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8:27:26 | 移动端: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临城县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前身是县农业中学,涉农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学校扎根农村,立足“三农”,认真贯彻国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关爱创建和谐,以技能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致力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经过几年来开展“送教下乡”工作,学校探索出一条适合县情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构建了“设立分校,半天理论,半天实训”的办学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致富本领的增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开辟阵地:因地制宜建分校,盘活资源促发展

临城县总人口20.3万,201*年学校通过对全县18-40岁青年农民进行调查摸底,发现除部分外出务工和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外,仍有近2万人在家乡从事种植、养殖业,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多数农民收入较低。但他们致富愿望强烈,求学心情迫切,渴望系统的学习农技知识,提高致富本领。临城县是个面积近800平方公里的半山区县,县职教中心地处全县最东部,让已成家立业的农民到学校脱产读中职显然不现实,学校派教师到村里搞几次短期培训和技术咨询,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了解决农民求学难的问题,学校提出了在农民家门口设立职教中心分校,开设涉农专业,为农民送教上门的大胆设想。

学校积极争得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由县教文体局统一组织协调,根据县职成教育特点,将乡(镇)成人学校同职教中心分校合并建设,成立职成教综合学校(职教中心分校)。在学校选址上,结合实际,精心考虑,一是学校所在地具有特色产业,规模较大;二是交通方便,覆盖面广,能够辐射周边乡村;三是学校周边具有较大规模的实训实习场所,便于实践教学;四是办学地点优先选择硬件设施相对较好,合校并点后闲置的中小学。201*年至201*年,经县教文体局批准,分两批在全县八个乡(镇)分别建立了八个分校。由职教中心投资为各分校建立了“四室一基地”:标准教室、图书室、微机室、仪器标本室和实习实训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电教设备,安装了互联网,以方便学员学习。几年来,职教中心投入分校建设的资金已达到300多万元。

使用中小学合校并点闲置下来的校舍建立分校,盘活了废弃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普”退“职”进。临城职教中心从201*年开始设分校招农民学员的做法,为201*年河北省开展的“送教下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规范管理:双重领导职责明,制度完善有保障所有分校统一配挂临城县XXX乡(镇)职成教综合学校、临城县职教中心XXX乡(镇)分校两块牌子,每所分校配校长(正股)一名,副校长1-2名,5名以上专职文化教师,正副校长由县教文体局任命,文化课教师从全县教师中选调,职教中心选拔涉农专业教师到分校巡回讲课,同时还从社会上聘请了20余名农林牧专家定期到分校上课,形成了80余名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实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分校受县教文体局和职教中心双重领导,职教中心主要侧重教学管理。办学设施,办学经费由职教中心负责,教文体局每年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根据县域的经济特点和农民学员的需求,分校共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畜牧兽医、现代农艺等专业,并划分了养鸡、养猪、蔬菜、苹果、核桃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各分校招生全部列入职教中心招生计划。学校严把招生入口关,录取的学生一般从事种植或养殖业,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0岁以下。教材由职教中心统一征订,按全日制中职学生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制定印发了《分校学生手册》、《学生签到制度》、《教师授课情况反馈制度》、《实践课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师学生座谈制度》、《课堂日常评价制度》、《教师备讲批辅考的有关规定》、《教师实习指导制度》、《优秀学生奖励制度》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管理,三年内学生完成所学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发放中职毕业证书;如不能按时完成学业将推迟毕业,但最晚在五年内完成。

对农民进行中职教育,没有一定的管理人员去组织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同乡镇成人学校联办,由乡镇成人学校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既加强了乡镇成人教育工作,又能保证职教中心教师能专心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创新模式:半天理论,半天实训

