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8:51:14 | 移动端: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更为科学的把握。同样,人才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第一资源,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与根本。军事院校“姓军为兵”,就是要服务于国防战备,服务于军事作战,服务于部队训练。而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改变着部队对军事人才的战略需求、结构需求以及动态需求,军事院校应当根据人才需求的调整,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发挥办学优势,从培养目标、把握的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面出发,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现代军事新型人才。

一、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根据院校自身情况,为其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对分层培养目标(学业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其中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然而,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其分层次培养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培养现代创新人才的军事院校,其培养目标应该在此基础之上,着眼于部队战略需求,在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培养知识结构全面、胜任联合作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军事人才。

1、知识结构全面

高素质的军人是现代军队这个复杂人机系统运行的决定因素。培养知识结构全面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就是要求军事人才既能打赢信息化战争,又能完成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于是需要院校统筹好核心军事能力的培养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员广阔的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美国西点军校给学员提供广泛的教育,几乎涵盖了文学、理学及工程学所有学科的42个专业。我军军事院校应当统筹培养层次、学科专业和课程设计,加大宽口径、高标准的军事基础教育力度和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步伐,形成军事人才培养的聚合优势;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使其不仅仅成为某一领域的办事员,还要能成长为部队建设的领导者。

2、胜任联合作战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战争、遏制战争。为此,实现部队作战的信息化联合,需要与政府部门、公安武警乃至国家组织和其他国家军事力量合作,包括军兵种联合、军地联合和多国联合等。军队院校培养的军事人才,不仅要精通传统作战,还要掌握现代作战知识;不仅要学习军事知识,还要了解地方相关专业的知识;不仅要深入学习我军的知识,还要了解外军的发展。同时,在军队院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充分发挥协作区的作用,深挖区域性资源,形成院校、部队间的联训联教常态机制;探索院校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的路子,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训练的技术含量,整合信息资源,取长补短,共育人才。

3、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急剧膨胀使其有效时限大大缩短。在高技术领域,知识衰减的速度为每年15%~20%,知识半衰期已缩短至5年。有人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当今部队所需要的军事人才必须能够在“干中学”,通过自主学习来更新知识,提高岗位能力,胜任变化的工作。美国西点军校创立了终身学习制度,确保个人在执行联合任务时能够及时掌握联合知识。因此,院校要实现军事人才教学的可持续性,使学员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的军事人才。

二、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需要把握的原则

军事院校本科毕业学员被分配到基层部队,而各级部队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职能却不尽相同,且会随着任务的变化调整也将处于不断拓展中,因此,部队对军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为满足部队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军队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应当尊重规律,讲究方法,把握原则,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把握军事人才培养趋势

随着我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发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一方面,军事新理论、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军队院校应当紧贴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前沿,适应军事理论、装备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力争在第一时间创新课程内容,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内容吸收进教材、进入到课堂、传授给学员。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和联合制胜的,这就决定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信息化是保障手段,是战斗力的渗透性要素。因此部队除了对信息化专用人才的需求外,更主要的是对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化手段的军事人才的需要。军队院校不能走先信息化培养、再专业培养的路子,而应当将信息化内容融入到学科专业教学之中,加大各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比重,

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内容要相辅相成,培养信息人才以满足部队需求。

2、增强军事人才培养时效

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立足当前的现实需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传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道,就要掌握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知识;要授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业,就要了解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情况;要解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惑,就要分析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问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入学制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可能在学员学习过程中随着部队需求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胡主席指出,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战争发展、符合使命要求并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而这都要求在满足部队现有人才需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新兴领域,分析探讨部队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1997年,美军院校根据“塑造反应准备”的军事战略,培养符合战略要求和美军需要的军事人员,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了世界地理、国际关系等课程;911事件发生后,美军院校根据实施反恐作战的需要,增设了相关内容。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应当根据部队人才需求,既不能脱离实际的盲目跃进,也不能忽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积极谋划,注重时效。要让军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快进入教材,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要及早进入课堂,确保前沿知识第一时间进入学员的头脑。

