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提要及目录
《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提要及目录
出品:博鳌观察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项目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要
在政府大力推动及利率市场化等制度变革的背景之下,近年来中国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正在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改进,更多的银行机构将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向。一些具有先进理念和技术的银行通过产业链金融等方式切实为一些小微企业部分解决了融资问题,小贷公司等机构的兴起也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互联网金融凭借“大数据”优势打破传统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小微金融发展的新生力量。
20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导致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小微企业被迫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因此诞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当前担保、抵押等融资配套机制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出现,但受制于总体的制度设计依然显得步履维艰,这正是未来需要改进之处。
企业经营
201*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小微企业整体需求平淡,营收增长困难。与201*年同期相比,订单持平的小微企业占比36.7%,20%的企业出现了订单下滑;53.3%的企业维持原产量,12%的企业产量有所下降。企业销售情况总体平淡,37.4%的维持之前的销量水平,17.9%的企业出现销量下降。营业收入方面,30.5%的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持平,出现营收下降的企业占比达21.5%。
与营收增长缓慢相比,企业利润的表现更差强人意。三成企业的利润出现下滑。与201*年同期相比,26.9%的企业利润持平,30.8%的企业利润下降。
企业库存增加,批发零售业表现较为集中。零售业库存上涨企业比例达50.6%,批发业库存上涨企业比例达49.1%,远高于平均水平。
成本上升
成本上升、产品价格难以提高使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制约。58.6%的企业与201*年同期相比成本增加,37.9%的企业持平,成本下降的企业仅占3.5%。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的上升最为明显。价格方面,46.4%的企业产品价格略有提升,45.1%的企业维持原来的价格水平,8.5%的企业产品价格下降。
成本上升存在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中部地区对劳动力、资金成本问题的反映最为集中。批发、零售企业出现资金成本上升的比例高于工业制造业。中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转移,致使当地劳动力和资金成本普遍上涨。调查显示,49.9%的企业遇到过员工不稳定的情况。
减税被认为是对小微企业最有利的举措。调查显示,超六成企业认为减税能够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转型升级
企业寻求主动调整的意愿明显,多数致力于自身的转型升级。26%的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14.3%的企业进行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7.2%的企业设立自主品牌,另外有15%的企业通过向上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还有少量企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降低成本。
201*年,外贸企业的困境更为严重,其转型升级意愿也更强。5.8%的外贸企业在去年一年内进行了裁员,近一成的外贸企业暂停生产或主动减少业务,比例普遍高于非外贸企业,使得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更加强烈。25.6%的外贸企业进行了产业转移,24.8%的外贸企业进行了技术升级,是非外贸企业水平的两倍。
融资满意度
约四成小微企业目前有借款,借款的规模与企业年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及经营年限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企业的最大借款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处于起步阶段或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的比例(24.3%)高于小型企业(7.5%)。值得关注的是,相比经营期限在1年以下、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经营期限1~3年、资产规模100万~300万的企业的融资满意度较低。
银行仍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但依然存在较大改进空间。调查显示,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向银行贷款排在了第一位。关于在向银行融资时所遇到的问题,“贷款到位时间较长”反映最为集中(45.8%)。
借款用途
小微企业的信贷周期较短、借款规模较小。调查显示,在有借款的企业中,63.3%的企业借款期限在1年及以下,三分之一的企业需要中长期资金的支持。同时,“短贷长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据显示,在有1年以上长期借款需求的企业中,现有借款为短期借款的企业占比达到32.9%。
购买原材料(56.7%)和短期应付款(35.4%)成为占比最大的借款用途。相比之下,长期投资用途(新项目开发、购买新设备、进行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相对较低。
融资成本与还款状况
201*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查显示,66.1%的企业并未感受到降息带来的融资成本降低效应。东部地区企业未感到融资成本降低的比例较高(72.2%)。
据调查显示,59.4%的小微企业主表示其借款成本在6%~10%之间,余下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主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成本最高的借款方式是向银行贷款,这可能与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附带很多额外要求有关。
在有借款的企业中,78.8%的企业表示能按期还款,“部分偿还”和“未能偿还”的比例达到10%以上,“展期后偿还”比例达到11.1%,不良贷款上升存在潜在压力。据调查显示,经营年限越长、资产总额越大的企业,现金流越稳定,按期偿还的比例越高。
个人资产管理
在参与调研的小微企业主中,个体工商户占据小微企业的绝大部分,逾九成小微企业主的个人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由于小微企业主总体资产规模较小,财富的增值是小微企业主进行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数据显示,逾五成(51.6%)的小微企业主以“增值、追求超额回报、获得更多财富”为财富管理的总体目标。小微企业主的移民投资倾向较低(13.8%),其考虑或已经移民的原因以子女教育为主。六成企业主未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资产规模的限制是主要原因。此外,使用过的企业主对股票(42.1%)和专属理财产品(34.2%)较为感兴趣。
产业链金融创新
产业链金融模式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例如,银行成立专注于某一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块。如乳业金融中心、茶叶金融中心、海洋渔业金融中心、酒业金融中心等。
产业链金融是中国银行业小微融资服务的一种创新尝试,缓解了金融机构服务单个小微企业“收集信息难、控制风险难、控制成本难”三个难题:
一是通过产业链的信息流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核心企业通常资产规模大、管理能力强,可以提供上下游企业的规范信息,确保收集信息及时、准确。信用风险评估也从对单个小微企业的静态数据评估转到对整个产业链交易风险的评估;