分校采取半天理论、半天实训的模式教学,上午在分校集中上理论课,下午到农林牧实习基地或农户种养殖点上实训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任课教师备课、讲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分校还积极为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供平台,定期安排学生登台讲自己的生产经验、体会、致富信息。要求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实训台帐,及时记录学习时间、课时数、授课教师等内容,以便对教师考评。为了保证学生出勤率,每天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签到,放学时签退。每学期末各分校组织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为本学期开设课程,考试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严格正规的考试提高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组织好“半天实训”,学校一方面联系农林公司、养殖场等建立集体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将学生自己的养殖场、果园、苗圃确定为家庭实训基地。根据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种植专业实习实训指导》、《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实训指导》等实用教材,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农时制定涉农专业实习实训计划,学生在“半天实训”期间,带着教师布置的实训题目,在生产实践中去理解、消化,应用所学知识。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记录、报告、项目进行检查评议,确保了每个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

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邀请专家到校讲课,举办研讨会、短期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开展技术推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牵头成立柴鸡养殖、板岩、天恋养蜂等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规模发展。县政府将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科技局、扶贫办等职能部门的培训内容也安排在分校进行;学校还在县电视台开播《三农最前线》节目,传播实用技术,深受农民学员的欢迎。

“半天理论、半天实训”的办学模式,让学生既能学到系统的中专课程,又不影响生产,做到了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同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实习中去传承和探索,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有机结合,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他们最实用的。同时也锻炼了一支具有真才实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课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科技财神和良师益友。

四、实习实训:项目引领,典型带动

办分校培养农民学员的最终目标,使让他们科技致富,并引领更多的人致富。参加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是当地种养殖专业户,还有一部分是准备从事种养殖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尽快掌握一定的技能,让知识的种子遍撒沃野,使广大学生学以致用,以满足他们创业致富的强烈愿望,落实以专业教技术,以就业为基础,以创业为目标,以产业带致富的工作思路,学校积极实施项目引领,促进支柱产业形成工程。

同临城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学校农林牧实习基地投资6000万元建设年孵化3000万只雏鸡孵化场项目,现已投产。公司实行销售、服务、收购一条龙服务,雏鸡除满足本县及周边县市发展养殖业的需求外,还面向全国销售,年利润201*多万元;作为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基地,公司还起到科技示范和推广作用,有效带动了学员掌握技能,科技致富。目前,由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临城县蛋鸡养殖集团,全县蛋鸡专业养殖户达201*家,蛋鸡存栏500万只,年收入1亿多元。

临城县是全国最大的薄皮核桃种植基地。为了满足学员种植薄皮核桃对优质核桃苗的需求,学校利用自己的农林基地,进行核桃苗培育,每年向学员提供60万株的优质核桃苗,学校还同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核桃深加工项目,帮助果农致富。现在全县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

,年产值6亿多元。201*年9月份全国核桃节在邢台举办,与会人员参观了临城薄皮核桃种植基地。

各分校将中职教育和学生科技致富相结合,对已有生产项目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将项目做大做强;对没有生产项目的学生,帮助他们谋划项目,解决发展项目过程中的困难。临城镇东泥河村农民魏立江从外地打工回乡后,学校充分发挥他见识广、思想活的优势,鼓励他承包荒岗100亩,培育薄皮核桃苗,一年后获得收益30多万元,现带动乡亲种植核桃1000余亩;黑城分校学员赵海瑞,在学校帮助下成立了新绿牧业有限公司,育肥牛380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牛大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分校学员在学校的支持下,80%以上都有了和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项目,为全县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学校专门编辑出版了优秀学员致富案例汇编,发放给全体学员。