3、继续坚持和深化联合培养与开放办学

保守只能桎梏思想,阻碍变革;封闭只能画地为牢,限制发展。要满足部队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军队院校就应当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进一步整合资源,坚持以强者为师,走开放办学之路。首先,继续完善院内联合培养机制。在培养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人才过程中,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和单一学科的发展是难于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因此,应当集中精锐,整合资源,构建院校内部联合平台,通过团队式创新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的同步跃进。其次,进一步深化开放办学。要摒弃保守封闭的育人思想,探索建立军内与军地协同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的模式。打破观念壁垒、体制壁垒和技术壁垒,聘名师、用外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动、联合施教。再次,增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军事交流,了解外军最新动态,深入研究外军在培养军事人才中的有益做法,树立以强者为师的思想观念,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三、以部队动态需求为牵引,终端落实增强军事人才培养实效部队人才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军事战略调整、军事任务变化和军事技术进步等发生变化,因此部队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军队院校按照训战一致、教养一致、科学办校、勤俭办校和保证质量的原则,清晰思路,明确目标,科学规划。而这一切,都需要落实在终端。教员的课堂授课、学员队干部的教育培养与机关的统筹协调,构成了军队院校培养现代后勤人才的终端。

1、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实现终端落实,就要使机关、教员和队干三者互为补充,融为一体,达到别开生面的教育效果。通过认真贯彻依法从严治军方针,全面落实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建立正规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可以确保机关按法规办事,教员按法规施教,队干按法规管理,学员按法规受训。因此,军队院校要领会军委、总部决策精神,按照条令条例,立足院校实际,根据部队人才动态需求,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构建“科学管用”的规章制度体系,将学员的日常养成、教员的授课标准、队干的管理方式及机关的各项活动都规范起来。2、注重教员队伍建设教员素质的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动态需求进行充实完善。要组织力量紧紧抓住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这个中心,在人才培养的内容设计、开发与建设这个基础环节上下功夫,深化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为教员形成创新型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能力提供制度支撑。教员同志不仅要能够讲授单一兵种知识,还要能够讲授军兵种知识;不仅能够讲授课本知识,还要能够介绍部队情况。同时,院校教育训练向信息化转变,应当着力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含量。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练什么兵,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军事训练亘古不变的基本法则。可以说,培养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军事人才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也是培养信息化人才必不可少的。

3、进一步完善学员队干部队伍

“军无习练,百不挡一;习而用之,一可挡百。”院校培养的军事人才,首先应当是合格一兵,必须会作战、能打仗,可以胜任不同岗位。培养的博士要能当营长、教导员,培养的硕士要能当连长、指导员,能带兵打仗,能协调工作。现代军事人才的指挥能力、军事体能、战斗精神和顽强意志一样也不能欠缺,而在培养过程中,学员队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员与队干朝夕相处,队干部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学员,是学员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因此,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员队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定期培训,加大选学进修力度,形成学员队干部争先创优、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4、建立完善复合型教学管理干部队伍

教学管理干部管理教学科研工作,要明白部队人才动态需求,要懂教学、会科研,要能够承担教学任务、从事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指导教学科研工作,才能紧紧围绕部队需求培养军事人才。要训练严于基层、标准高于基层、考核先于基层,靠实学成长,靠实干争先,靠实绩进步。通过造就一支科技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和心理素质好,能够独当一面,出大思想、拿大主意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切实领会军委总部决策意图,弄清搞懂部队的动态需求,科学地计划和调节现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因情施教,精打细算,做到落实决策雷厉风行,执行任务夙夜在公,刻苦学习废寝忘食,服务两员无上光荣,为培养军事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

[3]吕天宇、杨眉剑:论信息化条件下军校学员的自主学习[A].徐勇: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研究[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

[4]薛兴国、白冰:美军训练转型计划的新变化[J].外国军事学术,201*(9).[5]郑旭东、张小平:美国西点军校的四次改革[J].外国军事学术,201*(9).

[6][唐]韩愈:师说[A].[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C].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7]胡锦涛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解放军报,201*-6-28(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钟讯:努力推进军事训练又好又快发展论军事训练转变的科学指导[J].军事学术,201*(1).