二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产业链的资金流和物流控制风险。一方面,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授信服务,基于核心企业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提供融资;另一方面,与物流公司合作,提供资金流、物流有效控制;
三是通过对产业链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控制成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交易活跃,且很有规律,很适合金融机构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的批量化处理,可以节约经营成本。
同时也应注意到,产业链金融模式对金融机构的专业性和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应注意避免出现行业整体风险,并注重建立产业链建设保障机制。
目录
Ⅰ企业发展与融资状况篇001
第一章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及融资需求变迁002
一、近六成企业利润持平或下滑002
二、中部地区用工和资金成本上升问题反映最为集中004三、转型升级成为小微企业主流做法007
四、四成外贸企业认为渠道拓展投入较高是开展内销的主要困难009五、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引发新的融资需求011
第二章小微企业融资状况014
一、约四成企业有借款,微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款014二、经营年限1~3年、总资产100万~300万的企业融资满意度较低017三、三分之一企业希望得到长期资金支持,“短贷长用”一定程度存在019四、四成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0%,两成企业存在一定还款压力021五、银行仍是融资首选渠道,但存在较大改进空间024
第三章小微企业主财富管理027
一、九成小微企业主个人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027二、财富的增值是小微企业主进行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028三、超八成小微企业主未考虑过投资移民029四、小微企业主对股票和专属理财产品较感兴趣030
II融资机制创新篇035
第四章从企业金融到产业链金融036
一、传统企业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三难”036二、如何克服“三难”:从企业金融到产业链金融037
三、案例分析:光大银行链式快贷、民生银行乳业产业链金融模式038四、开发产业链金融应注意的问题039
第五章小微企业融资抵押机制创新状况041
一、缺乏合适的抵押品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041二、小微企业抵押机制创新现状043三、小微企业抵押品未来创新发展趋势0四、小微企业抵押品创新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048
第六章小微企业担保机制创新路径050
一、小微企业普遍认为担保机制加重企业负担050二、担保行业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约束051
三、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制度设计较为迫切054四、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市场主体的业务创新057
Ⅲ金融机构发展篇059
第七章建立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060
一、“关系型贷款+快速审批”是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基本要求060二、服务小微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银行机制,不在于银行规模061三、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发展065
第八章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现状与前景066
一、小贷公司进一步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受限066二、当前规制框架内小贷公司转制村镇银行意愿不强075三、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式080
第九章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的小微融资创新085
一、模式之一: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贷公司+平台”模式085二、模式之二:以宜信为代表提供融资中介服务的P2P模式089三、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扶持、规范与引导093
Ⅳ国际经验篇095
第十章小微企业融资的亚洲经验096
一、各国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比较096二、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亚洲经验100
V执行报告109
项目背景及执行情况110参访企业的基本情况1
扩展阅读:201*年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201*年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第一章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及融资需求变迁
201*年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程度下降,外需减少,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了较大冲击。调查发现,小微企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可行的转型升级之路,也衍生了新的融资需求。一、近六成企业利润持平或下滑
整体需求平淡,营收增长艰难。调查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仅有6.9%的企业订单大幅增长,订单持平的小微企业占比36.7%,20%的企业出现了订单下滑;53.3%的企业维持原产量,12%的企业产量有所下降。企业销售情况总体平淡,37.4%的企业销量维持之前的水平,17.9%的企业销量下降。营业收入方面,41.3%的企业营收略有增长,30.5%的企业持平,出现下降的企业占比21.5%。
三成企业利润出现下滑。相对于营收的缓慢增长,企业净利润的表现更差强人意。调查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42.3%的企业利润小幅增加,26.9%的企业利润持平,30.8%的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库存增加,集中在批发零售环节。由于需求不振,企业库存水平有所增长,批发零售环节体现得最为明显。调查显示零售业库存上涨企业比例为50.6%,批发业库存上涨企业比例为49.1%,远高于平均水平。零售环节库存量增加,令生产企业形成应收账款,也是造成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不同步的原因之一。
二、中部地区用工和资金成本上升问题反映最为集中成本大幅上升、产品价格难以提高是小微企业面临的重要经营约束。46.4%的企业产品价格略有提升,45.1%的企业维持原来的产品价格水平不变,8.5%的企业产品价格下降。与此同时,58.6%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成本增加,37.9%的企业持平,成本下降的企业仅占3.5%。参访企业认为其在经营中遇到的前三位的问题都与成本上升有关,分别是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的上升。
成本上升存在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东北地区和中部地中部地区劳动力、资金成本问题反映最为区反映成本上升的集中。在参访企业中,49.9%的企业反映遇到过员工不稳定的情况,成本上升存在行业差异和地域性差异。从资金成本来看,批发、零售企业出现资金成本上升的从资金成本看,批发、零售企业出现资金成本上升的比例(70.7%、67.1%)高于工业制造业(58.7%)。
地域性方面,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反映成本上升的小微企业比例是最高的,东部、西部地区比例则相对较低。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反映最为集中在中部地区;各地区原材料成本上升程度相近,相对比例较高的区域是东北地区;资金成本上升则是东北、中部地区比例更高,东部地区的资金成本上升企业的比例最低。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快速转移,带动了劳动力和资金需求,使得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出现普遍上升的情况。