五、办学成效:服务三农,惠及民生现在各分校除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外,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文体娱乐设施,正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当地的农民来这里学习、交流、娱乐,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职教分校不仅是新技术推广基地,更是农民就业创业基地、广大百姓文化娱乐阵地,普及法治的大讲堂,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职教分校还参与了所在乡(镇)的“和谐家庭”、“德孝之星”等评选活动;开展“村校共建”,组织部分村成立了秧歌队、鼓乐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文娱团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助推了新农村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设立分校,农学一体,开展“送教下乡”,使学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知识正在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送教下乡开展三年多来,共有省内外百余所兄弟学校前来参观交流。201*年6月“邢台市深化送教下乡工作现场会”在临城举行,向全市推广了我校的办学经验。201*年8月31日,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到临城县调研,在参观学校实训基地时,对学校制作的山核桃工艺品产生浓厚兴趣,对“学校+公司+农户”发展文化手工艺产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新华网、《中国信息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邢台日报》、省市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办学事迹进行了报道。

“送教下乡”,农民得实惠,学校得发展。通过实施这项工程,使农村的大批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退役士兵、返乡的农民工等,接受了正规的中职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其中部分优秀分子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中职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校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管理,不断改革创新,利用分校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按照“送教上门、农学一体、致富惠民”的工作思路,依托孵化场、绿岭果业等农口龙头企业,以项目为载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在“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下,帮助更多的青年农民在家乡实现建功立业的愿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临城县职教中心办公室王胜强)

扩展阅读:送教下乡工作会讲话稿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推动“送教下乡”工作进程

全力打造职业农民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涿鹿县送教下乡工作大会,主要目的是对我校两年来开展送教下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在送教下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安排部署下一步涉农专业教育送教下乡工作。

一、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两年来的工作回顾。

“送教下乡”是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之一,基于涿鹿县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规划,涿鹿县职教中心在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担起了此工作重任。

(一)立足“三农”,明确工作思路及目标。

1、提高思想认识,从战略高度理解“送教下乡”工作的重大意义。

201*年,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校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三点:一是现代农民,谁的文化层次高,掌握科技能力强,生产经营水平高,谁家的经济收入就高,谁家的日子就过得好,所以,广大农民急切渴望学到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二是通过“送教下乡”工作的开展,要逐步实现:农民职业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城镇化,即加快新民居建设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挖掘和发挥教育引导服务产业发展,引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作用。三是“送教下乡”为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办学新天地。

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办学思路,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招生教学阵地前移,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职业

农民”为重要目标,使职教中心能够发挥其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们本着“三个有利”的原则,抓住我县农业快速发展这一契机,明确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使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有利于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加强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更新思想观念,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送教下乡不光是讲技术、讲知识,我们把“送教下乡”的外延进一步扩大。首先组织学员学习外地农村发展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使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作方式,努力成为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职业化农民”。变单一种地为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自主加工,自行经营的“农村个体老板”。把自己创造的原材料加工成精、细、高质产品,创造更高的效益。同时,能够组织起集体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合作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产教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结合教学、生产和“三农”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及生产实践活动。在开展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针对我县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安排,及时带领我县及县外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种植养殖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深入到教学点所在乡镇,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林果,以及奶牛、绒山羊容易在不同季节出现的病害、虫害、菌害,进行技术性教学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及时防治,将病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去年,我县由于冬季低温冻害,葡萄大面积发生根霉病和霜霉病,我们及时组织林业局专家深入到发病村镇调查灾情,帮助受灾户对症下药,及时防治,使受灾程度降到了最低。

4、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实体,打造特色本土农业产品。

对农村产业实体进行管理方面和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绿色蔬菜基地和葡萄教学点,我们经常深入其中,

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做到科学管理、良性运行,不断壮大,效率渐增,创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产品。

5、以点带面,助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我校“送教下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拉开,使得农村经济步入良性、高效发展的快车道。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让农民看到“送教下乡”所带来的巨大的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认识到“送教下乡”为他们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严格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工作。1、统一认识,周密部署。

根据省市有关“送教下乡”工作的会议精神要求,我校专门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大家一致认为,“送教下乡”有三大益处:一是能够改变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职业学校僵化的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使最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能够接受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理念;三是为招生工作提供又一条新的途径。

