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

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6:55:10 | 移动端: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

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

野外地质实习总结

8月16号傍晚,我们整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前往松滋刘家场的客车。车子一路颠簸着跨过长江大桥,驶入松滋境内,望着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车内唱起山歌、玩起了扑克牌,好不畅快。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覃家庙群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

从8月18到8月20每天早上去野外,下午回到实习基地作总结。我们分别观察了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

8月18号,实习路线是从实习基地到新神洞,观察奥陶系地层及溶洞沉积,主要观察了南津湾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古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及临湘组。奥陶系层序完整,露头良好,以宜昌黄花场和松滋刘家场剖面最具代表性。总体上为一套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其中,不仅生物化石十分丰富,而且门类繁多。既有介壳相,笔石硅质页岩相,又发育有介壳相与笔石泥质页岩相混合沉积。生物化石门类有:头足类、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双壳类、苔藓虫类、海绵类、托盘类、牙形石等。更有意义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中产有生物礁。溶洞发育在上寒武统的三游洞群。古溶洞比较多,在下部有古神洞,中间有观音洞、新神洞。三游洞以灰色白云岩为主,新神洞探明深度5千米,参观长度1.3千米。

8月19号,从实习基地到丁家冲,观察现代河流的地质作用,以及志留系地层,包括龙马溪组、罗惹坪组和纱帽组。首先了解河流的分类,按地形、坡降可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按几何形态分为直流河和曲流河,曲流河又分为网状河和辫状河;按河流弯度指数可分为低弯度河((>1.5)按发育期可分为幼年期(上游)、壮年期(中游)及老年期(下游)。地质作用主要有搬运、沉积(凸岸沉积形成边滩)和侵蚀(下蚀形成河流阶地,侧蚀会造成河床改造)。志留系地区除中统上部及上统发育较全,并常伴随奥陶系的沉积而展布,主要分布于刘家场背斜南、北翼、宜昌皇陵背斜东、西翼以及长阳宜都一带马鞍山向斜,厚约1100201*米,一般1500米,其岩性一般三和性明显,主要为一套盆地相黑色笔石页岩、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和泥质岩沉积。在宜昌、长阳一带与上伏奥陶系呈整合接触,在松滋刘家场、卸甲坪及西斋一带与上奥陶统临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8月20号,从实习基地到三溪口,主要观察泥盆和石炭系地层。泥盆系地区缺失下统,只发育有中、上泥盆统,由下而上划分为中统云台观组,上统黄家磴组及写经寺组和梯子口组,主要为一套滨岸碎屑岩,并夹有浅海相碳酸盐岩。其中,上统中发育的鲕粒赤铁矿是鄂西重要含铁层位。本区泥盆系以松滋、长阳、宜都一带露出较好,在松滋刘家场,以关木山北坡发育最好,与下伏纱帽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以松滋一带发育最好,仅顶部缺失,其他地区发育较为零星。下统包括长阳组、金陵山组、高骊山组及和州组,上统包括大埔组合黄龙组,缺失船山组。下统主要为一套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夹碳酸盐沉积,上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8月21号,在实习基地,老师给我们讲解柱状图的画法。

8月22号,从实习基地到松木坪电场观察正平移断层。断层位置:位于仁和坪向斜,东沿扬起端,近南北延伸近20公里,其南端切于刘家场背斜北翼,并转向为北东向。断层性质:为张(扭)性正断层,断层西盘下降并向南错动。在刘家场背斜北翼造成31.5公里以上的左行错动。该带内发育三条正断层,由东向西依次下滑,主断层在青龙寺下面,正断层切割的地层从寒武到二叠都有切割。断层面上发育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牵引现象。

8月23号,从实习基地到李家湾,观察重晶石矿和逆断层。地下热液顺断层上升,遇钙形成碳酸钙,富集后形成方解石,与钡则富集形成重晶石。重晶石颜色主要为白色到透明,若含有杂质多为浅黄色,三组解理。遇稀盐酸不冒泡,冒泡则为方解石,形状大小相同的重晶石比方解石重。逆断层位于刘家场大背斜北翼,向西自温家倘出工区,向东经丁家冲至庆贺寺而逐渐减弱,且被刘家场北东向张(扭)性断层错断,此逆断层层位越向南越古老,向南走为奥陶系南津关组,向北走为分乡组,在丁家冲可见上盘南津关组,地层向北逆冲于红花园组,在李家湾可见下盘分乡组,地层仅露出几米。

