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

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8:38:13 | 移动端: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

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材料学院青马工程培训总结大会上与各位同学交流学生干部工作心得体会,可以说材料院的大部分精英都坐在台下,今天站在这个舞台上,我表示压力很大。我们首期的学员都是班级的主要干部,而我作为大家中的一员对于学生干部的工作也深有体会,愿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共分享此次培训的感受和工作经验。

在本次活动的伊始,我们院的团委副书记王清照学姐就曾这样对我们说:“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被称之为“干部”,但是他没有薪水更没有津贴。我们是一个纯粹的服务者,我们是真正的为同学服务。”那么在这里我们青年干部首先就应明确自己成为干部的目的。是为其他同学服务,还是为提高自身的能力,又或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呢?我想大家应该都应该明确并树立正确的观念,在为同学服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同学服务。当然我是这样理解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学生干部呢?1、增强一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的大部分关于领导力的书籍,大多崇尚的是个人魅力论,重在个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但是思想道德素质更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学生干部本身的道德品质及其产生的道德效果对学生影响很大,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的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吸引、感召、引导人的内聚力。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大学生学生干部更应以身立教,为人楷模,把学生紧紧的吸引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2.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

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我们具有着双重身份。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一个学生,然后才是一个学生干部。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实施“三自”教育的中间力量,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得以落实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和协调者。在我看来,大学的学生干部没有实际的权利,更没有法律赋予的行政职能。抛开学生干部的头衔,摘去五光十色的花环,我们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因为我一直主要参班级管理工作以及部分的学生会工作。所以简单谈一下我对班级管理的认识。班干尤其是班长,团支书这样的主要班干是一个班级的核心,是一个班级的形象代表,也是一个好的班级的成功保证,一个相对不足的班级的班委不一定是强而有力的,但一个优秀的班级集体一定是有一个好的班委。也许我们的部分班干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中的部分班干包括我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或许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对于一个普通的同学来说也许他们的不足没有多少人在意,但是我们的却会被他人所关注,有时我们的不足甚至会因此而被放大。所以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严于律己并不断的完善自己。而这次的青马培训工程在我看来它一方面是训练了我们相互协调的组织能力,另一

方面它也给我们东西区大一大二的同学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比较并完善自己的机会。在与其他年级其他班级班委的沟通交流中我想我们都会有不少感触的,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明白我们与他人的差距,并激励我们各位班委努力完善自我。据我亲身体验来说:每一次我们大二的各位班长被召集开到一起开个小会布置工作的时候,我都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并且相互交换一些信息,有什么活动大家一起做,对于自己班级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非常好的建议。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各位各班级的主要干部不要闭门造车,多多交流,相互帮助。

3、协调处理好三种关系: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工作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学生干部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纽带,是架设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沟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枢纽。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这也是我们的这次培训中所主要训练的。我们既要充当好“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发言人”,要代表学生的意愿和要求,要切实的为学生服务,维护学生的利益。在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及时认真完成领导及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有主动性,无论组织管理还是重大活动的开展,都要事先拿出自己的一套方案去征求领导及老师意见。工作中多请示,多汇报,但不能越级。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把自己溶入在班级集体生活的氛围中,而不是孤芳自赏、生活中处处高人一等,盛气凌人、骄傲自满。其实如上面所说,抛开学生干部的头衔,摘去五光十色的花环,我们就是一个普通学生。因此怀着一颗“平常心”,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待人,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日后开展工作带来了方便。我想我们中的大部分同学或许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班级内部会由于同学之间的性格或者竞争等原因而导致班级内部不和,甚至有拉帮结派的现象。这对于班级来说是极其严重的,它严重影响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非常不利于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因为总会有不配合,不理解乃至激烈的反对。那这就要求我们现任的班委要认真的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为班主任分忧,那么在解决班级矛盾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有足以能够服众的道德素养和良好的管理的能力。这也是我上面两个点所主要强调的。

4、加强四种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凝聚力能力、合作能力和服务能力

学生以学习为主,如果学生干部工作影响了学习,那我建议你先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学习不好的学生干部很难再同学中建立威信,也很难得到老师与领导的认同。这与企业中业务不强的领导很难在工作中使人信服是同样的道理,当然这里的学习不单单只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干部在更多时候是充当一个管理者的角色,所以学习一些管理知识更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和个人发展。

其实团队管理涉及到管理者的一些技能与技巧,比如沟通、交流、激励、引导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练,不能一蹴而就。例如班级对于校院及各社团组织的活动不积极,甚至少有人参与,那么这就是需要班委展示你们沟通与引导能力的时候了,只有在不断地引导鼓励下你们的班级才会逐渐的充满活力。如果发现这方面不行的话就去图书馆借阅书籍认真的研究一下,推荐书籍《人性的弱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领导艺术》,潜心修炼一下,结合实践必会有所提高。其实很多理论都可以运用到我们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当中,比如经济学中的二八法则,我是这样认为二八法则,一是充分利用团队20%的优势资源解决棘手问题,二是利用团队20%的骨干力量带动团队80%成员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三是,在团队梯队建设中也可以运用,如何集中有限的资源提升20%有潜力的成员,为团队培养后备力量,保证团队持续平稳发展。

作为一个学生干部,不要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领导,而是把自己看成是志愿者和服务者,一个真正成功的领导者,必然是一个诚心诚意的志愿者和服务者。服务来源于精细管理,“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学生干部增强奉献意识,为老师服务特别为同学服务是学生干部的根本职责和首要目的,具备服务奉献的意识,才能不辞辛苦踏踏实实的干好学生干部工作,才能够在服务奉献的实际行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更高的职位,更高的权

利,更高的荣誉,我想在这样一个人生成长重要的时期,我们从学生干部工作中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脚踏实地的做起,要相信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而且付出后得到的回报是更高境界的回报。要记住我们最大的回报就是:当你每组织完一个活动之后,同学们如果说:“这次活动蛮好的,我很开心”。当我们都离开这个学校这后,好多年之后,我们的老同学还记得当年我们,在偶尔的联系中还会谈到你当年如何如何。。。。。。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作为学生干部,我们都时刻铭记着自己身上的责任,这份对于同学、组织、团委的责任,更是对自己的责任。

相信各位学子精英能够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努力提高自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为材料学院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个人未来发展储蓄能量。

谢谢!0940602235张凡江科大09级金属材料二班班长

扩展阅读:能源统计 指标体系讲解 (张凡讲稿 )