扩展阅读: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

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

赵经成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军事教育体系的变革与不断发展。18世纪以来,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武器装备极大改进,战争形态深刻变化,军事教育也获得巨大发展。英国的桑特斯特皇家陆军军官学校、美国的西点军校、法国的圣希尔军校和俄国的皇家军事学院等著名军事学府即诞生于这一时期。同样,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发展也与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等军事院校的创建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目标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从而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模式,也推动着我军院校教育的全位变革。从次变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任职教育从体制上取得了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地位,任职教育改革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焦点。201*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作出“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战略部署。201*年,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再次明确,要“发展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院校体系”,“进一步收拢学历教育,适当增加任职教育院校比重”。以这两次精神会议为指针,军队院校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量军队院校的职能由原来承担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承担任职教育为主。任职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必将对军队院校教育乃至我军整体发展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一、作为一种观念创新,任职教育改革体现了军事教育在时代大潮中审时度势、谋变求进的主动作为。

我军实施任职教育改革,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充分审视全球格局和新军事变革浪潮,把军事教育改革主动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大背景下加以考量的结果。

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加速发展,催生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并行格局”,反映在军事教育上就是任职教育要占据主体地位。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间实力的对比很大程度上由科学技术主导,而科学技术要靠人来创新和推进。因此,国家实力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竞争。随着科技进步,教育不再只是用于启蒙的手段,而要成为助推人成长的终生性阶梯,教育不再是为人参与社会活动做准备的阶段性、筹划性活动,而是要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甚至一生,构成了与人的终生发展并行的格局。任职教育作为沿着军人成长路线先训后用、再训再用、训用一致的逐级培训机制,相应地按兵种、军种和各军种联合分别设学习战术、战役和战略的初、中、高级军事教育,使军事教育体系与作战、服役经历一起,为军人职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化上升通道,恰恰与终身教育的理念相契合。由此,任职教育必然要构成军事教育的主体,学历教育只是其启蒙和准备阶段而已。

任职教育改革适应了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形势的紧迫要求。教育不仅要满足人终生、长远的发展需要,还要满足人当下切入社会分工并发挥充分作用的需要。对于军事教育而言,满足后一种需要尤为现实和迫切。这并不意味着军事教育就是“短视”的,这是由军事作为一种“超常规”社会活动具有高度时效性、高机会成本的特点所决定的。高度时效性,军事行动不允许任何岗位出现只适应未来需要却不胜任当前使命的任职者;高机会成本,战争的成本固然昂贵,但战争一旦失败的代价更大。我

军院校实施任职教育改革正是凸显当前这种紧迫要求的一种十分应时的举措。首先,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岗位技术含量的提高对现职干部的任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历教育更加难以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的需要。就生长军官而言,他们需要有自我完善以达到任职要求的阶梯;就现职军官而言,他们需要有重构和提高自我以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途径。这都有待于任职教育来实现。其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只有强有力的军事斗争准备才能确保捍卫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要求军队院校教育把军人履行的岗位职责的能力放在突出位,迅速满足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二、作为一种战略转变,任职教育改革反映了对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军事教育特殊性的深刻把握。

军事人才质量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军事人才培养的“起点筑基型战略”;任职教育瞄准部队岗位任职需要,重在及时甚至超前构成人才知识、能力的岗位指向性,把人才培养层级与战争行动等级对应起来,是一种军事人才培养“全程构造型战略”。从学历教育为主体到任职教育为主体,体现了我军人才培养战略由“起点筑基型”向“全程构造型”的重大转变,是深刻把握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军事教育特殊性的结果。实施任职教育改革契合了军事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人的发展呈阶段性,首先要获得较全面的知识积累,然后趋于专业成熟,最后实现充分专业化。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军事教育体系,其建立和设基于如下对军事人才成长路径的基本把握:任命前,生长军官要接受基本的的高等教育,通过厚基础,宽口径、通识性的培养,形成终身学习、思维交流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军事素养。其后,为适应初级任职的要求,初级任职教育应注

重特定岗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帮助学员形成任职初期迅速上手的能力。经过一段时期的任职实践,军官对部队的工作环境、体制编制、装备、训练、管理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思考,随后的中、高级任职教育就要同时兼顾高一级的岗位指向性、军事学科学术性和相关外围学科广泛而深刻的理解,使其实际工作经验结构化、体系化,促使其思维向战役和战略层面跃升。这种军事教育的递进式安排,高度符合人的知识、能力水平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综合、从基础到应用再到拓展的发展序列。因此,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决非仅仅建立在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笼统把握,也并非对军事发展形势的简单被动适应,而是以军事人才成长阶段性的精细化理解为基础的对军事教育体系的合理规划。

