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7:39:27 | 移动端: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1.我国的位置特点: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东临太平洋)。

(3)纬度位置:北半球中纬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2.国土辽阔:

(1)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领国。(2)领土范围广:南北出现季节差异,东西出现晨昏差异。(3)看P4图识别领土四至点位置及海陆邻国。3.34个省级行政区:

(1)基本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首都北京。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看P7图能够在空白图上找出相应位置。(4)P10表格记忆,省区对应简称和行政中心。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我国人口超过13亿,位居世界第一。2.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我国人口分布界线及特点:黑河腾冲线;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4.计划生育国策是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5.了解人口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P11活动)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2.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各民族民不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1.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P22图2.2)及其影响(P23活动)3.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P24图2.4,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点。5.山区适宜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部分河谷可以发展种植业,但是山区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增加了山区开发的难度。6.山区的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2.结合P33图了解五个温度带的大致范围。3.降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4.结合P36图了解干湿区的分布范围。

5.不同干湿区对应植被景观: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荒漠。

6.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7.我国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季风气候显著。

8.季风与非季风气候区的界限和划分依据: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夏季风到达的范围。9.P38冬夏季风的区别,P39了解梅雨,P42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10.季风区的灾害:冬季暴发寒潮;夏季出现台风、干旱、洪涝。

11.秦岭淮河线:1月份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

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

5.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多为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6.黄河、长江基本概况。

7.黄河之功:上游水能发电;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8.黄河之过:上游荒漠化、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地上河、断流、水污染。(黄河流域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断流、污染的问题)9.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10.解决黄河问题的措施。

11.长江之功: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12.如何更好的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重点治理川江、荆江,疏浚航道,加强港口建设。13.长江之过:洪涝灾害严重,治理长江首要任务是防洪。14.洪灾严重的原因:

(1)气候湿润,暴雨时干支流同时涨水

(2)上中游湖泊萎缩,人类围湖造田,植被破坏

15.解决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兴修水利工程。

扩展阅读: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

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及疆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国土及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人口概况民族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概况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发展逐渐完善的交通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最东端东经135度2分30秒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最西端东经73度40分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最南端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北纬53度33分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图见教材4页。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源划分、我国资源情况分类、分布状况、利用状况分布及利用状况交通运输分布、铁路分布、运输方式的选择农业分类、东西南北差异、问题工业及高新技术分布气候复杂多样河流与湖泊地势与地形半球划分、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陆地和海洋国土、邻国省市简称、形状总量、分布、基本国策人数、分布特点三大阶梯、各种地形气温差异:南北差异、温度带划分降水差异:东西差异、对各方面的影响气候类型、各类天气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差别、黄河和长江概况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7、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划分,见教材33页。8、东西干湿差异:

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降水量和干湿地区,见教材35、36页。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见教材36、37页。9、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39页。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42页。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10、河流和湖泊:

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4页。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

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区(1)太平洋外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见教材48页。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几字形与凌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水系,见教材53页。各段的名称和支流。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水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1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情况: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将会继续减少;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12、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见教材67页。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表见教材69页。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属可再生资源,如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有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等。13、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资源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水资源时空分步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80%以上,北方仅占不到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比如三峡(长江)和小浪底(黄河),对防洪和水资源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如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东(扬州京杭运河津冀鲁)、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金沙江黄河上游)三条线路。引栾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缓解天津缺水状况;引黄济青,将黄河水调入青岛。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14、交通: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见教材89页。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运输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属于哪种交通枢纽类型,比如是单一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还是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

我国高速公路始建于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见90页。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各条铁路线起始点和终点各代表哪个城市。

南北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东西向:京包线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京广、陇海)、武汉(京广、襄渝、长江水运)、南昌(京九、浙赣)、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包兰、兰新)、宝鸡(宝成、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选择交通方式要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还要考虑出行目的、货物性质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图见教材98页。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图见教材100页。

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藏马等;青海是我国第四大牧区。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季;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还有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图见教材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16、工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特点为沿海、沿江、沿交通线。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图见教材114页。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补充知识:

1、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因素。

(3)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4)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热量(温度))。

(5)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斜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1)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2)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3)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

(4)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

(5)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3、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气候趋于干旱;植树种草。

中游: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加固黄河大堤。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八年级地理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