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8:05:42 | 移动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201*-4-10【大中小】【打印】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

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表编制程序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

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

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

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

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

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

分组成。2.1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又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

可免绘界线。

2.2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

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

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

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

的建议值。2.3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

侵蚀CO2的分析结果。2.4场地稳定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其他专门要求

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基坑排水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

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等。

2.6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以上7个方面的内容,并非所有的

勘察报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罗列。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

简明扼要、合理适用。3、图表编制要点3.1主要图件

(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表示的主要内容: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如孔隙水压力测试孔);③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较大的工地,应布设纵横剖面线;④地质界线和地貌界线;⑤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⑥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⑦地理方位。对于较小的场地,一般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项内容。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

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1000)。

(2)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

200.

(3)工程地质剖面图。

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关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此前已论及,不再赘述。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同一层位间的相变,要用岩性渐变线表示清楚。透镜状分层和同一层位中的透镜状夹层,在不同的剖面线上要互相照应,显示其分布范围。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1∶500),纵比例尺采用(1∶100)~(1∶200)。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贯锤击数、分层承载力建议值)。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

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4)专门性图件。

常见的有表层软弱土等厚线图,软弱夹层底板等深线图,基岩顶面等深线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岩顶面等深线图,硬塑或坚硬土等深线图等。不言而喻,这些图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各有用途。有的图件还可以反映隐伏的地质条件,如中风化顶面等深线图,可以反映隐伏的断层;等深线上呈线状伸展的沟部,往往是断层通过地段。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

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

3.2主要附表、插表(1)岩土试验成果表。

按岩、土分别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编制。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如区间值、一

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

(2)原位测试成果表。

分层按孔号、试验深度编制,要列统计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

(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按孔号、试段深度编制,列出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水温和水样编号。

(4)桩基力学参数表。

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4、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4.1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是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在丘陵山区,要注意地质构造的观察分析;在平原地区,要着

重于第四系成因类型、岩性组合的分析研究。此外,要时常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有关岩土

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以便不断更新和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

4.2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掌握,

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

4.3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

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

4.4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

用。

4.5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由此可知,现场勘察和实验资料的质量好坏,对报告的编写影响极大。因此,必须认真抓好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而钻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资料的重点。为此,报告的编写者,必须常到现场掌握有关的勘察情况,最好是

参与现场的地质编录工作。

4.6提高综合知识技能除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综合知识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编图技巧、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现场地质编录的综合判定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只要多干多学,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

地总结提高,就能逐步地编写好每一份勘察报告。

扩展阅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DB21/T1214-201*要求报告书正文应包括内容: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勘察依据;2、拟建工程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工作量;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承载力特征值。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报告中应附的图件:

1、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

4、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5、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6、水质分析报告7、原位测试成果表

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活动断裂。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4)地形地貌复杂;

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一般破坏;4)地形地貌较简单;

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或等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4)地形地貌简单;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地基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

2)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

土。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2)除本条第1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2)无特殊性岩土。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勘察等级。

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

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

注: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

勘察依据主要规范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907201*)(6)《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1*)

场地土类型划分

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测试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以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的钻孔数量均不得小于1个。土的类型划分与剪切波速范围

土的类型岩石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50KPa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承载力特征值小于中软土等于150的粘性土和粉土,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的填土,可塑新黄土。软弱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承载力小于130的填土,流塑黄土Vs小于等于150250≥Vs>150500≥Vs>250岩土名称和性状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破碎和较破碎的岩石或软和较软的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土层剪切波速范围(m/s)Vs>800800≥Vs>5砂土液化的概念:

松散的砂土受到地震或机械振动时有变紧密的趋势。但饱和的粉细砂土,由于孔隙全部为水充填,且渗透性不良,则在这种趋于紧密的短暂时间内,使水来不及从孔隙中排出,结果必然导致孔隙水压力的骤然上升,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砂粒彼此直接接触的有效压力迅速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层也就完全丧失了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成像液化一样的状态,称为砂土液化。基础验槽注意问题

1验槽时必须具备的资料和条件:

1.1勘察、设计、质监、监理、施工及建设方有关负责人员及技术人员到场;1.2附有基础平面和结构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结构图;1.3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4开挖完毕、槽底无浮土、松土(若分段开挖,则每段条件相同),条件良好的基槽。2无法验槽的情况:

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不能达到验槽的基本要求;无法验槽:2.1基槽底面与设计标高相差太大;2.2基槽底面坡度较大,高差悬殊;

2.3槽底有明显的机械车辙痕迹,槽底土扰动明显2.4槽底有明显的机械开挖、未加人工清除的沟槽、铲齿痕迹。

2.5现场没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附有结构设计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图纸。3验槽前的准备工作:

3.1察看结构说明和地质勘察报告,对比结构设计所用的地基承载力、持力层与报告所提供的是否相同;

3.2询问、察看建筑位置是否与勘察范围相符;3.3察看场地内是否有软弱下卧层;

3.4场地是否为特别的不均匀场地、勘察方要求进行特别处理的情况;而设计方没有进行处理;

3.5要求建设方提供场地内是否有地下管线和相应的地下设施;3.6场地是否处与采空影响区而未采取相应的地基、结构措施。4推迟验槽的情况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推迟验槽或请设计方说明情况4.1设计所使用承载力和持力层与勘察报告所提供不符;4.2场地内有软弱下卧层而设计方未说明相应的原因;

4.3场地为不均匀场地,勘察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设计方未进行处理;5浅基础的验槽:

一般情况下,填土不宜作持力层使用,也不允许新近沉积土和一般粘性土共同作持力层使用。因此浅基础的验槽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种情况:5.1场地内是否有填土和新近沉积土;

5.2槽壁、槽底岩土的颜色与周围土质颜色不同或有深浅变化;5.3局部含水量与其它部位有差异;

5.4场地内是否有条带状、圆形、弧形(槽壁)异常带;5.5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况使基底岩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5.6场地内是否有被扰动的岩土5.7填土的识别:

5.7.1土内无杂物,但也无节理面、层理、孔隙等原状结构;

5.7.2局部土体颜色与槽内其它部位不同,有可能是在颜色较浅部位的填土颜色较深,也可能是深色部位填土的颜色较浅;

5.7.3包含物与其它部位不同,以粘性土为主的素填土主要表现在钙质结核的含量与其它部位的明显差异上;

5.7.4土内含有木炭屑、煤渣、砖瓦陶瓷碎片、碎石屑等人类活动遗迹(尤其是木炭屑应仔细辫认);

5.7.5土内含有孔隙、白色菌丝体等原生产物,仿佛是原状土,但孔隙大而乱,排列无规则,土质松散

5.7.6以粗粒土为主要场地,主要表现在矿物成分与其它部位有所差异,粒径差异明显,充填物的不同等;

5.7.8所含钙质结核是否光洁,是否为次生或再搬运所致。5.8新近沉积土的识别

新近沉积土具有承载力低、变形大、有湿陷性等特点(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力学性质不如沉积时间10年以上的素填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有较大的危害。但在勘察工作中,由于孔内取土的限制,有时不能全部辨认出,在基础验槽时应特别加以注意。

①堆积环境:主要存在于土、岩丘的坡脚和斜坡后缘,冲沟两侧及沟口处的洪积扇和山前坡积地带,河道拐弯处的内侧,河漫滩及低阶地,山间凹地的表部,平原上被淹埋的池沼洼地和冲沟内。

②颜色:一般表现为灰黄、黄褐、棕褐,常相杂或相间。

③结构:土质不均、松散,大孔排列杂乱。常混有岩性不一的土块,多虫孔和植物根孔。锹挖容易。④包含物:常含有机质,斑状或条带状氧化铁;有的混砂、砾或岩石碎屑;有的混有砖瓦陶瓷碎片或朽木片等人类活动的遗物,在大孔壁上常有白色钙质粉末。在深色土中,白色物呈菌丝状或条纹状分布;在浅色土中,白色物呈星点状分布,有时混钙质结核,呈零星分布。

5.9地基基础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进入槽内,槽内水应及时排出,使基槽保持无水状态,水浸部分应全部清除。5.10严禁局部超挖后用虚土回填。

5.11本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冻深为0.40m,因此基础埋深从自然地面起不得小于0.40m。5.12当建筑场地为耕地(草地)时,一般耕土深度在0.6~0.7m之间,因此基础埋深不得小于0.70m。6深基础的验槽

6.1基槽开挖后,地质情况与原提供地质报告是否相符。6.2场地内是否有新近沉积土。

6.3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况使基底岩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6.4边坡是否稳定。

6.5场地内是否有被扰动的岩土。

6.6地基基础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进入槽内,槽内水应及时排出,使基槽保持无水状态,水浸部分应全部清除。6.7严禁局部超挖后用虚土回填。7复合地基(人工地基)的验槽

复合地基是指采用人工处理后的,基础不与地基土发生直接作用或仅发生部分直接作用的地基,与天然地基相对应。包括用换土垫层、强夯法、各种预压法(先期固结)、灌浆法、振冲桩法、挤密桩法处理等

复合地基的验槽,应在地基处理之前或之间、之后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7.1对换土垫层,应在进行垫层施工之前进行,根据基坑深度的不同,分别按深、浅基础的验槽进行。经检验符合有关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7.2对各种复合桩基,应在施工之中进行。主要为查明桩端是否达到预定的地层。7.4对各种采用预压法、压密、挤密、振密的复合地基,主要是用试验方法(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测试)来确定是否达到设计要求。8桩基的验槽.

对桩基的验槽,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8.1机械成孔的桩基,应在施工中进行。干施工时,应判明桩端是否进入预定的桩端持力层;泥浆钻进时,应从井口返浆中,获取新带上的岩屑,仔细判断,认真判明是否已达到预定的桩端持力层。

8.2人工成孔桩,应在桩孔清理完毕后进行。8.2.1对摩擦桩,应主要检验桩长。8.2.2对端承桩,应主要查明桩端进入持力层长度、桩端直径。8.2.3在混凝土浇灌之前,应清净桩底松散岩土和桩壁松动岩土8.2.4检验桩身的垂直度。

8.2.5对大直径桩,特别是以端承为主的大直径桩,必须作到每桩必验。检验的重点是桩端进入持和层的深度、桩端直径等。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土类不宜小于1d;季节冻土和膨胀土,应超过大气影响急剧深度并通过抗拨稳定性验算,且不得小于4倍桩径及1倍扩大端直径,最小深度应大于1.5m。对岩面较为平整且上覆土层较厚的嵌岩桩,嵌岩深度宜采用0.2d或不小于0.2m。

桩进入液化层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类不宜小于1.5d,碎石土类不宜小于1d,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粘土尚不应小于500mm,对其它非岩类土尚不应小于1.5m。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