实施任职教育改革反映了对军事教育特殊性的理性认识和判断。军事教育是军事活动的一部分,军队院校是军队的一部分,都必须坚持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的方向,这是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而在军事教育内部,任职教育相比学历教育则更充分反映了军队院校的使命和任务,更集中体现了军事教育的特殊性。其一,军事活动是一种专门而复杂的人类活动,对从事者的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等具有非常高、非常多样同时又很独特的要求。以学科专业通识培养为主的学历教育侧重于基本素养的形成,无法完全满足军事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根据岗位职责进行的逐级递进、晋训结合的任职教育体系。其二,军事教育以“临战假设”为出发点,即必须假设人才一经任职就要遭遇战争,军队岗位要求任职者在任职前其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就应形成,只有任职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其三,院校与部队在育人上有“分界点”,院校塑造任职能力的合

格起点,部队要促进任职能力的深化和成熟。如果军队院校只进行学历教育或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就等于忽略以至丢了军事人才基本任职能力的任务。

三、我军院校的任职教育改革,不仅是思想和实践上的创新,也是在特定条件下主动向社会文化和军事教育传统的回归,是在继承中开拓、坚守中创造。

“崇文重教”传统与科学发展的新观念,使强化任职教育成为完善军事教育体系的重要“出口”。众所周知我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向来有注重文化教育的传统,“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事预则立,必有教以先之”,某事求变往往先从教育着手。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立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首先谋求发展新型军事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积极借鉴外军把军官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做法,建立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军事教育体系,正是对教育先行战略思想的有力接续。我军在现阶段选择启动任职教育改革,是军队院校教育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任职教育伴随军人职业生涯的逐步晋升,着眼军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尊重军人个体适时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职业素养的权利和需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任职教育基于“任职即临战”的假设,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特点,与部队战训需要紧密衔接,是紧扣岗位实践的高效率教育活动,有力突出了军事人才培养的效率要求。因此,实施任职教育改革是一种既秉持传统、又与时俱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

国民教育和军队院校学历教育的发展与积累,为推行任职教育提供了扎实根基和充足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跨越发展,到201*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4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初步改变了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大了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与此同时,军队院校的学历教育从大专、本科发展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至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召开前,已全面形成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格局,使我军干部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得到缓解并趋向解决。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普通高等教育也可以为军队生长干部提供大量来源。这使得军队院校实施以高等教育为前提的任职教育已经具有非常可靠、扎实的根基。因此、搭建以充分的学历教育为基础、以科学的任职教育为阶梯的军事人才成长路径的时机已经成熟。

任职教育的兴起,也是我军院校教育建设发展历史脉络的必然指向。自革命战争时期始,“为了战争。适应战争、服务战争”就始终是我军院校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从红军教导队到抗日军政大学,再遍布到各大战略区的军政大学,培养在战争中管用、好用的急需人才始终是我军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体现出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着力提高部队干部专业素质,大力加强应急培训,任职教育的特点仍然十分突出。但此时并不具备学历教育基础,主要是在战争、战备条件下应急状态的“任职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军院校教育出现战略性转变推动与国民教育协条发展,立足解决干部队伍科学文化水平与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步构建完善了学历教育体系,办学水平和院校建设迅速发展,为办学重点再次向任职教育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我军院校教育始终是紧紧围绕赢得战争胜利这个中心来开展的。尽管在特殊时期、面对特殊矛盾,办学重点会有

所调整,但这一中心决定了任职教育最终一定要成为主体,这是我军院校教育历史发展脉络的必然指向,也是向军事教育本质的必然回归。从低文化层次的应急“任职教育”为主,到致力于解决文化水平的学历教育为主,再到以充分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任职教育为主,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作为一种定位设准,任职教育改革推动院校办学职能作出调整、教育主体进行重塑

在实施任职教育的背景下,军队院校使命的改变导致了办学定位的改变,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全面贴近部队建设及其岗位任职的需要,由此要求其办学职能做出相应调整,并连带使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即教员队伍进行了相应的重塑,以强化和落实新的办学职能,使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特色在结构层次上充分凸现出来。