成本的上升带来的是企业资金需求的上升。根据百度公司提供的数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小微金融有关的100个关键词在201*年和201*年的搜索量中,“小额贷款”排名第一。进一步以201*年1月的数据为基准,以“每月的搜索量/201*年1月的搜索量”为变量,进行月度数据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搜索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在201*年7月达到高点,反映出“小额贷款”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额贷款”的社会需求较为强烈。
减税是小微企业最希望的政府举措。调查显示,六成企业认为减税能够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比例最高;四成企业希望政府在市场开拓方面提供帮助;36.6%的企业希望得到融资方面的协助。
三、转型升级成为小微企业主流做法
在需求增长放缓、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业内竞争加剧,一些效率低的企业遇到经营困境。调查显示,在201*年内,14%的企业考虑过裁员,15%的企业考虑过暂停生产线。
更多的企业选择主动进行调整,即致力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或者进入新的产业。26%的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14.3%的企业进行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7.2%的企业设立自主品牌。另外有15%的企业通过向上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还有少量企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
21.3%的企业表示希望进入新的产业。在目标行业中,商业贸易领域得到的关注最多,占到14.55%,其次是房地产开发、农林牧渔和旅游酒店餐饮,而私募股权基金(0.9%)、机器制造(2.8%)、生物医药(2.8%)、交通运输(2.8%)等领域受到的关注较少。可以看出,进入门槛低、所需专业知识少的产业更受到小微企业主的青睐。
四、四成外贸企业认为渠道拓展投入较高是开展内销的主要困难
外贸企业困境较为严重。由于外贸行业企业多属于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相对于非外贸企业更加明显。调研结果显示,有外贸业务的企业营业收入情况与无外贸业务企业大体相当,但无外贸业务的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加明显。68%的有外贸业务的企业认为去年的支出有所增加,而无外贸企业中只有57.3%作此判断。调查显示,5.8%的外贸企业在201*年内进行了裁员,近一成的外贸企业暂停生产或主动减少业务,普遍高于非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意愿更强。25.6%的外贸企业考虑了进行产业转移,24.8%的外贸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是非外贸企业水平的两倍。大量外贸企业开始发展国内市场,减少外销比例,停止贴牌加工服务,设立自主品牌。调查显示30.6%的外贸企业增加了内销比例,15.7%的外贸企业设立了自主品牌。
虽然出口转内销能够消耗部分过剩的产能,降低对外需的依赖,然而转内销之后企业也会面临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再享受税收优惠等。调查显示,外贸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内销拓展渠道需要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内销回款难度大。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制定转内销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在对百度公司一些小微企业客户的调研中了解到,从外贸转到内销的小微企业在认识到传统市场渠道拓展模式周期长、投入大、品牌劣势短期无法弥补的现实之后,也在逐步借助“投入小、见效快”的网络营销尤其是搜索引擎营销开拓内需市场,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传统渠道的风险。在搜索引擎平台上国内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被弱化,小微企业能更平等地获取市场机会。五、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引发新的融资需求
从金融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呈现出与稳定经营阶段显著不同的特征。建立并发展与转型升级阶段特殊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创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对于保障小微企业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目标、找到良性成长的可持续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及具体形式
转型升级分为转型和升级,转型是改变企业经营的战略,转移产业或者市场;升级则意味着从低效率生产转向高效率生产,或者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也就是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创新与升级。
小微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是目前转型升级意愿最强的企业群体。结合转型升级理论和现实中的成功实践经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可行的转型升级具体形式主要有六种:
(二)转型升级过程中融资需求的变化及建议
传统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体现了“短、小、急、频”的典型特征,而在转型升级阶段,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对融资金额、期限、条件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综合来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有了显著变化。概括来说,转型升级阶段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期限变长,金额变大,风险变高,抵押担保品更少、质量更低,同时金融服务需求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一体化。相应的,为了更好地对接已变迁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地配置金融产品或者开展金融创新。1、希望得到长期资金支持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的融资目的主要是获取流动资金,因此小额、短期的贷款在稳定经营阶段的小微企业资本结构中通常占据最大比例。然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小微企业需要期限更长、金额更大的资金支持。首先,无论是改造技术还是更新设备,甚至包括典型的跨产业转型模式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退出,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都需要大额资金做支持,往常以补充小微企业流动性为目的的资金供给规模显然是杯水车薪。其次,在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从最开始增加研发投入,到新产品的生产,再到开拓渠道,到最后完成销售获得销售收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期限较长的贷款与该过程匹配;不仅如此,产业转换、生产基地转移等战略同样需要稳定的长期信贷资金。
2、抵押方式创新、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方式更快推进
