对很累,每张报纸都要修改到没有一处错误为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学会细心。)
生:环卫工人清扫的时候不能落下垃圾,而且不能让垃圾掉进下水道。他们的工作真累。我们一定要
保护环境,不乱扔东西。
生:医生为了能为病人治病,每天都要认真工作。我以后做每件事一定要认真,不偷懒。我采访的一位叔叔说:“当医生要有精明的医术、灵巧的手、善良的心。”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心细。医生态度要好,要不病人就会更难受。而且大家也不愿意去他那儿看病。
生:老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是为了把我们教育成有知识的人。
生:以前我们家一拿到社区的宣传单,就把它扔了,以后我一定要叫爸爸先看清楚,并要帮助居委会做宣传。
(居委会的阿姨承担的都是关系居民生活的琐碎事情,但是他们很有爱心、耐心。)生:警察叔叔真辛苦,有时连续加班,他们的忙碌是为了人们生活的安定。
(讨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深化学生的感受,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辛勤地工作着,如果生活中没有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该从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学习到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
(三)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怎样让你敬重的叔叔、阿姨知道你们的想法呢?就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
(学生表达的方式很多,如写信、打电话、发邮件等。)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学生实态〗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不同行业人们的服务,他们的工作虽然非常平凡,但又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平时的生活所需基本上都是家长代为包办的,因此,他们对于“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了解不多,仅限于知道一些具体的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例如衣食住行方面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的人就是爸爸、妈妈,他们对于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其他人不太了解。即使是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行业中,他们的了解也比较狭窄,仅局限于从事该职业的人具体的劳动内容,对于他们劳动的艰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深度不够。〖教科书分析〗
在《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课题中,教科书选取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和学生关系密切的一些行业工作者工作时的情境,有每天清晨人们还在梦乡里时,就已经将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清洁工人;有为了人们能够有一个清洁乘车环境的公交员工;有无论严寒酷暑都一丝不苟地指挥车辆、保障道路畅通的交通警察;有为人们解除病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医护人员;有笑脸相迎满意相送,让每一位顾客都顺心的售货员;有将精彩的电视节目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台导播人员。这些图片旨在引导学生思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许许多多人的劳动。在本课题的内容中,教科书选取了一幅学生讨论的情景照片和七幅儿童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热烈的讨论,进行深入的思考。七幅儿童画中的前四幅反映的是学生对没有清洁工、交通警察、理发师和教师几个问题的理解,之所以选择这样四个内容,是因为这些劳动者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也容易进行比较;后三幅儿童画集中反映了在有教师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快乐的成长。除此之外,教科书还为学生准备了信息卡片和调查统计表,目的在于留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感受,自己表达,从而加深他们对人们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本课题的重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本课题的难点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体验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感受普通劳动者劳动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意识和态度。为了达到上面的目的,我认为实施的对策主要有:
1.为学生提供比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的普通劳动者劳动情境的照片、图片、录像等,帮助学生大量地感知,使学生日常的无意感知转变为有意感知。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普通劳动者为我们提供服务和方便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遵循从学生身边的到离学生比较远的;从学生最熟悉的到学生不太熟悉的;从教材里的到教材外的;从容易理解的到难于理解的顺序。
2.引导学生利用课前与同伴或家长一起进行实践体验,可以做一日社区见习清洁工、一日见习班主任、一日见习售货员、一日见习交通协管员、一日见习售票员;可以陪同爸爸做一天的司机助理;可以观察一天社区的修车或修鞋的叔叔通过实践体验身边这些普普通通,平时我们并不重视,甚至没有当回事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是多么的艰辛。
3.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反思,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普通劳动者。因为
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这样方便;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这样幸福;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社会才会发展得这样迅速。我们将来也要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最恰当的形式应用到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为了使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
1.教材之外各行业人们工作的照片或图片,如售票员、司机、农民、科技人员、纺织工人、消防员、建筑工人等的工作照。
2.课前引导学生与同伴或家长一起进行充分的实践体验,具体体验的内容可以自己选择,尽量发挥家长或社区的优势,充分感受各行各业人们工作的艰辛。
3.拍摄一些学生日常接触不多,但是确实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人们(如送奶工、送报员、自来水厂工人、铁路检修员、税收员、商场导购等)的工作情景,也可以是这些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的介绍,使他们的艰辛和付出及对社会的贡献充分被学生所了解。
4.引导学生进行课前信息的搜集,搜集一些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目的是使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通过搜集后的信息处理和课上的交流,使他们对普通劳动者了解得更多。〖本课题教学目标〗
1.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2.体验劳动者工作的艰辛。