能源统计指标解读

能源统计是认识能源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国情国力的现实与未来看,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已由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提升到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高度。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节能”工作的开展,能源统计由来已久。

一、首先,我谈谈能源统计的沿革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项专门统计。早在1982年3月,为了解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促进和加强“节能”工作,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重点工交企业建立能源季报的通知”,建立起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能源进、消、存季报》统计制度。在随后的两年中,能源统计的范围和指标不断扩大,1984年,又增加了《重点工业企业能源消耗表》。1985年10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建立了《地区综合能源平衡统计报表制度》;同年12月,为适应能源供求平衡和节能的要求,又建立了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制度。到1990年,国家统计局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工业企业能源进消存统计、重点工业企业能耗统计、工交及邮电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统计、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地区工业部门节能量统计和地区能源平衡统计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能源统计制度。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客观、真实地做好节能降耗统计工作,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进程和数据质量的监测,是各级政府及其统计部门的神圣职责,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评价节能降耗工作的基本依据。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的要求,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为了满足各级政府指导、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和考核工作对能耗数据质量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的实施对象是全国统计系统和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全国和区域性大型能源生产经营公司;统计对象涵盖全部能源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用能单位。方案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健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重点是建立健全从供应角度核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所需要的地区间能源流入与流出统计指标,流通企业能源商品的批发、零售、库存统计指标,同时健全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统计指标。二是健全能源统计调查体系。重点是健全规模以下工业能源产品生产调查,流通企业

能源商品销售调查,第一产业、规模以下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等能源消费调查。三是完善能源产品统计分类和能源品种统计范围。重点是适应能源平衡核算和国际比较的需要,对能源产品统计分类方法逐步进行完善;健全可再生能源、余热余能、工业废料以及城市固体垃圾等利用的统计。其意义和作用,一是规范统计方法,使能耗统计建立在科学、统一的基础之上;二是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使能耗指标核算有坚实可靠的调查数据作支持,尽量减少核算中的估算因素;三是建立制度化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统计机制,使各项统计调查任务落实、责任到位;四是对工作手段、用能单位的基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今后加强能源统计基础工作提供了法规保障。

《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实施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工作管理部门;监测对象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节能工作管理部门确定的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内容:一是对全国和各地区节能进展情况实施监测。主要是通过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及其降低率指标,观察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具体成果。二是对地区单位GDP能耗数据质量实施监测。主要是通过对地区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的若干逆向指标和相关指标,如财政收入、税收、居民储蓄、贷款、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用电、能源利用效率、分行业能源消费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等指标的监测分析,评估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的质量状况,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三是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

降耗工作实施监测。其意义和作用,一是规范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的评价指标,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明确;二是按照能耗指标和其他统计指标的内在规律性,规范单位GDP能耗指标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办法,使能耗考核工作建立在客观、公正、真实的基础之上;三是规定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监测、能耗数据质量监测、评估的责任单位和工作制度,使能耗监测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到位。

二、能源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能源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或源泉。是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具有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核燃料、水、风、生物体等;或从这些物质中再加工制造出的新物质,如焦炭、煤气、液化气、煤油、汽油、柴油、电、沼气等。因此可以说,能源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即能够产生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类文明的一切都离不开能源。

2、能源的分类

按能量的原始来源划分。第一类,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辐射能,第二类,来自地球自身的能量。一种是以热能形式储藏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和重力能,包括火山、地震、地下蒸汽、热岩层、地下热水等;另一种是海洋和地壳中储藏的核燃料所包含的原子能。第三类,来自地球及其它天体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地球月亮太阳系统由于相互引力的作用,使海水涨落所形成的潮汐能。

按能源的成因划分。分为一次能源(亦称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亦称人工能源)。

按能源的储存和输送性质划分。分为含能体能源和过程性能源。

按能源使用性质划分。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按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性能源。

按能源的技术开发程度划分。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按能源的实物形态划分。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

按能源的商品性划分。分为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按能源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化分。分为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3、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阶段

人类对能源利用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历史。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①火的发现与利用;②风力、水力等自然动力的利用;③化石燃料的开发和热的利用;④电力的发现和开发利用;⑤原子核能的发现与开发利用。

在能源的利用史上,就其划时代性革命转折而言,主要有三大转折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第三次是目前正在出现的向多能结构的过渡,这一转换现在还没有完成。

4、能源系统

能源系统包括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运输、分配、储备、使用,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均由国民经济的若干部门组成。能源系统不但涉及各种自然的能源资源(例如原油、原煤、风力、潮汐、太阳能等),还包括了大量的人类活动(能源勘探、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和使用)以及这些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污染与破坏。

三、能源统计的对象和任务1、能源统计及其研究对象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专门统计。

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由能源统计实践所决定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研究经济系统运动的全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的数量表现及其关系,揭示能源内部运行规律。

研究能源利用状况,挖掘节能潜力,促使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

研究能源综合平衡状况及其规律,反映能源资源的形成及能源使用方向,揭示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能源系统数量关系的方法论。2、能源统计的任务

能源统计的总体功能是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统计资料,

如实反映能源经济的发展水平、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平衡状况等发展变化情况,为宏观决策和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及依据。具体有以下几项任务:

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方针、政策,编制能源计划提供可靠资料。

对能源经济活动和能源方针、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为加强能源科学管理,挖掘能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服务。为企业生产、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对能源生产及需求进行统计预测。四、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一)基本名称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存在,不经任阿改变或转换的天然能源资源,即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不改变其形态和品位的能源。为原煤、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植物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和生活的特定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将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产生的其它种类和形式的人工能源。如由原煤加工产出的洗煤;由煤炭加工转换产出的焦炭,煤气;由原油加工产出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等;由煤炭、石油、天然气转换产出的电力。

2、余热

余热是指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可被利用的热能。可能回收的余热种类有:高温废气余热,高温产品及高温热渣液的物理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气废水余热,化学反应余热。

3、耗能工质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消耗某些工作物质,而生产这些工作物质,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利用这些工作物质就等于间接地消耗能源。另一方面,这些工作物质的使用能够替代或减少其它能源的消耗,而这些工作物质不属于通常所指的能源之列。例如,工业用水、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等。这些工作物质被称为耗能工质。(注意:不同的行业对耗能工质有不同的规定范围)

4、能源计量

能源计量是指在能源流程中,对各环节的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相关的特征参数等进行检测、度量和计算。能源计量是能源统计的技术基础。能源统计建立在能源计量记录的基础之上,没有能源计量就没有能源统计,只有做好能源计量,才能做好能源原始记录、统计台帐,进行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