8月24号,在实习基地绘制地层剖面图,8月25号返校。

在野外实习的这段日子虽然很累,但却觉得很充实。在这段期间,对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但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那种不怕苦,吃苦耐劳的精神的锻炼还有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的那种情谊。平时,我是一个没有决心的人,很多时候为自己制定好计划,但往往都是半途而废。这次在野外,自己并没有因为累或者是苦而放弃。在野外爬山的时候,班里同学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没有让一个人掉队,感觉很温暖。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是一次成长,一次旅游,一次锻炼!

扩展阅读:201*地质实习报告

探索之旅

姓名:汤静学号:10110106专业:11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

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第3页

地层第5页

构造第9页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13页

火山活动第14页

区域地质发展史第16页

汤山地区地质发展史简介第19页后记第21页

第2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前言(区域概况)

本次实习前期是在南京周边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京东郊汤山和六合一带,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体近东西走向,山前坡麓和谷地中普遍堆积着第四系下蜀黄土。

实习地区的地层,主要是属于扬子地区的下扬子地区宁镇地层小区,各时代地层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反映了下扬子台褶皱带构造单元的一套沉积类型及地质环境。具体来说,分为汤山棒槌山路线和沿江路线。

汤山、湖山地区位于宁镇褶皱断裂束的东南,汤仑背斜北西翼,由三列北东向延伸的低山组成。最北一列海拔高度在120-170m,包括排山(丝山、线山)和棒槌山。中间一列地势较高,一般海拔高度在160-250米,包括黄龙山(阳山)、孔山、山地山、陡山、狼山等。孔山为本地区最高峰,海拔341.8米,最南一列简称汤山,其主峰高达292米,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谷地。本区为沉积岩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其中特别是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级三叠系出露齐全,化石丰富易于观察,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汤山又为一短轴背斜构造,背斜核心为寒武系上观音台组的白云岩,四周为奥陶仑山组的白云质灰岩、灰岩及中奥陶汤山组的硅化灰岩。幕府山位于南京沿江南岸,山坡陡峭,由于长江大断裂形成悬崖峭壁,断层崖走向稳定,呈北东南西方向直线装延伸,可见擦痕、构造岩、断层三角面等断裂地质地貌现象,在断裂形成的冲

第3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沟中,向源侵蚀、冲击锥、洪积物等现象十分明显。在奥陶系灰岩中发育达摩洞、三台洞、二台洞、头台洞等一系列溶洞,幕府山的东端有一小山昂首屹立江中,即为著名的燕子矶,燕子矶由白垩系上统浦口组红色砾岩构成,站在矶头,可远眺长江、江心洲、两岸滩地和阶地地貌。

本次实习后阶段的实习地区是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的立体画面。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黄山的第四季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

第4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地层

实习地区的地层,主要是属扬子地区的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各时代地层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反映了扬子台褶皱带构造单元的一套沉积类型及地址环境。1.震旦系(Z)

上统:灯影组(Z2dn):主要岩性为一套浅灰、灰白色中厚微晶白云岩及白云石化微晶灰岩。产藻类(迭层石)化石。并具有藻球粒(藻团块)白云岩及似玛瑙状构造白云岩。厚度大于200m。分布于南京幕府山等地。白云岩可作为工业中炼钢的溶剂。巨厚的白云质灰岩,总体以构造地貌为主,新鲜面为浅肉红色,风化面为黄色或灰黄色,矿物成分以微晶为主,表面有刀砍装溶沟。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沉积。2.寒武纪()

上统观音山组(3g):岩性为一套青灰、灰白色厚层巨厚

第5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层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含有燧石结核。厚度为287m左右。新鲜面为灰白色,风化面为灰黑色,有苔藓,矿物成分以微晶为主,表面有刀砍状溶沟,构造块状,结构致密,岩相为海相沉积。白云岩可供开采。沿着地层的倾向走,见到断层带山谷,判断依据:逢沟必断。3.奥陶系(O)

下统(O1)红花园组(O1h)下部分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夹有结晶灰岩,含有少量燧石结核;上部分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及

