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培优转差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培优转差工作总结
新学年的工作又进行了一半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培优转差”工作过程中,能依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转差”的内容,计划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基本能实现。现特对本学期工作,尤其是培优补差方面的工作做有的放矢的总结:
我所担任的是六年级的数学学科,学生在学习程度上,学习态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两极分化有些严重,比较来说,优等生人数要好于差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出现低分的同学比较集中,所以在本学期内,差生我侧重于补差,优生我侧重于培优。
对于差等生的培养,我首先会从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做起,在这个班里有两三个同学,基础很差,原来我总是对他们特殊照顾,有些作业他们可以不作,或者要求背诵的课文他们可以只背部分,但是从最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发现有些任务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当然这得需要老师不断的指导和监督,所以这学期将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同时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注意他们,关心他们。
通过和差等生的接触,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这个班的学生,在智力上和其他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所缺乏的是让自己学习的动力,以及让自己逐步提高的耐心,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老师课下和他们的接触、交流,以及对他们思想的熏陶。
对于优等生的培养,则是让他们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扩展他们的课外阅读面,比如适当的给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如各种名著,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也常给他们多一些练习,让他们接触到更多更深层次的题型。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对于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更正,及时总结,让他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总之,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包括班级中间的部分,在本学期工作中,我都将一如既往的关注他们每一个人,设法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力争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之外,则尽自己的最大可能让他们保持着这种兴趣,而且我永远记着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也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能力,当然这种夸是需要技术的,这就更加要求我在本学期工作中多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教育下,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在一学期的时间里,虽然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手段还有些急躁,还有待改进。但我相信只要有学校的支持、老师的配合,“培优转差”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扩展阅读:六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转差总结
六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转差总结
胡范八一希望学校甘忠文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认识到培优辅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国家的栋梁,首先应该重视特优生的培养,从小培养好的方面,发展其聪明才智的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努力学习,群类拔萃,鹤立鸡群,为以后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差生的转化。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智力发展上,有的孩子先觉早悟,有的却是顽钝后醒。此外,从才能表现方面来说,有的孩子学习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却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因此,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差生,才是保证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下面就差生转化工作总结了几点做法:
一、真情化冰法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差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差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城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神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二、优先提问法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让优生“包场”,差生冷落一旁的现象常有发生。久而久之,差生听课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身在课堂、心在窗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差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层次性,让差生也能跟着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做到差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生代劳。充分给予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年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这样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优先批改作业法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优生的作业书写规范,正确率高,批改起来心情舒畅,差生的作业往往被老师放到最后草草写个“阅”字完事。这样一来就导致老师不认真批阅、差生干脆不做作业的恶性循环。这极不利于差生的转化。我认为,差生的作业应该受到特殊的优待才对。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差生的作业实行专业设计。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设计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作业。(随着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加大难度)。其次是他们的作业尽量当堂批改,随到随改,优先批改。最后是作业的评价,在作业的评价中,只打“√”,不打“×”错误的地方怎么办呢?只画一条横线,提醒学生红线上面有错误,必须改正。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湖,会做了,就将错误的擦掉,填上正确的,老师看到改对后,在红线的末尾填上一个较长的“/”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如果修改后仍是错的,红线不动,直至改对为止。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又养成了有错就改的好习惯,也便于老师监督学生对错题的修改。经过这样反复的时间过程,一个个错题的被改正过来的,成绩一步一步提高了,我门的目的也达到了。
四、暗示提醒法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美,尤其那些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差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杜绝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地揭发、批评,甚至恶语伤人,这样对于差生的转化只能适得其反、事半功倍。那么差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怎样的方式方法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安排一些环境和场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醒和暗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五、及时表扬法差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酒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及时肯定,忠心祝贺。差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教师应优先表扬鼓励差生,借此机会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差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开始要求要低,让他们没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差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差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差生转化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下是我在培优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了解“特优生”的个性和素质为了更有利于地做好培优工作,教师应该掌握每个“特优生”的个性,也是他们的气质,性格及情操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掌握每个优生的特点及数学综合素质的能力,我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根据各种现象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如何对待学习、生活应该有勇敢拼搏的精神,要谦虚谨慎,不能粗心大意,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这样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了解了优生的个性特点和教育了优生,可谓“一箭双雕”,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培养“特优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发挥“特优生”的作用在每一个班“特优生”无疑是班上的学习骨干,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那就要好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我在六年级两个班采取“一帮一”活动,抓典型带一般帮教“双差生”,让一个“特优生”帮助一个“特差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班上有好几个“特差生”,已经是中等生了,在班里我非常重视“特优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大胆的抓好班上的一切事情,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到最好,他们相当于教师的左右手,在学习上,纪律上他们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很有威信,我利用他们这样优异的成绩、健康的形象在全班起到示范作用。
三、正确引导“特优生”人并非圣贤,谁能无过,最伟大的善者也应该有错误的时候吧!何况是不定性的小学生,无论成绩有多优秀的学生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时,面对这些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就看教师的教育的方法了,教师对优等生犯错行为是不是睁只眼闭只眼,顶多以“以后注意”之类的话语敷衍过去算了,如果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只能宠庸学生屡次犯错的习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犯错的严重性,而教师没有正确的指出犯错的性质,原因和危害性,给其作具体分析,没有指出改错的途径,可能会养成学屡不改的恶习,这样长期下去,何谈是优秀的学生呢?
四、加强培养“特优生”着重培养特优生的求知望和学习自觉性,告诉他们学习真本领对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有很重要的帮助,要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明白读好书的作用何在,调动“特优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其在好的基础能更进一层,要想更好的培养“特优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以上是我在培优和辅差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做法,谈不上什么经验,在今后的培优和辅差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实践,更新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培优转差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培优转差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