企业选择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将会出现差异化的经营状况,而相应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机会则蕴含其中。第一,小微企业可以使用创新型抵押方式解决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贸型小微企业在从产品出口转向内销的过程中,由于销售方式的不同,可能出现大量产品压仓、存货量增加的状况,令企业的资金面吃紧。通过采用存货抵押贷款,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存货积压带来巨大资金占用压力的问题、获得流动性,还可以为企业迅速打开国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援助。除存货抵押外,无形资产抵押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多数小微企业选择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转型升级的路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选择转移到“轻资产”的高新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所掌握的核心资产即是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因此,针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技术与科技成果进行无形资产融资产品创新,不仅能够打破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模式,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来源,还能够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成长。
第二,在机器设备升级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置办设备所需要的一次性大额支出给企业带来压力,希望能采取融资租赁的形式先行使用固定资产,而把置办费用平摊到未来的较长期限内,从而平滑企业的支出,避免企业经营状况发生较大波动。
第三,在实行产业转移战略时,企业从自身熟悉的领域转向所未知的、缺乏经营经验的产业。转型能否成功、进入新产业后能否取得优于原产业时的经营业绩,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产生了对于VC、PE等主要投资风险资产的金融机构的需求。
第四,若小微企业选择将产业按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为该过程提供资金支持。采用供应链金融产品,能够将供应链核心企业较好的信用资质延伸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主导能力和控制力,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为采用并购模式进入上下游奠定有利条件。有了供应链金融对上下游企业的全方面金融服务,选择转型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在延展产业时将更加顺畅。
3、差别化金融政策与均等化政府支持
一是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小微企业希望进一步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当贷款规模整体紧缩时,商业银行会首先从小微企业下手压缩信贷供给,企业一些正在进行的技术改革、机器设备升级等原有安排所需的长期资金难以得到保证。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小微企业具有特殊的、阶段性的脆弱性,不同于流动资金融资需求,转型升级期间长期、大额的信贷需求仅能够从银行体系获得,不存在其他替代方式。小微企业普遍希望对小微企业信贷给予更大的差别化对待。在考核企业规模、适用风险权重等方面,应区别于大型企业,降低融资门槛,积极采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创新型增信模式与风险管理理念,以金融产品为主要工具为小微企业提供充分契合转型升级过程中融资需求的、持续的、稳定的信贷资金与金融服务。
二是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希望得到政策资金支持。从当前情况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往往补贴给了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需要资金来提升生产技术、创新产品的小微企业往往被忽视。企业呼吁政府应着重落实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改造与创新方面的配套资金供给政策,设立有效的分配机制,保证政府的技改资金有一定的比例能够落实到小微企业群体。
第二章小微企业融资状况
随着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在调查中表达了希望得到长期借款、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贷款效率等需求。同时,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两成企业表示存在一定还款压力,值得关注。一、约四成企业有借款,微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款调查显示,超过62%的企业目前没有任何形式的借款。余下38%有借款的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最近一年中只有一次(47.5%)或者两次(35.6%)借款经历。
小微企业的借款状况与其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存在较大关联度。调查显示,营业收入越高、资产总额越大的小微企业样本区间中,有借款的企业占比越大。营业收入在500万~201*万以及资产规模达到5000万~8000万的小微企业中,有借款的占比分别达到55.5%和59.5%,比例远高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借款的规模也与小微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存在正相关关系。从数据中可看出,年营业收入在201*万~6000万、资产总额在201*~8000万的小微企业中,借款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57.1%和42.2%,远高于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
此外,企业借款规模还与其经营年限成正相关关系。调查显示,经营10年及以上的企业样本区间中,借款规模达到101-500万的企业占比达到29.6%,借款500万元以上比例达到16.5%,高于经营年限较短的企业。
关于借款来源方面,民间借贷的重要性值得关注。在与百度公司的合作调研中,“民间借贷”的搜索量在201*年和201*年与小微金融有关的100个关键词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小额贷款”。
结合全国搜索量位列前2名的“小额贷款”、“民间借贷”,以“搜索量/GDP总量”为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201*年和201*年“搜索量/GDP总量”高于中部和西部,显示了东部对小微金融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
观察企业的最大借款来源可以发现,相比小型企业,微型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的比例较大,达到24.3%。处于起步阶段或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往往没有历史信用记录,更多地依靠亲戚朋友借款来满足其融资需求。
二、经营年限1~3年、总资产100万~300万的企业融资满意度较低
调查显示,相比经营期限在1年以下(70%)、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下(68.3%)的小微企业,经营期限1~3年(56.3%)、资产规模100万~300万(52.9%)的企业融资满意度较低。
这一结果与当前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现实服务状况基本相符。经营期限在1年以下、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依靠亲戚朋友借款、信用卡透支等渠道解决小额的融资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经营期限在3年以上的小微企业往往已经进入稳定期,逐步满足金融机构的审核基本要求,同时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近几年对小微企业融资进行了诸多政策支持和尝试。中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法规政策,从财税支持、融资服务、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如何支持小微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资本金管理等方面出台了差异化监管政策,银行业普遍将小微金融作为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从而这一类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经营期限1~3年的企业,资金需求加大,但是经营还不稳定,金融机构无法提供有效服务,表现出了相对较低的满意度。