5、热量单位(焦耳、卡)

焦耳是热、功、能的国际制单位。我国已规定热、功、能的单位为焦耳。焦耳的定义为:1牛顿的力(1牛顿=1千克米/秒)作用于质点,使其沿力的方向移动1米距离所作的功称为1","p":{"h":21.06,"w":10.529,"x":619.89,"y"简称卡,某些西欧国家采用15℃卡,我国采用的是20℃卡。在我国的现行热量单位中,卡暂时可以和焦耳并用。

6、燃料及发热值

燃料是一种可燃烧的物质,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或核反应)释放出能量,燃烧时产生热量和动力。燃料热值也叫燃料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指固体或液体)或单位的体积(指气体)的燃料完全燃烧,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一般为环境温度)对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燃料热值有高位热值与低位热值两种。高位热值是指燃料在完全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全部热量,即在燃烧生成物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时的发热量,也称毛热。低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净热。我国是按低位热值换算的。

固体或液体发热量的单位是:千卡/千克或千焦耳/千克。气体燃料的发热量单位是:千卡/标准立方米或千焦耳/标准立方米。

7、标准燃料和标准煤

标准燃料是计算能源总量的一种模拟的综合计算单位。在能源使用中主要利用它的热能,因此,习惯上都采用热量来做为能源的共同换算标准。由于煤、油、气等各种燃料质量不同,所含热值不同,为了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必须统一折合成标准燃料。标准燃料可分为标准煤、标准油、标准气等。我国以煤为主,采用标准煤为计算基准,即将各种能源按其发热量折算为标准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具有统一的热值标准。我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将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热值换算成每千克热值为7000千卡的标准煤。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标准煤热值8、当量热值和等价热值

当量热值又称理论热值(或实际发热值)是指某种能源一个度量单位本身所含热量。当量热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

等价热值也是能源统计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是指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与相应投入的一次能源的当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也就是消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就等价于消耗了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因此,等价热值是个变动值。

某能源介质的等价热值=生产该介质投入的能源/该介质的产量=该介质的当量热值/转换效率9、工业总产值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不包括非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价值、本企业非工业活动单位的非工业产品价值和收入以及本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其出售的价值也不包括在产值内。

10、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

总产出与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分配法)。

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1、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统计

这项统计是视能源为消费资料,将能源作为原料或燃料消费时,由能源消费行为的企事业执行的报告内容。

2、能源加工转换统计

这项统计由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工业企业或车间填报。它反映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是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为计算、分析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挖掘节能潜力、编制能源平衡表提供资料。

3、能源经济效益统计

这项统计是为计算能源利用效率而进行的统计。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等。

4、能源单耗指标统计

这项统计是为计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某一产品而进行的统计,分析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的情况,以挖掘节能潜力和计算节能量。

5、能源综合平衡统计

(三)能源消费量统计1、能源消费量统计原则①谁消费、谁统计

能源消费量按实际使用统计,而不是按所有权统计。因此,不论能源的来源如何,凡是在本单位实际消费的能源,均应统计在本单位消费量中。

②何时投入使用,何时算消费

各工业企业统计能源消费量的时间界限,是以投入第一道生产工序为准。

③一次性消费

即以第一次投入使用计算消费,对反复循环使用的能源不能重复计算消费量。如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不再计算在消费量中。

④耗能工质(如水、氧气、压缩空气等)

不论是外购的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在计算单位产品能耗及工序单位能耗时除外)

⑤企业自产能源

凡作为本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要统计消费量。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精煤、炼焦厂用焦炭生产煤气、炼油厂用燃料油发电等。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如炼油厂用原油生产出燃料油后,又用燃料油生产其它石油产品,这种情况燃料油既不计算产量,也不计算消费量。

2、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是指统计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和非工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量,无论其能源品种是作为燃料、动力、原材料、辅助材料使用,均作为能源消费统计,主要包括:

①用于生产本企业的产品、工业性作业和其它生产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

②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以及科学试验等方面消费的能源。

③用于经营维修及本单位机电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及建筑物等大修理消费的能源。

④用于劳动保护及其它非生产消费的能源。⑤不包括以下各项:

由仓库发到车间,但报告期最后一天并未消费,这部分能源不应计入消费量,应办理假退料手续,计入库存量。不能以拨代消。

回收的余热、余气不作为能源消费量统计。拨到外单位委托加工的能源。调出外单位或借出的能源。自产自用的热力。

企业能源消费量=企业购入能源量+期初库存量-期末库存量-外销能源量

3、工业生产用能

工业生产用能是指工业企业在统计报告期内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使用的能源,包括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附属生产系统用能。生产系统用能是指企业的生产车间用能。辅助生产系统用能是指动力、供电、机修、供水、供风、采暖、制冷、仪表以及厂内原料场等辅助设施用能,附属生产系统用能是指生产指挥系统(厂部)和厂区内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如车间浴室、开水站、蒸饭站、保健站、哺乳室等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

①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原料使用,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能源消

费。

②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③生产工艺过程所消费的能源。

④生产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使用的能源。

⑤为工业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各项修理和服务所使用的能源。

4、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

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在统计报告期内工业生产用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后进行汇总,并扣除本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产出的能源折标准煤的汇总量。其计算式如下:

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用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之和-本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产出的能源折标准煤之和

上式中的本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产出的能源主要包括火力发电、对外供热、洗煤生产、炼焦生产、石油炼油生产、煤气生产、煤制品加工产出的能源。不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电以及自产自用的热力。

5、非工业生产用能

非工业生产用能是指在工业企业内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的单位所使用的能源,如本企业附属的科学研究单位、农场、车队、学校、医院、食堂、托儿所以及建筑施工队等消费的能源。

6、建筑企业能源消费量建筑企业能源消费量是指自营建设单位及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用于基本建设工程和各种暂设工程、附属工业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消费的能源。包括以下各项:

①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直接消费的能源。

②各基建单位附属厂及车间所消费的能源。③施工现场制造标准设备消费的能源。

④临时工棚、活动房屋、临时仓库、水管线路等各种暂设工程消费的能源。

⑤用于施工机械、运输设备、施工单位房屋、仓库维修及其它经营维修等消费的能源。⑥更新改造措施消费。

⑦用于地质勘探及其它有关基本建设方面消费的能源。7、运输邮电企业能源消费量运输邮电企业能源消费量是指独立核算的运输邮电企业为进行运输通讯活动以及附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进行非运输、邮电活动所消费的能源。包括以下各项:

