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8:55:35 | 移动端: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朱常林

小班化教学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而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而实行小班化的真正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时间和空间参与,这样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而教学的主阵地则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达到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教学设计(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节和本章节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章节学习目标、思考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思考题和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根据课本问题设计一些生活中题目或一些趣味性练习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有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参与课堂。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指导法、演示法、讨论发和联系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局限性,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目的。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标准,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师生实际等进行选择;其次要多了解

和熟悉有关的教学方法,交叉或结合的进行。

现代教学媒体进入课堂,它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二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三是要对照教师的自身条件。

四、教学组织的设计: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小班化教育中,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五、进行二次教学设计: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我们在研究小班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决不能孤立地看以上五个基本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时不但要考虑每个设计是否是最好,而且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如何组合成最佳,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扩展阅读:农村初级中学小班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课堂小班化教学的研究》

校本研修总结报告

主持人霍增海

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紧箍”,仍存在着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在新一轮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扬弃,既继承又创新。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及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成长。为此我校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通过两年的认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

1.更新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权威结构的改变,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往。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小主人,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尽量使用积极语言,避免和少用消极语言。

(2)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他们沟通,协商教育教学生的有关问题。(3)尊重学生的任何奇妙想,让他们感受到任何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促使他们畅所欲言的氛围。

2.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教育教学的氛围更加宽松和谐,更有利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综合性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间的人际交往密度和频度提高,情感交流的机会,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力、学校生活的亲和力和集体的凝聚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

(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做到课堂上无旁观者、无教学“死角”。

(2)通过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形式,培养学生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的态度。

(3)了解学生个体的智力情况、情感状况、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等,探索小组讨论、个别学习、全班活动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沟通、交往的教学方法。

(4)改变传统的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方式,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小组形、圆桌形等多种有利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的课堂形式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变。

3.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从建设班级文化出发,利用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学生,观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使教师有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实际情况,提供难度不同的教学材料,为其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安排不同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促进形成有特色的小班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倡导:

(1)弱化教师的管理,强化学生合作小组的作用,

完善师生关系、探讨家、校合作、关注学生个体等方面进行探索。亲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文化学习和社会性成长来说尤为重要。

(2)锻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通过教育管理,在小班中形成文明的班级文化:师生关系和谐、同学间团结友爱,有良好的班风。创设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使学生置身其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凝聚力量。

(3)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知心话,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内外成为开发学生潜能的“绿色通道”。

二、优化教学设计新机制

我们认为课前的教学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把课前教学设计环节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进行研究,把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个人化行为加以共性化、规范化,对影响教学设计的诸因素进行统整、优化,形成机制,是对导向教师变革小班化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

1.达成教学设计观念共识

在教学设计的观念层面,集体学习研讨教育公平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系统论、国家课改文献等,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倡导主题教研、话题研究,在这些形式中展开对话讨论,进行观念探讨碰撞,逐步澄清对课前教学设计的科学认识,统一思想,并达成以下共识,以此导向实验教师用观念上取得的共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教”,建议每节课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原则为30分钟左右,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学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与学习速度的差别,因材备课,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凸显小班化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特征。

联系学生学习经历、生活经验,教师提供或指导学生自主搜集丰富的背景信息,使学习在必要的经验、情境与信息支持下进行。信息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原则:与新知识有逻辑上的前后联系;能从反面、侧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所学内容能进行具体实例印证;能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能先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形式可考虑活动化、小组化,学习活动设计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为主,同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兼顾。

教学设计应逐步摒弃个人单独进行的旧有传统,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协商协作,贡献个人智慧,集纳集体智慧,逐步形成集体合作教学、集体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2.完善集体备课组织建设

选配好备课组长,在本学科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在本年级独立开展工作。3.形成集体合作教学默契

经过两年的实践,备课组作为集体合作教学的基本组织,已经在合作教学的活动机制和心理氛围上,形成制度,达成默契。

备课组每周组织至少一次小组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召集,对一个星期的教学单元进行集体商讨,研讨教学思路,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作好活动记录。组内成员准时参加,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分担协作任务,主动共享优秀案例。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已形成制度,做到了“六固定”:即做到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活动内容固定、活动流程固定、资料积累方式固定等。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1.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小班化的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小班的资源优势和心理优势?这是研究的主要部分。经过实践,我们从以下方面构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四六三课堂教学模式。

“四”是指:预习、展示、预展、反馈四种课型,也可理解成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展示提高和达标巩固四种方法。

“六”是指:课堂操作主要流程有情景(复习)引入、确定目标、预习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可相互穿插、相互结合

(1)情境引入。主要指课的导入,可采用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回顾上节课内容等方法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增加引入的趣味性。

(2)确定目标。每节课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操作性强,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形式(板书、口述、多媒体)将目标展示出来。(3)预习交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预习提纲,学生在独立思考、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不会的问题可向对子、组员、老师请教,然后组长组织本小组的成员统一交流,形成共识。此环节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对重点知识、易错知识点做好标记,课下用情境引入。主要指课的导入,可采用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回顾上节课等方法,引入双色笔整理到预习本上。(4)展示提升。是对基础知识的拔高延伸,课堂展示时即所谓的“大展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展示内容要精心挑选、设计,一般理科按专题,文科按大段或板块进行,大展示是基础知识上的拔高,不能再以展示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要以展示不同类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内容为主。

第二、大展示要以小组为单位解答,各组派代表(一般不是组长)到黑板前讲解,不到位的先由本组内补充然后其他组可点评、补充。展示完后教师、学生可做点评,也可反问、追问,让学生探究深层次问题

第三、学生展示按展示歌要求即可

第四、学生展示时对教师的要求:①及时点评、评价;②发现学生闪光点并给予赏识、鼓励;③做到“一看二听”,看学生的投入度,调控参与人数,听学生讲解是否到位,语言是否规范,听学生点评及时追问。

第五、展示时追求三个结合:口头表达与笔头练习相结合;动与静结合;展示提升与小对子反馈巩固相结合

(5)穿插巩固。是对展示内容的反馈巩固,可对子间进行也可重点巩固外组学生展示内容。

(6)达标测评。(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三”是指:每堂课学生的学习都要经过自主、合作、提高三个阶段。也是“三个一”办学理念的体现。

2.小班化课堂学习新特点

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明显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

学生在小班化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得到培养。互动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带来质的帮助。

(2)学生在信息开发中探究学习

学习中强调对课本的开发性理解,对背景性材料的处理应用,在信息材料中把握学习的主题,都体现了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信息材料,对学生善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课堂出现新变化

课堂人际互动明显增多。原来以师生交流为主,明显转变为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个体自我心灵之间交流频繁,更加自然。

课堂信息流动多向化。课堂中的信息流向随着人际互动的增多也变得更为复杂化,信息在30人之间的流动更为便捷,单位时间的流量也相应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思想容量随之增加,课堂的学习更有效率。

课堂的“学堂化”特征更趋明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课堂真正变为了学生自己参与体验探究学习的“学堂”。在小班课堂教学里呈现出了“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的时间多、合作的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师生幸福度高。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中,从问卷调查和平时的观察、访谈可以看出,师生对小班化教学的认可度较高,满意度高,教师乐于教学愿意进课堂,学生乐于学习愿意进教室,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幸福度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班化教学成效的提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8139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