实现办学职能发展性与服务性的高度统一。任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人才培养严格指向部队岗位任职需要,这要求军队院校办学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部队建设发展。军队院校在服务于部队建设的同时,也获得强化军队院校建设和任职教育特色的资源与动力。因此,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职能应包含发展性和服务性。发展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部队培养合格管用的岗位人才是任职教育院校安身立命之本,科学研究通过知识创新使院校占据学术制高点,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在此基础上,院校依托教育队伍的学术和技术优势,还应积极为部队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在此过程中实现院校与部队发展的深度互动。发展性和服务性这两个统一的职能维度,必须在任职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得到充分体现。本质上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如何,最终也要看是否在部队建设发展中发

挥了应有的作用;而通过为部队解决指挥、训练、技术等各类难题也将有助于院校教员队伍贴近部队实际,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提高科学研究质效。归根结底,任职教育院校发展性职能的增强,服务性职能就有了前提和保证;服务性职能愈充分,发展就愈会有潜力和后劲。

以形成“大教学能力”为核心,打造新型教员队伍。要实现任职教育院校办学职能发展性和服务性的统一,关键在教员队伍。作为院校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员队伍是使院校办学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汇集并产生教育功能的核心载体。院校办学职能的转变必须最终落实为教员队伍的重塑,其根本在于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学历教育中教员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知识传递的效能,包含两个要素:教员自身掌握学科知识的水平,以及使学员有效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在这里,学科知识居于主导地位。任职教育背景下,教员的教学能力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丰富和深化。首先,在拥有充分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教员要为其添加“实践”的维度,熟知学科知识怎样在部队岗位实践中得到应用。其次,要具备“填充”的维度,随时把握科研学术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科研学术能力构成教学能力的直接组成部分。再次,要具备“更新”的维度,紧跟部队装备、训练和战法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知识能力结构。最后,要上升到与教学对象广泛“兼容”的层次,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基准,学员需要获得什么,教员就应能给予什么。任职教育教员的这种教学能力,我们称之为“大教学能力”。将“大教学能力”的目标具体化,即为三种“复合”:知识要复合,同时掌握充分的学科专业知识和部队岗位实践知识;能力要复合,同时具备教学基本仅能、科研学术能力和部队岗位实践能力;经历要复合,具有亲身参与部队岗

位实践的经历,熟悉部队工作环境和岗位流程。

以强化“服务能力”为重点,拓展教员队伍职能。为部队服务的能力本身就是任职教育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只有围绕岗位实践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才说明院校具有充分贴近部队建设需求的人才和智力储备,才能够为部队有效解决作战、保障和训练中的各项难题。任职教育院校的服务职能和水平,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教育队伍的服务能力上,在教学能力之外进行服务性拓展。教员的服务能力强,又必将对其教学能力产生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此,任职教育院校必然要在强化教员队伍为部队服务能力上大做文章。一是提高引领能力,发挥院校教员知识优势,开展有关部队战斗力、保障力建设发展的前沿理论。顶层规划设计与热点焦点问题研究。二是提高支持能力,紧跟部队发展步伐,为战斗力快速形成提供支持,如工程技术院校要密切跟踪装备更新,及时形成教员队伍的新装备教学能力,做到“超前建设,同步教学”。三是提高保障能力,使院校教员队伍成为部队装备保障的重要依托力量,通过加强装备科研直接为部队装备提供研制、升级、改造等保障服务。四是提高咨询能力,为部队系统研究提供建设发展急需的战略、规范、信息、技术和各类文献资料。五是提高“破题”能力,针对部队装备、训练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能够快速反应、有效解决。

五、作为一种指向调校,任职教育改革推动院校教育内容实现深度重组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要转移到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这种指向上的调校,必然带来一系列教育内容上围绕岗位适应性、实践应用性所进行的改进和重组