3.形成尊重劳动者及其工作的态度。〖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1.开展“做个小小观察员”的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到,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劳动者。
2.开展“设想一下”的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如果没有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进而使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普通的劳动者。3.举办一个小小展览会。
学生在课前体验、课上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各行业的工作资料和各行业先进事迹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艰辛。
4.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的活动。
利用课外小组的再实践,让学生尝试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进一步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辛,并思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尊重这些普通劳动者。教学结构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搜集信息,充分地进行调查体验,初步感知,了解各行业人们的工作和他们工作的艰辛(从爸爸、妈妈入手,再补充其他各行业的资料)。
2.课上通过探究学习,充分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业工作的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些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激发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
3.课后与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实践,进一步体验各行
业人们的工作,强化他们对各行业工作的理解,并使他们明白,自己将来就是这些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都要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因此要用真挚的情感和实际的行动,尊重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1.请学生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小观察员或者是一名小记者,搜集各个行业人们工作的资料,可以是图片、照片、某一行业人物先进事迹的介绍,也可以是某一行业工作情况的介绍,形式不限,内容可以很丰富。2.请学生利用家长或社区的一些便利条件,进行观察或体验,能观察的就观察,能体验的最好进行体验。观察或体验各行业的人们是怎样工作的,可记录他们的工作时间,可向爸爸、妈妈或同学说说你对这个行业工作的感受,并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行业工作的人们是否辛苦,你是从哪儿看出或者感受到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体验,感受也非常多、非常深。有一位学生说,前年学校组织了在社区周围开展“保护环境、清除城市牛皮癣”的活动,电视台还拍摄了录像。但是,刚刚清除后就又有人随便乱贴小广告,有的地方还特别多,真头疼!可是从去年九月开始,政府要求城管大队的叔叔、阿姨们管这件事了,而且一段时间以来的重点工作就是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小广告。他们不但清理,还追查张贴的人,并给以严厉的处罚。一下子,“城市牛皮癣”就少多了,而且清理的地方也基本看不见再有人贴了,效果真明显!这都是城管人员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还真的不行呢。另一位学生说,北京规定了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时要设置围栏,不能让黄土漫天飞扬破坏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有的公司不自觉遵守,人们也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告。现在电视台有很多栏目专门报道这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转达给管理部门。比如“焦点访谈”“元元说话”等节目就是这样的栏目。这些叔叔、阿姨们的工作真重要,我们离不开他们。
(二)课堂教学
1.开展“做个小小观察员”的活动。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爸爸、妈妈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他们每天具体做些什么?你还知道其他行业的人们具体做什么吗?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动作演示。有位学生说:我的爸爸是社区废品公司的回收员,他每天都和同事一起蹬着三轮车到社区里回收各家的废品。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爸爸做这样的工作有点难看,但是现在我认为爸爸的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像我爸爸这样的废品回收员,家里的废品就装不下了,扔了又非常可惜。有学生说:我的妈妈是食品厂的一名质量检查员,她每天都要一个不漏地检查生产出来的面包。不能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出厂。我觉得妈妈的工作特别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就不能保证食品全部合格,就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了。还有一位家住农村的学生走到讲台前做插秧和撒种的动作,让其他学生猜自己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有的学生立刻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却真的不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当有学生回答这位学生的问题后,这位学生又给大家介绍了妈妈日常做的农活。最后他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在城市小学借读,妈妈却是农民,就不敢向大家说。但是现在我觉得妈妈的工作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农民大家就都没有饭吃了……2.开展“设想一下”的活动。
师: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劳动者,他们为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服务,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
(学生结合教科书上的几幅画和自己的想像都积极发言。有学生说,如果没有理发师,我们的头发就会长得拖到地上了;有学生说,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城市就成了一个大垃圾场;有学生说,如果没有送奶工,我们每天就不能喝上当天新鲜的牛奶;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自来水厂的工人,我们就不能用上干净的水……)
3.举办一个小小展览会。
师:通过前边“设想一下”的活动,大家都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正是有了这些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下面把我们的板报设计成一个小小展览,我想内
容一定会很丰富。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马上就行动起来了,由于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材料很丰富,有学生调查和收集的照片、图片,搜集到的各行业人们的先进事迹,学生一起动手,排版、张贴、装饰,一期板报很快就制作完成了。看着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学生们都非常兴奋。作为老师,我称赞了他们,并建议他们下课后把展板抬到教学楼门厅,向全校展示。
