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

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7:01:16 | 移动端: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

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A、客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柏拉图式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的。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B、主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C、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祥和车尔尼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二、艺术的特征(理论+说明)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A、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反应生活的特殊形式。艺术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等科目,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a,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b.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c艺术想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B、主体性:a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b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c艺术欣赏具有主

体性的特点。C、审美性:a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b艺术的审美性事真、善、美的结

晶c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三、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A、艺术起源于“模仿”,最古老的一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地“模仿”。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部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B、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C、艺术起源于“表现”,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完全可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的美学中心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从这一美学思想出发,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D、艺术起源于“巫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逐渐兴起,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德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一书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另一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更是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弗雷泽认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哥们科学,一次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E、艺术起源于“劳动”。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1900年完成了专著《没有地址的信》,系统的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明确表示赞同毕歇尔的看法: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史极其紧密的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占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F、艺术起源多元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艺术形态批评研究,提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

四、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A、审美人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

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B、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思想上

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

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三个特点a以情感人b潜移默化c寓教于乐C、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

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五、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重要意义

狭义: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时间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式如此。

广义: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可能不涉及艺术。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只是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什么心理结构。六、名词解释:审美认识、审美娱乐、(同上)

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事实上,艺术风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

艺术流派: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

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七、艺术综合性与独特性的东西方差别

东方注重意境,西方注重真实性。如戏剧戏曲的差别,同时古老的传统艺术,都是综合性舞台艺术,话剧注重再现生活,因此话剧的舞台美术大多是写实和具象的,包括布景、化妆、服装等等都力求真实。创造出是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舞台气氛,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环境,戏曲择注重表现生活,因此,戏曲的舞台美术基本上是写意和抽象的,戏曲的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简单,全凭演员的虚拟性表演来表现。八、如何欣赏一出戏剧和话剧话剧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艺术,叙事性艺术作品一般都离不开情节,欣赏戏剧或者话剧要注重情节的表现。戏剧话剧主要采取的是戏剧性情节,例如,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对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全剧情节曲折,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中国戏曲传统剧目《秦香莲》通过陈世美贪图富贵、喜新厌旧,企图杀气灭子,最后被正法,伸张正义,鞭打邪恶,以情动人,震撼人心。还应当注意的是剧中的主人公,主人公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话剧作品中,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是一哈姆莱特同克劳狄斯的外部冲突,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构成了全部丰富而深刻的戏剧矛盾,是这个主人公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著名的艺术典型。戏曲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深切的同情塑造了窦娥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典型形象。所以,戏剧和戏曲当中主人公的表现也是欣赏时不可忽视的。

九、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A、间接性与广阔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一。文化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征,语言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情感性与思想性,一切艺术作品从总体上讲都离不开情感性和思想性,但是,由于语言艺术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作者饿=的思想情感的等方面独具特点,因而,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和思想性显得格外突出。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关系极为密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围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情感性往往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才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C、结构性与语言美,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文学史语言的艺术,语言自然成为这个艺术种类的第一要素。

十、艺术家自身素养和特点(人品+艺品)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三位大师的塞尚、凡高和高更,在世时都十分穷困,生活维艰,而如今作品价值连城、举世皆知。艺术家还需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十一、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A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雨果16岁时,曾经在巴黎法院门前广场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因为所谓盗窃罪遭到酷刑的惨状,使他身为震惊,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深切的感受和体验,在他10多年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40年后创作的《悲惨世界》中,都有反应和体现。

B艺术构思活动。正式艺术创作的开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著名艺术家卓别林在回忆影片《摩登时代》的创作构想时,强调是突如起来的想象帮了他的大忙。沈括《补梦溪笔谈》记载,大画家吴道子就是依据唐玄宗的梦境而创作出《钟馗捉鬼图》,使得唐玄宗看了后又惊又喜。

C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活动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例如,中国画家吴道子,他之所以被推崇为“画圣”,原因之一就是他继承和借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并且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十二: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A、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声

场,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的个人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才能、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B、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正

因为如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

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C、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由于欣赏主题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