三、三分之一的企业希望得到长期资金支持,“短贷长用”一定程度存在调查显示,在有借款的企业中,63.3%的借款期限在1年及以下,融资需求具有短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信贷周期较短。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在那些有着1年以上长期借款融资需求的企业中,现有借款为短期借款的企业占比达到32.9%,“短贷长用”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借款规模在5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50%,其中10万~50万规模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7.2%。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主要出于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通常所需资金数量不大。
从企业规模角度考察,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偏重于短期流动资金,短期资金困难(71%)又比小型企业(55%)更高,这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有关,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受限于资产规模和资金的劣势,企业较为关注短期的发展,随着企业内部不断积累,规模不断扩大,逐渐也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有借款的企业中,购买原材料(56.7%)和短期应付款(35.4%)成为占比最大的借款用途。相比之下,用外部融资带动新项目开发(20.6%)和购买新设备(16.6%)等长期投资用途的比例相对较低。
按经营年限划分,经营年限越长的企业,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融资需求越大。调查数据显示,经营10年及以上的小微企业中,将借款用于购买新设备、进行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18.3%和17.4%。
四、四成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0%,两成企业存在一定还款压力
59.4%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在5%~10%之间。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
201*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据调查显示,66.1%的企业并未感受到两次降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相比收入、盈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盈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贷款议价能力较弱。基于此现状,央行降息的效应大部分被大企业所吸收。
分区域看,东部企业中未感到成本降低的比例最高,达到72.2%。这可能与东部小微企业数量、类别众多,且东部地区企业受外贸环境的影响较大,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经营的短期流动性需求较为集中有关。
在对有借款的小微企业调查中,78.6%的企业表示能按期还款。但是,“部分偿还”和“未能偿还”贷款的比例达到10.3%,“展期后偿还贷款”的企业比例达到11.1%,显示出不良贷款上升的潜在压力,值得金融机构关注。
此外,经营年限越长、资产总额越大的企业,现金流越稳定,按期偿还的比例越高,经营5年至10年和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按期偿还比分别达到82.8%、82.6%,而3年以下企业比例仅有69.4%;资产总额201*万~8000万的企业按期偿还比达到90.6%,100万以下企业则只有71.6%企业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
五、银行仍是融资首选渠道,但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向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显示银行在当前融资市场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从不同维度分析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选择顺序,发现经营年限越长的企业向银行借款的比例越高(1年以下的占比50%,3~5年的占比65%,10年以上的占比76%),资产总额越少的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和小贷公司借款的比例越高(100万以下占比25%,100万~300万占比19.54%,5000万~8000万占比9.09%)。
关于在向银行融资时所遇到的问题,“贷款到位时间较长”反映最为集中,占比达到45.8%。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物(41.1%)、不能提供合适的财务报表(31.3%)、贷款成本较高(28.3%)等问题也备受关注,给银行提示了改进方向。
关于融资成本,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成本最高的借款方式是向银行贷款,占比最高。结合调研走访了解到,很多小微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并不高,但包含着很多隐形要求,一些放贷还附加了相应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调查还发现,认为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高的小微企业主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比例高出其他地区1.5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小微企业的外贸依赖度较大,金融危机对其冲击更加直接,从而使银行提高利率以进行风险补偿。
第三章小微企业主财富管理
多数小微企业属于“小本经营”,小微企业主仍然处于财富积累的初期,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对财富增值的需求强烈。一、九成小微企业主个人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
对小微企业主的个人资产规模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参访的小微企业主中,逾九成的小微企业主的个人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其中个人资产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主最多,占比达到46.6%,相比之下,个人资产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主只占一成。我们本次调研是严格按照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来进行的,许多行业的微型企业的从业人员都在10人以下,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据了小微企业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这些企业主大多数并不是十分富裕,调查显示,个人资产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主只占9.9%。
二、财富的增值是小微企业主进行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
调查显示,以增值和保值为财富管理目标的小微企业主占比将近九成,其中逾五成(51.6%)的小微企业主以“增值,追求超额回报,获得更多财富”为财富管理的总体目标。相比之下,只有少部分小微企业主以“传承,规避潜在风险,保障家族财富传承”和以“满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为财富管理目标。小微企业主总体资产规模较低,追求财富的增值依然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即意味着对于风险资产有相对较高的偏好度。
个人资产规模较少的企业,其理财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满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个人资产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主以“满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为财富管理目标的比例显著高于1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主。个人资产较少的小微企业主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较弱,加之闲置资金较少,因此他们更多地追求财富稳健。