①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运输企业为进行旅客、货物运输所消费的能源。

②交通运输企业为进行装卸业务所消费的能源。

③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的仓库和堆场业务以及各种代理业务所消费的能源。

④邮电通信企业为进行邮政业务和长途、市内电信业务所消费的能源。

⑤为运输、通汛活动而进行的大、中、小修理所消费的能源。⑥非独立核算的附属单位(如工厂、自营施工单位、商店、科学研究单位、农场、学校、医院、托儿所等)消费的能源。8、能源消费的两种形式能源消费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次性直接消费,又称终端消费;另一种是加工转换消费,又称中间消费。①终端消费是对中间消费而言,是指能源不用于中间加工转换,而是直接投入到各种加热、动力等设备,用于生产和非生产活动的消费。主要包括:

作为燃料、动力使用的能源。是指将能源投入到各种加热、动力等设备,产生光、热、功所消费的能源。

作为原料使用的能源。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把能源作为原料投入使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转化为另一种新的非能源产品,如化肥厂生产的合成氨、化工厂生产的合成橡胶等产品所消耗的天然气、煤炭、焦炭;生产染料、塑料、轻纺产品所消耗的原料油等。作为材料使用的能源。是指一些能源的使用,不构成产品的实体,只起辅助作用的消费。如洗涤用的汽油、柴油、煤油;各种设备所使用的润滑油等。

工艺用能。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既不作为原料使用,也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的工艺用能。如生产电石用电、电解用电等。终端能源消费量=终端消费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之和

②中间消费,是指能源加工、转换企业(或车间)生产二次能源产品所消费的能源数量。其特点是在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投入消费的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仍是能源,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源的质量和使用价值,为社会提供更高级的能源产品。某品种的能源中间消费量=该种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上式只代表单一能源品种在中间消费的物量消耗,不是能源的能量消耗,中间消费的能量消耗(能源加工转换损失)应按下式计算:能源中间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折标准煤之和-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折标准煤之和

9、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总量是指能源的能量消耗总量,不是能源的物量消耗总量,能源消费总量计算式如下:

能源消费总量=终端能源消费量折标准煤之和+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折标准煤之和-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折标准煤之和+能源损失量折标准煤之和

(四)能源加工转换统计

能源加工与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将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新的能源产品。能源加工,一般只是能源物理形态的变化,如原油经过炼制成为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制品;原煤经过洗选成为洗煤;炼焦煤经过高温干馏成为焦炭;煤炭经过气化成为煤气等。能源转换是能源流程中的能量形式的转换。如热电厂将煤炭、重油等投入到耗能设备中,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把热能转换为机械

能,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能源转换统计的重点是火力发电和供热。

1、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亦称中间消费,是指报告期内为加工转换二次能源及其它石油制品(如润滑油、沥青等)和其它焦化产品(如焦油、粗苯等),所投入到加工、转换设备中的各种能源。

投入量不包括下列各项:

①能源加工、转换装置本身工艺用能和其它设备用能,如发电设备的电动机用电,发电点火用燃料,通风设备用电、炼焦炉预热原料用的焦炉煤气以及设备运行用的动力等。

②车间用能。

③辅助生产系统用能。④经营管理用能。

⑤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其它非生产用能。2、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

是指各种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二次能源产品(包括不作为能源使用的其它副产、联产品),如发电产出的是电力;热电联产产出的电力、蒸汽、热水;洗煤产出的洗精煤,洗中煤、煤泥、洗块煤、洗混煤、洗末煤等;炼焦产出的是焦炭、焦炉煤气和其它焦化产品(如粗苯、焦油等);炼油产出的是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重油、渣油等)、燃料气(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等)和其它石油制品(如溶剂油、润滑油、各种原料油、石蜡、石油沥青、石油芳烃、润滑脂、石油添加剂、催化剂等);制气产出的是焦炉煤气、其它煤气、焦炭、粗苯、焦油等。

3、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是指在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损失量,即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投入的能源和产出的能源之间的差额。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

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是指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即能源加工转换的产出率。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投入量)×100%

在计算投入量和产出量时,必须按当量热值折为标准煤。这点在计算发电效率时特别要注意。

5、能源加工、转换损失率

是指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与投入的能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损失率(%)=(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100%

(五)能源经济效益统计

能源经济效益是指投入能源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的比较。能源经

济效益体现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始终,它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到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它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能源系统流程各个领域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程度。

能源经济效益指标按其反映的范围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和

微观经济效益指标。前者是反映全社会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后者是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观经济效益,如反映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很多指标既适用于反映宏观经济效益,也适用于反映微观经济效益,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节能率等等。

1、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各国通用的指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能量总和(包括终端消费量和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用国内生产总值与综合能源消费量进行对比,可以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所获得的经济成果。计算公式为:

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

在实际工作中,也常用这一指标的逆指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来评价能源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该项指标应用范围较广,可用来与各国相同指标对比,也可根据此项基期和报告期指标计算全国或地区节能量和节能率。

此外,根据分析研究能源经济效益的不同需要,可采用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总额或用其逆指标来反映能源经济效益状况,计算办法同上。

2、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实现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所需的综合能源消费量,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所获得的经济成果。计算公式为:

产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工业生产总值(现价)

3、【人均能源占有量】人均能源占有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可向社会提供的能源资源实有状况。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有的能源资源总量。人口总数是指报告期末一定区域范围内(全国或各地区)所有生命人口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人均能源占有量=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人口总数

【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总数

【人均生活用能量】人均生活用能量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用能水平。生活用能量是指用于生活的各种能源数量,包括城乡居民生活用、企事业单位生活用、机关团体、部队生活用。

计算公式为:

人均生活用能量=生活用能量人口总数

4、【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是指一个体系(国家、地区、企业或单项耗能设备等)有效利用的能量与实际消耗能量的比率。它

是反映能源消耗水平和利用效果,即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利用率(%)=

有效能量100%

实际能源消费量能源有效利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有效利用是指能量利用过程本身的有效利用。广义有效利用是指全部能源系统流程的有效利用,也称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

【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是指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储存直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全部能源系统流程的有效利用。它反映了能源系统流程各环节能源被实际利用发挥效能的程度。各环节能源利用率之连乘积,即为全系统效率。

(1)能源开采阶段:采用矿物能源资源总回采率指标,综合反映煤矿、油(气)田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计算公式为:

资源总回采率(%)=

已采出能源量已采出能源量损失量×100%

(2)能源加工、转换阶段:采用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标,综合反映了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为: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100%