似鲕状灰岩。风化面为灰白色,巨厚,矿物成分以微晶结构为主,矿物结构为方解石。4.志留系(S)

(1)下统高家边组(S1g):岩性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均夹有薄层粉砂岩及细粒岩屑砂岩,为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泥岩、炭质页岩,底部燧石层,总厚度为

第6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290-1560m。与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呈假整合接触。富有笔石,自上而下有:向上尖笔石带、轴囊束笔石带、曲背锯笔石带,李氏锯笔石带。

(2)上中统坟头组(S2+3f)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黄褐色、黄绿中厚层细粒砂岩夹页岩;中部为黄绿、灰绿色中厚层含岩屑细砂岩夹泥岩和页岩;上部为黄绿、青灰色含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厚约200-500m。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5.泥盆系(D)

(1)中下统茅山群(D1-2m):岩性为灰白色粗粒砂岩砾岩。新鲜面为灰白色,风化面为灰黄。

(2)上统五通组(D3W):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粗粒含砾石英砂岩;中部为白、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夹页岩;上部为黄褐色、灰白色薄层细粒砂岩夹粉砂岩和页岩,局部地区夹白色粘土岩。产古植物化石,为陆相碎屑沉积,含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6.石炭系(C)

1.下统

(1)金陵组(C1j):底部为黄褐色细粒含铁石英砂岩。其上为灰黑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结晶灰岩。产珊瑚类化石。中部有黑色的煤线。

(2)高骊山组(C1g):主要为一套灰白、灰黄、灰绿及紫红色的杂色粉砂岩、页岩、泥岩及砂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厚20-160m,与

第7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下伏金陵组呈假整合接触。(3)和州组(C1h):为灰黄、灰紫色含泥质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2.中统黄龙组(C2h):底部为浅灰色厚层含肉

红色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及上部为浅灰、灰白及粉红色厚层致密纯灰岩,岩性稳定。

3.上统船山组(C3c):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灰及深灰色中厚层致密灰岩。常见浅灰与深灰色相间的所谓“黑白相间”现象。7.二叠系(P)1.下统(P1)

栖霞组(P1q):本组岩性可分为四个部分:底部为灰黄、黄褐色泥质页岩及泥岩;下部为深灰色及灰黑色薄及中厚层含沥青质细质灰岩;中部为

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上部为灰及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致密灰岩。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词灰岩又称臭灰岩,用地质锤敲有臭味,说明有机质含量高。

第8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2、上统

龙潭组(P2l):主要岩性为黄褐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杀之页岩、煤层。局部地区有灰色中厚层灰岩透镜体。由于岩性软,容易分化,常形成低凹地形,往往被第四系沉积物所掩盖。8.三叠系(T)

1.中下统青龙群(T1-2)

(1)下青龙组(T1x):岩性主要为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薄层灰岩及页岩互层。

(2)上青龙组(T2s):岩性为灰白、浅灰色薄层灰岩组成中厚层灰岩,其中夹少量页岩。

(3)周家边组(T2z):为黄褐、灰白色角砾状灰岩和浅黄、灰红色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钻孔中见有石膏。9.白垩系(K)

上统-浦口组(K2p):以紫红色及灰黑色砾岩为主。

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属扬子淮地台中二级构造单元下扬子台褶带及苏北断陷盆地。宁镇山脉主要由3个较大的背斜褶曲和2个较大的向斜褶曲所组成,曲轴方向总体是以北东北东东为主,自南向北依次为:龙仓背斜、范家场向斜、宝华山背斜、华亭向斜和汤仑背斜,其中北部的龙仓背斜的北翼被沿江断裂构造断开,而南部的汤仑背斜则与宁芜断陷盆地相接。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及北东东向的走向断层和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横断为

第9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主。1.褶皱

野外识别褶皱处根据地层的重复外,还必须注意地层的对称性,因为在一些情况下,断裂也会形成地层的重复出现。此外,产状的变化也是判断褶皱存在的重要依据。确定为褶皱厚,需要根据褶皱的形态及两翼岩层的产状确定褶皱类型。

汤山棒槌山地区是一个大的复背斜汤仑大背斜的北翼,其核部在汤山山脉,有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北翼由奥陶系、志留系和上古生界组成,在五通组孔山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向斜。汤山背斜的走向主要是东北-西南向,市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本区的山脉大多为褶皱山,故其延伸方向基本与本区褶皱方向是一致的。