顶层重组:基于能力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和方案。院校教育内容的改革重组要在两个层面加以实施,一是具有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进行框定作用的顶层,二是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基层。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和方案是院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曾,是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内容的牵引。学历教育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是立足科学要求,框定所需掌握的科学知识范围,确立专业能力素质规格,属于典型的学科型设计模式。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是从任职岗位出发,在岗位实践能力要求中分析能力素质规格,属于典型的能力本位设计模式。其基本程序是:根据部队岗位实践相关的条例,规程和细则,厘清院校人才培养相应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深入部队实地调研,切实掌握岗位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各类岗位所需各种能力、素质进行权重量化分析,明确岗位任职各种能力素质的内涵和标准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模型。以人才培养目标模型为基础,任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与学历教育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再到专业课程的模式不同,而是按照岗位能力素质进行主题分化,再按照主题设课程模块,各主题模块依次分阶段实施。经过这样的重组,任职教育院校的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和起点上就实现了对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的聚焦。

基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为标杆实现大幅度延伸,以岗位实践为基准实现学科间融合。在任职教育指向的调校由顶层向底层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上,有三个维度可以遵循,即纵向维度、横向维度和历时性维度。纵向上,任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固守学科本位,必须打开视野,充分考虑部队岗位需求和个顶层级军事教育的上下贯通。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要与部队岗位实践的具体要求实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课

程模块的合理构建,实现与培训“入口”学历教育和培训“出口”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从而实现课程教育内容纵向延伸和衔接。但由于任职教育条件下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岗位实践能力的生成,而能力往往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所以还需要横向的突破,即打破学科专业知识壁垒,整合重组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形成融合度高、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纵向和横向的教育内容重组方式常常只是一种共时性重组。随着我军装备和战法的日益更新,岗位任职要求和部队训练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时刻保持先进性,还必须实施历时性重组,引入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相关领域前沿理论、先进技术、实践经验、最新案例及科研成果,充实融入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中,使教育内容进一步贴近部队建设实际、贴近岗位任职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要求。

六、作为一种模式突破,任职教育改革推动院校教育实施条件与过程实现全方位优化

任职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教育内容重组和教员队伍重塑是系统能量的集聚,其释放则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条件上。为确保改革效益在末端充分得到实现,任职教育院校必须要对教学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体系进行全方位优化。

情况优化:院校教育情境走向与部队战训实际有机衔接与统合。教育情境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身”其中的,有教育主体(教员)和客体(学生)所共同感受到的现场氛围。共分三类:一为疏离情境,即教学现场氛围与实践操作完全不一致。二为真实情境,即教学现场氛围与实践一致。三为虚拟情境,即通过特定的教育和技术手段营造出与真实环境“逼真”的教学条件。所谓任职教

育教学的情境优化,是尽量把第一种情境改造为第二、三种情境,使军队院校教育与部队战训实际统一和衔接起来。为此,军队院校一是要努力筹措与部队战训一致的装备和设备,使实践教学获得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广开思路,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研发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建立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实现教学情境的“软性”真实化。三是要在教学施工过程中努力向部队岗位实践流程靠拢,以实践牵引教学内容的组织,在实装和虚拟平台均不可使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教学情境的疏离感。教育情境经过这样的改造与优化,将使院校的教育实施条件基本实现与部队任职需求的对接。

过程优化:组训和管理过程凸显实践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还要通过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契合任职教育人才培养岗位指向性的要求。首先应突出组训过程的实践性,大力拓展实验教学科目,加大课外实验、开放实验、自主实验的安排力度。借助任职教育院校学员层次多、专业全的优势,组织开展一体化综合演练,使各类学员能够充分体验来自未来任职岗位的职责要求。其次应增强教学组训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使有助于形成岗位实践能力的专题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应着眼院校教学管理与部队管理接轨,实施区别不同层次学员的针对性管理措施,畅通院校和部队共管共育渠道,搞好与生源院校、送学部队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学员成长经历,通报学员管理教育情况,研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持续跟踪了解毕业学员成长成才情况,及时掌握部队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收集部队人才培养的建议。

评价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由单一主体向开放主体转变。

任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否达到,效果如何,关键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要求,这需要有一个准确高效的评价机制作为保证。同时,良性的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身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既然任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直接面向部队岗位实践,其质量检验方式和主体也必然作出相应的改变,应当纳入院校以外特别是来自部队的评价资源。首先,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当引入岗位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制,用国家和军队的职业技能标准对学员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判。其次,任职教育院校可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构建开放式评价机制,实现任职教育学员考核由院校主导向由院校到部队的延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可信度。这样,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开放式多样式主体的转变,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修正,使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逐步趋于合理,并构成与部队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8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