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9:06:50 | 移动端: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玉山镇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临沭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通过全镇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改善了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风氛围。

一、取得的成绩。

(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结构好,成员职数合理。选出新一届村“两委”成员87人,比届前减少3人,交叉任职比例和书记、主任“一人兼”比例分别为63.2%和95%,“三高三强”人员占69%,成功实现每个村委会都有女性成员。共青团、妇代会等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民议事会、党员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管理监督小组等四支队伍健全。

(二)生态产业长足发展。坚持产业强镇,全力推动生态农业实现大突破。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高产业效益,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农业。一是形成高效产业链。围绕花生、茶叶、黄烟、金银花、养殖等产业,依托花生、金银花基地,大力发展金海花、益海花生油加工、金银花加工企业,不断完善“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格局。二是突出产业特色。新发展优质花生3万亩,茶叶10亩,烤烟1800亩,金银花1600亩,特色养殖场12个,努力实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三是改善生产条件。依托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流转土地1200亩,完成土地整理3200亩。四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群众采用先进生产工具,“三夏”生产农机利用率达98%;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在品牌化上,新申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家,绿色认证2个,注册农业类商标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创建御园果茶、佳士博等县级以上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1个。依托金海花、益海花生油加工、晟银药业有限公司,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产、销、加工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实现产业化发展、提升。

(三)生态环境。一是该镇联合乡建办、国土所、工商所和城管执法中队成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突击队”,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全村人口1.5-2%的比例,聘用镇、村环境卫生保洁人员102个,增强环保队伍建设力量,协调村镇筹集资金改善村级保洁员队伍待遇,切实加强环境综治队伍建设。在唐岭村、袁黄峪社区两个集中建设点,每30户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并配备了密闭式垃圾桶。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深入开展“百日集中”活动,清扫大街100多次、清理非公路标志治理26处,清理沿线两侧五大堆180余处,收缴各类落地广告牌12块,清理店外经营16家,拆除户外广告牌30个,拆除违章建筑800多平方,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主题的村居“五化”工程深受群众好评。二是提高大型养殖场的落户标准,引导办理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加大对养殖场、养殖集中小区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治理,以节能减排为契机,水利普查工作为抓手,摸清河流、库区污染源头,制定环保新举措。加快建设沼气池工程,新增沼气池计划201*余个,充分利用“养殖+沼气池+种植”的循环模式,有效实现了人均增收、企业收益,走低碳环保、生态文明之路。

(四)功能配套服务。唐岭村、袁黄峪社区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够政策,在完成拆旧补偿的基础上,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剩余资金先后建起了硬化道路4000米,安装路灯168个,建改善农民书屋、休闲广场,挑选20名农村党员参加全县老年文体骨干培训班,在村休闲广场开展文化活动80场次,提供文化产品1000余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有力带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并作为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工作。以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制定村规民约,普及礼仪知识、制订礼仪规范、塑造礼仪形象,革除生活陋习,倡导奉献精神,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一是及时成立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玉山镇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卫生、妇联、团委、经管、城管、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配套资金,专款专用。在镇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100余万元,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上级扶持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村居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镇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筛选了唐岭村、袁黄峪社区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宣传单、公开栏、大喇叭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行政村书记、主任培训班,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村“两委”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

(四)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困难,因地制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营造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相互促进。

201*年10月21日

扩展阅读: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定)

济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年11月1日)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现辖12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0.5万亩;总人口8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6.9万人,占68.4%。20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2.8亿元,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期待,立足济宁实际,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为重点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即鲁发201*10号文件,特别是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部署

要求和建设内容,对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实施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和深化,把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总抓手和突破口,坚持“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强力推进。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指挥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门班子,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独立办公、实体运作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工程项目建设指导协调体系,各县市区也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市、县、乡三级都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编制了三年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市上下形成了决策、执行、督导、考核相互衔接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运转高效、推进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为各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入宣传发动,营造社会氛围。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市、县、乡三级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调度会和现场推进会,市、县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重点工程细化量化为具体项目,明确建设目标和标准时限,制作新旧对比效果图表和声像制品,充分运用媒体、墙报、宣传

栏等载体进行宣传引导,组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专题“三下乡”等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宣讲,通过美好前景展望及效益实惠分析,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激活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政策扶持,构建支撑体系。按照“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的要求,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从今年起,市里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5%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投入,各县市区也普遍增加了相应投入,确保每年全市财政投入总额不低于12亿元。为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发挥效益,最近市里又整合筹措了1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资报酬、乡镇垃圾转运站和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奖补。二是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将市县两级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集中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是广泛吸引金融信贷投入。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金融投入累计达到XX亿元,

同比增长X%。四是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拉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团体和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菱花集团,计划35年,完成投资27.45亿元,在全市建设100万亩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曲阜市尼山镇制定出台了鼓励支持发展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吸引39家工商企业转包了3000多家农户的1.3万亩承包地,用于发展高效设施、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生态旅游示范村及生态旅游度假园区。

(四)突出示范引领,创新建设模式。为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立得住、学得会、推得开的典型,依据不同条件、不同类型,在全市选择300个村(居)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先导村,重点推进、率先突破。同时,建立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31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包保1个示范村;市直113个部门、单位选派229名干部,对111个市级示范先导村实行驻村帮扶,市、县、乡共选派3480名干部,对1949个村进行重点帮扶,约占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一。