三、超八成小微企业主未考虑过投资移民
在对小微企业主投资移民倾向的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83.9%)的小微企业主从未考虑过投资移民,而13.8%的小微企业主考虑过投资移民问题,但是尚未作出决定;只有极少数的小微企业主已决定将来投资移民(占比1.8%)或已经完成投资移民(占比0.5%)。
个人资产规模与是否考虑过投资移民具有较大相关性。在个人资产规模处于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主中,未考虑过投资移民的小微企业主占比达到88%,而个人资产在100万元~1000万元之间和10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主中,未考虑过投资移民的小微企业主占比分别下降到82.5%和70.7%,可见,随着个人资产规模的增加,考虑过投资移民的小微企业主比例逐渐增加。
对于那些已决定将来移民投资或已经完成投资移民的小微企业主来说,他们考虑或已经投资移民的原因是为了子女教育的占比最多,个案占比达到68.3%;而有45.3%的小微企业主考虑或已经投资移民是为未来养老做准备;另外,36.6%的小微企业主为了保障财富安全;22.4%的小微企业主为了海外投资或业务发展的便利;而由于便于到国外旅游,可以多生孩子以及国外税率较低等原因选择投资移民的只占少数。
四、小微企业主对股票和专属理财产品较感兴趣
对小微企业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小微企业主未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而仅有38%的小微企业主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
在个人资产规模处于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主中,未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小微企业主占比达71.5%,而个人资产在100万~1000万元之间和10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主中,未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小微企业主占比分别为53.8%和53.5%,可见,随着个人资产规模的增加,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小微企业主比例逐渐增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面对小微客户的金融服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个人资产规模与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使用情况具有相关性
对于未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小微企业主来说,有17.4%的小微企业主是由于他们从未听说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27.6%的小微企业主听说过但由于资产规模达不到而未使用过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这正好与报告中前面分析的结论相符;另外,19.7%的小微企业主认为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吸引力;16.6%的小微企业主因为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没有闲钱投资理财;7.4%的小微企业主选择了其他类型理财机构的理财服务;除此之外,9.8%的小微企业主表示其正在考虑,未来会使用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可见,资产规模的限制是小微企业主未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主要原因。很多银行已经注意到小微企业主特有的财富管理需求特点,提供集企业融资、个人财富管理为一体的金融服务。例如,光大银行设立了以“小微企业主”人群为核心客户的综合性高端金融服务平台“金阳光俱乐部”。基于“金阳光俱乐部”,光大银行能够提供“小微企业主”所需要的家庭财富管理、企业经营与发展、证券投资、海外投资、另类投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对于使用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服务的小微汇企业主来说,在私人银行机构或贵宾理财机构提供的产品中,对股票最感兴趣的小微企业主最多,个案占比达42.1%;其次,小微企业主们也对私人银行或贵宾专属理财产品以及基金较感兴趣,选择这两类产品的小微企业主占比分别为34.2%和32.1%;有20.3%的小微企业主对国债最感兴趣;各有16.6%的小微企业主最感兴趣的是黄金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选择其他产品为最感兴趣的产品的小微企业主只少部分。
分区域看,在东北部,小微企业主们对私人银行或贵宾专属理财产品最感兴趣,选择这一产品的占比达55.9%;另外,东北部有32.4%的小微企业主对国债最感兴趣。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小微企业主们最感兴趣的都是股票,东部和中部选择股票的小微企业主分别占44.4%和52.6%。在西部地区,小微企业主们对私人银行或贵宾专属理财产品和股票较感兴趣。
第四章从企业金融到产业链金融
从传统的企业金融视角来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收集信息、控制风险和控制成本三个环节存在困难,而一些金融机构改变传统的企业金融视角,从产业链金融视角出发,针对小微企业所处的产业链进行整体开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三难”问题。一、传统企业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三难”
从企业金融也就是从为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以下三个难题:
一是收集信息难。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及时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是准确判断、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小微企业一般缺乏合格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担保以及信用记录等;而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如与其他客户的交易状况、信用状况等,从小微企业自身也很难直接获得。这就导致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很难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二是控制风险难。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进入门槛低,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因此一般来说经营风险都比较大。所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小微企业大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所投入的设备极为有限,尤其是缺乏具有更高流动性、可以作为金融机构抵押物的不动产;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小微企业的资金投向、经营情况等,导致金融机构很难控制小微企业的风险。
三是控制成本难。在资金成本、贷款利率主要由金融市场决定的情况下,经营成本控制就成为金融机构能否获得理想利润的关键。但在营销、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等各个环节,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贷款额度小、贷款期限短,完成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业务(如贷款)所投入的经营成本,往往是大中企业业务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导致控制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前提,就是要妥善解决“收集信息难、控制风险难、控制成本难”这三个问题。
二、如何克服“三难”:从企业金融到产业链金融