在孔山上可以清楚地观测到这样一个褶皱的和。从外形上看,是背斜。从产状上看,是受到南北两面的挤压力造成的。从核部的倾角看,来自北边的力要更大一点。因为左边倾角更大。这个是很难得看到的地质现象。其核部是五通组的石英砂岩,两翼为金陵组、高骊山组等的砂岩、生物碎屑岩,通过测量其左、右翼、轴面、枢纽的产状要素以及对整体的观察,可以得出其为倾斜背

斜,其中还含有次生构造:透镜体和节理。2.断层

断层是岩体在构造

第10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

野外断层的识别主要依据岩层的重复和缺少、断层面(带)、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等现象。然后依据断层面的产状确定上盘与下盘,并根据标准地层判断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进而确定断层性质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我们沿途看到的最典型的断层构造为阳山碑材火石峰,火石峰断层面几乎垂直。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断层两盘栖霞组薄层灰岩被错断,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断层带内被梳状方解石充填,断层上有裂隙泉。而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因此为典型的正断层。汤山地区的断裂体系

主要发育三大断裂体系;近东西向的主断裂(如逆掩断裂、平移断裂等)、西北东南向平移断裂和东北向断裂,沿这些断裂还发育着一些次级地质构造。比如,棒槌山逆断层位于棒槌山西端北侧,是发育于孔山背斜、远离背斜核部的一条断层。主要为逆断层,在断层破碎带上面是三叠系下统青龙群,下面是黄马青组。青龙群的灰岩和泥岩的走向和断层面几乎垂直。断层面向南倾斜,倾角为35°左右。断层走向为东北方向,约30°左右。断层下盘黄马青组位于上盘倒转地层青龙群下方,缺失了周冲村组和青龙群的部分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倾角不一致。棒槌山的断层证据:

第11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上青龙组逆冲在黄马青群之上,造成地层层序不连续;断层两侧产状不正常,断层带宽2米,带中发育断层角砾岩;钻孔后在上青龙组灰岩之下见象山群中粗粒石英砂岩。东北向的长江断裂

在幕府山西侧以很小的角度斜切幕府山背斜轴部,形成断层陡崖和断层三角面。燕子矶就是由长江断裂形成的。它向海凸出,呈一个断层陡崖三角面,切口齐整,断层面几近垂直。黄山西海大峡谷

花岗岩由于断裂抬升作用以及侵蚀作用形成了壮观的深切大峡谷。1.节理

节理常伴随褶皱、断层出现,有时也单独出现,可能在其中存在填充物。

①张节理:从纵切面上看到孔山向核部岩石有该节理②剪切节理

A.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S1G)

观测点位于古泉水库西南角120°100米处。灰黄、灰绿色泥岩、粉砂质页岩,X型剪切节理典型发育,节理中填充有粘土岩矿物及少量的笔石化石和动物化石碎片。B、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

第二个观测点位于南京汤山水泥厂110度与上山小路交汇处。背斜的核部由于受到张力,存在放射状节理。

第12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C.黄山鳌鱼背

剪切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1.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过程。(1)黄山鳌鱼峰燕山期侏罗系花后,第二次结晶。升,黄山的花岗化后形成山体。花岗岩中存在乳的钾长石、角闪裂隙中从两侧向主岩脉先于石英

岗岩经过燕山运动由于侏罗纪地壳上岩出露,经过球状风三组解理完全发育。白色的石英、肉红色石及黑云母。石英在中间生长,由于说明而存在。石英占花岗

岩成分的20%,是最重要的硅质,耐风化,因此逐渐出露。钾长石最多,颗粒粗大,有放射性。黑云母是晶质铀矿。(2)黄山天都峰北门

岩细粒花岗斑岩,遵循“V”地形法则,岩脉微有错动。经过崩塌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球状的花岗岩。石英在裂隙向中间生长,说明石英岩脉的发育晚于主岩脉。2.变质作用

第13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岩石从一种环境移到另一种环境,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1)汤山

岩性为石灰岩重结晶形成白、灰白的中厚至厚的大理岩,结晶较好,节理面清晰可见,在此地还发现了岩浆岩,可见此地曾有热液侵蚀,温度发生了变化。矽卡岩发生交代,即岩浆岩与灰岩发生交代。(2)银桥大酒店对面