“送教下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组织部、教育局、人保局、农业局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启动、良性运行。成立了以县委组织部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和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涿鹿县“送教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县职教中心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为组长,涿鹿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送教下乡”工作办公室,配备10名教师为“送教下乡”工作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面工作。各教学点都明确了总负责人,各教学班都有专任班主任,班长由教学班所在地的村干部担任,各班都建立了党小组。

2、科学布点,严格招生。

根据我县各地农业产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点。在招生方面,我们按照省“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对招生对象的要求,严把招生质量关。本着一个村一到两个班或相近几个村为一

个班的原则,201*年确定了21个教学点,23个教学班,招收907名学生,201*年共招收900名学生,确立12个教学点,20个教学班。对不按要求参加学习的43名学生取消学籍,现在实有人数共计1764人。依托各教学点的产业,建立了8个片级实训基地和25个实践教学基地,统一挂牌。今年我校又招收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新生669名,确立5个教学点,14个教学班,建立5个实践教学基地。

3、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为确保“送教下乡”工作能顺利开展,我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购设备。从开展此项工作至今我校共投入了资金117万元,先后购买了“送教下乡”专用面包车、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小型打印机、照相机及便携式教学设备,为“送教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4、课程设规范合理。

结合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我校设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课程内容本着“一按照二结合”的原则进行设,一是按照省“送教下乡”教学管理文件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精神,规范设课程,开足开全课程;二是结合我县的产业特点,灵活机动地设专业课程,比如我县河川区是酒用葡萄的发展基地,开设了关于酒用葡萄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课,南部山区以发展杏扁为主,主要开设杏扁栽培管理和加工方面的课程;三是结合农民需要,因地因时开设课程,适时进行实践指导。

5、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把教学班办在农村,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上课形式多样,力求实效,采用室内讲授、田间示范、疑难解答和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实际;教学时间地点尽量满足农民需要。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的聘用我

们采用“专兼并用,土洋结合”的办法。我们的教师有四个梯队组成:第一梯队是我校的32名涉农专业和文化课教师,为“送教下乡”的专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公共课教学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二梯队,聘任当地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40多名,为兼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专业课和综合实践课教学;第三梯队,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作为我校的顾问,不定期为农民传授最新的农业新技术;第四梯队,聘请农村中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以及农业公司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各教学点的实习实践指导员。这样由不同层次的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送教下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把此项工作进一步搞好,我们于201*年11月30日专门召开了有30多人参加的教师座谈会,楚燕杰、董建新、张永新、段双福、张广荣等十多位农林业专家给我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我们以后“送教下乡”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校内专业教师,我们不但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优势,还注重对他们专业的培养。要让他们向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员和农村专业带头人学习,提高自身的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让他们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活动。去年我校的李伟、王云燕和杨春花老师参加了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说课比赛,并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最近,李伟老师参加全国农林类专业“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荣获二等奖。

7、积极进行教材研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针对县域产业特点,自主研发校本教材15种,让学生和学员能够“学得懂,用得上”,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致富搭建交流的平台,插上科技的翅膀。我校编写的《养殖专业技术》和《种植专业技术》分别荣获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优秀校本教材二、三等奖。

8、加强常规管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学校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向每个学员印发了“学员手册”。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关于“送教下乡”的文件,涿鹿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学员管理制度,培养目

标、培养要求,学制年限、课程设、学分修取,毕业要求,奖惩办法,学年工作安排等17项内容。每个教学点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点组织机构上墙,让涉农专业学生对“送教下乡”工作的各个环节清楚明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本领、提高素质、快速致富”。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把每位学生的到位情况与其成绩挂钩,每个教室都有点名薄和教学日志。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相关人员认真做好学员的“考勤表”签到,教学日志、授课情况调查表的填写。教务处制定了各学年的工作安排,制定了第一、二学年各教学点的课程表。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计划,制定了种植、养殖、经济管理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成立了公共课教研室、种植业教研室、养殖业教研室和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等教研组织机构。把所有教学点分成5片,赵家蓬区内依托林业分校统一教学,区外根据地域相近的原则分为4片,每两片教学时,按课程表安排专业课和公共课上下午对调,以便公共课教师集中授课专业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授和指导。