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3)能源运输阶段:采用能源运输效率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情况。计算公式为:

能源运输效率(%)=(1-运输损失量能源运输总量)×100%

=使用单位能源实际收入量×100%

能源生产单位运出能源量(4)能源储存阶段:采用能源储存效率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情况。计算公式为:

能源储存效率(%)=(1-储存损失量储存能源总量)×100%

(5)能源终端消费阶段:采用能源终端消费利用率指标综合反映能源在最终消费过程中有效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为:

能源终端消费利用率(%)=

有效能源利用量能源终端消费总量×100%

【生活用能源利用率】生活用能源利用率是指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中有效利用的能量所占比重。是反映生活用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指标。它的平均指标的计算,一般采用类型抽样调查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生活用能源利用率(%)=炉灶、照明、家用电器等有效利用热能×100%

生活消费能源总量5、能源损失率能源损失率是与能源利用率相对应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损失率(%)能源损失量100%能源消费(或输入)量1能源利用率6、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亦称能源弹性。弹性可简单地理解为反直性或敏感性。它是衡量某一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相关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指标。通常表示为在某一变量变化1%时,另一变量变化的相对程度。

能源弹性系数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并能概括多种因素。能源与很多经济现象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数量关系。为研究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能源生产的增长、能源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别计算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过这些指标可反映出能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和规律。

能源弹性系数的种类及其计算:

(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亦称能源生产增长系数,是指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能源生产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平均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指标,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与国外对比,多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能源生产总量是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包括二次能源产量,因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它只改变能量形态,并不增加能源的资源量。

(2)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是指发电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发电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发电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从总体上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源消费量和国民经济指标的选择,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用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和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大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能源管理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这项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弹性较大。使用该指标时,要注意分析复杂多变的各种因素带来的反应性。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指电力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是反映电力消费量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电力消费量和国民经济指标的选择,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部门电力消费量和工业总产值。

能源弹性系数在一个国家的年度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受各国或各时期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资源状况、技术水平、人口多寡、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六)能源单耗指标统计

能源单耗指标可分产品单位综合能耗统计和产品单位单一能源品种消耗统计。

在计算单耗统计时,可按行业规定在计算时将耗能工质能量计入在内。

1、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单位产品产量与单位能源消耗总量之比值。

该单位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工序(车间)、设备。如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炼钢工序能耗、转炉工序能耗等等。2、产品单位产量单一能源品种消耗

单位产品产量与单位单一品种能源消耗总量之比值。该单位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工序(车间)、设备。单一品种能源是指定情况下的能源,如电、焦炭、蒸汽等等。具体指标如吨钢电力单耗、炼钢工序电力单耗、转炉工序焦炉煤气单耗等等。3、产品可比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产品可比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是为在同行业中实现相同产品能耗可比,对影响产品能耗的各种因素,用折成标准产品的办法、能耗统计计算分办法等加以考虑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七)能源综合平衡统计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是能源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能源的资源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储备、使用的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全貌和能源系统内各运行环节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能源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制约和平衡状况。

1、能源平衡表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主要形式是编制计算能源平衡表,可分全国、地区、部门和企业能源平衡表

企业能源平衡表是以一个企业或公司为平衡范围,根据企业对能源管理的需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产品生产、销售与库存,能源收、支与库存,能源消耗、能源加工转换,能源计量器具运行等一系列报表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平衡表,它反映了企业各种能源的来踪去迹以及各种能源的消费构成、加工转换的投入和产出,体现出企业能量的平衡关系。

2、能源平衡表的格式

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企业能源平衡表的形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都应根据能量流动过程进行编制。能源平衡表采用矩阵式,一栏用来表示能源流向(使用单位),一栏用来表示能源品种,采用“+”表示消耗、“-”号表示生产或产出,便于各模块数量关系和总平衡关系用代数和运算。

3、能源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①编制能源平衡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能量守恒定律

能源可以互相转换,在能源转换过程中全部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平衡表的编制必须符合能量平衡的要求。所有能源品种均有来源和去向。平衡表的纵列与横行的相关数据以及各子矩阵必须形成相互之间平衡关系。

②消除数据的重复计算,补充统计内容和范围的遗漏

对无法从定期统计报表中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可进行一次性调查,也可进行有根据的合理估算,以便补充编制能源平衡表中出现的资料缺口。

③必须采用两种计算单位,一是实物量,二是标准量标准量单位采用标准煤。④对综合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进行验证

进行总平衡后允许出现平衡差,但数量不能超出正常范围。

五、节能降耗指标及计算方法(重点)(一)单位GDP能耗及计算方法

1、单位GDP能耗:这是一个能源经济效益指标,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目前国家宏观和政府部门考核的就是这个指标。计算公式: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

GDP201*年能源消费总量/201*年GDP1)100%201*年能源消费总量/201*年GDP单位GDP能耗上升或降低(%)(现在每年国家统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公报指标还有:

单位GDP电耗全社会用电量

GDP201*年全社会用电/201*年GDP1)100%201*年全社会用电/201*年GDP单位GDP电耗上升或降低(%)(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能源消费量(当量值)

工业增加值201*年工业能耗增长指数1)100%

20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指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或降低(%)(2、完成五年降低20%任务情况指标计算方法

假设,要计算201*、201*两年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的百分比:第一步,把5年任务当作100%,那么一年就需完成20%。第二步,把前两年的能耗增长速度导成发展速度

06年能耗/05年能耗(2.092/2.1145=0.9894,

2.0276/2.092=0.9692)

第三步,(0.9894*0.9692-1)*100%

=(0.9589-1)*100%=-4.11%

第四步,根据测算每年降低4.4%也就是降低20%,这两个是对应的,所以

4.4/0.2=4.11/xx=18.68%

即06年和07年两年共完成了“十一五”总目标的18.68%

(二)综合能耗1、综合能耗的定义

综合能耗是规定的耗能体系(指行业、部门或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为一次能源后的总和。

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指生产活动中消耗的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以及生产使用的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

2、综合能耗的分类分为六类

①企业综合能耗:是在统计报告期内企业的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合附属生产系统的综合能耗总和。企业综合能耗等于企业与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与改种能源的等价值的乘积之和。

②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是企业在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

内创造的净产值(价值量)总量的比。

③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是产品单位产量直接综合能耗与产品单位产量间接综合能耗之和。

④产品单位产量直接综合能耗:是生产某种产品时主要生产系统的综合能耗与同期内产出的合格品总量的比。

⑤产品单位产量间接综合能耗:是企业的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在产品生产的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及损耗折算为综合能耗后分摊到该产品上的综合能耗量。