文化层次、年龄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者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

十三、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从五个方面来认识)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饿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性。a视觉形象:是指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候城材料都是空间性的。b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c文学形象,是指是个、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艺考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d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那个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整体。

艺术意蕴:艺术作品的第三个层次。可从5个方面理解,a指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b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普遍。c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着一件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d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E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三个层次,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层次完美结合,才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十四、意境的定义

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一项为主。然而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一项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十五、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a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题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b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c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十六、结合自身说明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A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B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C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D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E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十七、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点

作用:a帮助人们更高的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b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反馈。c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发展。特点: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忒单,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科学部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性,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的二重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

扩展阅读:艺术学概论考试知识要点总结

名词解释

1.艺术:从广义上讲,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从狭义上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和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2.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达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3.表情艺术:所谓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4.语言艺术: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

5.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包豪斯学派:包豪斯是1919年德国创办的一所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其创始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格罗彼乌斯。以其为代表的“包豪斯学派”,主张把建筑、美术、工艺等按照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主张现代建筑艺术理论。

7.戏剧性: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征。

8.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由前苏联戏剧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戏剧表演体系,他强调演员应当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体验角色生活、情感和思想,并且在演出时再体现于表演之中。该体系主张“我就是角色”,并且根据戏剧情境来做出一连串的行动,称之为“贯穿行为”。

9.布莱希特体系: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倡导一种“间离效果”的表演方式,废除传统的“三一律”框框,主张场景变换的自由化,在表演艺术上主张演员与角色在情感上保持距离,始终清醒的意识到“我是在演戏”,用理性效果代替感情效果,主张演员始终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表演,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在演戏,以便让观众冷静的去分析和判断。

10.戏剧性情节:所谓戏剧性情节,是指按照戏剧冲突律法则来结构的情节,它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大量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技巧,情节结构上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

11.非戏剧性情节:所谓非戏剧性情节,建立在纪实性美学的基础之上,它主要不是依靠人工编造故事而是致力于从生活中发掘情节,更多地采用心理结构、情绪结构等方式,注重发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使故事情节更接近于生活事件本身。

12.散文:广义上说,主要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本,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随着时代发展,散文后来被专门用来泛指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包括杂文、传记、小说等都被容纳在内;从狭义上说,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能够迅速的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选材范围广泛,变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长来集中而凝练的体现主题思想。

13.楚辞:楚辞,原为实体名,是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楚辞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屈原首创的诗体名称,另一种是指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

14.艺术体验: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1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考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16.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17.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古代文坛讲“文如其人”,画坛讲“画如其人”,书坛讲“书如其人”,法国文艺理论家讲“风格即人”,实质上都是强调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特征。

18.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19.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20.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21.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着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22.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地审美再创造活动。

23.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24.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25.通感: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26.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字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品和欣赏要求,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27.读者反映批评学派:接受美学传入美国,以费希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形成了“读者反映批评”这个新的学派,他们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和反映的过程,费希把读者对作品的这种反应和经验称之为“意义经验”,他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

28.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象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29.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30.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题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的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31.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散点

艺术本质的几种看法: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

的体现)代表是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

命本体的冲动”)代表是康德尼采

模仿再现说代表是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产生”理论给艺术研究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起源观点:

起源于模仿起源于游戏起源于表现起源于巫术起源于劳动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和“劳动说”更为重要。

艺术的社会功能:

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艺术对哲学的影响,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

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艺术的思考,可以成为哲学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宗教

题材和内容

还表现在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

的作用上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上其次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再次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

两者的区别: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

质的确定

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鼓励人们热爱并

珍惜生活

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

性的必要性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首先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

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其次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

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科学与艺术:

艺术与科学联姻,有三个辉煌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前6世纪第二个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

第三个时期,自20世纪下半叶,到当今社会

现代科学对艺术的影响,第一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

促进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

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

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

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

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园林艺术文化美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型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型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与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

悉尼歌剧院丹麦设计师伍重的设计方案

中国绘画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

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

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第三绘画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