(三)辛勤努力,取得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送教下乡”这个平台,强化农民科技致富的意识,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走上科技兴村,科技致富之路。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发展蔬菜基地5个,面积5万多亩。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8万亩,建成了5个万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区,年葡萄总产量达25万吨,葡萄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家,带动1.5万多户农民增收,同时打造出益利葡萄酒、神农庄园、金冠葡萄酒等名牌企业。目前已形成4个奶牛养殖牧场、12个规模养殖小区,201*家养殖户,存栏奶牛3.9万头,牛奶年产量7万吨,产值达1.7亿元;“新澳牧业”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获得蒙牛集团“免检奶”殊荣。三祖食品公司成为全市仍至全省小杂粮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北京、山西、内蒙等地,年产值上千万元。

东小庄镇洪家房村于201*年9月开设了“送教下乡”农民学历教育提高班,共有学生40人,我校通过在该村开展“送教下乡”

工作,为该村办了三件大好事:一是巩固了奶牛养殖业,作强了酒用葡萄业,作大了设施种植业。该村到今年为止已建成错季蔬菜温室大棚130多个,平均每个大棚每年纯收入近五万元。

通过在我县的杏扁产区丘陵区和南山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带动我县杏扁产业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到目前为止,全县杏扁总面积发展到65万亩,杏扁产量达到1200万公斤,为农民直接创收1.5亿元。果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2400亩杏扁生产基地,143.5亩的科技示范园,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现有产品5大系列,26个品种,以“龙王帽”牌、“云鹿”牌脱衣杏仁、五香杏仁、开口杏核、杏仁油、杏仁粉为主导产品,特别是杏仁油为全国首创杏仁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销售能力达到201*多吨,年销售收入5929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通过“送教下乡”工作的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今天有4个先进教学点、9名模范班主任、13名优秀教师和15名优秀学生受到表彰。201*年,洪家房村党支部书记李和军以他灵敏

的嗅觉、睿智的头脑和敢想敢干的闯劲儿,率先接受了“送教下乡”工程。在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人员的引领、帮助、带动下,他带领村民率先建起了下挖式蔬菜大棚100多个,年

收入150多万元,建立了葡萄大棚35个,年收入近70万元,并且发展了奶牛养殖基地,全村养殖奶牛1460头,年产牛奶2700多吨,年收入1000多万元。洪家房村支委干部刘有兵同志担任该村教学班班长,身先士卒,在学习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科教致富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配合支部书记李和军的工作。大姚庄村党支部书记单守江同志以“勤政为民,带头致富”而深得民心。他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变传统农业经营为高产、高效种植。带领支部一班人第一次种植酒用葡萄,户年均收入上万多元,使全体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全村酒用葡萄种植面积201*多亩,改良果树1500多亩,创造效益50多万元。矾山镇古城村村民王金平同志积极参加学习,并组织全村的学员积极参加听课,把学到的科技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所种植的张杂谷子亩产达到800多斤,同时,她还组织留守妇女

加工“工艺鞋垫”,人均创收增加1000多元。他们作为普通的农村干部和村民,敢于实践和创新,为“送教下乡”效益的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助推县域经济,产生全国性宣传效益。