师:今天我们享受着那么多普通劳动者给我们的服务,将来我们也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为他人服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和他们平凡的工作呢?(学生纷纷表示要尊敬劳动者,要尊重劳动。)4.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的活动。5.课后作业。
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参加社区的一些实践活动,做一次“见习”修鞋匠、售货员、清洁工、交通协管员等,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尊敬。
我爱爷爷、奶奶
〖学生实态〗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受家庭环境及年龄所限,他们的认识还很肤浅,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受到过爷爷、奶奶的照顾,他们与老人在一起生活,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但他们在受到老人关爱与呵护的同时,却认为老人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不知道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应该爱别人,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爱别人。
通过调查我发现,本班学生的爷爷、奶奶大多曾是北京木材厂、东郊粮库的工人,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学生身边的老人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可亲又可敬!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引导,学生虽然可以说出对长辈祝福的话,但孝敬长辈、尊老敬老的情感却难以扎根。〖教科书分析〗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何引导学生孝敬老人呢?教科书为我们呈现的首先是乐乐的作品——爷爷年轻时与退休后的画像及描写爷爷年轻时事迹的作文,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了解爷爷、奶奶年轻时的事情,使学生对爷爷、奶奶有更深刻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位老人都有他们值得骄傲的历史,他们都曾为社会做出过贡献,从而进一步密切学生与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紧接着,教科书呈现了“我跟爷爷学剪纸”“我给爷爷过生日”“多陪爷爷走一走”“过去奶奶照顾我,今天我来帮助她”“常和爷爷、奶奶聊聊天”四幅照片和一幅图画,使学生感受到,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总是很快乐,自己应该尊敬他们,关心他们,并回馈他们以爱。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孝敬老人的情感付诸于行动。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年轻时的事迹。2.写出作文: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二)教师准备
搜集发生在学校所在学区或教师身边的敬老、爱老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例。〖本课题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的老人曾经和正在为家庭和社会做出的贡献。2.培养学生搜集和发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3.增进对老人的尊敬和孝敬之情。〖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以猜谜语的形式切入主题。2.夸夸老人,激发情感。3.理解老人,帮助老人。4.弘扬传统,激发学生的愿望。5.设计方案、付诸行动。〖实施过程〗
《我爱爷爷、奶奶》这一课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老人的热爱和孝敬之情。这种爱缘于了解,学生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爷爷、奶奶,才能真正产生爱的情感;这种爱需要体验,学生只有在爱的行动体验中,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怎样去爱;这种爱需要巩固,学生只有在体验、感悟和行动之后,尊老、敬老、爱老这种传统美德才能在他们的心里扎根,并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将导入设计成猜谜游戏:“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当我公布完谜面后,学生很快就猜出了答案:“人。”这时,我出示了三张老人的照片,并说道:“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每个家庭都有老人,生活中与你最亲、最近的老人是谁呢?”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我出示了满脸皱纹、满头银发的老人的半身画像,由此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谜语和画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使得整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让学生对爷爷、奶奶产生爱,课前我请学生采访他们各自的爷爷、奶奶。在课上开展的“夸夸我的爷爷、奶奶”的活动中,学生拿着自己的采访稿自豪地走上讲台。陈悦同学在介绍当木匠的爷爷时说:“爷爷做木匠时,手经常被刺扎着,手上布满了老茧,我也要有一双像爷爷那样灵巧的手,让爷爷生活得幸福。”刘笛说:“我的姥姥是东郊粮库缝麻袋的工人,长时间缝麻袋,手指都被勒细了,我一定要孝顺姥姥。”韦丽丽描述了当志愿军战士的姥爷的经历。几位学生对祖辈的采访,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的眼中流露出对祖辈满怀敬佩的目光。我及时鼓励了学生的采访后向学生提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爷爷、奶奶老了?”学生纷纷从亲眼观察到的生活细节诠释了对“老”的认识:脸上有皱纹、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腰弯了、背驼了,拿不动重物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从容貌、体态、行动等方面对“老”这个概念进行了小结。然后继续追问学生:“爷爷、奶奶如今老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很真诚地说:“我们照顾爷爷、奶奶,孝顺他们。”这时,我让学生根据教科书74页的图说一说,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孝顺爷爷、奶奶的,教科书中呈现的范例给学生以启迪。之后,我把话题又拉回到现实生活,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帮爷爷、奶奶做些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说道:“跟爷爷、奶奶聊天,为爷爷、奶奶取报纸、梳头、洗脚、捶背揉肩,陪爷爷、奶奶遛弯散步,让爷爷、奶奶开心……”从学生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爷爷、奶奶的一片纯真爱心。
在学生讨论后,我介绍了我们学区及学校教师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迹,展示了所获得的“敬老模范校”的奖牌,让学生认识到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社会大力提倡的。然后,我告诉学生,12月6日是曾在我校教过书、也曾是他们的父母们的老师——王奶奶的生日,让学生思考为王奶奶做点什么。学生很快提出:“看望王奶奶,给王奶奶举办一个生日会!”为了支持学生的活动,学校提供了200元经费,学生可以用这些钱为王奶奶买生日礼物或生活用品。此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王奶奶表示祝福。于是,怎样设计生日会成为学生热烈讨论的议题。学生纷纷拿出小组讨论方案:为王奶奶买一个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