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

思想

雕塑东晋时期的戴逵父子被后世学者看做是中国佛像雕塑的奠基人唐代雕塑大师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西方雕塑史上四个辉煌时期:

第一个古希腊罗马时期第二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个19世纪法国雕塑第四个20世纪以来

书法: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

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

《韩熙载夜宴图》三段:1听乐2赏舞3休息

《清明上河图》三部分:“城郊景色”“汴河虹桥”“市区街道”

卢浮宫三宝:油画《蒙娜丽莎》,雕塑《维纳斯像》和《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

《兰亭集序》:“若断还连,如斜反直”(唐太宗)

我国声乐唱法划分:民族美声通俗

我国声乐发展:“通俗唱法时尚化,民族唱法多样化,美声唱法国际化”

音乐:旋律称为灵魂节奏体现时间感和声体现出空间感

欧洲音乐史主要流派:

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浪漫乐派(德国的舒伯特、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

国的柏辽兹)

民族乐派(挪威的格里格;捷克的德沃夏克)印象派(法国的德彪西)

“现代舞蹈之母”:美国舞蹈家邓肯

贝多芬1803年创作《第三交响乐》(英雄)看作是贝多芬音乐风格成熟的标志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之珠”

戏剧艺术三要素:剧本演员观众演员是本质要素

三种古老戏剧艺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宋金时期,即12世

纪末才算形成)

京剧流派:谭派(谭鑫培)麒派(周信芳)盖派(盖叫天)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中国戏曲自身审美特征: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

戏曲演员“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口眼手身步)

形象思维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

心理功能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特点,如果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形象思维

更侧重于综合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

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积

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

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表现在:第一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第三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第四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

的地位与作用

审美心理的基本要素: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艺术批评作用:

第一帮助人们更好的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第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第三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艺术学的主要内容: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大题详总

1).艺术本质的几种看法

1客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而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的,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黑格尔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主观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把自由看作是艺术的精髓,他强调美是无目的艺术的非功利性。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

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3.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1从艺术的起源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2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通的规律。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3)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特点3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特点

3)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4)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1)艺术起源于“模仿”: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合理性: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不合理性: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合理性:此说法含有一些有价值的成分。首先这种说法肯定了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其次,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不合理性:此观点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生产的最终原因。

3)艺术起源于“表现”:代表人物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科林伍德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合理性:艺术确实要表现情感,艺术家确实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社会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合理性: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底下的实际情况,把现象当本质,把结果当原因,不能科学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4)艺术起源于“巫术”: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弗雷泽认为艺术起源于交感巫术。合理性:

早期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密切联系。不合理性: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

5)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希尔恩,普列汉诺夫合理性:物质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不合理性:艺术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而并非单因,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5)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1艺术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2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2)审美教育作用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1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精神上的享受。2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3寓教于乐6)如何理解美育思想

合理性:1席勒认识到大工业社会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分裂,还朦胧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劳动异化,使近代人丧失了人性和谐。2.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文明社会进行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间也很协调。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不仅使社会与个人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分裂。3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

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加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很大影响。

局限性:席勒主张以美育来实现人性的改造乃至社会的改革,完全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疑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空想。7)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的联系与区别1)艺术与哲学

区别:1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2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一般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联系: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学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艺术与宗教

联系:宗教影响艺术1.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2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艺术影响宗教:1参与宗教活动2宣扬宗教思想3强化宗教氛围

区别: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寻求精神安慰,艺术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

的必要手段。3)艺术与道德

联系:道德影响艺术1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2表现在艺术家、作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影响。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区别:1从范围看,艺术不仅可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且可反映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2从方式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艺术是以形象来具体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3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间也存在差异,前者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标准。4)艺术与科学

联系:从人类文化史看,艺术与科学间早有联系,两者联姻的三个辉煌时期:1古希腊时期2文艺复兴时期3自20世纪下半夜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当今社会

区别:1从本质讲,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2从目的上讲,科学求真,艺术求美3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运用抽象思维,艺术运用形象思维4从具体操作上讲,科学客观冷静对待事物,艺术主观色彩很浓5从成果上讲,科学理论应具有普遍性,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