⑥产品可比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是为在同行业中实现相同产品能耗可比,对影响产品能耗的各种因素,用折算成标准产品的办法、能耗统计计算的办法等加以考虑计算出来的综合能耗量。它只适用于同行业内部对对产品能耗相互比较之用,由各专业主管部门具体规定。

(三)能源节约统计

【节能的重要意义】当前能源短缺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节能工作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节能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必要保证,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2、节能可以促进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增加积累。3、节能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及设备和工

艺的更新,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水平。

4、节能有利于缓解运输紧张状态。5、节能有利于净化环境、减少污染。

6、节能有利于保护自然,延长化石燃料和矿物物资的使用年限。【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节能是指在能源流程各个环节,不断采用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在满足相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所节约和少用的能源。节能可分为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

直接节能又称技术节能。它是指能源系统流程各环节中,由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和节能科学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改革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等方法,提高能量有效利用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工作量)的能源消费量所实现的节能。

间接节能又称结构节能,是指通过合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使用各种物资等途径而达到的节约效果。

【节能量计算基础指标】节能量是一个相对比较的量,需要在一些基础指标计算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得出节能量。目前用来计算能源节约量的基础指标主要有三个:

1、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如观察全国、各地区节能总水平时采用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费量;观察工业节能水平时采

用的单位工业产值(或增加值)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等。

2、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综合能源消费量。是观察生产某一种产品产量(工作量)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的总和的节约水平时采用的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

3、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单项能源消费量。是观察生产某一种产品产量(工作量)所消耗的某一种能源的节约水平时采用的指标,如每吨原煤耗电,每吨生铁耗焦炭等。

为了全面反映能源消费和节约的总水平,应在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上,计算总节能量和节能率。用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和单位产品产量单项能耗计算的节能作为分析总节能量的补充。

【节能量的计算原则】计算节能量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并与计划节能量的有关要求相一致。

1、根据综合能源消费量计算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或某个企业的节能量。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消除重复计算因素后,分别折算为同一标准能源单位的总和。计算节能量采用的各种能源消费量,不包括余热、余气、煤渣等的回收利用以及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

2、计算单位。根据不同的节能量计算指标,计算单位可以采用实物单位或标准单位。在计算单位产值综合节能量和单位产品综合节能量时,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均应按规定折算成标准单位,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标准煤。而计算单位产品单项节能量如节煤量、节油量、节电

量时,则可分别采用不同的实物量单位。

3、计算节能量时所采用的产值应按可比价格计算,便于与基期对比;所采用的产品产量是指合格产品,不包括次品和废品,但能源消费量应包括废品、次品所消耗的能源数量。

4、对比基准。节约或浪费总是相对某一对比基准而言。计算节能量时,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用不同的比较基准。如与计划或能耗定额对比,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对比等。

【节能量的计算方法】节能量的计算公式为:

节能量(基期能源消费量报告期能源消费量)报告期产值基期产值报告期产值

节能量(基期单位产值能耗报告期单位产值能耗)报告期产值

计算结果,正值为节约,负值为超耗。

【工业行业结构节能量】工业行业结构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常处在变动之中,费能型工业和省能型工业不断的调整.它们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的变化。工业行业结构节能量是假定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值比重变化而少用(或多用)的能源数量。计算公式为:

E(rioril)dioJ

式中,△E代表工业结构节能量;rio代表基期i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ril代表报告期i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eio代表基期i行业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

J代表报告期全部工业总产值。

【企业节能量】企业节能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调整生产结构、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等措施,所节约的能源数量,它综合反映企业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的总成果,是考核企业节能工作的重要指标。企业节能量可分别按各节能因素计算。

1、综合节能量,是根据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计算的节能量。计算公式为:

基期单位产值报告期单位综合节能量综合能耗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产值综合消耗

综合节能量是反映企业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总成果的指标。2、直接节能量,是根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的节能量。计算公式为:

直接节能量基期某种产品报告期某种产品报告期该种产品产量单位产量综合能耗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计算节能量时,报告期与基期的产品品种必须一致。若品种不一致时,企业可根据有关资料折算为可比产品进行计算。

3、技术措施节能量。是指企业在生产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提供同样的工作量的条件下,采用某项节能技术措施后所减少的能源消费量。它是评价技术描述项目节能效果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技术措施节能量采取技术措施前能源消费量-采取技术措施前生产(提供)的产品产量(工作量)采取技术措施后的能源消费量采取技术措施后生产(提供)的产品产量(工作量)采取技术措施后的产品产量(工作量)

采取技术措施前的能源消费量是指企业在技术改造措施项目开工之前一种或几种能源(需综合)的实际消费量。

技术措施后的能源消费量是指企业在进行了某项技术改造措施后而实际消费的一种或几种(需综台)能源数量。

4、提高产品质量的节能量,是指企业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在提高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而减少的能源消费量,计算公式为:

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期生产定额报告期生产报告期比基期节能量能耗量定额能耗量减少的废品量

5、降低损失的节能量。是指企业在报告期,由于实际损失率比计划规定的损失率低,所节约的能源数量。计算公式为:

降低损失的计划规定的报告期能源实际报失率损失率消耗量节能量

6、提高能源利用率的节能量。是指企业报告期内的能源利用率高于基期的能源利用率,所节约的能源数量,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能源提高利用率11=()

基期能源利用率报告期能源利用率消耗量的节能量7、采用代用品的节能量。是指企业由于采用能源代用品,而减少了能源消耗,节约的能源数量。计算公式为:

采用代用品单位产品原用单位产品代入产品产量的节能量能源消耗量(工作量)能源消费量8、产品结构节能量。是指假定在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企业产品生产结构变化而少用(或超用)的能源数量。计算公式为:

结构节能基期某产品产值报告期某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占全部产值比重报告期全部基期该产品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产品产值

9、单一能源品种节约量是根据单位产品产量单项能耗计算的节能量。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某一种能源(如煤、油、电等)的节约量。如单位产品节煤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产量基期某单位产品报告期某单位产品报告期该产量煤炭消耗量产量煤炭消耗量产品产量节煤量单位产品产量节电量、节油量计算公式类似。

【交通运输部门节能量】交通运输部门节能量是根据交通运输部门生产成果的综合指标“客货换算周转量”计算的。客货换算周转量是指把客运量、货运量等通过换算率折算成同一标准单位的周转量后相加的总和。客货换算周转量是计算节能量的重要依据。