岩性为浅变质绿泥石片岩,片理不发育,片理为变质结构。变质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吕妮燕-绢云母-石榴子石。岩石的变质与所处环境有密切关系。

火山活动

侵入岩

点位:黄山鳌鱼峰点性:岩性点岩性:花岗岩出露情况:良好

描述:燕山期侏罗系花岗岩。早期花岗岩经过燕山运动后,第二次结晶。由于侏罗纪地壳上升,黄山的花岗岩出露,经过球状风

第14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化后形成山体。三组解理非常发育。花岗岩中存在乳白色的石英、肉红色的钾长石、角闪石以及黑云母。石英在裂隙中从两侧向中间生长,由此说明主岩脉先于石英而存在。石英占花岗岩成分的20%,是最重要的龟质,耐风化,因此逐渐出露。钾长石最多,颗粒粗大,有放射性。黑云母是晶质铀矿。花岗岩分为花岗板岩(脱离岩浆房侵入)、花岗岩(一块主体侵入)和伟晶岩(沿裂隙发育)。岩浆可由上地幔分异形成,也可由地壳俯冲后熔融分层点位:黄山天都峰北门点性:岩性点、构造点岩性:细粒花岗斑岩

描述:遵循微地形法则,岩脉微有错动。经过崩塌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球状的花岗岩。石英在裂隙中从两侧向中间生长,说明石英岩脉的发育晚于主岩脉。

第15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区域地质发展史

寒武纪到第四纪的重大构造运动1、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

加里东运动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此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寒武纪地壳下沉,开始海侵,形成相对干燥的浅海相环境。海侵到奥陶纪时,已经形成深海相环境,这时地壳开始上升,海水面积相对缩小。志留纪时,出现了海陆交界的现象,处于浅海相环境。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即造山时期。泥盆纪时陆相环境形成。2、海西运动

海西构造期,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海西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石炭纪时,出现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二叠纪地壳开始上升,海水后退,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末结束,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3、印支运动

第16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印支运动发生在三叠纪的中国及周边地区,经过这次运动,地壳上升,海水都退出了大陆,分散的陆块联结起来,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从此,亚洲山地地形占了优势。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印支期形成的四条碰撞带,除绍兴-十万大山带之外,其他三条仍有强烈的构造作用,是中国重要的断层带。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4、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在这段时期,我国许多地区地壳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燕山运动因此得名。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黄山花岗岩就是在侏罗纪出露形成),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5、喜山运动

第17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喜山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亚洲等广大地带。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喜山运动后,进入了第四纪。在喜山运动期间,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使整个欧亚板块东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其中,中国西部受到的影响最大。在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在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的逆掩断层。这些逆掩断层之间形成巨大的褶皱断块山系;断层带本身则表现为山脉间和高原上的低地。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但其倾向并不相同,两条倾向相对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上升,两条倾向相背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下降,从而形成盆岭相间的构造。中国大陆中东部的断层在张裂作用下均转变为张裂性的正断层,沿其中某些断层还有花岗岩侵入。中国东部,近东西向的张裂作用形成了三级台阶,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最终得以全面形成。海南岛和台湾岛则在张裂作用下与中国大陆分离,断裂带在第四纪冰期过后遭受海侵,分别形成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喜马拉雅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为东北走向,这充分说明了印度板块向北碰撞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喜山运动过后,现代的中国地貌基本形成。在中国西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迅速抬升,后者成为“世界屋脊”,并导致新疆地区的“三山夹两盆”地貌就此形成。