8)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积极影响表现在:1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3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4科学领域的重大发展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9)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1中国古典园林充分利用与创造自然美,几乎所有园林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呈现一种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自然风光。2非常重视建筑美,注意运用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形式,讲究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建筑形式的美感,并且十分注意使这些建筑物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3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大量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有的还流传着许多为园林增添异彩的传说或典故。4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宗白华认为: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10)中国画的特点

1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2在构图方式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

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11)音乐艺术四大派别

1民族唱法,在演唱方法上大多比较自然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和装饰。

3通俗唱法,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法,往往需要演唱者手持话筒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本人的声乐训练没有太多严格要求。

4原生态唱法,体现出对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12)近现代欧洲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流派

1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代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特点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与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

2浪漫乐派:19世纪在欧洲兴起;代表舒伯特、舒曼、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特点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3民族乐派: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产生;代表格里格、德沃夏克;特点主张音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和民族特色,注意采用本国民间音

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

4印象派(德彪西),表现派(勋伯格),新古典主义音乐(布梭尼),20世纪诞生诞生西方;特点一种是更加严格、科学、精密。一种是更加自由、解放、随意。

13)中国戏曲自身的审美特征(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1从综合性看,它是一门歌、舞、剧高度综合的艺术。

2中国戏曲的程式化:首先,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具有程式化特点。其次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也具有程式化特点。第三戏曲音乐、唱腔和乐器伴奏也都有一些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

3虚拟性:首先指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来暗示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景。其次,戏曲舞台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只用很少的几件道具。3戏曲舞台的时空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

14)电视的特征

1电视的技术性形成此门艺术的特征。

2电视的参与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独特的观赏特点。3电视传播的迅速形成了这门艺术更加生活化的特点。15)艺术家的特点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造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16)艺术思潮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活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

联系:1中外艺术史上,某种艺术流派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而每个艺术思潮却可能包容许多艺术流派和不同的创作方法。2中外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突出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对各门艺术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重大影响。17)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1从哲学基础看,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主要是康德的批判理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则主要来自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2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现代主义文艺具有鲜明的自我中心特色,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

3现代主义致力于建构,崇尚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致力于解构,崇尚解构主义。

4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富有哲理性。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却是一种平面感,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

5现代主义具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后现代主义突出“复制”作用。18)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的三层次

1艺术语言,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所构成的层次。

2艺术形象,是作品在内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分别具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3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大的普通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这种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常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19)如何理解艺术意蕴

1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2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体中包含着普通。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5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20)典型和意境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1典型重再现,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意境重表现,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2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3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体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4以再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常更侧重于在作品中塑造典型;以表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常更侧重于在作品中创造意境。4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典型论占极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艺中,则是意境论占重要地位。联系: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21)意境的特点

1情景交融2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3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4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美的理想,分别是“错彩镂金,雕缋(hui,四声)满眼”的美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22)接受美学

1诞生在联邦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代表人物文艺理论家姚斯和伊赛尔,主张是: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观点:

1首先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包含两方面,作品本身和读者的赋予。

2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明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

3两人都强调,迄今为止的中文史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遭到了忽视与遗忘,他们提出应重写文学史。他们看来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间的关系史。

23)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1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3从根本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24)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2~~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规律。3~~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4~~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5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与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25)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作品创作的三阶段)

1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

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其中存在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鉴赏者被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旋律、文字等感性形式所吸引,在感性直观中获得最初的审美愉悦。其所把握的是一种“艺术初感”。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还存在通感的特殊现象。

2审美体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想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异常活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3审美升华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顿悟和共鸣是审美升华阶段常发生的现象。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觉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审美体验阶段则是主体反作用于客体,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一种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的审美愉快;审美升华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的一种悦志悦神的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快,完成审美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

26)艺术批评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艺术学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27)各艺术种类的审美特征

1实用艺术: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2造型艺术:造型性与直觉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3表情艺术: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性4综合艺术: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5语言艺术: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与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艺术学概论重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158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