交通运输部门所属工业企业的节能量计算方法与上述工业企业节能量的计算方法相同。交通运输部门节能量的计算公式为:

交通运输部门基期能源消费量报告期源消费量节能量基期完成换算周转量报告期完成换算周转量报告期完成抽换周转量(万吨公里)基期交通运输报告期交通运输万吨公里能源消费量万吨公里能源消费量报告期完成的换算周转量(万吨公里)

铁道部门换算周转量的单位为万吨公里,水运部门为千吨公里(公里);汽车运输(包括自载和拖带)为百吨公里;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均为万吨公里。

各部门折算办法是:铁道部门一位旅客为一换算吨;水运部门大船一位旅客为一换算吨,小船三位旅客为一换算吨;汽车十位乘客为一换算吨;航空运输国内航线成年人按72公斤,国际航线成年人每人按75公斤计算。

民航部门工业飞行,农业、林业、照像、海上油井等专业用飞机,同样可以按万吨公里耗油量计算。其节能量计算公式同交通运输部门节能量的计算公式。

【节能率】节能率是指报告期的节能量与相应的基期可比能源消费量之比率,即报告期的单位产品产量(或产值)能耗比基期的单位产晶产量(或产值)能耗降低率。它是反映能源节约程度的综合指标,是衡量节能效果的重要标志。

节能率的计算,根据核算对象不同,可按单位产品产量能耗计算,也可按单位产值能耗计算;可按某一种能源计算,也可按综合能源计

算。

节能率按统计期划分,可分为当年节能率和累计节能率,如要研究一个时期内能源平均节约程度时,可计算年平均节能率。节能率的计算公式为:

1、本期节能率

报告期节能量节能率(%)100%基期单位产值能耗报告期产值

报告期单位产值能耗或1基期单位产值能耗100%2、累计节能率:

累计节能率末期单位产值(产量或工作量)能源消费量1基期单位产值(产量或工作量)能源消费量100%(%)3、年平均节能率:

年平均1节能率(%)N报告期单位产值(产量或工作量)能源消耗量基期单位产值(产量或工作量)能源消耗量100%式中的N为报告期与基期间隔的年份数。

六、能源资源统计指标

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订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

储量及其投入社会经济周转的可能量。(2)研究能源资源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和质量状况。(3)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4)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5)研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

【能源资源】指已探明的和已投入经济周转的自然能源资源,这些资源在经济上有开采价值,或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含有经济价值,它属于自然资源统计范畴。能源资源分矿物能源资源和非矿物能源资源。

【探明储量】探明储量又称地质储量、实测储量或已知边际资源。它是指经过地质勘探的能源资源储量,一般指已作过不同程度的勘探工作,已探明地层范围及蕴藏确切数量,并已提出地质勘探阶段报告而计算的储量。它是能源资源储量统计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是制订中、长期能源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

【可采储量】可采储量又称经济可采储量或已知可采储量。是指在最近或将来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也合理的储量。能源的探明储量是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财富,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不同,资源埋藏深度不等,分布不均以及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其资源不可能全部开采。可采储量反映的是可取得的能源资源量,是编制开发方案,确定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采收率】采收率是指可采储量与探明储量的比率。它反映了

在现有的条件下有可能取得的资源技术水平。它是一项比较指标,若与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对比,可反映地区或国家间的可采能力的差距;若与不同年份对比,可反映其发展水平;若与不同的具体能源资源对比,可反映对不同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采收率(%)=可采储量100%

探明储量式中,可采储量=探明储量×可采率-已采出量。其中,可采率值,石油一般取0.3,天然气取0.6。

【可采期限】可采期限是指把可采储量全部开采出来所需时间,它是安排经济建设和能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矿山、油(气)田可供开采的期限,多用年或月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可采期(年或月)=

可采储量(吨)

年或月采出能力(吨/年或月)【新增储量】新增储量是指前后两个时期(如年)累计探明储量之差。它为国家的矿山建设、开发提供了新的矿山资源。

【动用储量】动用储量是指已投入开采的油(气)田被开发部分的储量,也就是已开发探明地质储量。未动用储量即为末开发的探明地质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是指经开采后到报告期末止,地下尚剩余的可采储量。它是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计算公式为:

剩余可采储量=可采储量-累计采出量

【储采比】储采比是剩余可采储量与能源年产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储采比=

年末剩余可采储量(吨)

实际(或计划)年产量(吨)储采比表明尚存的可采储量,如按当前实际或计划开采水平继续开采,尚可开采多少年。它是反映国家或地区能源后备资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资源开发程度】资源开发程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一个矿区的矿藏总储量中,已采出量所占的比重,计算时可采用已采出量与可采储量进行对比,计算公式为:

资源开发程度=已采出量(吨)100%

可采储量(吨)资源开发程度可分别按能源种类计算,如石油(气)的“采出程度”指标,煤矿的“煤炭开发程度”指标,“水利资源开发程度”指标等。

【水力资源储量】是指根据普查,对其河段的平均流量及相应的落差计算的发电功率(千瓦)。发电功率乘以一年的日历小时数(8760小时)即为年发电量(千瓦小时)。

【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是根据已经利用的水利资源和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计算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水力资源主要用来发电,计算时可按水电装机容量或水力发电量计算其利用率,计算式分别为:

水力资源开发程度水电已装机容量100%

(可装机容量利用率)水利资源可装机容量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实际水力发电量100%

(可发电量利用率)水利资源泉可发电量上式可发电量利用率,由于分子实际水力发电量的大小受当年降水的影响,它只能大体反映水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煤炭资源储量统计】煤炭资源储量是指地下埋藏的煤炭资源数量,即地质报告提出后,经审批机关批准的煤炭资源储藏量,主要包括煤炭储量的变动、储量的损失等指标。

【煤炭储量的变动】煤炭的各种储量、往往因勘探、采掘等原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发生增减变化。因此,必须了解矿井储量增减变动数量及原因。反映煤炭储量变动的主要指标如下:

(1)正常增减量。指由于补充勘探、采勘对比,井界变动和重算等原因引起的储量增减变动。

(2)转出、转入和注销增减量。指在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之间,由于技术经济指标水平的变化而导致的两种储量的变动。

(3)开采动用量。指实际开采动用的工业储量,包括存报告期内实际采出的储量和开采过程中实际留在地下不能再利用的那部分损失储量。工业储量减去开采动用量后的那部分储量,称为期末保有储量。

上述储量增减变动指标,可说明储量变动的各个具体方面,它们

在一定时期内对储量的变动过程及变动关系可采用下式表示:

期初能利用储量+本期内转入储量-本期转出储量-本期注销储量-本期开采动用储量±本期内正常增减储量=期末能动用储量

【煤炭储量损失及储量损失率】煤炭储量损失是指工业储量中出于受地质、水文条件或目前开采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设计不周或生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在开采过程中永远遗留于矿井内不能采出的能利用储量。它不包括地面运输及选矿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地下开采的损失量包括留作矿柱损失、顶底板损失以及被批准的因构造断裂或地下水淹没或矿山生产技术条件等原因不能采出的能利用储量。

铁路干线、重要建筑物、禁区等下面的能利用储量,不能因其被压而当作损失量或暂不能利用储量,只有当矿山报废时,确实再也不能采出。才能做损失量处理。

损失量的大小直接反映能源资源的利用水平、开采技术水平及生产管理水平。

储量损失包括设计损失和实际损失,设计损失是指根据煤层储存条件,采用不同的采煤方法以及为保证开采工作的安排等,在作开采计划时规定允许损失的储量;实际损失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损失量,如受采煤方法和开采技术条件限制而造成工作面、采区和全矿井的损失量等等。储量损失按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区域、发生的形态进行分类统计。

储量损失率是实际损失的储量占已动用工业储量的比率,它是综

合评价矿井煤炭资源利用程度和开采技术及管理水平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它分为设计损失率和实际损失率两种,实际损失率按区域划分,可分别按实际工作面损失率,实际采区损失率、实际全矿井损失率计算。

【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原油和天然气的总量,石油储量以地面条件下的重量单位表示;天然气储量以标准状态下的干燥的体积单位表示。

地质储量按开采价值划分为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表外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但当原油价格提高或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变为表内储量。

根据勘探、开发各个阶段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将油(气)储量划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

【预测油(气)储量】预测储量是在地震详查以及其它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工业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有利地区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控制探明油(气)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

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探明储量按勘探开发程度和油藏复杂程度分为己开发探明储量、未开发探明储量和基本探明储量三类。

七、世界、我国及新疆的能源资源及能源消费现状(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国际能源展望201*》基准状态预测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从201*年的102.4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025年162亿吨油当量,世界能源消费在201*-2025年将增加54%。日本、欧盟等能源机构预计,全球能源消费峰值将出现在2020-2030年。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将在本世纪内基本开采殆尽。《BP世界能源统计201*》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55年。

国际能源署201*年分析认为,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长60%,届时仍将有“足够”的资源可满足需求。预测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大多数将来自运输部门,运输部门占全球石油需求的份额将从现在的47%增加到2030年的54%。

(二)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展缓慢,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虽然能源产量屡创新高,但快速增长的能源供给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消费,供求矛盾的压力

很大。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3.6%,世界能源消费将越来越向中国和亚太地区聚集。据预测,目前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约80、15和近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左右,均早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未来5-10年,中国煤炭国内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量,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原油的缺口最大。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来说既重要又迫切。

(二)新疆能源消费现状及特征

1、新疆的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

新疆经济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赖性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

①传统产业比重偏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形成了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以纺织、轻工、建材、钢铁、电力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传统产业占据绝对优势。201*年,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增加值103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2%。

②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3:48:34.7。由于第二产业单位产出能耗和物耗高于第三产业,而新疆三产比二产比重低13.3个百分点,致使单位产出能耗较高。

③重工业过“重”

从轻重行业的比重看,我区重工业超前发展,形成偏重的工业结构。201*年,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的增加值比达到7.1:92.9,重工业明显过“重”。由于重工业单位产出的能耗大约是轻工业的四倍,导致节能降耗的任务难度较大。

④经济发展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性强

201*年工业增加值列工业行业前4位的行业依次是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956.0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2.4%,比201*年又提高了1.6个百分点。

2、单位产出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高位

近十年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节能意识的加强,以及政府宏观管理政策的相继出台,新疆单位产出能耗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年,万元GDP能耗2.092吨标准煤,比201*年降低1.06%。但横向对比看,新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单位产出能耗仍处于高位,是全国的1.7倍。比江苏、广东、山东分别高1.2、1.32、0.86吨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2.9倍、日本的5.9倍、德国的4.8倍。

3、能源基地的建设,将使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新疆有着丰富的地上及地下资源,煤炭储量全国第一,石油储量全国第二,天然气陆上探明储量全国第一。201*年5月,设计年输油能力201*万吨的中哈石油管道已经开通;201*年7月,西部成品

油管道即将建成;总投资达272亿元,年产1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的炼油厂和乙烯厂项目已经启动,巩固了新疆大石化基地的地位,使得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区,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高耗能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基地的建设决定了新疆能源消耗仍将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短期内节能降耗难度高、压力大,任重道远。

4、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不高

201*年,新疆发电、炼油、炼焦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效率为74.8%,能源损耗高达123.62万吨标煤,相当于全区原煤产量的3.5%。

②高耗能产业的生产规模较小,高耗能企业数量不断扩大新疆拥有钢铁企业八十多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一家,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处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生产水平,对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对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201*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年能源消费量在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高耗能企业有18家,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电力等5大行业,其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8.8%。201*年此类企业发展到31家,涉及领域扩大到煤炭、电子、冶金、造纸等9个行业,其耗能所占比重比201*年提高个12百分点。

③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对一次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居高不下。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7%。从能源终端消费看,201*年,新疆煤炭终端消费量1350.7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23.9%。天然气、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为716.8万吨标准煤,仅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12.7%。

④单位产出能耗较高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201*年,能源消费总量6047.27万吨标准煤,比201*年增长9.8%;万元GDP能耗为2.092吨标准煤,比201*年下降1.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倍。

⑤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低,较为粗放

新疆煤炭企业大中型骨干矿井很少,产量仅为生产总量的20%,并且由于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重点煤矿的机械化采掘率仅有70%,其产量也仅占全部煤炭产量的28%,煤炭资源的回采率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目前自治区直属国有重点煤矿回采率最高,在60%左右,一般为40%-50%;地方国有煤矿回采率一般在20%~30%,乡镇煤矿回采率更低,约为10%~15%。在回采率低的同时,新疆煤炭一般都直接作为燃料使用,导致大量的热能因设备技术性能差而得不到充分利用。

⑥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升级,给节能降耗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01*年,新疆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民用机动车辆已达171.23万辆,对石油产品消耗量占全部消费量的

22.4%。汽车、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也给节能降耗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总结发言稿--张凡》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