第18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汤山地区地质发展史简介

汤山棒槌山地区从震旦纪到志留纪是一个浅海,总体的沉积环境比较稳定。前期趁机以海相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后期则沉积成为页岩、粉砂岩、砂岩。本次看到的最古老的地层是寒武纪的,在汤山颐尚公园不远处,接下来就是志留纪的高加边组,其岩性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均夹有薄层粉砂岩及细粒岩屑砂岩。为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泥岩、炭质页岩,底部燧石层,富含笔石。志留纪生物丰富,以三叶虫、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双壳动物和笔石动物为主;志留纪中后期以滨海环境为特征,生物稀少而潜穴生物发育。整个志留纪都以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持续形成了大于300m厚的沉积层,即高家边组、坟头组和茅山组沉积,并在志留纪中晚期发育三角洲,形成大型斜层理。志留纪后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发生海退运动,该地区到泥盆纪晚期发生沉降,出现录像(滨海相和湖泊相)沉积环境,但只有少量地区有陆相沉积环境。经过加里东运动,本区堆积了约200m厚的陆相(河流、湖泊)碎屑沉积,初期的沉积还混有早先茅山组沉积以及更老的沉积。这些沉积构成泥盆系五通组碎屑岩,加里东运动造成了本区泥盆纪早中期沉积的缺失,以及五通组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石炭纪以后,海侵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有一个重要的沉积时期。早石炭纪,地壳升降频繁,海水多次进退,形成了海路过渡时期特有的沉积相,如石炭纪早期的高骊山组。高骊

第19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山组的沉积物以陆相沉积的页岩、砂岩为主,岩石层面呈明显的波痕状,且含有海相生物化石,说明该区发生了海退运动。中晚石炭纪到早二叠纪,海侵运动广泛,在早二叠系栖霞组沉积期达到了高潮,沉积物以浅海碳酸盐为主,比如石炭系青龙组和二叠系栖霞组。黄山组的沉积物以浅灰色略带肉红色的块状灰岩和浅灰色的白云岩为主。栖霞组火石峰以黑灰色的灰岩为主,岩层表面含有燧石结核,岩层表面含有方解石岩脉,同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由此得知栖霞组当时是海相沉积。在早晚二叠纪之交,发生了地壳抬升的东吴运动,使得海水变浅,该地区变成滨海沼泽环境,从而形成了重要的玩二叠系早期龙潭组的含煤沉积。直到中三叠系后期,海侵运动结束,由于海水变浅,且多次进退,在青龙组的顶部出现了泻湖情况下形成的石膏沉积。中三叠纪之后,由于北边的秦岭造山带强烈运动和抬升,怎去中三叠系之前的地层全部褶皱成山,即印支运动,这次运动基本上形成了奔去的构造轮廓。受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的影响,本区于三叠纪末发生褶皱、断裂,而成为陆地,并出现由地质构造、风化剥蚀造就的山、谷。自此,区内少量山间洼地堆积粗粒碎屑物(侏罗纪早中期)形成象山群地层,而大部分地区主要遭受风化、剥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第三纪。自第四纪以来,在河流作用下区内堆积细粒剥蚀碎屑,构成第四纪沉积。长期的风化、剥蚀、夷平、河流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塑造了如今所见的地貌状况。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地壳运动统称为燕山运动。它也有几个幕,第一幕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之间,第二幕在早、晚白垩世之交,第三幕在晚白垩世与早第三纪之交。换句

第20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话说,燕山运动在这三个时期是处于剧烈状态。相应的地层之间出现了不整合接触关系,但是地层的褶皱比较和缓而开阔。第三纪以来,地壳仍有大幅度的差异性质升降,在内陆盆地中堆积了厚度较的陆相砾、砂、泥质沉积。第三系的一些层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层和储油对象。由于地壳运动和缓、微弱,第三系地层产状极其平缓。但第三纪末期第四纪初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断裂,它切割到地壳深部,有的甚至与某些深达上地幔的断裂相沟通,使深部的玄武质岩浆上升、喷溢,造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喷发并堆积玄武岩层。在江宁方山及六合方山等地至今还保存了较好的火山地形。

后记

通过这次为期六天的野外实习,使我很大程度上了解本专业将来的从业环境,任务以及从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也增加了今后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还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另外,本次实习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历时六天的实习使我们获益良多,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罗盘,如何在野外看地图,还学会了地理的综合性思维,掌握了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地质思维能力、野外地质工作能力,也让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及综合地质思维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通过观察分析岩石的岩性、褶皱、断裂构造、断层、节理

第21页共22页野外实习报告

等。对于我们来说,这次实习不仅仅是一次学习地理的过程,还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自然是神奇的,是伟大的,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再者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很多问题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使其完成地更加完美。

总之,实习之后,才知道我们以后的科研工作时这样的重要,这么的有意义纵然有点累,但是留下的汗水是甜的~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第22页共22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质实习总结——李静(第2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105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