上述“三难”问题都是由小微企业的特点所决定的,针对单个小微企业进行营销、调查、审批、产业链金融模式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必然面临“三难”问题。但现实中,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并不是孤立、是金融机构以零散地存在着,而是处于一定的经营环境中。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调产业链的核心企整和升级,产业内分工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个企业内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组织体系,新的生产组织体业为依托,针对系往往包括一个主导型企业以及一系列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它们共同完成整个生产及销售过程。与产业链的各个环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关键就是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使整个产业链条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小化。在此背景下,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标准化的金融服产业链金融模式就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务产品,为整个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产业链金产业链上的所有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其次,金融机构根据稳定、企业提供综合解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及现金流,将金融机构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
最后,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改变传统的企业金融视角,从产业链金融视角出发,针对小微企业所处的产业链进行整体开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三难”问题。
一是通过产业链的信息流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的服务主体不再只局限于单个小微企业,而是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信用风险评估也从对单个小微企业的静态数据评估转到对整个产业链交易风险的评估。因此,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维度大幅拓展,需要持续、全面地掌握产业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信息。而相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相互验证,尤其是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通常是资产规模大、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一般都有规范的硬信息,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所收集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产业链的资金流和物流控制风险。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下,一方面,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的授信服务中,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小微企业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并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有效地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此外,金融机构通过为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仅促进了整个产业链商品交易的连续、有序进行,降低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促进整个产业链不断增值;而且加强了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金融机构稳定的客户群,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三是通过对产业链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控制成本。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交易活跃,且很有规律,因此很适合金融机构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相对于企业金融,产业链金融模式在两个维度进行了扩展:一是服务对象从核心企业扩展到产业链上的相关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二是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从一种或多种产品扩展到全面的金融产品,如票据及其衍生产品、贷款融资及其关联产品、结算、托管、现金管理等,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如交易撮合、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等,这就使营销、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实现了批量化处理,极大地节约了经营成本。
三、案例分析:光大银行链式快贷、民生银行乳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一)中国光大银行“链式快贷”模式
光大银行依托模式化经营,依托于终端小微企业,在十年间保持了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融资的主导地位,支持金融链业务是光大银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201*年,中国光大银行在同行业中率先推出了“总对总”工程机械按揭贷款业务,即中国光大银行总行与工程机械制造商签订协议,在全国范围内为购买其产品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提供按揭贷款业务,这种首创的业务模式被业内誉为“光大模式”。
“总对总”模式定位于以工程机械行业制造商为中心,以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为主体的融资方案,通过给终端购买者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将融资渠道传导到整个产业链。由总行牵头的金融业务管理小组,整合了工程机械行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到终端采购的完整金融产品链,为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及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提供包括应收账款保理、租赁保理、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兑仓、商票贴现、终端客户按揭等全流程金融服务。“总对总”模式拥有严格的制造商及经销商筛选标准,挑选的合作制造商均为在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国内工程机械各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其销售收入占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具有很强的回购担保能力;合作经销商必须具备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健全的债权管理体系,为产业链融资及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的贷后资产质量保驾护航。
作为经营性贷款,银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贷款价格根据各合作厂家的资产质量,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到40%不等。除了稳定的利息收入外,该业务还带来稳定的对公存款,代发工资、个人储蓄、理财、银行卡、网银、保险等负债、中间业务多点开花。截至201*年,中国光大银行合作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达60家,合作代理商千余家,服务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20万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600亿元,为合作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1*亿元。业务开展10年来,无一笔实质不良贷款产生,资产质量稳定。