(五)着眼富民惠民,突出建设重点。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在抓好常规农业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以秸秆养畜、养菌、沼气建设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农村基

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抓好河、湖、库、塘等引水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突出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同时,将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升为“村内通”、“网络化”,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深化为“户户通”。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集中开展以整治和改变农村“十大不文明现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在绿化美化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量化标准,提高档次,着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园(区)中村、压煤搬迁村和经济强村等五个重点,连续三年,每年建设120个左右市级示范点,配套建设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

(六)强化推进措施,构建长效机制。一是抓督导,建立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采取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次检查、暗访情况排出名次,并在媒体公开曝光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通过定期交流、单独约谈等形式进行督促。二是抓监督,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项视察活动。采取专项视察监督与评议相结合,视察评议结果进行记分排名并公开。三是抓调研,探索工程建设推进新思路、新举措。组织专门调研组,分别到江苏、浙江等省和我省沿海市县考察学习,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研究提出系统科学推进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决策建议。四是抓考核,建立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任务

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并加大权重。同时,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奖惩标准。实行日常督导、定期现场观摩、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评测“四位一体”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政治、经济等待遇相挂钩,努力形成“硬约束、严考核、重奖惩”激励机制。

二、主要成效

我市以农村六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启动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在全年粮食生产保持连续八年增产,肉蛋奶、果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的基础上,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格局日益凸显。全市特色农业专业镇、专业村分别发展到19个、668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67家,比上年增加151家,其中今年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基地398处、3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个,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51处、106万亩,累计认证农业“三品”926个、37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95家,入社成员8.4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2.9万户,覆盖率达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

渔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549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个百分点。

(二)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农田水利建设,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开工建设水利项目6773个、完成5940个,新增改善灌溉面积67.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农村饮水工程,完成投资8314万元,开工建设水厂12处,新打水源井60眼,完成180个村的自来水入户、入室改造提升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完成投资1100.6万元,修缮恢复户用沼气池18980个,新建完善沼气服务网点138处。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内通、网络化要求,完成投资4.1亿元,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576个、1114.2公里,桥梁35座。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全面启动,争取上级资金1.5亿元,完成投资1.27亿元,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6244户,累计达到164.7万户。

(三)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为重点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县域内村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全市6274个建制村,将其中的5572个村规划整合为792个农村社区,其余702个具有传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村,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和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要求,已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今年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10.3万户,

占年度任务的128.8%,完成投资93.98亿元,其中整村迁建项目149个、9.2万户,其中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08个、6.4万户;启动农村危房改造2.05万户,占年度任务的102.5%;启动纯农村社区污水处理项目24个,总投资2300万元,已完成投资1450万元。201*年以来,共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82个,涉及村庄1359个、农户30.6万户,已经或即将迁入新居的农户达到25万户。所有农村社区按照“八有”标准配套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

(四)以“三清五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按照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全市各级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投入达到5.39亿元;14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环卫队伍,村居保洁员实际到位14772人;配备大型垃圾清运车辆1865辆,建成垃圾处理场316处、垃圾中转站695处,村级建立垃圾池40571处、配备垃圾箱40226个;累计清理“三大堆”75.2万处,垃圾98.1万吨,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初步形成。秸秆还田、农村沼气、食用菌生产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规模化养殖小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一批生态湿地修复和湿地公园项目、国民休闲农家乐旅游项目等迅速启动,正在加紧建设。

(五)以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群入学率达到99.99%和99.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数达到612.9万人,参合率98.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1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2.9%,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35.2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3亿元。达到“八有”标准的村居?个,比重达到?%。

(六)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异彩纷呈。全市共开展乡村文明欢乐行、道德模范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10余项,涉及全市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大力推进破陋习、改陈规、告别不文明行为等宣传教育,积极实施精神文明进村庄、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参与群众达16万人次。全市文明村(居)达到?个,占总村(居)数的?%,“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三高三强”型领导班子的比重达到?%,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发案率比去年降低了?个百分点。

三、下步打算

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效,也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无论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是与先进地区提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建设理念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高层次上全方位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转变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

强化;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二是在建设目标上,定位标准不高、建设档次偏低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治标不治本、重当前轻长远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在保障机制上,过分或单纯依赖上级投入或支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户户创业、人人参与、合力共建的机制尚未形成。省委这次督导考核,对我们既是鼓舞鞭策,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一是在发展思路上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标本兼治;坚持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向一流看齐,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为切入点,综合实施,配套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生态文明体系。

二是在运作机制上坚持拓宽思路、注重创新。在集中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着力构建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保障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不断巩固扩大建设成果。

三是在工作推进上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由于各地情

况千差万别,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群众基础各不相同,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注重特色,防止和避免“一个模式”、“一刀切”、“齐步走”。在已经建成的农村社区,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富民产业,尤其是在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在配套、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精品村;对于那些有一定资源或产业优势的乡村,要从最基础的项目抓起,循序渐进,努力打造成特色专业村。

四是在支撑保障上坚持集中资源、合力推进。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一把手”工程,动员全党、全社会参与,努力形成强力推进、合力共建的强大氛围。在全面落实省委201*10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各级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精心谋划筛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市县领导联系点制度和“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明确部门单位帮扶共建任务,完善帮扶共建制度,强化帮扶共建措施,确保帮扶共建实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玉山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82329.html