1、扎实的工作引起省领导重视。今年5月22日河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送教下乡”督导工作组一行来到涿鹿县职教中心检查指导工作。督导组在认真听取了董世洪校长关于“送教下乡”工作的汇报,查看了相关的资料,到相关乡镇教学点实地观看了“送教下乡”的授课情况,并与教学点负责人、授课教师和学员代表进行了热烈而融洽的交流。督导组对我校的“送教下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特色和亮点”,引起全国各大宣传媒体关注。今年5月25日,由国家教育部组团,包括光明日报、半月谈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腾讯网、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央教科所等17家大型媒体,在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陪同下,对我校“送教下乡”工作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采访团在我校大姚庄教学点观看了农民学员的上课情况,视察了教学点的设施、设备,同教学点负责人、授课教师及农民学员进行了热烈而融洽的现场互动交流。各大媒体及各级领导对于我校“送教下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鼓励我校要把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搞下去,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及涉农产业的转型上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赵建武表示,我县的职业教育工作成果显著、亮点突出,希望我县要树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示范作用,利用媒体的力量把职教经验向外积极推广。

随后,河北经济日报社和张家口日报社记者对我校送教下乡工作进行了采访,并给予高度评价。

二、抓住契机,构思今后涉农专业送教下乡工作规划和设想。为了把送教下乡工作进一步搞好,以我县加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契机,围绕杏扁、葡萄、奶牛、蔬菜四大支柱产业,抓住我县“城郊--丘陵--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现代农业创业

园、葡萄酒庄园、新型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园、蔬菜标准园、杏扁改接和张杂谷子推广等项目创建的机遇,我校决定调整“送教下乡”工作思路,按照“基地+企业+市场”模式,积极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后我校下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县城经济社会为宗旨,以全面服务“三农”为目标,培养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加油站。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1、全面了解、掌握全县三大支柱产业的分布情况及发展状况。把“葡萄酒”产业作为重点,详细调研,包括葡萄基地数量、种植面积、年产量等,为设教学点做前期准备。

2、按照上级要求、本县实际、各乡镇产业特点招收学员,招生中要严格把关,切实保障培养的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上、技术硬、能力强”,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保质保量完成招生任务。

3、执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教学”的原则,合理开设适应当地产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服务生产,为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奠定基础。

4、按照全县“强力抓经济、合力造环境、倾力保民生、全力促和谐”的总要求,以及全面打造经济强县、文化大县、旅游各县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办学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前移、延伸教学阵地,全面服务“三县”建设。

5、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葡萄酒产业链,打造酒用葡萄种植,酿造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成立葡萄酒产业协会,酒用葡萄技术研究所,建设1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葡萄酒庄园,形成葡萄观光带,力争为全县年均创收1个亿,葡萄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元。

6、辅助农业部门扩大绿色蔬菜种植规模。以“洪大”蔬菜基地为龙头,辐射周边,拉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三年内达到3.1万亩,设施蔬菜发展到3.9万亩,其中高标准越冬日光温室面积发展到1.95万亩,占蔬菜部面积30%,着力加强技术支持,确保

目标任务的完成。

7、帮助各乡镇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社36个,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立县城蔬菜直销处的基础上,在各乡镇也设立蔬菜直销点,解决“卖菜难、吃菜贵”的问题。

(二)工作设想和措施:

1、招生工作紧紧围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具有规模产业的乡镇。同时要与涉农行业协会、涉农合作社、各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进行联合,分门别类招生、教学。

2、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点的管理,明确教学点负责人和班主任的职责任务;同时进一步解决好“生产”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整授课时间表,做到农活、学习两不误,做到边生产、边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让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学习中解决。

3、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教学管理文件要求规范档案管理。平时要注重资料的积累,档案整理要统一化、规范化、格式化。

4、注重为农民生产经营引进新品种、新项目,进一步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使送教下乡成为农民致富的强大平台。

5、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教师队伍,把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经纪人聘为专业教师,使授课更具实用性、针对性。

6、依托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和参与,尤其是各乡镇农口干部的协调联动和鼎力支持,为实现“送教下乡”工作的长效机制而共同努力。

我校的送教下乡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发现典型、挖掘特点、创造特色,把我校涉农专业教育“送教下乡”工作做扎实,做深入,办出特色,做出贡献。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临城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纪实》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