通过工程机械产品金融链业务,支持了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的致富之路,支持了中游经销商的发展壮大,促进上游制造商的生产销售,实现了社会、生产厂商、经销商、银行和最终用户五赢的良好局面。
在工程机械金融链的基础上,光大银行对产品进行优化,希望以“链式快贷”产品满足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链中需要资金周转的个人和法人的贷款融资需求,快速打通产业链,完成“与小微企业共成长”的服务使命。(二)民生银行乳业产业链金融
201*年,民生银行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战略合作是双方在全国小微金融服务领域首次采用“总部战略合作,分支协同实施”的合作模式。
民生银行乳业产业链小微企业批量开发模式,采取“核心企业1+N”的方式,为上游的奶牛养殖和下游的经销商提供批量贷款服务。所谓“核心企业1+N”模式,“1”即指伊利集团,它通过自身CRM系统,为民生银行提供一手的客户资料,包括100多名供应商和540多名分销商。虽然伊利在全国拥有8700多名分销商,但这540名分销商的份额已占总销量的六七成。
此次与伊利的战略合作中,民生银行为伊利集团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提供超过千万亿元授信,其中分销商授信额度20亿元。目前该行商贷通产品平均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而此次的批量授信,贷款价格将整体优惠到上浮25%。对上游供应商而言,这些核心企业是其现金流的主要源头,通过核心企业,可抓住奶牛养殖企业最主要的资金回笼渠道;对乳品经销商来说,核心企业清楚知晓经销商的管理现状和经营动态。民生银行也可以通过核心企业掌握两端企业的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情况,便于其开发业务。为克服信息不对称,伊利集团承担了筛选合格经销商的职责。伊利将其分销商分为五级,筛选的原则是必须有三年以上合作经验,年销售量超过千万,而民生银行小微贷款的重点是做二、三级经销商的贷款授信工作。考虑到乳业两端企业资金周转快、抵押物不足的特点,对“核心企业1+N”开发模式,民生银行将主要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类产品,辅以核心企业担保贷款、联保贷款、信用贷款等。
可以看出,民生银行依托伊利集团,短时间内获得640名企业客户,并获得合理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民生银行通过此次合作,介入乳业产业链领域,有利于打造乳业品牌,并逐步提升业务人员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而从产业链角度看,民生银行此次与伊利的战略合作,为伊利集团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提供批量授信,贷款价格执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5%的优惠利率,这降低了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形成银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截至201*年11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小微企业客户数超过80万户,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户超过20万户。四、开发产业链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对金融机构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产业的运行特点和对金融产品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产业链金融模式的专业性。产业链金融模式要求金融机构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度挖掘所选择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把业务做专、做深、做精、做细,开发专业化、能有效适应产业需求的金融服务方案。因此,金融机构相关业务人员应该对该产业的运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与各企业主体,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保险公司、物流监管企业等进行契约组合,提供量体裁衣式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应建立专业推动平台,组建专业团队,确保产业链金融模式持续高效运转。
二是对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在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中,一般从核心企业入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逐步贯穿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如对上游的供货商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的经销商提供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产品,体现了“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金融机构要从客户需求出发,积极研发新产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产业链提供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产业链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从整个行业看,如产业政策调整。
三是避免出现行业整体风险。关键技术变革、产品更新换代、市场需求波动等因素都很难预测,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从产业链内部看,如果产业链上某个企业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其影响可能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产业链。因此,在行业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行业,或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金融机构合作程度较高的行业进行开发。同时,对产业链成员企业也要不断优选,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产业链成员企业,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整个产业链及产业链金融的和谐发展。此外,选择哪些行业作为开发重点,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业务发展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在某一行业投入过多资源。
四是建立产业链建设保障机制。产业链金融模式有效运转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确保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封闭运行。为确保物流封闭运行,金融机构要选择一个有实力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物流公司可为产业链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帮助金融机构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进而达到金融机构控制货权的目的。为确保信息流封闭运行,金融机构在给整个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应掌握产业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经营信息,尽可能减少成员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确保资金流封闭运行,应要求企业在本金融机构开立应收账款指定账户,并要求付款企业配合金融机构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提要及目录》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提要及目录: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